中国古代音韵演变
唐宋诗词的音韵与格律演变
唐宋诗词的音韵与格律演变引言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繁荣的阶段,其中诗词成为该时期重要的文学形式。
而在唐宋诗词中,音韵和格律的演变对于其艺术表达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唐宋诗词音韵与格律演变的历程以及其对古代文学发展产生的影响。
一、唐宋时期的音韵系统1.唐代音韵系统:介绍唐代音韵分类、音节结构等基本概念。
2.宋代音韵系统:讨论宋代对于唐代音韵系统的改动和发展,并分析其特点。
3.对比分析:比较唐宋时期音韵系统之间的差异,探讨可能的原因。
二、唐宋诗词中的格律演变1.唐代格律风尚:介绍唐代各种常见格律形式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2.宋代格律新探索:探讨宋代在格律上进行了哪些创新,并分析其在文学创作中的影响。
3.对比分析:比较唐宋诗词中使用的格律形式,分析其演变趋势和变化原因。
三、音韵与格律的关系1.音韵对格律的要求:探讨唐宋时期音韵系统对于诗词格律有何要求,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2.格律对音韵的引领:分析唐宋时期格律对于音韵演变和使用规范的影响。
四、唐宋诗词音韵与格律演变对古代文学发展的意义1.影响文学创作风格:讨论唐宋诗人在音韵和格律上的创新如何影响了他们的文学创作风格。
2.促进文化交流:探讨音韵与格律演变带来了古代文学领域内部和外部的交流与融合。
结论通过对唐宋诗词中音韵与格律演变进行详细剖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过程如何塑造了古代文学发展。
唐宋时期既保留了传统的音韵格律,又进行了创新与变革,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于研究唐宋诗词和古代音韵格律的学者来说,这一主题具有重要意义。
注意:此文档是通过自动生成的方式得到,并非从现有资料复制和粘贴而成。
文言文的音韵特征与发展
文言文的音韵特征与发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语言形式,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言文的音韵特征与发展是我们研究古代汉语音韵演变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音韵特征、演变规律以及对文言文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言文的音韵特征文言文的音韵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音节结构简单:文言文中的音节结构相对简洁,以单音节为主,多为CV、CVC或CVCC形式。
这种简洁的音节结构使得文言文具有独特的韵律美。
2. 声调丰富:文言文的声调相对较多,有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四个声调。
这种丰富的声调系统给文言文赋予了动听的音乐感。
3. 粘合变调:文言文中的语音变调现象比较常见,尤其是在连读或叠词时更为明显。
例如:“以为”读作“yǐwéi”、“究竟”读作“jiūjìng”等。
4. 地域差异:由于地域的不同,文言文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一些发音上的差异。
比如北方方言中的“-n”读作“-ng”等。
以上是文言文的一些音韵特征,这些特征是文言文独特的音韵系统,反映了古代汉语的音韵发展历程。
二、文言文音韵的发展演变文言文的音韵在演变中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化,具体如下:1. 上古汉语音韵:上古汉语音韵主要通过古文字和古韵书进行研究,其音韵特征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
上古汉语音韵的特点是韵母有多个,声调有两个。
2. 中古汉语音韵:中古汉语音韵是文言文时期的中古汉语音韵演变阶段,其特点是多音字的增多,声调的分化,以及韵母合并等。
这一时期的音韵变化对后来的文言文以及现代汉语的音韵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3. 文言文时期的音韵变化:在文言文时期,汉语的音韵系统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固定和规范化。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同地区对于音韵的理解和发音仍有一定差异。
三、文言文音韵的影响与价值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文言文的音韵特征与发展也为我们了解古代汉语音韵演变提供了重要依据。
古代诗词的韵律演变
古代诗词的韵律演变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
而在古代诗词的创作中,韵律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古代诗词的韵律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
本文将分析古代诗词的韵律演变过程,并探讨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一、先秦时期的古诗韵律在先秦时期,古诗的韵律主要以平仄为基础。
平仄是指音节的长短,分为平声和仄声。
古人将每个字的音节分为平声和仄声,并且要求句子中平仄的分布必须平衡,以保证韵律的和谐美妙。
例如《诗经》,其韵律多采用四音八韵的形式,使得整篇诗歌在音韵上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平衡。
二、唐宋时期的词的韵律演变唐宋时期,古代诗歌逐渐演变为更加纵横自由的词。
在唐宋时期,词的韵律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意境的表达。
虽然词仍然保留了平仄的规则,但在表达上更加注重情感和思想的传达。
同时,词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逐渐由五言绝句演变为七言绝句和五言律诗等形式。
这种韵律上的变化为文人创作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使得词的表达更加灵活多样。
三、元明清时期的诗词韵律变革元明清时期,中国诗词的韵律受到了西方文化的一定影响。
诗词形式更加多样化,出现了新的韵律体制。
元代的骈文和对对联,明代的律诗等,都给古典诗词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此外,在韵律方面也有了一些创新,如明代的新体诗和清代的诗韵格律等。
这些变革使得古代诗词的韵律更具变化和丰富性。
四、韵律演变的原因和影响古代诗词韵律的演变有一系列原因和影响。
首先,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交流催生了诗词韵律的多样性。
例如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使得元明清时期的诗词受到了西方韵律的一定影响。
其次,文人的个体创作风格和审美观念的变化也对韵律产生了影响。
文人们对于传统形式的推崇与创新实践的需要使得诗词韵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另外,社会的变革和时代的进步也给诗词韵律的演变带来了机遇。
例如,唐宋时期社会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使得文人们的创作成为可能,并且诗词的韵律也相应得到了发展和提升。
音韵常识及诗词格律
音韵常识及诗词格律一音韵学概述1、音韵学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古今变化和发展的一门学科。
音韵学的研究对象是古音,古人今天研究古音,只能根据汉字在各自时期的各自读音来研究汉语语音在不同时期的特点,由此了解语音的历史变化与发展。
2、古音韵的历史分期1.上古时期先秦两汉的语音(以诗经为代表)2.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陆发言《切韵》音系为代表),现仅存陆发言的残本和北宋陈彭年等编纂的《广韵》3.近古时期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元·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为代表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源头)4.现代时期现代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3、古今语音研究的异同:1.共同点:都是以语音为研究对象,且古代的语音是现代语音的源头,对语音的分析都要从结构构成入手。
2.不同点:a.目的不同,现代的语音研究是为了审音、正音、规范语音等;古代音韵的研究是为了解决阅读古书的问题,如古音通假、古书的读音、假借、诗词格律等。
b.研究材料不同,现代有活着的口语材料,古代只有间接的材料,如韵书、韵文、注音等书面材料,这些材料是间接的c.研究方法不同,现代以平面描写为主,古代则更注重纵向表述,古今对比等。
4、音韵学功能1.为了深入了解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2.便于掌握语音演变规律,使语音更加规范化3.利用音韵知识进行方言调查、推广普通话4.可用音韵知识查阅古代的工具书,如《广韵》、《佩文韵府》、《经籍纂诂》、《助字弁略》、《说文通训定声》、《经传释词》等工具书多用音韵编排5.为解读古代文献中的语音问题;如通假字的问题、破读的问题、探讨同源词、古汉语虚词中的通用假借等。
5、可供查阅的音韵书籍1.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2.王力《汉语音韵学》3.唐作藩《音韵学教程》4.陈复华《汉语音韵学基础》5.史存直《汉语语音史纲要》6.任铭善《汉语语音史要略》6、关于声母方面的术语1.字母,即声母的代表字。
又称为“声”、“纽”、“声纽”、“音纽”“声类”等名称,所谓“声类”,归纳反切上字的类别就是“声类”;所谓“纽”,即枢纽、关键,古人认为声母是汉字字音的关键和中心。
研究唐朝音韵范文
研究唐朝音韵范文唐朝音韵研究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政治稳定的一个时期,其音韵系统也在该时期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唐朝音韵的研究对于了解古代汉语的声韵变化、语音规律以及古代文学的音韵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唐朝音韵的起源、特点和其对后世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唐朝音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古汉语。
中古汉语是唐朝时期的汉语音韵形式,因为它是汉语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音韵系统也基本上相对稳定。
中古汉语的音韵系统在造字音韵、传媒及方言分布等方面都有重要价值。
中古汉语的音韵系统基本上继承了魏晋时期的音韵,但也有一定的变化和发展。
例如,中古汉语的字母发音保持了原有的变音现象,而加入了元音等变化。
这些变化对于日后汉语的语音和语法规律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朝音韵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唐朝音韵对于后世汉字的读音有重要启示。
不同于现代汉字的读音,唐朝时期的汉字读音更加符合古代汉语的音韵规律。
例如,唐代音韵对于同一个音节可以有不同的发音方式,这种多音的特点反映了当时汉字读音的多样性。
其次,唐朝音韵在横向和纵向上都有一定的变化。
横向上,唐代音韵的发音规律在一些方面与前后的音韵系统区别较大,这反映了唐朝时期音韵系统的特殊性。
纵向上,唐代音韵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到一些特殊的变化,例如一些辅音和韵母的融合或消失等,这些变化对于了解唐朝汉语的语音演变和语言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唐朝音韵对于后世音韵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朝时期的音韵学研究成为后世音韵学研究的基础,影响了中国古代音韵学的发展。
唐代音韵学对于古代汉语音韵规律的研究以及对于语音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的确立,为后世的音韵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尤其是在唐代音韵的整理和分类方面,对于后来的学者进行音韵学研究有重大影响。
唐代音韵学家对于韵母、声调等方面的研究为后世的音韵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
总结起来,唐朝音韵研究对于了解古代汉语的声韵变化和音韵规律具有重要价值。
古汉语是如何演变为现代汉语的?
古汉语是如何演变为现代汉语的?一、起源和演化过程古汉语作为现代汉语的前身,在中国历史上拥有悠久而庞大的文化遗产。
古汉语的起源可追溯至汉字的发展以及上古汉语的形成。
上古汉语是指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3世纪的一段时期,具有古朴纯粹的特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不断演化,经历了多个阶段,逐渐形成了现代汉语。
二、音韵演变在古汉语演变过程中,音韵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随着语言的演化,古汉语的音韵体系发生了种种变化。
这些变化涵盖了声母、韵母和声调等方面。
例如,古汉语中的一些无声辅音发音逐渐变为有声辅音;声调在演变中也发生了格调和入声的变化。
这些音韵的演变使得古汉语逐渐转化为拥有丰富音韵体系的现代汉语。
三、词汇演变古汉语的词汇演变也是古汉语演变为现代汉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古代,汉字只有音节没有声调,因此一个字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发音。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发音逐渐统一,而形成了现代汉语的音节和声调的规范。
同时,古汉语中的一些词汇逐渐演变成现代汉语中的新词,或者在意义上发生了变化。
这些词汇的演变使得现代汉语更加丰富多样,也能够更好地满足现代人的交流需求。
四、语法演变除了音韵和词汇的演变,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演变还涉及到语法方面的变化。
古汉语的语法较为简单,主要以词序和词法来表达意思。
而在现代汉语中,语法体系更为完善,包括了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的变化。
例如,古汉语中的动词没有时态和语态的区别,而现代汉语中则有明确的时态和语态的表示方式。
这些语法的演变使得现代汉语更加准确明确地表达思想和交流意图。
五、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古汉语演变为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文化和社会因素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倡导着儒家思想和文人风采,这些影响深远地体现在古汉语中。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现代汉语受到了西方文化、科技、经济的影响,也使得汉语逐渐与现代社会趋于契合。
综上所述,古汉语演变为现代汉语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从起源和演化过程、音韵演变、词汇演变,到语法演变以及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种种变化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能力,还反映了中国文化与社会的变迁。
中国古代诗词的音韵演变与发展
中国古代诗词的音韵演变与发展引言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之一,它承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以及卓越的艺术成就。
其中,音韵是古代诗词创作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随着语言的演变和时代的变迁,古代诗词的音韵也经历了丰富多样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诗词音韵演变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并对其影响和意义进行分析。
古代汉语音韵系统在探讨古代诗词音韵演变与发展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古代汉语音韵系统。
古代汉语采用平声、上声、去声等三声调形式,并在唐宋以后逐渐出现入声。
此外,还存在着轻声和全浊音等特殊读法。
这些音节组合形成了古代汉语特有的音韵体系,在后来的演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时期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词音韵演变的起点。
在这一时期,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但由于文字记录有限,我们对于先秦时期的音韵发展了解相对较少。
然而,通过句读、韵书等文献资料可以窥见先秦时期音韵演变的一些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化迅速发展和交融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古代诗词音韵演变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人,如曹操、陆机、陶渊明等,在他们的作品中反映了当时音韵演变的一些趋势和特点。
唐宋元明清时期唐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诗词艺术最为繁盛和灿烂的阶段,也是中国古代汉语音韵演变最为丰富多样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音韵系统逐渐趋于稳定,并且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人学者,如杜甫、李白、苏轼等,他们的作品中体现了当时音韵演变的独特之处。
影响与意义中国古代诗词音韵演变与发展不仅是古代汉语语言发展的一部分,更是中国文化历史进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无形中推动着社会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内涵。
同时,通过对音韵演变的研究,可以深入理解中国古代诗词创作所体现的思想观念和时代氛围。
结论中国古代诗词音韵演变与发展是中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承载了人们的情感和思考。
中国音韵学史
中国音韵学史
中国音韵学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先秦时期。
早在《诗经》和《论语》等古代文献中,就可以看到对音韵的研究。
在先秦时期,音韵学主要是以韵书为主要研究对象。
韵书是一种对古代音韵进行整理和分类的著作。
最早的韵书是《尔雅》和《方言》。
《尔雅》是一部对古代汉语音韵进行解释和分类的辞书,而《方言》则是对古代汉语方言进行整理和比较的著作。
这些韵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音韵学的起步。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音韵学逐渐发展壮大。
在汉代,音韵学家陆终和许慎编写了《尔雅注》和《说文解字》,对古代音韵进行了更加详细和系统的研究。
在隋唐时期,音韵学家韩愈和刘知几等人对音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
到了宋代,中国音韵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宋代的音韵学家沈括编写了《唐韵正声谱》和《广韵正声谱》,对古代音韵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分类。
他提出了“四声八调”的理论,对后来的音韵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清时期,中国音韵学继续发展。
明代的音韵学家杨时和许慎等人对音韵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
清代的音韵学家郑方坤和李文藻等人则对音韵进行了更加系统和全面的研究,他们编写了《中原音韵》和《切韵类编》等著作,对后来的音韵学
研究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近代以来,中国音韵学继续发展并与西方音韵学进行了交流和对比。
20世纪以来,中国的音韵学研究逐渐与现代语言学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同时,中国的音韵学研究也在国际上得到了认可和关注。
《音韵常识(3):中古音系及音变规律举要》
《音韵常识(3):中古音系及音变规律举要》转载 2015-10-15 18:34:00中古音系及音变规律举要李登的《声类》,吕静的《韵集》,《切韵》只剩残卷,《广韵》共收字二万六千多个,用反切上字452字,反切下字1193个。
音韵学家正是利用上字求声、下字求韵。
《广韵》编排的具体体例是:先平上去入四声分卷,因为平声字太多,所以分为两卷,名为上平声,下平声。
共五卷,平声上卷二十八韵,平声下卷二十九韵(平声共五十七韵),上声卷五十五韵,去声卷六十韵,入声卷三十四韵,共二百零六韵。
同一韵按声母或介音的不同,分开排列。
同音字在一起,用〇隔开唐人叫“小韵”,宋人叫“纽”。
206韵四声相配为六十一类,如一“东董送屋”、三“钟肿用烛”、二十“文吻问物”、二十二“元阮愿月”等都是如此。
一、《广韵》的声母系统1、考求声母的方法一种是系联法,一种是统计法。
前者是清末音韵学家陈澧(1810—1882)第一个使用的。
他著有《东塾读书记》、《切韵考》等。
后者是近代学者白涤州的统计法。
陈澧认为“切韵之法以二字为一字之音,上字与所切之字双声,下字与所切之字叠韵。
上字定其清浊,下字定其平上去入。
”(《切韵卷》卷一)他的系联法共用三个条例。
第一、基本条例:“切语上字与所切之字为双声,则切语上字同用者、互用者、递用者,声必同类也。
”如:“冬”都宗切。
“当”都郎切。
切上字同用“都”,故声母同类。
“都”当孤切。
“当”都郎切。
切上字互用,故声母亦同类。
“冬”用“都”作切上字,“都”用“当”作切上字,递相为用,声必同类。
第二、分析条例:“其两切语下字同类者,则上字必不同类。
”例如:“彤”、徒冬切,“冬”、都宗切;“彤”与“冬”、“宗”反切下字属于递用条例,下字同类,那么反切上字“徒”和“都”必不同类。
也就是说“冬”和“彤”声类不相同。
(因为如果上字亦同类,则为同音字,不必出两个反切)第三、补充条例。
“切语上字既系联为同类,然有实同类而不能系联者,以其切语上字两两互用故也。
汉字的音韵系统
汉字的音韵系统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上唯一的象形文字。
汉字的音韵系统是汉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特点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符号。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汉字的音韵系统,了解它的起源、演变和影响。
汉字的音韵系统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文字学研究。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古代学者就开始研究汉字的发音和韵律规律。
他们通过观察和分析汉字的形状和结构,发现了汉字中蕴含的丰富音韵信息。
这些信息包括音节的组合和变化、声调的变化等。
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研究,他们逐渐形成了汉字的音韵系统。
汉字的音韵系统是一种基于音节和声调的系统。
音节是汉字中最基本的发音单位,它由声母和韵母组成。
声母代表辅音的发音,韵母代表元音的发音。
通过不同的声母和韵母的组合,可以构成不同的音节。
声调是汉字中的重要特征,它决定了汉字的音高和音调。
不同的声调可以改变一个汉字的意义。
例如,“妈”和“麻”在声母和韵母相同的情况下,通过声调的不同,分别表示“母亲”和“麻烦”的意思。
汉字的音韵系统在汉语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影响着汉字的发音和韵律,也影响着汉字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汉字的音韵系统使得汉语具有了丰富的音乐性和韵律感。
通过声调的变化和音节的组合,汉语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意义。
这也是为什么汉字可以用来写诗歌和歌曲的原因。
汉字的音韵系统还影响着汉字的读音和拼音。
拼音是一种将汉字转化为拉丁字母的方法,它是汉字音韵系统的一种表现形式。
通过拼音,人们可以更方便地学习和使用汉字。
汉字的音韵系统也在其他语言和文化中产生了影响。
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和使用汉字。
汉字的音韵系统成为了他们了解和理解汉字的重要途径。
同时,汉字的音韵系统也对其他语言和文化的音韵研究产生了影响。
许多语言学家通过研究汉字的音韵系统,探索了不同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这种跨文化的研究促进了各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总结起来,汉字的音韵系统是汉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声韵知识点总结
古代声韵知识点总结声韵学是对汉字音韵的研究,其中的声韵规律是中国古代汉语音韵的基本特点。
它是经过长期实践积累和总结,为了适应汉字结构及语音特点而形成的一种语音系统。
声韵学不仅对诗词歌赋的鉴赏和创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于古代汉字的音韵变化和规律也有着深刻的认识。
一、声韵的基本概念1、声声是语音的基本成分,它包括元音和辅音两个部分。
元音又分为单元音和复元音,辅音又分为浊音和清音。
正因为元音和辅音在语音表达中的不同作用,标志着一个汉字在语音上的重音。
声有轻重之分,浊音重,清音轻。
2、韵韵是由元音构成的,它是一个音节的基本构成部分。
韵母共有36个韵母,其中有的韵母只能加在声母之前,有的韵母呼之则来,挥之则去,没有声母。
3、声母声母是一个音节的开始部分,它能够单独存在,但是没有实际意义。
声母共有23个,包括了浊音和清音。
4、韵母韵母是一个音节的主体部分,它由元音和鼻音、塞音构成。
韵母共有36个,其中有的只能加在声母之后,有的只能独立地呼之则来,只能独立地挥之则去。
5、入声入声是汉语声调中的一个声调,是最后一个声调。
在古代汉语中,入声韵母的读音是均为声母加韵母。
现代汉语中,入声的读音并没有改变,但是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6、平仄平仄是指词语在韵律上的平仄关系。
平声包括仄声、平声;仄声包括平仄和仄声。
平声韵律的重要性在古代诗词的创作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所以平仄在诗词鉴赏和创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声韵规律的演变1、古代声韵规律古代声韵规律是指在古代汉语音韵系统中所存在的一系列的规律。
古代声韵规律在古代诗词中能够得到广泛的体现,它是古代声韵学的基础。
2、声韵规律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汉语音韵也在不断地发展着。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一些新的声韵规律不断地被形成。
三、声韵的应用1、诗词创作在古代诗词创作中,声韵是诗词的灵魂。
古代诗人通过声韵的灵活运用,使得诗词的意境变得更加丰富,感情更加深刻。
2、歌赋创作在古代歌赋创作中,声韵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古代汉语音韵
2021/11/16
9
宋三十六字母
三、韵母的基本概念
1、韵和韵母 韵不包括韵头,只要韵腹和韵尾相同。而韵 母还要区别韵头。韵母相同,韵一定相同; 韵相同,韵母不一定相同。韵的概念比韵母 的概念大。
2、韵部和韵目 韵部指韵腹、韵尾相同的音节。韵书中把所 有相同韵的字汇集在一 起,构成一个韵类。 从各个韵部中取一个代表字作为标目,这个 代表字就叫韵目。
2021/11/16
11
▪ 例如:红[oŋ]、孔[oŋ] 、贡[oŋ]三者声调不 同,属于3个不同的韵类,而它们所包含的 韵母只有一个。
▪ 韵类有声调的差别,而韵母不论声调。 ▪ 韵部不计较韵头,也不计较声调,因此,
例如《公羊传》中有一句话:“春秋伐者为客,伐 者为主。”这句话中的两个“伐”字意义不同,何 以区别呢?古人注道:“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 ”,“见(被)伐者为主,读伐 短言之。”
2读若、读如:用同音字或近音字注音。 例:渔,读若《论语》之“语”
2021/11/16
22
3直音:用同音字注音,相对于读若和譬况譬况, 直音法用完全同音的字注音是一大进步,但是 ,有时同音字较少,或者用来注音的同音字本 身就是个生僻字,也会影响注音效果。如:瑊 ,音鍼。玏,音勒。
45
古无轻唇音,意思是说上古时期的唇
音声母只有一组重唇音帮组声母,即读作 双唇塞音的“帮[p]”母、“滂[p’ ]”母、 “并[b]”母和双唇鼻音的“明[m]”母;轻 唇音声母,也就是唇齿音“非[f]”母、“敷 [f’ ]”母、“奉[v]”母、“微[ ]”母在上古是 不存在的,直到中古时期它们才从重唇音 中分化出来。这个结论主要是根据上古典 籍中大量的通假异文、注音、声训材料及 谐声字现象提出来的,例如:
唐宋诗词的韵律与音韵研究
唐宋诗词的韵律与音韵研究唐宋诗词是中华文化精髓之一,其诗歌之美令人叹为观止。
其中,韵律和音韵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何研究唐宋诗词韵律与音韵,是当前学术界的一个热点话题。
一、韵律与音韵的概念与区别韵律是指诗歌的韵部规律。
唐宋诗词中的韵律多采用“平水韵”或“四声调”等方法,使得整首诗歌中的韵部相互呼应,形成谐美的整体效果。
而音韵是指语音的规律,是从声母、韵母、声调三个方面来考虑的。
唐宋诗词韵律和音韵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共同构成了唐宋诗词独特的韵味。
二、唐宋诗词韵律与音韵的演变唐代是中国古代诗词的黄金时期。
唐诗的韵律多采用“平水韵”法,使得声调、韵母、声母都有一定的规律。
唐代大多数韵部的调值为平声,只有“仄”声韵部较少。
唐诗中的文人雅士们注重对韵律和音韵的把握,他们研究和使用了大量额外的韵部和声调,形成了多种复杂而美妙的韵律模式,如八斉、十五字、七绝、喻体等等。
唐诗的音韵则以它的精美而闻名于世。
宋代,唐诗的韵律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诗人们更注重声调的运用,在韵律和语音的选择上更为丰富多样。
宋诗钱仲联有言:诗足宜声,声足宜和,和足宜神。
因此,宋诗的风格在长度、调式、韵律和主题方面都有了不同寻常的变化。
三、唐宋诗词韵律与音韵的研究意义研究唐宋诗词的韵律与音韵不仅对于文学研究有着长足的意义,也对语言学、音乐学等学科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研究唐宋诗词的韵律与音韵对于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于深刻理解和欣赏唐宋诗词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历史意蕴等更具有指导意义。
另外,研究唐宋诗词的韵律与音韵对于汉语语言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唐宋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品,其音韵规律对于汉语语音和语法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
同时,也可以为汉语国际教学提供参考。
最后,唐宋诗词的韵律与音韵还对音乐学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宋诗词中蕴含着美妙的韵律和音乐形式,它们可以为音乐创作提供灵感和借鉴。
四、唐宋诗词韵律与音韵的未来研究将来,研究唐宋诗词的韵律与音韵不仅要继续对唐宋诗词的内涵和形式进行深入研究,同时也要结合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以新的视角、新的方法来探讨韵律和音韵规律的演变。
《中原音韵》19韵部表
中原音韵19韵部表一、介绍中原音韵是一种古代汉语方言。
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许多现代汉语方言的起源。
中原音韵具有丰富的音韵体系,其中包含了19个韵部。
本文将介绍这19个韵部的表格及其特点。
二、中原音韵19韵部表下面是中原音韵的19个韵部表格:韵部近代演变发音特点幽-iu 后元音,后舌音侯-əu 后元音,后部音赳-iou 后元音,后元音驻-uo 后元音,上韵模-uə后元音,中韵干-an 前元音,开口寒-ən 前元音,半韵弯-uan 前元音,圈口山-am 鼻韵,开口谦-əm 鼻韵,半韵舌-ət 收尾音,圈口侵-im 双唇音,舌韵心-əm 双唇音,半韵微-iu 上声音支-i 一声音规-uei 上声音,前舌音抝-ei 上声音,后舌音佳-ia 上声音,舌尖音衣-ji 上声音,齿韵三、韵部特点解析1.幽:这个韵部的韵母演变为-iu,是一个后元音韵母,发音时需舌位后升。
2.侯:韵母演变为-əu,是一个后元音韵母,发音时舌位较低。
3.赳:韵母演变为-iou,是一个后元音韵母,发音时主要由后舌位置控制。
4.驻:韵母演变为-uo,是一个后元音韵母,发音时需要上韵发音。
5.模:韵母演变为-uə,是一个后元音韵母,发音时主要由中韵位置控制。
6.干:韵母演变为-an,是一个前元音韵母,发音时需开口。
7.寒:韵母演变为-ən,是一个前元音韵母,发音时为半韵。
8.弯:韵母演变为-uan,是一个前元音韵母,发音时需要圈口。
9.山:韵母演变为-am,是一个鼻韵母,发音时需开口。
10.谦:韵母演变为-əm,是一个鼻韵母,发音时为半韵。
11.舌:韵母演变为-ət,一个收尾音,发音时需圈口。
12.侵:韵母演变为-im,是一个双唇音韵母,发音时舌位为舌韵。
13.心:韵母演变为-əm,是一个双唇音韵母,发音时为半韵。
14.微:韵母演变为-iu,一个上声音韵部。
15.支:韵母演变为-i,一个一声音韵部。
16.规:韵母演变为-uei,一个上声音韵部,发音时需舌位前舌音。
中国汉字的演变规律
中国汉字的演变规律
中国汉字的演变规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形态演变:汉字的形态变化是汉字演变的重要方面。
汉字的形态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多个阶段的演变,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形态的演变主要体现在部首、结构、笔画等方面。
2. 音韵演变:汉字的音韵演变是随着时间推移,语音发展的结果。
汉字通过汉字音韵体系的建立和演变,才形成了现代汉语的音节系统。
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由于外语影响、方言演变等因素,音韵会发生变化。
3. 义义转移:汉字的义义转移指的是原本某个字的含义在使用中发生了改变。
例如,“明”字在古代表示明亮的意思,后来引申为清楚、显露等意义。
这种义义转移是语言发展中的常见现象,也是汉字演变的一种规律。
4. 经济演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汉字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
汉字从最初的甲骨文只用于记载祭祀、财物等简单内容,到后来的历史文献、诗歌、小说等广泛领域的使用,经济演变是导致汉字使用范围扩大的重要原因。
总体来说,汉字演变的规律可以归纳为形态演变、音韵演变、义义转移和经济演变几个方面。
不同的学者可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因此还有其他的分析角度和解释方式。
古代汉语文字的演变过程
古代汉语文字的演变过程一、古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古代汉字是中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表意文字,其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甲骨文时期。
当时的人们将具体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用图画的方式表达出来,形成了最早的象形文字。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字的广泛应用,象形文字逐渐演变为会意文字和指事文字,即通过组合不同的象形符号来表示更多的意义。
二、古代汉字的形体演变1. 甲骨文时期: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其形体繁复,笔画粗犷,具有鲜明的刻划特点。
甲骨文的字形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象形字,如“马”、“人”等;另一类是指事字,如“上”、“下”等。
2. 金文和篆书时期:金文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的文字形态,形体较为简练,笔画结构清晰,逐渐形成了字形的规范。
篆书则是秦汉时期的文字形态,经过了进一步的演变与规范,笔画更加流畅,字形更加规整。
3. 隶书和楷书时期:隶书是汉代的一种书写风格,其字形工整规范,笔画结构清晰。
楷书则是从隶书发展而来,是中国古代文字的标准书写形式,至今仍为人们所广泛使用。
三、古代汉字的音韵演变古代汉字的音韵演变体现了古代汉语的语音变化过程。
古代汉字的音韵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上古汉语时期:上古汉语是古代汉语的最早阶段,其音韵系统相对简单,声母有激音和塞音两类,韵母有开口和合口两类。
2. 中古汉语时期:中古汉语是古代汉语的中期阶段,其音韵系统相对复杂,声母和韵母的种类逐渐增多,声调的变化也较为明显。
3. 近代汉语时期:近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后期阶段,其音韵系统相对稳定,声母和韵母的种类相对较少,声调的变化较为规律。
四、古代汉字的书写规范化随着汉字的发展和应用的广泛,人们逐渐意识到对汉字进行规范化书写的重要性。
古代汉字的书写规范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形状规范:古代汉字的形状逐渐规范化,字形的结构清晰,笔画的顺序和方向有明确的规定。
2. 书写技巧:古代汉字的书写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如用笔的用力、速度和角度等,这些技巧对于书写的美观和流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汉语音韵-文档资料
全浊:发音时声带振动的塞音,擦音,塞擦 音。
次浊:发音时声带震动的鼻音,边音,半元
音。
2020/9/11
.
8
中古三十六字母:在守温三十字母的基础上,
宋初有人根据当时的语音实际,又增加了 “非、敷、奉、微、娘、床”这六个字母, 并改“不”为“帮”、改“芳”为“滂”, 即成为“三十六字母”。
2020/9/11
2读若、读如:用同音字或近音字注音。 例:渔,读若《论语》之“语”
2020/9/11
.
22
3直音:用同音字注音,相对于读若和譬况譬况, 直音法用完全同音的字注音是一大进步,但是 ,有时同音字较少,或者用来注音的同音字本 身就是个生僻字,也会影响注音效果。如:瑊 ,音鍼。玏,音勒。
4反切:用两个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 口诀如下:
2020/9/11
.
20
古代四声与现代方言区声调对应表
.
21
五、古代注音的基本概念
特点:用汉字给汉字注音 1譬况:是用打比方,作比较,以及描写说明发音 情况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术语:长言之,短 言之,急气,缓气)
例如《公羊传》中有一句话:“春秋伐者为客,伐 者为主。”这句话中的两个“伐”字意义不同,何 以区别呢?古人注道:“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 ”,“见(被)伐者为主,读伐 短言之。”
.
3
1.语音系统:指汉语的声、韵、调及其配 合规律。
2.古音学:是研究上古语音系统的学科。 3.今音学:是研究中古语音系统的学科。 4.北音学:是研究近古语音系统的学科。 5.等韵学:依据等韵图来分析音节的结
构,探讨发音原理和方法。
6.小 学:是我国传统的语言学,包括音 韵学,训诂学,文字学。
古代诗歌的韵律演变
古代诗歌的韵律演变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深邃的意境和优美的韵律广受人们的喜爱。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漫长历程中,诗歌的韵律也经历了多次演变。
本文将探讨古代诗歌的韵律演变,并剖析其背后的原因。
古代中国的诗歌最早起源于先秦时期,当时的诗歌多为旋律优美的吟唱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代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更为多样化的诗歌形式,如律诗、绝句等。
这些诗歌在形式上更加规范,逐渐出现了定型的韵律。
唐代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鼎盛时期,也是古代诗歌韵律演变的高峰期。
在唐诗中,古体诗和近体诗并存,各种韵律形式层出不穷。
其中,古体诗多采用七言、五言绝句等形式,其韵脚韵部比较单一,节奏明快;而近体诗则更加注重字音的押韵,以求达到和声、平仄的音乐效果。
宋代是古代诗歌韵律演变的转折点。
在此期间,绝句和律诗的流行逐渐褪去,被更为自由的诗歌形式所取代。
这些自由的诗歌形式不再拘泥于严格的定型,充分展现了诗人个性的表达和情感的流露。
与此同时,声调的变化也为诗歌的韵律带来了新的变化。
明清时期是古代诗歌韵律逐渐贫乏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诗人往往更加注重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而对于韵律的追求相对较少。
这导致了诗歌的韵律逐渐淡化,不再像唐宋时期那样浓郁和多样。
综上所述,古代诗歌的韵律经历了始于吟唱,发展至定型韵律的阶段,到达创新自由的阶段,最后逐渐贫乏的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意义。
韵律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追求以及时代背景的变迁。
古代诗歌的韵律演变有其深厚的文化根源和历史渊源。
这种演变既受到文人审美追求和时代风尚的影响,也受到音韵规律和篇章结构的制约。
不同的时期和诗人通过创新和变化,丰富了古代诗歌的韵律表达形式,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古代诗歌的韵律演变对于今人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是我们了解中华文化的窗口,也是我们欣赏古代文学之美的桥梁。
通过学习和研究古代诗歌的韵律演变,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追求,进一步增进我们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音韵学发展历程
音韵学发展历程中国音韵学是植根于中华大地的传统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是汉语言文字学的基本学科和基础学科。
回顾中国音韵学的发展历程,自东汉服虔、应劭为《汉书》作音注始,距今已有一千八九百年。
历代千百学者为之殚精竭虑,前赴后继,论著堪称汗牛充栋。
这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在古代曾受到梵语语音学的影响,近现代又接受了西学的精华。
在中国境内,除了丰硕的汉语音韵典籍外,还有大量域外对音音韵典籍,对中国音韵学的本体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中国音韵学研究的繁荣。
可以说,中国音韵学研究史就是一部“一本”“多元”“争鸣”“创新”[1]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间,中国音韵学研究更是充满活力,生生不息。
在一代代音韵学人的共同努力下,在音韵学研究的诸多领域:古音学、今音学、北音学、切韵学等韵学、方言语音史、音韵学与汉藏语等方面呈现出生机勃勃、异彩纷呈的局面。
70年中国音韵学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 据若干目录及综述资料(详见文末的“参考文献目录”)共出版著作500余部,发表论文6 000余篇。
回望这70年所取得的成就,更富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做总结、论得失、向未来、谋发展。
总结的目的就是为了谋划未来,就是为了更迅速、更持久地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的中国音韵学的研究大致可划分为4个时期:1. 1949-1966年——音韵学研究的发轫期;2. 1967-1976年——音韵学研究的停滞期;3.1977-1999年——音韵学研究的发展期;4. 2000-2019年——音韵学研究的辉煌期。
一、音韵学研究的发轫期(1949-1966)发轫期是指新中国成立之初,音韵学家们都满怀爱国热情,积极投身于新中国教学与科研事业中,并建立自己完整的、系统的、统一的课程体系。
建国初期,高校经过院系调整,一些设有中国语言文学系的高等院校陆续开设汉语史、音韵学等课程,需求量的增大,急需撰写、出版音韵学经典教材,以应音韵学教学之急。
方孝岳、罗常培、王力、魏建功、张世禄、殷焕先、黄典诚、周祖谟、俞敏(1)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编写教材,讲授音韵学课程。
古代诗词的音韵格律与韵律特点
古代诗词的音韵格律与韵律特点古代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优美的音韵格律和独特的韵律特点而闻名于世。
这些特点使古代诗词在表达情感和传达思想时具备了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探讨古代诗词的音韵格律和韵律特点,以期加深我们对古代诗词的了解和欣赏。
一、音韵格律古代诗词在格律方面极其注重音韵的和谐和平仄的对应。
平仄是指音节的轻重和音调的高低,平音为轻音,仄音为重音。
在古代汉字的发音中,有四种平仄变化,分别是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和仄平仄平。
这四种平仄变化构成了古代诗词的韵律特征。
古代诗词还有一种重要的音韵格律,即押韵。
押韵是指诗词的句尾音节在音韵上的对应关系。
它分为平声韵和仄声韵,平声韵指音调平的韵脚,仄声韵指音调仄的韵脚。
古代诗词往往采用平声韵和仄声韵交替押韵的方式,增强了诗词的韵味和节奏感。
二、韵律特点古代诗词的韵律特点主要包括平仄和押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韵律风格。
首先是平仄的对仗和平仄的转换。
平仄的对仗是指在对偶的句子中,两个句子各自的平仄形式相对应。
例如《将进酒》中的“肯爱千金轻一笑,重开我缺的荒唐”就是平仄对仗的表现。
而平仄的转换则是指在整篇诗词中,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和仄平仄平的变化不断转换,给予读者音韵上的愉悦和变化。
其次是押韵的安排和变化。
古代诗词往往以多韵为主,即一首诗中有多个韵脚,并且韵脚之间的变化非常灵活多样。
例如《木兰诗》中的“不闻父母唤女声,但闻黄河之水天上来”中,女声和天上来就是押韵的例子。
押韵的安排和变化不仅使诗歌更加富有韵律感,也展示了诗人的才华和创意。
古代诗词还有一种特殊的韵律表达方式,即平起平承平合。
平起平承平合是指一首诗的每句文字的平仄形式都相同。
这种韵律特点使诗句的平衡感更加突出,也为古代诗词的朗诵和吟唱提供了基础。
总结起来,古代诗词的音韵格律和韵律特点是其独特的艺术之处。
通过对平仄和押韵的运用,古代诗词形成了独特的音韵美和韵味,给人一种优雅、和谐的感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音韵演变中国音韵演变主要有四个阶段:上古音(狭意上来讲,仅限于秦汉时的中原古音,以其为雅言。
)中古音(唐以前的中原语音)注:由于汉至唐的几百年来,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人大量融合,中原音韵发生一定变化,并向南迁西。
近古音(主要形成于宋元阶段)注:原有的洛阳正音与北方的燕京语音发生大融合(历史原因),基本奠定了今日的语音发音。
现代音(民国至今)以上是中国古代雅言(也就是官方语言)的演变过程,方言接下来会详细论述。
一:写在前面的话汉语古音韵以及其发展历史一直是一个比较生僻的研究方向,不太为一般的历史爱好者所知。
本人不敢称精通古汉语音韵学知识,实际上连粗通都不算。
充其量,不过是比一般的历史爱好者更多的涉猎这一方面而已。
写作此文,希望能够以通俗的语言将汉语古音韵学的基础知识,历代汉语的音调,声韵母和历史演变介绍给大家。
更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得到真正的“大家”和“高人”的指导。
二:今古音存在着巨大差异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世界万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古汉语语音也不例外。
从古到今,古汉语语音一直都在不停的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变化。
但是,这一点往往被相当多的人忽略。
我曾在某网络帖子上看到有人大言不惭的宣称:“汉语是最优秀的语言,因为其稳定性高,传承性好,现在的小学生还能琅琅上口的朗诵楚辞”。
此论断简直慌天下之大谬!首先不说语言文字都是文化的直接载体,文化本身便不存在优劣,那么其载体也没有优劣之分了。
其次,此论断混淆了语音和文字的关系,汉语是通过像形,表“义”的文字,而不是西方文明体系的拼音文字,方块文字的读音变化是很难从书面文字上发觉的,于是便往往被人忽略。
从汉语的上古时代到现代,经历三四千年,汉字读音会因内外因素不断的变化,比如原本只是细微差异的读音变成有明显的差异;民族融合带来的外来语言与本地语言融合,或者某地区长期隔绝导致与其他地区的语音差异等。
古代有的音,现代可能已经消亡,现代有的音,可能是外来传入,并非古代原有,即使有某些音古今都有,也未必指同一个字。
因此,“小学生琅琅上口读楚辞”,不过是小学生在用现代汉语发音,去读古代诗词而已。
汉代刘熙著有《释名》:“古者曰车,声如居,所以居人也。
”这就直接证明了先秦至汉代,车字的读音已经有了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也已经被当时的人所察觉。
这也证明了为何下中国象棋的时候,某些方言中要故意将“车”读作“居”,就是存古音。
研究古音韵,除了古人留下的记录古音韵的韵书,韵图和古籍中的注音之外,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对照诗词的平仄。
汉语诗词极其讲究语音的平仄对仗。
所谓的平仄,是指汉语音调,粗分,可分为“平上去入”,也就是“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四个调。
由于音调是直接受到声韵母的影响的,于是,声调的变化同样反映了声韵母的变化。
平仄,就是“平声”属于“平”,而“上去入”三个声,属于“仄”。
中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如《康熙字典》作为那个时期的标准词典刊行天下。
其中的的《字母切韵要法》就提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道远,入声短促急收藏。
但是,占我国使用人口大多数的现代北方方言,由于历史上语音的变化,北方方言只有西南方言(四川话为代表)和江淮官话(南京话为代表)仍然有入声,而南方方言则全部有入声。
反而是现在的“普通话”(以北京话为代表)和北方方言的其他次级方言中,入声已经消失,只有“平上去”三个主声调。
如普通话标准音调是四个: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或者通俗的说法叫“一二三四声”。
其中,阴平和阳平(第一第二声),分别是平声的清音和浊音,而上声去声(第三第四声)不分清浊。
但是,古今音韵差异大到了什么程度呢?还是通过诗词实例来说明吧。
上古汉语音系:《诗经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爱得我直。
如果按照现代普通话去读,那么“麦”,“德”,“国”,“直”,四个字分别是(mai4),(de2),(guo2),(zhi2),韵部分别是ai,e,uo,i,读起来基本上没什么韵味可言。
由此可见,以上的几个韵字的读音必然与现代不一致。
事实上,经过古代和近现代学者的努力,通过“拟构”的方法,将古音大致还原出来。
以上“麦”,“德”,“国”,“直”,四个字都是入声,除去声韵母外,在词尾有一个短促的收音“-k”。
如果以现在仍然存有入声的粤方言发音去读,“麦”,“德”,“国”,“直”,就分别是mek,dok,gok,jek。
就符合平仄押韵了。
中古汉语音系:《木兰辞》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普通话中:唧,织,声,息,分别是(ji),(zhi),(sheng)(xi),基本上都收-i,看起来似乎是押韵了。
不过,和粤语再次比较:唧(jek),织(jek),声(sengk),息(sek),各位就可以发现,这几个字全是入声,而且唧,织,两个字在粤语中是完全同音。
这样一比对,就可以看出,北方方言读中古诗词尽管仍然有一定程度的押韵,但是,和南方方言比较,其押韵度则远远逊色于南方方言。
需要说明的是粤方言尽管有入声,但是由于其形成时期不是《诗经》成书的先秦,于是在历史的发展中,音韵又有了变化,粤方言决不能简单的等同于古汉语,下文会详细提到方言与古汉语的关系。
由此例可见,有无入声的今古音比较,已经有如此巨大的差异,那么加上声韵母的变化,今古汉语发音的差异,实在是巨大得无法想象。
以下还有几例反映中古音系的,出自《唐诗三百首》:《终南山》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蔼入看无。
分野中风变,阴晴从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向樵夫。
这首诗无论怎么读,用哪种方言读都无法读出韵味来,尤其是第二句的那个“隅”字,根本不入韵。
那么,是王维不懂写诗?还是古今音韵不同导致的“失准”?毫无疑问是后者。
根据丁树生先生的《古今音对照手册》,隋唐时期,隅,无,殊,夫这几个字都属于“虞部”。
所以,在唐代,这个隅字实际上是押韵的。
不过,由于资料缺乏,具体读音则难以拟构。
综上所述,古今语音差异是非常大的,而且各个时期的古音,也各不相同。
三:方言的问题看完上面的例子,肯定有人会问,现代汉语拥有7大方言,超过3000种小方言,那么古汉语难道没有方言吗?为什么肯定现代学者“拟构”复原的古汉语语音在古代是属于多数人使用的,而不是属于少数方言?汉语自古以来就有方言的存在,在交通不发达,人员流动少,相对封闭的古代,各地由于缺少交流融合,方言的存在是必然的。
相当多的古籍证实了这一点。
如西汉杨雄的《方言》一书,就收录了各地方言用词语法的异同。
相对稳定的语法用词都有不同,那么可以想象,语音的差别就更加存在了。
《孟子滕文公下》提到:“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隋代的陆法言在《切韵》一书中也写道:“江东取韵和河北殊异”。
而《颜氏家训音辞篇》也说:“南人以‘石’为‘谢’,以‘是’为‘舐’”;以‘钱’为‘涎’,以‘贱’为‘羡’”。
更是直接证明了古代方言的存在。
但是,是否我们就能得出,古人所留下的韵书,韵图,甚至诗词,都是基于作者自己所使用的方言。
而根本不是古代通用语音吗?当然不是的。
古人籍贯观念与现代严格的户籍登记不同,是相当混乱的。
现代户籍登记要求要以本人的出生地作为籍贯,而古人籍贯就未必是其出生地。
因为古人习惯以父亲的籍贯为籍贯,或者以祖籍为籍贯。
在魏晋南北朝之后,由于门阀士族的兴盛,古人以“郡望”,也就是有声望的大家族的籍贯为自己的籍贯的例子更多。
农夫有可能一辈子不离开村子,他的籍贯就有可能是出生地。
但是,文武官员,文人学者绝大多数活跃在政治,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他们的籍贯就不太可能是出生地,更加不是其受教育和经常活动的城市了,那么他们所使用的语言,也绝对不可能是其籍贯的方言。
比如唐代韩愈就自称“昌黎韩愈”,但实际上韩愈是河南孟县人,昌黎就是韩姓大族的“郡望”。
同样,诸葛亮是琅邪人,而琅邪郡在今天山东省境内,但是史书和诸葛亮自己的文章都写明了他“躬耕于南阳”,由于古今行政区划的不同,实际上他在出茅庐之前,长期活动在今天湖北襄阳一带。
琅琊只不过是诸葛亮的祖籍。
类似的例子还有戚继光籍贯山东,实际上出生于安徽;袁崇焕籍贯广东,实际上出生于广西平南;朱熹的籍贯是浙江婺源,实际上他幼年是在福建建瓯度过的。
元代写成的《中原音韵》是具有相当高的存古价值的韵书,也是研究元代音韵的必备材料。
其作者周德清的籍贯就是江西高安,我们可以肯定,江西高安的方言必然不同于元大都方言。
但是,周德清长期活动于大都,而且有戏剧作品存世。
因此,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必然是反映了元代大都音韵的,不然他用江西方言写的戏曲作品,能够受到大都人的喜爱传唱吗?事实也证明了周德清所使用的语言是大都话,因为现代学者分析当时其他戏剧家的元曲作品的用韵,和《中原音韵》是一致的。
由此可见,历史上能够留下韵书,韵图和诗词的文人墨客们,其作品得以传世,并且为大多数民众所接受,传播。
由此可见,他们作品所用的语言,必然是占当时使用的汉语人群的大部分,而绝不是他们籍贯的小方言。
古代传世的韵书,韵图,古籍注音和诗词曲赋,是能够代表当时汉语的主流的。
四:研究古音的基本知识声调,就如上文所说,古汉语的声调,粗分可分为“平上去入”四种,而实际上,古汉语的声调系统远远不能用平上去入四种来简单划分的。
细分,还有阴平,阳平,上平,下平,阴入,阳入等等概念,限于篇幅,在此不能详细说明。
但是,基本上阴阳,上下都是指清浊。
而且,历代音调也不相同,流传到现代,入声在北方方言中已经基本消失,原来的入声字,归入了上平去三声,学术界称为“入派三声”,尤其是归入去声非常多,因此普通话中去声(第四声)字特别多。
入声在现代南方方言中尚有保留。
对于入声,用文字很难描述。
比如粤方言中,六(luk),八(pa:t),不(pat)和吴方言中,粥(jok),笃(dok)都是入声字。
其中,整个音节后面的-k,-p,-t,-i,-d 这几个辅音只作嘴型,或者轻微的发音,并不实际读出。
与前面的声韵母结合后,就会使得这个字读起来有个短促吸气的收音。
可参见英语中stop,cut,but,soup这几个单词发音时最后的p,t 不发音的情况。
韵书,是古人所作的记录和分析当时语音的著作,上文已经分析过,流传于世的韵书基本上可以代表当时古汉语音韵的主流。
现存最早的韵书是《广韵》,《广韵》的前身《唐韵》和隋代陆法言的《切韵》,不过《切韵》已经散失,但是据后人考证,《广韵》基本上继承了《切韵》的语音系统。
《切韵》记录下了古代的以文字记录发音的方法“切韵”。
切韵,是用两个汉字相“切”,来表示一个汉字读音的方法。
切的前一个字的声母和被切汉字相同,而后一个字的韵母,则和被切汉字的韵母相同。
例如:童,徒红切。
其中徒的声母为t,红的韵母为ong,那么“徒红”就是t+ong=tong了,就是童的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