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弧产生的原理
电弧的原理
![电弧的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caf977a1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6b.png)
电弧的原理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电弧这个挺有趣的东西的原理。
电弧啊,简单来说呢,就是一种放电现象。
怎么就放电了呢?其实就是在两个电极之间,存在着电压差,当这个电压差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电子就开始不听话啦,到处乱跑。
这就像一群调皮的小蚂蚁,突然发现了一条新的通道,然后就蜂拥而上。
当然啦,这里面还有好多因素在起作用呢。
比如说空气,空气在正常情况下是绝缘的,但是当电压足够高的时候,它就好像被“强迫”打开了一扇门,电子就能穿过空气形成电流啦。
我觉得这个就像是我们有时候不得不去做一些我们不太想做的事情一样,电压就是那个强迫的力量,哈哈。
那电子跑起来之后呢,就会产生热呀。
这个热可不得了!它会让周围的空气变得很热很热,甚至会电离空气呢。
电离是啥?就是把空气里的原子拆分成电子和离子啦。
这时候呢,空气就不再是普通的空气了,就变成了导电的等离子体。
哇塞,是不是很神奇?而且呢,电弧一旦形成,它就像有自己的生命一样,会持续地放电。
这是为啥呢?我想啊,可能是因为电极之间的电场一直存在,就像有个无形的手一直在推着那些电子跑来跑去。
不过,这个过程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比如说,如果电极间的距离发生变化,或者周围环境的导电性改变了,电弧也会受到影响。
在研究电弧原理的时候我们还得考虑材料的影响。
不同的电极材料,对电弧的产生和维持可能有不同的效果哦。
这就好比不同的人做同一件事,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根据我的经验,金属电极可能会更容易产生电弧,因为金属里有很多自由电子嘛。
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有时候一些特殊的材料组合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哎我说得是不是太啰嗦了?希望我讲的这些能让大家对电弧的原理有个大概的了解啦!你们有没有觉得电弧很神奇呢?。
电弧的产生和熄灭
![电弧的产生和熄灭](https://img.taocdn.com/s3/m/3ffc817f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81.png)
一、电弧旳危害和特点
1. 电弧旳概念
当开关电器开断电路时,电压和电流到达一定值时,触头
刚刚分离后,触头之间就会产生强烈旳白光,称为电弧。
2.电弧旳本质
电弧旳实质是一种气体放电现象。 表面3000-
3. 电弧放电旳特征
4000度,弧 心温度可达
(1)电弧温度很高。
10000度
(2)电弧是一种自持放电现象。 (3)电弧是一束游离旳旳气体。
经过分析,可见交流电弧在交流电流自然过 零时将自动熄灭,但在下半周伴随电压旳增 高,电弧又重燃。假如电弧过零后,电弧不 发生重燃,电弧就此熄灭。
u
A
u h2
u h1
C
B
B'
O
i
C'
A'
交流电弧旳伏安特征
弧隙介质能够承受外 加电压作用而不致使弧隙 击穿旳电压称为弧隙旳介 质强度。当电弧电流过零 时电弧熄灭,而弧隙旳介 质强度要恢复到正常状态 值还需一定旳时间,此恢 复过程称之为弧隙介质强 度旳恢复过程。
2. 扩散 扩散是弧柱中旳带电质点逸出弧柱以外,进入周围介质 旳现象。扩散有三种形式: (1)温度扩散,因为电弧和周围介质间存在很大温差, 使得电弧中旳高温带电质点向温度低旳周围介质中扩散, 降低了电弧中旳带电质点; (2)浓度扩散,这是因为电弧和周围介质存在浓度差, 带电质点就从浓度高旳地方向浓度低旳地方扩散,使电弧 中旳带电质点降低; (3)利用吹弧扩散,在断路器中采用高速气体吹弧,带 走电弧中旳大量带电质点,以加强扩散作用。
恢复电压=瞬态恢复电压+工频恢复电压
交流电弧旳熄灭条件 1.假如电源电压恢复过程不小于介质强度恢复过程,
气隙被击穿,电弧重燃。 2.假如电源电压恢复过程低于介质强度恢复过程,
电弧反应堆原理
![电弧反应堆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df880528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f5.png)
电弧反应堆原理电弧反应堆是一种利用电弧加热来实现核聚变反应的装置。
核聚变是一种核反应,即将两个轻核合并成一个更重的核,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在电弧反应堆中,通过产生高温高压的电弧,使得核聚变反应可以在受控的环境中进行。
电弧反应堆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电弧产生:电弧是通过电流穿过气体或等离子体时产生的一种放电现象。
在电弧反应堆中,通过提供足够的电压和电流,可以在两个电极之间产生稳定的电弧。
这种电弧的高温高压环境可以为核聚变反应提供必要的条件。
2. 等离子体控制:电弧反应堆中的等离子体是核聚变反应发生的主要区域。
通过控制等离子体的温度、密度和稳定性,可以有效地控制核聚变反应的进行。
在电弧反应堆中,等离子体通常由氘和氚等氢同位素组成,通过核聚变反应释放出能量。
3. 聚变反应:核聚变反应是电弧反应堆的核心过程。
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氘和氚核聚变成氦等更重的核,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这种能量可以用来产生电力或其他形式的能量。
核聚变反应是清洁的能源来源,不会产生放射性废物,是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4. 反应控制:在电弧反应堆中,需要对核聚变反应进行严格的控制,以确保反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通过控制等离子体的温度、密度和流动性,可以有效地控制核聚变反应的速率和能量释放。
同时,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防止反应失控或产生危险。
总的来说,电弧反应堆是一种利用电弧加热来实现核聚变反应的装置,具有高效、清洁、安全的特点。
通过控制电弧的产生、等离子体的控制、核聚变反应和反应控制等过程,可以实现核聚变反应的稳定进行。
电弧反应堆是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技术之一,有望为人类提供清洁、可持续的能源来源。
电弧的产生原理
![电弧的产生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9d31c070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18.png)
电弧的产生原理电弧是一种通过电流引起热能和光能释放的放电现象。
它是在两个电极之间形成的等离子体区中发生的电流放电。
当电压超过电极间的击穿电压时,电弧就会形成。
电弧的产生原理涉及到三个基本因素:电极的性质、介质的性质和电弧电流。
1.电极的性质电极是电弧的根本组成部分,因此它的性质直接影响电弧的产生。
当两个金属电极电压或电流超过其电弧击穿电压时,它们之间的绝缘介质被击穿产生弧光。
不同金属的电极材料和浸湿条件会影响电弧的产生和性质,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电极材料的选择电极材料是影响电弧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电极材料具有不同的电弧性能,其熔点、导电率、润湿性和耐蚀性等特性是评价电极材料适用性的关键指标。
一般来说,电弧稳定性好的电极材料具有以下特点:①熔点低,易熔化。
例如钼、钨等。
②导电性能好,能够提供足够的电流电压,以维持电弧的稳定放电。
例如铜、铝等。
③润湿性好,能够与感应材料良好地接触。
例如铜、镍等。
④耐蚀性好,能够在高温和酸碱环境下维持电弧的稳定性。
例如钼、钨等。
(2)电极浸润条件的影响由于电极材料之间的润湿性差异,电弧的产生取决于电极材料的相对浸润性。
润湿性好的电极材料能与涂有感应材料的电极表面良好地接触,形成较稳定的弧光。
而润湿性差的电极材料则难以接触到涂层,从而产生不稳定的电弧。
电极材料的润湿性同样受到环境温度和气氛的影响,如在高温和惰性气氛下,电极材料对涂层的浸润性和抗氧化性都有提高。
2.介质的性质介质是指连接两个电子的气氛或空气。
介质的特性对电弧的产生和维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介质的性质包括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结构性质等。
(1)击穿电压介质的物理性质决定了电弧击穿介质所需的电场强度。
当电极之间的电压高于介质击穿电压时,空气或气氛中的气体分子将受到电学力的引导聚集于电极表面,形成放电通道并产生电弧。
(2)传导率介质的传导率决定了电弧放电时的热点和电子密度。
传导率高的介质可以提供更多的电子和离子,使电弧放电更加稳定。
电弧 原理
![电弧 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bd997151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4f.png)
电弧原理电弧是指当两个电极之间的电压达到一定程度时,电子在电场的作用下以极高速度跃迁,产生高温、高能量的电流的现象。
电弧现象广泛应用于焊接、切割、照明等领域。
电弧的产生原理主要涉及到电离、电流传导、气体电导、电离平衡等过程。
首先,当两个电极之间的电压升高到阈电压(击穿电压)时,电离现象开始出现。
电离是指原本是中性的气体分子在电场作用下失去或获得电子而变成带电离子。
电离过程中,气体分子内部的化学键被打破,产生大量自由电子和正离子。
接下来,自由电子受电场力作用,沿着电场方向加速运动。
当自由电子与气体分子碰撞时,会传递动能给气体分子,使其电离。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电子-离子链。
电子和离子之间的相互碰撞以及电子与电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气体电流。
在电弧中,电流的传导过程是通过带电离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向电极方向移动而实现的。
带电离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会加速运动,相对静止的物体也会受到被带电离子撞击而产生力的作用。
这种力的产生导致了电弧现象中火花飞溅的现象。
此外,在电弧中,气体也发生了电导现象。
气体电导是指导电性质的一种物理现象,当电弧形成的时候,气体中的带电离子数量增加,从而导致了电导性能增强。
气体电导还受到环境温度、气体种类、电弧长度等因素的影响。
最后,电离平衡是电弧产生原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电离平衡是指电离和复合过程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
在电弧过程中,气体中的自由电子和正离子不断地通过复合过程进行重新组合,同时又因电压作用下的加速而继续产生。
这种动态平衡的存在维持了电弧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电弧产生原理主要涉及电离、电流传导、气体电导和电离平衡等过程。
通过这些过程,电弧能够在两个电极之间产生高温、高能量的电流,发挥其实际应用价值。
电弧是怎样产生原理
![电弧是怎样产生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94c03976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cc.png)
电弧是怎样产生原理
电弧是由于电流在中断或阻断的情况下,通过两电极之间的空气形成的一种放电现象。
具体的产生原理如下:
1. 电介质击穿:当电压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电压将足以击穿空气中的电介质分子,使其电离。
这个过程会形成一个电导通道,使电流能够流经该通道。
2. 离子和电子的移动:电介质击穿后,空气中的分子将电离形成离子和电子。
电子由于负电荷的作用被吸引到阳极,而正离子则被吸引到阴极。
3. 空气的加热:电流通过离子和电子的碰撞,将能量传递给空气分子,使空气分子发生震动和旋转,导致空气的加热。
4. 电流弧光:由于空气被加热,电弧形成,并放出明亮的光。
电弧通常呈现出蓝白色或紫色。
总的来说,电弧产生的原理是通过电压升高击穿空气形成导电路径,离子和电子在电流作用下移动并产生加热效应,最终形成明亮的电弧。
电弧产生原理
![电弧产生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cc872611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71.png)
电弧产生原理
电弧产生原理:
电弧是在高电压下由于离子化或气体击穿而形成的一种物理现象。
当
两个电接点之间存在电压差时,当电子穿过电接点,电流就流过了。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电流增加了温度并在电引线之间跳过,形成电弧。
电弧的产生是由于电子和离子之间发生了汇合和复合的过程。
在高压下,气体(例如空气)会被离子化,形成自由电子和离子。
当电流在
电接点之间流动时,电流携带电子和离子,导致空气中的离子化水平
达到足够高的水平,可以通过击穿电流产生电弧。
电弧通常是在短路电路中发生的。
例如,当一根线断裂并与另一根线
接触时,会产生电弧。
同样,当电子器件损坏并且电源电压足够高时,也会产生电弧。
电弧的产生可以导致许多问题。
首先,它可以在设备内部造成物理损坏,例如烧毁电缆和元件。
其次,电弧可以导致火灾和电击的风险。
总之,了解电弧的产生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电器设备的问题。
维护设备以防止电弧的产生是至关重要的。
电弧产生原理
![电弧产生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486acf91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62.png)
电弧产生原理电弧是一种高温等离子体,是由电流穿过气体或液体时产生的一种放电现象。
电弧产生的原理主要涉及电流、电压和介质三个方面。
首先,电弧产生的前提是电流的存在。
当两个导体之间的电压差超过介质的击穿电压时,电流就会穿过介质,形成电弧。
这个击穿电压也叫做电介质的击穿电压,是介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导电的最小电压。
其次,电弧产生还需要足够的电压。
当两个导体之间的电压差超过介质的击穿电压时,介质会发生击穿,电流就会穿过介质形成电弧。
在电弧产生的瞬间,电压会迅速下降,形成电弧电压。
电弧电压是电弧维持的必要条件,只有在足够的电压下,电弧才能稳定地产生。
最后,介质也是电弧产生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介质在不同的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电弧。
气体电弧和液体电弧的产生条件和特性都不相同。
在气体中,电弧产生是通过气体分子的碰撞和激发来实现的,而在液体中,电弧的产生是通过液体分子的离子化和电离来实现的。
总的来说,电弧产生的原理是通过电流、电压和介质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只有在电流存在的情况下,通过足够的电压和合适的介质条件,才能稳定地产生电弧。
电弧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理解电弧产生的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电弧的特性进行实际应用。
通过对电弧产生原理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和利用电弧的特性,为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同时,对电弧的研究也有助于提高电力设备的设计和制造水平,推动电力工程技术的发展。
因此,深入研究电弧产生原理对于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电弧产生原理是一个涉及电流、电压和介质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
只有深入理解这些原理,我们才能更好地控制和利用电弧的特性,为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电弧产生原理
![电弧产生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3e5afd62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83.png)
电弧产生原理
电弧产生原理是在电流通过两个电极之间形成的。
当电流通过两个电极之间的空气时,会产生高电压,在电极之间建立电场。
当电压达到特定的值时,空气中的电离现象开始发生,即空气中的原子和分子被电离成离子和电子。
离子和电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加速移动,形成一个电流通道。
这个电流通道就是电弧。
在电弧产生的过程中,大量的电能被释放出来,导致电弧周围的空气被加热到高温,形成一个明亮的火焰。
电弧的温度可以达到几千摄氏度,足以融化金属和引燃可燃物。
电弧产生的关键是电压达到并超过了空气的击穿电压。
击穿电压是空气中离子化所需的最小电场强度。
一旦电压在电极之间达到或超过这个值,电离现象开始,电流通道形成,电弧就产生了。
电弧的产生还会受到电极材料的影响。
电极材料的选择可以影响电弧的稳定性、强度和耐用性。
常用的电极材料包括铜、钨、钼等。
总结来说,电弧产生原理是在电流通过两个电极之间形成的,通过在空气中建立电场,使空气中的分子和原子被电离成离子和电子,离子和电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加速移动形成电流通道,从而产生电弧。
电弧产生的原理和过程
![电弧产生的原理和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12a7b11c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8c.png)
电弧产生的原理和过程
电弧是指电流在断路或开关尚未完全闭合时,跨过相邻金属导体或气体发生的放电现象。
电弧产生的原理和过程如下:
原理:
电弧是由于电流在断开的电路中跨越两个导体而产生的。
当电路中的电流遇到阻碍时,例如断路或开关未完全闭合,会形成电晕。
电晕在两个导体之间不断扩散和融合,形成电弧。
过程:
1.开始阶段:初始时,由于电路未完全闭合,电流开始流入端子,产生电晕。
2.弧光阶段:当电晕电压达到导电介质的击穿电压时,电晕会变成一条弧线,并且伴随着强烈的光和热,称为弧光。
3.稳态阶段:在电路正常工作时,电流按照设计的额定值流过导线而不会产生电弧。
但当电路过载、短路或接触不良时,高电压和电流荷载会使导体表面产生电晕放电,形成电弧,产生高温和热能。
4.消失阶段:当电路中断时,电晕消失,电弧也会随之消失。
电弧的产生对电机和电力设备等的运行安全产生极大的威胁,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来控制电弧的产生。
电弧产生和熄灭的物理原理
![电弧产生和熄灭的物理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51d30cafd1f34693daef3e47.png)
任务二:电弧产生和熄灭的物理原理一、电弧产生的物理过程当触头开断,在触头间隙中有电弧燃烧时,电路仍然导通。
这说明此时触头间隙的气体由绝缘状态变成了导电状态。
气体呈导电状态的原因是由于原来的中性气体分解为电子和离子,即气体被游离,此过程称为气体的游离过程。
气体游离出来的电子和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各朝对应的极运动,便形成电流,从而造成触头虽然已开断,但电路却并未切断。
但当电弧熄灭之后电路就不再导通了。
这说明此时触头间隙的气体恢复了介质强度,又呈现绝缘状态,即气体已经消除游离而恢复为中性。
那么,气体是怎么游离和消游离的呢?一、开断电路时电弧产生的物理过程当触头开断电路,在间隙中产生电弧时,电路仍然是导通的。
这就说明已分开的触头间的气体由绝缘状态变成了导电状态。
那么,究竟有哪些物理过程在这个气体由不导电的状态变成导电状态过程中起作用了呢?下面就此进行一些分析。
金属材料表面在某些情况下能发射出自由电子,这种现象叫表面发射。
自由电子的产生是由于金属内的电子得到能量,克服内部的吸引力而逸出金属。
一个电子逸出金属所需能量叫逸出功,其单位用电子伏(eV)表示。
不同金属材料逸出功的大小不一样。
从物质原子的结构而言,是由原子核与若干电子构成的。
如果外界加到电子上的能量足够大,能使电子克服原子核的吸引力作用而成为自由电子,这种现象称为游离。
游离所需的能量叫游离能。
不同的物质其游离能不同。
触头开断电路时,产生电弧的原因主要有:阴极热发射电子;阴极冷发射电子;碰撞游离和热游离等。
1.阴极热发射电子触头开断过程中,触头间的接触面积逐渐减小,接触处的电阻越来越大,电流密度也逐渐增大,触头表面的温度剧增,金属内由于热运动急剧活跃的自由电子就克服内部的吸力而从阴极表面发射出来,这种主要是由于热作用所引起的发射称为热发射。
温度越低、逸出的功越大时,热发射的电流密度越小。
2.阴极冷发射电子在触头刚刚分开发生热发射的同时,由于触头之间的距离很小,线路电压在这很小的间隙内形成很高的电场,此电场将电子从阴极表面拉出,形成强电场发射。
电弧产生的原因
![电弧产生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3ad575d86bec0975f465e2e0.png)
电弧产生的原因电弧产生的原因电弧产生所需要的条件是,电路电压不得低于10——20v,通过电路的电流不得低于80——100ma,一旦开关断开或者接通都会有电弧现象产生。
它的原理是根据电场公式,e=u/d,u电表的是开关两端的电压的值,d指的是开关两端接通电路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按照极限的思想,当开关接通或者是断开的瞬间d的值是非常小的,趋于零而不等于零,这就使得e的值很大,当e的值达到3×10ⁿ(n=6)阴极板的电子就会被发射一高速的形式发射出去。
根据动能守恒定理,如果被发射电子的能量足够大,可以与极板之间的中性质子发射碰撞,激发出中性质子的电子,共同向阳极板运动。
极板之间存在电子,质子,导电性能会大大的提高,加上电路两端的电压的作用,电路会在次导通,进行二次通电,电弧的中心温度可以达到10000摄氏度以上。
电弧的产生主要是靠热游离而维持的,温度一热,分子的运动就会加快,当具有足够动能的中性质点相互碰撞时,将被游离而形成电子和正离子,这种现象称为热游离。
电弧产生的危害(1)延缓了电路的及时断开,对电器的危害是相当大的。
(2)电弧产生时温度比较高,容易把绝缘材料烧毁,造成漏电事件。
(3)电弧伤人,飞弧短路和伤人。
如何预防电弧的伤害电弧危害是可以预防或减轻的。
主要措施包括:通过严格规范的电路工程设计,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可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缩短事故发生延续的时间,相对减低了事故的危害程度。
必须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但还是难免在各种环境及心情不佳的情况下,发生误操作等违反规程的事情时有发生,危险仍然存在,最好的办法还是在不带电的情形下工作。
穿戴电弧防护装备,在国外的许多国家已应用较广泛。
对从事此类工作的专业人员配备相应的防护装备,上岗前进行必要的安全知识培训,当事故发生时如何面对或以最好的方式处置,掌握最佳的时机避免或减轻电弧对自身的伤害。
电弧发生的条件1、电路开断时电弧的发生在触头开始分离时.作用在它们之间的接触压力将减少,接触面积也缩小,接触电阻和触头中放出的热量就增加。
电弧
![电弧](https://img.taocdn.com/s3/m/5ce9af11a6c30c2258019e03.png)
空间电离
光电离:中性粒子受到光照射时产生的电离。 电场电离(碰撞电离):中性粒子与电场中运 动的带电粒子碰撞引起的电离。 热电离:气体粒子由于高速的热运动、相互碰 撞而产生的电离。
12
气体的消电离
消电离: 电离气体中的带电粒子自身消失或 失去电荷而转化为中性粒子的现象。 消电离主要有两种形式: 复合 — 两种异性电的带电粒子彼此相遇后失 去电荷成为中性粒子的现象。 扩散 — 带电粒子由于热运动自高浓度区移向 低浓度区的现象。
13
空间复合
15
气体的消电离
电子的运动速度比负离子大得多,因此直接复 合的几率比间接复合的几率小。 电子和中性粒子形成负离子的可能性与气体的 性质和纯度有关。 氟原子及其化合物具有很强的电子俘获能力, 常称为负电性气体。
16
气体放电过程
OA段:外施电压很低,由外界电离因素产生的带电粒 子难以全部到达阳极,故电流虽随电压上升增加,但 其值微小。 AB段:随电压增大,电流已达到饱和值。 BC和CD段:由于电压的增大导致场致发射和二次电子 发射以及不甚强的碰撞电离,故电流增大,开始很慢 , 然后很快。
24
25
26
电弧的基本特性
电弧的组成 近阴极区 近阳极区 弧柱区
27
电弧的基本特性
近阴极区
长度约等于电子的平均自由程 电场强度很高﹙场致发射,二次电子发射﹚ Uc与阴极材料和气体介质有关
近阳极区
长度为阴极区的几倍 Ua与阳极材料有关
28
电弧的基本特性
近极区压降基本与电流值无关,认为是常数 弧柱区 气体全部电离,正负带电粒子电量相等,为 等离子体。 电场强度基本不变,其值和电极材料、电流 大小、气体介质、气压等因素有关。
电弧的产生与灭弧原理
![电弧的产生与灭弧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e7bf32cf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f7.png)
电弧的产生与灭弧原理
电弧是由于电流在非绝缘介质中断裂引起的一种放电现象。
产生电弧的条件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足够高的电压:当电压达到一定程度时,电子从电极上受到足够的能量,可以克服介质的绝缘能力,电流开始通过介质。
2.热电子发射:电流通过电极时,电极表面的电子因受热而溢出,形成电子云。
3.离子化:电流通过介质时,会将介质中的原子和分子撞击得电离,形成离子云。
4.离子发射:电场作用下,离子云会被加速,撞击到电极表面,使其发射离子。
5.空间电荷效应:随着电流的增加,离子云的密度增大,形成空间电荷层,电场的分布产生变化。
6.电弧产生:当空间电荷层增强到一定程度时,会超过介质的绝缘能力,产生电弧放电。
灭弧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电流消失:灭弧是指电流消失,使电弧放电现象停止,一般是通过熔断器、断
路器等设备切断电路。
2.消除电弧介质:电弧的存在需要足够的载流介质,通过减少或消除电弧介质,如通过断开电路、使用灭弧设备等方法来灭弧。
3.降低电压:灭弧过程中,降低电压可以减小电弧的热量和电弧长度,从而有助于灭弧。
一般通过降低电源电压或使用灭弧设备实现。
4.增强绝缘水平:提高绝缘水平可以减小电弧在绝缘介质中的传播,从而有助于灭弧。
例如使用绝缘材料或增加绝缘距离等手段。
5.能量吸收:通过吸收电弧的能量来灭弧,如使用电弧熔断装置、电弧熔岩等设备来吸收电弧能量。
电气设备中的电弧理论课件
![电气设备中的电弧理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c2974c3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fb.png)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提 取与电弧故障相关的特征信息 。
预警阈值设定
根据历史数据和经验,设定预 警阈值。
预警触发与通知
当监测到的数据超过预警阈值 时,触发预警并通知相关人员
处理。
06
电弧理论的应用前景
新型电弧理论的研发
总结词
新型电弧理论的研发是电弧理论应用前景的 关键,它涉及到对电弧产生、发展和熄灭的 深入理解,以及利用这些理解来解决实际问 题。
电弧产生原理
总结词
电弧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电极之间的气体介质被足够 高的电压击穿;二是通过导电的气体通道必须有足够的电流 。
详细描述
当电极之间的气体介质被足够高的电压击穿时,气体中的自 由电子获得足够的能量,使得气体导电。同时,为了维持电 弧放电,必须有足够的电流通过这个导电的气体通道。
电弧的分类
05
电弧故障的检测与诊断
电弧故障的检测
电流检测
通过检测异常电流模式 ,判断是否存在电弧故
障。
电压检测
观察电压波形变化,判 断电弧故障的存在。
温度检测
通过红外测温等手段, 检测电气设备的温度, 判断是否因电弧故障导
致温度升高。
振动与声音检测
利用振动和声音传感器 ,检测异常振动和声音
,以判断电弧故障。
02
电弧的物理特性
电弧的温度
电弧的温度是极高的,通常在几千度到几万度之间。
当电流通过导体时,如果导体间的介质强度小于电流产生的磁场强度,电流就会 通过电弧的形式传导。电弧的温度取决于其产生的原因和条件,通常在几千度到 几万度之间。
电弧的能量
电弧具有高能量密度,可以产生强烈的热辐射和等离子体。
电弧的能量主要集中在电弧的根部和弧隙区域,其能量密度 很高,可以产生强烈的热辐射和等离子体。电弧的能量与电 流、电压和电弧的长度等因素有关。
电弧的形成及灭弧措施
![电弧的形成及灭弧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d3289f28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52.png)
电弧的形成及灭弧措施电弧的热效应在实际生产中应用很充分,比如:电焊机、电弧炼钢炉等,都是利用电弧产生的巨大热量使金属熔化。
但在电器中,电弧的存在却是百害而无一利。
电弧产生的高温会使触头熔化、变形,进而影响其接通能力,大大降低电器工作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因而在电器中,必须采取适当的灭弧措施。
1、电弧的产生电弧的产生实际上是弧光放电到气体游离放电的一个演变过程。
触头分离时,触头导电截面由面到点发生变化,在触头即将分离的瞬间,全部负载电流集中于未断开的一个点,从而形成极高的电流密度,产生大量热量,使触头的自由电子处于活跃状态。
触头分离后的那一刻,两触头间间隙极小,形成了极高的电场强度。
活跃的电子在强电场力的作用下,由阴极表面逸出,向阳极发射,这个过程产生了弧光放电。
高速运动的电子撞击间隙中的气体分子,使之激励和游离,形成新的带电粒子和自由电子,使运动电子的数量进一步增加。
这个过程如同滚雪球一般,会在触头间隙中形成大量的带电粒子,使气体导电而形成了炽热的电子流即电弧。
后面的过程就是气体游离放电过程。
电弧一经产生,便在弧隙中产生大量的热量,使气体的游离作用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当高温产生的金属蒸气进入弧隙后,气体热游离作用更为显著。
所以电压越高、电流越大,电弧区的温度就越高,电弧的游离因素也就越强。
与此同时,也存在抑制气体游离的因素。
一方面,已经处于游离状态的正离子和电子会重新复合,形成新的中性气体分子;另一方面,高度密集的高温离子和电子,要向周围密度小、温度低的介质扩散,使弧隙内离子和自由电子的浓度降低,电弧电阻增加、电弧电流减小,热游离减弱。
当以上去游离过程与气体热游离过程平衡时,电弧将处于稳定燃烧状态。
电弧的应用就是保持这种状态。
2、灭弧措施对电器来讲,尽快熄灭电弧,防止电弧对触头系统造成损害是必需的。
那么,如何熄灭电弧呢?先看维持电弧燃烧的条件。
维持电弧燃烧的条件主要有两点,一是保持电弧的燃烧温度,从而保持足够的自由电子浓度;二是保持维持整个弧柱的电动势,从而保持电子的高速运动。
电焊机中的电弧形成与工作原理解析
![电焊机中的电弧形成与工作原理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5cd3baa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ce.png)
电焊机中的电弧形成与工作原理解析电焊机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建筑领域的设备,通过利用电弧形成来连接和焊接金属材料。
电弧是在电极间产生的高温等离子体,具有极高的热能和强烈的光辐射,成为电焊过程中的主要能量来源。
本文将解析电焊机中的电弧形成与工作原理。
1. 电弧形成的过程电弧形成是电焊机工作的核心过程,其形成主要依赖于以下几个因素:1.1 电流电弧的形成与电流密切相关。
当足够的电流流过焊接电极时,电极表面的电子受到电场的加速,获得足够的能量以克服气体中的阻力,从而形成电弧。
1.2 电压电弧的形成还与电压有关。
较高的电压可以提供足够的能量,以使电流在电弧形成后得以维持和保持稳定。
1.3 气体在电焊机中,使用的气体对电弧的形成和维持至关重要。
常见的电焊气体有氩气、氩气和二氧化碳混合气等。
这些气体既有助于电弧的形成,又有助于焊接过程中对电极和焊缝的保护。
1.4 焊接材料电弧形成还与焊接材料有关。
焊接材料通常是金属,通过电弧的高温熔化和混合,使金属得以融合在一起,形成坚固的焊缝。
2. 电焊机的工作原理电焊机是通过转换电源的方式提供所需的电流和电压。
常见的电焊机有直流电焊机和交流电焊机两种类型。
2.1 直流电焊机直流电焊机是将输入的交流电源转换为直流电源。
它们通过整流装置将交流电源中的周期性变化转换为直流电流。
直流电焊机通常具有良好的电弧稳定性和焊接效果,并适用于不同材料的焊接操作。
2.2 交流电焊机交流电焊机是将输入的交流电源通过变压器进行升压和降压的操作。
交流电焊机的输出电流和电压均为交流形式,其优点是设备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然而,交流电焊机通常电弧不稳定,焊接效果相对较差。
3. 电焊机分类与应用根据不同的工作原理和焊接需求,电焊机可以分为常规电弧焊机、氩弧焊机、氩弧等离子焊机等多种类型。
它们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焊接作业和金属材料。
3.1 常规电弧焊机常规电弧焊机是最常见和广泛应用的焊接设备之一。
它们通过电流和电压的控制,实现金属材料的熔化和焊接。
电弧形成原理及灭弧理论(精)
![电弧形成原理及灭弧理论(精)](https://img.taocdn.com/s3/m/5d591dc4a58da0116c174991.png)
电弧形成原理及灭弧理论
二、直流电弧及其熄灭
直流电弧的伏安特性、燃弧电压、熄弧电压
电弧形成原理及灭弧理论
二、直流电及其熄灭
影响电弧的伏安特性的因素:
电弧长度、周围介质、气体压力、灭弧方法等。
电弧形成原理及灭弧理论
直流电弧熄灭的条件:
L di 0 dt
i i B
直流电弧熄灭常用的方法 :拉长电弧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
电弧形成原理及灭弧理论 颗粒知识点
陈首原 XXX
电弧形成原理及灭弧理论
一、电弧形成原理
1. 电弧现象:当在大气中开断或闭合电压超 过10V、电流超过0.5A的电路时,在触头间 隙(或称弧隙)中会产生一团温度极高、 亮度极强并能导电的气体。其本质是气体 中的一股强烈电子流。 2. 电弧电位在整个电弧长度上的分布是不均 匀的,它分为近阴极区、弧柱区、近阳极区。
电弧形成原理及灭弧理论
二、直流电弧及其熄灭
熄灭电弧时的过电压及其减少方法
di dt 过电压产生的原因: L
过大
减少过电压的方法:并联电阻、电容或半导体 整流二极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電弧
一電弧的產生
1.熱電子發射&強電場發射
當開關斷開時﹐電觸頭分離過程中﹐由於動靜觸頭間的壓力和接觸面積不斷下降﹐接觸電阻迅速增大﹐使觸頭急劇發熱﹐溫度升高。
在觸頭分開的瞬間﹐觸頭間立即充滿了不導電的介質(如空氣)﹐電流不能通過﹐即電路在一瞬間被切斷。
但是由於這時觸頭溫度很高﹐金屬觸頭內的一部分自由電子﹐因具有較大的動能而從觸頭表面逸出﹐稱為“熱電子發
射”。
同時由於觸頭分斷的瞬間距離很小﹐觸頭間電場強度很高﹐在強大電場力作用下﹐將陰極觸頭內的一部分電子從陰極表面拉出﹐稱“強電場發射”。
這樣就使觸頭之間的介質中出現了自由電子。
2.碰撞遊離
自由電子在電場力作用下﹐逐漸加速運動﹐迅速奔向陽極﹐自由電子在向陽極高速運動的過程中﹐不斷與氣體分子發生碰撞﹐運動中的自由電子積累足夠大的動能時﹐碰撞會使中性的氣體分子分離成正離子和自由電子﹐稱“碰撞遊離”。
3.電弧
新產生的自由電子和原有的自由電子一起在電場中加速運動﹐又與其他的中性氣體分子碰撞﹐再次發生碰撞遊離﹐如此碰撞遊離連鎖發展下去﹐氣體介質中帶電質點大量增加﹐使原本絕緣的氣體間隙﹐由於存在著大量導電的自由電子和正離子﹐在電路電壓的作用下﹐失去絕緣而導電﹐稱為“擊穿” ﹐形成電弧。
4.熱遊歷
電弧放電時﹐電流的密度大﹐溫度高﹐弧柱溫度高達5000~13000℃。
弧柱中的高溫氣體分子本身具有極高的動能而作劇烈的熱運動﹐在無規則的熱運動中相互碰撞而遊離﹐稱為“熱遊歷”。
弧柱中導電的正離子和自由電子﹐就是靠熱遊歷來維持的。
電弧越強﹐溫度越高﹐電弧就越穩定。
5.電弧電壓
開關觸頭分斷電路時產生電弧﹐其強弱除與電路的電壓有關外﹐還決定於被切斷電流的大小﹔電弧形成後﹐維護電弧穩定燃燒的電壓稱為電弧電壓﹐。
電弧電壓沿整個弧長非均勻分佈﹐分為陰極壓降區﹐弧柱和陽極壓降區三部分﹐陰極壓降區只占弧長很少的一部分﹐但是電壓比較高﹐約10~~20V﹐陽極壓降區的電壓一般小於陰極壓降區的電壓﹐且隨電弧電流的增大而減小﹐甚至接近於零﹐弧柱雖然占弧長的大部分﹐電壓變化卻不大。
陰極壓降對滅弧﹐尤其是低壓電路中的滅弧﹐具有重大意義。
二電弧的熄滅
1.電弧熄滅的基本條件
中性氣體分子的游離﹐是產生電弧和維持電弧的必要條件。
在游離的同時﹐也存在著質點(正離子負離子或自由電子)相互中和為不帶(導)電中性質點的過程。
這種游歷的反過程﹐叫做“去游離”。
在電弧燃燒過程中﹐游離和去游歷同時存在﹐當游歷作用大于去游歷作用時﹐弧柱內離子增加﹐電流增大﹔反之﹐電弧電流減小熄滅﹔兩者作用平衡時﹐電弧穩定燃燒。
因此﹐電弧熄滅的基本條件是﹕使電弧的去游歷作用大于游歷作用。
要使電弧迅速熄滅﹔必須人為加強去游歷的條件。
2.去游歷方式
電弧的去游歷方式有復合和擴散兩種﹐復合是使兩個帶異號電荷的質點中和﹐條件是兩個質點在一定的時間內必須處于相近的距離﹔由于電子運動速度很快﹐約為離子的1000倍﹐與正離子復合的機會少的多﹐讓電弧與固體表面接觸﹐使電子首先附著在其表面﹐會很容易吸引正離子進行復合。
拉長和冷卻電弧﹐降低帶電質點的運行速度﹐有助於復合的加強。
擴散是帶電質點從弧柱中逸出的現象﹐是由于電弧與周圍介質存在著很大的溫度差與濃度差的結果。
不斷用較冷又沒有游歷的氣體吹動電弧或使之在周圍介質中移動﹐不僅使電弧加速冷卻﹐還會加大電弧與介質間的溫差和離子濃度差﹐使擴散增強。
拉長電弧﹐增大電弧周長與截面的比值﹐擴散也會加強。
三熄滅電弧的措施
1. 加速觸頭的分離速度﹐迅速拉長電弧
交流電路中﹐每隔半個周期電流經過零值一次﹐在電流過零瞬間﹐電弧自然熄滅。
然后弧隙間介質的電場強度開始恢復﹐同時觸頭間的電壓也隨之按正弦規律恢復﹐當電壓增加到大于弧隙間介質的絕緣強度時﹐弧隙被再次擊穿﹐電弧重燃。
加速觸頭的分離速度﹐可增大觸頭間的距離﹐迅速拉長電弧可增強弧隙的去游離作用﹐加大弧隙介質絕緣強度的恢復速度。
當電壓的增長值小于弧隙間介質的絕緣強度時﹐電弧不能重燃。
具體方法可采用強力跳閘彈簧。
2.將長電弧分成几個短電弧
在電弧途徑的旁邊與電弧垂直放置一些金屬柵片﹐
3.利用氣體縱向或橫向吹動電弧
4.使電弧在周圍介質中移動
5.利用固體介質的狹縫或狹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