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设计规范

合集下载

厦门有线电视接入网工程设计规范

厦门有线电视接入网工程设计规范
FTTB(Fiber To The Building)光纤到楼宇,是指光纤到楼宇再经过金属线或无线等
为居民用户提供语音和互联网接入等业务。
FTTO
FTTO( Fiber To The Office),光纤到公司/办公室。
FTTH
FTTH( Fiber To The Home),光纤到家庭用户。
FTTV
2、 部分术语和符号错误!未定义书签。
3、 基础设施的设计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
3.1预埋管道设计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
3.1.1设计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管位错误!未定义书签。
3.1.3管道容量及管材错误!未定义书签。
3.1.4手孔井设置错误!未定义书签。
3.2架空线路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4.2.2二级主干层光链路的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4.2.3接入层光链路的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4.3光缆长度设计计算错误!未定义书签。
4.4光链路损耗计算错误!未定义书签。
4.4.1计算时相关参数取定:错误!未定义书签。
4.4.2光分路器的分光比错误!未定义书签。
5、EPON系统的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供商的核心数据、视频和电话等业务接口,并经一个或多个ODN与ONU!信,OLT与
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改正或者删除。
Y D/T1475-《接入网技术要求一基于以太网方式的无源光网络
(EPON)》;
《福建省市、县网络同轴电缆分配网线路工程施工验收技术规范》
()》;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技司《有线电视网双向化改造指导意见》();
2、部分术语和符号
名称
含义
FTTB
5.1EPON应用的网络结构错误!未定义书签。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有线广播电视网实施细则--技办字〔2011〕205号附件6——有线电视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有线广播电视网实施细则--技办字〔2011〕205号附件6——有线电视

附件6:《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有线广播电视网实施细则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二〇一一年七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一条编写目的 (1)第二条适用范围...................................................... (1)第三条分级保障原则 (1)第四条电视节目分类 (2)第二章前端配置要求 (2)第一节供配电系统 (2)第五条外部电源 (2)第六条供配电 (2)第二节信号源系统 (3)第七条前端信号源接收 (3)第八条卫星接收安全监控系统 (3)第三节数字前端播出系统 (3)第九条编码系统 (3)第十条复用、加扰系统 (4)第十一条调制器 (4)第十二条传输适配器 (4)第十三条SI生成子系统 (4)第四节模拟前端播出系统 (4)第十四条视音分 (4)第十五条模拟调制器 (4)第五节自台监测系统 (4)第十六条播出信号监测 (4)第十七条设备运行监控 (5)第十八条电力和环境监控 (5)第六节机房环境 (5)第十九条机房环境 (5)第二十条机房安全防范 (6)第二十一条通讯设施 (6)第七节维护器材 (6)第二十二条备品备件 (6)第二十三条维护工具 (6)第八节灾备与应急播出 (7)第二十四条灾备与应急播出 (7)第三章有线分配网配置要求 (7)第一节分前端 (7)第二十五条外部电源 (7)第二十六条供配电 (7)第二十七条设备配置 (8)第二十八条监听监看 (8)第二十九条机房环境 (8)第二节光、电缆传输系统 (8)第三十条前端至下级前端、分前端的信号分发系统 (8)第三十一条前端、分前端至光节点的信号分配 (9)第三十二条光缆敷设 (9)第三十三条网络监控 (9)第三十四条分配网的安全措施 (9)第三节维护器材 (10)第三十五条备品备件 (10)第三十六条维护工具 (10)第四章 MMDS系统 (10)第三十七条外部电源 (10)第三十八条供配电 (11)第三十九条设备配置 (11)第四十条天馈系统 (11)第四十一条监听监看 (11)第四十二条机房环境 (11)第四十三条维护工具 (11)第五章运维与技术管理 (11)第一节运行管理 (11)第四十四条运行指标 (11)第四十五条技术指标 (11)第四十六条规章制度 (12)第四十七条运行流程 (13)第二节维护管理 (13)第四十八条维护质量要求 (13)第四十九条维护计划 (13)第五十条维护操作规程 (14)第五十一条维护分工、分界 (14)第五十二条抢修管理 (14)第五十三条备件管理 (14)第五十四条代维管理 (14)第三节技术管理 (15)第五十五条技术改造与网络优化 (15)第五十六条设施保护 (15)第五十七条试播期管理 (15)第五十八条临时停传管理 (15)第五十九条运行变更管理 (16)第六十条施工管理 (16)第六十一条应急预案 (17)第六十二条重要保障期 (17)第六十三条事故管理 (17)第六十四条报表管理 (18)第六十五条技术资料 (18)第六十六条运维分析 (18)第六十七条技术安全 (18)第六十八条检查考核 (19)第六十九条风险评估 (19)第七十条人员要求及培训 (19)第四节信息安全管理 (20)第七十一条信息系统等级保护 (20)第七十二条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20)第七十三条安全防护措施 (20)第七十四条数据安全 (20)第七十五条监控与响应 (20)第六章附则 (21)第七十六条本实施细则下列用语的含义 (21)第七十七条规范性引用文件 (22)第七十八条本实施细则由广电总局科技司负责解释 (22)第七十九条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2)附表1: 数字有线广播电视网测试项目和周期 (23)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规范有线广播电视网安全播出管理工作,根据《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制订本实施细则。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建设部关于加强有线广播电视设施建设管理确保有线广播电视安全传输的通知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建设部关于加强有线广播电视设施建设管理确保有线广播电视安全传输的通知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建设部关于加强有线广播电视设施建设管理确保有线广播电视安全传输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已撤销),建设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2.05.22•【文号】广发技字[2002]429号•【施行日期】2002.05.2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广播影视正文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建设部关于加强有线广播电视设施建设管理确保有线广播电视安全传输的通知(2002年5月22日广发技字[2002]429号)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播电视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播电视节目传输的重要技术手段,确保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安全,防范敌对分子的破坏,对于维护国家的信息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为确保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安全,现就加强有线广播电视设施建设管理的有关要求通知如下:一、为确保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安全,广电部门要和建设部门积极协调,共同做好城市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缆线入地工作,缆线敷设要逐步由架空方式改为管沟敷设或直埋方式。

二、各级广播电视部门在建设当地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设施前,必须编制本地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路由规划,报当地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纳入本地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总体规划。

三、各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的建设和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安全,从快批准本地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路由规划,同时在制定各类管线的专项规划中统筹考虑,合理安排。

路由规划经批准后,各地城市规划局要将其纳入城市规划,对有线电视光缆、电缆的埋设位置予以保护。

四、新建、改建和扩建城镇住宅小区,要按照当地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的要求配套设置有线电视设施,要将小区内的地下管孔、楼内光接收机和分配放大器的安装箱、墙内暗管及配套电源等列入建设项目的设计文件,并与建筑主体工程同时施工。

新建有线电视改造施工方案模板

新建有线电视改造施工方案模板

新建有线电视改造施工方案模板为了加快全市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我台决定对原有线电视网进行网络改造以满足自身发展及市场需求。

通过对传统有线电视网的升级改造,四会有线电视网络将成为一个集广播电视信号及多媒体业务的综合性网络,能够为各类团体用户及居民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宽带多媒体综合业务。

一、实施原则1、这次的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的改造和建设具有一定前瞻性,改造后能满足今后规划期内网络建设和用户带宽的需求。

从2010年开始,《中国电信互联网需求书》中已经提到,用户对带宽的需求在3 年内就能到2~8Mbps/户,并且在5 年之内可能到达4~12Mbps/户。

在我市,中国电信已经基本走完了第一步,就是说电信已经向第二部迈进。

至于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正在全四会铺光纤,搞光纤入户,他们都在全面改网,而我们广播电视的网络本来就和他们相比相差很远,再不改网我们将和他们差距得越来越远。

对于我们自己的广播电视网络,虽然经过这次的改网,未一次达到光纤入户,但我们的设计是比较先进的,除了满足基本数字电视的需要以外,在数据带宽上,独享要达到40 Mbps 以上,共享要达到100 Mbps以上。

到时相对光纤入户来说我们都不一定没有优势。

因为以后就算是走全ip的数据,电视节目都变成ip来传,根据高清节目占用带宽10至20 Mbps 左右,而数据2020 Mbps,我们带宽都是足够的。

2、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的改造和建设应遵循低故障、易维护、可控制、可管理原则,确保有线电视双向网络的系统安全和可靠运行。

我们这次的有线电视双向网络建设和改造遵循以下原则:标准性:技术系统、设备、接口协议要遵循已颁布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采用的硬件设备应通过广电总局或相关管理机构的入网认定,确保系统设备的互连互通。

可靠性:网络建设和施工应遵循低故障、易维护、可控制、可管理原则,确保有线电视双向网络的系统安全和可靠运行。

适用性:系统设计与建设要因地制宜,业务与技术模式要紧密结合本地的业务发展和本地的网络条件。

黑龙江广电网络工程设计规范

黑龙江广电网络工程设计规范

黑龙江企业标准黑龙江广电网络工程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单位:黑龙江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实施日期:2010年3月1日前言随着黑龙江经济的快速增长,电视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有线网络正朝着数字化和综合服务的方向前进,人们对有线网络的需求已呈多元化趋势,传统的单向广播式有线网络也已不能满足数字电视传输的需要。

为此我们在新建、改建及扩建小区设计时充分考虑双向网的预留,并在其传统设计上做了较大的改进,同时也时体现了它的先进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

本规范参照国内外行业与企业标准,结合黑龙江实际,提出了针对黑龙江的有线网络设计、施工、验收方面的规范要求,根据有线网络的技术性能结合民用建筑的特点,从架空、管道、直埋、布线、设备和系统等几个方面编制了基本要求和规定。

各分公司在执行时对本规范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给黑龙江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以使本规范逐步趋于完善。

目录目录 (1)1、总则 (1)2、术语 (3)2.1有线电视 (3)2.2分配网 (3)2.3光工作站 (3)2.4光接收机 (3)2.5分配(支)器 (3)2.6进出建筑物的管道 (3)2.7光工作站箱 (4)2.8层间竖管 (4)2.9(主)设备箱 (4)2.10分线箱 (4)2.11桥架、线槽 (4)2.12光缆交接箱 (4)3、设计 (4)3.1一般规定 (4)3.2网络设计原则 (5)3.3图纸设计 (6)3.4光接收机 (7)3.5架空电缆线路 (8)3.6光缆直埋 (10)3.7管道 (11)3.8建筑及住宅楼内设计 (13)3.9附则 (16)附录 (17)附录一、有线电视管道与其它管道和建筑物的最小净距(M) (17)附录二、人(手)孔内径规格 (17)附录三、各种箱体及底座尺寸 (18)附录四、管径及扣线槽尺寸 (18)附录五、井具、线杆尺寸 (18)附录六、线缆尺寸 (18)1、总则有线电视传输覆盖网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播电视节目传输的重要手段,为确保有线电视传输安全,促进我省有线电视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加强省所属的分公司管辖区的住宅小区及公共建筑有线电视设施的设计、审图和建设管理。

城市有线电视网络设计规范

城市有线电视网络设计规范

方案审批阶段
将规划方案提交相关部门进行审批 ,确保方案符合国家和地方政策法 规及技术标准。
建设阶段
按照规划方案,组织网络建设,包 括线路布局、设备安装等。
验收阶段
在建设完成后,组织专业人员进行 验收,确保网络质量符合标准。
监督机制
政府监督
政府相关部门对城市有线电视网络的设计、建设和运营进行监督,确保网络符合国家法规 和政策。
城市有线电视网络设计规 范
2023-10-26
目录
• 引言 • 有线电视网络概述 • 网络设计规范总则 • 网络设计技术规范 • 网络建设管理规范 • 网络维护管理规范 • 设计规范实施与监督
01
引言
项目背景
1
城市有线电视网络是城市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 施,对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经济发 展具有重要意义。
2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城市有 线电视网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3
网络设计规范是确保网络质量、提高运营效率 、满足用户需求的重要保障。
项目重要性
有线电视网络是居民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 设计规范关系到居民的日常生活。
规范的设计有助于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降 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
勘察与设计
制定有线电视网络发展规划,明确建设目标 和实施方案,并报请相关部门审批。
对建设现场进行实地勘察,根据实际情况进 行方案设计,确保网络布局合理、覆盖全面 。
预算与招标
施工与验收
根据设计方案编制建设预算,并公开招标选 择施工队伍,确保建设质量。
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确 保网络建设符合要求,并进行验收合格后交 付使用。
有线电视网络发展历程
模拟电视时代

或扩建城镇住宅小区有线数字电视网络设计建设规范11

或扩建城镇住宅小区有线数字电视网络设计建设规范11

广西壮族自治区城镇新建、改建或扩建住宅小区有线数字电视网络设计建设规范(暂行)为适应国家信息化发展要求,加快我区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推进全区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确保广西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顺利实施。

根据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桂办发(2004)64号、厅发(2005)61号和《广西城市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方案》的要求,有关部门参照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制定本规范。

1、引言广西壮族自治区范围内城镇新建、改建或扩建住宅小区有线数字电视网络的设计和建设。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及依据GB 50200-1994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T 6510-1996《电视和声音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GB/T17786-1999《有线电视频率配置》GY/T121-1995 《有线电视系统测量方法》GY/T130-1998 《有线电视用光缆入网技术条件》GY/T131-1997 《有线电视网中光链路系统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GY/T5063-1998 《市、县级有线广播电视网设计规范》GY/T135-1998 《有线电视系统物理发泡聚乙烯绝缘同轴电缆入网技术条件和测量方法》GY/T106-1999 《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GY/T143-2000 《有线电视系统调幅激光发送机和接收机入网技术条件和测量方法》GY/T180-2001 《HFC网络上行传输物理通道技术规范》GY/T184-2002 《有线电视系统模拟光纤放大器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GY/T185-2002 《有线电视系统双向放大器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GY/T186-2002 《有线电视系统射频同轴电缆屏蔽性能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GY/T194-2003 《有线电视系统光工作站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GY/T195-2003 《有线电视系统双向用户端口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广发技字[2003]618号《有线数字电视频道配置指导性意见》广发技字[2003]705号《有线广播电视网改造指导意见》《广西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建设暂行规范》(GXBNY/T001-2004)《广西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和改造工程施工规范》1.3 专用名词解释数字电视用数字信号表示电视的图像信息。

有线电视系统设计规范

有线电视系统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Code for Electrical Design of Civil BuildingsJGJ 16-2008主编单位: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2008年8月1日15 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15.1 一般规定15.1.1 本系统工程的设计,应符合质量优良、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的原则,并应及城镇建设规划和有线电视系统的发展相适应。

15.1.2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设计的接收信号场强,宜取自实测数据(若干次实测数据的平均值)。

若获取实测数据确有困难时,可采用理论计算的方法计算场强值。

15.1.3 在新建和扩建小区的组网设计中,应以一个本地前端组网。

当以一个本地前端覆盖所有用户,不能确保最远端系统输出口的信号指标时,应增设中心前端,以分区方式组成网络系统。

15.1.4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设计除应遵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标准《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的规定。

15.2 有线电视系统设计原则15.2.1 有线电视系统规模的划分,按其容纳的用户终端数量分为四类:A类:10000户以上;B类:2001~10000户;B类又分为:B1类5001~10000户,B2类2001~5000户;C类:301~2000户;D类:300户以下。

15.2.2 有线电视系统设计时,应明确下列主要条件和技术要求:1 系统规模、用户分布及覆盖区域的建筑物平面。

2 信号源(城市有线电视网及自设前端的各类信号源)和自办节目的数量、类别及用户的其他需求。

3 大中城市的有线电视系统,应充分考虑未来数字电视传输的系统要求。

4 接收天线设置点及有线电视网络接口的实测场强值或理论计算的信号场强值。

5 接收天线设置点建筑物周围的地形、地貌(附近高大建筑物、建筑物的反射、遮挡情况等)以及干扰源、气象和大气污染状况。

6 有线电视系统发展规划,应根据本地区有线电视网络构成的特点或需求,预留光纤或同轴电缆干线的输入、输出接口。

《城市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设计规范》

《城市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设计规范》
28
[说明] HFC层下行组网模式
• 2 模式乙: • 一级传输网同样采用HFC技术。一级网下行光发 射机的工作波长为1550nm或1310nm,采用发端 并发、收端用电开关切换的工作方式将信号下行 至每个分前端。 • 在分前端,经切换输出的电信号被1310nm光发射 机转换为光信号后分别送往各光节点,构成二级 传输网。 • 此时一级传输网和二级传输网在物理上和光域上 都是两级网。
• 主编单位:
– 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
2
广电宽带城域网的结构
• 广播信道
1. 前端:前端和分前端 2. 干线:一级和二级光链路干线 3. 分配网:同轴电缆分配网

交互信道(正向交互信道和反向交互信道)
1. 骨干网:主中心和分中心之间,连接光缆(一级光纤 链路) 2. 接入网:分中心和用户终端之间,二级光纤链路和同 轴电缆
• 7、每个光节点所服务的用户数不应超过500户。
18
[说明]
• 规定每个光节点所服务的用户数不超过 500户的目的: ① 从网络设计开始,为接入网的双向数字化 业务做好准备; ② 同时争取FTTC、FTTB,为将来可能实现 FTTH做好准备。
19
总体要求(9条)
• 8、用户数不大于8万户的C类有线电视网络可不 设分前端,其网络结构仅包含接入分配网。
21
[说明]
• 当传输网采用HFC技术时,网络总前端与分 前端之间、上一级网络总前端与下一级网 络总前端之间的HFC网络称为HFC层。
22
4.2.2 IP交换层
• 1 采用以下方式之一组建IP交换层:IP路由交换 机 单 独 组 网 、 MSTP 、 IP over SDH 或 IP over WDM。 • 2 总前端和分前端可分别作为宽带IP数据交换层的 核心节点或汇聚节点。网络中核心节点的数量可 以多于分前端数量。 • 3 宽带IP数据交换层中的汇聚交换机可采用双归形 式,以两个不同的路由就近接入两个不同的核心 交换机。 • 4 网络的路由宜与传输网中的SDH/WDM层或HFC 层保持一致。 23 • 5 网络可为HFC层上行数据提供通道。

智能化系统常用规范及标准

智能化系统常用规范及标准

1.建筑智能化通用规范和标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2008《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7《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查收规范》GB50303-2002《智能建筑工程质量查收规范》GB50339-2003《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查收规范》GBJ232-9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JGJ45-102《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CBTCB/T16-92《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T21431-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工业公司通信设计规范》GBJ42-81《工业公司通信接地设计规范》GBJ79-85《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2007《综合布线工程查收规范》GB50312-2007《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通信系统机房设计》GBJK-90《电子计算机机房施工及查收规GB50462-2008范》《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以及查收规范》GB50166-2007《CATV行业标准》GY/T121-1995《工业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J115—87《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94《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GY/T106-1999《卫星广播电视地球站设计规范》GYJ41-99《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38-92《民用闭路监督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94《安全防备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4-2007《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5-2007《进出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6-2007《进出口控制系统技术要求》GA/T367-2001《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无阻碍设备设计标准》DEJ08-103-2003《广播系统施工及查收规范》GBJ50166-92《厅堂扩声系统设计规范》GB50371-2006《厅堂混响时间丈量规范》CBJ76-84《分别型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定》HG/T20573-95《工业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查收规范》GBJ-93-86《电力建设备工及查收技术规范》SDF279-90《采暖通风与空气调理设计规范》GB50019-2003《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50055-93《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工业金属管道设计规范》GB50316-2000《钢制电缆桥架工程设计规范》CECS31:2006《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373-2006《市内通信全塑电缆线路工程设计规范》GB11820-892.综合布线系统规范和标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2008《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7《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规范》DGJ32/D01-2003《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查收规范》GB50303-2002《智能建筑工程质量查收规范》GB50339-2003《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总规范》YD/T926《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200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查收规范》GB/T50312-2007《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工程查收规范》GB/T50312-2000《商用建筑综合布线设计标准》EIA/TIA-568B《城市住所建筑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CECS119:2000《国际综合布线系统标准》ISO/IEC11801《商业建筑电信布线接地及连结标准》ANSI/TIA/EIA607《商用建筑电信设备管理标准》EIA/TIA-606《商用建筑通信接地接续要求》EIA/TIA-607《信息技术互连国际标准》ISO/IEC11801-95《通信光缆的一般要求》GB/T7427-87《建筑通用布线国际标准》ISO/IEC11801《通信布线系统信息技术欧洲标准》EN50173《无障蔽双绞线系统现场测试传输性能规范》EIA/TIATSB67《工业公司通信设计规范》GBJ/42-81《工业公司通信接地设计规范》GBJ79-95《UTP布线系统现场测试标准》ANST/TIA/EIATSB-67《集中式光纤布线系统标准》ANSI/TIA/EIATSB-72《电磁兼容规范》EMCEN55022EN55024《商用建筑线缆标准》EIA/TIA-569 3.计算机网络系统规范和标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2008《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7《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规范》DGJ32/D01-2003《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查收规范》GB50303-2002《智能建筑工程质量查收规范》GB50339-2003《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工业公司通信设计规范》GBJ/42-81《工业公司通信接地设计规范》GBJ79-95《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程管理要求》GA/T483-2004《城市住所区和办公楼电话通信设备设计规范》YD/T2008-93《计算机信息系统防雷保安器》GA173-2002《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电子设备雷击保护导则》GB7450-87《信息技术设备包含电子设备的安全》GB4943-95《程控电话互换设备安装工程设计规范》YD5076-98《通信电源设备安装设计规范》YD5040-97《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查收标准》GB/50258-96《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50055-93《FDDI光纤散布式数据接口高速网络标准》《商业建筑电信通道及空间标准》ANSI/TIA/EIA569-A《商业建筑电信基础构造及管理标准》ANSI/TIA/EIA606《商业建筑电信布线接地及连结标准》ANSI/TIA/EIA607《用户互换机标准》YD344-90EIA568A/568B标准》IEEE系列标准》《电子计算机场所通用规范》GB/T2887-2000《电磁兼容规范》EMCEN55022EN550244.楼宇自控系统《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2008《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7《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规范》DGJ32/D01-2003《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查收规范》GB50303-2002《智能建筑工程质量查收规范》GB50339-2003《分别型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定》HG/T20573-95《工业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查收规范》GBJ-93-86《电力建设备工及查收技术规范》SDF279-90《自动化仪表安装工程质量查验评定标准》GBJ131-90《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查收规范》GB50243-2002《采暖、通风与空气调理设计规范》GBJ19-87《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查收规范》GB50242-200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查收标准》GB/50258-96《欧洲电工标准》EN50090《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50055-935.卫星及有线电视系统规范和标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2008《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7《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规范》DGJ32/D01-2003《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查收规范》GB50303-2002《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范》GB50339-2003《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94《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GY/T106-1999《有线电视系统丈量方法》GY/T121-1995《广播传音电缆线路工程建设技术规范》GY5053-94《工业公司公共天线电视系统设计规范》GBJ120-98《民用闭路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94《卫星广播电视地球站设计规范》GYJ41-99《卫星电视地球接收站通用技术条件》GB/T11442-95《CATV行业标准》GY/T121-1995《城市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设计规范》GY5075—2005《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管理中心建设标准》GY/T5074—2005《有线电视网络工程施工及查收规范》GY5073—2005《有线数字电视广播信道编码与调制规范》GY/T170-2001《数字电视接收设备条件接收接口规范》SJ/T11377-2007《30MHz~1GHz声音和电视信号的电缆分派系统》GB6510-86《电视和声音信号的电缆分派系统》GB/T6510-1996《有线电视系统物剪发泡聚乙稀绝缘同轴电缆入网技术条件和丈量方法》GY/T135-1998《有线电视与有线广播共缆传输系统》GY/TN118—1995《有线电视加解扰系统通用技术要求》GY/T114-94《有线电视广播系统运转保护规程》GY/T166-2000《有线电视系统设计安装调试查收规程》GB51/T46—1991《有线数字电视系统技术要乞降丈量方法》GY/T221-2006《数字电视图像质量主观评论方法》GY/T 134-1998《电视接收机保证与电缆分派系统兼容的技术要求》GB12323-90《彩色电视图像传输标准》GB1583-79《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50055-935.安防监控系统规范和标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2008《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7《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规范》DGJ32/D01-2003《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查收规范》GB50303-2002《智能建筑工程质量查收规范》GB50339-200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38-92《安全防备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安全防备工程查收规则》GA/T308-2001《民用闭路监督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94《工业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J115-97《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5-2007《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4-2007《防盗报警中心控制台设计规范》GB/T16572-199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及查收规范》GBJ232-93《安全防备工程花费概估算编制方法》GA/T70-94《安全防备系统要通用图形符号》GA/T74-94《安全防备工程程序与要求》GA/T75-94《入侵报警系统技术要求》GA/T269-2001《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GB12663-90《报警图像信号有线传输装置》GB/T16677—1996《脉冲电子围栏及其安装和安全运转》GB/T7946-2008《国际电围拦标准》GE1-61011《世界安全电围栏标准》CEI61011,AS/NZS60335《彩色电视图像质量主观评估方法》GB7401-97《入侵探测器通用技术条件》《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50055-93《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通用技术要求》GA/T669-2006公安部、国家技术监察局〈1999〉:《安全技术防备产品管理方法》公安部技防办〈1995〉15号:《对于履行GA/T75标准的通知》6.可视对讲系统规范和标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2008《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7《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规范》DGJ32/D01-2003《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查收规范》GB50303-2002《智能建筑工程质量查收规范》GB50339-2003《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4-2007《进出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6-2007《安全防备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GB12663-90《通信光缆系列》GB/T13993-200X《楼宇对讲电控防盗门通用技术条件》GA/T-72-2005《黑白可视对讲系统》GA/T269-2001《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GB12663-2001《进出口控制系统技术要求》GA/T367-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38-92《外壳防备等级(IP代码)》GB4208-1993《弱电系统工程质量查收标准》GB50339-2003《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查收规范》GB50168-2006《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查收规范》GB/T50312-2000《黑白通用性应用电视摄像丈量方法》GB/T12338-1990《光电子器光学开关》GB/T12511-1994《噪声试验方法》GB/T16796-1997《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50055-93《联网型可视对讲系统技术要求》GA/T678-20077.多媒领会议系统规范和标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2008《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7《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规范》DGJ32/D01-2003《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查收规范》GB50303-2002《智能建筑工程质量查收规范》GB50339-2003《厅堂混响时间丈量规范》CBJ76-84《厅堂扩声系统设计规范》GB50371-2006《剧场、电影院和多用途礼堂建筑声学设计规范》GB/T50356-2005《会议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YD5032-97《有线广播录音、播音室声学设计规范和用户技术要求》GYJ26-86《会议系统电视及音频的性能要求》GB/T15381-94《工业公司扩音通信系统工程设计规程》CECS62:94《演播室数字电视编码参数规范》GB/T14857《厅堂扩声特征丈量方法》GB4959-1995《声级计的电声性能及测试方法》GB3785-83《厅堂扩声系统声学特征指标》GYJ25-86《声频放大器丈量方法》GB9001-88《声系统调一般术语解说和计算方法》GB12060-89《声系统设备互连的精选配接值》GB/T14197-93《声系统设备互连用连结器的应用》GB/T14197-94《会议系统电及音频的性能要求》GB/T15381-94《扬声器主要性能测试方法》GB/T93961996《演出场所扩声系统的声学特征指标》WH/T18-2003《歌舞厅扩声系统的声学特征指标和丈量方法》WH0301-93《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50055-93《调音台基本特征丈量方法》GB/T9003-1988《歌舞厅扩声系统声学特征指标与丈量方法》WH0301-938.背景音乐系统规范和标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2008《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7《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规范》DGJ32/D01-2003《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查收规范》GB50303-2002《智能建筑工程质量查收规范》GB50339-2003《广播系统施工及查收规范》GBJ50166-92《声频放大器丈量方法》GB9001-88《扬声器主要性能测试方法》GB9396-1996《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则》GB2421《厅堂扩声特征丈量方法》GB4959-1995《声级计的电声性能及测试方法》GB3785-83《厅堂扩声系统声学特征指标》GYJ25-86《声系统调一般术语解说和计算方法》GB12060-89《声系统设备互连的精选配接值》GB/T14197-93《声系统设备互连用连结器的应用》GB/T14197-94《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50055-939.一卡通系统规范和标准(含门禁、泊车场管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2008《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7《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规范》DGJ32/D01-2003《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查收规范》GB50303-2002《智能建筑工程质量查收规范》GB50339-2003《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查收规范》GBJ232-92《进出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6-2007《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安全防备工程花费概估算编制方法》GA/T70-94《安全防备工程程序与要求》GA/T75-94《安全防备系统通用图形符号》GA/T74-94《防盗安全门通用技术条件》GB17565/1998《无阻碍设备设计标准》DEJ08-103-2003《防盗报警器通用技术条件》GB12663-90《电磁辐射防备规定》GB8702-88《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GB9175《辨别卡无触点集成电路卡靠近式卡第4部分:传输协议》GB9175-88《辨别卡物理特征(idtISO7810-1985)》ISO/IEC《辨别卡测试规范(idt和)》GB8702-88《辨别卡无触点集成电路卡靠近式卡第4部分:传输协议》GB9175-88《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50055-93《泊车库(场)安全管理系统技术要求》GA/T761-2008信息公布和查问系统规范和标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2008《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7《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规范》DGJ32/D01-2003《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查收规范》GB50303-2002《智能建筑工程质量查收规范》GB50339-2003《彩色电视图像质量主观评估方法》GB7401-97《彩色电视图像传输标准》GB1583-99《电视和声音信号的电缆分派系统》GB/T6510-96《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A:低温试验方法》《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B:高温试验方法》《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Ca恒定湿热试验方法》《信息技术设备(包含电气事务设备)的安全》GB4943-95《运输包装收发货标记》GB6388-96《电子丈量仪器振动试验》《电子丈量仪器运输试验》《电子丈量仪器质量查验规则》GB6593-96《微型数字电子计算机通用技术条件》GB9813-98《电子丈量仪器靠谱性试验》GB11463-99《电子丈量仪器包装、标记、储存要求》SJ/T10463-93《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50055-93机房工程规范和标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2008《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7《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规范》DGJ32/D01-2003;《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查收规范》GB50303-2002《智能建筑工程质量查收规范》GB50339-200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45--92《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电子设备雷击保护导则》GB7450-97《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93《电子计算机场所通用规范》GB/T2887-2000《通信系统机房设计》GBJK-90《电子计算机机房施工及查收规范》SJ/T3000 3《计算站场所技术要求》GB2887-99《计算站场所安全技术》GB9361-98《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查收标准》GB/50258 -96《建筑内部装饰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95《室内装饰工程质量规定》GB1838—93《计算机机房用活动地板的技术要求》GB6650-9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蓄电池施工及查收规范》GB50172-200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实验标GB50150-准》91《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2《工业与民用供电系统设计规范》GBJ52-92《低压配电装置及线路设计规范》GBJ54-93《民用建筑照明设计规范》GBJ133-90《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50055-93《民用建筑电线电缆防火设计规程》GB50174-93《建筑电气安装工程施质量查收规范》GB50303-2002《电力建设备工及查收技术规范》SDJ279-90《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照明装置施工及查收规范》GB50259-199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查收规范》GB50169-2006《通风与空调工程及查收规范》GB50243-2002《工业管道工程施工及查收规范》GBJ235火灾报警系统规范和标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2008《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7《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规范》DGJ32/D01-2003《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查收规范》GB50303-2002《智能建筑工程质量查收规范》GB50339-2003《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45-8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3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电子设备雷击保护导则》GB7450-97《火灾自动报警设计规范》GBJ116-8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9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查收规范》GBJ50166-9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50055-93综合管路系统《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2008《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7《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规范》DGJ32/D01-2003《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查收规范》GB50303-2002《智能建筑工程质量查收规范》GB50339-2003《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查验评定一致标准》GBJ300-88《建筑电气安装工程质量评定标准》GBJ303-88《电力建设查收及技术规范》SDJ279-9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查收规范》GB/T50312-2000《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查收规范》GB50618-2006《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9《钢制电缆桥架工程设计规范》CECS31-91《工业金属管道设计规范》GB50316-2000《市内通信全塑电缆线路工程设计规范》GB11820-89《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373-2006。

江苏省有线电视网络工程设计规范

江苏省有线电视网络工程设计规范

有线电视网络工程设计规范(试行)江苏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7月目录一.总则 (1)二.引用标准 (3)三.术语和定义 (4)四.机房设计 (5)4.1机房的设置 (5)4.2机房的选址原则 (5)4.3土建及防火要求 (6)4.4机房环境要求 (7)4.5供电系统要求 (8)4.6电源设备配置原则 (8)4.7防雷接地方式及要求 (9)4.8机房的平面布置 (9)4.9机房布线要求 (10)五.管道设计 (12)5.1管道建设原则 (12)5.2管道材料及选择 (13)5.3管道建设 (13)5.4人(手)孔建设 (14)六.建筑内部管网建设 (15)七.线路设计 (17)7.1光缆设计 (17)7.2电缆设计 (22)7.3光(电)缆线路的防护 (22)7.4箱体 (23)八.入户线设计 (27)九.设备安装设计 (28)十.系统指标要求 (29)十一.本规范用词说明 (30)附录 A 高层、小高层住宅竖井内桥架、楼板孔洞、预埋钢管群参考配臵 (31)附录 B 光缆敷设方式的对比 (32)附录 C 光缆技术要求 (34)附录 D 同轴电缆技术要求 (42)附录 E 光(电)缆与其它管线的最小净距表 (45)附录 F 系统指标要求 (46)一.总则1、为适应江苏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省网公司”)有线电视网络发展需要,加强有线电视接入工程管理,提高工程设计、施工质量,特制定本规范。

2、本规范适用于省网公司有线电视网络新建、改造工程中的设计,是开展有线电视网络工程的设计依据,以及施工中质量检查、随工检验和竣工验收等工作的技术依据。

3、工程设计必须符合国家政策,合理利用资源。

严格执行国家政治、经济、环境保护等有关规定。

4、工程设计应做到科学、合理、准确,与城市规划、网络总体发展规划相适应,近期方案应与远期规划相结合。

因地制宜,遵循科学、合理、经济的原则,在保障技术先进性的同时力求效益最大化。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 有线广播电视网实施细则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 有线广播电视网实施细则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有线广播电视网实施细则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二〇一一年七月目录总则 (1)适用范围......................................... (1)第六十九条风险评估 (19)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规范有线广播电视网安全播出管理工作,根据《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制订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实施细则适用于有线广播电视网的技术系统配置及运行、维护、技术管理工作。

本实施细则所称有线广播电视网指用电缆、光缆、多路微波或其组合来传输、分配和交换声音、图像及数据信号的,为终端用户提供广播电视服务的信息系统。

有线广播电视网由前端和有线分配网组成,其中,有线分配网包括分前端、光电缆传输系统等。

考虑到多路微波系统(以下简称MMDS系统)目前的应用情况,本实施细则对其配置要求进行了规定。

第三条根据覆盖用户规模,前端安全播出保障等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分前端安全播出保障等级分为一级、二级,一级为最高保障等级。

保障等级越高,对技术系统配置、运行维护、预防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方面的保障要求越高。

有条件的有线广播电视网运营单位应提升安全播出保障等级。

(一)前端分级。

省级、省会市、计划单列市,或覆盖用户规模在100万户以上的有线电视前端应达到一级保障要求,覆盖用户规模在10万户以上,100万户以下的有线电视前端应达到二级保障要求,覆盖用户规模不足10万户的有线电视前端应达到三级保障要求;(二)分前端分级。

覆盖用户8万户以上的有线电视分前端应达到分前端一级保障要求,覆盖用户不足8万户的有线电视分前端应达到分前端二级保障要求;(三)以下将“三级保障前端”、“二级保障前端”、“一级保障前端”分别简写为三级、二级、一级。

第四条按照安全播出影响程度,有线广播电视网传输的节目分为以下三类:重要节目,指CCTV-1、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卫视、本地一套及省级以上广播影视行政部门规定的其它重要节目;主要节目,指中央电视台、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电视台和本地电视台的,除付费节目以外的所有非重要节目;一般节目,指除重要节目、主要节目外的其它节目。

有线电视系统设计规范

有线电视系统设计规范

1 总则1.1.1 为使有线电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的工程设计与施工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下列信号传输方式的有线电视系统的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1.0.2.1 射频同轴电缆。

1.0.2.2 射频同轴电缆与光缆组合。

1.0.2.3 射频同轴电缆与微波组合。

1.0.3 系统的工程设计应符合当地城镇建设规划和广播电视事业、有线电视网的发展规划的要求。

1.0.4 系统的工程设计、施工除应按本规范执行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 系统的工程设计2.1 一般规定2.1.1 使用频道的选择和数量应根据电视广播、调频广播、卫星接收微波传输、自办节目等信号源的现状、发展和经济条件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2.1.1.1 宜预留1~2个频道。

2.1.1.2 宜避免各种频率的组合干扰。

对无法避免的干扰,应采取变换频道等措施。

2.1.2 传输方式的确定,当传输干线的衰耗(以最高工作频率下的衰耗值为准)小于100dB时,可采用甚高频(VHF)、超高频(UHF)直接传输方式;传输干线的衰耗大于100dB时,应采用甚高频(VHF)传输方式或邻频传输方式。

2.1.3 系统模式应根据信号源质量、环境条件和系统的规模及功能等因素确定,前端宜设置在覆盖区域中心,当接收信号场强小于57dBμV时,可采取增设远地前端等措施。

2.1.4 按系统模式应对前端、干线和分配网络进行主要技术指标的分配和计算。

2.1.5 设备、部件及材料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2.1.5.1 产品性能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并经国家规定的质检部门测试认定。

2.1.5.2 在同一系统工程中选用的主要部件和材料,其性能、外观应一致。

2.1.5.3 选用的设备和部件的输入、输出标称阻抗、电缆的标称特性阻抗均应为75Ω。

2.1.6 系统设施工作的环境温度宜符合下列要求:寒冷地区室外工作的设施:-40~+35℃;其它地区室外工作的设施:-10~+55℃;室内工作的设施:-5~+40℃。

有线电视系统设计规范

有线电视系统设计规范

1 总则1.1.1 为使有线电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的工程设计与施工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下列信号传输方式的有线电视系统的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1.0.2.1 射频同轴电缆。

1.0.2.2 射频同轴电缆与光缆组合。

1.0.2.3 射频同轴电缆与微波组合。

1.0.3 系统的工程设计应符合当地城镇建设规划和广播电视事业、有线电视网的发展规划的要求。

1.0.4 系统的工程设计、施工除应按本规范执行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 系统的工程设计2.1 一般规定2.1.1 使用频道的选择和数量应根据电视广播、调频广播、卫星接收微波传输、自办节目等信号源的现状、发展和经济条件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2.1.1.1 宜预留1~2个频道。

2.1.1.2 宜避免各种频率的组合干扰。

对无法避免的干扰,应采取变换频道等措施。

2.1.2 传输方式的确定,当传输干线的衰耗(以最高工作频率下的衰耗值为准)小于100dB时,可采用甚高频(VHF)、超高频(UHF)直接传输方式;传输干线的衰耗大于100dB时,应采用甚高频(VHF)传输方式或邻频传输方式。

2.1.3 系统模式应根据信号源质量、环境条件和系统的规模及功能等因素确定,前端宜设置在覆盖区域中心,当接收信号场强小于57dBμV时,可采取增设远地前端等措施。

2.1.4 按系统模式应对前端、干线和分配网络进行主要技术指标的分配和计算。

2.1.5 设备、部件及材料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2.1.5.1 产品性能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并经国家规定的质检部门测试认定。

2.1.5.2 在同一系统工程中选用的主要部件和材料,其性能、外观应一致。

2.1.5.3 选用的设备和部件的输入、输出标称阻抗、电缆的标称特性阻抗均应为75Ω。

2.1.6 系统设施工作的环境温度宜符合下列要求:寒冷地区室外工作的设施:-40~+35℃;其它地区室外工作的设施:-10~+55℃;室内工作的设施:-5~+40℃。

有线电视系统标准方案(GY106-92)

有线电视系统标准方案(GY106-92)

有线电视系统标准方案 (GY106-92)概述共用天线电视系统是建筑弱电系统中应用最普遍的系统。

共用天线电视系统国际上称“Community Antenna Television”,缩写为CATV系统。

CATV系统是四十年代出现的一种电视接收系统,它是多台电视接收机共用一套天线的设备。

公共天线将接收来的电视信号先经过适当处理(如:放大、混合、频道变换等),然后由专用部件将信号合理地分配给各电视接收机。

由于系统各部件之间采用了大量的同轴电缆作为信号传输线,因而CATV系统又叫电缆电视系统,也就是目前城市正在发展的有线电视。

由于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CATV系统不但能接收电视塔发射的电视节目,还可能通过卫星地面站接收卫星传播的电视节目。

有了CATV系统,电视图像就不会因高山或高层建筑的遮挡或反射,出现重影或雪花干扰。

人们不但可以看好电视节目,还可以利用这套设备来自己播放节目(如电视教学)以及从事传真通讯和各种信息的传递工作。

由于电视接收机的普及和高层建筑的增多,CATV系统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服务设施。

2.有关设计标准规划和设计应该依照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技术参数应优于标准规定值。

GB6510-86:《30MHz-1GHz 声音和电视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GBJ :《民用建筑电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Y106-92 :《有线电视广播糸统技术规范》;广播电影电视部文件:《关于有线电视现阶段网络技术体制的意见》(修订稿);3.卫星电视设计规划及技术要求1)网络技术水准卫星电视设计应以国家标准规定的指标为依据,目前宜采用750MHz或860MHz邻频传输技术,前端、放大器和信号分配设备选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水准的产品,使整个系统工程在今后五年至十年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充分发展的余地。

2)节目容量电视节目容量按照860MHz邻频传输规划,系统可容纳90多个正向电视频道,其中包括四十多个增补频道。

城市有线电视网络设计规范

城市有线电视网络设计规范

MCNS Payload 183或184 byte
下行帧结构
CableLab DOCSIS发展历程
• DOCSIS 1.0 (High-Speed Internet Access)

Specification first issued on March 26, 1997

30-million DOCSIS modems shipped worldwide as of Q3-
城市有线电视网络设计规范.ppt
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院
李丹江 副总工程师
第一部分:标准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标准条文释义
1 广电网络设计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现状
• 行业约束力不够强;
• 网络建设的随意性和 完成行政指标的功利 性较大;
• 缺乏科学发展观。
问题
• 无序建设,运行维护和 管理问题较多;
ITU-T SG-14提出,2003年通过标准系列ITU-T G.984.1、G.984.2和G.984.3 。
线路速率是2.488Gb/s下行,1.244Gb/s和多种速率 等级上行 ,支持上下行不对称速率。具备GE, STM1, E1等端口。
支持TDM业务和话音业务 。
3 新技术的挑战和机遇—下一代网络NGN
接入不同的业务提供商。 • 支持传统电信业务和视音频等多媒体业务。 • 支持通用移动性,融合固定与移动业务。
3 新技术的挑战和机遇—下一代网络NGN
骨干传输层 由于NGN需要更高的速率、更大的容量,采用智能 全光网络技术是唯一的选择。
可能的宽带接入技术 FTTH光纤到户,自由空间光传输FSO,无线城域网 Wi-MAX等
ITU-R BT. 709 HDTV , ITU-T H.264 AV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设计规范适用范围:备注:由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负责编制,经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审查批准为广播电影电视行业标准,自2006年2月1日起执行。

本规范的管理和解释工作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工程建设标准定额管理中心负责。

相关标准:GY/T5074—2005 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管理中心建设标准GY5073—2005 有线电视网络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Y/T 131-1997 有线电视网中光链路系统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GY/T 130-1998 有线电视用光缆入网技术条件GY/T 125-1995 有线电视系统接收机变换器入网技术条件和测量方法GY/T 124-1995 有线电视系统干线放大器入网技术条件和测量方法GY/T 123-1995 有线电视系统频道处理器入网技术条件和测量方法GY/T 122-1995 有线电视系统调制器入网技术条件和测量方法GY/T 121-1995 有线电视系统测量方法GY/T 118-1995 有线电视与有线广播光缆传输系统技术要求GY/T 114-1994 有线电视加解扰系统通用技术要求GY/T 106-1999 《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GY/T 135-1998 《有线电视系统物理发泡聚乙烯绝缘同轴电缆入网技术条件和测量方法》GY/T 136-1998 《有线电视系统竹节式聚乙烯绝缘同轴电缆入网技术条件和测量方法》GY/T 137-1999 《有线电视系统用分支器和分配器(5-1000MHz)入网技术条件和测量方法浅谈有线电视小区地埋管道的施工与管理2012-1-10 9:04:00 本站原创李庆桥【字体:大中小】我要评论(0)早期有线电视网络大多采取架空明线的方式敷设,随着城市发展的要求和创建标准化大道、标准化小区对架空明线的限制,将有越来越多的有线电视线路进入地下。

线路入地后,受风、雨、雪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以及人为破坏的可能性将大大减少,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减少线路维护的工作量, 改善人们居住环境的品位,美化城市。

因此有线电视线路进入地下是大势所趋。

一、有线电视地埋管道的施工线路设计应简洁明了有规律,布局合理有规可循。

设计有线电视地下管线时,首先要对所在城市地下已有的各种管道线路进行全面了解,以便设计地下管道线路时能让开这些线路,合理安排室外管道和室内管道。

(一)有线电视地埋管道施工步骤1、确定管道路由,由管道建设单位向规划部门提出路由申请,根据批准的管道规划位置设计地下管道线路。

通常,在城区主干道路两侧都应埋设管道,并在道路交口两侧、小区入口处以及有跨路明线处设跨路管道,次要道路一般埋设一侧管道。

2、确定管孔数量地下管道设计要根据网络规划和用户情况确定管孔数量,为便于管孔放置,所放管孔的数量一般为偶数,在城区主干道路两侧各埋设4~8孔以上,次要道路一般埋设一侧(或两侧)2~6孔,小区内部一般埋设两孔,横跨路部分一般是纵向管孔数量的两倍。

3、确定管孔材料地下管道常用的塑料管是直径110mm的双壁塑料波纹管,管子质量要求按通信行业标准执行,镀锌钢管常用直径110mm的低压流体输送用镀锌钢管。

近两年,地下管道采用PVC多孔梅花管,这种管子可提高通信管孔的利用率,降低投资。

4、确定管道埋深有线电视管道的埋深一般为从管顶到路面应大于0.8m,对分层排列的管子而言则是指最上面一层管子的顶部到路面的埋设深度。

同时,除此之外,在管道设计时,要对地下各种管道线路进行全面了解,特别要注意避开地下电力线和煤气、蒸汽管道。

有线电视管道在排水管下部穿越时净距应大于0.4m;有线电视管道穿越煤气管时,若穿越处有煤气管的接合装置和附属装备则应对管道进行包封,包封长度不小于2m;有线电视管道与电力电缆交越时,若电力电缆有保护管则相互间净距可减少到0.15m。

(二)室外管道具体施工1、光缆干线主管道的地埋管道地埋工程资金投入大,施工周期长,技术要求高,受地形地貌影响多,所以在规划设计中既要有长远眼光也要兼顾眼前利益,要在初步规划后深入现场,反复研究,在地下管道与电力、电信、水管、公路、桥梁等交越地段应准备多种不同方案,从工程造价、施工难易程度、道路安全保护、维护难易程度等不同角度进行综合比较,选择最优方案,同时要合理施工,不断积累施工经验和各阶段的施工资料,规范施工流程。

从广播电视局到小区的光缆地埋属于主干线,地埋前应对地形、地貌、结构及周边环境进行认真、仔细的勘察。

根据实地勘察情况和建设规划局等提供的资料,初步规划地下管道草图。

地埋管的主材采用φ110梅花管或波纹管,它有一定的柔软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开埋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

采用七孔梅花管或波纹管,为以后开展其它增殖业务做准备。

主管道原则上不大于120米预留一个人孔井,特殊地段可以再沿长,人孔井内径尺寸1200 mm ×1700 mm×1800 mm,墙体厚度为24cm,内外表面用1:2.5水泥砂浆抹面。

在需要向小区送光电缆时,还需要从人孔井出管,采用一根或两根七孔梅花管或波纹管。

在拐角处还要留手井,手井内径尺寸800 mm×1200 mm×800 mm,墙体厚度为24cm,内外表面用1:2.5水泥砂浆抹面。

所排七孔梅花管或波纹管要求在手孔井剖面中,离底部约300 mm,以便于施工。

2、小区内的楼房室外管线的地埋光信号送到小区机房后,再用光缆送到楼房单元楼梯道主单元箱。

楼房室外管线的具体走向由本台设计人员与房产公司协调,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并兼顾好与其他管线的协调和兼容,确定横向、纵向的路径。

管道采用φ110波纹管,有特殊要求的管道采用两根波纹管(具体按设计图纸)。

地埋管道距小区地面一般为50cm,应做到横平竖直,不能在整体楼的下面穿越。

一般每个单元和折角处设置内径为500 mm×500 mm×700 mm的有线电视手孔井。

所排七孔梅花管或波纹管要求在手孔井剖面中,离底部约300 mm,以便于施工。

进单元的暗管可以用φ40mm的硅芯管和进楼体的暗管对接。

3、管沟的开挖3.1具体的施工要求(1)、管道尽量走直线,管道应有一定的坡度,以利于排水。

(2)、深度:阴井深度不小于1.2m;管道混凝土保护层上顶离地面0.6m 以上,混凝土对管道起保护作用。

(3)阴井间距:根据地理位置确定阴井位置,一般阴井间距应小于50m,最远不得超过80m。

间距太大,穿线困难。

(4)一般设计在人行道、花坛或非机动车道上,不应设计在机动车道上,以保证安全。

管道转弯处必须安装阴井,阴井底部设计一个凹槽,以便于排水。

(5)、管道和阴井应尽量避免与自来水、煤气、下水管道挤*在一起,因为它们的维修率较高。

(6)、管口应采取堵口措施,子管在管道中不得有接头。

同一根母管的3根子管,应捆绑后同时穿入,如果颜色相同,则应在端口做好记号。

(7)、出线口安装落地式分配箱,箱内可放置光缆终端盒、光接收机、供电器、放大器等,分配箱应有良好的防雨、抗热性能。

(8)、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工程完工后,应及时提出申请,由广电局有线电视管道预埋工程验收小组对工程进行质量验收。

对于验收不合格的地方,由验收小组出具整改通知书,施工单位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整改任务。

3.2 管道线路的施工技术(1)、管沟开挖管沟开挖深度应满足管道包封层顶部距地面50cm的要求,管沟底部的开挖宽度应满足管孔包封尺寸的宽度,开挖宽度各侧应大于管孔包封宽度10cm。

顶部开挖宽度应视土质的不同而放坡。

(2)、管沟基础对于淤泥土质的管沟,底层必须用碎石夯实、找平,然后再做厚度为10cm的C15混凝土基础。

对于人工回填土的管沟,底层必须用细纱或石粉填满空隙,然后夯实、找平,然后再做厚度为10cm的C15混凝土基础。

对于硬质粘土的管沟,底层必须夯实、找平,然后再做厚度为10cm的C15混凝土基础。

此即为垫层。

(3)、管道包封管道采用C15混凝土包封,塑管铺设在管沟的中央,按设计要求摆设整齐,塑管的各侧包封厚度为8cm,对于管道包封顶部距地面较浅的特殊路段,塑管包封必须改为C20混凝土包封,包封厚度相应增加到10cm。

4、电缆的选用。

目前国内光缆均能防水防潮,但是普通电缆做不到防水防潮,地埋管线应选用防水防潮电缆。

因为一旦选用将是很长时间利用,架空电缆如果出问题好处理,而地埋电缆则不大容易,处理起来难度很大,而且造成巨大浪费。

室外站箱至楼内主信号箱体使用SYWLY-75-9-I电缆;单元间用SYWLY-75-9-I电缆或用SYWV-75-7电缆。

5、其他有线电视各地埋管线不能与自来水管道、排污管道、煤气管道同沟建设;地埋管道进入站箱前应加一转角井,井与井之间的地埋管道距离原则上不超过50米;需要送电的有线电视站箱和供电箱间应埋设一根φ40mm硅芯管;小区站箱采用台统一定制的不锈钢箱体,规格为40cm*80cm*100cm,底座规格为50cm*100cm,内径为26cm*52cm,窄边墙体厚度为24cm,宽边墙体厚度为12cm。

因建设方的原因修改设计图纸,应及时到有线台办理工程变更手续;工程竣工后,施工单位应提供工程竣工资料,如有变更的地方必须文字、图纸说明。

(二)室内管道预埋以前室内管道预埋大都是建筑方施工队埋管穿线,由有线电视台提供线缆,在一定意义上我们节省人力财力,有线电视台指导和提供技术支持,但这种方式在开发商和我局之间在时间上容易形成差距。

目前室内管道预埋由我单位施工,也为以后发展数字电视作基础。

多个单元和高层住宅采用光缆到单元的网络结构,并且各单元间的主箱体应采用2根PVCφ25管或钢管进行横连,如有转弯需设置转接箱。

单元或楼层主单元箱规格为97cm*70cm*18cm,次单元箱规格为45cm*60cm*18cm,使用上下插销锁,另加锁扣,转接箱规格为50cm*25cm*18cm,室内信息箱规格35cm*25cm*13cm。

箱体应注重防锈能力和机械强度,住宅楼的单元箱体应置于楼梯道内或公共地方以便于施工。

从主单元箱或次单元箱每户预埋一根PVCφ25塑料管,至每层用转接盒进到室内家庭信息箱。

在主单元箱中布管时应按顺序单层排列,以五层为例,从左至右为101、201、301、401、501,502、402、302、202、102,方便施工人员安装维护。

从室内信息箱至客厅、卧室、书房等所有房间,至主卧室、客厅各穿一根SYWV-75-5电缆,在室内信息箱内预留30cm。

二、有线电视地埋管道的管理有线电视地埋管道属于隐蔽工程,一旦发生事故或遭到破坏,将影响局部乃至整个区域的有线电视信号传输,维修时间长,所以有线电视地埋管道工程质量直接影响到有线电视的信誉度。

(一)、应有监理跟随工程进度,不间断地进行施工监理,一旦发现施工单位未按标准施工或施工质量不达标的,监督施工单位进行返工,保证将来工程穿线顺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