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问北京十一学校的教学改革
北京十一学校课程改革的意义及深化发展的问题
室 更具 有 了 学 科 特 点 ,因 为 各 种 学 习资 源 进 入 教 室 ,为学生 的 自主学 习提供 便利 。 ( 三)确 立选课 制运 行 的保 障系统
首 先 ,建立科 学 多元 的评价 与诊 断体 系 。学 校
引 导学 生关 注 自己的学 习过 程 ,随时 随地 的记 录和
性 的探 索 ,具有 丰富 而深远 的意 义 。
一
、
课 程 改 革 的 内容 与特 点
老 师们则 重 点在教 学资 源开 发 。传 统 的行政班 也 就
转 变为 教学 班 ,教 室 承载 了更多 的教育 功能 ,具 有 了上课 、读 书 、实 验 、讨论 、教研 等 多种功 能 ;教
( 一)建 设 出适合 每一 位 学 生 个 性 发 展 的 可 选
( 一 )真正 实现 现代 教育 制度 中的 “ 因材 施 教” 因材 施教 是我 国教育 传统 ,孔 子是 因材施 教 的 典范 。 ① 孑 L 子 因材施教 表 现在 对 弟 子 的答 疑 解 惑 中 。
《 论语 》第 一篇 《 学而》 ,开篇 即说 :“ 学 而时 习之 , 不亦 说乎 ? ” “ 学” ,古 义 为 “ 觉” 、 “ 觉悟” ,还 有
2 0 1 5年 7月
当代 教 育 与 文化
Cont e m por a r y Ed uc a t i o n a nd Cul t ur e
J u 1 . 2 0 1 5
Vo 1 . 7 NO . 4
第 7卷 第 4 期
北京 十一 学 校 课 程 改 革 的意义 及 深 化 发 展 的 问题
指 导 。但 这还 是在 课 堂里 的改革 ,而 北京 十一 学校 通 过提供 丰 富的课 程 ,建设 出了适合 每一 位学 生个
北京市十一学校课改之路
《海淀教育》(课改版)北京市十一学校初中课改专刊卷首语《北京市十一学校行动纲要》摘录于会祥副校长课改随笔摘录认识与思考对“综合改革、整体架构、聚合课程育人效力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行动思考………………于会祥学科探索自主、合作,打造学生智慧大脑…………………………………………………………初中数学备课组老师要做学生语文学习的管理者…………………………………………………………初中语文备课组情趣——激活(畅游)英语学习的三度空间……………………………………………初中英语备课组课程整合与实践初一思想品德课与主题班会整合的探索与反思……………………………………初一思想品德备课组计算机与地理课整合的设计与案例………………………………………………初一地理计算机备课组反思与成长新课改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起点的演变与思考……………………………………………………李娜学生自学环节的落实措施初探………………………………………………………………………崔丽娜导学讲义在使用中的问题与对策……………………………………………………………………郭祥峰例谈教学相长…………………………………………………………………………………………周志英课程改革下历史教学新思路…………………………………………………………………………王烨如何避免步入讨论的“误区”?……………………………………………………………………来风华自主引领兴趣为伴——调动初中生文言文学习积极性的实践探索……………………………范学芳新旧教学课件设计的分析与思考……………………………………………………………………王彦珏《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设计及反思………………………………………………………于晓静做学生写作的管理者——对作文讲评课教学流程的设计与思考…………………………………李月芹英语语感阅读点滴尝试与思考—一节阅读教学课的感想………………………………………邓卫平“行万里路,读千卷书,育百年人”——我的教育观随想………………………………………南晓军初中学部课改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报告…………………………………………………………郭学军《北京市十一学校行动纲要》摘录第1条愿景我们的使命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将“十一学生”塑造成为一个值得信任的卓越的品牌;把十一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受人尊敬的伟大的学校。
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改革纪实
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改革纪实北京十一学校承袭多年的“行规”被逐一打破――教师从“警察”、“看守”、“门岗”的角色中退出来,开始找回教书育人的感觉;开发出各种课程“产品”,把课堂还给学生;改革管理和评价方式,唤醒学生的内动力,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成长负责。
如果不改革,丝毫不影响北京十一学校的名校地位――这所与共和国一同成长的学校,底蕴丰厚、名师辈出、设施一流,而且高考成绩也在北京市名列前茅。
如果学校沿这条路走下去,一切都会平稳而顺畅。
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后,十一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学校,也是北京市唯一一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学校,承担创新育人模式的重任。
怎么改?十一学校很清楚,各级领导、兄弟学校、师生家长的眼睛都紧紧盯着。
学校深知,要打破学校承袭多年的“行规”,按照新方向走下去,非得有一种强大的动力。
况且,前面没有任何成功模式可以借鉴,难!行政退两步,教育进一步物理教师于振丽成为取消行政班之后的第一个学部主任。
她回忆说,高一开学一个多月后,班主任就纷纷找她反映问题:“学生上的课都不一样,分散在校园各个角落,岂不是放羊了!”因为找不着学生,担任班主任多年的霍轶老师哭着跑出校园。
经过协商,年级组决定采取导师和班主任并行的双轨制,所有任课教师每人指导十几个学生,将大一统的管理变为零散的指导。
但好景不长,“官司”又打到于振丽那里。
有班主任反映:“两种角色职责不清,有些事不知该谁管。
”导师也来诉苦:“学生总在原来班主任的教室里扎堆,你让我指导谁去?”担任多年班主任的侯敏华老师告诉记者:“那段时间累并痛苦着,老师们生怕因为自己的疏忽而出现漏洞,于是,导师和班主任都伸出了手,管得更多了。
”把孩子重新护在羽翼底下,显然不符合十一学校改革的初衷。
但于振丽知道,学校变革需要一个过程,急不得,需要把握火候。
于是,她按兵不动。
果然,在不久后的一次年级会上,双方在职责划分上再次争执起来。
有人问了一句:“能不能不要班主任了?”没想到,竟然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
北京市十一学校改革
北京市十一学校改革:还需现行高考制度配合核心提示:在此轮新教改中,十一学校被确定为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深化基础教育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试验项目学校”。
全校范围内采取“选课走班制”,取消了“班级”的概念,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
21世纪经济报道[编者按]中国的基础教育屡遭诟病,僵化的办学体制是病根。
为了应对统一高考,中国的学校普遍存在课程“千校一面”、学生“千人一面”的局面,遵循“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办学体制极端僵化。
尽管2004年教育部开启新一轮课程改革,但从改革成效来看,仍然是在传统教育模式的框架内修修补补,并没有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育途径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基础教育怎么改?成为中国教育改革难以回避的一个重要议题。
北京十一学校的尝试,或许可以成为这场挣扎前行的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在此轮新教改中,十一学校被确定为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深化基础教育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试验项目学校”。
近三年来,该校拟定并实施了一整套综合改革方案,核心是以课程改革为抓手,全校范围内采取“选课走班制”,取消了“班级”的概念,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
身高体壮的蔡立德,是一名高二的学生。
他说自己很喜欢现在的学校,觉得这里“自由、尊重人”。
他的学校位于北京西边,占地200多亩,有漂亮的体育场和办公楼。
校园里还专门建了一所校史馆,就在体育场的正对面,暗红色的外墙显示了这所学校的非同寻常。
北京市十一学校(下文简称“十一学校”),原为中央军委子弟学校。
1952年,当人们还无法估量朝鲜战争要持续多久时,前线将领们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子女教育和安全问题被提上了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重要议程,十一学校作为中央军委子弟学校应运而生。
周恩来总理批示建校,罗荣桓元帅的爱人林月琴女士担任校长。
因为是在国庆节这天建校,故聂荣臻元帅以“十一”为学校命名。
可以说,这是一所从创校之初就肩负着独特使命的学校。
在新一轮的教改中,十一学校被批准为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深化基础教育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试验项目学校。
北京十一学校模式
十一学校: 2 + 4 初中段(一)改革学制,实行二四学制。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从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出发,把中学六年重新划分为二四学制。
初中两年完成原三年的教学任务,从第三年开始进入高中阶段。
对于不能适应的学生仍按三三学制。
初中两年的主要任务:完成原初中三年课程教学任务,夯实双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学科学习方法的积淀和学科素质的培养。
在初中学段,各实验区在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操作、整体考虑工作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经过基础学段的学习不参加中考的实际情况,注意确定每一学年的工作重点,保持学生持续的学习热情,对此,提出以下建议:初一年级的工作重点是:高标准要求,明确奋斗目标,培养并强化学生的实验角色意识,实现高起点;初二年级的工作重点是: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有一定水平的质疑能力等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培养;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分类指导,制定适当的指导策略,通过加强竞赛等活动,鼓励更多的学生在各方面崭露头角,防止落后生的浮现;(二)改革教学内容,对主要学科的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实行语文、数学、英语工具学科重心下移,物理、化学、生物重心上移并开设科学课(理科综合课)、历史与社会课(文科综合课)和创造课,改革和增加体育课、艺术课。
1、在这一学段,要特殊加强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工具性学科的教学,适当提高教学标准,适量增加课时。
不仅要使学生在两年的时间优秀地完成原初中三年的教学任务,而且要掌握较完整的语文和外语的听、说、读、写的学习方法,以及数学学习方法、思维习惯等学科素质的培养。
语文和英语一定要增大阅读量,通过说话课、演讲课、辩论课等课型发展学生的中英文的口才,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2、综合物理、化学、生物的内容,设置“科学课”,实施模块教学,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综合五大模块。
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改革追寻教育的本质
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改革追寻教育的本质2014年04月01日作者:李曜明高靓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教改先锋重大典型报道追寻教育的本质——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改革纪实(上篇)在学校举行的泼水节上,学生们尽情玩耍。
走班选课的学生在课间赶往各学科教室。
学科教室里,实验器材就在学生身边。
艺术类课程开发为书法、戏剧等24个模块,学生在上戏剧课。
校长李希贵说:当我们走过一片森林,只会感叹森林的壮观,却对每棵树的情况语焉不详。
就如同我们过去只关注学校办得好,但对每名学生发展得好不好缺乏关注。
但是,校园不比森林,我们没有权力通过竞争去实现优胜劣汰,而是要发现每棵树独特的生存需求和生存价值。
■本报记者李曜明高靓当全国大部分中学生每天在题海中埋头苦读,为提高分数而殚精竭虑时,有一所学校的学生,自己开办广告公司、组建投资银行,甚至还可以用盈余设立奖学金。
当全国大部分中学生每天在同一间教室上课,拿着全班一样的课表时,有一所学校的学生,课间穿梭在没有班级和班主任的校园,奔向自己所选课程的教室。
当全国大部分中学生每天在学校的每一分钟都被他人安排好时,有一所学校的学生,不仅能够选择学什么,还能选择什么时候学、在哪里学、跟谁一起学、以什么方式学。
这是一所全新形态的学校。
不久前,教育部在这所中学举行了一场新闻发布会,北京十一学校实施5年的“创新育人模式改革”首次公之于众,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为什么是十一学校?它究竟有何不同?自主选课会不会影响目前的中考和高考?取消班级会不会让师生无所适从?慕名而来的参观者急于找到答案,一拨拨前来采访的记者也希望揭开谜底。
在森林中发现那棵不一样的树“我还想跟您谈谈数学、语文免修的事。
”刚到十一学校,记者就碰上了这样一幕。
高二学生郑子豪来找年级主任王春易,声称自己要拿出更多的时间学习专业知识,明年报考一所知名艺术院校的导演系。
出乎记者意料,郑子豪得到的答复是“我们支持你的选择”。
王春易告诉记者:“这不是拍脑袋的决定,我们已经讨论了半年,数学、语文教师会为他制定专门的学习方案,学校还在影视中心给他安排了专业教室和指导教师。
北京市十一学校打破传统分班制,实行选课走班一个学生一张课表
北京市十一学校打破传统分班制,实行选课走班一个学生一张课表作者:董洪亮来源:《师资建设》 2014年第5期报道/《人民日报》记者董洪亮北京市十一学校与其他学校有些不一样,教室门口标牌上的内容不再是“几年级几班”,而是学科名和教师的名字。
学生们不再按传统做法分班,而是“选课走班”。
尊重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变一班一张课表为一个学生一张课表,课表由学生自选的各门课程组成。
没有固定班级,分层分类教学,学生自选适合的课程选课走班是怎么回事?就是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成绩、兴趣,选择各科不同的难度层级、类型。
其中,理科类课程分层,有的分3个层次、有的分4个或者5个层次;文科课程分类,全校共有400多门课程、272个学生社团。
这样,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全校4174名学生,就有4000多张不同的课程表。
同一学科水平近似的学生在一个学科教室上课。
仅高一年级就有217个教学班、69间教室。
学生人手一本《学生课程手册》,手册介绍了学校全部课程的设置目的及要求,比如初中语文为必修课,如果有余力想进一步提高,可以选修名篇欣赏、演讲与口才、议论文写作、古典诗词欣赏等课程。
高中阶段的技术课程,就细分为机械技术、电子技术、汽车技术、影视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等19个模块。
“我们开设了学科竞赛课程、大学先修课程,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择。
每个年级都成立自主研修学院,有些学科不需要学习的学生可以在此相互切磋。
”学校课程研究院院长秦建云说。
没有了传统的行政班,学生们的活动空间更大。
高中二年级学生毛佳钰,数学、物理分别选择4级、3级,化学、生物均选择2级。
她爱好建筑,自己创办学生社团少年建筑学院,并担任院长,会员有30多人。
学校联系了清华大学建筑专业的副教授为她做指导,毛佳钰完成了论文“北京钟鼓楼地区商业房屋改造研究及建议”。
“选择”已经成为学校的主题词,课程通过选课走班可以选择,而且在一个学段之后学生可以再次选择;学习方式可以选择,既可以按常规天天在教室上课,也可以申请自修、免修或到书院里与同学切磋。
学校变革理念何以能落到实处--北京十一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变革及其启示
关键词:北京十一学校;教学组织形式变革;教学机制;个性化发展
事物的发展,“变则通,不变则壅;变则兴,不变则 衰”。处在变革的时代,学校的发展也如此。应该说, 改革开放以来,在教育理念的引领和教育政策的推动 下,学校变革是常态。但仔细观察和审视,我们会发 现大量的学校变革处于无声无息之中,或者说很多学 校的变革是雷声大雨点小,实效性不强。同样的变革 环境和政策,不同的学校却表现出迥然不同的状态和 结果,这种情况本身就值得审思。近年来,北京十一 学校在我国基础教育学校变革中影响广泛,尤其是其 实施的走班制变革引人注目。在教学论意义上,这种 走班制的改革虽然表现为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但真 正反映的是学校教育理念的具体化,其变革成功的启 示值得深入探索和挖掘。
(二)基于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思考 在学校教育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 体,他们有着不同的需求和习惯,教育的目的并不是 把他们培养成一批同样的学生,而是应该为他们创造 属于自己的成长平台,成为独特的个体。[2]传统的班 级授课制在面向大众,提高教学效率和实现普及教育 方面的优势不言而喻,但它忽视了对学生的差异化教 育,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虽然在教育发展历程 中,人们围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设计教学法、分
二、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的具体措施及成效
2010 年,北京十一学校以学科专用教室建设、学 科资源融入为基础,开展了一场学生全面选课走班的 教学组织形式实践改革。
论文:浅议北京十一学校的教育改革
100453 教育理论论文浅议北京十一学校的教育改革北京十一学校,这所与共和国一同成长的原中央军委子弟学校,作为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验项目学校,正在悄无声息地进行着惊心动魄的改革。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本书《中国教育寻变―北京十一学校的1500天》进入我们的眼帘,泛读、品读、深思,让我们了解了这所学校,对北京十一学校的教育改革、深刻变革、脱胎转型有了全新的认识。
一、因材施教、服务于学生成长―回归教育本质这所完全中学,从2007年李希贵校长掌舵十一开始,一场影响中国基础教育界的重大改革开始酝酿,经过两年的准备,2009年11月,学校第十届教代会上,一个凝聚全校教师智慧,达成全员共识的《北京十一学校行动纲要》获得高票通过。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将“十一学生”塑造成为一个值得信任的卓越的品牌;把十一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受人尊敬的伟大的学校,成为了“十一”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使命。
因材施教,这一2000多年前由孔夫子提出的朴素而深邃的教育思想,曾经被无数教育工作者不小心丢失的东西,又重新被十一学校拾起,成为了开启学校教育改革的金钥匙。
因材施教,服务于学生成长,这就是十一学校渐进改革走向成功的教育哲学。
一切都因学生而改变。
全校课程因学生而开发,必修课,不同学科分层级编写,更多的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设立的选修课。
全校4000余人,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形成了317个课程,1335个教学班。
学生根据自己需要自主选择课程,选择适合自己的老师及学科教室。
适应学生高位发展的高端实验室,自主研修教室应运而生。
所有学生,全体教师,全面投入,真正践行“因材施教”思想,一切都围绕服务于学生成长而进行,变革途中,研讨不断,争执不断。
不管怎样,即使困难重重、问题多多,改革始终没有停步,始终向前推进。
二、选课走班、分层教学―引领学校全面系统改革学校改革,选课走班是关键环节。
一切都从这里开始,一切都因此而改变。
改革一点一滴逐步展开。
选课走班,前提是有课程。
学校变革理念何以能落到实处--北京十一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变革及其启示
学校发展
2019 年第 5 期 当代教育科学
(二)基于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思考 在学校教育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 体,他们有着不同的需求和习惯,教育的目的并不是 把他们培养成一批同样的学生,而是应该为他们创造 属于自己的成长平台,成为独特的个体。[2]传统的班 级授课制在面向大众,提高教学效率和实现普及教育 方面的优势不言而喻,但它忽视了对学生的差异化教 育,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虽然在教育发展历程 中,人们围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设计教学法、分
组教学、合作学习、个别辅导等教学组织形式在理有所考虑和涉及,但其出发点和目的各不相 同,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针对性研究仍然不足。对此, 北京十一学校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出发点,致力 于打破传统大一统的班级授课制,实现面向个体的教 育,开展了对传统班级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
二、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的具体措施及成效
2010 年,北京十一学校以学科专用教室建设、学 科资源融入为基础,开展了一场学生全面选课走班的 教学组织形式实践改革。
(一)建设学科专用教室,让教室成为具有丰富教 育意蕴的教学空间
安排不同的学科在不同的教室上课,全面实施学 生选课走班制,需要更多的适合不同学科教学特点的 教室,而当时学校教学空间不足成为了首要阻碍因 素。对此,北京十一学校对教学楼及其教室进行了改 造。学校通过改变教室的大小,更新教室中桌椅、黑 板等的配置,改造教学楼的走廊及墙壁等,使得原来 的普通通用教室变成了学科专用教室。学科专用教 室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需求确定适当的空间,有带 挂钩的桌子,有根据人体造型设计的椅子,有颜色大 小形状各不相同的黑板,有可变动的粘贴软板。学科 专用教室还以授课教师的名字以及课程的名称来命 名,展现出了与原先普通教室不同的新特征。[4]除此 之外,学校在教学楼的墙体中镶嵌了柜子,方便学生 上下课走班时放置该学科的书本,还在每一层楼腾出 了一个近一百平方米的公共空间,方便学生活动与走 动。
北京市十一学校课改的四个关键词
北京市十一学校课改的四个关键词关键词1:课程整合高效学习的前提十一学校英语教研组笔者曾对我校初一年级新生进行英语水平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个体差异很大,小初英语衔接出现断层。
人教版初一教材起始阶段的内容对部分学生来说简单重复,无法点燃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同时,学生缺乏系统有效的语音、词汇学习方法以及阅读策略指导,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明显不够,无法将知识转化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读写能力差,学习效率低。
基于这些问题,我们针对学生的语言学习和思维发展特点,遵循认知发展规律,设置了“引桥”课程,进行了全面的课程资源整合。
整体设计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我们将课内和课外教材整合,基本教材和阅读教材整合,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提取学生资源,帮助学生整体构建初中英语知识体系。
课内外基本教材整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话题为主线,根据学习者的年龄、心理、个性发展特点,添加、删减、修改,形成“模块-单元”的结构化组织。
并在每一模块结束后,通过设计知识树。
综合活动或主题任务检验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
阅读教材整合用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极富内涵的作品;达到语言的整进整出,适当加强难度、广度,创设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语言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语言和心智两方面都得到发展。
重视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到更贴近学习实际、生活和时代的信息资源,并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将课内外知识有效融合延伸,让英语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通盘规划整体规划。
学习人教版教材---新目标《go forit》,拓展学习外研社版教材——《新标准英语》,同时每年课外阅读量达到10万个单词以上。
两年完成初中课程,达到英语课程标准五级要求。
第三年初高中“引桥课程”,着重策略、文化、思维、性情养成,形成综合语言学习实践能力。
具体实施语音和词汇的整合实施。
为了搭建小初衔接的“引桥课程”,我们编写了《语音词汇巧学手册》,将自然拼读法与音标有机结合,让学生通过发音规律和拼读规则系统学习七年级英语单词。
北京十一学校2+4模式
十一学校:2+4初中段(一)改革学制,实行二•四学制。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从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出发,把中学六年重新划分为二•四学制。
初中两年完成原三年的教学任务,从第三年开始进入高中阶段。
对于不能适应的学生仍按三•三学制。
初中两年的主要任务:完成原初中三年课程教学任务,夯实双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学科学习方法的积淀和学科素养的培养。
在初中学段,各实验区在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操作、整体考虑工作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经过基础学段的学习不参加中考的实际情况,注意确定每一学年的工作重点,保持学生持续的学习热情,对此,提出以下建议:初一年级的工作重点是:高标准要求,明确奋斗目标,培养并强化学生的实验角色意识,实现高起点;初二年级的工作重点是: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有一定水平的质疑能力等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培养;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分类指导,制定适当的指导策略,通过加强竞赛等活动,鼓励更多的学生在各方面崭露头角,防止落后生的出现;(二)改革教学内容,对主要学科的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实行语文、数学、英语工具学科重心下移,物理、化学、生物重心上移并开设科学课(理科综合课)、历史与社会课(文科综合课)和创造课,改革和增加体育课、艺术课。
1、在这一学段,要特别加强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工具性学科的教学,适当提高教学标准,适量增加课时。
不仅要使学生在两年的时间优秀地完成原初中三年的教学任务,而且要掌握较完整的语文和外语的听、说、读、写的学习方法,以及数学学习方法、思维习惯等学科素养的培养。
语文和英语一定要增大阅读量,通过说话课、演讲课、辩论课等课型发展学生的中英文的口才,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2、综合物理、化学、生物的内容,设置“科学课”,实施模块教学,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综合五大模块。
北京市十一学校打破传统分班制
北京市十一学校打破传统分班制第一篇:北京市十一学校打破传统分班制北京市十一学校打破传统分班制,实行选课走班,一个学生一张课表北京市十一学校与其他学校有些不一样,教室门口标牌上的内容不再是“几年级几班”,而是学科名和教师的名字。
学生们不再按传统做法分班,而是“选课走班”。
尊重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变一班一张课表为一个学生一张课表,课表由学生自选的各门课程组成。
没有固定班级,分层分类教学,学生自选适合的课程选课走班是怎么回事?就是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成绩、兴趣,选择各科不同的难度层级、类型。
其中,理科类课程分层,有的分3个层次、有的分4个或者5个层次;文科课程分类,全校共有400多门课程、272个学生社团。
这样,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全校4174名学生,就有4000多张不同的课程表。
同一学科水平近似的学生在一个学科教室上课。
仅高一年级就有217个教学班、69间教室。
学生人手一本《学生课程手册》,手册介绍了学校全部课程的设置目的及要求,比如初中语文为必修课,如果有余力想进一步提高,可以选修名篇欣赏、演讲与口才、议论文写作、古典诗词欣赏等课程。
高中阶段的技术课程,就细分为机械技术、电子技术、汽车技术、影视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等19个模块。
“我们开设了学科竞赛课程、大学先修课程,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择。
每个年级都成立自主研修学院,有些学科不需要学习的学生可以在此相互切磋。
”学校课程研究院院长秦建云说。
没有了传统的行政班,学生们的活动空间更大。
高中二年级学生毛佳钰,数学、物理分别选择4级、3级,化学、生物均选择2级。
她爱好建筑,自己创办学生社团少年建筑学院,并担任院长,会员有30多人。
学校联系了清华大学建筑专业的副教授为她做指导,毛佳钰完成了论文“北京钟鼓楼地区商业房屋改造研究及建议”。
“选择”已经成为学校的主题词,课程通过选课走班可以选择,而且在一个学段之后学生可以再次选择;学习方式可以选择,既可以按常规天天在教室上课,也可以申请自修、免修或到书院里与同学切磋。
北京十一学校课程改革简介(郭学军20140303)
诊断 练习题
(2)比较 a2 3a 1和 a2 2a 5的大小.
阅读技能 Unit 2 Exposition(说明文阅读)
目标分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目标表述
1. 获取主旨大意。 2. 获取说明文的细节。理解“是什么
”,明白“为什么”。
整理和提炼信息, 划出文章结构图。
对文章进行缩写。
阅读提示
1. 阅读时可以通过可以通过看题目和 把握段落主题句来明确说明对 象。主题句常出现在段首或段 尾。获取主旨大意的意识是做 快速阅读时必须具备的。
15
15
10
比较不适合,
10
比较不适合非, 常不适
5
2.8 非常不适合, 1.7
5
2.3 合, 2.3
0
0
数学考试
数学课堂
分层次课程实施前:新高一学生的调查(2012.8)
【物理难度:读本-课堂-作业-考试四个环节】
40
比较适合,
35
非常适合, 33.2
30
29
有点容易, 35.2
25
20
15
10
通过将文章主要内容的整 理提炼出来的信息进 行加工就变成的对文 章的缩写,这是一个 很重要的概括能力和 表达能力。整理和提 炼信息的能力和书面 表达能力是比较高的 能力要求,需要持久 训练。
阅读范例: Unit2 Lesson 7 What’s a University Education Worth? In 2006, the UK government started to allow universities in England and Wales to charge British students tuition fees. As a result, more than 80 per cent
北京十一学校---我校的课程改革与实践
(八)综合实践课程
• 紧紧围绕我们的育人目标而设计,搭设了 育人目标落地的平台。
课程 领域
课程
名家大师进校园 名师讲堂 名生讲堂 学长有约 家长有约
课程简介
每周三下午学校邀请名家大师或各领域领军人物开设讲座
举办优秀教师的讲座,介绍他们在某一领域的研究成果
已经毕业的学长或在校学生中具有某一方面特长的学生位同学课设讲座 学生的学习或校园生活经验分享 家长志愿者为同学们提供生理、心理、职业、亲子沟通等咨询服务
四年制高中数理方向、酷爱化学,具备了较好的化学思维的学生;对初、高中和大学内容进行统整
工程与数理方向的学生 出国留学方向的学生
自选 必选 自选
学
化学概念与应用 AP化学
生 生物Ⅰ 生物Ⅱ 生物Ⅲ 生物Ⅳ 生物Ⅴ
人文与社会方向的学生;达到高中毕业要求
三年制高中工程与经济方向,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学生;达到理科高考难度
我校的课程改革与实践
北京十一学校 来凤华
一、改革的动因
• 1.培养模式单一,无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 需要,尤其是课程缺乏选择性,无法支撑学生获 得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 2.评价方式单一,片面追求分数,造成学生自主 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能力严重不足。日益 凸显的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自主发展需求,迫使学 校要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育途径等反面进 行内源性、结构性、系统性的转型。
(七)援助课程设计
• 有的学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 题和困难,需要特别帮助。考虑到他们的需求, 在平时系统课程的学习之外,我们还设置了学科 援助课程,针对学生的情况和需求,编排专门内 容,安排还时间、地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查漏补 缺,有各学科教师实施一对一辅导。援助课程一 般安排在每个学期中间的小学段或课余时间。
北京市十一学校教改
北京市十一学校教改十一学校教改“+、-”法贵爷的加法:大学式管理,学生走班选课,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独特课表;校务会上经常出现学生的身影;或参加国内高考或准备到国外读书,学生的选择多了;导师制,老师对学生的责任更多了。
贵爷的减法:老师的讲桌、讲台没了;老师的传统办公室没了;多年的行政班没了;传统的运动会没了……“甩手掌柜”李希贵被学生们称为“贵爷”。
如校长贵爷所愿,学生“接管”了校园,大部分时候校长的权力被“架空”了。
连美国大使、法国大使到学校访问也一律由学生出面,从接待、翻译、主持到回访都是学生自行组织。
每当这种场合,“贵爷”能做的只是坐在台下不时鼓几下掌。
2012年3月14日那天,北京市知名学校的校长以及国外的教育专家,云集于贵爷麾下的北京市海淀区十一学校。
贵爷和他的老师们向同行们介绍了一上午该校课程改革的经验,前来旁听的美国密西根州牛津学区教育局局长比尔听得惊奇:“你现在进行的改革,连美国很多学校都不敢,你怎么敢!?”五年前,李希贵辞掉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检测中心主任的职位,回归校园又一次当起校长,将十一学校开展的课改更推进了一步。
更加深刻的变革是展开面向全校的民主化尝试,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如今十一学校的升学率和高分学生人数稳居北京市前列。
2011年高中毕业生中有50名学生被世界一流大学录取。
投票说了算退休的媒体人李建平已经跟踪观察贵爷和他的十一学校两年了。
给李建平印象最深的,是十一学校高三毕业典礼上的那一幕。
台上校长李希贵给六百多名高三毕业生逐个发证书,台下任课老师排成两排,夹道和学生们握手拥抱。
老师、学生和家长都在哭,场面温暖这让李建平感到十分惊讶。
在2007年退休前,她曾经花了八年时间跟踪教育部的第八次课程改革,从新课程研制、试验到开展,她都在全国各地实地观察。
在漫长的职业生涯里她见过太多的毕业典礼,更多时候她看到的不是惜别,而是长期压抑后的释放。
有一次她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刚刚高考完的学生们把书本和试卷从教学楼上纷纷往下扔,漫天纸张像飘起大雪。
浅议北京十一学校的教育改革-北京十一学校改革看法
浅议北京十一学校的教育改革作者:张丽丽王军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6年第04期【摘要】本文以记叙的方法,归纳并剖析了北京十一学校进行教育改革的做法及经验。
一是因材施教,服务于学生成长——回归教育本质;二是选课走班,分层教学——引领学校全面系统改革;三是自由、自主、自管自育——实现学生个性成长。
【关键词】教育改革;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个性成长北京十一学校,这所与共和国一同成长的原中央军委子弟学校,作为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验项目学校,正在悄无声息地进行着惊心动魄的改革。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本书《中国教育寻变—北京十一学校的1500天》进入我们的眼帘,泛读、品读、深思,让我们了解了这所学校,对北京十一学校的教育改革、深刻变革、脱胎转型有了全新的认识。
一、因材施教、服务于学生成长—回归教育本质这所完全中学,从2007年李希贵校长掌舵十一开始,一场影响中国基础教育界的重大改革开始酝酿,经过两年的准备,2009年11月,学校第十届教代会上,一个凝聚全校教师智慧,达成全员共识的《北京十一学校行动纲要》获得高票通过。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将“十一学生”塑造成为一个值得信任的卓越的品牌;把十一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受人尊敬的伟大的学校,成为了“十一”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使命。
因材施教,这一2000多年前由孔夫子提出的朴素而深邃的教育思想,曾经被无数教育工作者不小心丢失的东西,又重新被十一学校拾起,成为了开启学校教育改革的金钥匙。
因材施教,服务于学生成长,这就是十一学校渐进改革走向成功的教育哲学。
一切都因学生而改变。
全校课程因学生而开发,必修课,不同学科分层级编写,更多的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设立的选修课。
全校4000余人,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形成了317个课程,1335个教学班。
学生根据自己需要自主选择课程,选择适合自己的老师及学科教室。
适应学生高位发展的高端实验室,自主研修教室应运而生。
所有学生,全体教师,全面投入,真正践行“因材施教”思想,一切都围绕服务于学生成长而进行,变革途中,研讨不断,争执不断。
北京十一学校课程改革的意义及深化发展的问题
性 的探 索 ,具有 丰富 而深远 的意 义 。
一
、
课 程 改 革 的 内容 与特 点
老 师们则 重 点在教 学资 源开 发 。传 统 的行政班 也 就
转 变为 教学 班 ,教 室 承载 了更多 的教育 功能 ,具 有 了上课 、读 书 、实 验 、讨论 、教研 等 多种功 能 ;教
( 一)建 设 出适合 每一 位 学 生 个 性 发 展 的 可 选
每一位 教师 从学 科教 学走 向 了学科教 育 。同时学校 实 行 了 自主导 师制 , “ 学 生 根据 自己的 意 向 , 自主
择 的课程体 系 学校 为了实 现所 追求 的教育 理想 和价值 ,建 设 出 了一套分 层 、分类 、综 合 、特 需 的课 程 体系 ,包
括 2 6 5门学 科 课程 、3 0门综 合 实践 课 程 、7 5个 职
业 考 察 课 程 、2 7 2个 社 团 、6 0个 学 生 管 理 岗 位 ,供
反 馈 ,便 于 学生有 针对 性地 调整 自己的行 为和学 习 状 态 。学校 强 调考 试 的诊 断 功能 ,通 过 诊 断 分 析 , 帮 助学 生查 找 问 题 ,为改 进 教 与 学 提 供 服 务 。同
学生 自由选 择 。 [ 】 3 3 6 - 5 3 学 生 选 课 ,一 是 选 择 适 合 自 己 的 课 程 模 块 , 二 是 选 择 适 合 自 己 的 学 习 时 段。 [ 1 ] 6 学 校 实施 了 “ 大 小学 段制 ” ,即 每个 学期 分 两个 大学段 和一 个小 学段 ,大学 段主要 进行 统一 课
室 更具 有 了 学 科 特 点 ,因 为 各 种 学 习资 源 进 。 ( 三)确 立选课 制运 行 的保 障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问北京十一学校的教学改革10问北京十一学校的教学改革10问十一李希贵在泼水节上被“突袭”精彩纷呈的艺术节徒步穿越大峡谷自习课上的自主学习师生同庆教师节操场上的尽情游戏北京十一学校在高中全面推进育人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引发了社会各界尤其是高中校长的热切关注,一时间参观考察者络绎不绝。
但隔岸式的考察似乎并没有让参观者们过瘾。
一些参观者在学校经过一番地毯式的调查与追问之后,仍然带着种种不解、困惑甚至疑虑离开。
有人说,学校改革搞得再热闹没有用,如果学生考不上好大学,一切改革都白搭。
十一学校这些年的改革和变化,很亮眼,也很令人赞叹,但这种改革在大多数学校就像天方夜谭,无法实现。
那么,十一变革的关节点究竟在哪?操作层面遇到障碍如何推进?十一的改革又有多少普适价值?为此,《校长周刊》在各地高中校长中随机作了一个微调查,提取他们对十一学校改革中最关注的问题,并邀请这场改革的设计者、发起者和实施者——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作答。
1 问:学生一放手就乱怎么办选课走班以后,十一学校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都相当开放,但部分学生在自习课等很多方面表现出缺乏有效管理,还有学生玩手机,如何实现放手选择与常规管理的有效平衡?李希贵:在十一学校,学生表现出来的这种问题是非常正常的。
学校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我们不能假设学生什么问题都没有,只是提高他们的数理化成绩。
教育必须面对一个个有问题的学生,我们必须给他时间、空间,让问题暴露出来,这样才能抓住机会让他成长,无论是学生自己的体验,还是老师创造机会,帮助他度过坎坷。
其实,在任何一种学校生态下,任何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中,都会存在某些学生缺乏有效管理的问题。
我们的态度是,学会等待,不要着急,慢慢地唤醒他。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慢慢在自由的空间里学会自我管理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我们特别看重的。
我们不会用一个统一的、有序的模式去管理所有的学生,而是针对一个一个学生进行管理。
通过过程性评价,以及导师、咨询师、学科老师对他们的关注和陪伴,帮助学生生长出自我管理的能力。
在一所学校里,学生不出现问题是一种假象。
你即便想尽办法加强管理,使用各种狠招,把学生都管成一个样,学生也无非是表面上服从,当他进了大学,走入社会,没有了这种高强度的管理机制之后,如果自己没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就很容易出问题。
我们不能在校园里让学生始终生长不出自我管理的能力,始终处在一个被管理的地位。
只有放手才能培养他们的自主、自律意识。
至于手机问题,我们对待学生使用手机的态度一直是肯定的,就是鼓励学生使用,因为他们面对的是未来的世界,是一个智能化的数字世界,而手机又是其中最重要的媒介,甚至正如小米创始人雷军所说,手机是未来世界的中心。
所以,如果我们禁止学生在学校里带手机和使用手机,那么我们就会断送掉他们的明天。
但是只要允许学生带手机、使用手机,就一定会有错误使用手机的学生。
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待,把它当作一个教育的机会。
对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更不能把它放大。
我们的做法是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把学生这方面的表现和其他各个方面,包括学习成绩的升降、是否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和生活等等,综合起来进行考虑,然后形成一个慢慢解决的综合方案。
这个过程有可能很漫长,甚至一个学期都没有解决好,但我们一定不能着急,需要慢慢来。
实际上,如果通过硬性的纪律,甚至处分等行政力量,要管理好使用手机的问题其实非常简单。
但是这样一来,很容易扼杀学生媒体素养的形成,也不利于常态生活下学生的教育。
当有一天学生到了社会上要使用到手机时,反而不知道怎么用,这也是我们教育的缺失。
正如罗斯福所说,没有自由的秩序如同没有秩序的自由,同样具有破坏性。
我们在校园里每天面对成百上千的学生,特别渴望秩序,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必须的。
但是,我们必须创造一个充满自由的秩序,并让学生在这个环境中学会使用自由——一个不会使用自由的人不会具有独立人格,也十分危险。
控制学生很简单,但控制不是教育。
特色海报:墙壁上的十一2 问:走班让学生“被选课”怎么办在不少人看来,选课走班的形式是选择,实质是分层,学生选课、调课都要以测试成绩为依据,请问如何避免学生“被选课”?是否会造成某些学科成为永远的“短腿”?李希贵:选课走班确实是形式,但是实质却不是分层,而是为了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的课程,让不同的学生在学校里能够选到适合他兴趣与能力、适合他未来职业选择与人生方向的课程,这是实质。
即使是理科,我们对每一个课程的设计,也是为了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避免他们走弯路,避免盲目性。
选课追求的境界应该是适合,要打破世俗的快慢班思维,把优秀学生、后进学生分到不同的快慢班里,这是一种传统的思维方式。
因为每一个学生表现在各个学科上的能力和水平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于不同的学科,他应该出现在不同层次的班里,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把学生各科成绩简单相加,然后分快慢班。
我们的传统教育一直是“不见树木,只见森林”,我们希望把所有的学生都变成一样的“好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走在同一条通往所谓成功的大道上。
事实上,学生不存在好坏之分,只是由于发展的差异,他们的学科能力和学科水平不一样,所以,我们所实施的选课走班,是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学科的不同层次和类别的教学班里。
学生在选择的过程中,刚开始也会茫然无措,好高骛远,但是,慢慢他们会变得越来越理性、有序。
他们在每一次选择中需要不断追问自己如此选择的理由,把每一次的课程选择与自己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以及人生方向连在一起。
尽管在选择的过程中他们可能会走一些弯路,但坎坷也是他们的财富,可以成为他们下一次选择或走上社会之后选择的宝贵经验。
关于“补短”,这里可能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以为如果学生进入较低层次的课程就补不了“短”,把他们放到高层次课程就变“长”了。
其实,既使是从“补短”的角度来说,也要遵循一个“最近发展区”,适合才会更高效。
我们把一个基础差的学生,放到一个较高层次的课程里,他的学习不会发生,他的“短”可能会永远继续下去。
学生的“扬长”也好,“补短”也好,在这场改革和传统的教学里都有可能遇到,但是它们不是这场改革带来的问题,重要的是什么呢?重要的是我们“补短”的方式是什么。
不是说把学生放到难度大的课程里“补短”就会加速,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提供了一个更加适合这个学生学习水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让“补短”真正发生。
当然,对某些学生来说,我们更应该做的可能是扬长避短。
对一个艺术家来说,可能他永远学不好数理逻辑,即使让他学会了,学好了,你也伤害了他的艺术细胞,特别是破坏了他的想象力。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难度、内容和方式适合的“补短”还是需要的。
特色海报:墙壁上的十一3 问:社团活动多了,影响学习怎么办十一学校有那么多的社团和活动,在学习和活动之间,学校怎么平衡?李希贵:学校无法去完成这样的平衡,因为学生太不一样了,所以我们必须提供这种平台,让每一个学生去学会平衡。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指导学生,指导每一个学生学会平衡,学会平衡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
其实,我们都低估了学生自己的平衡能力。
在十一学校的校园里,很多学生都经历过从应接不暇、顾此失彼到从容应对、熊鱼兼得的过程。
面对精彩纷呈的校园,一开始他们什么都想参与,什么都想跃跃欲试,想法层出不穷,但很快发现自己疲于应付,甚至出现暂时的成绩下降。
这就逼迫他们去思考,去调整,逼迫他们学会安排时间,学会规划,学会取舍,学会提高效率,包括沟通的效率、做事的效率和学习的效率。
这些能力都是他们将来进入社会后的核心能力,他们需要在中学阶段培养这些能力,更关键的是,这是他们发现自我、激发内在潜能所必须体验的。
特色海报:墙壁上的十一4 问:有老师拖改革后腿怎么办我们了解到十一学校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有些老师走得快一些,有的则相对落后,请问学校对待两者的态度是什么?如果部分人甚至大部分人跟不上学校改革的整体步伐怎么办?李希贵:全面推进改革,让改革之花满园绽放,所有老师都整齐划一地往前走,看似很诱人的愿景,却不是真实可行的变革之路。
因此,对待课程改革过程中老师们表现出来的不同的行进速度,我们的态度是,鼓励先进,允许落后。
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富有个性的高级劳动,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科、每一个年级和班级、每一位教师都各不相同,如果我们希望通过一场变革,让他们行走的方式甚至速度都一样的话,不仅没有可能,而且即使实现了这样的目标,那也肯定违背了许多规律,是一个不可信的目标。
变革对每个人来说都会带来巨大的压力,即使无需脱胎换骨,往往也易伤筋动骨,因此,这样的变革需要时间。
每一个人从观念的转变、策略的运用到方法的借鉴创新都必须经历别人无法代替的过程,感悟、体验、纠结、挣扎,每个人的内心都避不开,也都只有自己才能体会。
有些老师想得比较清楚了,有了比较清晰的思路,他们可以先转变,也可以走得快一些。
对于某些个体的老师来说,尽管我们也希望他能够跟上学校整体变革的进度,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或者没有完全理解改革,或者缺少方法,或者有很多条件尚不具备,造成他们走得相对较慢。
这个时候,我们一定不能急不可待,在他们后面大声吆喝,甚至给予当头棒喝。
他们不是有意要落后,他们只是需要较长的时间才可以接受某些新生事物,学起来慢一些,但一旦上路,却能扎实稳健地推进,迎头赶上。
我们要学会等待,注意观望,等他们每一个人走过自己的心路历程,在他们每一个需要搀扶的关口提供帮助。
作为学校,包括这些老师周边的人,都有责任去帮助他们弄清楚问题在哪里,促使他们也成为我们主流队伍中的一员。
在每一场改革中,落后只是极个别的,绝对不会因为个别的现象影响改革的进程。
如果我们启动一场改革,大部分老师都认为自己是落后分子,甚至有的人认为自己已经影响到学校的改革了,那么很有可能是我们的改革有问题。
是不是走得太快了?是不是脱离实际了?是不是没有考虑老师的感受?我们需要及时反思和调整。
再者说,每一个团队里,也都需要这样的人,在一个组织变革过程中,管理者只有通过他们才能弄清变革的缺陷,才能在管理与克服他们带来的变革阻力过程中,使变革变得更加健康、更加稳健。
所以说,允许落后应该成为组织推进变革的重要策略,在某些时候,甚至可以把它当作变革的基本原则。
但是,仅仅以如此的策略和原则又无法真正实现变革的目标,于是,我们还必须通过鼓励先进来推动变革的进程。
特色海报:墙壁上的十一5 问:学生评价老师影响客观性怎么办我们了解到,走班制以后,学校对老师的评价主要依据学生评价。
请问如何看待这种评价的客观性?这种单一定性的评价是否会对老师工作产生影响?李希贵:这是一个误解。
十一学校每学期都有教育教学调查工作,由学生在许多方面对老师作出一些判断,但是这不是评价,而是诊断,这种诊断不用于老师的任何评价,跟老师的名利没有利害关系,只是为了促进老师的成长,让他们能看到学生的需求和感受,然后在某些不足的方面进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