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中国古代取士制度ppt
中国历代名士与文化第十二讲千古文人侠客梦
二、唐代侠风炽盛的根源与表现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映的时代。 隋朝的统一虽然短暂,但承上启下, 为气象恢宏的唐朝开辟了道路。隋唐 在诸多方面创规立志,继往开来,开 创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局面。中华文 明发展到唐代,其魅力已使当时的海 外各国心驰神往,而唐人则以开放、 自信、热情而豪放的气概与各民族友 好交往,创造了灿烂的科学技术和文 化艺术成就。至今日,当我们在朗诵 唐人留下的诗篇时,还能够感受到那 个年代的精神风貌。
一言不合拔剑而起,一发不中屠腹以谢。
二、唐代侠风炽盛的根源与表现
战国游侠:典型的国家社会秩序土崩瓦解。 西汉:江湖侠骨已无多。 侠道途穷。
二、唐代侠风炽盛的根源与表现
唐代后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相争,战火纷 飞,民不聊生,整个社会陷入了苦难深重的深渊,人 们崇尚气力,渴盼公正,这就为传统的仗剑远游、 行侠仗义、轻财重施、闯荡江湖的游侠之风提供 了适宜的社会环境。
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水浒传》
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汉书·游侠传》
一、中国人的侠客情结与侠文化
侠的社会土壤
中国社会历来拥有一个庞大的游民阶层,如僧道、巫 卜、倡优、乞丐、匪盗之类,以及大批江湖中人和游 手好闲之人。
一、中国人的侠客情结与侠文化
侠的源头
近现代的许多研究者,对侠的源头问题提出了 种种假说:
二、唐代侠风炽盛的表现与根源
文士侠风
文人士子对武侠这一民间群体的讴歌与崇拜:
曹植的咏侠诗《白马篇》开始了游侠由史传记载到文 人幻设的转变,侠义伦理也由此开始了理想化改造的 历程:逐渐向文人士大夫的立身处世原则和人格理想 靠拢。因此,以曹植《白马篇》为代表的咏侠诗在中 国侠文化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明朝取士实施方案
明朝取士实施方案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其取士制度更是影响深远。
明朝取士实施方案是指明朝时期选拔人才的具体政策和程序。
明朝取士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明朝的治理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明朝取士实施方案主要包括科举制度和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
科举制度是明朝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它通过举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为官员选拔提供了制度保障。
乡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一级,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义、史书和经学。
会试是乡试合格者参加的第二级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文章和诗词。
殿试是会试合格者参加的最后一级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内容主要包括政论和策问。
通过这一系列的考试,明朝选拔出了大量优秀的官员,为政府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其次,明朝取士实施方案还包括了严格的考试内容和程序。
明朝时期的科举考试内容非常严格,主要考察考生的经学、文章、诗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考试程序也非常严谨,从乡试到殿试,每一级考试都有严格的规定和程序,确保了考试的公平和公正。
这种严格的考试内容和程序,保证了明朝取士制度的严谨性和有效性,选拔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官员,为明朝的长治久安做出了重要贡献。
再次,明朝取士实施方案还注重选拔人才的全面性和综合性。
明朝的科举考试主要考察的是考生的文化素养和才学,但也注重了考生的政治立场和品德修养。
通过这种全面性和综合性的选拔方式,明朝选拔出了一批政治清廉、才华横溢的官员,为明朝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最后,明朝取士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明朝的治理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取士制度的实施,为明朝政府提供了大量的优秀官员,为政府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同时,科举制度的实施也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文化人才,促进了社会的文化繁荣和进步。
可以说,明朝取士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为明朝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明朝取士实施方案是明朝时期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和程序,其严格的考试内容和程序,全面的选拔方式,以及对政府和社会的重要影响,都体现了其重要性和影响力。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课件(21张PPT)
大 一 统
3.儒士进入官僚队伍 1.铸币权收回中央,统一铸五铢钱
经济: 2.盐铁官营
3.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措
4.注重农业生产
施 1.匈奴统一蒙古草原
军事:2.汉武帝组建强大骑兵反击匈奴
3.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加强了中央集权, 维护了国家统一,实 现政治上的大一 统。
实现了思想上的 大一统
实现了经济上的 大一统
实现了军事上 的大一统
课堂达标
1、史载:“西汉初年,诸侯‘连城数十,地方千里’,轻折骄奢
淫逸,重则联手对抗中央”材料中反映出西汉初年( ) B
A、中央完全丧失对诸侯的控制
B、诸侯王势力强大
C、推行儒学教育
D、建立确实制度
2、汉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15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这一时期,
刺史主要负责( ) A、行政事务 B、监察事务
速了秦朝的灭亡
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巩固
三、经济上:盐铁专卖
材料一:藏(国库)钱经用,赋税既竭,不足以奉战士。 ——《汉书》
材料二:汉初允许私人铸币,文景时最大的货币供应商是吴王刘濞和蜀郡的 邓通,两人因此巨富。 材料三:汉初的8位富豪中,有4位都是冶铁业者,其余分别从事流通业、粮 食业、种植业和金融业。官员和商人结成交易同盟,牟取利益。
四、军事上:北击匈奴 2、漠北战役 时间: 公元前119年 人物: 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 特点:主动出击(率精骑分道北击匈奴) 结果: 大获全胜
影响: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 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课堂小结 1.颁布“推恩令”
汉 武
政治:23.. 的
思想:12..“ 兴罢办黜太百学家,,教尊授崇儒儒家术经” 典
20
高中语文 高考 文化常识《古代宗法制度》课件(23张PPT)
9
宗族成员共同宗庙的宗庙主。小宗也是各自 范围内近亲共同宗庙的宗庙主。普通族人祭 祀祖先,一般须在大宗或小宗所主持的各级 宗庙中进行,并由大宗或小宗主持祭祀仪式。 其他大事如冠、婚娶、盟誓等,都必须在宗 庙里进行。西周时期,从政治上讲,一国无 二君;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祭主。各级宗 族成员,都要以各级“宗子”为中心,表示“尊 祖”和“敬宗”,这就成了维护宗法制度的基本 信条。除祭祀、盟誓外,宗子还有权掌管本
(二)家族文化的基本内容 1、族祠:同一宗族人祭祀先祖祠堂。 2、族谱:记载同一宗族每个人(一般为 男性)的姓名字号、生卒年月、辈份排列、 婚娶繁衍、迁徙移居、功德事业等的史书。 (史学上称谱谍学) 3、族规:同一家族中关于教育训诫、奖励 惩罚本族人的种种规定。(简称家法)第一 部族规是三国魏人田畴所作。唐前族谱只是 族规或家规;宋后成为国家规定、法律法的 补充。
5
《礼记.昏义》记载:“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 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
妻多儿女多,财产(包括权力地位等)继 承就得立规矩,这就是“嫡长子继承制”产生的 主要原因。嫡长子继承涵盖全社会: 天子—嫡长子(二代天子)—嫡长子(三代) 诸侯—嫡长子(二代诸侯)—嫡长子(三代) 大夫—嫡长子(二代大夫)—嫡长子(三代) 士—嫡长子(二代士)—嫡长子(三代士) 家长—嫡长子(二代家长)—嫡长子(三代)
2
(二)部落酋长制(尧 舜两代) 1、少数部落发展壮大,别的部落被消灭或
沦为臣属,大部落领袖群雄 2、私有制苗头出现逐渐蔓延。 (三)奴隶社会(夏、商两代) (1)私有制苗头出现与蔓延,形成私有制。 (2)夏朝是第一个私有制国家(家天下) (3)最早和私有制国家是最野蛮的奴隶制 (4)商朝前期承夏制,后期向分封制过渡 (四)宗法分封制(西周、春秋战国)
第十二讲中国古代取士制度
二、西周选士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第一,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第二,育士与举士相衔接 第三,举士与举官为一途
第二节 春秋战国的养士制度
得士者昌,失士者亡 私门养士 公门养士
第十二章 中国古代的选士制度
选士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选官 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
中国选士制度产生于西周,并呈现出选士与举 官为一途;育士与选士相衔接的特性。
两汉的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唐以降的科举制
第一节 西周的贡士制度
一、西周选士的方式
(一)乡里选士 西周地方选士一年举行一次,第三年则举行大
其八,中正对士人的品评,不陈清其善恶,以致“进者无功以表 劝,退者无恶以成惩。惩劝不明,则风俗汙浊,天下人焉得不解 德行而锐人事?”
第五节 科举制度
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选拔官吏的制 度,因分科考试而得名。从隋朝开始设进士科, 经唐代发展、宋、明定型、一直沿用到清末。
一、科举制度的建立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设十科举人:孝悌有 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 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 堪将略和膂力骁壮。
其四,国家给予中正官以选人重任,却没有必要的监督和防弊 措施。
其五,中正官所做的品评,不是偏听偏信,就是爱憎夺其平。
其六,九品中正制下,尽职尽责的官吏位于低品,无功无绩的反 位居高品。
其七,中正官品评人才,以品、状两方面取人, “以品取人,或 非才能之所长;以状取人,则为本品之所限”,中正官以亲疏远 近为品评依据。
风气的形成和教育的发展。
科举制PPT课件
• 唐代的科考,分为常科和制科。每年按 例举行的分科考称为常科,而由皇帝下 诏临时举行的考试则称制科。
常科: 秀才 明经 进士 明字 明法 明算
1、秀才科:最为难考的科目 2、进士科
时务策 天宝以后加试诗、“赋得” 中唐以后进士科越来越重视诗赋
报考人数最多,录取也最严。考中进士的 仕途升的较快,唐朝的宰相都是进士出身。
• 所谓经义,与论相似,只限于用经书中 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 挥。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 经致用。
• 宋神宗时,实行三舍法取士
• “三舍法”,就是把国子监的学生 分为上舍生、内舍生、外舍生三个 等级。上舍上等可以直接受官,上 舍中等可直接参加殿试,上舍下等, 可以参加京城省试
• 童试:州县级考试,考中者称为“生员 、秀才或相公”,送到省里参加乡试
• 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 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名提督学 院,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院试合格者 称生员,然后分别分往府、州、县学习
未入学者称童生 “七十老童生”
童试合格:进学(中秀才)
秀才权利:穿蓝衫 免肉刑 免服役
末, 称为附学生员
SUCCESS
THANK YOU
2019/8/10
• 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一方面、各 府、州、县学中的生员选拔出来为贡生 ,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一方 面,由各省提学官举行岁考、科考两级 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科考列一、二 等者,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 员。因此,进入学校是科举阶梯的第一 级。
考试科目上,增设了制科和翻译科
对作弊的防范措施更加严密,由于科举制 本身的弊病,舞弊现象越演越烈,科考 内容脱离实际的弊端突显,八股文作为 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越来越禁锢了人 们的思想,遏制了人们创造力的发挥, 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字词翻译
①三军:指军队。夺:改变。
②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 里泛指平民百姓。
③子夏(前507-?):即卜商, 字子夏,春秋末期晋国人, 孔子的弟子。
④笃志:志向坚定。笃,坚守。
⑤切问而近思:恳切的发问求 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 恳切。
课文探究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为 政》
【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③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④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⑤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 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 颜回!”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为人处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 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学习态度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 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珍惜时间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道德修养
三可夺军志可也夺。帅也 ,匹夫不 人乎?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主旨归纳
古代官吏制度:科举取士
隋唐至清选拔官吏的民主制度:“科举取士”行文文体之一:八股文影响中外,被西方称之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的“科举取士”制度,起自隋炀帝大业二年,终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其间变化颇多,但总以此为“公开”、“公正”、“公平”选拔官吏的原则。
历经一千三百余年,选拔了“状元”七百余位,“进士”十万余位,“举人”百万余位;不仅如此,“科举取士”制度对中国周边的国家,诸如韩国、日本、越南……等均有较大的影响。
十六世纪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华传教,将“科举取士”制度引入西方,其后很多国家以“考试”取文官、公务员等的制度均源于“科举取士”制度;所以说“科举取士”制度不仅对中国影响巨大,对世界也是有较大贡献的。
隋朝以前,官吏是由世袭和举荐产生的,其后又加入了“科举取士”制度,且日臻完善,到明清时达顶峰。
明清两朝的考试分为:童试(有称院试者)、乡试、会试、殿试。
童试合格者称“秀才”,乡试合格者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合格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皇帝出题考贡士,合格者前三名称一甲,由皇帝亲点,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
二甲若干名,一般为一百名左右,第一名称:传胪,二甲在榜者,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名,一般为二百名左右,三甲在榜者,赐同进士出身。
(此为多者,少的时候只有几十名。
)考试时限:三年考一次。
(特殊情况例外)考试内容:各朝代不同。
八股文始于唐朝,自明太祖朱元璋始,将“八股文”用于科举考试,但此并非科举考试全部。
明清时期,其主要内容是:第一场:“经”: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判定标准是朱熹的“四书集注”,孔子及先哲权威的“诠经”等。
(考:儒家经典认知程度。
)第二场:“论”:题目“论,诏,诰,表,判语”等。
(考办事、办案、国家律典等的认知、执行能力。
)第三场:“策”。
对具体问题献计献策;此场是考试重点。
(殿试考试特殊:时间一天,于“会试”后择日于皇宫内举行内容只考策问。
中国古代的几种选士制度
中国古代的几种选士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士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制度,其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
以下是其发展历程:
世卿世禄制:从夏朝到春秋,选官主要按爵位。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地主阶级改革才重视按军功授爵。
察举制: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察举制,分察举和皇帝征召等。
察举的科目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秀才”(才能优秀者)、“孝廉”(孝敬廉洁者)、“明经”(通晓经义者)。
九品中正制:魏文帝曹丕当政,采用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制定了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
后来被采纳,选拔官员采用九品中正制(即九品官人法),由中央设立中正官,按家世、才华、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将人才分为九品,上报吏部,按品授官。
科举制: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
唐代的考试主要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种。
宋代时,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殿试成为定制,设“中状元”之名目,考试的范围也扩大到了诗词歌赋。
元代时科举制度基本沿袭唐宋,但因汉人地位降低而相应停止了乡试中的“解试”。
以上是中国古代的几种选士制度,这些制度在历史的不同阶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代选士制度
历代选士制度是指中国古代各个朝代选拔士人的制度。
这些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选士制度,始于隋朝,盛于唐朝,结束于清朝。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科举制度选拔的士人主要担任政府官员。
2. 世卿制度:世卿制度是西周时期的选士制度,主要是通过家族世袭选拔士人。
这种制度下,士人主要来自贵族阶层。
3. 举荐制度:举荐制度是汉朝时期的选士制度,主要是通过大臣举荐人才。
这种制度下,士人主要来自士族阶层。
4. 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士制度,主要是通过评定士人的品德和才能将其分为九个等级。
这种制度下,士人主要来自士族阶层。
5. 科举制度变革: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发生了变革,如增设各种科目、加强对士人的培训等。
这些变革旨在提高士人的素质和选拔的公平性。
总之,历代选士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和选拔方式,但其目的都是选拔人才为国家服务。
中国古代几种选士制度
中国古代几种选士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士制度主要经历了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等多个阶段。
察举制是中国古代最早的选士制度,起源于汉代。
其基本概念是由皇帝下诏责成各级地方官每年向朝廷推荐贤能之士为官,推荐的标准主要依据被推荐者的品行、才学和家世等因素。
被推荐者经过考核,如符合条件,即可入仕为官。
九品中正制则是由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于黄初元年(220年)颁布实施,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
这一制度的核心是设立中正官,对人才进行品评。
被品评者共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然后由中正官按照品第高低来授予相应官职。
科举制则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选政制度(12)
外叔鼎(西周)
西周的推举制度包括乡遂的选拔和诸侯的贡 士两个方面。
龙纹大鼎(西周)
西周国都近郊称乡,远郊 称遂。乡遂长官为乡大夫。 《周礼 · 地官 · 乡大夫》所谓 三年则大比,就是指乡大夫根 据下属推荐,每三年进行一次 考核,称为大比。选拔出来的 能者、贤者推荐给朝廷。
记载习武乐教学活动 的甲骨文
指挥官陶俑(西汉)
汉文帝刘恒开始采 用策问的办法考察被荐 举者的才干学识。汉武 帝刘彻时,这种策问考 试普遍实行。
汉文帝刘恒
由皇帝提出一些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重大问 题,称为策问;然后把这些问题按难易程度分为 甲、乙等科,密封起来,被荐举的人任意抽取回 答,叫做射策。朝廷根据他们的成绩分派官职。
汉车马过桥画像砖
商纣王
《尚书·盘庚》: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 旧人就是指世袭的酋长和贵族。
《尚书》清刊本
西周确定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王位, 其余庶子封为诸侯。诸侯嫡长子继承君位,其余 庶子封为卿大夫。此后两千多年历史中,君主权 力世袭一直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之一。
毛公鼎(西周)
如果君主的承袭也属于选政制度的话,那么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就是君主选政 制度的根本原则。
范曾《竹林七贤图》
三 形式规范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就是指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
的制度。这种新的选政制度同以前的选政制度的 根本区别有两点: 1.应选的人员必须参加分科考试; 2.应选的人员不受门第的限制。
青铜神兽(战国)
1 军功爵制的确立
战国时期,各 国相继实行变法, 对选政制度也进行 各种改革。其中商 鞅变法最为彻底。
商鞅
商鞅取消宗室贵族的许多特权,否定任人唯 亲的旧制度。他奖励耕战,实行军功爵制。军功 爵制就是按照作战功劳的大小授予爵位,一定的 爵位代表相应的政治地位和经济特权。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28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1 ) 子 夏 曰 : “ 博学而笃志
, 切 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
( 2 ) 子 曰 : “ 三 军 可 夺 帅 也 , 匹夫不可夺志也
9
O
(3)当别人不理解 自 己时,我们不应恼怒,保
持应有 的风范 ,正如《 <论语>十二章》 中
所 说 的 : “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
(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 :“以人为镜 ,可 明得 失 。 ”由此我们可 以联想到《 论语》 中孔子
·——课文解读—→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
三人 几个人 焉 在其中
善者 优点
而就
整段翻译
孔子说:“几人同行,必然有可以作为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长处学习,将他们的不 足引以为戒,作为借鉴而改 正。”
— — 课文解读 —一
请简单分析“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
我认为孔子并不排斥富贵,但 富贵的来应该是正义的,以不 义的手段获取富贵是不可取的。 孔子认为如果不能获得富贵, 就应该学会安贫乐道,着重在 贫困中修养身心,提高自身的
道德品质
—— -结构梳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学习态度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一箪食 (
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
曲肱而枕之(
)
)
)
2.文学常识填空。
《论语》,
(学派)经典著作,是一部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
(体裁)著
作,共20篇。它与《
》《
》合称为“四书”。孔子,名丘,字仲尼,
(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第12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②凶礼:指救患去灾的礼仪,包括荒礼和丧礼两大类,细目则有丧 礼、荒礼、吊礼、襘礼、恤礼等五种。
❖ 丧礼是指对死者表示哀悼以及安葬死人的礼仪形式。一般分为七 大环节:复(招魂)、小敛(穿衣)、大敛(入棺)、成服(参 加丧礼者在大敛之日依制穿上丧服)、讣闻(告知亲友)、开吊 (亲友吊唁)、出殡。还有严格的服丧制度,期限依地位高低, 从三年到三月不等。
5.汉末到隋唐的礼
❖ 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一方面,战争频繁,社会动荡, 加之玄学兴起,儒家礼教受到极大的冲击和挑战;另一 方面,“当时篡乱相仍,动用殊礼,僭越冒滥,莫此为 甚矣”,最高统治集团就不守礼,往往以禅让为名篡权 夺位,“君为臣纲”成为一纸空文,礼教失去约束力量。
❖ 出现一批反礼教的士大夫,阮籍、嵇康是其中的典型代 表。阮籍公开声称“礼岂为我辈而设耶”,嵇康则“每 非汤、武而薄周、孔”。
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孟子则主张以灵活权变的眼光来看待礼。如淳于髡问礼、齐宣王
问臣弑君。 4.两汉时期的礼教 ❖ 汉初,叔孙通为刘邦制礼,主张因时世而制礼。 ❖ 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形成儒家礼教,对人民思
想行为的束缚更为严厉。 ❖ 现存汉代诗歌中有关男女之情的诗篇都没有越出礼教的范围。 ❖ 但是,汉时礼教并未发展到不近人情的地步。如汉时并不遵守
❖ 荒礼:指年谷不熟或疾疫流行之时,为袪灾除疫而举行的祈禳仪 式,也包括为表示与灾疫之民同忧的心情而罢食、罢欲、罢乐的 行事,或贷粮、贷药的行为。
❖ 吊礼,本指先秦时各诸侯之间的外交礼仪,即一方诸侯国内发生 水火疾疫之灾或大丧,其他诸侯应遣使吊问,并馈赠救灾之物, 或为之服丧。
❖ 襘礼:一指古人为消除灾疫而举行的禳除之礼,二指春秋时期诸 侯之间会合财物接济他国之礼。
科举制及科举文化PPT课件
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 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 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 必经过科举途径。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赵嘏
武则天
武则天首创殿试
武则天也大力提倡科举。她将应举的人, 集中到洛阳宫殿,亲自出题面试,从而开创 了殿试制度。她同时还开创了武举制度。
唐玄宗
科举促进唐诗的发展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面试 科举应试者,录取了很多有才学的人。由于, 皇帝的提倡,唐朝的诗歌得以迅速发展,并 成为唐朝最主要的文学形式。
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
《再下第》
孟郊
一夕九起嗟, 梦短不到家。 两度长安陌, 空将泪见花。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在杏园举行的探花宴。图为西安大唐芙蓉园杏园
聚会庆贺曲江会。图为曲江亭
雁塔题名
慈恩塔下提名处, 十七人中最少年。
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 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
学校分国家与地区两类。国家的学校称为国子 监,地方的学校有府、州、县学。在聘师授课或自 学的人,只有参加入学考试,才能获得资格。
(二)三级考试制
朝廷有时为了招揽人才,常在皇帝即 位或其他国家大典时增加一次考试,这叫 “恩科”。
(四)南北分卷制度
缘于洪武三十年会试 明仁宗后南北分卷 南卷 ( 55%):浙江、江西、福建、湖广、 广东,应天府、南直隶部分府州。 北卷 (35% ):山东、山西、河南、陕西、 顺天府、北直隶大部分地区、辽东。 中卷 ( 10%):四川、广西、云南、贵州, 南直隶部分府州。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课件)(共45张PPT)
——柳宗元《封建论》
• 材料2: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政由方伯
。
——史记《周本纪》
1)分封起到拱卫王室,巩固统治的作用 2)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3)诸侯具有很强的独立性,造成分裂割据
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西周世系表
宗法制目的 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土地上的矛盾
九世之乱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在各种典礼、仪式中,不同社会地位的参 与者都有各自不同的、严格的具体行为规范。 通过这些行为规范区别尊卑、亲疏、贵贱、贤
愚等社会范畴,是周代礼制的基本精神。
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之间何种关系?
分封制
维 护 的 工 具
血缘纽带(里)
政治制度方面的 表现(表)
礼乐制
宗法制
维 护 的 工 具
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分析:禅让制与世袭制的区别?
公天下
家天下
张传玺教授指出:把“王位”看作是国王 一家一姓的私产,是从夏朝开始。不过夏、商 两代还没有完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而是嫡长 子继承和“兄终弟及”并行。
——《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
有人说:禅让制体现了民主,世袭制体现了专制, 请思考: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还是 倒退?
2、占灼:将龟甲在火上烤炙,或用 烧红的圆木在孔中旋转烫灼,龟甲产生裂 缝——“兆”。占灼时,占卜者一面祝祷 ,一面陈说所卜之事。
3、识读:兆纹开裂方向不同,表示 占卜之事的吉凶,由巫师解读,确定吉凶 。
4、刻写卜辞:将占卜时间、人物、 问题及测卜结果是否应验刻在甲骨上。( 叙辞、命辞、占辞、验辞)
西周一般贵族服饰
衮服
是西周统治阶级的最高 一级礼服。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保甲制:王安石变法时期 十家牌法:王守仁推行,十家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由十 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 ,就向官府举报。 由里甲制改为保甲制:从城市到乡村,以十户为牌,设牌长 ;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至此,兼具区划 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
——《清史稿·志·卷九十五》
今丁银既皆摊入地粮, 而滋生人户,又钦遵康熙 五十二年皇祖恩旨,永不 加赋。则五年编审,不过 沿袭虚文,无裨实政…… 嗣后编审之例,著永行停 止。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上谕
(二)3古..演代变中趋国户籍制度的演变趋势:
1、内势容日益完整、周密 户籍上要登记姓名、性别、年龄、籍贯、身份、状貌等内容;
“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 廷中吏无所不狎侮。”
——《史记 高祖本纪》
1.特点: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 的基层组织。 2.任务: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 3.演变:
(1)秦汉时期:乡里制
皇帝
三公 九卿
郡
县
后代沿袭这种乡里制度,稍有变化。
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三老:掌教化 乡 啬夫:掌狱讼、赋税
里甲制度是明朝的基 层组织形式,也是明 朝政府推行黄册制度 的基础之一。明初, 里甲的编制方法,每 110户编为1里,由丁 粮最多的10户担任里 长,其余100户则称 为甲首。这是为了便 于黄册制度的推行及 完善地方机构等。
承宣布政使司(省) 府 县 乡
里长 里 =110户
甲首 甲 =10户 明朝里甲制结构图
极
政治:强化了户籍管理,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加强中央集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所试诗体是五言六韵十二句的排体诗,而且
韵脚由试官限定。
(三)及第后的荣耀
省试取中的称“及第”, 进士第一名称“状元” 。 科举(尤其是进士科)是统治者网罗人才的主要手 段,也是士人改变社会身份的根本途径。(登龙门) “负凳提篮浑似丐,过堂唱号直如囚”
放榜后新科进士要拜谢宰相、主考官等,然后参加
即可,所以也是考查熟
悉儒经的功夫。 墨义有
时也采用口试方式,叫 口义。
(3)策问 策问是从西汉沿袭而来 的,是有关时事政治的 系列问答题。对策要求
考生通晓经史,熟悉时
政,能提出合理和有效 的见解,是考查政治才 能较好的方法。
(4)诗赋:
要求考生当场作诗赋各一篇,主要考察考生的文
学修养和文学创作能力。
(3)吏部复试(释褐 试)
吏部选拔官吏的标
准有“身、言、书、 判”四个方面。
吏部复试完毕,各科
及第者就隶属吏部, 候派官职。
(二)考试的科目和考试的方法 1.考试的科目
唐代科举分为常科和制举两类。 唐代科举常科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
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学、
童子等科。实际上,经常举行的是前六科。
其八,中正对士人的品评,不陈清其善恶,以致“进者无功以表 劝,退者无恶以成惩。惩劝不明,则风俗汙浊,天下人焉得不解 德行而锐人事?”
第五节
科举制度
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选拔官吏的制 经唐代发展、宋、明定型、一直沿用到清末。
度,因分科考试而得名。从隋朝开始设进士科,
一、科举制度的建立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设十科举人:孝悌有 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 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 堪将略和膂力骁壮。
2.考试的程序 乡试(县、州试) 、省试(尚书省礼部试) 、吏部 复试。 (1)乡试 自学或在民间私塾学成的士人首先参加县试, 合格的人员再参加州试。州试通常在秋天举 行,称“秋试”,又称“发解试”(秋闱),第一名 称“解元” 。
(2)省试
乡贡与生徒于每年的春天集中于京师长安尚书省 的礼部应试,谓之“省试”或 “春试” (春闱) 。 唐玄宗开元年间,科举考试改由礼部负责,此后历 朝相沿不变, 故“省试”又称“礼部试”或“礼 闱” 。礼部下设贡院,考试、阅卷、放榜等均在 贡院举行。
元(亦称殿元)、榜眼、探花;二甲为赐进士出身若干
人,第一名称传胪;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统称为进
士。
2.八股取士
八股文统称制义,又因作文题目多取于《四书》,又称四书文。
八股文从破题、承题、起讲、入手,正文部分分为起股、中 股、后股和束股,两两对偶,构成八股,最后以大结为全文 的结束语。 内容:题目取自《四书》、《五经》,行文须以圣贤口气,并以
程朱等注疏为准。
字数:明初,乡试会试《五经》义一道,限500字, 《四书》义一 道,限300字。清初,初场文限550字,乾隆后限700字。
秀才科:所谓秀才,指文才杰出,对策高第之人 。唐 以此科最高,考选较严,宁缺毋滥,每年所取不过
一、二人,很难考取。
明法、明字、明算科 :参加考试的人数不多,主要是
在这些专科学校学习的生员。
明经科: 所谓明经,指通晓儒家经典。明经科考试比 较容易,只要熟读经义注疏,一般都能通过, 故有“三 十老明经”的说法。
各种名目的喜庆宴席。曲江宴后,进士们前往位于
现大雁塔下的慈恩寺题名,取流芳百世的纪念意义。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白居易
三 、 科举制度的完善
(一)宋代科举制度的强化
首先,是科举地位的提高。 其次,是科举取士规模的扩展。 第三,是考试内容的改革。
(二)科举管理和考试制度的健全化
“ 世胄蹑高位,----左思《咏史》
晋刘毅列举了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为“三难” 、“八 损”
所谓“三难”: “人物难知” ;“ 爱憎难防”; “情伪难明” 。 所谓“八损”:其一,大士族通过中正官,操纵选士,控制视图,造 成“操人主之威,夺天朝之势”,严重削弱了君主的集权统治。 其二,由中正官一人主持选举,难免弊端百生。 其三,中正官不公正,往往在选人上首尾倒错。
穆 宗
3
9
14 22 26
28 27 23
25 24 29 28 26
2.考试方法
考试方法,主要有帖经、墨义、策问、诗赋四种。
(1)帖经
帖经相当于填空题。将
经书任揭一页,将其左 右两边盖上,中间只开 一行,再用帖盖3字, 令应试者填出来。
(2)墨义
是关于经文内容的小问
答题,只要按原文对答
其四,国家给予中正官以选人重任,却没有必要的监督和防弊 措施。
其五,中正官所做的品评,不是偏听偏信,就是爱憎夺其平。 其六,九品中正制下,尽职尽责的官吏位于低品,无功无绩的反 位居高品。 其七,中正官品评人才,以品、状两方面取人, “以品取人,或 非才能之所长;以状取人,则为本品之所限”,中正官以亲疏远 近为品评依据。
第十二章
中国古代的选士制度
选士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选官
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
中国选士制度产生于西周,并呈现出选士与举
官为一途;育士与选士相衔接的特性。 两汉的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唐以降的科举制
第一节
西周的贡士制度
一、西周选士的方式
(一)乡里选士 西周地方选士一年举行一次,第三年则举行大 考,即所谓“三年大比”, 《周礼〃地官司 徒》: “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能 者” 。
(二)察举的科目
察举的科目可分为两大类: 常科与特科
察举常科中最主要的是孝
廉科,此外还有秀才、明经 等科目。
特科因是皇帝临时决定,
最主要的科目、也是最制 度化的科目是贤良方正。
(三)察举制对教育的影响
察举各科设置之初,颇能体现选贤任能的原则,也
的确选拔出不少济世之材。促进了讲习儒经的社会
进士科: 注重诗赋。从高宗后逐渐被人重视, “缙 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唐代进士科 大约每百人中只能有一两人及第, 因此,进士科的 竞争相当激烈,考取也很难,故有“五十少进士” 的说法。
帝 系
年均 人数
高 祖
太 宗
高 宗
武 后
中 宗
睿 宗
玄 肃 代 德 顺 宪 宗 宗 宗 宗 宗 宗
“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就是由“中正”官负责考察人才, 按九品定级,朝廷再按品授官。该制度开始实施于三国魏文 帝曹丕执政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士制度。
“九品中正”选士制度的实施过程:
1.设臵中正官
2.品第人物 3.品级的升降与按品授官
在州郡各设立大中正官、小中正官。中正官 的职责:对原籍的地方官进行品评以及考评 当地未用士人,了解其家世源流,整理其德 才表现材料,并据此做出简短的总评语。
5.虚心纳谏,贵直言
第三节
(一)察举制度的创立
两汉察举制度
一、两汉察举制的建立与实施
汉代选士始于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二月
汉文帝二年(前178年)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察举作为一种制度,是在汉武帝时期确立下来的。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重选举取士,于元光元年(前 134年)冬,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察举正式成为一种 制度。元封四年(前107年) ,又令诸州岁各举“秀才”一 人。
即于丑、辰、未、戌年春季二月在京师举行,参加会
试者必须是乡试中式举人。
会试也分作三场,分别于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 其考试内容和程序基本上与乡试相仿。 会试取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凡会试中选者 即取得参加殿试资格。
殿试
明初殿试的时间为三月初一,后改为三月十五。
出榜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只有三名,依次为状
共生效应:“类同相召,气同相合,声比相应”
(三)自荐
毛遂自荐 这三种选士的办法有一个共同点,即着眼于真才实学 “尊贵富大不足以来士”
二、用士与养士
士的特点:“资于身” 、 “资于口” 用士要做到:“责人则以人”, “权而用其长”
养士:
1.知士 2.爱士 3.礼士 4.以诚待士
录
科举考试作弊
四、科举制度的完结 (一)明代的科举制
1.科举考试程序
明代科举的正式考试为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 但在乡试之前尚有预备性的县府院试,即取得地方学 校生员资格的考试。只有取得府州县学的生员(即秀 才)资格,才能参加乡试。实际上科举考试的程序已
为四级。
院试是能否取得秀才资格的最关键环节。院试包括
(一)以名取人,致使沽名钓誉风盛行
(二)世家权门把持选举,选非其人,察举成 为结党营私的工具
由于荐举的权利多出自于地方,使得地方官吏 网罗党羽,培植私人势力。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度
一、九品中正制的实施
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至第五甲赐同进
士出身。赐出身后在琼林苑赐宴,称琼林宴。
4.强化科举法规
①实行“互保连坐”,完善报考手续 ②确立弥封和誊录法 ③实行锁院回避制与别头试 ④实行层层复试,以求名实相符 ⑤建立考场监守门禁及巡察制 ⑥明令禁止考官与考生间结党
誊
岁试和科试两种。岁试的基本任务有二:一是从童生
中考选出秀才;二是对地方学校原有的生员进行甄别 考试。
乡试
每三年一次,一般在子、卯、午、酉年,考期在秋八月,
故称“秋闱”。乡试分为三场:分别在初九、十三、
十五日进行。分别考①经义 ②本朝诏诰、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