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陵县位于湖南省东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炎陵县位于湖南省东部,与江西省相邻。总面积2031平方千米。总人口19万人(2008年),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4亿元。县人民政府驻霞阳镇,邮编:412500。代码:430225。区号:0733。
编辑摘要
编辑信息模块
中文名:炎陵县英文名:yenling
所属地区:中国湖南省株洲市下辖地区:霞阳镇,三河镇,鹿原镇,船形乡,东风乡,策源乡,十都镇,下村乡,中村乡,龙渣乡,石洲乡,大院农场,龙溪乡,平乐乡,沔渡镇,水口镇
建立时间:公元1211年面积:2031平方公里
人口:19万人(2008年)GDP:20.4亿元人民币(2008年)
地理位置:东经113°16’-114°08’,北纬:27°83’--28°87’ 著名景点:炎帝陵,湘山公园,洣泉书院地标:炎帝陵名人:炎帝,张平化,何炳麟,郭春涛
特产:天堂茶,香菇,竹笋,奈李知名产业:竹笋业,农食品加工业,旅游业知名企业:湖南炎陵县山王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湖南炎陵县天堂
茶厂,炎陵中冠竹木制品公司,湖南皇冠竹木制品有限公司炎陵工
厂
电话区码:0733
邮编区码:412500
目录
[隐藏]
1 基本概况
2 建置沿革
3 风土人情
4 经济概况
5 行政区划
6 自然地理
7 旅游观光
8 历史人文
炎陵县 - 基本概况
炎陵县
炎陵县原名酃县。因华夏始人炎帝葬于此,1994年更名为炎陵县。炎陵县地处湖南省东南部、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西麓。东与江西(宁冈、井冈山、遂川)交界。全县总面积2030.24平方公里,人口176564人,其中农业人口147990人,非农业人员28574人。县辖15个乡镇。2001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91亿元。炎陵县建县于嘉定4年(公元1211年),原名酃县。
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陵寝,座落在县城之西17公里处的鹿原陂。为纪念这位华夏文明的伟大先祖,1994年4月5日,酃县更名为炎陵县。炎陵县公路交通发达,106国道贯穿全境,距铁路醴茶线茶陵站61公里,距京广线株洲站224公里,距郴州站172公里,距广州站620公里,距京九线井冈山168公里,茶陵火车站在县城设有办事处,可办理通往全国各地的客货运输。
炎陵县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各乡镇均开通了程控电话、电传和无线寻呼,程控电话可直拨世界各地,移动电话能在全国漫游。2001年小水电开发创历史新水平。落实20处40台,总投资1.5亿元,总装机30995千瓦,开工新建电站9座,改造增容2处,建成后年增发电量1.56万千瓦时,相当于前50多年来开发总量的76%。小城镇建设力度加大。完成了井冈路高标准改造,湘山路一期工程建设,中心广场硬化、亮化、绿化建设,霞阳北路建设。乡镇工业小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2001年新入区企业6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100万元。
炎陵县物产资源丰富。境内竹木资源丰富。活立木蓄积量700万立方米,楠竹蓄积量4000万根。2001年,笋竹产业发展迈入新阶段。围绕“扩面、提质、增效”,新造和扩面笋竹林486.67公顷,发展各类笋竹加工企业45个,采伐楠竹200万根,加工楠竹120万根,加工鲜笋1.5万吨。笋竹产值达1.025亿元。县内盛产香菇、木耳、茶叶、玉兰片、竹笋、魔芋、绞股兰、杜仲、厚朴等山产品以及玉环柚、柰李、高山雪晶梨等优质水果,还盛产各类名贵中药材。
炎陵县
炎陵是全国一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神州第一陵——炎帝陵,以超时空的力量,牵引着海内外炎黄子孙跨洋过海,前来谒陵祭祖寻根探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桃源洞国家森林公园,以其原始、秀丽野趣吸引四方来客考察探险、避暑疗养、观光旅游;神话第一山——湘山公园,集神话传说、名胜古迹、旅游健身于一体,使游人流连忘返。珍闻传奇,英雄业绩,光荣传统,炎帝精神,激励后辈,催人奋进。历史和今天的交融,独特的资源优势,独有的文物名胜,自然天成造就着炎陵人杰地灵。改革开放以来,这块土地展示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已成为湘东南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炎陵县工业已初步形成依托电力发展的冶金、建材、陶瓷业;以竹笋、水果、魔芋、山野菜为原料的绿色食品工业;以竹木资源为优势的高档家具、装饰材料等竹木产品加工业。
炎陵县 - 建置沿革
炎陵县
酃县据《水经注》:因县东有酃湖,水可酿酒而得名。炎陵县因“邑有圣陵”——炎帝陵——而得名。
炎陵县古属荆地,汉代属长沙郡、茶陵县,史称“长沙茶乡之尾”。西汉至南朝陈为茶陵县地。隋为湘潭县地。唐复为茶陵县地。南宋绍兴九年(1139)为茶陵军地。
宋嘉定四年(1211)析茶陵之康乐、霞阳、常平三乡置酃县。明嘉靖《衡州府志》谓“取古酃县为名”(西汉时曾于今衡阳市区东郊置酃县,东晋时废);清乾隆《酃县志》谓今县城有酃泉,因以为名。初属衡州,后属茶陵军,元属衡州路(府)。1914年~1922年属衡阳道;1937年、1940年分别属第五、第二行政督察区。
1949年属衡阳专区;1952年属湘南行政区;1954年属郴州专区,同年划安仁县云秋、草坪、大鹏三乡来属。19 59年与茶陵县合并(有资料为1956年),1961年复置酃县属湘潭专区,1968年属湘潭地区。1983年后属株洲市。
1994年4月5日,民政部批复(民行批[1994]55号)同意酃县更名为炎陵县。因境内炎帝陵而得名。
1996年,炎陵县辖4个镇、12个乡、1个民族乡:城关镇、王家渡镇、沔渡镇、水口镇、十都乡、下村乡、三河乡、中村乡、东风乡、平乐乡、石洲乡、龙渣瑶族乡、垅溪乡、城东乡、船形乡、塘田乡、策源乡。
二十三过小年。各地都有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过
炎陵县
小年的习俗,唯独茶陵大部分地区是二十三过小年。据史载,二十四过小年是为祭祀灶神。那么,茶陵为什么要在二十三日过小年呢?这也不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具有特色的习俗吗?举办炎陵篝火晚会,是近年来随着来炎陵旅游的游客增多而新开发的一项娱乐项目。晚会主要在风景宜人的桃源洞国家森林公园、湘山渡假村、炎帝陵等风景区举行。晚会的节目形式有炎陵山歌对唱;木叶、竹笛、葫芦丝吹奏;跳围猎舞、竹梆舞;敬饮炎陵米酒;参与跳竹杠舞;游客自娱自唱;狂舞炎陵三人布龙、火星龙。这些节目形式主要展现了具有炎陵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在炎陵浓厚的民俗文化中,农家宴是最纯朴的一种了。炎陵朴实厚道的农家人常用这独特的方式宴请远道来而的客人,客人们品山泉茶,饮自酿米酒,烧竹筒饭,喝南瓜汤,挖山野菜,狩取猎物,自做农家宴。席间,主人还会唱起美妙的山歌向客人们敬酒以表示欢迎。宴毕,主人又点起熊熊篝火,邀请远方的客人们围坐在一起,唱起山歌,跳起各种民间舞蹈,尽情欢唱,展示出这里独有的农家文化。山歌中有《欢迎您到炎陵来》、《瑶山乐》、《神农五谷瑶》、《围猎手》、《客家敬酒歌》、《炎陵情思》等,舞蹈中有竹杆舞、兔子舞、抬花轿舞、火星龙、三节龙表演等。炎陵客家语言有东南片之分,东片客家话保留全浊声母V和半元音J,有卷舌音,无撮口呼,南片客家话以上四个特点刚好与东片相反。东片读“缺”如[Kiε?³]西南片作[tiε?³]南片读“六”如[lu?³],东南片作[liou?3]西片读“鸡”如[kai],东南片作[kai35]。有些地方的客家话声韵似客家,调值象本地,人称“半山谣”。客家话与本地话经数百年交融,除语音仍维持各自的系统外,词汇和语法已大致趋同。炎陵客家人在谋求生存的“入乡随俗”的环境中,某些方面已适应当地习俗,但仍保留着自己的一些习俗,主要有女不缠足、重教育、不畏强暴、重情厚义、崇敬先人、多神信仰等。炎陵客家人经过历代长期艰苦奋斗使民族性格得到考验和磨练,使客家人自始至终带有一种浩然正气的民族节操,他们崇尚忠义,反抗压迫,义不帝秦,,同仇敌忾,爱国爱乡,注重武术的澶然自傲之气,使他们成为“民族心理发展中的一群勇者”。团结与革新,开拓与进取,是炎陵客家精神的核心。
从炎陵县城出发,沿106国道南行60公里,便到了株洲市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乡——龙渣瑶族乡。这里旖旎的自然风光与独特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形成了为人称道的“龙渣五绝”。第一绝是龙渣瀑布,又称“白米下锅”,位于龙渣乡政府所在地,斜濑水上游,山崖高悬百丈,巨流直下,宛如一柄利剑直刺潭中,珠飞浪溅,彩虹高挂,令人叹为观止。第二绝是湖南省第一座大跨经拱桥——红星大桥,仰视如雄鹰展翅,长虹飞渡,宏伟壮观,大桥飞跨洣水上游斜濑水65米的深谷,单孔净跨107.36米,桥身全长155.8米,高67米,扼炎资公路之咽喉。196 8年元旦竣工通车。大桥上下河道两岸松涛阵阵,山谷流水潺潺,举目远望,酪似蓝天彩虹;桥上汽车奔驰,如空中飞舟。第三绝是瑶族石刻壁画,在瑶乡大屋里,后厅天井壁内嵌置有清代碑刻画37方,最大的1.46×0.53米,青石质阳刻画,有龙、牛头、铜钱、孙大圣摘仙桃以及人物事故等图案。第四绝是“女儿国”,龙渣乡的龙凤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