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适宜技术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三部推拿法治疗不寐技术
一、概述
不寐亦称失眠,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的一种病证,轻者入眠困难、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严重者可整夜不眠,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虽不属于危重疾但常妨碍人们的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并能加重或诱发心悸、胸痹、眩晕、头痛、中风等病证。
不寐发病率高,在美国、澳大利亚和欧洲其他一些国家中,失眠患病率为35.2%。
不寐症发生面广,无论健康与否,男性或女性,老人或青年,城市人或乡村人均可发生。
顽固性不寐给病人带来长期的痛苦,甚至形成对安眠药的依赖,而长期服用安眠药物又可引起医源性疾病。
不寐与心脾肝肾及阴血不足有关,临床上虚证居多,尤以心脾两虚型最为多见。
思虑、劳倦等伤及诸脏,精血内耗,彼此影响,每多形成顽固性不寐。
三部推拿法,是河南中医学院周运峰副教授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是运用推拿手法作用人体的三个部位,即头、腹、背部,对不寐证进行有效治疗。
该法提出了“调畅气机而安神”的观点。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气血通达、阴阳调和、心肾相交、阳入于阴则寐。
不寐病因虽多,但其机理有共性,就是气机不畅、阴阳不和、神不守舍而卧不得安。
三部推拿法治以手法作用于头部,对头面部全面疏通和调整,通经络、调气血、养其志、安其神。
以手法作用于腹部,可以达气机、健脾胃、助运化、除不寐。
以手法作用于背部,则可畅气机、交心肾、养心血、安神志。
头、腹、背,三部手法共施,功专效宏,使人体气机调畅,上下通达,心肾相交,阴阳
调和,神自安宁,不寐患者自可得以安睡。
三部推拿法治疗不寐通过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其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达96.6%,可以替代镇静剂作用,因此可以节约大量药源。
该疗法是以手法操作于人体,无化学性、药物性刺激,对人体内环境属保护状态,是纯粹的自然疗法,能有效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
该疗法见效快、安全舒适,无创痛,无毒副作用,容易被人接受,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
该疗法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适用于在国内、国外推广使用,能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疾病诊断标准
1.西医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制定的《中国精神病分类与诊断标准((CCDM-2-R) ))①有失眠的典型症状:以睡眠障碍为几乎唯一的症状,其它症状均继发于失眠,包括入睡困难,易醒,多梦,晨醒过早,醒后不能再睡,醒后感不适、疲乏或白天困倦:③上述睡眠障碍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月以上,②失眠引起显著的苦恼,或精神活动效率下降,或妨碍社会功能;④不是任何一种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的一部分。
2.中医诊断标准
2.1中医诊断标准
依据1993年国家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199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不寐”制定如下:
(1)有失眠的典型症状:入睡困难,时常觉醒,睡而不稳或醒后不能再
睡;晨醒过早,夜不能入睡,白天昏沉欲睡;睡眠不足5小时。
(2)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
(3)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多梦等症。
(4)各系统和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异常。
(5)有反复发作史。
2.2中医辨证标准
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不寐·心脾两虚型”标准如下:
心脾两虚:多梦易醒,或原胧不实,心悸,不寐,健忘,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色不华,舌淡,苔薄,脉细弱。
2.3轻重分级标准
依据1993年国家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如下:
(1)轻度:睡眠时常觉醒或睡而不稳,晨醒过早,但不影响工作。
(2)中度:唾眠不足4小时,但尚能坚持工作。
(3)重度:彻夜不眠,难以坚持正常工作。
三、适应症
1.符合西医神经衰弱的诊断标准要求。
2.符合中医不寐的诊断标准要求者,中医辨证属于心脾两虚型不寐患者。
3.年龄在18-65岁者。
四、禁忌症
1.已接受其它有关治疗,可能影响本研究的效应指标观测者。
2.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3.妊娠或哺乳期患者。
18岁以下,65岁以上的患者。
4.不是以不寐为主症的其它相关病症的患者。
五、技术操作方法
1.器械准备
无特殊要求,本法主要以推拿手法在门诊操作治疗,需要普通按摩床,床单,治疗巾等。
2.详细操作步骤
(1)头部(图5-1, 5-2):患者取仰卧位。
①医者双手用拿法施于头部两侧10遍左右。
②按揉印堂1分钟,再由印堂以两拇指交替直推至神庭5-10遍,拇指由神庭沿头正中线(督脉)点按至百会穴,指振百会穴约1分钟。
③双手拇指分推前额、眉弓至太阳3-5遍。
指振太阳穴约1分钟。
④侧击头部,掌振两额、头顶,约2分种。
上述操作以患者有深沉力透感和轻松舒适感为宜。
(1)腹部(图5-3):患者取仰卧位。
①掌摩腹部6分钟左右,逆时针方向操作,顺时针方向移动。
②按揉或一指禅推法施于中院、神厥、气海、关元各1分钟,指振各穴。
手法宜轻柔。
③双掌自肋下至耻骨联合,从中间向两边平推3-5次。
④掌振腹部约1分钟。
(2)背部(图5--4):患者取俯卧位。
①提拿两肩井约1分钟。
使患者有轻松舒适感为宜。
②直推背部督脉及两侧太阳经,每侧推约10次左右,
手法要深沉有力,速度均匀和缓。
③双手拇指分置于脊椎两侧的华佗夹脊穴,由上到下,逐个点按,以局部酸胀为度。
④按揉背部太阳经,重点按揉心俞、脾俞、胃俞、肾俞,每穴约1分钟。
以局部酸沉为度。
⑤双掌交替轻轻叩击背部两侧太阳经。
3.治疗时间及疗程。
每日治疗一次,连续15天为一疗程。
4.关键技术环节
(1)严格掌握各个部位的操作手法和操作力度。
(2)背部操作中提拿肩井穴时注意操作部位应在穴位的内下方。
(3)按揉背部穴位时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压。
(4)指振按时手指着力应在体表,为前臂和手部的肌肉强力地静止性用力。
操作时力量要集中于指端或手掌上。
5.注意事项
(1)注意事项
①施术前要安慰患者,使其精神放松,肌肉放松。
②患者若年老、体弱,相应手法要轻柔,力度要小。
(2)安全性检测
①一般体检项目。
②血、尿、便常规化验。
③心电图检查。
6.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方案
个别患者由于手法过重或过长时间刺激后,局部疼痛或轻度肿胀,甚至青紫瘀斑,疲乏无力。
及时调整手法操作的力度和时间,不影响继续治疗。
六、应用本技术应达到的效应(疗效)
三部推拿法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具有起效时间快,疗效显著的特点,痊愈率67.00%,总有效率96.60%。
且该方法无毒副作用,方法简便、易于操作,适宜普及推广应用。
七、本项技术卫生经济学分析
不寐就药物治疗而言,在五大类治疗失眠的药物中应用最广的是苯二氮类药物,但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易于产生依赖,引起反跳性失眠,目前主张短期、间断使用,并逐渐减量。
而非药物治疗,常用方法为睡眠卫生教育、刺激控制训练、睡眠约束、放松训练、强光治疗、时间疗法等,这些方法还在进一步探索之中。
三部推拿法治疗不寐通过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其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达96.60%,可以替代镇静剂作用,因此可以节约大量药源。
该疗法是以手法操作于人体,无化学性、药物性刺激,对人体内环境属保护状态,是纯粹的自然疗法,能有效提高人的生存质量。
该疗法见效快、安全舒适,无创痛,无毒副作用,容易被人接受,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
该疗法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更有利于广泛在国内、国外推广使用,能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二章三步三位九法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技术
一、概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纤维环破裂症,是中老年常见病之一,是由腰椎退行性改变或外力作用引起腰椎间盘内、外压力平衡失调所致腰椎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从而压迫了腰椎内神经根、血管、脊髓或马尾神经所致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有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途径。
一般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仅有约10-20%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其他均可采取保守治疗的方法使症状得以缓解。
因此深入研究、发掘各种保守治疗的方法,提高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三步三位九法”系甘肃省著名骨伤科专家宋贵杰教授传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整套系统手法,通过四十多年临床实践过程中加以筛选和逐步完善,现技术操作已成熟,在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应用“三步三位九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已达8000多例,其临床疗效肯定,安全性可靠。
“三步”是指准备、治疗、结束三个步骤,“三位”是指俯卧位、侧卧位、仰卧位三种体位,“九法”是指腰部拔伸按压手法、按腰后伸扳腿手法(俯卧位),腰部斜扳手法、推腰扳腿手法(侧卧位),屈膝屈髋施压外旋外展伸腿手法、直腿抬高足背屈手法、屈髋屈膝旋腰手法、屈髋屈膝足法和对抗牵引牵抖手法(仰卧位)。
二、疾病情况简介
1.病因学
(1)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髓核的退变主要表现为含水量的降低,并可因失水引起推节失稳、松动等小范围的病理改变;纤维环的退变主要表现为坚韧程度的降低。
(2)外力的作用:长期反复的外力造成的轻微损害,日积月累地作用于腰椎间盘,加重退变的程度。
(3)椎间盘自身解剖因素的弱点:椎间盘在成人之后逐渐缺乏血液循环,修复能力差。
腰椎间盘突出症诱发因素可以有:
(1)突然的负重或闪腰是形成纤维环破裂的主要原因。
(2)腰部外伤使已退变的髓核突出。
(3)姿势不当诱发髓核突出。
(4)腹压增高时也可发生髓核突出。
(5)受寒与受湿寒冷或潮湿可引起小血管收缩,肌肉痉挛,使椎间盘的压力增加,也可能造成退变的椎间盘破裂。
2.腰椎间盘突出症好发人群
(1)从年龄上讲:腰椎间盘突出症好发于青壮年。
(2)从性别上讲: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见于男性,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一般认为男性与女性之比为4-12:1。
(3)从体型上讲:一般过于肥胖或过于瘦弱的人易致腰椎间盘突出。
(4)从职业上讲:以劳动强度较大的产业工人多见,但目前来看脑力劳动者的发病率也并不很低。
(5)从姿势上讲:工作姿势不良、伏案工作人员及经常站立或负重的售货员搬运工人等较多见。
(6)从生活和工作环境上讲:经常处于寒冷或潮湿的环境,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诱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条件。
(7)从女性的不同时期讲:产前、产后及更年期为女性腰椎间盘突出的危险期。
(8)先天性腰椎发育不良或畸形的人、甚至精神过于紧张的人易患腰腿痛,吸烟的人可能与咳嗽会引起椎间盘内压及椎管内的压力增高,使其易于发生退行性改变有关。
3.临床表现:
(1)腰痛和一侧下肢放射痛是该病的主要症状:
1)放射痛沿坐骨神经传导,直达小腿外侧、足背或足趾。
2)一切使脑脊液压力增高的动作,如咳嗽、喷嚏和排便等,都可加重腰痛和放射痛。
3)活动时疼痛加剧,卧床休息后减轻。
(2)脊柱侧弯畸形:主弯在下腰部,前屈时更为明显。
侧弯的方向取决于突出髓核与神经根的关系:如突出位于神经根的下方,躯干一般向患侧弯。
(3)脊柱活动受限: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使腰肌呈保护性紧张,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
由于腰肌紧张,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
脊柱前屈后伸活动受限制,前屈或后伸时可出现向一侧下肢的放射痛。
(4)腰部压痛伴放射痛: 椎间盘突出部位的患侧棘突旁有局限的压痛
点,并伴有向小腿或足部的放射痛。
三、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主要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
考虑到经济及风险因素,患者一般首选非手术治疗,非手术疗法有卧床休养,中西药内服、外用,牵引、针灸、理疗、推拿等方法,比较而言,推拿手法因其具有临床疗效好、安全、副作用少、病人易接受等优点,又是患者最易接受的非手术疗法。
1.推拿手法治疗原则
(I)降低椎间盘内压力,增加盘外压力,促使突出物回纳,为纤维环的修复,创造有利条件。
(2)改变突出物的位置,松解粘连,解除或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
(3)加强局部气血循环,促使受伤的神经根恢复正常功能。
2.手法治疗的适应症
(1)年轻、初次或反复发作者。
(2)休息后症状可自行缓解者或病程较长但症状体征较轻者。
(3)经特殊检查(CT, MRI)提示突出物较小者。
(4)未经过其他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者。
(5)意识清晰,能够配合治疗。
3.手法治疗的禁忌症
(1)中央型、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或病情较重,需经手术治疗者。
(2)骨质增生明显,合并严重的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或椎弓根狭部裂者。
(3)可疑或已明确诊断有脊柱及软组织肿瘤、脊柱结核、骨质疏松等骨病患者。
(4)有严重心、肾、肺、脑疾病的患者不能耐受手法者。
(5)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
(6)手法部位有严重皮肤缺损或皮肤病的患者。
(7)年纪较大,体质较弱或孕妇等。
(8)有精神疾患,又不能和医生合作的患者。
四、手法操作
1.准备手法
准备手法的目的在于让患者放松心情,缓解因疼痛而痉挛的肌肉组织。
术者应运用轻而不浮,重而不滞的手法,循序渐进,由轻到重,由表及里的不断向深部组织渗透力量,做到“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为下一步治疗阶段做好铺垫。
患者俯卧位,嘱咐患者充分放松。
术者立于患侧。
擦法:术者单手掌自然放松置于患者腰背部及下肢自上而下擦拭。
两侧各做3次。
本手法作用在于使患者局部血液加快,并能逐渐适应术者手法。
揉法:术者单手用掌根分别置于两侧腰骶部自上而下按揉,逐渐用力。
两侧各做3次。
本手法可温通肾阳,通畅气血。
推法:术者以两手交叉用掌根自腰部中线自上而下向左右两侧分推。
连续3次。
本手法可放松腰背肌肉的紧张,起到舒筋活血的作用。
滚法:术者用手背掌指关节的突出分别部着于腰骶部自上而下的滚
动,逐渐加大力度,每侧各做3次。
本手法有温经通络,荣养筋脉的作用。
点法:术者用肘尖或拇指分别点按肾腧、环跳、承扶、委中、承山等穴以及腰臀部压痛点。
每个穴位点按数秒钟即可。
本手法可调阴阳,和气血,并能起到缓急止痛的作用。
捋法:术者运用手掌根部自患者腰部自上向下沿膀胱经走向施以推捋手法3遍。
本手法可是经络疏通,气血调畅。
总共操作时间约10-15分钟。
2.治疗手法
(1)腰部拔伸按压手法:
患者俯卧位,头颈肩部伸过床头。
一助手呈蹲位在床头双臂绕过患者腋部至背部两手环抱固定患者,让患者两手分别紧握床头;另两助手分别双手紧握患者两踝部呈半蹲位;助手在向相反方向作对抗拔伸牵引的同时,术者立于患者一侧双手重叠用手掌垂直按压椎旁压痛点处。
按压时嘱患者大口呼气,按压时力由轻到重,每次按压十至十五下后一直保持静止按住腰部,同时助手缓缓放松对抗拔伸牵引。
每次治疗重复两遍。
本手法多适用于X线平片示椎间隙狭窄或左右不等宽,或腰椎生理曲度减小、消失甚至反弓,伴有腰椎向后滑脱者。
本手法可拉宽椎间隙,降低椎间盘内压力,增加椎间盘外压力,促使突出物还纳,扩大椎间孔。
(2)按腰后伸扳腿手法(图15-1): 患者取俯卧位,躯体伸直。
术者立于健侧位,以一手掌根按压于病椎部,另一手臂托抱于患肢膝关节稍上方并缓缓上抬,使其腰部后伸,当后伸至最大限度时,两手协调用力,以“巧力寸劲”做一增大幅度的下按腰部与上抬下肢的相反方向施力的快速扳
动,扳动3-5次。
本手法多适用于X线片示腰椎生理曲度减小、消失甚至反弓者,椎间隙变窄或左右不等宽并腰椎向后滑脱者;CT示椎间盘向后外侧突出者。
(3)腰部斜扳手法(图):
患者侧卧位,卧侧下肢自然伸直,上侧下肢屈髋屈膝自然放于卧侧腿上。
术者站立其前,以一肘抵住其肩前部,另一肘抵于臀部。
两肘同时协调用力,先做数次腰部小幅度的扭转活动。
待腰部完全放松后略停片刻,然后施以“巧力寸劲”,做一个突发的、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常可闻及“喀喀”的弹响声。
对于体型较肥胖者,可让一名立于患者臀部后,两手按住臀部,术者立于患者胸前,两手按住上侧肩部,同时作反向推肩推臀旋腰活动,操作时嘱患者大口呼气,每次操作7次。
本手法多适用于小关节紊乱,腰椎失稳者,X线平片示脊柱侧弯;CT 示椎间盘后外侧突出或与神经根及周围组织粘连者。
(4)推腰扳腿手法:
患者取侧卧位。
术者立于患者身后,以双手使上侧下肢屈髋屈膝到最大限度时,旋髋数下,再在屈髋屈膝到最大限度时向腹侧按压小腿数下,然后一手掌顶推患部腰椎向前,另一手握住踝部使下肢后伸,先转动髋关节2-3圈后顺势将髋关节在外展30度位置下做后伸活动3-5次。
本手法多适用于X线片示腰椎生理曲度减小、消失甚至反弓者,椎间隙变窄或左右不等宽并腰椎向后滑脱者;CT示椎间盘向后外侧突出者。
(5)屈膝屈髋施压外旋外展伸腿手法(图15-3):
患者取仰卧位,健肢伸直。
术者站于患侧,一手紧握患肢踝关节,另一手紧握患肢膝关节,作屈膝屈髋到最大限度时,用肘部按压患者小腿同时另一手按住对侧膝部,按压2-3次后,外旋外展髋关节后伸直患肢,连续重复2-3次。
本手法多适用于X线片示腰椎生理曲度减小、消失甚至反弓者,椎间隙前后不等宽并椎体向前滑脱者:CT示椎间盘中央型突出较轻者。
(6)直腿抬高足背屈手法(图15-4):
患者取仰卧位,健肢伸直。
术者一手握患肢踝关节,另一手握患肢膝关节,作直腿抬高至最高位时,再用一手臂托住患肢,另一手用力将踝关节背屈到最大限度,连续重复2-3次。
本手法多适用于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和加强试验阳性者,神经根有粘连者。
(7)屈髋屈膝旋腰法:
患者取仰卧位。
术者立于患者旁侧,令患者双侧下肢并拢,并屈髋屈膝至臀部离床,一手掌托住腰骶部,另用前臂按压患者双下肢膝部下方,下压同时,与托于腰骶部的手掌相辅左右旋转按压,按压6次。
本手法多适用于腰椎向后滑脱或小关节紊乱,腰椎失稳者。
(8)屈髋屈膝蹬足法:
患者取仰卧位。
术者一手紧握患侧下肢踝关节后方,一手扶住膝关节上方,住使其在屈髋屈膝最大限度时,用力快速向下拔伸。
重复3次。
本手法多适用于CT示椎间盘后外侧突出或与神经根及周围组织粘连者。
(9)对抗牵引牵抖手法(图15-5):
患者取仰卧位。
助手立于患者头部,两手紧握患者腋窝以固定。
术者双手分别紧握患者踝关节对抗牵引双下肢的同时作分别上下抖动活动6次。
本手法适用于腰椎失稳者,X线片示椎间隙变窄者。
3.结束手法
患者取俯卧位。
术者立于患侧,重复准备手法的动作后,再施以腰部拍击等整理手法,操作约10分钟。
目的在于使因治疗而紧张的肌肉得到放松,加速血液循环,使神经根及周围组织水肿的吸收,以巩固治疗效果。
五、治疗时间及疗程
每次治疗约45分钟,两周为一个疗程。
六、注意事项
1.切忌生硬粗暴的手法操作。
2.手法治疗结束后,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活动姿势及功能锻炼,避免不当运动造成疾病的反复。
第三章脏腑背俞排罐疗法治疗
腰肌劳损症技术
一、概述
1.拔罐疗法的历史
拔罐疗法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负压疗法”,是指用罐状器具扣在患处或一定的穴位上,用烧火、温热等方法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罐具紧吸在皮肤上,通过其负压效应并造成局部组织郁血,从而起到治疗作用的一种常用的外治疗法。
拔罐疗法在我国古代称为“角法”或“角吸法”,皆因古时兽角相对易得,故多制作成罐具来拔罐的。
最早的医籍记载首推《五十二病方》。
其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有用本法治疮疡脓肿的记载。
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对此法则有具体描述:“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半,一头留节,无节头削令薄似剑,煮此筒子数沸,及热出筒,浓墨点处按之,良久,以刀弹破所角处,又煮筒子重角之,当出黄白赤水,次有脓出,……数数如此角之,令恶物出尽,乃即除,当目明身轻也。
”清代医学家赵学敏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对拔罐疗法作了更为详细、更为具体的论述,对拔罐疗法的渊源、形状、适应证、适用方法、注意事项及其优点甚至应用地区,都作了极其周详的描述。
他说火罐“凡患一切风寒,皆用此罐,以小纸烧见焰,投人罐中,即将罐合于患处……罐得火气合于内,即牢不可脱,须待其自落,肉上起红晕,罐中有汽水出,风寒尽出,不必服药。
”《古今录验》、《证类本草》、《济急仙方》、《外科正宗》、《医宗金鉴》等书也载有本法。
清代名医吴尚先所著的《外治医说》中也对拔罐疗法有所论述,他又在《理淪骈文》中论述了用口吸
吮初生儿前后心、手足心、脐下等处,以红赤为度,来治疗初生儿大小便不通的记载。
这虽然不采用罐具,但也是一种与拔罐疗法原理一致的负压疗法。
早期的角法多用于吸血排脓而治疗疮疡脓肿,其后经过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逐渐将此法扩大应用于其他病症。
由于历史的原因,近代此法在民间使用较多,归属于民间杂修术的范畴。
近年来,随着药物的毒副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拔罐这种不用药物又无痛苦而且疗效确切的独特疗法,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拔罐疗法获得了蓬勃发展,得到广泛的普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疗效也日渐提高。
罐疗法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不再只是针、灸、药的辅助手段,已成为单独治疗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
纵观历代拔罐用具,虽经数千年,亦仅只兽角、竹罐和陶罐、金属罐四种,其中兽角早在唐宋就已逐渐淘汰,金属罐,因其价格贵,又有传热快,易烫伤的缺陷,实际上并未在临床上推广。
现代,除了继承传统的拔罐用具外,已创制出很多新的器具,诸如玻璃罐、橡皮罐、塑料罐及穴位吸引器等。
特别是玻璃罐及塑料罐,应用最广,似有取代传统工具之势。
2.拔罐疗法的特点
《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推延之,药所不为,可能针之所宜;针所不为,可能推之所宜。
因此,各种疗法均有它法所不能替代的长处。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
”又说明各种疗法也有短处。
拔罐疗法有以下特点:
(1)无创伤,无痛苦。
对畏惧针刺和注射的病人尤为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