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晓岩《老青春》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老青春
万晓岩
⑴搬家是一场检索。

搬家的前缘必定是新旧的交替。

新旧的置换必有一个喜新厌旧的舍弃在前。

一节一节往前找,这一场累,最终落实到一个贪念而已。

贪恋新居的新,舍弃旧居的旧。

⑵面积小,就想换大的,爬楼梯爬够了就想有个电梯,电梯不累,几十层高也就是一眨眼的功夫,人却嫌累,半天云里住着,星空没觉得近,地面却远了,想法不落地,整天提溜着,实在是累人。

雨来了不知道,下无声电影,必须看窗外有没有撑伞穿雨衣才能鉴别。

雨打芭蕉,也打残荷,就是打铁皮桶,也是好音乐。

若是下成这样,鬼鬼祟祟地没个声响,人的心里也会无端空缺了。

⑶想法多了,室内盛不下了,就延伸到室外。

要听得雨,摸到风,闻得流水与落花。

开发商最不怕你有贪念,你欲望千朵,他荷田万亩。

房价翻过来滚过去,基本就一个标准,以咱当房奴为标准。

⑷话说一把岁数了,一箪食一瓢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安于现状最好。

可哪里敌得过这心心念念的物欲,佛家讲的“贪嗔痴”,视它为三毒之首。

⑸搬一次家,才彻底做一次减法。

年复一年的叠加,蚂蚁一样,不停地往窝里运输。

必需的,不必需的,可有可无的……从各个角落汹涌而出。

我根本无从知道一栋房子的承载有多重,当我把一个家庭数年的收纳全部置于门外时,我被心里的负重压到喘不过气来。

⑹我知道我根本没有办法搬走的,太繁杂了。

钢琴是最为沉重的一个单件,我却不觉得它是我的累赘,因为我很明确地知道,我要带它走,它再沉重,在我的意识里不过是一件物品,它单纯、明了,指向清晰。

而这些林林总总的物品,大小不一,新旧各异,我完全懵掉了,多少物品要继续用,多少要送人,多少要直接扔掉。

如同一大堆复习题,没有重点,全是难点,不知道如何下手,满心都是焦灼。

⑺衣服是最难的。

家具电器,能用的送人,不能用的扔掉。

衣服怎么办!每一件都有你的呼吸,你的气息,与你一起共享风雨和阳光。

不穿,却扔不得。

厚的薄的,纯棉、真丝、
羊毛、化纤……年复一年买来一堆难题。

总有人说我要是有个多大平的衣帽间就好了之类的傻话,如今听来真是苦笑。

女人心都是大海,你盛得下大海么?
⑻一边大宗旧物运走处理掉,一边再去旧货市场买回铁架子放在储物间分类盛装杂物。

不辞劳苦,为物所累,更为心所累。

这样一个林林总总的家,我们真正用的物品有多少呢。

网上你浏览过的商品,会被整理好清单,见缝插针地向你推送。

人已经无处隐藏了,在你的手机或电脑上,已经清晰地暴露出你的一切,甚至,更为隐秘的嗜好和暗疾也都暴露无遗。

这样一个可怕的时代!面对透明的网络,我们早已把自己和盘端出。

⑼我们总是疲惫,苦不堪言,如果停下来搬一次家,才知道这些年我们给自己制造了多少负累。

车拉人扛,终日奔波,不过是人与物的争夺。

人占有物,物拖累人,物欲出卖人的内心。

⑽物在民法学里,作为民事权利的客体之一,是指存在于人身之外,能够满足人们的社会需求而又能为人所实际控制或支配的物质客体。

在法庭,每日里又有多少物权之争,为的不过是这个控制与支配。

⑾秋风起凉,庭前的繁花渐渐开尽。

大自然在不停地做减法,惟清风明月恒久不怠。

⑿这一场检索,不亚于系统重启。

⒀储藏室杂物基本归拢到架子上,便于翻找。

娃他爹说,喏,你的老青春。

我一看,是一把老吉他。

数次搬家,它毫发无损,从我十七八岁的青春岁月一路尾随而来,音或者走了,弦还在。

我划一个琶音,淙淙,三十年的光阴簌簌落下。

⒁这边还在问,你的老青春放哪儿?
⒂咦!我倒是也想问问,哪儿能安放得下它!
(选自《散文》2017年第1期,有删改)
251.第⑵段中,“人却嫌累”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归纳。

252.第⑹段中加波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53.简要分析第⑾段划线句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254.请探究结尾段的深刻意蕴。

【答案】
251.①封闭在远离星空和大地的半天云里,“想法不落地”,心里不踏实。

②无法感受到外界的阴晴冷暖(或无法感受到自然景物),丧失了获取美好感受的条件。

252.①物的对比:以钢琴的“单纯、明了,指向清晰”,和衣服等物品的“没有重点”“全是难点”形成对比。

②情感对比:以钢琴的“最为沉重”却“不觉得它是我的累赘”,与后文的衣服等物品带来的满心的焦灼形成对比。

③在对比中呈现一种应有的人生状态:排除干扰,确认生命的重点。

253.①以“繁花渐渐开尽”的客观景象,印证“大自然在不停地做减法”的道理。

②与“惟清风明月恒久不怠”形成对比,突出减法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的无可避免。

③收拢文章,将放飞的思绪拉回主题意义的阐释中。

254.①见证了青春岁月的吉他,在青春已逝的当下,已无处安放。

②美好的事物也终会因为失去往昔的价值而需要作“减法”。

③物品可以舍弃,与物品相伴随的岁月却无法作减法,人生应该给它一个安放的空间。

【解析】
25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概括。

“人却嫌累”的原因,题干要求归纳,封闭在远离星空和大地的半天云里,“想法不落地”,心里不踏实。

无法感受到外界的阴晴冷暖。

25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表现手法。

先明确手法,结合内容分析,最后点明情感。

如本题主要是对比手法,分别找出对比的内容,分析运用对比的好处,在对比中呈现一种应有的人生状态:排除干扰,确认生命的重点。

25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主要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分析。

以“繁花渐渐开尽”的客观景象,印证“大自然在不停地做减法”的道理。

与“惟清风明月恒久不怠”形成对比。

点睛:作用分析:结构方面的作用,分析时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铺垫,中间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深化或升华主旨。

254.试题分析:本题是探究题。

探究结尾段的深刻意蕴,“咦!我倒是也想问问,哪儿能安放得下它!”,“哪儿能安放得下它”,在青春已逝的当下,已无处安放。

美好的事物也终会因为失去往昔的价值而需做“减法”。

物品可以舍弃,与物品相伴随的岁月却无法做减法,人生应该给它一个安放的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