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盘发展史(附图片)

合集下载

硬盘主要知识点介绍

硬盘主要知识点介绍

一是
2020/3/4
• 6、平均寻道时间

磁头移到数据所在的磁道上所需要
的时间,
一般为10~6毫秒。
• 7、平均等待时间

指读写磁头移动至目标磁道后,等
待存储数
据的时间。
• 8、平均访问时间

硬盘的读写速度
• 2020/3/4 平均访问时间 =平均寻道时间+平均等
• 9、内部传输率(Internal Transfer Rate)

一般也称为突发数据传输或接口传
输率。是
指硬盘缓存和电脑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率
。也
就是计算机通过硬盘接口从缓存中将数据
读出
交给相应的控制器的速率。平常硬盘所采
用的
ATA66、ATA100、ATA133等接口,是以
硬盘
2020/3/4 的理论最大外部数据传输率来表示的。
• 11、噪声

容量大、转速快造成噪声
• 结束阶段 2020/3/4 结束工作断电状态,浮动磁头
• 硬盘的数据结构
• 1、MBR(Master Boot Record)

主引导记录,位于0柱面、0磁道、1
扇区的
位置。它由分区命令Fdisk产生。主引导记
录中包含了硬盘的一系列参数和一段引导程
序 。硬盘引导程序的主要作用是检查分区
表是否正确
在高速旋
转时,读写磁头会按指定的方向靠近盘片
来读取
数据。硬盘中的磁头不只一个,一个盘片
对应一
个磁头,正常关机后,读写磁头会自动归
位。
• 4、传动手臂
• 2020/3/4
作用是定位读写磁头。以传动轴为
浮动磁头组件

硬盘发展史(下)

硬盘发展史(下)

取 头 成 为 新 技 术创 新 的核心 , 推 动 了硬 盘容量 的大 幅度增 长 。 这
便 是 磁 阻 磁 头 ( m a g n e t ic — r e s is t iv e ), 它 的 读 取 头 能 将 磁 场 的 变
化 转化 为 电阻 , 相 比使 用 薄膜线 圈进行 电磁 感应 的读取 头 , 这 种
时期 , 要 实现 硬 盘 性能最大 化 , 需要 在控制硬 盘 的同 时还 能额外
兼顾 硬 盘 内部 的结 构 和 配 置 。 硬 盘 的配 置 已 经 尽 可 能地 被 简 化 ,
而 必 要 的 控制操 作 则 由外部 控 制器 来 完成 。
此 时 , 三 家公 司联合推 出 了新 的接 口 标准— — 电子 集成驱 动
以带动 磁 头寻 道 , 这 样主 机 控 制器 会 对寻 道 结 束 的信号 进 行确认 。
5 2 5 英 寸硬 盘 推 动 了 步 进 马 达 的在 磁 头 定 位 里 的应 用 。 换 句 话 而
言 , 给 步 进 马 达 一 个 脉 ;中信 号 , 则 马 达 转 过 一 个 步 距 角 , 同 时 为
功 地 实现 了 更 高 的输 出 , 这 一 现 象被 称 为 “ 巨 磁 效应 ” 。 如 今 。
读磁 取 头 的发展 更 进 了一 步 , 出现 了 利 用量 子 力学隧道 效应 的隧
一 个磁 道 完成一 个寻道 过程 。 用今天 的标准看 , 这 是 种非常迟 钝
的设 备 , 但 由于 其速 度 比软 盘 快 、 容 量 比软 盘 大 。 它 得 以被 逐 步
采用b
随后 , 出现 了 更 加 先进 的 S T 一 4 12 接 口 标 准 以及 增强 型 小 型

机械硬盘的发展历史、现状以及前景

机械硬盘的发展历史、现状以及前景

机械硬盘的发展历史、现状以及前景目录一、概述 (3)二、机械硬盘发展历史 (3)1.第一块硬盘 (3)2.温彻斯特(Winchester)技术 (4)3.GB级容量硬盘和家用硬盘 (4)4.SATA的出现与TB级别容量的突破 (5)三、机械硬盘具体功能 (5)1.机械硬盘主要技术参数 (5)2.机械硬盘的主要应用 (6)3.机械硬盘的应用优势 (7)四、机械硬盘发展前景及总结 (7)一、概述磁头可沿盘片的半径方向运动,加上盘片每分钟几千转的高速旋转,磁头就可以定位在盘片的指定位置上进行数据的读写操作。

信息通过离磁性表面很近的磁头,由电磁流来改变极性方式被电磁流写到磁盘上,信息可以通过相反的方式读取。

1这便是传统意义上的硬盘,由盘片、盘组、磁盘阵列等组成的外部储存器,在汉语环境下主要意思是指硬盘驱动器HDD(Hard Disk Drive),而后为了与新出的固态硬盘驱动器SSD(Solid Stage Drivers)相区分,将传统的硬盘称为机械硬盘。

机械硬盘是计算机外部储存的主要形式,几十年来一直如此,可自从固态硬盘出现和发展,改变了几十年来硬盘基本的储存结构,其从性能到体验几乎都全方面胜过了传统的硬盘,一时间,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唱衰机械硬盘,传统储存巨头去年裁员的6500人和今年发布的裁员计划的500人几乎全部来自机械硬盘或与之相关产业。

与机械硬盘相比,固态硬盘防震抗摔性更高,数据传输速度更快,功耗更低,重量更轻且几乎无噪音,占有绝对优势,然而随着NAND闪存价格一路走高且居高不下,人们似乎又开始注意到性价比更高的机械硬盘,相关的研究也愈加见诸报端。

二、机械硬盘发展历史1. 第一块硬盘世界上第一块硬盘由IBM于1956年设计并制造,名为IBM 350 RAMAC,RAMAC是“计算与控制随机访问方法”(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and Control)的缩写,这款产品总共使用了50张24英寸的表面涂有磁浆的盘片,体积巨大,但储存容量仅为5MB,但在当时,RAMAC是震惊世人的计算机设备,被用于银行、医疗领域。

硬盘发展史

硬盘发展史

全面的硬盘知识硬盘,英文“hard-disk”简称HD 。

是一种储存量巨大的设备,作用是储存计算机运行时需要的数据。

1956年IBM公司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块硬盘350 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它的数据为:容量5MB、盘片直径为24英寸、盘片数为50片、重量上百公斤。

盘片上有一层磁性物质,被轴带着旋转,有磁头移动着存储数据,实现了随机存取。

1970年磁盘诞生1973年IBM公司制造出了一台640MB的硬盘、第一次采用“温彻斯特”技术,是现在硬盘的开端,因为磁头悬浮在盘片上方,所以镀磁的盘片在密封的硬盘里可以飞速的旋转,但有好几十公斤重。

1975年Soft-adjacent layer(软接近层)专利的MR磁头结构产生1979年IBM发明了薄膜磁头,这意味着硬盘可以变的很小,速度可以更快,同体积下硬盘可以更大。

1979年IBM 3370诞生,它是第一款采用thin-film感应磁头及Run-Length-Limited(RLL)编码配置的硬盘,"2-7"RLL编码将能减小硬盘错误1986年IBM 9332诞生,它是第一款使用更高效的1-7run-length-limited(RLL)代码的硬盘。

1989年第一代MR磁头出现1991年IBM磁阻MR(Magneto Resistive)磁头硬盘出现。

带动了一个G的硬盘也出现。

磁阻磁头对信号变化相当敏感,所以盘片的存储密度可以得到几十倍的提高。

意味着硬盘的容量可以作的更大。

意味着硬盘进入了G级时代。

1993年GMR(巨磁阻磁头技术)推出,这使硬盘的存储密度又上了一个台阶。

认识硬盘硬盘是电脑中的重要部件,大家所安装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 9x、Windows 2k…)及所有的应用软件(如:Dreamwaver、Flash、Photoshop…)等都是位于硬盘中,或许你没感觉到吧!但硬盘确实非常重要,至少目前它还是我们存储数据的主要场所,那你对硬盘究竟了解多少了?可能你对她一窍不通,不过没关系,请见下文。

硬盘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

硬盘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

硬盘内部结构
硬盘磁道(Track)
硬盘内部结构
硬盘磁头(Head) 磁头是硬盘中最昂贵的部件,是硬盘技术中最重要
和最关键的一环,是硬盘中对盘片进行读写工作 的工具。
磁头解剖图
硬盘内部结构
数据恢复开盘环境
硬盘内部结构
硬盘扇区(Sector)
磁道、柱面、扇区
硬盘内部结构
硬盘固件(Firmware) 固件(Firmware)是固化在硬件中的软件.
硬盘内部结构
硬盘的SMART 硬盘的SMART是S.M.A.R.T.的缩写,全称是
“Self-Monitoring,Analysis and Reporting Technology”,中表面介质材料等进行 监测,力求及时分析出硬盘可能发出的问题, 并发出警告,从而保护数据不受损失。
硬盘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
硬盘的发展史 硬盘基本参数 硬盘内部结构 硬盘外部结构 硬盘寻址方式
硬盘内部结构
硬盘盘片(Platter) 多数为铝合金
硬盘内部结构
硬盘内部结构图
硬盘内部结构
硬盘柱面(Cylinder) 上下一串盘片中,相同半径的磁道所组成的一个圆柱
型的环壁,就称为柱面。
现代硬盘三大生产厂商
希捷(seagate)
现代硬盘三大生产厂商
西部数据(Western Digital)
现代硬盘三大生产厂商 日立
硬盘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
➢硬盘的发展史 ➢硬盘基本参数 ➢硬盘内部结构 ➢硬盘外部结构 ➢硬盘寻址方式
硬盘基本参数
➢容 目前硬盘的容量有36GB、40GB、 量 45GB、60GB、75GB、80GB、
ATA/IDE接口 SATA接口 SAS接口
硬盘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

硬盘构造

硬盘构造

硬盘的构造追溯历史从1956年9月,IBM的一个工程小组向世界展示了第一台磁盘存储系统IBM 350 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至今,磁盘存储系统已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

经历了这45年,磁盘的变化可以说是非常巨大得,最早的那台RAMAC 容量只有5MB,然而却需要使用50个直径为24英寸的磁盘。

但现在一块容量高达100GB的硬盘只需要3张磁盘片即可。

电+脑*维+修-知.识_网(w_ww*dnw_xzs*co_m)当然,IBM 350 RAMAC与现在的硬盘有很大的差距,它只能算是硬盘的开山鼻祖。

现代硬盘的真正原形,可以追溯到1973年,那时IBM公司推出的Winchester(温氏)硬盘,它的特点是:“工作时,磁头悬浮在高速转动的盘片上方,而不与盘片直接接触。

使用时,磁头沿高速旋转的盘片上做径向移动”,这便是现在所有硬盘的雏形。

今天高端硬盘容量虽然高达上百GB,但它却仍然没有脱离“温彻斯特”的动作模式。

电+脑*维+修-知.识_网(w_ww*dnw_xzs*co_m)下面是两张IBM公司于1980年在IBM-XT上的一块10M的硬盘图,可以看出,除了外型略大,无论外观还是内部结构和现在最先进的硬盘并无大的差别。

电+脑*维+修-知.识_网(w_ww*dnw_xzs*co_m)图1:IBM 10MB硬盘的内部结构图图2:IBM 10MB硬盘的外观图技术的前进,总是将电脑系统朝人们喜欢的方面发展,而体积更小、速度更快、容量更大、使用更安全就是广大用户对硬盘的最大期望。

出于这样的目的,硬盘工程师们为其做出了许多努力,例如研究读写更灵敏的磁头、更先进的接口类型、存储密度更高的磁盘盘片及更有效的数据保持技术等。

这些技术上的突破使得硬盘不仅越来越先进,而且也更加稳定,这些也就是现在的硬盘与图1 中所示硬盘的最大区别。

电+脑*维+修-知.识_网(w_ww*dnw_xzs*co_m)深入了解硬盘之外部结构二、深入了解硬盘先了解一些硬盘结构理论知识。

存储设备的发展史

存储设备的发展史

存储设备的发展史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造就了当今的社会,而存储器的百年发展也同样的惊人的,从最初的打孔机到现在的蓝光DVD,存储器每一步的发展都留下了坚实的脚印。

下面就让我们寻着这条脚印再来回顾下它的发展史,看看是否还能唤起你曾经的记忆,相对最早期的打孔纸卡以及穿孔纸带都以离我们太久远,不妨让我们从磁带开始回忆吧。

● 大型磁带记录——盘式磁带盘式磁带在1950年代,IBM最早把盘式磁带用在数据存储上。

因为一卷磁带可以代替1万张打孔纸卡,于是它马上获得了成功,成为直到80年代之前最为普及的计算机存储设备。

在80年代末的时候,大家都聚在一起看老电影,当时看待巨大的圆盘来回转,这就是盘式磁带,现在磁带的最大容量已经达到1TB。

● 最珍贵的回忆——盒式录音磁带盒式录音磁带盒式录音磁带应该是80年代人,小时候珍贵的记忆之一。

它显然也是磁带的一种,可是它实在是太普及了,所以要专门说一下。

这是飞利浦公司在1963年发明的,可是直到1970年代才开始流行开来。

一些计算机,如ZXSpectrum,Commodore 64和AmstradCPC使用它来存储数据。

一盘90分钟的录音磁带,在每一面(记得录音磁带是可以翻面的吗)可以存储700KB到1M 的数据。

现在的一张DVD9光盘,可以保存4500张这样磁带的数据,如果现在要把这些数据全部读出来,那要整整播放281天。

● 超长的存储设备——磁鼓磁鼓一支磁鼓有12英寸长,一分钟可以转1万2千5百转。

它在IBM650系列计算机中被当成主存储器,每支可以保存1万个字符(不到10K)。

●软盘的鼻祖——8英寸软盘软盘是个人计算机(PC)中作为一种可移贮存硬件,它是用于那些需要被物理移动的小文件的理想选择。

软盘有八寸、五又四分一寸、三寸半之分。

当中又分为硬磁区Hard-sectored及软磁区Soft-Sectored。

软式磁盘驱动器则称FDD,软盘片是覆盖磁性涂料的塑料片。

早期的8英寸软盘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IBM推出的全球第一台PC,是计算机业里程碑似的革命性的飞跃。

电脑硬盘大家族

电脑硬盘大家族

问题 , 而且可以用一条连接线连接2 个硬盘,大大提高了数据传
输率 。 9 7 ,Uta AA 19 年 1 r T 出现, 全称就是 Uta A AD Md l r T oe
2( UtaDA3 ) 俗称 lr M/3 模式, 数据传输率最高可以达到 3.M/ 33B
s 速度比UtaSS 还要快 。 98 AA6 出 , lr CI 19 年, T 6 现了, 它是 篷
维普资讯
|曩一
砖睡



● 水 月 子




硬盘的起海
中 行的。 CI Sai o u rSs m1 ef e 小型 j 进 SS ( l C pt y e I r c, 计 m m e t l a t
多, 不过S S 硬盘的价格太高, CI 使它很难普及 。D ( Ie rtd IE It ga e l D ieE e tO iS rv 1c I C .集成设备电路 )是由 CC Io t o D t Fl D ir l a a Cl

丫UtaSS 2 传输速率达到 4M/ 。 Ir CI . 0B 秒 到了19 年、 C I 99 SS
继续推出 LtaSS 、传输速率达到 『8./ 。如今最新 1r C 13 .0B 秒  ̄ f 的 Uta30已经推出了、传输速率高达 10B 秒 !不过 SS 1r 2 6M/ CI
端 应用 , 后面 3 产品 主攻 种

: 目前在硬盘市场上 , 糍 基本上是 I\ 西部数据 、 I B、 希捷 、 迈拓 司的天下, 它们 占据 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 而富士通 、 三 饕星 、日立,以及国内的长城等基本上只是 “ g 陪衬 ” 。

硬盘志

硬盘志
维普资讯
丑 皿皿王 圆

栏 目导读 ・
8 W a t r ii l va 2 W D4 0 2 s e Dg t n a Ca ir RE 0 YR
凡盯就 ・ J 便以后 蹲睨狂器 仃数抛
基准测 试 简述 N O C
盘 技术. ̄Wi hs r 1 n et技术.Wi hs r ] c e r et 技 c e 17 年.I 3 9 B M将Wi hs r n et 技术产品化 . c e
术主要针对硬盘的物理靖构提出了更多的改 推出了一款采用Wi hs r n et 技术制造的硬盘 c e
进.简单概括为 密封 固定并高速旋转的 产品.这款名为I 3 0 B 3 d 的硬盘产品单碟容 M 镀磁盘片 磁头沿盘片径向移动.磁头悬浮 量达到了3 M 0 B.相比之前的产品而亩.这
而 是 I 5 A C B 30 R MA M
见到 了.上世纪问世的一个采用金属涂磁 所改善.究其原 因并非是圊为应 用拉动了
的存储设备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与其说是 对 存 ' 空 间 的需 求 f i { i 硬盘 不如是一个 ‘ 桶 硬
磁 的金属筒和几个磁头组成 .工作的时候 相 对 较 短 .
在硬 盘出现 之前 就已经 出现 了 .比如 软 航等领域. 盘 .不过受害量以及 易保管性等诸多方面 在硬盘诞生的最初十年 电脑 的应用 的限制 .软盘的发展很快就’ 到了极限. 选 现 不过都只是县花一现 领域并不广泛 .硬盘的应用领域 也相应地 虽然也有诸如ZI盘 之类的高盥度软盘出 受到 限制 因而导致硬 盘的发展相 对缓 P 如今己经很碓 慢.这种情规直A2 世纪6 年代 未开始有 o O
维普资讯
Har s 【 d Dj J

计算机组装 硬盘的发展

计算机组装  硬盘的发展

计算机组装硬盘的发展1956年9月,IBM公司展示了第一台磁盘存储系统IBM 350 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这是一套由50个直径为24英寸磁盘所组成的新型存储设备,被认为是世界上的第一台“硬盘”。

1968年,IBM公司提出了“温彻斯特(Winchester)”技术,探讨对硬盘技术进行重大改造的可能性。

该项技术的精髓是“密封、固定并高速旋转的镀磁盘片,磁头沿盘片径向移动,磁头悬浮在高速转动的盘片上方,而不与盘片直接接触”,而这正是现代绝大多数硬盘的原型。

不过,直接1973年IBM公司才制造出第一块采用“温彻斯特”技术的硬盘,从而为现代硬盘的发展奠定了结构基础。

在此后的十几年间,薄膜磁头、MR(Magneto Resistive)磁阻磁头等技术的发展使得硬盘的体积不断减小,容量却在不断增加。

1991年由IBM所生产的3.5英寸硬盘便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MR磁头,并使硬盘容量首次达到了1GB,标志了硬盘容量进入GB数量级。

1999年,Maxtor发布了首块单碟容量高达10.2GB的ATA硬盘,从而在硬盘容量发展史内引入一个新的里程碑。

2000年,在IBM推出的Deskstar 75GXP和Deskstar 40GV两款硬盘中,玻璃盘片取代了传统的铝制合金盘片,从而为硬盘带来了更好的平滑性和更高的坚固性。

此外,75GXP以最高75GB的存储能力成为当时容量最大的硬盘,而40GV则在数据存储密度方面创造了新的世界记录。

同年,希捷公司发布了转速高达15000RPM的Cheetah X15系列硬盘,成为世界上最快的硬盘。

2001年,新生产的硬盘几乎全部采用了GMR(Giant Magneto Resistive,巨磁阻)技术,这使得硬盘磁头的灵敏度大幅提升,极大的改善了硬盘的性能。

2002年,AFC Media(Anti-Ferromagnetism-coupled Media,抗铁磁性耦合介质)技术的应用为硬盘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

固态硬盘简介最终版

固态硬盘简介最终版

SSD的设计优势:
1.读写速度快。SSD不需要机械结构,完全的半导体化,不存在数据查找时间、 延迟时间和磁盘寻道时间,数据存取速度快。
如:
拷入一部蓝光50G电影, SSD仅需3~7分钟, 而普通硬盘(HDD), 则至少需要一小时, 是SSD的十几倍。
SSD的设计优势
2. SSD全部采用闪存芯片,经久耐用,防震抗摔,即使发生与硬物碰 撞,数据丢失的可能性也能够降到最小。
固态硬盘简介
目录
1. 硬盘 2. 机械硬盘(HDD)的发展历程 3. 固态硬盘(SSD)的发展历程 7. SSD的应用范围 7.1 消费类 7.2 服务器 7.3 超算中心 7.4 车载DVR 7.5 云计算 7.6 国防军工 7.7 航空航天 8. SSD行业前景
4. SSD的组成和设计优势 4.1 快捷 4.2 安全 4.3 温度范围大 4.4 无噪音、功耗低、温度低 4.5 重量轻、种类多

机械硬盘的发展历程
回顾1956年IBM公司发明的 世界上第一块硬盘, 仅有5MB的存储空间, 却由50多块24英寸的碟片 组成, 重达一吨, 所占体积在现今人对电脑的 理解来看就是不可想象的。
转眼四十多年过去, 如今磁盘式硬盘的体积已经 小至可以放入口袋中带走, 而每英寸磁盘空间可存储的 信息数量, 更增加达5,000万倍。
• SSD(Solid state disk) 固态电子存储芯片列 阵而制成的硬盘 • 主体: PCB板 • 基本部件:
SSD的组成和设计优势
控制芯片 闪存芯片 连接器
• 设计优势: 零寻道时间 低噪音 抗震性强 温度范围大 质量轻
SSD的组成
控制芯片 • 合理调配数据在各个闪存 芯片上的负荷 • 承担整个数据中转,连接 闪存芯片和外部SATA接 口 缓存芯片 • 辅助控制芯片进行数据处 理 Flash闪存芯片 • NAND Flash闪存芯片是 固态硬盘的存储介质 • 单层式存储(SLC):结 构简单,寿命较长;成本 高,容量小 • 多层式存储(MLC):以 更高的存储密度换取更低 的存储成本;寿命较短, 出错几率较高

固态硬盘定义及行业发展历程

固态硬盘定义及行业发展历程

第一节固态硬盘SSD定义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olid State Drive,简称SSD,俗称固态驱动器)是一种永久性存储器或非永久性存储器〔的电脑外部存储设备。

固态硬盘用来在电脑中代替常规硬盘。

在固态硬盘中已经没有可以旋转的盘状结构,但是依照人们的命名习惯,这类存储器仍然被称为“硬盘”。

新一代的固态硬盘普遍采用SATA接口。

它被广泛用于于军事、车载、工控、视频监控、网络监控、网络终端、电力、医疗、航空、导航设备等领域。

第二节固态硬盘SSD行业发展历程IBM公司发明的世界上第一块硬盘IBM重新提出“温彻斯特”(Winchester)技术的可行性,奠定了硬盘发展方向上世纪七十代StorageTek公司(Sun StorageTek)开发了第一个固态硬盘驱动器世界上第一款固态硬盘出现三星率先发布一款GB容量的固态硬盘笔记本电脑SanDisk公司发布了.寸GB固态硬盘产品,又继续发布了.寸GB型号东芝推出了其第一款GB固态硬盘笔记本电脑忆正MemoRight SSD的正式发布,标识着中国企业加速进军固态硬盘行业SSD井喷式发展,各大厂商蜂拥而来,存储虚拟化正式走入新阶段镁光发布了全球首款SATA Gbps接口固态硬盘,终于突破了SATAII接口MB/s的读写速度极限SSD的容量完成从G到G跨越,读取速度高达MB/s固态硬盘控制器巨头SandForce被著名半导体企业LSI公司以高达.亿美元全额现金支付方式收购[],Goldendisk深圳云存科技有限公司推出全球第一款体积最小的CFast固态硬盘,Goldendisk 云存科技推出军工级GB宽温固态硬盘,英特尔企业级固态盘产品也随着用户应用需求的变化不断发展、创新,实现了从SATA到PCIe接口标准的更新,制造工艺的不断改进,以及主控芯片的成功研发。

第三节固态硬盘SSD分类情况固态硬盘的存储介质分为两种,一种是采用闪存(FLASH芯片)作为存储介质,另外一种是采用DRAM作为存储介质。

电脑存储介质是如何演变的

电脑存储介质是如何演变的

电脑存储介质是如何演变的⊙第一张软盘1967年,IBM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张“软盘”,直径32英寸。

这里之所以给“软盘”二字加上引号,是因为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软盘。

1971年,Alan Shugart推出一种直径8英寸的表面涂有金属氧化物的塑料质磁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标准软盘的鼻祖,其容量仅为81KB。

后来,3.5英寸/1.44MB的软盘成为标准的数据软盘,走向了它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

软盘绝对的垄断地位持续了十几年,一直到2002年才戛然而止。

现在,大家已经很难再睹软盘的芳容了。

⊙第一块硬盘1956年,IBM公司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块硬盘,它的容量只有5MB,但却由50片直径为24英寸的磁盘组成,这导致其重量高达上百千克。

在当时,这块硬盘主要用于飞机预约、自动银行、医学诊断及太空领域等。

⊙第一款U盘1999年11月,深圳市朗科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出全球第一款采用USB接口与闪存存储介质的移动存储产品,并取名“OnlyDisk”(优盘)。

之后,朗科公司又先后推出了全球第一款启动型闪存盘、全球第一款双启动型闪存盘、全球第一款USB2.0闪存盘等产品。

现在,为了称呼上的方便,大家已经将闪存盘叫做“U 盘”了。

计算机发展到今天,还只有U盘这个产品是彻彻底底由中国人发明的,是唯一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现已成为计算机标准配置的产品了。

由于U盘使用的是FLASH芯片作为存储核心,存储容量和读写速度上无法与硬盘相比,于是有人根据U盘的原理研发出了移动硬盘。

移动硬盘虽然解决了容量与速度问题,但个头大不方便携带,而且由于移动硬盘采用磁存储技术,怕碰怕摔。

希望不久的将来,我们有幸能够用上速度和容量都可以与硬盘媲美的U盘!。

硬盘的发展史

硬盘的发展史

硬盘发展史硬盘概述硬盘是电脑主要的存储媒介之一,由一个或者多个铝制或者玻璃制的碟片组成。

这些碟片外覆盖有铁磁性材料。

绝大多数硬盘都是固定硬盘,被永久性地密封固定在硬盘驱动器中。

硬盘发展1、1956年,IBM的IBM 350 RAMAC是现代硬盘的雏形,它相当于两个冰箱的体积,不过其储存容量只有5MB。

1973年IBM 3340问世,它拥有“温彻斯特”这个绰号,来源于他两个30MB的储存单元,恰是当时出名的“温彻斯特来福枪”的口径和填弹量。

至此,硬盘的基本架构被确立。

2、1980年,两位前IBM员工创立的公司开发出5.25英寸规格的5MB硬盘,这是首款面向台式机的产品,而该公司正是希捷公司。

3、80年代末,IBM公司推出MR技术令磁头灵敏度大大提升,使盘片的储存密度较之前的20Mbpsi提高了数十倍,该技术为硬盘容量的巨大提升奠定了基础。

1991年,IBM应用该技术推出了首款3.5英寸的1GB硬盘。

4、1970年到1991年,硬盘盘片的储存密度以每年25%~30%的速度增长;从1991年开始增长到60%到80%;至今,速度提升到100%甚至是200%,从1997年开始的惊人速度提升得益于IBM的GMR技术,它使磁头灵敏度进一步提升,进而提高了储存密度。

5、1995年,为了配合Intel的LX芯片组,昆腾与Intel携手发布UDMA 33接口——EIDE标准将原来接口数据传输率从16.6MB/s 提升到了33MB/s 同年,希捷开发出液态轴承马达。

所谓的FDB就是指将陀螺仪上的技术引进到硬盘生产中,用厚度相当于头发直径十分之一的油膜取代金属轴承,减轻了硬盘噪音与发热量。

6、1996年,希捷收购康诺。

7、1998年2月,UDMA 66规格面世。

8、2000年10月,迈拓收购了昆腾。

9、2003年1月,日立宣布完成20.5亿美元的收购IBM硬盘事业部计划,并成立日立环球储存科技公司。

10、2005年日立和希捷都宣布了将开始大量采用磁盘垂直写入技术,该原理是将平行于盘片的磁场方向改变为垂直,更充分地利用的储存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硬盘发展史(附图片)开心粽子 PDF制作“80后”们的儿时,电脑是一抽象又神秘的尤物,而对电脑的初始记忆缘于小学时代,还记得第一次接触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电脑吗?(在学校的电脑课上),摸到了电脑,学了打字,玩了游戏,用五笔输入法打了一篇文章,很是自豪。

记得在电脑硬盘在教科书里的解释为:硬盘,英文“Hard Disk”,简称HD,它主要用于保存计算机运行时需要的数据以及运算结果。

在IBM 286、IBM 386时代的用户可能还会记得,当时的PC机并没有硬盘这种配件,因为当时电脑是采用3英寸,5英寸磁盘,这些磁盘容量只有1.4M左右。

在386时代后期,硬盘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眼中,不过当时人们所接触到的首款硬盘,容量也不过20M大小。

虽然这个容量在目前来看,可能只是一个文件大小,但却足以让很多人兴奋不已。

下面让我们用经典唤醒80后记忆!看看昔日硬盘如今已发展成什么模样。

现代硬盘的鼻祖世界上第一块硬盘出生在1956年,当时IBM公司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块硬盘350 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其容量为5MB,盘片直径为24英寸,盘片数为50片、重量上百公斤。

盘片上有一层磁性物质,被轴带着旋转,有磁头移动着存储数据,实现了随机存取。

当时这种硬盘被用于银行,医学等领域。

虽然350 RAMAC还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硬盘,但它为计算机发展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1968年,IBM公司针对RAMAC庞大的体积及低效的性能等缺点,从而提出了“温彻斯特/Winchester”技术。

两年之后,磁盘正式诞生。

而后在1973年,IBM公司制造出了一台640MB的基于“温彻斯特/Winchester”技术的硬盘,作为现代硬盘的始祖,这款硬盘的原理与目前的硬盘相似,但是重量依然非常惊人。

而在1979年IBM发明了薄膜磁头,这项技术令硬盘的体积可以大大减小,速度可以更快。

同时期IBM推出了IBM 3370,这是当时第一款采用thin-film感应磁头及Run-Length-Limited(RLL)编码配置的硬盘。

1986年IBM 9332诞生,它是第一款使用更高效的1-7run-length-limited(RLL)代码的硬盘。

1989年第一代MR磁头出现,虽然MR磁头结构早在1975年就提出了。

1991年IBM磁阻MR(Magneto Resistive)磁头硬盘出现,历史上首次将硬盘的容量进入了G级别。

磁阻磁头对信号变化相当敏感,所以盘片的存储密度可以得到几十倍的提高。

1993年GMR(巨磁阻磁头技术)推出,这使硬盘的存储密度又上了一个台阶。

而对于桌面用户而言,桌面硬盘的发展不过是这十几年的事情,最早一批的3.25英寸硬盘容量不过几十兆,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桌面硬盘的容量已经超过了TB级别,容量增长超过了1000000倍。

但是即便如此,就目前电脑配件的总体发展而言,硬盘依然是电脑总体性能发展的瓶颈。

随着近年来各大厂商对硬盘研发的投入加大,硬盘的技术也在不断改进,表现在硬盘的结构,转速,接口,以及其他关联技术的飞跃式发展。

特别是硬盘接口的发展,更能反映桌面硬盘的发展历程,下面,我们先从硬盘接口的发展,来了解一下硬盘的发展历程。

编辑点评:虽然桌面硬盘与我们相伴了才十几年的时光,而事实上,硬盘从出生至今,早已经走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

在这段时间里面,硬盘经历了多次的发展,当中给人们带来众多美好的回忆。

时至今日,最先进的硬盘已经发展到脱离机械,采用更加先进的FLASH、DRAM等芯片作为存储的新手段。

硬盘这个昔日被人们称为PC最大的绊脚石,如今已经逐步蜕变成PC发展中最快的产品。

推动硬盘发展的硬盘接口目前大家所熟悉的电脑硬盘接口多数为SATA接口或者是PATA 接口,其中,SATA接口(包括SATA2接口)是近年来才刚刚成为主流的,目前已经逐渐取代了原来的PATA接口。

硬盘接口代表的是硬盘与电脑其他配件的传输效率,每次硬盘接口的改进,都是以加快其与系统数据交换的速度为首要目的。

就像SATA接口取代PATA 接口,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SATA接口提供了150MB/s(SATA2支持300MB/s)的传输率,比ATA/133高出很多,而且还有进一步挖掘的空间。

希捷(促销产品 主营产品)ST-506对于硬盘接口而言,最早的接口为希捷公司开发的ST-506/412接口。

ST-506接口使用起来相当简便,它不需要任何特殊的电缆及接头,但是它支持的传输速度很低,采用该接口的老硬盘容量多数都低于200MB,早期IBM PC/XT和PC/AT机器使用的硬盘就是ST-506/412硬盘或称MFM硬盘。

在80年代后期,这款接口就被淘汰了。

取代ST接口的是迈拓公司于1983年开发出的ESDI (Enhanced Small Drive Interface)接口。

其特点在于将编解码器放在硬盘本身之中,理论传输速度可以达到ST-506的2-4倍,达到10Mbp/s的平均速度,但是缺点也比较明显,就是成本居高不下。

编辑点评:可以看到,无论ST-506/412接口还是ESDI接口,都是一家硬盘公司推出的接口标准,而各大硬盘公司之间缺乏一个统一的接口标准,因此硬盘在不同的电脑上是无法通用的。

对于硬盘接口的发展而言,最具历史意义的当属IDE接口标准的提出。

IDE接口的出现,让硬盘走进的平民百姓家,也推动了PC存储产品发展。

IDE(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接口最初的设计用意在于把控制器与盘体集成在一起的硬盘驱动器,这样可以减少硬盘接口的电缆数目与长度,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得到了增强,硬盘制造起来变得更容易,而且不同厂商的硬盘也可以互相兼容,用户安装也更为方便。

IDE接口标准得到了迈拓,西部数据等巨头的支持。

在IDE的基础之上,西部数据公司制定了增强版IDE(EIDE,Enhanced IDE)接口,增加了2种PIO和2种DMA模式,把最高传输率提高到了16.7MB/s,同时引进了LBA地址转换方式,突破了老BIOS固有504MB的限制,支持最高可达8.1GB的硬盘。

在IDE接口标准得到广泛应用的前提下,全球标准化协议将该接口制定成了全球硬盘标准,ATA(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也由此产生。

在最早期的ATA 1.0中,其一共规定了3种PIO模式和4种DMA模式,最高传输速度达到了8.3 MByte/s。

此后,ATA标准一直发展到了ATA 6.0版本,目前主流的 ATA/133接口类型就属于ATA 6.0标准(Ultra ATA/100(DMA 100)则属于ATA-5规范),其为迈拓公司提出,支持的最高数据传输率为133MB/s。

在ATA标准的发展历程中,IDE 硬盘接口的技术核心一直都没怎么变化,而随着ATA的发展,传输率瓶颈的问题逐渐凸显,于是,人们开始了寻找下一种接口标准的探索。

IDE、SATA接口Serial ATA接口是英特尔公司联合西部数据公司等巨头制定的完全不同于并行 ATA接口的标准,它以连续串行的方式传送资料,在同一时间点内只会有1位数据传输,此做法能减小接口的针脚数目,用四个针就完成了所有的工作,在提供更高速的传输率的同时,还可以降低电力消耗,减小发热量。

目前Serial ATA 1.0支持最高传输率为 150MB/s,而主流的Serial ATA 2.0支持最高传输率为 300MB/s,而SATA最终的目标是实现 600MB/s接口传输率。

用于专业领域的SCSI接口而在IDE之外,其实还有一种不为桌面用户熟悉的接口,即SCSI(SmallComputerSystemInterface)接口。

SCSI接口是一种与ATA完全不同的接口,其是一种总线型的系统接口,每个SCSI总线上可以连接包括SCSI控制卡在内的8个SCSI设备。

为了统一各厂商制造SCSI接口硬盘,ANSI分别于1986年和1994年制订了SCSI-1和SCSI-2标准。

不过与IDE接口不同,SCSI接口更多地是定位了专业高端领域,因此普通用户对其了解甚少。

编辑点评:硬盘接口的发展,见证了硬盘在追赶其他电脑配件发展速度的努力与变迁。

但是即便如此,由于硬盘的物理特性以及复杂的技术程度,目前硬盘在速度上依然是电脑配件中的瓶颈所在。

简单来说,接口的多次更改并未为硬盘带来革命性的改变,硬盘相比于其他PC配件的发展,其发展步伐依然缓慢。

有容乃大!容量、缓存,不懈的追求!在桌面硬盘发展的历程之中,如果说接口代表的是硬盘与外部其他电脑配件进行数据交流的性能指标的话,代表硬盘自身性能无非就是这三个重要的指标:容量,转速,缓存。

20M硬盘容量方面是反映硬盘发展最直观的一项数据。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最初一代的PC机上根本就没有硬盘,而最初的硬盘容量大小不过20M左右,而且价格惊人。

可能很多“成长于幸福时代”的用户们都会有很大的疑惑,一个硬盘才20M,放几首MP3不就满了嘛,怎么装系统呢?事实上,当时的操作系统以及软件的体积都非常小,DOS系统加上Windows 3.1和汉字系统全部也就30MB不到,游戏基本就是几兆而已,普通的应用软件多数都是几十KB的。

而我们现在的多媒体时代,是从IBM 486/586以后才出现的。

估计回想起这段历史的时候,应该会有很多玩家想起了当时把一个几十兆的硬盘分了再分,格了再格的激情历史。

最开始由于受到了普通的IDE接口的限制,硬盘的容量并无法超过540M,直到PCI总线问世之后才打破了这一僵局。

昆腾火球1代硬盘的容量就达到了640M。

在当时,昆腾在硬盘行业中的地位不业于电脑行业中的IBM,在短短的时间内,硬盘呈现了井喷式的发展,以昆腾为例,其推出了一系列的火球产品,850M的拓荒者、1.2G 火球2代、1.7G的沙漠风暴、2.1G的火球2代、2.5G的沙漠风暴等等,在这段时间里,容量一直都是最吸引用户眼球的。

在昆腾同时期,IBM一样固定硬盘老大的地位。

98年之后,其推出了3.2G,4.3、6.4、8.4、10.1、12.9、16.8G的硬盘,这些产品的转速均为5400转。

此后,在20G硬盘推出之后,硬盘的容量就呈几何级数般增长,从20,40,60,80到500G,一直到日立(收购了IBM硬盘部门)在07年推出的首款TB级别硬盘,在这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硬盘的容量的增长幅度令人惊叹。

但是,在容量呈现爆炸式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需要知道,硬盘的性能,一直是限制电脑系统性能的绊脚石。

在体现硬盘性能的性能指标方面,硬盘的转速以及缓存同样受关注。

在硬盘转速方面。

对于老鸟们而言,最早接触的昆腾大脚硬盘转速不过是3600转,而后来的火球1代的转速是4500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