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
中级经济师备考材料
中级经济师备考材料一、经济学基础知识1.1 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指标•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政策1.2 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模型•微观经济学的主要政策1.3 经济学方法论•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方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经济学的数据分析技巧•经济学的定量分析工具•经济学的定性分析工具二、经济法律法规2.1 经济法基础知识•经济法的基本概念•经济法的分类和特点•经济法的立法原则•经济法的适用范围•经济法的实施机构2.2 经济法律法规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3 经济法律法规的适用•经济法律法规的适用原则•经济法律法规的适用程序•经济法律法规的适用案例分析•经济法律法规的适用问题解决方法三、经济统计学3.1 统计学基础知识•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统计学的分类和特点•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统计学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统计学的数据分析和解释3.2 经济统计指标•国民经济核算指标•价格指数和物价指数•人口统计指标•就业和失业统计指标•财政收支和贸易统计指标3.3 经济统计方法•经济统计的抽样调查方法•经济统计的问卷调查方法•经济统计的实地观察方法•经济统计的模型和预测方法•经济统计的数据分析方法四、经济管理学4.1 经济管理基础知识•经济管理的基本概念•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经济管理的原则和方法•经济管理的组织和实施•经济管理的评价和改进4.2 经济管理理论•经济管理的科学理论•经济管理的行为理论•经济管理的决策理论•经济管理的组织理论•经济管理的控制理论4.3 经济管理实践•经济管理的计划和组织•经济管理的领导和激励•经济管理的监督和评估•经济管理的沟通和协调•经济管理的改革和创新五、经济政策5.1 经济政策基础知识•经济政策的基本概念•经济政策的分类和特点•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经济政策的评估和调整•经济政策的国内外影响5.2 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外汇政策•发展政策•稳定政策5.3 微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劳动力政策•竞争政策•知识产权政策以上是中级经济师备考所需的一些基础知识和重要内容,希望对备考的经济学专业考生有所帮助。
中级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
中级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第十三章简单国民经济收入理论1.边际消费倾向(MPC):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
(切线的斜率)平均消费倾向(APC):任一收入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例。
(原点与*一点的斜率)APC>MPC;y↑=>APC↓,MPC↓2.边际储蓄倾向(MPS):储蓄量增加对收入的影响。
平均储蓄倾向(APS):任一收入上储蓄在收入中的比例。
APS>MPS;y↑=>APS↑,MPS↑APS+APC=1;MPS+MPC=1。
3.乘数:投资乘数ki=政府购买支出乘数kg=1 / 1-β| 负税收乘数kt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tr=β/ 1-ββ<1,|1/1-β|>|β/1-β|平衡预算乘数ks=1.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S-LM均衡分析)前提:净投资是一个内生变量1.投资的决定:1.投资函数:投资与利率之间的反向关系,即使利率r为零时也有投资量,称自主投资。
i=i(r)=e-dr;d为投资需求对利率的反应程度。
2.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资本。
3.MEC曲线表明:i和r之间存在反向变动的关系。
4.投资边际效率(MEI)曲线:由于资本品供给价格R上升而被缩小了的r的数值成为MEI。
更精确的表明了i和r之间的关系。
(当R↑而r↓时MEC不可体现,而MEI可以体现)5.预期收益与投资:影响预期收益的因素如下:1.对投资项目的产出的需求预期:如果企业认为投资项目产品的市场需求在未来增加,就会增加投资。
加速原理:产出增量与投资之间的关系可称加速数,说明产出和投资之间关系的理论。
2.产品成本;3.投资税抵免:及政府规定,投资的厂商可从他们的所得税单中扣除其投资总值的一定百分比。
6.风险与投资7.托宾的q说:企业的市场价值与重置成本之比,可作为要不要进行新投资的标准。
中级宏观经济学
中级宏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名词解释1、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规定的财政⼯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2、国内⽣产总值:⼀国的总收⼊及其⽤于产品与服务产出的总⽀出3、挤出效应:指政府⽀出增加所引起的私⼈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利率上升减少了私⼈投资,引起了挤出效应,⽽挤出效应的⼤⼩取决于投资的利率弹性,投资的利率弹性⼤则挤出效应⼤。
4、奥肯定律:失业与GDP之间这⼀⽅向关系称为奥肯定律,失业率上升⼀个百分点实际GDP通常下降2个百分点。
5、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般价格⽔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般说来,总需求的增加会引起物价⽔平的上升和⽣产总量的增加,但在达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即达到实际产量的极限之后,总需求任何⼀点的增加,都会引起价格⽔平的进⼀步提⾼,也就是通货膨胀更加明显。
这种通货膨胀被认为是“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
6、古典⼆分法:把实际变量与名义变量的理论区分称为古典⼆分法,且这说出名义变量不影响实际变量7、数量⽅程式:表⽰交易量与货币之间的联系。
M*V=P*Y(货币*货币流通速度=价格*交易量)8、资本的黄⾦律⽔平:使消费最⼤化的稳定状态值k被称为资本的黄⾦律⽔平9、效率⼯资:⾼⼯资使⼯⼈的⽣产率更⾼。
就是企业或其他组织⽀付给员⼯的⽐市场平均⽔平⾼得多的⼯资促使员⼯努⼒⼯作的⼀种激励与薪酬制度。
10、李嘉图等价:⼀般原则是政府债务相当于未来税收,⽽且,如果消费者是典型地向前看的,未来税收等价于现在税收。
因此,⽤借债为政府筹款等价于⽤税收筹款。
11、周期性就业:劳动总需求不⾜⽽引起的短期⾮⾃愿失业,它表现为实际的总需求低于充分就业的⽔平,⼀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
12、卢卡斯批评:传统的政策评估⽅法没有充分考虑到政策对预期的影响13、索诺模型:⽤来说明储蓄、资本积累和增长之间的关系。
中级宏观经济学期末终极复习(吐血推荐)
中级宏观经济学期末终极复习——“学霸带你秒杀期末”系列第二季第2期前言:这本教材的翻译有点渣,我已经尽可能的把我不能理解的改成我能理解的了,不过复习起来还是有难度,要仔细揣摩,大家加油。
一、名词解释1. 总需求(AD)曲线:对于每一个既定的价格水平,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处于均衡状态时的产量水平。
2. 总供给(AS)曲线:对于每一个既定的价格水平,厂商所愿意提供的产量。
3. 消费价格指数(CPI):典型的城市消费者购买既定一篮子代表性商品时的费用的变化。
4. 通货膨胀:一般物价水平增加的百分比。
5. 产出缺口: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之间的差额(实际产出减去潜在产出)。
6. 菲利普斯曲线:民众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的变动百分比的数量关系。
7. 潜在产出:经济中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所能生产的产量。
8. 生产价格指数(PPI):建立在生产中使用的商品的市场篮子基础上的价格指数。
9. 实际GDP:以某个基期价格或不变美元估计的国内生产总值。
10. G DP 紧缩(平减指数):名义GDP除以实际GDP所得到的价格水平的衡量。
11. 资本存量的黄金法则:在资本边际产出的增加恰好足以满足所需投资的增长时,稳态消费达到最大化,即MPK(k** )=n+d。
12. 劳动的边际产出(MPL):在其他要素投入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单位劳动所获得的产品的增量。
13. 趋同:一个经济体追上另一个经济体的过程,可分为条件趋同和绝对趋同。
14. 索洛剩余: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化率,即不能由要素投入的变化加以解释的生产率的变化。
15. 稳态均衡:将偏离的变量拉近到它本身的均衡。
16. 资本的边际产出(MPK):在其他要素投入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单位资本所获得的产品的增量。
17. 全要素生产率:所有非源于要素投入变化的生产率, 即技术进步。
18. 绝对趋同:具有相同的储蓄率、相同的人口增长率并能得到相同技术的各个经济会达到同样的稳态收入水平。
中级宏观经济学复习讲义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中级宏观经济学》讲义配套教材:中级宏观经济学(布兰查德,第四版)导论+短期篇第一章,世界之旅【危机】产出下降经济衰退→下调利率与减税+扩大需求→高消费与通货膨胀→高财政赤字→私人投资减少【欧洲高失业率】劳动力市场刚性(高救济水平、高最低工资、高劳保水平)、劳动关系恶化、不当宏观政策。
【欧元】削弱贸易壁垒、汇率变动带来的不确定影响、货币兑换成本;但是要求共同货币政策则无法适应各国不同经济状况。
【日本衰退】投资性泡沫,需求和产出下跌。
复苏方案:低利率,公共工程,减税,健康的银行体系。
经济学家通过模型解释世界,模型有两种变量,模型的目的是说明外生变量如何影响内生变量。
第二章,本书之旅一、总产出【GDP】经济中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之和;是经济中一定时期内增加值的加总;是经济中一定时期内收入之和。
显示一国经济规模和平均生活水平。
【名义与真实】(按现期价格或者不变价格衡量)P t Y t=$Y t二、失业率【计算】u=U/L,L=N+U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总数没有工作并且正在找高失业率往往带来低劳动力参工率、更多丧失信心的工人退出劳动力。
对失业者福利有直接影响,亦是未有效利用资源的信号。
三、通胀率【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反映物价总水平变动。
【CPI】显示本国消费物品的价格水平,高通胀不会影响收入分配,但会导致扭曲及更多不确定性、让对未来的决策更加困难。
短期产出决定于需求,受消费者信心等因素影响。
中期产出取决于供给因素(资本存量、技术、劳动力规模和技能)。
长期产出受教育系统、储蓄率、政府质量。
第三章物品市场一、GDP的构成(总产出的确定):Y=C+I+G+X-IM+IS二、均衡1——供给与需求【物品总需求】Z≡ C+I+G+X-IM【总需求决定因素】假定同样商品,任何数量,市场封闭,Z≡C+I+G• C=C(Y D)=c0+c1(Y-T)• I=Ī,假定投资为给定外生变量,住宅和非住宅投资• G(与T都难以用规则表述),不含国债利息及转移支付均衡时供求相等,需求Z等于产出Y,产出Y等于收入Y(同属GDP的两种表现形式),收入决定需求Z·代数方法=乘数*自主支出乘数大于1,导致自主支出增加的因素都能导致更大的产出增加。
中级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
中級宏觀經濟學復習資料第十二章國民收入核算第十三章簡單國民經濟收入理論1.邊際消費傾向(MPC):增加的消費與增加的收入之比率。
(切線的斜率)平均消費傾向(APC):任一收入上消費支出在收入中的比例。
(原點與某一點的斜率)APC>MPC;y↑=>APC↓,MPC↓2.邊際儲蓄傾向(MPS):儲蓄量增加對收入的影響。
平均儲蓄傾向(APS):任一收入上儲蓄在收入中的比例。
APS>MPS;y↑=>APS↑,MPS↑APS+APC=1;MPS+MPC=1。
3.乘數:投資乘數ki=政府購買支出乘數kg=1 / 1-β| 負稅收乘數kt |=政府轉移支付乘數ktr=β/ 1-βGAGGAGAGGAFFFFAFAFβ<1,|1/1-β|>|β/1-β|平衡預算乘數ks=1.第十四章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一般均衡(IS-LM均衡分析)前提:凈投資是一個內生變量1.投資的決定:1.投资函数:投资与利率之间的反向关系,即使利率r为零时也有投资量,称自主投资。
i=i(r)=e-dr;d为投资需求对利率的反应程度。
2.資本邊際效率(MEC):是一種貼現率,這種貼現率正好使一項資本物品的使用期內各預期收益的現值之和和等于這項資本品的供給價格或者重置資本。
3.MEC曲線表明:i和r之間存在反向變動的關系。
4.投資邊際效率(MEI)曲線:由于資本品供給價格R上升而被縮小了的r的數值成為MEI。
更精確的表明了i和r 之間的關系。
(當R↑而r↓時MEC不可體現,而MEI可以體GAGGAGAGGAFFFFAFAF現)5.預期收益與投資:影響預期收益的因素如下:1.對投資項目的產出的需求預期:如果企業認為投資項目產品的市場需求在未來增加,就會增加投資。
加速原理:產出增量與投資之間的關系可稱加速數,說明產出和投資之間關系的理論。
2.產品成本;3.投資稅抵免:及政府規定,投資的廠商可從他們的所得稅單中扣除其投資總值的一定百分比。
中级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20200627213239)
中级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第十三章简单国民经济收入理论1•边际消费倾向(MPC):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
(切线的斜率)平均消费倾向(APC):任一收入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例。
(原点与某一点的斜率)APC>MPC ; y T =>APC J, MPC J2. 边际储蓄倾向(MPS):储蓄量增加对收入的影响。
平均储蓄倾向(APS):任一收入上储蓄在收入中的比例。
APS>MPS ; y T =>APS T, MPS TAPS+APC=1; MPS+MPC=1。
3乘数:投资乘数ki=政府购买支出乘数kg=1 / 1-B|负税收乘数kt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tr= B / 1- BB <1, |1/1-B l>I B /1-B I平衡预算乘数ks=1.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S-LM均衡分析)前提:净投资是一个内生变量1. 投资的决定:1投资函数:投资与利率之间的反向关系,即使利率r为零时也有投资量,称自主投资。
i=i(r)=e-dr ;d为投资需求对利率的反应程度。
2. 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资本。
3. MEC曲线表明:i和r之间存在反向变动的关系。
4. 投资边际效率(MEI)曲线:由于资本品供给价格R上升而被缩小了的r的数值成为MEI。
更精确的表明了i和r之间的关系。
(当R T而r J时MEC不可体现,而MEI可以体现)5. 预期收益与投资:影响预期收益的因素如下:1. 对投资项目的产出的需求预期:如果企业认为投资项目产品的市场需求在未来增加,就会增加投资。
加速原理:产出增量与投资之间的关系可称加速数,说明产出和投资之间关系的理论。
2. 产品成本;3. 投资税抵免:及政府规定,投资的厂商可从他们的所得税单中扣除其投资总值的一定百分比。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必背知识点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必背知识点导论:中级经济师是经济领域中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人才,掌握经济基础知识是成为一名合格中级经济师的重要前提。
本文将为您梳理中级经济师考试中必备的经济基础知识点,帮助您提高备考效率和通过考试的几率。
一、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点1.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1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1.2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分析方法2. 国民经济核算2.1 GDP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意义2.2 国民收入的构成和测算方法2.3 国民收入分配的问题3. 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3.1 经济增长的原因和影响因素3.2 经济增长率的计算方法3.3 经济波动的原因和周期性特征4. 价格水平与通货膨胀4.1 价格指数的计算方法4.2 通货膨胀的原因和影响因素4.3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与应对策略二、微观经济学基础知识点1. 市场供求关系1.1 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的含义与作用1.2 市场均衡和价格形成机制2. 价格弹性与消费者行为2.1 价格弹性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意义2.2 收入弹性、交叉弹性等其他弹性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3 消费者最优选择的边际分析原理3. 生产要素与生产函数3.1 生产要素的分类和边际生产力理论3.2 生产函数的概念和性质4. 市场结构与市场失灵4.1 市场结构的分类及其特点4.2 市场竞争的条件和效果4.3 市场失灵的类型和原因三、货币银行学基础知识点1. 货币的概念与功能1.1 货币的本质和功能1.2 货币的供给与需求1.3 中央银行的职责和作用2. 商业银行与货币创造2.1 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和业务特点 2.2 货币乘数和货币创造过程2.3 利率与货币政策3. 货币市场与利率3.1 货币市场的参与者和工具3.2 利率的概念、分类和形成机制4. 货币供应与控制4.1 货币供应量的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 4.2 货币政策工具和实施方式4.3 货币政策的目标和调控效果结语:以上所列的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必备知识点,是备考中级经济师考试的重要参考依据。
亚伯《中级宏观经济学》(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亚伯《中级宏观经济学》(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部分导论第1章宏观经济学概述1.1 复习笔记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是研究国民经济构成及其运行,以及政府用以调节经济运行的政策。
宏观经济学关注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一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是什么?一国经济波动的根源何在?失业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引起价格上涨的因素是什么?一国作为全球经济体系的一部分,如何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政府政策能否用来改善一国经济的运行?1.长期经济增长(1)富国与穷国存在差距的原因富国在其历史的某一时点上经历过长期的经济高速增长,而穷国要么从未经历过持续的经济增长,要么其经济增长的成果因随后的经济衰退而损失殆尽。
(2)美国的长期经济增长的原因①人口增加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
②给定劳动力数量的条件下劳动所带来的产量的增加。
单位劳动投入(如每位工人或每单位工作时间)所生产的产量被称为平均劳动生产率(average labor productivity)。
(3)经济增长率的决定因素①储蓄率和投资率的增加。
②技术进步率以及其他一些有助于提高机器和工人生产率的因素。
2.经济周期美国产出的增长历程表明:产出的增长路径并不总是平滑的,而是存在谷峰和谷底。
宏观经济学家用经济周期来描绘经济活动的短期收缩与扩张,但一些非常剧烈的收缩与扩张有时并不是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的下降阶段为衰退期,在这一时期国民产出可能下降,也可能以极慢的速度增长。
衰退还是一个重要的政治焦点。
因为对于每个希望再次当选的政治家来说,经济在任期间内处于繁荣期(而不是衰退期)将使其再次当选的把握更大。
3.失业经济衰退往往伴随着失业(unemployment)。
失业是指有能力工作并正在积极寻找工作但未能找到工作的劳动者数目。
失业率是用来衡量失业最常见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失业人口除以总劳动力人口,其中总劳动力人口指正在工作或正在寻找工作的劳动者的总数目。
中级微观经济学的复习资料中级宏观复习刚要
《中级宏观经济学复习纲要》(课程班)第1篇 绪论与国民收入的核算(第1—2章)第1章 绪论1. 长期、中期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形状以及从图1-3,1-4和1-5中揭示的基本结论2. 几个概念:实际产出、潜在产出、产出缺口、经济周期、经济增长第2章 国民收入的核算1. GDP 核算的成本法:GDP, NDP, NI, DY2. 总需求的四个组成部分3. 结合国民收入的核算说明GDP 大幅增长,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却增长缓慢的可能性4. 重要恒等式的含义和推演:a) 两部门经济:(私人) S = Y – C = Ib)一般情形:S – I = (G + TR - TA) + NX5. GDP 核算的局限6. 通货膨胀和价格指数tt t P P P 1--=π: t P :CPI, PPI ,GDP 消涨指数 = 名义GDP / 真实GDP7. CPI 高估价格水平的可能性和几种价格指数的区别和联系第2篇 增长、总供给与总需求,以及新宏观经济学(第3——8章)第3章 增长与积累1. 增长核算:规模报酬不变,竞争A A k k y y AA K K N N Y Y k Af L K AF N Y y N K AF Y ////)/(]/)1[(/)()1,/(/),(∆+∆⨯=∆∆+∆⨯+∆⨯-=∆====θθθ索洛剩余,技术进步或全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2. 增长理论:新古典模型(无技术进步情形):图3-4,p 49:),(N K F Y =:包括紧缩型生产函数、储蓄函数、必要的投资线、稳态特征,以及模型参数变动对稳态的影响第4章 增长(人均)与政策 1. 索罗模型下的概念绝对的趋同:新古典增长理论(Solow 模型)预言,具有相同储蓄率、相同的人口增长率并得到相同技术的诸经济会出现绝对的趋同(都会达到同样的稳态收入)。
有条件的趋同是对储蓄率和人口增长率不同的经济所作的预测,根据索洛增长图的预测,稳态收入会不同,但增长率最终将相等(技术进步)。
中级宏观经济学复习纲要
V= P ×Y Y = M M /P
M = L( i , Y ) − + P V = Y / L(i, Y ) = 1 / L( i )
−
if L(i, Y ) = L(i )Y
)(古典 (2)(古典)货币数量理论 )(古典)
M ×V = P × Y V P = ×M Y
第16章 联邦储备、货币与信用 章 联邦储备、
宏观经济学复习纲要
第1章 绪论 章 1. 长期、中期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形状 几个概念:实际产出、潜在产出 潜在产出、产出缺口、经济周期、经济增长 潜在产出 第2章 国民收入的核算 章 1. 2. 3. GDP核算的成本法:GDP, NDP, NI 核算的成本法: 核算的成本法 总需求的四个组成部分 需求的四个组成部分 重要恒等式: 重要恒等式: (1)两部门经济:(私人) S = Y – C = I )两部门经济: (2) 一般情形:S – I = (G + TR - TA) + NX 一般情形: 通货膨胀和价格指数 : P −P CPI, PPI,GDP 消涨指数 = 名义GDP / 真实GDP π = t t −1 Pt
AS曲线: 描述对各个给定的价格水平,厂商愿意提供的产出。AS曲线 曲线: 曲线 向上倾斜。长期的AS曲线是垂直的,短期的AS曲线是水平的。(原因 后面再探讨)。这与微观经济学中的长期的供给曲线比短期的供给曲线 更富有弹性刚好相反。 AD曲线 曲线: AD曲线: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处于均衡状态下的价格水平与产出 水平的结合。AD曲线向下倾斜,是因为较高的价格降低了货币供给的 真实价值,从而降低了对产出的需求。
M = CU + D
= D(1 + CU / D) = D(1 + cu ) H = CU + reserves = D(CU / D + reserves / D) = D(cu + re) 1 + cu M= H = mm × H re + cu 1 + cu mm = re + cu
中级宏观经济学复习
28
内生增长理论与经济增长的核心问题
• 内生增长理论告诉我们什么?
• 干中学、人力资本、研发、企业家精神是 技术进步的源泉。
• 如何解释各种各国收入水平和经济增长率 的差异?
Macroeconomics - Barro Chapter 3 29
经济增长理论前沿
• 为何美国的人力资本水平高于其他国家? • 为何美国拥有更多的研发? • 为何美国的企业家精神更强? • • • • 文化 地理 制度 制度的演进(Acemoglu,et.al 2001)
决定AD的变量:三大市场需求+两大政策
AD=F(一,二,三,四)
一:价格; 二:二大政策; 三:三大需求; 四:四大系数
(2)决定总供给(AS)的变量: • ①长期的总供给量:总量生产函数(增长模型) Y长=F(K,L,R;Tech,Ins)=F(A, K, L) =F(资本,劳动,资源;技术,制度) ②短期的总供给量:Y短=F(相对价格或成本)or F(利润) 当P↑>成本↑,成本调整滞后于价格变化→利润↑ →生产↑(企业效益↑)
16
四、宏观经济学的两大流派(并存) :
· 市场调节派+政府干预(调控)派
古典学派 (凯恩斯之前的西方主流经济学) 新古典主义 Keynesism(1936~1970’s初) 二战后推行(西方主流经济学) New Keynesism
导论
19
实际GDP 作为福利的量度
从福利的角度看实际GDP,有如下缺陷:
44
均衡经济周期模型中的通货膨胀
• 货币增长和通货膨胀的时间路径不影响一 组实际变量.
– 实际 GDP, Y; 劳动和资本服务的投入 , L 和κK; 消费与投资 , C 和I; 实际工资率 , w/P; 实际租 赁价格 , R/P; 和实际利率, r.
中级宏观经济学复习素材(给学生)
三、问答与讨论(论述)题 1、无技术进步的索罗模型中,考虑人口的增长,稳态增长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请证明之。 2、短期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关系如何?应该如何利用通胀率的变动,把短期 与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同时表达出来? 3、菲利普斯曲线的早期形式是怎样转化为后期的附加预期变量的菲利普斯曲线 形式的?(要有教材的适当的推导). 4、简述预期在消费决策中的作用路径及其政策含义。 5、为什么加入预期因素后,IS 曲线会变得更加陡峭呢? 6、预期对投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请阐述其中的传导机制。 7、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内需求和对国内产品的需求为什么会有差异? 8、主权国货币贬值对该国贸易平衡产生的影响如何?机制是怎样的? 9、请利用 45°图模型分别讨论在开放型经济条件下,政府减税对国内的需求侧 和供给侧分别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对贸易平衡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10、一个 10 年期债券利率是怎样定义的?如何根据当前和预期的短期利率来表 示 10 年期债券的利率? 11、请利用价格决定关系(PS)和工资决定关系(WS)推导总供给 AS 方程(曲 线)。 12、一年期债券和三年期债券的套利条件如何?请用公式说明。 13、什么是利率的期限结构? 14、一个无限期名义收入、名义利率的贴现值会等于无限期实际收入、实际利率 的贴现值吗?为什么? 15、货币供给增加对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影响在短期和长期存在明显差异,为什
中级宏观经济学知识点
中级宏观经济学知识点一、知识概述《国内生产总值(GDP)》①基本定义:国内生产总值呢,简单讲就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一段时间(通常是一年)里生产的全部东西(包括商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打个比方,就好像是一个村子一年总共种的粮食、盖的房子、给人理发等各种产出价值都加一块。
②重要程度:在中级宏观经济学里,GDP可是超重要的概念,可以说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
通过GDP的变化能够了解经济是在增长、衰退还是保持平稳。
③前置知识:得先懂一些基本的会计概念,像生产、消费、投资之类的概念要有点概念,还有对于不同产业的区分也要大概知道些。
④应用价值:要是你是个政府官员,要定政策刺激经济,那GDP就是你要盯着的数字,看看经济是不是有活力。
对于企业来说,GDP的走势能影响市场需求的大小,决定生意好不好做。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GDP在宏观经济学里是核心概念,很多其他的诸如经济增长、失业、通货膨胀等知识点都是围绕它展开来说的。
②关联知识:和消费函数有关系,因为居民消费是GDP的一部分;跟投资理论也有关,企业投资也是GDP中的一块。
还关联到国际贸易,进出口对一个国家的GDP影响可不小。
③重难点分析:- 掌握难度:难就难在准确计算GDP的不同方法上,而且要分清哪些该计入哪些不该计入。
- 关键点:区分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是个关键点,要是弄混了计算就全乱套了。
④考点分析:在考试里经常出现的考点就是计算GDP,可能给你一堆数据,让你分清哪些是要算进GDP里面的,然后算出GDP的值。
还会考查GDP的构成部分以及GDP核算方法这些知识。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 GDP是个市场价值概念,也就是说所有的东西都要换算成货币价值才能计算,所以有些没进入市场交易的就很难准确算到GDP里了,像自己家种了菜自己吃这种情况。
- 还有它是个最终产品的概念,是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一、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整个经济的总体运行情况,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国际贸易等方面。
其关注的是总体经济现象,而非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
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它衡量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增加量。
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来表示。
通货膨胀指的是总体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
这会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的稳定。
失业则是指有劳动能力并且愿意工作的人没有工作的状态。
失业率是衡量失业程度的重要指标。
二、国民收入核算1、国内生产总值(GDP)GDP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理解 GDP 的定义需要注意几个要点:首先,GDP 只计算最终产品和服务,避免重复计算;其次,GDP 是市场价值的总和,需要通过市场价格来衡量;最后,GDP 是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而非销售的。
2、其他相关指标除了 GDP,还有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等指标。
GNP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它与 GDP 的区别在于计算的是本国国民的生产,而不管生产活动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进行。
NDP 是从 GDP 中扣除折旧后的净值。
NI 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PI 是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后形成的个人收入。
DPI 则是个人收入扣除个人所得税后的余额。
3、国民收入核算的方法主要有支出法、收入法和生产法三种。
支出法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支出,即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和净出口(NX)之和来计算 GDP。
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中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来计算 GDP,包括工资、利息、租金、利润等。
中级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求完善)
简答题:第三章1. 什么因素决定了一个经济生产的产出?【答案】生产要素和生产技术决定一个经济生产的产出。
生产要素是生产商品和服务的必备条件:最主要的是劳动力和资本。
生产技术决定一定的生产要素最多能生产多少商品和服务。
任何生产要素的增加或技术的进步都会提高经济生产的产出。
8.解释当政府增加税收时,消费、投资和利率会发生什么变动。
【答案】当政府增加税收时,可支配收入下降,因此消费也下降。
下降的消费数量等于增加的税收乘以边际消费倾向(MPC)。
边际消费倾向越高,增税对于消费的抑制作用越明显。
由于产量由生产要素和生产技术决定,政府购买没有改变,下降的消费数量必须由增加投资来补偿。
因为投资的增加,实际利率必然下降。
因此,税收的增加导致了消费的下降,投资的增加,实际利率的下降。
第四章2.什么是法定货币供给?什么是商品货币?【答案】法定货币是由政府规定或法令确定的,没有内在价值的货币,例如美元和人民币。
商品货币是基于某种商品有内在价值的货币,例如金子,当将之用于货币时,它就是商品货币。
5.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假设意味着什么?【答案】如果我们假设货币流通速度不变,那么数量方程式就可以作为一种关于什么决定名义GDP的理论,货币流通速度一定的货币数量方程式为:M V= PY,因此货币数量(M)的变动必定引起名义GDP(PY)的同比例变动,也就是说,如果货币流通速度是固定的,货币量决定了经济产出的货币价值。
6. 谁支付通货膨胀税?【答案】货币持有者支付通货膨胀税。
当价格上升时,人们持有的货币的实际价值下降——由于价格的上升,一定的货币只能买到更少的商品和服务。
第五章1.什么是资本净流出和贸易余额?解释他们之间的关系。
【答案】国民收入恒等式可写为:S−I = NX,这种形式的国民收入恒等式反映了国际间为资本积累筹资的资金流动S-I,与国际间产品和服务的流动NX之间的关系。
国外净投资是指国内储蓄和国内投资之间的差额,即恒等式中S-I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级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第十三章简单国民经济收入理论1.边际消费倾向(MPC):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
(切线的斜率)平均消费倾向(APC):任一收入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例。
(原点与某一点的斜率)APC>MPC;y↑=>APC↓,MPC↓2.边际储蓄倾向(MPS):储蓄量增加对收入的影响。
平均储蓄倾向(APS):任一收入上储蓄在收入中的比例。
APS>MPS;y↑=>APS↑,MPS↑APS+APC=1;MPS+MPC=1。
3.乘数:投资乘数ki=政府购买支出乘数kg=1 / 1-β| 负税收乘数kt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tr=β/ 1-ββ<1,|1/1-β|>|β/1-β|平衡预算乘数ks=1.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S-LM均衡分析)前提:净投资是一个内生变量1.投资的决定:1.投资函数:投资与利率之间的反向关系,即使利率r为零时也有投资量,称自主投资。
i=i(r)=e-dr;d为投资需求对利率的反应程度。
2.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资本。
3.MEC曲线表明:i和r之间存在反向变动的关系。
4.投资边际效率(MEI)曲线:由于资本品供给价格R上升而被缩小了的r的数值成为MEI。
更精确的表明了i和r之间的关系。
(当R↑而r↓时MEC不可体现,而MEI可以体现)5.预期收益与投资:影响预期收益的因素如下:1.对投资项目的产出的需求预期:如果企业认为投资项目产品的市场需求在未来增加,就会增加投资。
加速原理:产出增量与投资之间的关系可称加速数,说明产出和投资之间关系的理论。
2.产品成本;3.投资税抵免:及政府规定,投资的厂商可从他们的所得税单中扣除其投资总值的一定百分比。
6.风险与投资7.托宾的q说:企业的市场价值与重置成本之比,可作为要不要进行新投资的标准。
q=企业的股票市场价值/新建企业的成本q<1,买旧的企业比建新的企业便宜;q>1,买旧的企业比建新的企业贵。
2.IS曲线:反应产品市场的均衡,值产品市场上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
含义: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些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
IS曲线函数:二部门:y=α+i / 1-β=(α+e-dr )/ 1-βr=(α+g+e-βt)/ d -[(1-β)/ d] y三部门:1.定量税情况下,斜率绝对值是(1-β)/ d;r=(α+e)/ d -[(1-β)/ d] y2.比例税情况下,c=α+β(1-t)yr=r=(α+g+e)/ {d -[1-β(1-t)]}/ d] y二部门时,影响IS曲线斜率的因素:1.β↑=>斜率↓,平坦=>r的变动→y的变动大;2.d↑=>斜率↓,平坦=>r的变动→y的变动大。
三部门时,影响IS曲线斜率的因素:1.β↑=>斜率↓,平坦=>r的变动→y的变动大;2.d↑=> 斜率↓,平坦=>r的变动→y的变动大;3.t↓=>斜率↓,平坦=>r的变动→y的变动大;其中d的影响最大,最敏感。
3.流动性偏好:由于货币具有使用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
4.货币需求:L=ky-hr交易动机,谨慎动机=>收入影响;L1=ky投机动机=>利率影响;L2= - hr5.货币供给:m=M/P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1.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变动税收: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
例如:经济萧条时,政府=>减税=>企业和个人=>多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费需求=>增加生产和就业=>最终国民收入增加。
变动政府支出:变动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
例如:经济萧条时,政府=>扩大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扩大私企产品销路,增加消费=>刺激总需求=>增加生产的就业。
2.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例如:经济萧条时,政府=>增加货币供给=>一方面降低利息率,另一方面支持企业扩大投资=>一方面刺激私人投资,另一方面刺激消费=>生产和就业增加。
不管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增加。
例如:如果LM不变,政府=>扩张性财政政策=>IS向右上方移动=>与LM的交点上均衡利率和收入都高于之前;如果IS不变,政府=>扩张性财政政策=>LM向右下方移动=>与IS的交点上均衡利率低于之前,均衡收入高于之前。
3.从IS-LM模型看,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是指政府收支变化(包括变动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使IS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产生的影响。
挤出效应:均衡利率上升,抑制了私人投资。
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小,即IS越平坦,则利率上升幅度小,挤出效应(利率上升抑制了私人投资)大,财政政策效果越小。
反之,IS 曲线越陡峭,利率上升幅度大,挤出效应小,财政政策越大。
财政政策效果最大时:IS曲线垂直(d=0),LM曲线水平(h->无穷),即流动性陷阱。
在IS曲线不变时,LM曲线斜率越大,即LM曲线越陡峭,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动越小,及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LM越平坦,则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
4.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扩张性财政政策完全有效,利率变动完全无效)如上所述,如果LM越平坦,或IS越陡峭,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大。
还可分析得出,LM越平坦,IS越陡峭,货币政策效果越小。
当IS曲线垂直而LM曲线水平时,财政政策完全有效而货币政策无效。
原因是:1.当利率降到极低时,说明货币需求的弹性已为无限大,这是人们持有货币而不买债券的利息顺损失是极小的。
利率极低时债券价格极高,这是人们预计债券几个只会跌,不会涨,这是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只想持有在手中。
2.IS为垂直线,说明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为零,即不管利率如何变动,投资都不会变动。
5.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例如:由于政府支出增加=>购买产品和劳务的(需求)竞争加剧=>物价上涨=>实际供给量因物价上涨而下降=>投机货币量减少=>债券价格下跌=>利率上升=>私人投资减少=>私人消费减少。
充分就业和非充分就业都会产生挤出效应。
1.充分就业情况下,在政府支出增加而造成价格上涨时,如果工人们由于存在货币幻觉,即人们不是对货币的实际价值做出反应,而是对名义价值做出反应,短期内劳动需求增加,就业和产量都会增加。
长期内,由于经济已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增加政府支出会完全地挤占私人投资和消费。
2.非充分就业情况下,由于政府支出增加造成社会总需求增加,产出水平相应提高,从而使货币需求大于供给(交易需求增加,名义供给不变),因而投机货币量减少,利率上升,投资下降。
此时因为社会就业非充分,不可能对私人投资和消费完全挤出。
政府支出会在多大程度上挤出私人支出呢?取决于:1.支出成乘数的大小。
(正相关)2.货币需求对产出变动的敏感程度。
(正相关)3.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负相关)4.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投资的利率系数的大小。
(正相关)在凯恩斯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利率系数无限大,而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等于零。
因此,挤出效应为零,财政政策完全有效。
在古典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利率系数等于零,而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无限大。
因此,挤出效应是完全的,财政政策毫无效果。
6.从IS-LM模型看,货币政策效果的大小是指变动货币供给量,使LM变动对总需求产生的影响。
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小,即IS越平坦,国民收入增加较多,则LM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货币政策效果大。
反之,IS曲线越陡峭,国民收入增加较少,LM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小,货币政策越小。
IS较陡,表示投资的利率系数较小,即投资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较差,LM 由于货币供给增加而向右移动使利率下降时,投资不会增加很多,从而国民收入也不会有较大增加。
当IS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越小;反之,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大。
(LM较平坦,表示货币需求受利率的影响较大,因而货币供给量对利率变动的作用较小。
)7.古典主义极端情况(完全竞争,充分就业):(利率变动完全有效,扩张性财政完全无效)如上所述,如果IS越平坦,或LM越陡峭,则货币政策效果越大。
还可分析得出,IS越平坦,LM越陡峭,财政政策效果越小。
当LM曲线垂直而IS曲线水平时,货币政策完全有效而财政政策无效。
原因是:1.LM为垂直线,当利率升到极高时,说明货币需求的弹性为零,这时人们持有货币的损失是极大的。
利率极高时债券价格极低,这时人们预计债券价格只会涨,不会跌,这时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不想持有在手中。
为此,只要政府借款的利率一定要上涨到政府公债产生的收益高于人们预期的收益,那么,政府支出多少,都会伴随私人投资的相应减少,此时挤出是完全的。
2.IS为水平线,说明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为无限大,即利率稍有变动,就会使投资大幅变动。
此时政府因支出增加或税收减少而使利率稍有变动,就会使私人投资,大大减少,产生完全挤出效应。
8.货币政策的局限性:1.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2.从货币均衡的情况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的话,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3.货币政策的外部是指也影响政策效果;4.在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的效果还要因为资金在国际上流动而受到影响。
9.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关键:扩张性财政政策=>y↑→r↑;紧缩性财政政策=>y↓→r↓扩张性货币政策=>r↑→y↓;紧缩性货币政策=>r↓→y↑第十六章宏观经济实践1.经济政策: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预。
2.充分就业:在广泛意义上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非自愿失业已消除,失业仅限于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
3.失业率:失业率=失业者人数/劳动力人数。
失业人数对劳动力人数的比率。
4.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人数/人口数。
劳动力与人口的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