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违法犯罪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侵犯法律的中学生案例(3篇)

侵犯法律的中学生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法律意识相对薄弱。

近年来,校园暴力、盗窃、网络诈骗等违法行为在中学生群体中时有发生。

本文将以一个真实的中学生侵犯法律案例为切入点,剖析其成因、危害及预防措施。

二、案例介绍小明,一个阳光、活泼的初中生,成绩优异,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然而,在进入初中二年级后,小明开始出现了一系列令人费解的行为。

一天,学校门口的便利店老板发现,自己的手机不见了。

经过调查,发现手机是被人偷走的。

警方调查后发现,犯罪嫌疑人正是小明。

原来,小明因为沉迷网络游戏,急需大量游戏币,便萌生了盗窃手机的想法。

在得手后,小明将手机卖给了收赃的人,换取了游戏币。

这并非小明第一次犯罪。

在此之前,他还曾因为偷窃同学的钱包、向同学勒索等违法行为受到处分。

然而,小明却对此毫无悔改之意,反而变本加厉。

三、案例剖析1. 成因分析(1)家庭教育缺失。

小明出生在一个单亲家庭,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忙于工作,导致小明缺乏关爱和陪伴。

在这样的环境下,小明逐渐形成了自私、冷漠的性格。

(2)学校教育不足。

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部分学生法律意识淡薄。

(3)社会环境的影响。

网络、影视作品等媒体对暴力、犯罪等内容的过度渲染,使部分学生产生模仿心理。

2. 危害分析(1)对受害者造成伤害。

小明盗窃手机、勒索同学等行为,给受害者带来了财产损失和心理阴影。

(2)破坏校园和谐。

校园暴力、盗窃等违法行为破坏了校园的和谐氛围,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3)损害自身形象。

小明因违法行为受到处分,不仅影响了自身形象,还可能影响其未来的发展。

四、预防措施1. 家庭教育要重视。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

2. 学校要加强教育。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3. 社会要净化环境。

媒体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杜绝暴力、犯罪等内容的过度渲染。

4.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遵守法律案例分析(3篇)

中学生遵守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张,一名15岁的中学生,就读于某市一所普通中学。

他性格开朗,学习成绩一般,但与同学关系融洽。

然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小张接触到了网络游戏,从此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为了筹集游戏点卡,小张开始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案例分析1. 违法行为(1)盗窃:小张为了购买游戏点卡,多次潜入同学家中,盗取现金、银行卡等财物。

(2)诈骗:小张利用同学信任,以借手机、借钱为由,骗取同学钱财。

2. 违法原因(1)法律意识淡薄:小张从小生活在幸福的家庭,对法律知识了解甚少,缺乏对违法行为的认识。

(2)道德观念缺失:小张在追求游戏的过程中,忽视了道德底线,认为为了自己的兴趣,可以不择手段。

(3)家庭教育缺失:小张的父母忙于工作,很少关心他的生活和学习,导致他缺乏家庭教育的引导。

3. 后果及教训(1)后果:小张因盗窃、诈骗被公安机关抓获,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五千元。

同时,他失去了同学的信任,家庭关系紧张,给自己和父母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2)教训:小张的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作为中学生,我们要时刻保持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预防措施1. 加强法制教育:学校和家庭要重视对中学生的法制教育,通过开展法律知识讲座、案例分析等活动,提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

2. 培养道德观念:学校和家庭要关注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自我约束能力。

3. 重视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多陪伴、多沟通,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4. 强化学校管理:学校要加强管理,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对违法行为及时发现、及时制止。

四、总结中学生遵守法律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小张的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加强法制教育,培养道德观念,重视家庭教育,强化学校管理,共同为中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第2篇一、案例背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开始接触网络,网络消费也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中学生典型法律案例分析(3篇)

中学生典型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是一名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优秀。

然而,由于长相较为瘦弱,经常受到同班同学的嘲笑和欺负。

这些同学以校园霸凌的方式,对小明进行言语侮辱、肢体攻击,甚至抢夺小明的财物。

小明多次向老师反映情况,但老师未能给予有效解决。

在一次课间休息时,小明再次被一群同学围攻,导致他无法正常上课,身心受到严重伤害。

二、案例分析1. 案例性质本案例属于校园霸凌事件,涉及到的法律问题主要包括:(1)侵犯他人人身权利:霸凌者对小明进行言语侮辱、肢体攻击,侵犯了小明的人格尊严和人身安全。

(2)侵犯他人财产权利:霸凌者抢夺小明的财物,侵犯了小明的财产权。

(3)侵犯他人受教育权利:霸凌事件导致小明无法正常上课,侵犯了小明的受教育权利。

2. 法律依据(1)宪法: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2)教育法:我国教育法规定,学校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禁止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3)治安管理处罚法: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对于扰乱学校秩序、侵犯他人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行为,可以给予警告、罚款、行政拘留等处罚。

(4)刑法:对于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校园霸凌行为,可以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案例分析结果1. 霸凌者法律责任根据法律规定,霸凌者应对其行为承担以下法律责任:(1)民事责任:霸凌者应承担侵权责任,赔偿小明因霸凌所遭受的精神损害和财产损失。

(2)行政责任:公安机关可以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霸凌者进行警告、罚款、行政拘留等处罚。

(3)刑事责任:如果霸凌行为情节严重,构成犯罪,霸凌者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 学校法律责任学校作为教育机构,有责任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在本案例中,学校存在以下法律责任:(1)行政责任:学校未能有效制止校园霸凌事件,未尽到管理职责,可由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警告、罚款等处罚。

(2)民事责任:如果学校在事件中存在过错,导致小明遭受严重损害,学校可能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未成年人违法行为案例剖析

未成年人违法行为案例剖析

未成年人违法行为案例剖析1. 引言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未成年人由于种种原因,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行为,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典型案例,总结经验教训,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本文将围绕一起未成年人违法行为案例进行剖析。

2. 案例简介2020年,某市发生了一起未成年人抢劫便利店案件。

犯罪嫌疑人为一名16岁的中学生小张,因与他人发生纠纷,怀恨在心,遂纠集两名同学,共同策划抢劫便利店。

在实施犯罪过程中,三人分工明确,采取暴力手段,威胁店员,抢走现金和财物共计价值人民币5万元。

案发后,警方迅速展开侦查,将犯罪嫌疑人全部抓获归案。

3. 原因分析3.1 家庭教育缺失小张在单亲家庭中成长,母亲忙于工作,对其缺乏关爱和陪伴。

家庭教育的不到位,使得小张在性格塑造关键期缺乏正确引导,导致其心理扭曲,容易受到不良因素影响。

3.2 校园欺凌现象小张在校园内曾遭受同学欺凌,使其心理产生报复心理。

此外,学校在处理欺凌事件时,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导致问题恶化。

3.3 社会风气影响案发前,小张接触了不良社会风气,结交了损友,逐渐学会了暴力解决问题。

在不良诱惑下,其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淡薄,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4. 预防措施4.1 强化家庭教育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摇篮,家长应加强对子女的关爱和陪伴,关注其心理健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子女良好的道德品质。

4.2 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学校应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建立健全欺凌防治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理欺凌事件,保障学生身心健康。

同时,加强法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4.3 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关注未成年人成长,倡导文明风尚,净化社会风气,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5. 结语未成年人违法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剖析,我们应吸取教训,加强未成年人教育和保护,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中学生法律案例分析(3篇)

中学生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损害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以下是一起中学生校园欺凌案件的案例。

二、案例简介某中学八年级学生李某,因家庭经济条件较好,被同年级学生赵某、王某等视为“有钱人”。

一天,李某在放学路上被赵某、王某等人拦住,要求李某请客。

李某拒绝后,赵某、王某等人便对李某进行了殴打,并抢走了李某身上的钱财。

事后,李某向学校举报了此事,学校对此进行了调查处理。

三、法律分析1. 校园欺凌的法律性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的规定,聚众斗殴罪是指聚众斗殴,情节恶劣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在本案中,赵某、王某等人对李某进行殴打,抢夺其财物,已构成聚众斗殴罪。

2. 学校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保障学生、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在本案中,学校对李某的举报进行了调查处理,但未对赵某、王某等人进行严肃处理,导致校园欺凌事件未能得到有效遏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十二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违反本法规定,侵犯学生、教职工合法权益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3. 家长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监护职责,保护未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

在本案中,赵某、王某等人的家长未能履行监护职责,导致孩子参与校园欺凌事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十二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违反本法规定,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4. 法律责任的追究(1)对于赵某、王某等参与校园欺凌的学生,应依法承担刑事责任,并由学校、家长配合司法机关进行教育改造。

(2)对于学校,应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对李某进行赔偿,并采取措施加强校园安全管理,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3)对于家长,应依法承担民事责任,配合司法机关对赵某、王某等人进行教育改造,并加强对孩子的家庭教育。

学生典型法律案例范文(3篇)

学生典型法律案例范文(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一名15岁的中学生,因与同学发生纠纷,一时冲动,用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将同学刺伤,造成对方重伤。

事后,小明对自己的行为深感懊悔,但法律的制裁是无法逃避的。

本案例将围绕小明的犯罪行为,探讨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责任及其教育意义。

二、案例描述1. 犯罪过程一天放学后,小明与同学小李在回家的路上发生口角,双方情绪激动。

在争执过程中,小明从书包里掏出一把水果刀,朝小李腹部猛刺一刀。

小李倒地,鲜血直流。

周围同学见状,立即报警,并将小明控制。

2. 案件处理小明被公安机关抓获后,案件移交至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

经审理,法院认为小明构成故意伤害罪,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

三、案例分析1. 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伤害罪,致人重伤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本案例中,小明已满十四周岁,其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2. 犯罪原因分析(1)家庭因素:小明家庭环境较为复杂,父母离异,缺乏关爱,导致其心理发育不健全,容易冲动。

(2)学校因素:学校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小明的心理问题。

(3)社会因素:社会风气浮躁,暴力文化侵蚀,使得小明模仿并实施暴力行为。

3. 教育意义(1)加强家庭教育:父母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2)完善学校教育: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

(3)净化社会风气: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减少暴力文化的传播。

四、案例启示1. 未成年人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2. 家庭、学校、社会应共同承担起教育责任,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预防犯罪的发生。

3.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有力武器,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要依法予以严惩。

4. 加强法治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使其明白违法的严重后果,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总之,本案例提醒我们,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不容忽视。

中学生触犯法律案例分析(3篇)

中学生触犯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中学生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触犯法律的现象。

本文将通过对一起中学生触犯法律案例的分析,探讨中学生违法行为的成因、特点及预防措施。

二、案例描述2019年3月,某市一所中学发生了一起中学生偷窃案。

犯罪嫌疑人小明(化名),男,14岁,系该校初二学生。

经调查,小明因家庭经济困难,无法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于是产生了偷窃的想法。

3月15日,小明趁学校放学无人看管之际,潜入教室,盗取了同学们的现金和电子产品,共计价值人民币5000元。

案发后,小明被公安机关抓获,并被依法刑事拘留。

三、案例分析1. 成因分析(1)家庭原因:小明家庭经济困难,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他的生活和学习,导致小明在物质需求上得不到满足。

(2)学校原因:学校对学生法律意识教育不够,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小明的违法行为。

(3)个人原因:小明缺乏自制力,容易受到外界诱惑,法律意识淡薄,认为偷窃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

2. 特点分析(1)年龄特点: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发育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法律意识相对薄弱。

(2)行为特点:中学生触犯法律的行为往往具有盲目性、冲动性和反复性。

(3)手段特点:中学生触犯法律的手段往往简单、直接,如偷窃、打架等。

3. 预防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完善学校教育: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制观念,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习惯。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了解社会、了解法律,增强法制观念。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

四、结论中学生触犯法律的现象不容忽视,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加强中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预防中学生违法行为的发生。

通过分析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家庭、学校和社会在预防中学生违法行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青少年法律案例即分析(3篇)

青少年法律案例即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少年犯罪现象日益突出。

其中,盗窃犯罪尤为严重。

本文以某市一起未成年人盗窃案为例,对青少年盗窃犯罪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

(一)案件基本情况2019年5月,某市一名15岁的中学生李某,伙同另外两名未成年人盗窃了一辆停放在小区内的摩托车。

三人将摩托车盗走后,将摩托车卖掉,得款共计5000元。

案发后,李某等三人被公安机关抓获。

(二)案件处理结果经审理,法院认为李某等三人构成盗窃罪,依法判处李某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2000元。

另外两名未成年人因年龄较小,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

二、案例分析(一)未成年人盗窃犯罪的原因1. 家庭因素:家庭教育缺失、家长监管不力是导致未成年人盗窃犯罪的重要原因。

在案例中,李某的父母忙于工作,忽视了对他的教育和关爱,导致他形成了不良习惯。

2. 社会因素:社会不良风气、网络诱惑等因素对未成年人产生了负面影响。

案例中,李某在网络上接触到盗窃、抢劫等违法犯罪信息,受到不良影响。

3. 个人因素:未成年人心理发展不成熟,道德观念淡薄,自制力差,容易受到外界诱惑而走上犯罪道路。

(二)未成年人盗窃犯罪的法律问题1. 刑事责任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在本案中,李某已满十四周岁,其盗窃行为构成盗窃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2. 刑罚适用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第七十三条,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同时,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

在本案中,法院依法对李某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犯罪从轻处罚的原则。

3. 刑罚执行问题: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执行,应当注重教育和挽救。

关于中学生的法律案例(3篇)

关于中学生的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一个普通的中学生,成绩优异,性格开朗。

然而,在他17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让他误入歧途。

原本幸福的家庭因为父亲生意失败,欠下巨额债务,生活陷入困境。

在极度压力下,小明开始尝试通过不正当手段赚钱,最终走上了犯罪道路。

二、案例经过1. 误入歧途小明原本对法律一无所知,但在家庭困境的逼迫下,他开始尝试通过不正当手段赚钱。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结识了一群社会青年,他们告诉他,只要帮忙“洗钱”,就能获得丰厚的回报。

2. 深陷泥潭在利益的驱使下,小明开始参与“洗钱”活动。

他利用自己的银行卡,帮助犯罪团伙转移赃款。

随着涉案金额的不断增加,小明的内心逐渐迷失,他开始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并没有什么不妥。

3. 落入法网在一次“洗钱”活动中,小明被警方抓获。

在审讯过程中,他如实交代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原来,他在参与“洗钱”的过程中,不仅帮助犯罪团伙转移了巨额赃款,还参与了一桩诈骗案。

三、案例分析1. 家庭教育缺失小明的家庭变故是导致他误入歧途的重要原因。

在他成长过程中,父母忙于工作,忽视了对他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

这使得小明在面临困境时,缺乏应对能力,容易受到不良影响。

2. 法律意识淡薄小明在参与“洗钱”活动时,对法律一无所知。

这反映出我国青少年法律意识普遍淡薄,需要加强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养。

3. 社会环境因素小明结识的社会青年,正是他误入歧途的关键因素。

这些不良青年利用青少年的无知和冲动,诱导他们参与犯罪活动。

这要求我们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净化社会环境,为青少年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启示与反思1.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在家庭生活中,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并纠正他们的错误。

2. 提高法律素养学校和社会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通过举办讲座、开展法律知识竞赛等形式,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让他们明白违法犯罪的严重后果。

关于中学生触犯法律案例(3篇)

关于中学生触犯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中学生触犯法律的现象日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这些案例不仅损害了受害者的合法权益,也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了严重影响。

本文通过对一起中学生触犯法律案例的剖析,旨在引起社会各界对青少年违法问题的重视,共同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二、案例背景某市一所中学,因一起中学生触犯法律案例引发广泛关注。

该案例涉及一名15岁中学生小王(化名),他因涉嫌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被警方逮捕。

三、案例经过1. 事件起因小王家境贫寒,父母离异,长期缺乏关爱。

在校期间,他结识了一群不良少年,逐渐沉迷于网络赌博。

为筹集赌资,小王开始盗窃、抢劫同学财物。

2. 事件经过某日,小王与同伙在校园内抢劫一名同学,被受害者报警。

警方介入调查,发现小王还涉嫌其他盗窃、抢劫案件。

经过审讯,小王交代了全部犯罪事实。

3. 事件后果小王被判处有期徒刑,同时学校对其进行了开除学籍的处理。

受害者家庭对小王及其家庭提出了巨额赔偿要求。

此外,小王的不良行为对其他同学产生了恶劣影响,引发校园安全问题。

四、案例分析1. 家庭因素小王的家庭环境为其犯罪提供了土壤。

父母离异、缺乏关爱,使他在心理上产生了扭曲,容易受到不良影响。

2. 学校因素学校在管理上存在漏洞,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小王的异常行为。

同时,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导致部分学生陷入心理困境。

3. 社会因素社会不良风气、网络赌博等诱惑,使部分中学生容易陷入犯罪深渊。

此外,社会对青少年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不够,导致犯罪成本较低。

五、反思与启示1. 家庭关爱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同时,要培养孩子的法制观念,引导他们远离不良行为。

2. 学校教育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

同时,要加强校园安全管理,严防校园犯罪事件发生。

3. 社会关注社会要关注青少年成长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同时,要加大对青少年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提高犯罪成本。

法律案例中学生(3篇)

法律案例中学生(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游戏已成为青少年娱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在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一些未成年人因缺乏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在游戏中实施了侵权行为,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本案例将围绕一名未成年学生在网络游戏中的侵权行为展开分析。

二、案情简介小王,17岁,是一名高中生。

2019年,小王在一款名为《梦幻西游》的网络游戏中,扮演了一个名为“王者归来”的角色。

在游戏中,小王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了大量游戏货币和装备,吸引了众多玩家的关注。

然而,这些非法所得并非出自小王之手,而是他通过购买他人账号、盗取他人游戏密码等手段非法获取的。

某日,小王在游戏中与一名玩家发生纠纷,对方指责小王使用非法手段获取游戏资源。

小王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遂在游戏中公开侮辱该玩家,称其为“骗子”、“小偷”等。

此举激怒了该玩家,对方将小王诉至法院,要求小王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

三、法院审理法院受理此案后,依法进行了审理。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查明以下事实:1. 小王在游戏中非法获取游戏货币和装备,侵犯了他人合法权益。

2. 小王在游戏中侮辱他人,侵犯了他人名誉权。

针对以上事实,法院认为:1. 小王的行为已构成侵权,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 小王在游戏中侮辱他人,侵犯了他人名誉权,应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综上,法院判决如下:1. 小王在《梦幻西游》游戏内向被侵权人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

2. 小王赔偿被侵权人精神损失费人民币5000元。

四、案例分析本案涉及两个法律问题:一是未成年人网络游戏侵权行为;二是名誉权侵权。

1. 未成年人网络游戏侵权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六条规定,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享有合法权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本案中,小王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他人游戏资源,侵犯了他人合法权益,其行为已构成侵权。

2. 名誉权侵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公民、法人的名誉权。

中学生法律案例分析范文(3篇)

中学生法律案例分析范文(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是一名初中生,因其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为人高傲,经常在校园里欺凌其他同学。

一天,小明在放学路上再次对一名叫小华的同学进行辱骂和殴打。

小华忍无可忍,向学校举报了小明。

学校经过调查,确认小明的行为构成了校园欺凌,对小明的行为进行了严肃处理。

然而,小华认为小明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要求公安机关介入调查。

二、案例分析1. 校园欺凌的法律性质根据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校园欺凌行为属于殴打他人,因此具有违法性。

2. 小明的行为构成犯罪吗?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若致人重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在本案中,小明对小华进行了辱骂和殴打,但未造成小华重伤或死亡。

因此,小明的行为尚未构成犯罪。

然而,若小明在殴打过程中,使用特别残忍的手段致小华重伤,则可能构成故意伤害罪。

3. 学校和公安机关的处理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应当建立预防未成年人欺凌的制度和措施,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护。

在本案中,学校对小明进行了严肃处理,符合法律规定。

根据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七十六条规定,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应当及时出警,调查处理。

在本案中,小华向公安机关举报了小明,公安机关应当依法介入调查。

三、法律建议1. 加强法制教育。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当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让他们明白校园欺凌行为的严重性。

2. 完善校园欺凌防治制度。

学校应当建立健全预防校园欺凌的制度和措施,加强校园安全管理,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3. 强化责任追究。

对于校园欺凌行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当共同承担责任,依法对施暴者进行处罚,对受害者给予关爱和帮助。

初中生触碰法律案例(3篇)

初中生触碰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现象日益严重,尤其是初中生触犯法律的事件层出不穷。

这些事件不仅给受害者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也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初中生触碰法律案例,揭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危害以及预防措施,以期为青少年提供警示,促使全社会共同关注青少年成长问题。

二、案例一:校园暴力事件1.案例简介小明(化名),15岁,某初中生。

因与同学发生矛盾,小明纠集其他同学对受害者进行殴打,致受害者多处受伤。

事后,小明等人被公安机关抓获。

2.案例分析校园暴力事件是初中生触碰法律的一个典型案例。

小明等人的行为严重违反了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的相关规定。

校园暴力不仅给受害者带来身心伤害,还可能导致受害者产生心理阴影,影响其正常学习和生活。

3.成因分析(1)家庭教育缺失:小明等人的家庭环境较为复杂,父母忙于工作,缺乏对子女的关爱和引导,导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不良价值观。

(2)学校教育不足: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存在不足,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不够,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3)社会环境影响:网络、影视作品等媒体中充斥着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

4.危害分析(1)伤害他人:校园暴力事件给受害者带来身心伤害,严重者甚至导致残疾或死亡。

(2)影响社会和谐:校园暴力事件破坏了校园环境,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

(3)败坏社会风气:校园暴力事件让青少年产生错误价值观,败坏社会风气。

三、案例二:网络诈骗事件1.案例简介小王(化名),14岁,某初中生。

利用网络平台,冒充商家,诈骗他人钱财。

经调查,小王诈骗金额达数千元。

2.案例分析网络诈骗是初中生触碰法律的另一个典型案例。

小王的行为严重违反了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

网络诈骗不仅给受害者带来经济损失,还可能导致受害者产生心理阴影,影响其正常生活。

3.成因分析(1)法律意识淡薄:小王等初中生对法律知识了解不足,法律意识淡薄。

(2)家庭教育缺失:小王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问题,父母未能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中学生触犯法律的案例(3篇)

中学生触犯法律的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小明,男,15岁,初中三年级学生。

小明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母都是勤劳朴实的打工人。

从小,小明就表现出聪明好学的特点,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明逐渐暴露出一些不良行为,最终触犯了法律。

二、事件经过1. 初涉江湖初中二年级时,小明结识了一群不良少年。

他们经常在一起打架斗殴,吸烟、喝酒,甚至参与盗窃。

小明起初对这些行为感到新奇,渐渐地,他也开始模仿,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2. 盗窃邻居一天晚上,小明和不良少年们闯入邻居家中,偷走了价值数千元的财物。

事后,他们分赃后各自离去。

邻居发现家中被盗,立即报警。

警方根据线索,将小明抓获。

3. 被迫认罪在审讯过程中,小明承认了盗窃的事实。

然而,由于他年龄较小,且是初犯,法院依法对他进行了教育、感化、挽救。

法院判决小明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两年。

4. 缓刑期间再犯在缓刑期间,小明并未吸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

他结识了更多的社会闲散人员,多次参与盗窃、赌博等违法行为。

在一次赌博中,小明输了大量钱财,为了还债,他再次走上盗窃的道路。

5. 再次被抓警方根据群众举报,再次将小明抓获。

这次,小明不仅涉及盗窃,还涉及赌博、伤害他人等违法行为。

法院依法判决小明有期徒刑三年。

三、案例分析1. 家庭教育缺失小明家庭条件一般,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他的成长。

这使得小明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关爱和指导,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

2. 同伴影响小明结识了一群不良少年,他们在生活中相互影响,使小明逐渐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3. 法制观念淡薄小明从小生活在法制观念淡薄的环境中,对法律的认识不足,导致他触犯法律后,还抱有侥幸心理。

四、启示1.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教育他们遵纪守法。

2. 强化法制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共同关注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让他们明白违法犯罪的严重后果。

3.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心理问题可能导致他们走上犯罪道路。

初中生触犯法律的案例(3篇)

初中生触犯法律的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一个初中生,原本生活在温馨的家庭环境中,父母疼爱,成绩优异。

然而,在他步入青春期后,却因为一时冲动,触犯了法律,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了无尽的痛苦。

以下是这起案例的详细情况。

二、案件经过1. 初犯:偷窃小明在一次放学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位老人丢失了钱包,钱包里有大量现金。

一时冲动,小明趁老人不注意,将钱包偷走。

事后,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

2. 再犯:抢劫在第一次偷窃后,小明并未吸取教训,反而更加大胆。

一天,小明在放学途中,看到一位中学生独自回家,心生邪念。

他跟踪该中学生至一处偏僻的小巷,使用暴力手段抢走了中学生的钱财。

3. 案发:被警方抓获该中学生报警后,警方迅速展开调查。

经过一番努力,警方成功抓获了小明。

在审讯过程中,小明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

三、案件分析1. 家庭因素小明的家庭环境原本温馨,父母对他的教育较为宽松。

然而,随着小明步入青春期,父母对他的关注度逐渐降低,导致小明产生了叛逆心理。

在家庭教育的缺失下,小明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 同伴影响小明在初中时期结识了一群不良少年,他们经常一起打架斗殴,偷窃财物。

在小明的眼中,这些行为似乎并无大碍,甚至认为这是一种“酷”的表现。

在这种不良氛围的影响下,小明逐渐走上了犯罪道路。

3. 心理因素小明在青春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快速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他容易产生冲动、自私、嫉妒等心理。

当遇到挫折时,他无法正确面对,而是选择用暴力、偷窃等手段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四、案件处理1. 法院判决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小明犯有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

2. 教育改造在服刑期间,小明积极参加监狱组织的各类教育活动,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努力改造自己。

在缓刑期间,他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努力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五、案件启示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成长,关心他们的心理变化,加强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

中学生犯罪案例分析

中学生犯罪案例分析

中学生犯罪案例分析案例一:一天晚上,某县中学的4位学生,傍晚闯进了城郊某中学的男生寝室里,掏出匕首威胁并殴打宿舍学生,共抢劫200余元。

由于受害学生报案及时,他们在回家40分钟后同时落网。

案例分析:在此案中,行为人“在客观上表现为对财物的保管者、所有者、守护者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迫使其交出财物”;在方法上,实施暴力,公然“对被害人的身体实施打击或者强制,例如,捆绑、殴打、禁闭、伤害等等",严重威胁着他人的生命、健康的安全;在主观上,是有意地采用暴力手段,夺取钱物,并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故4位学生的行为已触犯了刑法。

我国刑法还对刑事责任年龄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1)犯罪时已满16岁的人是完全负刑事责任时期。

因为他们的智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已具有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应当要求他们对自己的一切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

(2)犯罪时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是相对负刑事责任时期,对社会危害性较大的犯罪如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抢劫、贩毒、放火、爆破、投毒等犯罪负刑事责任.这4位学生犯罪时3位16周岁,一位15周岁,理应根据刑事责任年龄,追究他们应负的法律责任。

案例二:16岁的中学生刘某是某中学高二学生,家庭条件很好,刘某从小就娇生惯养,在学校不求上进,几乎每天都出入网吧并染上了赌博的恶习,花钱如流水,时间长了,父母知道他的恶习,便严格控制他的经济来源。

由于找父母要钱这条路走不通,又实在渴望出去潇洒一下,一天,他趁父母外出之机,将家里的5000元现金偷走。

一个多月后,刘某的父母发现5000元现金被盗,很快就怀疑到他,于是追问儿子有没有拿家里的钱.此时,5000元钱都快被他挥霍光了,刘某害怕家长责备,便一再说自己没有拿,其父亲便向公安机关报了案。

公安机关经过缜密的侦查后将犯罪目标锁定在刘某身上。

在大量事实面前刘某不得不承认钱是自己偷的,公安机关遂将其刑事拘留,后转为逮捕。

父母知道窃贼是自家的儿子后,认为儿子偷拿父母的钱财不犯罪,他们也不想追究责任,要求公安机关释放刘某,但公安机关认为刘某已涉嫌犯罪,因此对于刘某父母的请求未予允许。

中小学生法律案例分析(3篇)

中小学生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9年某月,某市某中学发生了一起校园欺凌事件。

受害者小王(化名),一名12岁中学生,在课间休息时,被同学小李(化名)和另外两名同学围殴,导致小王头部受伤,身上多处擦伤。

事后,小王向班主任和学校领导反映,但问题并未得到妥善解决。

无奈之下,小王家长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

二、案件分析1. 案件性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的规定,校园欺凌行为属于寻衅滋事罪。

在本案中,小李等三名同学对小王进行围殴,造成小王身体伤害,已构成寻衅滋事罪。

2. 案件原因(1)家庭教育缺失。

小李等三名同学的家庭教育存在一定问题,导致他们在行为上缺乏约束,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2)学校管理不善。

学校在发现校园欺凌事件后,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导致事件进一步恶化。

(3)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前,社会风气较为浮躁,部分青少年受不良信息的影响,容易产生暴力倾向。

3. 案件处理(1)公安机关介入。

当地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迅速展开调查,对涉嫌寻衅滋事罪的小李等三名同学进行刑事拘留。

(2)学校处理。

学校对涉事学生进行严肃批评教育,并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对学生的管理,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3)家长配合。

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共同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三、案例分析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本案中,小李等三名同学的家庭教育缺失,导致他们在行为上出现偏差,走上犯罪道路。

2. 学校管理的必要性学校是孩子们学习、生活的场所,学校管理对预防校园欺凌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应加强学生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建立健全校园欺凌举报机制,及时处理校园欺凌事件。

3. 社会环境的净化社会环境对青少年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政府、社会团体和家庭应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中学生触犯法律的小案例(3篇)

中学生触犯法律的小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中学生触犯法律的现象时有发生。

本案例以一起中学生触犯法律的真实事件为背景,旨在揭示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措施。

二、案例概述小明,男,14岁,某中学八年级学生。

他聪明伶俐,成绩优异,是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好学生。

然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一群社会青年,开始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某日,小明与这帮社会青年在街头闲逛时,发现一家便利店门口的收银台无人看管。

他们心生贪念,决定抢劫这家便利店。

在策划过程中,小明主动提出自己负责放风,其他人在便利店门口等候。

当晚,他们按照计划实施了抢劫,得手后逃离现场。

三、案例分析1.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1)冲动性: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冲动行事。

(2)盲目性:青少年缺乏社会经验,对法律意识认识不足,容易受到不良诱惑。

(3)团伙性:青少年犯罪往往以团伙形式出现,互相影响,共同作案。

2.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1)家庭教育缺失:家长忙于工作,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和关爱,导致孩子心理失衡。

(2)学校教育不足: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不够重视,导致学生法律意识淡薄。

(3)社会环境的影响:网络、影视、游戏等不良信息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

3. 预防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强化学校教育: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3)净化社会环境:政府、社会团体要加强对网络、影视、游戏等不良信息的监管,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四、案例启示1. 青少年犯罪问题不容忽视,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2. 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密切配合,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3. 青少年自身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法律意识,远离犯罪。

五、总结本案例以一起中学生触犯法律的真实事件为切入点,分析了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措施。

希望通过这个案例,引起社会各界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关注,共同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法律中学生案例分析(3篇)

法律中学生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

在中学生群体中,由于年龄、认知水平、法律意识等方面的限制,可能会出现一些法律问题。

本案例通过对一个中学生涉嫌盗窃案件的分析,旨在探讨中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预防和解决此类问题。

二、案例背景某中学高一学生李某,因家庭经济困难,产生了盗窃的想法。

一日,李某发现学校图书室内有一部手机,遂趁无人之际,将手机盗走。

得手后,李某将手机卖给了校外的一名收赃者。

然而,李某的盗窃行为很快被学校发现,并被警方抓获。

三、案例分析1. 李某的行为性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在本案中,李某盗窃手机的行为,已构成盗窃罪。

首先,李某的盗窃行为具有故意性,即明知是他人财物而仍实施盗窃;其次,李某的盗窃行为具有非法性,即未经财物所有人同意,擅自占有他人财物;最后,李某的盗窃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即破坏了社会秩序,侵害了他人合法权益。

2. 李某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李某已满十六周岁,应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对于李某的盗窃行为,应当依法判处相应的刑罚。

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 案例启示(1)加强中学生的法律教育。

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中学生的法律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使他们明白违法犯罪的危害性。

(2)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家庭和学校应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防止他们因心理问题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完善校园安全管理。

学校应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提高防范意识,防止类似盗窃事件的发生。

(4)加强家校合作。

家庭和学校应加强合作,共同关注中学生的成长,共同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违法犯罪案例分析目前,我国有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3.67亿,其中绝大多数为在校就读的学生。

由于不良文化信息的渗透、腐蚀以及丑恶的社会现象的影响,由于学校、家庭教育的一些失误,也由于一些青少年学生自身心理、行为、性格存在缺点,青少年违法犯罪正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中学生违法犯罪案例(一)——哥们义气型案例一:陈某和罗某两名中学生因哥们义气,帮同学打架而帮进牢房,发人深思。

陈某和罗某是某中学学生,均16岁。

一天晚上,二人接到同学顾某的电话,顾某在电话中说白天被人殴打,请他们帮忙去教训对方。

于是二人各自携带一把刀子,又邀约十几个同学与顾某会合后,在街上寻找白天与顾某打架的肖某某等人。

当晚八点,在一游戏厅找到肖某某和王某,陈某和罗某为首把对方砍伤后逃离现场。

案发后二人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便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

陈某、罗某和顾某等参与打架斗殴的学生分别被判处三年至七年的有期徒刑,并附带民事赔偿受害人肖某某和王某医疗费、营养费等费用共计10万6千多元。

案例二:每个人都有美好幸福的童年,曲哲(化名)也曾有过美好的理想。

当鲜艳的红领巾戴在他胸前的时候,慈祥的父母脸上也曾露出满意的笑容。

但他已偏离了人生轨迹,16岁就掉进了罪恶的深渊。

当冰冷的手铐铐住他的双手,当高墙电网隔断了他和亲人的团聚,他方猛醒。

可是,一切都太晚了。

曲哲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双职工家庭里。

父母对他很宠爱,家庭充满温馨。

小学时,曲哲聪明好学,读书用功,在班里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且先后在班里担任了组长、班长、学习委员。

小学毕业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市重点中学录取。

曲哲沉浸在父母、同学和老师的赞扬声中。

在沾沾自喜的同时,他变得狂妄自大起来。

思想开始滑坡,渐渐地和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并学会了抽烟、喝酒,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在家里他再也听不进父母的良言相劝,在学校更听不进老师的谆谆教诲。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仍对曲哲抱着极大的希望。

为了使他与那些所谓的“朋友”断绝来往,妈妈把曲哲送到省会的一所医学院学医,希望他能够脱离原来的不良朋友,重新赶上去。

曲哲似乎明白了父母的一片苦心,暗下决心,再不象以前那样。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期末考试中他以全班前十名的好成绩告别了这一学期。

暑假开始了,一年未见的“铁哥们”陈风找到了他,俩人聊起一年来的“新鲜事”。

陈风提起自己与女朋友方欣因种种原因发生了矛盾,关系不断恶化。

陈风越说越气,甚至要求曲哲帮他出口恶气,将方欣教训一下。

曲哲为了哥们义气便答应帮忙。

第二天,他们约好时间,把方欣骗到一间没人住的小破屋内。

到了那里,方欣感觉到有点不对劲,拔腿要走。

陈风追上去将她摔倒在地,俩人便在地上扭打起来。

曲哲吓得茫然不知所措,像一个木头人一样一动不动。

此时陈风瞪着发红的眼睛,气急败坏地冲他喊:“哥们儿快点”,曲哲身不由己地跑了过去,不顾方欣苦苦哀求,残忍的将其杀害了。

一个无辜少女就这样惨死在他们的手中……据了解,在我们青少年学生当中,在一些学校的学生当中,也有拉帮结派,讲哥们义气,一人有事,便邀约多人与对方打群架斗殴,寻衅滋事,扰乱社会治安。

我们选择这个案例来教育大家,目的是要警示同学们,打架斗殴,寻衅滋事是违法的。

是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像该案中帮忙型的违法犯罪也是时有发生的。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世界需要热心肠。

人在社会中生活,是需要互相帮助的。

同学之间,朋友之间有事互相帮忙,本乃人之常情,也是无可非议的。

但是,不问是好是坏,不问青红皂白,乱帮一气,那是不行的,那是要出问题的。

因此,同学之间,朋友之间,要请帮忙,一定要三思而后行,是好事,就积极主动热情地,用心地去帮;是坏事,违法的事,甚至是犯罪的事,不仅不能帮,而且要劝阻,制止,举报。

如果不分是非曲直地乱帮忙,就会越帮越忙,还可能把自己和同学、朋友都帮进牢房,害人害己。

看见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发生争吵、矛盾时,要努力从中斡旋、劝解,促进双方互谅互让,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消除隔阂,化解矛盾,切勿火上浇油,激化矛盾。

中学生违法犯罪案例(二)?——网络诱惑型一个人走上犯罪道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常言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如从小养成了各种不良习性的话,以后要改正就很难,平时如果不注重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注重规定自己的言行,不按照各种规章制度做事,最后必将酿成大错。

案例三:刘某年仅15周岁,原是某中学的学生,2008年的某一天,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进网吧玩了一下,觉得挺好玩,以后就经常到网吧玩,之后一直沉迷于进网吧玩游戏。

但父母不给钱,怎么办呢?他想到了向同学下手诈钱。

一天,他在学校操场玩时,看见同学方某,刘某就走上前要方某给他钱,并威胁方某说,你以前跟别人打过架,被打的人叫我来拿医药费,自己认识许多社会上的人,不给钱就叫人来打死你,方某很怕,将自己身上仅有的五元钱给了刘某。

以后刘某陆续向方某要了三次,共计六十余元,最后一次,被告人刘某逼方某拿五十元,方某不给,刘某便将方某带到一偏僻地方,用玻璃刮方某手掌,用烟头烫方某,并要求方某第二天中午把钱交到刘某手中,在这种情况下,方某才将这件事告诉其父亲,方某父亲马上到公安机关报案,并配合公安人员将被告人刘某抓获归案,刘某在接受审判时说道:“我以为只是诈点同学的钱好玩,不知道会有这么严重的后果”。

刘某后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

案例四:“才5块钱就要判刑呀”几个中学生谈及下面这个案例时,几乎都表现出惊讶,都不理解:区区5元钱怎么会触及刑法呢?某中学上高三的王某某等四人在某网吧碰面,其中马某提出“弄点钱”上网,其余三人表示同意。

四人将路过此处的陈某从自行车上拉下,对其一顿拳打脚踢,抢得现金5元后逃离现场。

案发后四人相继落网。

法院认为四被告行为构成抢劫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并处罚金4000元及有期徒刑2年、缓刑3年、并处罚金4000元。

因在缓刑期内,他们为此失去了宝贵的高考机会,但悔之晚矣。

中学生违法犯罪案例(三)?——交友不当型案例五:杜某十四岁,成绩一直很好,2009年暑假,他与同学玩时认识了在社会上混的李某等一伙人,他见李某比自己才大两岁,却比自己潇洒得多:李某出手大方,经常带杜到网吧、游戏室等地方玩,他很羡慕李某,于是天天跟着李某玩,但是出去玩必须要有钱,李某口袋中的钱很快就用完了,李某就对杜说:“我们现在没钱玩了,要玩就必须搞钱”,他们一合计杜某决定到一个他认为有钱的同学家去抢钱,杜某带着李某等三人趁同学的父母上班、同学一人在家之时闯入同学家实施抢劫,同时还将该同学打成重伤。

公安机关很快就破了案,将李某和杜某等人抓获归案。

到了8月26日,杜某坐在牢房里悔恨交加,他痛哭道:“今天是开学的日子,我多么想背着书包去上学呀!当时我只是想到好玩,我没想到我的行为是犯法的,我后悔呀!”但是法律是无情的,谁触犯了它就要受到处罚。

案例六:15岁的魏明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三年刑,是交友不慎导致他走上了邪路。

据魏明自述,他在同学的生日宴会上认识了出手大方的王大哥,王大哥经常请他去餐馆吃喝,带他去电子游戏厅玩游戏机。

工作繁忙的父母没时间陪她,王大哥成了魏明的好朋友和崇拜偶像。

一天,王大哥突然对魏明说:“有一个小子总跟我过不去,我不便出面,你替我教训教训他,反正他也不认识你。

”被王大哥这么一蛊惑,原本老实听话的魏明手拿木棒,朝那个人的头上猛击一棒,导致其头部受了重伤。

中学生违法犯罪案例(四)?——口角冲动型案例七:一天晚上,原励德实验中学发生一起故意杀人案,让人费解的是杀人凶手竟是一个未满14周岁的少年,而被杀者竟然是他的同学。

该校初一年级学生陈志明与刘小乐因锁事发生口角纠纷,陈志明动手打了刘小乐一耳光。

恼羞成怒的刘小乐失去理智,从床下抽出一把水果刀,对着陈志明的脑部、腹部等处连刺三刀。

陈志明被送往医院后抢救无效死亡。

案件发生当晚,县公安局迅即组织侦技人员赶赴现场,将刘小乐抓获归案。

因刘小乐未成年,一审被判处18年有期徒刑。

案例八:2006年5月,某县公安局刑警大队和石羊塘派出所联手出击快速反应,侦破一起现行命案,抓获犯罪嫌疑人阳勇华(男,1989年7月生,在校学生,17岁),使这起因小纠纷引发的在校学生互相斗殴命案成功告破。

5月26日中午,石羊塘镇某学校学生贺军吃完中饭后,返回教室,走到三楼板梯时,不经意的将饭盒内一些水泼向楼下,刚好溅在二楼板梯间的阳勇华身上,阳勇华便到三楼找贺军理论,两人发生纠纷,当时被贺军扇了一记耳光,后被贺军同学廖东升(男,1988年12月生,初三年级学生)等人劝开。

阳勇华见自己衣服也被弄脏,又吃了眼前亏,心里忿忿不平。

当天晚上8时许,第二节晚自习下课,阳勇华刚好碰见贺军,他用饭盒盛了一盒水泼在贺军身上,以报白天之仇。

贺军也不是省油的灯,于是两人又开始打斗起来,后被围观的学生劝开。

当晚9时许,第三节晚自习下课时,贺军纠集同班同学廖东升等6人在学校操场处等待阳勇华,准备好好教训他。

当廖东升发现阳勇华过来时,便冲过去,将想逃跑的阳勇华抓住,其他几人冲过来将阳勇华围住,对阳勇华拳打脚踢。

阳勇华被打得蹲在地上。

这时,突然一声惨叫,廖东升倒在地上,口吐白沫,胸部出血,已经死亡。

经法医鉴定,死者廖东升系被锐器刺中心脏死亡。

犯罪嫌疑人阳勇华因涉嫌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9年。

总之,青少年违法犯罪不仅会造成对国家、社会、被害人及其家人的危害,也会造成对自己和家人的危害,代价往往是极其沉重的。

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

青少年违法犯罪会改写自己的人生,埋葬自己的前途,自己付出的代价是最为沉重的。

很多时候违法犯罪离我们并不遥远。

作为青少年,要牢记一句古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同学们,这些案例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我们一定要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只有认识到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仅仅是一步之遥,如果让不良行为任其发展,必然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实施每一个行为时,一定要冷静思考,想想是不是违法?若违法即止步。

法律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保护神。

同学们,聪明的人不是不犯错误,而是不犯大错误。

要想不犯大错误,就要学会自我保护,学会拒绝。

最后,请同学们记住几句话:恶习伤害你,品德扶正你,法律规范你;父母养育你,老师教导你,国家关怀你。

路在脚下,成长进步,关键要靠你自己去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