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少年犯罪的案例
青少年犯罪案例
青少年犯罪案例案例一:被惯坏的少年陈某,17岁,因故意杀人罪被判有期徒刑。
陈某因怀疑同学张某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还向老师告“黑状”,便趁张某值日时,拿刀朝张某乱戳,致使张某死亡。
案发后,陈某很后悔,说自己犯罪的原因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从小被父亲母亲宠爱过度。
由于从小被娇宠惯了,陈某一直惟我独尊,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在社会上,都吃不得半点亏、受不得半点气,动不动就跟同学吵架打架。
父母还经常教他:谁欺负你了你就和他拼,拼不嬴有我们呢!于是,陈某慢慢在学校里成了出名的打架大王,还与校内外的一些人结成团伙,只要觉得谁不顺眼,就借端生事找他的麻烦,然后狠狠地收拾他一顿。
陈某说:如果从小父母不是这样娇惯溺爱我,我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下场。
案例二:不以恶小而为之,养成良好的习惯与品德张某,16 岁,因盗窃罪被判有期徒刑。
张某在上小学的时候,父亲经常从工厂里偷偷往家里拿些东西,还常常把张某叫到工厂,把一些东西悄悄装在他的书包里让他带回家。
慢慢地,受父亲的影响,张某养成了一个坏习惯,经常把别人的东西“拣”回家。
父母总是夸奖他有本事,“顾家”。
上初中以后,张某迷上了网吧,为了有钱进网吧,张某把“拣”到的东西拿去卖,后来又伙同网友去盗窃,把盗窃来的钱拿去上网、大吃大喝、进高档舞厅。
渐渐地,胆子越来越大,仅两年时间,就和同伙作案共二十多次,盗窃过的东西有钱包、手机、自行车和摩托车,价值二万七千多元,最终被追究刑事责任。
案例三:抢劫5元钱沦为抢劫犯“才5块钱就要判刑呀!”当记者向几个中学生谈及下面这个案例时,几乎每个学生都表现出了惊讶,他们都不理解:区区5元钱怎么会触及刑法呢?2004年1月20日凌晨零时许,在银川市某中学上高三的王某某等四人在某网吧碰面,其中马某提出“弄点钱”上网,其余三人表示同意。
四人来到兴庆区丽景街交警二大队附近,将路过此处的郭某从自行车上拉下,对其一顿拳打脚踢,抢得现金5元后逃离现场。
案发后四人相继落网。
青少年犯罪的案例
青少年犯罪的案例1、公共场所肆意挑衅、争强斗狠案件多发,应强化逆反心理疏导。
案例一:小孔、小建与小鲁、小刘等人在北京某中学上学期间,因琐事发生纠纷。
小孔向大东和小张提议购买刀具报复小鲁等人,三人购买刀具六把。
买完刀后小孔分别给小鲁和小刘打电话约架。
后小孔和大东伙同小张和小孙持刀与小建纠集的三十余人持棍、棒等共同来到某立交桥下,在桥两侧分头等待小鲁等人前来殴斗。
当小鲁、小刘纠集多人持棍、棒等物到达时,双方互相持械殴斗。
其间多人受伤,轻重程度不等。
法官说法:本案中的参与斗殴者大都已经成年,小孔和大东是未成年人。
小孔、大东在公共场所纠集多人持械斗殴,二人的行为均已构成聚众斗殴罪,且小孔系首要分子,大东系积极参加者,依法均应予惩处。
小孔与大东最终以聚众斗殴罪被分别判处刑事处罚。
普法提示:目前中学生犯罪大多为“激情犯罪”,以聚众类犯罪居多,他们模仿“黑社会”、“古惑仔”等非法形式,往往不考虑后果,三五成群、拉帮结伙,对于正常的交往矛盾习惯采用成人化的暴力手段解决。
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逆反心理所致。
这些学生大多家庭并不富裕,而且学习成绩较差,在之前的学习经历中可能长期受到学校、家长的批评与指责,使他们养成蛮横任性、逞强显能、遇事冲动等不良性格;加之这些学生对自己也往往持否定态度,意志消沉,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具有违法犯罪的易感性。
建议学校重视和加强对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增设相关课程,定期分析研究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苗头及时采取措施。
2、个别案件恶性较大,犯罪手段成人化,应增强法制教育和学生管理。
案例二:小毛和小夏两人均为北京某职业高中学生,一天,两人在小毛家喝了酒后在离小毛家不远的荒僻处遇到了大明。
小毛说大明跟他一直以来都有矛盾,提议一起打大明一顿。
小毛和小夏二人持铁管殴打大明的头部等部位,持续追打致使大明死亡。
当天晚上,小毛返回事发地点,确认大明死亡后,将大明掩埋。
法官说法:小毛和小夏两人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致人死亡,其行为均已构成故意杀人罪,犯罪性质恶劣、情节、后果特别严重,依法均应予惩处。
关于少年法律犯罪的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案例以某市未成年人甲为例,剖析少年法律犯罪的原因、过程及后果,旨在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案例背景某市未成年人甲,男,15岁,初中二年级学生。
甲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父母均为工人。
甲自小聪明伶俐,但性格孤僻,不善与人交流。
随着年龄的增长,甲逐渐沉迷于网络游戏,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在校园里,甲经常受到同学欺负,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三、案例经过1. 犯罪动机甲在沉迷网络游戏的过程中,结识了一群不良少年。
他们常常谈论如何通过犯罪获取利益,甲逐渐被这些言论所影响,萌生了犯罪念头。
2. 犯罪过程(1)盗窃:甲在校园内盗窃同学财物,用于购买网络游戏道具和装备。
(2)勒索:甲以暴力威胁同学,勒索钱财。
(3)抢劫:甲与不良少年结伙,在街头抢劫行人。
3. 犯罪后果(1)法律后果:甲因盗窃、勒索、抢劫被公安机关抓获,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2)家庭后果:甲的父母得知儿子犯罪后,痛心疾首,家庭陷入困境。
(3)学校后果:甲所在的学校对甲进行了严肃处理,将其开除。
四、案例分析1. 犯罪原因(1)家庭教育缺失:甲的父母忙于工作,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和关爱,导致甲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价值观。
(2)学校教育不足:甲所在的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甲的不良行为。
(3)社会环境因素:网络游戏的普及、不良信息的传播等因素对甲产生了不良影响。
2. 犯罪特点(1)低龄化:甲仅为15岁,属于未成年人犯罪。
(2)团伙化:甲与不良少年结伙犯罪,具有一定的组织性。
(3)多样化:甲涉及的犯罪类型包括盗窃、勒索、抢劫等,作案手段多样。
五、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建议1. 家庭教育(1)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良行为。
(2)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
2. 学校教育(1)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关于青少年热点法律案件(3篇)
第1篇近年来,随着我国青少年群体的不断壮大,青少年法律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
从校园霸凌到网络暴力,从偷盗抢劫到毒品犯罪,青少年热点法律案件层出不穷,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针对几个典型的青少年热点法律案件进行分析,探讨法律在保护青少年权益、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的作用。
一、校园霸凌案件校园霸凌是指在学校或学校周边,一方或多方通过言语、肢体等手段对另一方实施欺凌、侮辱、恐吓等行为,造成对方身心伤害的现象。
近年来,校园霸凌案件频发,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案例一:2018年,山东某中学发生一起校园霸凌事件,一名男生被多名同学围殴,导致其头部受到重创,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此案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对校园霸凌问题的深思。
分析:校园霸凌案件的发生,一方面是由于青少年自身心理、生理发育不成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存在缺失,导致青少年无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学校、家庭、社会应当共同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预防和制止校园霸凌行为。
二、网络暴力案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暴力逐渐成为青少年犯罪的新趋势。
网络暴力是指通过网络平台,对他人进行侮辱、诽谤、恐吓等行为,造成对方心理或精神伤害的现象。
案例二:2019年,一名15岁少女因被同学在网络平台上散布侮辱性言论,导致其心理承受不住,跳楼自杀。
此案引发了人们对网络暴力问题的关注。
分析:网络暴力案件的发生,一方面是由于部分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对网络道德的敬畏;另一方面,网络平台监管不力,导致网络暴力行为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我国《网络安全法》明确规定,网络运营者应当加强网络内容建设,防止网络暴力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三、偷盗抢劫案件青少年偷盗抢劫案件也是近年来较为突出的法律问题。
这些案件不仅给受害者带来财产损失,还可能对青少年自身造成不良影响。
案例三:2017年,广东某市发生一起青少年团伙抢劫案件,涉案青少年年龄在13至17岁之间。
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
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青少年违法犯罪是社会治安问题中的一大隐患,近年来,随着社会变革和家庭教育方式的改变,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呈现出逐渐年轻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以下将通过几个案例来展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些典型表现,以期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关注。
案例一,未成年人盗窃案。
小明,17岁,家境贫寒,父母离异,长期由奶奶独自抚养。
由于家庭经济拮据,小明在学校成绩不理想,缺乏自信和自尊心。
在一次偶然机会下,小明结识了一伙青少年犯罪团伙,他们经常在放学后聚集在一起,进行盗窃活动。
小明受到团伙成员的影响,也参与到了盗窃行为中。
在一次盗窃行动中,小明被抓获归案,最终受到法律的制裁。
案例二,未成年人吸毒案。
小红,15岁,家境优渥,但父母长期在外忙于工作,缺乏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
小红在学校成绩优秀,但因为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关怀,她逐渐迷失了自己。
在一次校外活动中,小红结识了一些吸毒的同龄人,她受到他们的诱导和影响,开始接触毒品。
渐渐地,小红沉迷于毒品之中,甚至因此产生了违法犯罪行为,给自己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案例三,未成年人暴力伤人案。
小刚,16岁,性格孤僻,长期受到同龄人的欺凌和排斥。
在一次校园冲突中,小刚因受到同学的侮辱和挑衅,失去了理智,持刀对对方进行了暴力伤害。
这一举动不仅给受害人造成了严重的身体伤害,也给小刚自己的未来蒙上了阴影。
这些案例反映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些普遍特点,家庭教育不善、心理问题、社会环境影响等。
面对这些问题,社会应该重视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加强家庭教育和校园教育,提高对青少年的关爱和关注。
同时,也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制度和社会救助体系,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健康成长,远离违法犯罪的泥沼。
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
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青少年违法犯罪是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
以下将通过几个案例来探讨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和原因。
案例一,盗窃案。
小明,17岁,家境贫寒,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缺乏家庭关爱。
小明因经济困难,常常感到自卑和无助。
在同学的怂恿下,他开始盗窃邻居家的财物。
最终被警方抓获,面临法律制裁。
案例二,校园欺凌案。
小红,15岁,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
她在学校遭受同学的欺凌和歧视,心理受到极大伤害。
在一次校园冲突中,她失控地对欺凌她的同学进行了暴力报复,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案例三,网络诈骗案。
小李,16岁,沉迷于网络游戏和虚拟世界,对现实生活失去了兴趣。
他接触到了一些不法分子,被利诱参与网络诈骗活动。
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他成为了一起网络诈骗案件的参与者,最终被警方侦破。
这些案例反映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多种表现形式和原因。
首先,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
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缺乏家庭关爱和教育容易让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其次,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学校欺凌、网络诈骗等社会问题的存在,容易让青少年受到负面影响,产生不良行为。
再者,青少年自身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导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于自我认知、情绪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困惑和困扰,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就容易产生极端行为。
针对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综合的措施,包括加强家庭教育,提高社会关注度,加强学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社会支持体系。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未成年犯罪案例
未成年犯罪案例未成年犯罪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行为。
未成年犯罪案例屡见不鲜,给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以下将列举一些未成年犯罪案例,以警示社会,引起对未成年人的关注和关爱。
案例一,未成年人抢劫案。
小明,15岁,因家庭贫困辍学,长期在街头游荡。
一日,小明在街上偶遇一位老人,老人手提包中装有一笔辛苦钱。
小明趁老人不备,抢走老人手提包,逃之夭夭。
警方迅速介入,将小明抓获,最终小明被判处少年感化教育。
案例二,未成年人吸毒案。
小红,17岁,因受不良环境影响,染上了吸食毒品的恶习。
在一次聚众吸毒行为中,小红被警方抓获。
警方调查发现,小红的父母长期忽视对她的教育和管教,导致了她的堕落。
小红在接受法律制裁后,接受了戒毒康复治疗。
案例三,未成年人网络诈骗案。
小李,16岁,因迷恋网络游戏,沉迷于虚拟世界。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小李结识了一位自称是游戏高手的网友。
网友利用小李的好奇心和天真信任,骗取了小李家中的存款。
小李在被骗后,向警方报案,并最终揭露了网络诈骗的真相。
案例四,未成年人校园暴力案。
小王,14岁,因性格孤僻,长期遭受同学的欺凌。
在一次校园冲突中,小王失控,持刀伤害了欺凌他的同学。
案发后,小王被学校劝导,接受了心理辅导和法律教育,最终被改造成为一个懂得尊重和自我保护的未成年人。
以上案例反映了未成年犯罪的多种形式和原因,其中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关爱等因素都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和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于未成年犯罪,社会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爱,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努力,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远离犯罪。
同时,也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教育体系,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律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少年犯罪法律定责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现象日益严重,不仅对社会治安造成了严重影响,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为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我国法律规定了相应的定责标准。
以下是一起典型的少年犯罪法律定责案例。
二、案例简介2019年,某市某中学一名15岁的学生小李(化名)因盗窃同学财物被学校发现。
经调查,小李曾多次在学校附近的小卖部、文具店等地盗窃,涉案金额共计人民币5000元。
小李的父母因家庭困难,无力赔偿受害者损失。
根据我国《刑法》相关规定,小李被追究刑事责任。
三、案例分析1. 法律依据根据我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小李15岁,犯盗窃罪,未达到负刑事责任的年龄。
2. 法律定责标准根据我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小李作案时不满十八周岁,属于未成年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 案件审理结果法院审理后认为,小李犯盗窃罪,鉴于其作案时不满十八周岁,且认罪态度较好,悔罪表现明显,决定对其从轻处罚。
最终,小李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00元。
四、案例启示1.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成长环境,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 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3. 加强社会关爱社会各界应关注青少年成长,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对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要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避免其走上犯罪道路。
4. 完善法律体系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相对严格,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漏洞。
有关部门应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加大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打击力度。
五、总结本案充分体现了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宽容与关爱。
关于少年法律犯罪的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15岁,来自我国某城乡结合部的一个普通家庭。
小明自幼父母离异,跟随母亲生活。
由于家庭条件较差,小明从小生活在贫困和孤独的环境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明逐渐变得叛逆,开始在学校里与同学打架斗殴,偷窃他人财物。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小明结识了一群不良少年,他们的行为让小明逐渐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二、案例经过1. 初次犯罪:在一次放学回家的路上,小明看到一位阿姨的钱包放在路边,便起了贪念,将钱包偷走。
得手后,小明将钱包里的钱花得一干二净,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
2. 深陷犯罪: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明逐渐意识到偷窃可以轻易获得金钱,于是他开始频繁作案。
在一次偷窃过程中,小明被失主抓住,被学校开除。
失去学业的他,更加迷茫和叛逆,开始参与更多的不良行为。
3. 恶性循环:为了筹集更多的犯罪资金,小明开始涉及更严重的犯罪活动。
他与不良少年们一起,参与盗窃、抢劫、贩毒等犯罪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小明逐渐变得冷酷无情,将犯罪视为一种生活方式。
4. 案件曝光:在一次盗窃过程中,小明被警方抓获。
经过审讯,警方发现小明涉及多起犯罪案件,包括盗窃、抢劫、贩毒等。
案件曝光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三、案例分析1. 家庭环境因素:小明家庭条件较差,父母离异,缺乏关爱。
这种家庭环境导致小明性格孤僻、叛逆,容易受到不良影响。
2. 社会环境因素:小明生活在城乡结合部,社会风气较为复杂。
不良少年的存在,让小明更容易接触到犯罪行为,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3. 心理因素:小明在犯罪过程中,逐渐变得冷酷无情,将犯罪视为一种生活方式。
这种心理因素使得小明难以自拔,越陷越深。
四、案例启示1.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引导,避免孩子受到不良影响。
2. 改善社会环境: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改善城乡结合部等地区的社会风气,减少不良少年的滋生。
3. 加强心理辅导:对于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要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他们回归正途。
关于青少年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犯罪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青少年法律案例,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法律后果以及预防措施,以期对青少年教育和社会治理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案例一:校园欺凌案【案例背景】某中学初二年级学生李某,因不满同班同学张某对其开玩笑,遂伙同他人对张某进行殴打,致张某多处受伤。
事后,李某等人逃离现场,未及时报警。
【案例分析】1. 犯罪原因:李某缺乏法律意识,认为开玩笑可以随意侮辱他人;家庭教育缺失,未能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学校教育存在不足,未能有效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2. 法律后果:李某等人的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依法应承担刑事责任。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李某等人的行为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
3. 启示:加强青少年法律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强化家庭教育,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学校应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建立健全预防校园欺凌的制度和措施。
三、案例二:盗窃案【案例背景】某中学高一学生王某,因沉迷网络游戏,欠下大量债务。
为了筹集资金,王某盗窃了同学家的笔记本电脑,价值人民币5000元。
【案例分析】1. 犯罪原因:王某缺乏自制力,沉迷网络游戏,导致价值观扭曲;家庭教育缺失,未能培养其正确的消费观念;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王某认为盗窃是一种可行的手段。
2. 法律后果:王某的行为已构成盗窃罪,依法应承担刑事责任。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王某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
3. 启示: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强化家庭教育,培养青少年正确的消费观念;加强社会风气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案例三:交通肇事案【案例背景】某中学初三年级学生赵某,驾驶电动车与一名行人发生碰撞,造成行人重伤。
事故发生后,赵某未停车查看,也未报警,逃离现场。
【案例分析】1. 犯罪原因:赵某法律意识淡薄,认为事故发生后逃离现场可以逃避责任;缺乏交通安全意识,驾驶电动车时超速行驶。
关于青少年犯罪的案例
青少年犯罪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仅对青少年本身造成了危害,也对社会稳定和安全构成了威胁。
以下将列举几个关于青少年犯罪的案例,并探讨其中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案例一:小明(化名)是一名15岁的中学生,他经常逃课、打架和吸烟。
一天,他因为纠结于一次纠纷,将同学打伤,并随后被警方抓获。
这个案例的原因较为复杂,可能是由于家庭问题、朋友圈影响和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
小明的父母经常忽视他的教育和管教,导致他没有受到正确的道德和行为准则的引导。
同时,小明的同伴圈子中可能有一些不良影响,使他陷入了违法犯罪的行为。
此外,小明自身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不能正确处理情绪和应对挑战,倾向于以暴力或其他不良行为来解决问题。
案例二:小华(化名)是一名16岁的高中生,他因为迷恋赌博,在网络上一发不可收拾,负债累累,最终以抢劫的方式弥补债务。
对于小华这样的案例,主要原因是他对赌博产生了过度的依赖,并没有正确管理自己的金钱和情绪。
可能是因为他缺乏正确的娱乐方式和缺乏正确的金钱观念,从而导致了这个问题的产生。
为了预防这样的案件发生,需要从教育和执法两方面入手。
首先,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金钱管理与风险教育。
教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金钱观念,并提供更多的健康娱乐活动,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其次,执法部门应该加强对赌博和赌博网站的打击力度,并严格执行法律条款,以警示和制止青少年追求非法赌博的行为。
案例三:小杰(化名)是一名14岁的初中生,他在校园欺凌事件中充当了施暴者的角色,对同学进行了恶意欺负和伤害。
校园欺凌是一种严重的青少年犯罪行为,可能导致被欺凌者长期的心理创伤和身体伤害。
小杰之所以会参与欺凌行为,可能是他缺乏同理心、自卑心理或家庭环境等多方面原因的综合作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合作,提供有效的干预和支持。
学校可以加强对欺凌行为的宣传和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同理心和尊重他人的观念。
同时,家庭也应该关注子女的心理健康,与他们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并提供积极的引导和教育。
触犯法律的中小学生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中小学生触犯法律的事件屡见不鲜,这些事件不仅给受害者带来了严重的伤害,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为了提高中小学生的法律意识,预防和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本文将以几个典型案例为切入点,对中小学生触犯法律的现象进行剖析。
二、案例一:校园欺凌事件1. 案件背景某市一所中学,一名六年级男生因成绩优异,受到同学们的羡慕。
然而,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却对他产生了嫉妒心理,多次对其进行辱骂、殴打,甚至抢夺其财物。
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这名男生忍受着同学们的欺凌,身心俱疲。
2. 案件经过经过调查,学校得知了这一情况,立即对涉事学生进行了批评教育,并要求他们向受害者道歉。
然而,道歉之后,欺凌行为并未停止。
受害者家长向学校提出了投诉,要求学校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
3. 案件处理在家长的强烈要求下,学校决定对涉事学生进行严肃处理。
经调查,学校发现这些学生涉嫌聚众斗殴、故意伤害等违法行为。
于是,学校将此事报告给了当地公安机关,涉事学生被依法处理。
4. 案件剖析(1)法律意识缺失:涉事学生普遍缺乏法律意识,认为辱骂、殴打他人只是小事,无需承担法律责任。
(2)家庭教育缺失: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过于溺爱,导致孩子缺乏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
(3)学校管理缺失:学校在事件发生后,虽然进行了批评教育,但未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三、案例二:校园盗窃事件某市一所中学,一名高二女生因家境贫寒,经常向同学借钱。
然而,她却利用职务之便,将借来的钱据为己有,甚至盗窃同学的财物。
2. 案件经过受害同学发现后,向学校举报了这名女生。
学校立即展开调查,发现这名女生涉嫌盗窃。
在证据面前,她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违法行为。
3. 案件处理根据我国《刑法》相关规定,这名女生被依法处以行政拘留,并赔偿了受害同学的损失。
4. 案件剖析(1)法律意识缺失:这名女生对盗窃行为缺乏认识,认为自己的行为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2)道德观念缺失:这名女生在金钱面前丧失了道德底线,将他人的财物视为己有。
10个青少年犯罪案例
10个青少年犯罪案例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影响着个人和家庭,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已经目睹了许多令人震惊的青少年犯罪案例。
以下是其中的10个案例,它们展现了青少年犯罪的多样性和严重性。
第一个案例发生在一所中学,一名15岁的学生因为在学校内贩卖毒品而被捕。
这名学生曾经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但是由于家庭问题和社交压力,他开始了毒品交易。
这个案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引发了对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反思。
第二个案例涉及一名17岁的少年,他因为参与抢劫一家便利店而被判刑。
这个案例揭示了青少年犯罪背后的复杂原因,包括家庭环境、同伴影响和缺乏合适的社会支持。
第三个案例是关于一名16岁少女的,她因为在社交媒体上进行网络欺凌而被起诉。
这个案例引发了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关注,也促使了相关立法和社会教育的加强。
第四个案例涉及一名14岁的男孩,他因为在学校内持有和使用枪支而被逮捕。
这个案例引发了对青少年暴力行为和枪支管理的讨论,也促使了更加严格的法律和政策出台。
第五个案例是关于一名13岁的少年,他因为参与了一起严重的打架事件而被拘留。
这个案例凸显了青少年暴力行为的严重性,也呼吁社会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行为教育。
第六个案例涉及一名15岁的少年,他因为在学校内破坏公共财产而被处理。
这个案例引发了对学校纪律和行为管理的关注,也促使了学校和家庭的更加密切的合作。
第七个案例是关于一名16岁的少年,他因为参与了一起严重的盗窃案而被判刑。
这个案例揭示了青少年犯罪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促使了社会对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的重视。
第八个案例涉及一名14岁的少年,他因为在学校内欺负同学而受到了严厉的惩罚。
这个案例引发了对校园欺凌问题的关注,也促使了学校和社会对青少年行为的更加关注。
第九个案例是关于一名17岁的少年,他因为参与了一起严重的毁坏公共财产的事件而被捕。
这个案例呼吁社会加强对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教育,也促使了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更加深入的研究和讨论。
青少年犯罪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李某,男,17岁,初中文化程度。
2019年5月,李某因家庭矛盾与父母产生争执,离家出走。
在流浪过程中,李某为了解决生活所需,产生了盗窃的念头。
2019年6月15日,李某在夜间潜入某商场,盗走现金人民币5000元。
案发后,李某被商场保安抓获,并由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
二、案件处理过程1. 侦查阶段: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立即展开侦查工作。
通过调取商场监控录像、走访周边群众等方式,迅速锁定了嫌疑人李某。
在确凿的证据面前,李某对其盗窃行为供认不讳。
2. 起诉阶段:检察机关对李某的犯罪事实进行了审查,认为其行为已构成盗窃罪,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3. 审判阶段:人民法院依法开庭审理了此案。
在审理过程中,李某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并表示悔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法院认为李某犯罪时未满18周岁,属于未成年人,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三、案件判决结果人民法院经过审理,认为李某盗窃他人财物,数额较大,其行为已构成盗窃罪。
鉴于李某犯罪时未满18周岁,具有自首情节,认罪态度良好,悔罪表现明显,依法对其从轻处罚。
最终,法院判决李某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
四、案例分析1.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本案中的李某属于未成年人犯罪典型案例。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未成年人由于生理、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走上犯罪道路。
因此,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护,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2. 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规定:本案中,李某犯罪时未满18周岁,属于未成年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这是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实施特殊保护的具体体现。
3. 犯罪预防与教育:本案的发生,提醒我们应当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
初中生触犯法律的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一个初中生,原本生活在温馨的家庭环境中,父母疼爱,成绩优异。
然而,在他步入青春期后,却因为一时冲动,触犯了法律,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了无尽的痛苦。
以下是这起案例的详细情况。
二、案件经过1. 初犯:偷窃小明在一次放学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位老人丢失了钱包,钱包里有大量现金。
一时冲动,小明趁老人不注意,将钱包偷走。
事后,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
2. 再犯:抢劫在第一次偷窃后,小明并未吸取教训,反而更加大胆。
一天,小明在放学途中,看到一位中学生独自回家,心生邪念。
他跟踪该中学生至一处偏僻的小巷,使用暴力手段抢走了中学生的钱财。
3. 案发:被警方抓获该中学生报警后,警方迅速展开调查。
经过一番努力,警方成功抓获了小明。
在审讯过程中,小明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
三、案件分析1. 家庭因素小明的家庭环境原本温馨,父母对他的教育较为宽松。
然而,随着小明步入青春期,父母对他的关注度逐渐降低,导致小明产生了叛逆心理。
在家庭教育的缺失下,小明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 同伴影响小明在初中时期结识了一群不良少年,他们经常一起打架斗殴,偷窃财物。
在小明的眼中,这些行为似乎并无大碍,甚至认为这是一种“酷”的表现。
在这种不良氛围的影响下,小明逐渐走上了犯罪道路。
3. 心理因素小明在青春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快速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他容易产生冲动、自私、嫉妒等心理。
当遇到挫折时,他无法正确面对,而是选择用暴力、偷窃等手段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四、案件处理1. 法院判决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小明犯有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
2. 教育改造在服刑期间,小明积极参加监狱组织的各类教育活动,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努力改造自己。
在缓刑期间,他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努力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五、案件启示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成长,关心他们的心理变化,加强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
真实青少年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2019年6月,某市某中学初二学生小李(化名),因家境贫困,长期受到同学的欺负。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小李得知同学小明(化名)家中有大量贵重物品,心生贪念。
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小李伙同其他两名同学,潜入小明家中,实施了偷盗行为。
三人共盗得现金人民币1万元、笔记本电脑一台、平板电脑一台以及若干金银首饰。
二、案件经过1. 案发当晚,小李、小张(化名)、小王(化名)三人商量好作案计划,决定在深夜潜入小明家偷盗。
2. 当晚23时许,三人悄悄翻墙进入小明家。
小李负责寻找贵重物品,小张和小王则负责放风。
3. 经过一番搜寻,小李在客厅沙发旁的茶几上找到了一个黑色手提包,包内装有1万元现金。
小李将其拿走。
4. 同时,小李还发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台平板电脑以及若干金银首饰。
三人将这些物品分赃后,逃离现场。
5. 次日,小明发现家中被盗,立即报警。
警方通过调查,迅速锁定嫌疑人小李、小张、小王。
6. 经审讯,三人对自己偷盗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三、法律分析1. 刑法相关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 未成年人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本案中,小李、小张、小王均为未成年人,且不满十八周岁。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一条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本案中,小明因被盗财物遭受了物质损失,有权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四、判决结果1. 法院审理后,认为小李、小张、小王三人构成盗窃罪,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未成年犯罪的著名案例
未成年犯罪的著名案例未成年犯罪是指未满18岁的青少年犯下的违法犯罪行为。
由于未成年人的心智发展尚未成熟,他们容易受到环境、教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出现犯罪行为。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未成年犯罪案例。
1. 饶晓志杀人案:1996年,中国重庆市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未成年犯罪案件。
当时只有13岁的饶晓志为了钱财,在校园内残忍杀害了4名同龄的学生。
这个案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人们对于未成年犯罪如何进行预防和惩治提出了更多的思考。
2. 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2013年,美国波士顿市发生了一起重大的恐怖袭击事件。
爆炸案被发现由两名兄弟策划和实施,其中包括未成年犯罪分子乔卡尔·辛纳耶夫。
辛纳耶夫当时只有19岁,他在马拉松比赛终点处引爆自制炸弹,导致3人死亡,264人受伤。
3. 英国杀人犯玛丽·贝尔案:1895年,英国发生了一起备受争议的未成年犯罪案件。
11岁的玛丽·贝尔被指控杀害了年幼的前邻居,她的案件经历了一场引人注目的审判。
贝尔最终被判有罪,但她的案件引发了对未成年犯罪行为与责任能力的深入讨论。
4. 新加坡强奸案:2016年,新加坡发生了一起令人发指的未成年犯罪案例。
一个16岁的男孩约了两名13岁的女孩一起见面,然后带她们到一间公寓内进行强奸罪行。
这个案件引发了新加坡社会对于青少年性犯罪的关注,以及未成年人如何还社会应找出一种平衡点的争论。
这些著名的未成年犯罪案例都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引发了人们对于青少年犯罪原因和预防措施的思考。
对于未成年犯罪,社会应该关注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心理健康,提供更好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预防犯罪的发生。
同时,应该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对犯罪行为给予合理的惩罚。
青少年犯罪案例
青少年犯罪案例引言青少年犯罪是指未成年人或十几岁的年轻人参与违法犯罪活动。
这些犯罪行为对社会秩序和个体发展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本文将介绍几个青少年犯罪案例,以期引起社会的重视,并探讨对于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教育措施。
案例一:抢劫案案例描述:2019年,某城市发生了一起青少年抢劫案。
两名未成年人以暴力手段抢劫了一名年轻人身上携带的贵重物品,并造成了受害人的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
分析:这起案件反映了一些青少年面临的挑战,如社会压力、家庭问题、教育资源的不足等。
这些因素导致了他们选择错误的途径来解决问题,对他人造成了伤害。
预防和教育措施: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关心和帮助,提供适当的教育和培训机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此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视,家长应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案例二:网络诈骗案案例描述:2020年,某青少年组织利用网络手段进行了一系列诈骗活动。
他们通过网络平台冒充他人进行虚假交易,骗取大量金钱和财物。
分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网络犯罪也呈现出年轻化趋势。
青少年利用自己熟悉的网络技术和匿名性,更容易躲避法律的制裁。
此外,未成年人的思想和道德观念比较脆弱,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预防和教育措施:学校应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家长也应该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帮助他们正确使用网络,提高辨别虚假信息和防范网络诈骗的能力。
案例三:暴力斗殴案案例描述:近年来,青少年暴力斗殴事件频发。
在一起暴力斗殴事件中,一群未成年人围殴一名同龄人,造成严重的身体伤害。
分析:社会的暴力氛围和不良信息对青少年产生了负面影响。
另外,缺乏有效的情绪管理和冲突解决能力,也是青少年暴力行为频发的重要原因。
预防和教育措施:教育部门应在校园中开展冲突管理和情绪管理的教育项目,帮助学生学会自我约束和正确解决冲突。
同时,社会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关注和引导,提供更多的体育和文化活动,帮助他们释放负面情绪和压力。
中学生触犯法律的小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中学生触犯法律的现象时有发生。
本案例以一起中学生触犯法律的真实事件为背景,旨在揭示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措施。
二、案例概述小明,男,14岁,某中学八年级学生。
他聪明伶俐,成绩优异,是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好学生。
然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一群社会青年,开始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某日,小明与这帮社会青年在街头闲逛时,发现一家便利店门口的收银台无人看管。
他们心生贪念,决定抢劫这家便利店。
在策划过程中,小明主动提出自己负责放风,其他人在便利店门口等候。
当晚,他们按照计划实施了抢劫,得手后逃离现场。
三、案例分析1.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1)冲动性: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冲动行事。
(2)盲目性:青少年缺乏社会经验,对法律意识认识不足,容易受到不良诱惑。
(3)团伙性:青少年犯罪往往以团伙形式出现,互相影响,共同作案。
2.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1)家庭教育缺失:家长忙于工作,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和关爱,导致孩子心理失衡。
(2)学校教育不足: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不够重视,导致学生法律意识淡薄。
(3)社会环境的影响:网络、影视、游戏等不良信息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
3. 预防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强化学校教育: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3)净化社会环境:政府、社会团体要加强对网络、影视、游戏等不良信息的监管,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四、案例启示1. 青少年犯罪问题不容忽视,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2. 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密切配合,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3. 青少年自身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法律意识,远离犯罪。
五、总结本案例以一起中学生触犯法律的真实事件为切入点,分析了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措施。
希望通过这个案例,引起社会各界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关注,共同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
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也在不断增加。
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伤害,也对未成年犯罪者本人的成长和未来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以下将介绍几个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希望能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关注。
案例一,未成年人抢劫案。
李明,未满18岁,因为家庭贫困,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从小就在社会上游荡。
一天,李明和一伙朋友一起抢劫了一名女性,抢走了她的手机和钱包。
经过警方的追捕,李明和他的同伙最终被抓获归案。
在接受调查时,李明表示自己是受到朋友的影响才参与抢劫的,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多么严重。
最终,李明因抢劫罪被判处少年管教。
案例二,未成年人吸毒案。
张三,17岁,因为受到同龄人的影响,开始接触毒品。
渐渐地,他对毒品产生了依赖,甚至为了购买毒品而去偷窃。
在一次窃取行为中,张三因为被店主发现而被报警抓获。
在接受警方调查时,张三承认了自己吸毒的事实,并表示自己是在朋友的怂恿下才开始尝试毒品的。
最终,张三被判处强制戒毒治疗,并接受少年管教。
案例三,未成年人暴力伤人案。
王五,16岁,因为性格暴躁,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
一天,王五在学校里与同学发生口角,最终演变成了一场肢体冲突,导致同学受伤。
在学校老师和家长的调解下,王五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多么严重。
最终,王五接受了心理辅导,并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暴力行为纠正活动。
以上三个案例都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背后都暴露出了一些社会问题。
首先,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了未成年人的行为失范。
其次,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
最后,对于未成年人犯罪者的教育和矫正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需要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关注,我们应该从源头上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矫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走上正轨,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关注,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青少年犯罪的案例
关于青少年犯罪的案例
在与部分未成年犯罪人员接触过程中,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庞、一行行因悔恨流下的泪水,还有那仍未泯灭的对未来的向往,让人一时无法将他们与“罪犯”这个名称联系起来。
当问及“导致你犯罪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时,“受社会上的坏人引诱”、“不想回家”和“自己不学好”的回答占绝大部分。
这些无论生理还是心理都不够成熟的未成年人是如何一步步迷失自我、走上犯罪道路的呢?除了主观表现出的文化程度低、法制意识薄弱及行为缺乏自制力等内因外,家庭和社会对他们的不良影响也是造成他们犯罪的客观外因。
家庭教育措施不力。
现今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而有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过分地溺爱,使这些孩子从小养成好逸恶劳,一味追求物质享受的坏习惯;随着社会上“大款户”的增多,学生“大款户”也逐渐增多。
而恰是这些经商的“大款户”,由于常年外出,常常无暇顾及自己的子女,造成家庭教育的“漏洞”。
有些家庭不健全,对子女疏于管教,子女缺少父母的爱,或受继父母的冷落歧视,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有些家庭夫妻感情不和造成子女性格孤僻、偏激,心态不够正常;有些家长因忙于工作或挣钱,无暇顾及子女教育,孩子犯了错误非打即骂,甚至采取极端粗暴的方法;有些家庭对子女过分溺爱纵容,使子女个性畸形发展,行为放荡不羁;有些家长本身就有不良行为,赌博、吸毒或看一些不健康的书刊、影碟,导致子女沾染恶习,走上犯罪道路。
社会上一些文化垃圾也是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少数经营者公开出售夹杂大量宣扬暴力和色情的书籍、杂志、音像制品,以及使不少未成年人沉迷的游戏厅、网吧,对抵御能力差、分辨是非能力弱的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都造成了严重侵害。
中学生中队伍中的违法现象常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有的拉帮结派,组成团伙,自封首领,公然对抗教师的正常教育;有的瞒着家长逃学,聚众赌博,输赢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元,乃至上千元;有的公然侮辱女生;有的在社会上偷鸡摸狗;有的对低年级敲诈勒索;有的肆意破坏公共财物;有的结伙外出打群架;有的混迹于社会上不法青年之中,开始“拜师学艺”。
几此种种,不一而足。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真实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通过这些案例,希望同学们能够从中汲取教训,知法守法,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健康成长。
[案例1]:成都:9名少年偷垮高压电塔一座高压电力输送塔突然拦腰倒塌,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余万元。
倒塌原因竟是电塔底部被人偷走了68块钢条,而下手的竟是9个未成年的孩子!
某日凌晨,青白江公安局刑侦大队的电话铃声骤然响起:“一座220KV高压电力输送塔倒塌,交通被阻断!”几乎是同时,当地电力部门也接到了报告。
这座220KV电塔所在线路是成都输往绵阳输电主线备用线路。
正值用电高峰期,该电塔的骤然倒塌,造成备用线路全线断电,青白江、金堂等地的居民生产、生活用电也因此受到影响。
电塔倒塌还压坏了电信公司分路器等设备,造成200余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而间接经济损失不可估量。
民警们经过艰苦细致的调查工作,最终得到一条线索,发现当地的王平(化名)等人长期在附近实施盗窃。
就在电塔倒掉的前几天,有人曾看到王平和几个男孩出现在塔下。
民警们立即找到王平询问。
王平终于交代,倒掉的电塔上的钢条就是他和另外8人一起偷的。
一直喜欢小偷小摸的他没钱后就会找电塔下手,每块钢条可以卖得10元左右。
得知电力部门会在每月的18日将缺损的钢材补上后,他们便从5月18日开始,先后四次对该电塔下手,总共偷了68块钢材。
少了这样多的塔材,严重改变了电塔的受力结构,恰好头天晚上,当地刮起了大风,最终造成高压电力输送塔拦腰折断。
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因为贪图这点钱而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
很快,另外8人也落网,他们都将面临法律的制裁,收赃的老板也受到了相应的处罚。
[案例2]:抢劫八毛钱被判罚八千由山东日照市东港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被告人沈华(化名)抢劫8毛钱一案,法院作出判决,沈华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并处罚金八千元。
16岁的沈华是日照市某酒店员工。
因嫌自己的收入不够花销,就与朋友王某(另案处理)预谋“抢几个钱花花”。
2006年3月6日18时许,被告人沈华伙同王某窜至日照市东港区秦楼街道文登路居委菜市场处,将路经此处的日照市某职业学校的学生陈某、安某拦住,采取殴打、语言威胁等手段,实施抢劫。
不料翻遍陈某、安某全身上下,
只有陈某的衣服口袋里有8毛钱,沈某、王某二人不甘心,又继续殴打、搜身,后陈某、安某趁沈某不备逃跑。
2006年3月16日,沈华到被害人所在的日照市某职业学校玩耍,碰巧被陈某、安某二人认出,被抓获归案。
原本有正当职业的沈华因贪图不义之财,最终锒铛入狱,不但被判刑,而且被判处了抢劫数额的一万倍罚金。
该案起诉至法院后,法庭采纳了检察机关的指控,认定沈某的行为构成抢劫罪,鉴于其系未成年、初犯、认罪态度好等情节,依法减轻处罚,作出上述判决。
[案例3]:汕头警方端掉少年抢劫团伙十六七岁本正是上学读书的幸福时光,但一群在网吧或溜冰场结识的、年龄相仿的花季少年持刀抢劫路边情侣的钱物供挥霍消费,作案手段也从最初的侵财型逐渐向暴力型发展,谁稍有反抗即被狠捅几刀予以“教训”。
该团伙成员人数不断增多,从今年6月初的3个人扩展至近20人。
最近,这个重大抢劫犯罪团伙被汕头警方端掉,朱×雄等19人锒铛入狱。
今年6月21日晚9时许,女青年徐某与朋友胡某等人驾驶摩托车到内充公一带玩耍。
当他们玩兴正浓时,几名男青年围了上来,二话不说上前就是一顿拳头,抢走了摩托车及2部手机。
6月26日凌晨2时35分,事主王某、徐某在海滨路观海长廊遭到5名男子的抢劫。
歹徒将王某打倒在地,用脚狠踩,还用石头猛砸。
徐某则被勒脖子还被扇耳光。
5歹徒抢走了800多元现金、银行卡、手机等物。
7月4日凌晨5时,女青年林某驾驶本田摩托车载男友杨某回家路过
中山东路集装箱码头时,被4男子拦住去路,持摩托车防盗锁不分青红皂白地迎头打来,当场被抢走了摩托车、手机等物。
7月10日零时许,事主张某和女友陈某在锦泰花园对面路段聊天,4男子现身近前,用水果刀架在他们脖子上,抢走了100元现金、手机2部及1
辆红色太子摩托车。
7月14日零时许,事主黄某和女友罗某在迎宾广场草地聊天。
4名男子突然蹿到该处,动手殴打黄某并抢走140元。
当这伙人继续对罗某实施抢劫时,黄某高声呼救。
正在附近伏哨的金园派出所民警闻声赶到现场,在“洛城酒吧”保安员的大力协助下,抓获犯罪嫌疑人赵×校(河南人)、付×(湖北人)、王×海(江西人),另一歹徒趁乱逃脱。
经审,赵×校等3人初步交代了今年6月份以来伙同蒋×敏、杨×伟等人分分合合,在龙湖区珠池片区和金平区海滨路抢劫作案的犯罪事实。
民警抓获团伙成员蒋×敏、胡×军。
在某溜冰城抓获杨×伟等4人。
在一溜冰场门口抓获李×勇。
在一网吧抓获朱×雄等4人。
在一出租屋抓获黄×财、陈×锋。
至此,金园派出所民警连续作战32天,共缴获赃物摩托车4辆、手机10部、史泰龙刀1把、被抢事主身份证6张、银行卡1张。
这个犯罪团伙自今年以来在龙湖区及金平区的歧山、金湖、崎碌、金砂,濠江区的珠浦等地抢劫作案30余宗。
这个犯罪团伙年龄最小的16岁,最大的才18岁。
他们来自河南、湖北、江西、安徽、贵州、广东饶平及汕头市濠江区,法律意识十分淡薄甚至是法盲,整天无业到处游荡,在溜冰场、网吧、迪吧结识并纠合成团,然后分分合合外出作案。
每次作案时花二三元买一把水果刀作为工具威胁恐吓事主,若事主稍有反抗即对他乱拳殴打甚至捅上几刀,完全不计较后果。
等待他们的将是法律的严惩。
[案例4]:少年接连纵火30起只因爱看救火 16岁少年见消防车灭火很刺激,便放火烧了30多个草垛,希望能引来消防车灭火。
为避免村民自救,他还用稻草拴住了村民的大门。
近日,涉嫌连续纵火30起的少年吕某被溧阳警方刑事拘留,至此,困扰溧阳竹箦警方大半年的系列纵火案终于告破。
自去年年底以来,溧阳市竹箦镇棠荫村经常发生农户家的草垛被人故意纵火烧掉,有的农户家连续被烧了4次。
由于发现及时,均没有造成屋毁人亡的重大后果。
但由于草垛一般都靠墙堆放,着火后容易对住宅和人造成威胁,很多村民开始防备,甚至在床前放了水桶随时准备救火。
当地警方判断此类案件极可能是同一人所为,于是在棠荫村周边加强布控和治安巡逻,纵火人一时间开始收敛了行为。
然而在七月底的一起纵火案中,纵火人变本加厉,居然把受害农户家的门用稻草拴了起来,以阻止房屋主人出来救火。
就在溧阳警方加强布控时,8月4日晚10时许,一个黑影鬼鬼祟祟地来到溧阳市竹箦镇棠荫村的一家农户住宅前,从口袋里掏出打火机将靠墙堆放的稻草垛点燃,见火势旺起来后,黑影立即开溜。
谁知刚跑出几步,就被竹箦派出所巡逻人员一举擒获。
经审查,该嫌疑人吕某是溧阳竹箦本地人,才16岁,小学文化。
而他纵火的动机很奇怪,只是曾看见过该镇一户人家着火,消防车开来把火灭了,他觉得看着火和救火很好玩很刺激,于是从去年年底以来,在棠荫村等地陆续纵火30起,烧了36个草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