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合集下载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1.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78年):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
我国城镇化进程相对较为缓慢。

在这个时期,大部分人口仍聚集在农村地区,城市的规模和数量相对较小。

重点是进行农村土地,提高农民的生产
水平和收入,同时逐步发展城市经济。

2.开放初期(1978-1990年):开放的政策推动了我国城镇化进程的
加速。

国家开始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措施,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向城市聚集。

特别是经济特区的设立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进入到城市中。

3.经济腾飞时期(1990-2000年):在这个时期,我国城镇化进程迅
猛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快速增加。

同时,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得到了大力发展,提高了城市的吸引力。

4.城市化进程加速(2000至今):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城镇化进
程进一步加速。

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城市化规划,大力推动了农村地区向
城市转移的劳动力和资源。

同时,城市化进程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如低效
率的城市化进程、城市贫困和不平等等问题。

总的来说,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加速阶段的演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我国的城市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人口比重
也不断提高。

城市化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是
一种产业和经济结构的转变,也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的变革。

未来,我国城
镇化发展仍将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但城镇化进程将持续推进,为我国经
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演变与未来趋势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演变与未来趋势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演变与未来趋势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

2000年以来,中国城市化率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2020年达到60.6%。

本文将从历史演变和未来趋势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演变1. 20世纪初的城市化进程20世纪初,中国的城市化率仅为4%,主要集中在商业、工业中心城市。

城市人口主要由外来人口、贫民和少数精英组成,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滞后。

2. 20世纪中期的城市化进程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中国实行“大跃进”和“三线建设”等计划,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

城市人口从1950年的4910万增加到1965年的1.03亿,城市化率达到17.9%。

此时城市规模较小,城市管理相对落后,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

3. 20世纪末的城市化进程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呈现出加速趋势。

随着1990年代后期城市化率的上升,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质量有所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得到了改善。

二、未来趋势1. 新型城镇化未来城市化进程将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成为“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将致力于城(市)镇融合、城市更新、城市服务、城镇交通等方面的重点工作,并倡导绿色、可持续城市发展方式,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2. 城市多样性未来城市化进程将呈现出城市多样性的态势。

城市将呈现出分层、分级、分散的趋势,城市与城镇之间的界限将不再清晰。

未来城市的规划设计将更加注重符合不同群体需求、更加人性化的城市环境和社会服务。

3. 信息化城市未来的城市化进程将越来越多地利用信息技术推动城市发展。

数字城市将通过智能化的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现城市的高效运转,推动城市的智慧化、可持续化和生态化发展。

4. 跨国城市化未来城市化进程还将面临着国际化、跨国化的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城市之间将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各国不仅需要加强城市间经济、文化和学术交流,还需要推进全球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合作。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现状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复杂过程。

改革开放近30年来。

中国城市化发展极为迅速,城镇人口比重已由1978年的18.6%提升到2005年的43.3%,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50%左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但是,我国城市化不仅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据世界发展报告统计资料,2000年,全世界城市化水平已达47%,中等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一般都在50%以上,高收入国家为79%。

我国城市化水平与世界水平相差甚远。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1,全国不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差距过大我国城市分布相对集中在东部地带,东中西三大地带呈现明显的梯度差异,东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从城市数量看,2000年全国667个城市中,东、中、西部分别为300个、247个和120个,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4.98%、37.03%和17.99%。

与此同时,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比中、西部地区明显要快。

尤其是在沿海地区的珠三角、宁沪杭、京津唐等大城市群区域,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集聚了中国大量的财富、劳动力与高新技术,使沿海许多城市经济繁荣,市场活跃,生活水平提高,环境逐步改善,已经进入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中部地区正处于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西部地区仍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

2、生态环境恶化,资源问题严重城市中聚集了大量的工业企业及人口,但由于工业的粗放型发展和人口的高度聚集,污染物的排放量激增,造成了大气污染、垃圾满城、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短缺、噪音不绝和光磁污染等各种难以解决的环境问题,城市的生态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从水资源来看,随着城市大生产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剧增,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大量增加,加之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了江河表面水的丰盈,超量和无度的开采又造成地下水的枯竭。

同时。

禁而不止的工业污染和污水的超标排放,致使江河湖泊和水源地以及地下水水质遭受严重污染,使得我国660多个城市不同程度面临水资源问题,200多个城市水资源严重不足,有的城市被迫限量供水。

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与未来趋势

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与未来趋势

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与未来趋势自20世纪70年代起,中国开始了自己的城市化进程。

40年来的城市化浪潮,使得中国城市的数量从1978年的193个增加到了2020年的850个,城市人口从17.9%增长到了60%以上。

这样的城市化速度在世界范围内堪称惊人。

而在未来,中国的城市化趋势将如何发展呢?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背景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朔到商周时期。

但是,在近代以前,中国的城市化率一直相对较低。

到了19世纪,由于开埠、驱除鸦片战争和大洋运输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加速。

然而,这种进程被20世纪的两次战争硬生生打断。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978年,中国的城市人口数量只有1.72亿人,城市化率为17.9%。

而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城市化率已经反超了当时的发达国家,成为世界上城市化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模的扩大是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拥有百万人口以上城市数量迅速增加。

北京和上海,作为中国的代表性大城市,也经历了从工业城市到国际化大都市的转型。

其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城市化贡献了更加多元化的文化与氛围。

二、中国城市化达到马尔可夫转移城市化是5,000多年的文明演进中如火如荼的一环。

这一进程的中心任务,是实现人口的聚集、种业、学问的繁荣。

相应的城市化定位是极其重要而长期的任务。

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呈现出以下三个显著变化。

第一变化是,城市化破除了地区与群体之间的属性障碍和耐力障碍。

城市化现象可观之为马尔可夫转移。

即一个人的转移前状态只与他所在状态有关系,而与他之前处于什么状态无关系。

在这种转移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区域人口结构、职业类型和文化等元素的转化。

接着,第二变化是,城市化加快了经济体系的现代化转型。

经济学家可以很好地理解节奏较慢的农业、手工业为什么总会被现代工业化取代。

城市化扩大人口基数,提高人口集聚效应,催生了乡村日趋依赖城市的现代农业与工业。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与趋势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与趋势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与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8%逐步提高到现在的60%左右。

这个过程中,城市发展经历了许多转折和困境,也取得了斐然的成就。

本文将分别从城市化的历程和趋势两方面论述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情况。

一、历程1.城市化的初期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实施的非常规模式的城市化战略是向城市疏导,即增加农民的转移就业,逐步降低农村人口占整个人口的比例。

这个阶段注重农村转移劳动力向城市的集中,粗放性质十分明显。

2.城市化的高速增长期1990年开始,国家明确了有计划的城市化战略,城市化的非常规战略转为规划战略。

城市规模开始快速增加,城市化率开始迅速提高。

同时,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开始出现巨大的财富差距,大量农村人口接连涌向城市,成为城市化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

3.城市化的调整期2002年,局部地区开始出现城市化过度的现象,开始有声音呼吁应对城市化进行调整。

国家开始实施拆迁制度改革,加速城市化进程走向“可持续化发展”的道路。

4.城市化推向第三阶段自2008年底开始,全国城市化率超过了50%,城市化的快速增长趋于平缓。

中国需要更大力度的城市化进程来增强中产阶级的数量,维护国家治理稳定以及提高人均GDP。

这个阶段中国城市化的重心转向人口素质提高和城市质量提升。

二、趋势1.城市与乡村的融合中国政府提出城乡融合的目标,城市化不再是单纯的城市向乡村转移,而是城市与乡村产生分工合作,互相支持才有利于推动城乡综合发展。

2.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是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智慧城市的重点在于推动城市的创新发展,优化城市运营流程,提升城市服务水平。

3.低碳城市建设随着全球环保意识逐渐高涨,低碳城市已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

推进低碳城市建设,意味着推进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降低城市的污染排放,保护城市环境。

4.绿色城市建设绿色城市建设强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注重城市的生态系统,使城市与自然环境更为和谐。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轨迹与特点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轨迹与特点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轨迹与特点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加速。

从计划经济时期到市场经济时期,城市化进程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历史轨迹,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历史轨迹和特点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轨迹1.计划经济时期的初期阶段在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初期,城市化进程比较缓慢。

1950年全国城镇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3.3%左右。

这一时期城市化主要由国家计划驱动,政府仍然掌控着工业、农业和城市规划,并对城镇发展进行调控。

2.计划经济时期的高速阶段1965年至1975年,中国城市化进程开始进入高峰期,城镇人口比例从13.3%快速上升到了17.9%。

这一时期,政府提出了"四人三地"战略,即把北京、上海、广州和天津升级为国家级城市,同时大力发展地级市,建设新型工业城市。

这一时期城市化主要由国家计划和政策驱动。

3.改革开放初期1979年至1989年,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的城市化得以快速发展,城镇人口比例快速提高到了26.4%。

在这一时期,政府开始实行"市场化成分"改革,逐渐把城市发展权交给市场。

同时国内外资本的大量涌入,给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4.改革开放中期1990年至2000年,改革开放进入中期,城镇人口比例达到了29.05%。

这一时期除了经济发展的推动之外,还有一些政策上的帮助。

国家出台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大力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同时城市化政策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5.改革开放后期2001年至2010年,改革开放进入后期阶段,城镇人口比例快速提高到了49.68%。

这一时期,城市化的发展主要依靠财政投入和市场化依靠的双重驱动。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城市化和城市规划政策,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同时,房地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的发展,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动力。

二、特点分析1.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快于其他国家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口转移两个方面上快于其他国家的。

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化进程资料城市化三大标志:1.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动力机制: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主要动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又促进了城市化。

中国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前:大陆城市化进程相当缓慢。

1950-1980年间,大陆城市人口比重仅从11.2%上升到19.4%。

由政府主导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发展受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

城市对非农劳动力吸纳很低,地域转换难度大,形成城乡之间相互隔壁和封闭的“二元社会”。

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大致经历以下四个阶段:1.1978-1984,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动力。

表现在四个方面:1)2000万上山下乡的知青和下放干部返城,回复高考也使一批农村学生进入城市2)城市集市贸易开放,使得大量农民进入小城镇3)乡镇企业开始崛起,小城镇开始发展4)国家提高了城市维护和建设费用这时期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2%上升到1984年的23.01%,年均提高0.85个百分点。

2.1985-1991,城市化由乡镇企业和城市改革双重推动,以发展新城镇为主。

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的新兴小城镇。

城市化率从1985年的23.71%上升到1991年的26.37%。

3.1992-2000年,城市化全面推进,以城市建设、小城镇发展和普遍建立经济开发区为主要推动力。

1992年到2000年,城市化率从27.63%提升到2000年的36.22%。

4.2001年至今,随着户籍制度不断松动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期间城市化发展进程迅猛,从2001年的37.16%增加到2010年的47.5%,年均增长率超过1%。

我国城市化的未来之路: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度城市化发达国家城市化率一般达到70%--80%。

美国目前城市人口比例甚至超过了80%。

我国2011年城市化人口比重首次超过50%。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武力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

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

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一)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 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 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3]上述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独特现象,是与改革开放前大陆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由此导致的计划经济体制分不开的。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一)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一)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一)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

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

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一)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

1]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

2]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3]上述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独特现象,是与改革开放前大陆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由此导致的计划经济体制分不开的。

现代中国城市化不同阶段变化发展的原因

现代中国城市化不同阶段变化发展的原因

现代中国城市化不同阶段变化发展的原因中国城市化是指中国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进行着。

本文将从不同阶段变化的角度出发,探讨现代中国城市化发展原因。

一、初期阶段(1978年-1992年)中国城市化初期阶段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改革开放:1978年,改革开放的实施,为中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引入外资、实行市场经济,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迁移。

2. 城市工业化发展:经济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城市工业化迅速发展,工业产值大幅度增长。

大规模工业化需要大量劳动力,城市成为吸纳农民工的重要场所。

3. 劳动力就业压力: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增大,农民渴望通过城市就业改变生活境况。

城市化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

二、加速阶段(1993年-2003年)这一时期,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主要原因如下:1. 经济特区建设:1980年代开始,中国设立了一系列经济特区,如深圳、珠海等,这些特区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推动经济发展,同时也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迁移。

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导逐步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改善了城市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了城市的生活品质。

3. 推动农民工进城:领导鼓励农民工进城就业,通过取消户籍限制、提供社会保障等,促进农民工进城就业。

另外,农民工缺乏土地资源,进城可以获得稳定的工作与收入。

三、高速发展阶段(2004年-至今)本阶段中国城市化进程较前两个阶段更加迅猛,原因如下:1. 城市规模扩大:领导加大了对中小城市的发展力度,推进了城市群建设。

同时,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也经历了快速发展,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2. 农村改革:领导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允许村民将土地流转给集体经济组织或个人,提高了农民的土地经济效益,减少了农村人口外迁的压力。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经验总结与未来展望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经验总结与未来展望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经验总结与未来展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从1978年至2018年,中国城市化率由17.9%提高到了58.5%,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国家工业化、现代化以及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对未来展望提出建议。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经验总结1.政府引导规划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在政府引导下进行的,政府通过制定各种规划来引导城市发展。

例如,国家的城市化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

通过政策引导,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渐形成了管控和规划市场的计划经济模式。

2. 建立县域层面的城市圈和城市群为了实现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中国政府依据不同地区的资源、产业、人口等特点,分别建立县域层面的城市圈和城市群。

通过产业转移,各城市间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如珠三角的城市群,上海和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圈等,这些城市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

3. 城市建设与改造城市化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是因为政府在城市建设与改造中的巨大投资。

政府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住房建设等的投入,逐步完善城市的支撑系统,提升城市整体功能和形象。

4. 确立房地产市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房地产市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政府通过鼓励房地产业的发展,提高中国城市住房的产出和质量。

同时,政府进一步完善了市场化和健康发展的房地产市场生态,培养出了中国的楼市市场,带动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

5. 跨越式式发展中国政府采取了"跨越式发展"的策略,即在短时间内从低水平发展一步到高水平发展。

政府利用了全球化和其他合作机会推动中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同时促进了中国城市化的空间和人口集中程度高,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平原等拥有高效城市与优质生态的区域。

二、未来展望1. 建立多中心城市发展模式中国城市化进程虽然造福了人民,但也带来了种种问题。

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为代表,中心城区的空气质量、交通拥堵、医疗保障等问题逐渐凸显。

浅谈中国城市化进程

浅谈中国城市化进程

浅谈中国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近代化过程中最富生气和活力的形态之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开始加速。

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局面。

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是促进中国城市化更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此探讨并分析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提出推进城市化的一些具体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一、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历程及问题(一)发展历程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同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1949年以后中国城市化的历程,以1978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所实行的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决定了城市化发展与政府行为是密切相关的。

由于这一时期我国在政治上不断出现动荡,经济上出现的大起大落,使城市化进程也曲折缓慢。

1979年至今则是市场经济指导下的城市化发展时期,经过不断的调整与探索,虽然还存在滞后于现代化发展的问题,但中国已经真正走上了城市化的道路。

(二)发展中的问题根据世界银行统计,世界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平均在70%以上,中等收入国家为60%—65%,低收入国家为30%—35%,而中国城市化率目前约为46%,低于中等收入国家,与高收入国家更是相差甚远。

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滞后于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水平这种局面,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瓶颈”。

中国的城市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的比重偏高,第三产业的发展则严重不足,特别是信息化程度滞后,城市的科技文化教育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因而制约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

其次,城市化整体上滞后,但又在一些大城市中出现过度城市化的现象局部的发展不协调日益凸显,在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的情况下制约着总体的进步。

第三,农业作为城市化的基础,现在仍然十分脆弱,面临着许多挑战。

第四,城市化促进了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农村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农民收入也有很大的提高,但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起步晚、基础差、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城乡分割的格局没有破除,本应收益最大的农民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研究[摘要]城镇化的发展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历程中的重要标志,体现了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质变与优化。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城镇化的发展对我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分析了城镇化发展过程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镇化发展的阶段,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对我国未来的城镇化发展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城镇化 s曲线发展历程我国的城市出现很早,但是,我国的城镇化却落后于西方国家,这主要是由我国近代的衰落造成的。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城镇化得到迅速发展,但是由于在国家建设上缺乏经验,以及一些急功近利的行为影响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速度,直至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才真正的迎来了城镇化发展的浪潮,尤其是1994年后,每年都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

一、城镇化的含义“城镇化”,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词汇。

1991年,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使用并拓展了“城镇化”的概念。

中共第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正式采用了“城镇化”一词,这是近50年来中国首次在最高官方文件中使用“城镇化”。

笔者认为,城镇化应由三个方面来定义:第一个方面是人口转移,即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的过程;第二个方面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导致第一产业比重逐渐降低的,而第二、第三产业比重逐渐提高的过程;第三个方面是城镇规模与结构的调整,也就是城镇数量增加,乡村融入城镇,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的一种过程。

上述三个方面更多的是从宏观角度来定义,而从微观角度来说,城镇化的过程是乡村文明走向城市文明、乡村生产生活方式迈向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过程。

因此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空间结构的变迁过程与城乡文明转化过程的协调统一。

城镇化其实是城市化的一种实现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实现城市化的过程中不刻意发展大城市,而是更重视中小城镇的发展。

中国历年城市化率

中国历年城市化率

中国历年城市化率城市化率是造就地产富豪的根基,对房价的影响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9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房地产投资市场。

中国未来若干年的城市化速度,决定了房地产业拐点的位置。

城市化增长开始停滞之时,就是房地产行业由盛到衰的开始。

网上关于中国城市化率的资料很不完整。

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城市环境管理与综合整治年度报告》和武力的《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等资料整理出了1949年至2009年的全国城市化率详细数据。

现发布在茗香茶楼,供大家参考(转载请注明出处)。

数据显示,中国城市化率在2000年出现了跳跃发展,由1999年的30.89%跃升为2000年的36.22%。

究其原因,我认为是1998年7月22日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解决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对户籍管理出现了明显松动,最注意的一条是:“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随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凡在城市有合法固定的住所、合法稳定的职业或者生活来源,已居住一定年限并符合当地政府有关规定的,可准予在该城市落户。

”各地对“已居住一定年限”一般规定为一年以上,所以这就应该是导致一年后的2000年中国城市化率暴增5.33个百分点的源头吧。

之后,中国城市化率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每年大约增加一个百分点。

2010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发布的首部《宏观经济蓝皮书》指出,“中国将在2013年左右(预计在2011-2016年之间)结束高速城市化过程,这一期间的城市化增长率约为1.09%,城市化率则在47.93%-53.37%之间,此后中国的城市化率增长逐步放缓。

”中国历年城市化率明细表年份城市化率(%) 年份城市化率(%)2010年预计50 1979年19.992009年46.59 1978年17.922008年45.68 1977年17.552007年44.94 1976年17.442006年43.90 1975年17.342005年42.991974年17.162004年41.76 1973年17.202003年40.53 1972年17.132002年39.09 1971年17.262001年37.66 1970年17.382000年36.221969年17.501999年30.89 1968年17.621998年30.40 1967年17.741997年29.92 1966年17.861996年29.37 1965年17.981995年29.04 1964年18.371994年28.62 1963年16.841993年28.14 1962年17.331992年27.63 1961年19.291991年26.37 1960年19.751990年26.41 1959年18.411989年26.21 1958年16.25 1988年25.81 1957年15.39 1987年25.32 1956年14.62 1986年24.52 1955年13.48 1985年23.71 1954年13.69 1984年23.01 1953年13.31 1983年21.62 1952年12.46 1982年21.13 1951年11.78 1981年20.16 1950年11.18 1980年19.39 1949年10.64本资料由阳光城堡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城镇化进程

中国城镇化进程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国城镇化进程一、引言城镇化是指将人口、生产要素、产业结构等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过程。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对于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中国城镇化进程进行详细分析。

二、城镇化的概念与意义1.城镇化的定义: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城市功能与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

2.城镇化的意义: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推动社会进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等。

三、中国城镇化的历史演变1.第一阶段(1949-1978年):国家在城乡间实行计划经济,城市化水平较低。

2.第二阶段(1978-1993年):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城市化进程加速,农民工开始涌入城市。

3.第三阶段(1994-2010年):城市化发展更加迅速,中小城市快速崛起,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

4.第四阶段(2011年至今):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市化率持续提高,城市发展更加宜居。

四、中国城镇化的现状与问题1.城镇化率的提高:城市人口比重逐年增加,城镇化率持续提高。

2.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逐步完善,城市生活质量提高。

3.农民工问题:农民工社会保障、城市居住条件等问题亟待解决。

4.城市化影响的环境问题:城市化过程中环境破坏加剧、资源消耗等问题亟待解决。

五、推动中国城镇化的策略与措施1.完善城市规划与管理:加强城市规划,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2.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3.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

4.改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其权益保障水平。

5.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六、本文档涉及附件本文档附件包括:城镇化进程数据统计表、城市规划地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案等。

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城镇化: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城市功能与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市化发展演进的历史和现状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市化发展演进的历史和现状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市化发展演进的历史和现状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一步步推进中,从最初的经济特区建设到现在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经历了许多变化和发展。

一.历史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得以先行试水。

在这个时期,许多城市如深圳、珠海、厦门等开始快速发展,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引领者。

1980年代,中国开始大规模进行农村城市化的推进,许多中小城市从此开始发展。

同时,还实施了许多改革政策,如“城市边缘”政策、土地制度改革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1990年代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高峰期,城市规模、城市建设、城市经济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许多城市开始借鉴国外的城市规划经验,提高城市的建设水平和城市形象。

同时,土地出让、企业改制等一系列改革政策也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二.现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已经进入了城市更新和城市扩张的新阶段。

大城市的城市更新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全面推进的时期,许多城市正在进行传统市容、公共服务设施、交通建设、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城市更新,同时,许多新兴城市也在不断地进行城市扩张和城市建设,这使得城市的规模和数量逐年增长。

尽管城市化进程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也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更新的不断推进,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问题等一系列难题。

这也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找到更好的城市化发展路径和解决方案。

同时,我们还需要认识到城市化发展也涉及到诸多的社会问题,如农民工、城市贫民、移民等都是需要得到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城市化发展需要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民生服务设施,才能让城市之间的差距得到进一步缩小。

三.未来随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快速推进,未来城市化进程将更加关注城市形象、城市规划、城市文化建设和城市品质提升等方面,而且将更加注重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创新经济和城市品质的提升,建设宜居城市。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转型路径研究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转型路径研究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转型路径研究一、引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始于20世纪50年代,自那时起,城市人口比例逐步上升,城市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阶段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转型路径。

二、中国城市化的阶段性特征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可以被分为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1950年代至1980年代)在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在1950年代至1980年代期间,中国的城市人口增长非常缓慢。

在这个时期,中国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村移民,这些农村移民涌向城市,希望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

尽管城市化进程缓慢,但可以看到城市化的趋势已经开始形成。

2. 第二阶段(1980年代至2000年代)在1980年代至2000年代间,中国的城市化增长取得了大幅度的提速,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城市化改革的推动。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城市化率从约20%上升到50%左右。

这使得大批人移居到城市,这些城市所承载的人口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

3. 第三阶段(2000年代至今)在2000年代至今,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

在这一阶段中,中国的城市化增长更加快速,城市人口比例不断攀升。

同时,中国的城市化转向了更多关注城市功能的发展,更广泛的城市建设计划覆盖了全国城镇面积。

三、中国城市化的转型路径目前,中国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如何实现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因此,在城市化转型的过程中,采取合适的策略至关重要。

1.加强规划规划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在于体现出计划和管理的作用。

政府应该开展更加细致和全面的城市规划工作,通过规划工作,来引导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强城市建设的质量和数量。

2.注重环保城市建设可以为经济发展铺平道路,但同样在城市化面临的风险和问题上也有不可退缩的责任。

2024年城市化进程迈入新阶段

2024年城市化进程迈入新阶段

城市房价高涨, 影响居民生活 和城市发展。
城市交通拥堵 问题日益严重, 影响城市运行
效率。
城市环境污染 问题突出,影 响居民健康和
生活质量。
Part Three
城市人口数量持续 增长,成为全球人 口增长的主要驱动 力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 高,城市人口占比 逐年上升
城市人口增长呈现 多元化趋势,不同 地区和国家的城市 化模式和特点各异
2024年城市化率达到60%以上 城市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城市群和都市圈成为城市化主体形态 新型城镇化质量稳步提高
城市化进程加速, 推动经济增长
城市化促进产业 升级和结构优化
城市化提高居民 生活水平,扩大 内需
城市化对资源环 境的影响
城市人口增长 过快,导致城 市基础设施和 公共服务体系
压力加大。
Part Four
城市化的推进将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机遇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将不断完善,为城市居民提 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城市化将促进人口、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集聚,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 和创新能力
城市化将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城市间竞争加剧, 人才、资本等资 源流动更加频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环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改 善城市环境质量
公共服务: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满足市民基本需求
社区建设:加强社区建设,提 高居民生活品质
Part Five
绿色生态:注重城市可持续发 展,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智慧科技:运用先进技术提升 城市管理效率,优化城市服务
文化创意:培育城市文化特色,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交通出行:推广电动汽车,建 设充电设施,减少尾气排放

中国城市化进程重要年表

中国城市化进程重要年表

中国城市化进程重要年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中国现代城市化的历程。

1953年:中央首次提出加快城市化进程,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发展。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

1984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明确城市规
划的法律地位。

1994年:中央城市化工作会议召开,提出以合理规模控制大城市人
口增长,加快县域城市发展。

2000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意见》,明确提
出实现新型城镇化。

2007年:国务院批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06-2020年)》,
提出促进城市化与农村现代化相协调。

2010年:全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城市化社会阶段。

2014年:中央召开城镇化工作座谈会,提出城镇化应以人为核心,
注重生态环境建设。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强调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2019年:中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座谈会召开,提出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推动高质量城市化。

2020年:中央城市化工作会议召开,提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上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年表,展示了从建国初期至今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关键节点和重要政策文件。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城市化将继续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为实现现代化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与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与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与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

城市化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趋势。

同时,城市化也成为催生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一直在加速,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在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下,城市化进程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数据显示,1978年中国城市人口仅为17.92%,而到了2021年,中国城市人口已经达到60.6%。

城市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城市化能够扩大消费市场,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促进社会进步。

同时,城市化还能够促进城市发展,推动城市现代化,助力国家经济发展。

二、创新带动城市化城市化进程也催生了创新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中,创新力量被释放出来,使城市化进程得以加速。

城市发展需要的不只是基础建设,还需要具有创新和创造力的人才。

城市化已成为城市创新的重要动力,促进了城市新经济和新技术的发展。

以深圳为例,深圳经济特区的创建和发展,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量。

1980年代以来,深圳率先探索改革开放,逐渐成为创新型城市。

不断创新和发展比如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中国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新的动能。

深圳发展成为国家级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以及世界上最具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城市之一。

三、面临的挑战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城市化带来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也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危机。

城市快速扩张、人口增长、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一直是城市化所带来的挑战。

中国要推进城市化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实现灵活高效的城市管理,加强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科学化和专业化。

同时,必须注重产业发展、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协调推进。

结语:城市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中国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

城市化不仅仅是城市化的进程,更是一个城市全方位的发展。

在各种挑战之下,创新和创造力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武力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

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

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一)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 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 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3]上述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独特现象,是与改革开放前大陆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由此导致的计划经济体制分不开的。

本文即准备从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及其对劳动力供求关系和转移的影响,来探讨这个时期城市化缓慢的主要原因。

1949-1878年全国城镇人口变化情况[4]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5]从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国城镇因迁移和市镇区划变动(即农转非)增长的人口估计约为6300多万人,平均每年增长210万,仅占同期城镇新增人口总数的48.57%.[6]其中50年代的城镇人口增长主要来自人口迁移;而60和70年代的城镇人口增长,则主要来自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与城市化没有多大关系。

由于人口的流动受到严格限制,农村人口进入大中城市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发展镇的数量和规模就成为1978年以前农村城市化的一个可以选择的途径,即农民通过建立和发展镇来实现自己的城市化。

实际上,由于大城市土地资源的昂贵和其他问题,小城市化也是许多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但是,在传统经济发展战略下,由于农业剩余非常有限和国家农村商品生产和集市贸易的萎缩,镇的人口增长很慢。

据统计,1953年全国镇人口为3372万人,1957年则降为3047万人,1965年增长为3793万人,1970年为4576万人,1978年为5316万人,1978年仅比1953年增加57.65%,[7]低于全国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同时,镇的数量不但没有增长,反而有所下降。

1954年全国共有建制镇5400个,1957年则减少为3596个,[8]1963年进一步减少到2877个镇,到1978年,全国(二)城市化特点。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政府是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主体。

(2)城市化对非农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低。

(3)城市化的区域发展受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制约。

(4)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优先于地域转换。

(5)城市运行机制具有非商品经济的特征。

这种城市化的结果,是形成了城乡之间相互隔离和相互封闭的“二元社会”。

这里所说的二元社会结构,是指政府对城市和市民实行“统包”,而对农村和农民则实行“统制”,即由财产制度、户籍制度、住宅制度、粮食供给制度、副食品和燃料供给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就业制度、养老制度、劳动保险制度、劳动保护制度、甚至婚姻制度等具体制度所造成的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构成了城乡之间的壁垒,阻止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流动。

象大多数事情都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后果一样,1949-1978年经济发展战略所导致的城市化滞后和城乡壁垒,其消极作用是不言自明的,这里只想讲几句作为遗产的积极作用。

第一,就当时来看,这种城市化滞后,一方面维持了高积累下的工业体系早日建成;另一方面是避免了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的“过度城市化”(高失业率、第三产业过度膨胀和城市贫民窟)。

第三,作为1978年以后改革发展的起点条件,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都起到了“蓄之既久,其发必速”的作用。

近30年的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改革开放以来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来自供给需求两个方面的有利条件。

而城乡壁垒又迫使农村优秀人材不得不就地发展非农产业和走上以小城镇为主要依托的城市化道路。

从而避免了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向大中城市集中所造成的严重问题。

二、1978年以后的城市化进程极其特点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的城市化,是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条件下迅速推进的,城乡之间的壁垒逐渐松动并被打破,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得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以小城镇迅速扩张、人口就地城市化为主的特点。

(一)城市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1978-1984年,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动力推动城市化阶段。

这个阶段的城市化带有恢复性性质,“先进城后建城”的特征比较明显。

第一,表现在大约有2000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和下放干部返城并就业,高考的全面恢复和迅速发展也使得一批农村学生进入城市;第二,城乡集市贸易的开放和迅速发展,使得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和小城镇,出现大量城镇暂住人口;第三,这个时期开始崛起的乡镇企业也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第四,国家为了还过去城市建设的欠帐,提高了城市维护和建设费,结束了城市建设多年徘徊的局面。

这个阶段,就人口来看,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1984年的23.01%,年均提高0.85个百分点。

2、1985-1991年,乡镇企业和城市改革双重推动城市化阶段。

这个阶段以发展新城镇为主,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新兴的小城镇。

3、1992-2000年,城市化全面推进阶段,以城市建设、小城镇发展和普遍建立经济开发区为主要动力。

1992年到1998年,城市化率由27.63%提高到30.42%,年均提高0.42个百分点。

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城市化,已从沿海向内地全面展开。

1995年底与1990年相比,建制市1990年的26.41%提高到28.62%.[10]大中小城镇建设投资的扩张,已经成为90年代新一轮经济高速增长的主导因素。

(二)城市化政策的变化。

1978年以后,在经济高速增长而城乡户籍分隔的背景下,积极发展小城镇就必然成为可供政府选择的最佳城市化政策。

中国的城市化终于由被压制转为松动和放开,过去那种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和城乡分隔的政策被鼓励小城镇发展的政策所取代。

1980年,在当时城乡分隔、大城市基础设施滞后的情况下,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提出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总方针。

为贯彻上述政策,80年代初,开始实行市(地级市)管县制度,地级市数量增加较快,1983-1998年间,共有100多个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其中仅1983-1985年的3年里,地级市的数量净增加50个。

[11]1983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要以小城镇为主,大中小城市为辅”,认为“加强小城镇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上述建议在当时的城乡户籍制度下,应该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得到社会和政府的认同。

1984-1986年“撤社建乡”,并降低建制镇标准,结果3年里建制镇数量增加7750个;1992-1994年,国家对乡镇实行“撤、扩、并”,结果3年里建制镇又增加7750个。

这6年里建制镇增加数相当于1979-1999年间(21年)净增加数的71%.[12]1986年国家有关部门修订“建市”标准后,县级市也增加很快。

1986-1996年的11年间,县级市数量净增加286个。

1992年,国务院再次修订小城镇建制标准,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

1993年10月,建设部召开全国村镇建设工作会议,确定了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的村镇建设工作方针,提出了到本世纪末我国小城镇建设发展目标。

会后,经国务院原则同意,建设部等6个部委联合颁发了《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

1995年4月,国家体改委、建设部、公安部等11个部委联合下达《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指导意见》,并在全国选择了57个镇作为综合改革试点。

1997年6月10日,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和《关于完善农村户籍管理制度意见》的通知。

通知认为,应当适时进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允许已径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在小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有序地向小城镇转移,促进小城镇和农村的全面发展。

农村新生婴儿可以随母或者随父登记常住户口。

此后,许多小城市为促进经济发展,基本放开了户籍限制;不少大中城市,甚至北京、上海等,也放松了外地人口进入本市的限制。

1998年10月,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进一步提升了发展小城镇的重要地位。

200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意见》指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

抓住机遇,适时引导小城镇健康发展,应当成为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十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市化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实施城镇化战略。

”为了加快城镇化,2001年5月,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2001年5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

《意见》指出: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及与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均可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常住户口;已在小城镇办理的蓝印户口、地方城镇居民户口、自理口粮户口等,符合上述条件的,统一登记为城镇常住户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