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沈从文的《箱子岩》赏析
2017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之《箱子岩》考点精解

《箱⼦岩》
沈从⽂
课⽂知识要点提⽰
1.作家作品
沈从⽂,湖南凤凰县⼈,现代作家。
本⽂是⼀篇游记散⽂。
2.主题思想
主题是表达作者对乡⼟的挚爱,对故⼟故⼈⽣活中的痼疾与污*的痛⼼,深情呼唤故乡⼈民⽤划龙⾈的精神与热⼒,把⽣活装点得更美好。
3.场景描写
本⽂赛龙⾈这⼀场景描写可以分五层:先交代节⽇背景;再鸟瞰⽔⾯彩船全景;接着正⾯描写三只龙船上青年桨⼿的动作;⼜侧⾯描写两岸观众呐喊助兴的情景;最后写悬崖顶上抛放的鞭炮。
这段场景描写把湘西的风⼟⼈情写得具体、逼真、富有地⽅⾊彩,写出了湘西⼈民具有的勃勃的⽣命⼒量。
联系全⽂,可以看出作者对乡⼟⽣活的痼疾恳切痛⼼,希望能呼唤出故乡⼈民赛龙⾈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与热⼒,去建设美好的⽣活。
4.对⽐⼿法
⼗五年前的箱⼦岩充满勃勃⽣机,⼗五年后的箱⼦岩,景致灰暗,⽓氛冷落,前后对⽐分明。
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痼疾的痛⼼。
5.正⾯描写和侧⾯描写
⽂章对赛龙⾈场景的描写中,运⽤了正⾯描写与侧⾯描写相结合的⽅法,正⾯描写三只龙船上青年桨⼿的动作;⼜侧⾯描写两岸观众呐喊助兴的情景,使场景描写有声有⾊,使⼈如⾝临其境。
⽂章的⼈物描写,同样以正⾯描写与侧⾯描写相结合。
如对跛脚什长,不但正⾯描写了他的外貌、语⾔、动作,还侧⾯写到了旁⼈对他的议论和反映,把⼈物个性写得更加⽣动。
最新-2021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语文版课件:第三单元 第8课 箱子岩 精品

文本常识积累
一、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 研究家。享誉文坛,蜚声海外。 代表作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中篇小说 《边城》于1934年问世,标志着他的小说的成熟。1949年以后,长期 从事文物工作。1981年出版了历时15年写成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专著。
美文深读
核心亮点:选材、用材(一)
作文命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水有水的性格——灵动,山有山的性情——沉稳。水的灵动给人以
聪慧,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然而,灵动的海水却常年保持着一色的蔚 蓝,沉稳的大山却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 请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话题包括两个方面,也可以兼写两个方面。②立意自定。③文 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得抄袭。
辩论题目
沈从文该不该像鲁迅那样唤醒这些人? 甲方观点:沈从文不该像鲁迅那样唤醒这些人。 甲方辩词: 乙方观点:沈从文应该像鲁迅那样唤醒这些人。 乙方辩词:
答案
多读厚积 —— 读素材美文,积素养提技能
一、课本素材
点击文本
素材运用
二十年前澧州镇守使王正雅一个平常马夫,姓贺名龙,兵乱时一菜刀 切下了一个散兵的头颅,二十年后就得惊动三省集中二十万军队来解 决这马夫。谁个人会注意这小小节目,谁个人想象得到人类历史是用 什么写成的!
√C.文章中的人、事、景、物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作者浓浓的乡土悲悯感来展开, 它沟通湘西的古今,关注边民的现实人生。
D.文中的伤员,才二十一岁,正值青春年华,其精神却腐败颓废。当年天真烂漫的
孩子,极尽生命的欢乐,如今却变成了贩卖烟土的兵痞。但沈老并没有对他加以
批判,相反,却是对他充满了理解和同情,认为那是一种自然状态。
《箱子岩》赏析

《箱子岩》赏析一、这篇文章运用了抒情手法,热情讴歌人间真挚的亲情——父亲与母亲、女儿与母亲、女儿与父亲两两之间的感情。
文章标题采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其好处是将对人的情感转移到雪花身上,加深对女儿美好心灵的歌颂。
“我和女儿焦急等待雪的降临”的原因是用这种方式怀念女儿早逝的母亲。
文中插叙妻子的日记,揭示了“看雪”的含义,加深了对父女二人真挚感情的刻画描写,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我知道,她那颗小小的心在用她自己的方式怀念着母亲.”这种怀念方式是凝视、流连春天的晨光,夏天的绿阴,秋天的云朵,冬天的雪花,因为这些都是母爱的化身。
这个小女孩在我心目中是一个具有人间最美好心灵、像雪一样圣洁纯真的人。
这是近年来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二、文章标题新鲜抢眼,让人一见倾心。
并且巧用拟人之法,使得对雪的怜惜之情跃然纸上!文章妙用插叙,把妻子幻化成雪花,开放在孩子经过的路旁,让孩子不受到心灵的伤害,生怕踩疼女儿的梦想,曲笔之中展现的是作为父母对女儿真挚的爱。
不仅如此,文章还运用了象征手法,以雪花的洁白象征女儿纯洁的心灵。
本文借女儿看雪、攒雪、想堆雪人,并以自己的方式怀念母亲的感人细节,传神地抒写出她对母亲的思念之情,生动地折射出女儿水晶般的心灵。
文中的雪花成了情感的晶体,成了爱心的天使,让我们感受到亲情的温馨,仿佛走进了温暖的春天,享受到爱的阳光,似乎也成了一片没有受到伤害的雪花…美丽温暖的亲情,纯洁无瑕的童心,在白雪的映照下,洁白而晶莹,一如飘舞的雪花和白皑皑的雪野一样美丽。
那位纯洁的小女孩,从小就失去了母亲,但她却没有失去母亲用生命编织的童话,以及父爱为她构思的童话般美丽的宫殿,公主般高贵的人生。
 读者会动情于这位母亲的“生命留言”。
人类的崇高与思想赋予了母爱超越生命的神秘“链接”,日记中那段内心独白,让读者阅读到了圣洁的母性之爱——虽然她离开了人间,可是“她的魂魄依然会缠绕在孩子的身边,春天她就是早上第一缕吻着孩子脸颊的阳光,夏天她就是那大树底下的阴凉,秋天她就会变成一朵朵云彩,冬天的时候她就会变成雪花……”读同样会动情于孩子童话般美好的心境,这位未能见过母亲一面的女孩,应着这份爱的约定,同父亲一起走进了北方的茫茫雪野,并渴望着将雪带回南方,在妈妈坟旁堆一个雪人……  人类生命旅程中的未知数实在是太多了,岁月的流逝随时都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与生命的轨迹,我们无法决定也无法改变的东西实在是无以计数。
[精品]沈从文的《箱子岩》赏析
![[精品]沈从文的《箱子岩》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efea5df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1e.png)
[精品]沈从文的《箱子岩》赏析沈从文的《箱子岩》赏析沈从文的《箱子岩》赏析思想的停机坪在自由的生命和龌龊的脓疮之间——读沈从文的《箱子岩》对于这一篇抒情散文,也许大家读到过某些所谓的赏析文章,大抵是说,它的特点是,抒发了作家的真情实感,表现作家对于自己乡土的热爱等等。
这样的话,有没有错呢?没有。
但,这样的评价,是不是已经到位了呢?好像也不到位。
真情实感,乡土热爱,是许多同类散文的共同性,不能算是本文的特点。
阅读的大忌,就是大而化之,把普遍的、共同的性质当成具体的某一篇文章的特点。
特点,是文章的生命。
我们学一篇文章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握特点,看如何把感情和景观的特点交融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体悟到作文的奥秘;不是看到什么就写什么,而是把那些和自己感情特点有关系的东西突显出来。
《箱子岩》这篇散文的特点是什么呢?我们需要深入地追逐的笔端,看看他写了哪些事,又是怎么写的,而且,更要细致地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微妙的感情。
文章写了两件事情,两件事情之间相隔十五年。
第一件是写十五年前端午节划龙舟的事;第二件事写十五年后再走箱子岩,见到了与十五年前不同的平静而显得冷清的生活场景。
一开头,就突出了一种反差:一方面是,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是很古老的。
山腰上,石缝中,有古代巢居者的遗迹。
另一方面是,现代人划龙船的风俗,作家对节日的种种细节的关注,对妇女孩子尖叫,对兴奋、热闹、欢欣场景的描绘,充满了欣赏,还引起了对于历史回溯发生一种幻想。
这里,大致可以看出作家的抒情,主要是对乡土、民俗的感情。
这一切都使作家着迷,这种着迷,不但是现实的,而且与历史紧密相联。
最有特点的是,它不但联系着屈原那样的历史光圈,而且有并不太遥远的惨烈的杀戮。
历史的沧桑和现实的欢乐,文化渊源的光荣和生命杀戮的惨痛,是如此紧密地交织着,但是,作家却发现:然而仔细一想,这些根本上又似乎与历史毫无关系。
从他们应付生存的方法与排泄感情的娱乐看上来,竟好像今古相同,不分彼此。
杰作]___的《箱子岩》赏析
![杰作]___的《箱子岩》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53c97fc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22.png)
杰作]___的《箱子岩》赏析___的《箱子岩》是一篇发人深思的杰作,通过对人性的探讨和社会的批判,展示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思考。
文章以一个古老的小城为背景,描绘了一个被贪婪、自私和虚伪所笼罩的社会。
人们追逐利益,不择手段地谋求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了道德和人性的价值。
作品中的主人公,一个名叫___的商人,以及他周围的人物形象,展现了这种社会的丑陋。
通过对___的描写,___以深刻的洞察力让读者看到了贪婪和自私带来的灾难。
___利用各种手段追求利益,包括欺骗、剥削和背叛。
然而,最终,他却沦为了别人的工具,被社会漩涡所吞噬。
这种讽刺和悲剧感让人深思:贪婪和自私只会让人陷入更深的绝境。
此外,作品中箱子岩的意象也是该篇杰作的精髓。
箱子岩象征着社会的假象和虚伪。
正如岩石表面看似坚固,实际上它是空心的,没有实质的内核。
这隐喻了现实社会中表面的繁荣和功利背后的虚假。
___借此呼吁人们要看清社会的真相,摆脱虚伪的束缚。
通过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揭示,___对社会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他通过描写贪婪和自私的人物形象,深入剖析了社会问题的根源。
他用辛辣的讽刺和悲剧的结局来警示人们,唤起社会反思。
综上所述,___的《箱子岩》是一篇犀利的社会批判之作。
通过对人性的探讨和社会的刻画,他告诫人们贪婪和自私只会带来灾难,呼吁人们面对真相,摆脱虚伪的束缚。
这篇杰作令人深思,并对社会的进步和人性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Note: The above response is a ___ the views of the assistant.。
故乡山水秀 湘西风情美——散文《箱子岩》浅析

故乡山水秀湘西风情美——散文《箱子岩》浅析
孙克坚
【期刊名称】《师范教育》
【年(卷),期】1993(000)001
【摘要】<正> 著名作家沈从文被人们称为“乡土作家”,他曾在“自我评述”中写道:“……苦苦怀念我家乡那条沅水和水边的人们,我感情同他们不可分。
……对我自己的作晶,我比较喜欢的还是那些描写我家乡水边人的衰乐故事。
”散文《箱
子岩》正是作者在1934年怀着浓郁的乡情去湘西作故乡行后写的作品。
它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隽秀的故乡山水,古朴的湘西风情和令人惊异的人事变迁。
时隔十五年,作者两次游历箱子岩。
山水依归,而人事演变,不由得触发了难解的乡愁,引起了无穷
【总页数】1页(P25-25)
【作者】孙克坚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苏师范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5
【相关文献】
1.奇秀山川美画页湘西风情大写真--近些年湘籍作家湘西题材散文浅论 [J], 刘中
顼
2.神会古今思索未来--沈从文散文《箱子岩》导读 [J], 巫小黎
3.裂变的理想人生——从《箱子岩》看沈从文的湘西人生文化 [J], 邓宇萍;张娜
4.沈从文的湘西之问——从《箱子岩》看沈从文对生命的思索 [J], 王晓晨
5.裂变的理想人生——从《箱子岩》看沈从文的湘西人生文化 [J], 邓宇萍;张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9箱子岩讲解

9. 箱子岩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作家沈从文及其作品,了解湘西的一些风俗民情。
2.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3.理解作品融抒情、议论为一体的表现手法。
4.探讨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有关“历史”的思考,体会作者的感受和忧思。
5.归纳本文的艺术特色,品味作品的语言特色。
【学习重点】比较作者两次到箱子岩的所见所闻,两类人物描写的用意和两次不同的感受和体会。
【学习难点】理解文中抒情、议论句子的含义,把握作者有关“历史”的思考。
【学习过程】一、简介作者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
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以《边城》等作品享誉文坛,蜚声海外。
1918 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徒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
1922 年在五四思潮吸引下自身来到北京,在郁达夫、徐志摩等人鼓励下,于艰苦条件下自学写作。
1930 年后赴青岛大学执教,创作日丰。
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中篇小说《边城》于1934 年问世,标志着他的小说的成熟。
1949年以后,长期从事文物工作。
1981年出版了历时15 年写成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 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 、“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凉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二、写作背景著名作家汪曾祺曾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
20 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20 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的印象里。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8《箱子岩》赏析2

神会古今思索未来——沈从文散文《箱子岩》著名作家汪曾祺曾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
20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20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的印象里。
”〔1〕水之于沈从文,有如血液之于一个人的生命。
离开沅水或许便不会有一个被世人称作小说家的沈从文——准确地说,起码就不会有我们现在要谈论的写《箱子岩》的沈从文。
沈从文的全部创作和灵感都得自这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他说:“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然与人不同了。
”〔2〕此时,他又实实在在地回到水边,面对曾经生活了十多年的那一片神奇的土地,那一条永不停息的河流,“看到日夜不断千古长流的河水里石头和沙子,以及水面腐烂的草木,破碎的船板,使我触着了一个使人感觉惆怅的名词,我想起‘历史’”。
〔3〕那“历史”,不是官方史书典籍的刻板记载,在沈从文的眼里,那“一套用文字写成的历史,除了告给我们一些另一时代另一群人在这地面上相斫相杀的故事以外,我们决不会再知道一些要知道的事情。
但这条河流却告给了我若干年来若干人类的哀乐!”〔4〕因此,他的用意在于从民间的视角与立场,以一个精神和人格都绝对独立的现代知识分子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和打量这片土地的过去,从活生生的当下出发,在实现对历史的想像与整合的同时,以此为出发点去思索未来,这是沈从文格外感兴趣的一项崇高而又功德无量的事业。
“这条河过去给我的是‘知识’,如今给我的却是‘智慧’”,〔5〕他相信“真的历史却是一条河”,〔6〕所以,只有在这条承载着世世代代湘西儿女的哀乐悲欢、长达千里的沅水中,才能发现真正的湘西。
那个位于沅水中段的特别著名的悬崖——箱子岩,其实就是作家寻觅历史踪迹、思索未来的一个支点,也是“回忆”借以展开的一个“由头”。
沅水中段神奇神秘的箱子岩,“是一列五色斑驳的石壁,长约三四里,同属石灰岩性质。
石壁临江一面崭削如割切”,“最引人注意处还是那半空中石壁罅穴处悬空的赭色巨大木柜。
《箱子岩》文章赏析

《箱子岩》文章赏析
1.本文是一篇游记。
作者记叙了相隔15年两次游览箱子岩的见闻,写出了湘西特有的风俗,在宁静清纯的叙述中,深蕴着作者敏锐而深造的思考;在朴淡如水的笔触下,潜伏着作者浓缩而多彩的情感激流,表达了他对乡土的挚爱,对故土故人生活中的痼疾与污秽的痛心,深情地呼唤湘西人民用划龙舟的精神与热力,把生活装点得更加美好。
这是本文的中心思想,即本文的重点内容之一。
2.本文运用多种手法来描写人物,人物形象生动而有个性。
其中,有正面描写,也有反面描写。
作者用较长的篇幅绘声绘色的描述、刻画了家乡几个麻木乡民的形象。
其中跛脚什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作者对这个人物的刻画描写,虽着墨不多,但人物形象却栩栩如生,人物个性跃然纸上,这主要是因为作者既先从正面描写了他的外貌、动作、语言,又插入一段对他的发迹史的记叙,还从侧面写旁人对他的议论,以此进行侧面衬托,这样就把一个21岁的兵油子的个性写得非常生动。
对这样一个“可以溃烂这乡村居民灵魂的人物”,作者毫不保留地表达了自己的痛恨与失望。
在这段看似平淡、冷静的叙述中实则饱含着作者忧心如焚的感情,但从他身上,作者又不得不寄托一种幻想。
破脚什长这个人物形象就是从正面和反面两方面来描写的。
文档:《箱子岩》教材解读

《箱子岩》教材解读课文探索沈从文曾说:“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的悲痛也忽略了。
”在《箱子岩》平实的叙事,直抒己意的历史缅想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湘西社会淳朴自然的民风既有由衷的赞叹,又有对湘西社会前途的担忧,既慨叹民族文化持久的生命力,慨叹人的生命与自然融为一体,又为当地人一成不变的古老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在“明天”的命运感到担忧。
箱子岩前,作者面对湘西的言说,也是对中华大地的悲悯,他的湘西之问,也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叩问,那满溢胸间的是文本背后深藏着的民族忧患意识和种族存亡断续的危机意识。
作者没有慷慨悲歌,而其博大浩淼,对人类充满关爱的情愫,呼唤民族理性精神重建的追思,则具有终极的意义。
阅读课文时,应该努力读懂“作品背后的热情与悲痛”,深入探索沈从文“民族品德的发现与重造”的总主题,谈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文中还多处提到“历史”,想起端午节的来由和屈原的故事,慨叹民族文化持久的生命力。
然而,在这块土地上无论曾经轮回上演过多少“争夺”“杀戮”、“留发”“剪发”的改朝换代的把戏,死的因此死去,活的依然过着一种很简单很古老的生活。
世世代代的湘西儿女,几乎都有着共同的命运。
他们的生活和生命似乎与社会的变动、时间的流逝不发生一点关联,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危机,作者对这样的“历史”又有着怎样的矛盾和彷徨呢?阅读课文时,应反复品味其中的丰富意蕴。
领悟导析湘西是沈从文的故乡,这里自然风光秀丽,民风淳朴。
沈从文20岁(1922年)离开湘西,1934年又回到故乡,写成记录自己所见所感的散文集《湘西散记》,《箱子岩》是其中的一篇。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至第5段),写作者十五年前在箱子岩下看端午节赛龙舟的所见所感,既有对当地乡民与世无争、自然纯朴生活状态的赞赏,也有对民族历史的思考,渗透着淡淡的一份忧郁。
第二部分(第6至第19段),写作者十五年后的十二月初七,再次来到箱子岩,想“温习”十五年前的印象以及所获得的复杂感受。
《箱子岩》沈从文问题分析

《箱子岩》沈从文问题分析1、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划龙舟的热烈气氛?作者极力渲染赛龙舟场面的热烈气氛,是为了展示你追我赶、勇于向前、毫不让步和妥协的划龙船精神,与后文写故土故人生活中的痼疾和污秽形成了对比,作者希望湘西人民用划龙舟的精神和热情,创造历史,改变历史。
他借写赛龙舟来表现传统的民族文化绵延已久的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在当地人身上体现出的那种植根于湘西古老民族文化土壤的朴素的人性美,洋溢着勇敢、雄健、慷慨、诚实、热情的生命活力。
2、作者第一次到箱子岩的体会是什么?(1)感叹民族文化旺盛持久的生命力。
“这是节我所眼见的光景,或许就和两千年前屈原所见的完全一样。
”“提起这件事,使人重新感到人类文字语言的贫俭。
那一派声音,那一种情调,真不是用文字语言可以形容的事情。
”(2)感叹乡民们与世无争、自然淳朴的生活。
“这些人根本上又似乎与历史进展毫无关系。
从他们应付生存的方法与排泄感情的娱乐方式看来,竟好象今古相同,不分彼此。
”3、作者第二次到箱子岩的体会是什么?(1)感叹乡民继续过着简单而充实的日子。
“这些人每到大端阳时节,都得下河去玩一整天的龙船,平常日子…按照一种分定,很简单的把日子过下去。
每日看过往船只摇橹扬帆来去,看落日同水鸟。
”(2)感叹人的生命与自然融为一体。
“然而从整个说来,这些人生活却仿佛同‘自然’已相互融合,很从容的各在那里尽其性命之理,与其他无生命物质一样,惟在日月升降寒暑交替中放射,分解。
”(3)为当地人一成不变的古老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在“明天”的命运感到担忧。
“这些不辜负自然的人,…对历史毫无担负,…另外尚有一批人,与自然毫不妥协,想出种种方法来支配自然,…一份新的日月,行将消灭旧的一切。
我们用什么方法,就可以使这些人心中感觉一种对‘明天’的‘惶恐’,且放弃过去对自然和平的态度,重新来一股劲儿,用划龙船的精神活下去?”(4)为受到外面世界玷污的乡民的精神世界感到深深的忧虑。
“生硬性痈疽的人,照旧式治疗方法,可用一星一点毒药敷上,尽它溃烂,到溃烂净尽时,再用药物使新的肌肉生长,人也就恢复健康了。
故乡山水秀 湘西风情美——散文《箱子岩》浅析

,
奇峰突起 写 了贺龙 一 把菜 刀 闹革命的事迹 贺龙 当 是作者 心 目 中 与 自然毫不妥协 的人 作者的预 言 竟为 中国 革命 的历
。
作者被故 乡人 划 龙船的狂热所感染 所陶醉 移
“
”
。
那三十年代
情入 景 作者惊喜地 发现箱子岩 的 月 夜多 么 清朗 幽
稚啊 ! 圆月 当 空 月 色 如 银 这 时 划 龙船 的故乡人 还 兴致未尽 月下竞舟 正 玩个痛快 满奇异光彩的地方
骨 石 件 系优从 义 欲人 们 孙 刀 乡 土作 系 他 胃 ” 一 在 自我评述 中写道 苦苦怀念我家 乡那条 玩
“ ” : “
一
“
,
阴 7 L I
.
; 民 1矢 举 俘 早小 要 俗 有 里 丁 刃
,
,
.
戈 J 石 石轰下 匕 哭 日l
朋俐
无 几 故乡 已 非昔 日 的桃花源 何其凄冷 】 何其衰败 ! 而 故 乡人事的变化更令 人 触 目惊 心
土 故 乡 人 的灵魂 正 发 生 演变
“ ”
, 。
,
,
昏 箱 子 岩 被夕 阳 烘 成为 一 个五彩屏障 语 景物的特点尽 出
“
’
“
寥寥数
,
文章在对那个 胶脚
,
,
。
这奇特瑰丽 的 山水景物 正 好
.
什长 的叙述 和 议论 中 就流搏 出对故 乡 民情 民风
。
为 龙舟竞极 设下 了壮 阔 的背景
。 ,
,
一 份新的 日月 行将 消灭 旧 的
,
的感概与深深的 思 索
,
、
, ,
”
至 此 作者精湛 的 议论斌 予古老 的民俗 以 崭
湘行散记箱子岩批注

湘行散记箱子岩批注
《湘行散记箱子岩》是沈从文的一部散文集,其中的《箱子岩》是一篇极为动人的散文。
以下是一些关于《箱子岩》的批注:- “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为一个五彩屏障。
”这段话生动地描绘了石壁的壮丽景色,通过“青黛”、“崭削”、“五彩屏障”等词语,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 “多古怪的一切!两千年前那个楚国逐臣屈原,若本身不被放逐,疯疯癫癫来到这种充满了奇异光彩的地方,目击身经这些惊心动魄的景物,两千年来的读书人,或许就没有福分读《九歌》那类文章,中国文学史也就不会如现在的样子了。
”这段话表达了作者对箱子岩的景色和历史的感慨,他认为这里的奇异光彩和惊心动魄的景物,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这时节我所眼见的光景,或许就和两千年前屈原所见的完全一样。
”这段话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箱子岩的敬畏之情,他认为这里的景象或许和两千年前屈原所见的一样,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
《湘行散记箱子岩》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同时也蕴含了作者对历史、文化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箱子岩沈从文》阅读附答案

《箱子岩沈从文》阅读附答案①那天正是五月十五,乡下人过大端阳节。
箱子岩洞窟中最美丽的三只龙船,全被乡下人拖出浮在水面上。
船只狭而长,船舷描绘有朱红线条,全船坐满了青年桡手,头腰各缠红布。
鼓声起处,船便如一支没羽箭,在平静无波的长潭中来去如飞。
河身大约一里宽,两岸都有人看船,大声呐喊助兴。
从后山爬到悬岩顶上去,把“铺地锦”百子鞭炮从高岩上抛下,尽鞭炮在半空中爆裂,砰砰砰砰的鞭炮声与水面船中锣鼓声相应和。
引起人对于历史发生一种幻想,一点感慨。
②两千年前那个楚国逐臣屈原,若本身不被放逐,疯疯癫癫来到这种充满了奇异光彩的地方,目击身经这些惊心动魄的景物,两千年来的读书人,或许就没有福分读《九歌》那类文章,中国文学史也就不会如现在的样子了。
在这一段长长岁月中,世界上多少民族都已堕落了,衰老了,灭亡了。
即如号称东江大国的一片土地,也已经有过多少次被来自沙漠中的蛮族,骑了膘壮的马匹,手持强弓硬弩,长枪大戟,到处践踏蹂躏!然而这地方的一切,虽在历史中也照样发生不断的杀戮、争夺,以及一到改朝换代时,派人民担负种种不幸命运,死的因此死去,活的被遇迫留发,剪发,在生活上受新朝代种种限制与支配,然而细细一想,这些人根本上又似乎与历史进展毫无关系。
从他们应付生存的方法与排泄感情的娱乐方式看来,竟好像今古相同,不分彼此。
③日头落尽云影无光时,两岸渐渐消失在温柔暮色里。
两岸看船人呼喝声越来越少。
河面被一片紫雾笼罩,除了从锣鼓声中尚能辨别那些龙船方向,此外已别无所见。
然而岩壁缺口处却人声嘈杂,且闻有小孩子哭声,有妇女尖锐叫唤声,综合给人一种悠然不尽的感觉。
……④过了许久,那种锣鼓声尚在河面飘着,表示一班人还不愿意离开小船,回转家中。
待到把晚饭吃过,爬出舱外一看,呀,好一轮圆月!月光下石壁同河面,一切都镀了银,己完全变换了一种调子。
岩壁缺口处水码头边,正有人用废竹缆或油柴燃着人燎,火光下只见许多穿白衣人的影子移动。
那些人正把酒食搬移上船,预备分派给龙船上人。
《湘行散记》箱子岩句子赏析

《湘行散记》箱子岩句子赏析
《箱子岩》里写道,沿辰河上行时,路过箱子岩,石壁陡峭、夹江高矗的景色召唤出沈从文的久远记忆,并在文中重现了幼时所见的竞渡场景:三只龙船停泊于水面上,船身朱红彩绿,待鼓声响起,船头便如一支支没羽箭飞出箱子岩洞窟;鞭炮与锣鼓相和,男女老少奋力呐喊,白天划船的仍不停歇,继续在月光下玩上半夜……
划船人对弄船竞渡的热情,迸发出一种拨弄命运的旺盛生命力,反映了他们对于这一亘古留存的水域的抗争,也恰恰展现了他们对自然空间抗争的勇敢决心和追求庄严生活的渴求。
他们“与自然毫不妥协,想出种种方法来支配自然,违反自然的习惯”,“这些人在娱乐上的狂热,就证明这种狂热使他们还配在世界上占据一片土地,活得更愉快长久一些”[4]61。
沈从文反复进入湘西的“现场”,将真实的自我面向湘西的自然空间,并从真实的实感经验出发,去感知、捕捉其中所孕育的生命律动。
他意识到生命与空间的互为依存、彼此勾连,并沿着这条路径不断进入生命深处。
[珍品]杜甫的《箱子岩》赏析
![[珍品]杜甫的《箱子岩》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3f2dc59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49.png)
[珍品]杜甫的《箱子岩》赏析
《箱子岩》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诗作。
这首诗以其深刻
的意境和纯净的语言而闻名。
以下是对《箱子岩》的简要赏析。
杜甫的《箱子岩》以描写岩石为主题,通过对岩石的形象描绘,寄寓了诗人对生活的深思和哲理的探索。
诗中描绘了一块孤独而坚
固的岩石,如同一个有力的箱子,承载着生活的艰难和艺术的追求。
诗中第一句“箱子岩窈窕”,抓住了岩石的形态和姿态,形象地
描绘了它的外貌和特点。
诗人运用形容词“窈窕”,既生动地描绘了
岩石的曲线美,也暗示了它内部深藏的无尽智慧。
第二联“悬挂青林秧,亭亭波士汉”,通过对岩石周围的青翠植
物的描绘,将岩石置于大自然中,突显了它与世界的联系。
同时,
岩石矗立于江汉之滨,给人以坚定和毅力的印象。
第三联“可怜白发童,不堪顶盖人”,将岩石比喻为一个可怜的
白发童子,表达了对艰难困苦生活的同情和痛惜。
同时,也启示人
们应该正视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努力战胜困境,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光明。
通过对《箱子岩》的赏析,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甫对生活的独到见解和对艺术追求的执着。
诗中所蕴含的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困境的勇敢面对,令人深思。
作为杜甫作品中的珍品之一,《箱子岩》引发了人们对生活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思考。
[文集]冰心的《箱子岩》赏析
![[文集]冰心的《箱子岩》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e0aa696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71.png)
[文集]冰心的《箱子岩》赏析
冰心的《箱子岩》是一部描写红色革命岁月的小说。
小说以智慧、勇敢和奉献精神为主线,表现了红军队伍中的革命斗争和人与自然的对抗。
1. 内容概述
《箱子岩》通过讲述主人公陈超等在红军游击队中的经历,展现了红军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
小说围绕着红军渗透敌人阵地、打击敌人的斗争展开,充满了紧张刺激的情节。
2. 主题探讨
2.1 革命精神
小说中的红军队伍展现了高尚的革命精神。
他们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不畏艰难险阻,勇敢地与敌人作斗争。
作者通过描写他们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弘扬了革命精神的重要性。
2.2 人与自然
《箱子岩》还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红军斗争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要面对敌人的追杀,还要应对恶劣的自然环境。
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示了人在自然面前的微弱和脆弱,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
3. 文学风格
3.1 简洁明了的语言
冰心在《箱子岩》中使用了简洁明了的语言,让读者能够直接了解情节和角色的内心世界。
她通过简练而具体的描写,突出了故事中的重点和核心内容。
3.2 紧凑的叙事结构
小说的叙事结构紧凑有力,情节跌宕起伏。
作者通过设置悬念和冲突,使故事更加吸引人。
同时,她巧妙地穿插回忆和现实,增加了情感的层次和张力。
4. 总结
冰心的《箱子岩》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主题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小说通过展示红军队伍的英勇斗争和人与自然的对抗,让人们思考革命精神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部小说不仅具有文学价值,同时也是一部具有启示意义的作品。
沈从文作品:泸溪·浦市·箱子岩

由沅陵沿沅水上行,一百四十里到湘西产煤炭著名地方辰溪县。
应当经过泸溪县,计程六十里,为当日由沅陵出发上行船一个站头,且同时是洞河(泸溪)和沅水合流处。
再上六十里,名叫浦市,属泸溪县管辖,一个全盛时代业已过去四十年的水码头。
再上二十里到辰溪县,即辰溪入沅水处。
由沅陵到辰溪的公路,多在山中盘旋,不经泸溪,不经浦市。
在许多游记上,多载及沅水流域的中段,沿河断崖绝壁古穴居人住处的遗迹,赭红木屋或仓库,说来异常动人。
倘若旅行者以为这东西值得一看,就应当坐小船去。
这个断崖同沅水流域许多滨河悬崖一样,都是石灰岩作成的。
这个特别著名的悬崖,是在泸溪浦市之间,名叫箱子岩。
那种赭色木柜一般方形木器,现今还有三五具好好搁在崭削岩石半空石缝石罅间。
这是真的原人住居遗迹,还是古代蛮人寄存骨殖的木柜,不得而知。
对于它产生存在的意义,应当还有些较古的记载或传说,年代久,便遗失了。
下面称引的几段文字,是从我数年前一本游记上摘下的:A*蛳狟泸溪县城四面是山,河水在山峡中流去。
县城位置在洞河与沅水汇流处,小河泊船贴近城边,大河泊船去城约三分之一里。
(洞河通称小河,沅水通称大河。
)洞河来源远在苗乡,河口长年停泊五十只左右小小黑色洞河船。
弄船者有短小精悍的花帕苗,头包花帕,腰围裙子。
有白面秀气的所里人,说话时温文尔雅,一张口又善于唱歌。
洞河既水急山高,河身转折极多,上行船到此,已不适宜于借风使帆,凡入洞河的船只,到了此地,便把风帆约成一束,作上个特别记号,寄存于城中店铺里去,等待载货下行时,再来取用。
由辰州开行的沅水商船,六十里为一大站,停靠泸溪为必然的事。
浦市下行船若预定当天赶不到辰州,也多在此过夜。
然而上下两个大码头把生意全已抢去,每天虽有若干船只到此停泊,小城中商业却清淡异常。
沿大河一方面,一个青石码头也没有,船只停靠皆得在泥渡头与泥堤下。
到落雨天,冒着小雨,从烂泥里走进县城街上去。
大街头江西人经营的布铺,铺柜中坐了白发皤然老妇人,庄严沉默如一尊古佛。
读后感:箱子岩读后感400字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箱子岩读后感
《箱子岩》选自沈从文之《湘行散记》,闲来读之,初读无味,细细品之便颇有韵味。
其情节约为:作者至一处景点,名曰“箱子岩”。
时举行赛龙舟,呐喊助威并鞭炮锣鼓。
作者深撼之,幻想于历史。
东亚泱泱大国,使外族践踏千百次,无尽杀戮与战争,逢改朝换代,无数人民置于不幸与灾难之中,甚悲乎!然龙舟过后,人散去,月轮皓皓,倍感凄凉。
暮时,至一肆烤火,众生百态。
始悟之,人亦有两类,其一融于自然,知甚多。
然其二欲改变自然,不妥协。
吾以其二为敬者也。
是时,一跛脚青年至。
乡人对其甚爱慕,唤其什长。
年十九,充军,打仗不过一年,碎一腿,使土方治愈便还乡,可见战争之残酷。
其头脑甚惠,生意极有出息,使作者感慨世事变化无常。
此文感叹历史变迁及生活之麻木坚硬,令大家挣脱“自然”,与命运相斗,慢慢改变历史,创造历史,用划龙舟的精神与热力,把生活装点得更加美好。
一份新的日月,行将消灭旧的一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的《箱子岩》赏析沈从文的《箱子岩》赏析思想的停机坪在自由的生命和龌龊的脓疮之间——读沈从文的《箱子岩》对于这一篇抒情散文,也许大家读到过某些所谓的赏析文章,大抵是说,它的特点是,抒发了作家的真情实感,表现作家对于自己乡土的热爱等等。
这样的话,有没有错呢?没有。
但,这样的评价,是不是已经到位了呢?好像也不到位。
真情实感,乡土热爱,是许多同类散文的共同性,不能算是本文的特点。
阅读的大忌,就是大而化之,把普遍的、共同的性质当成具体的某一篇文章的特点。
特点,是文章的生命。
我们学一篇文章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握特点,看如何把感情和景观的特点交融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体悟到作文的奥秘;不是看到什么就写什么,而是把那些和自己感情特点有关系的东西突显出来。
《箱子岩》这篇散文的特点是什么呢?我们需要深入地追逐的笔端,看看他写了哪些事,又是怎么写的,而且,更要细致地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微妙的感情。
文章写了两件事情,两件事情之间相隔十五年。
第一件是写十五年前端午节划龙舟的事;第二件事写十五年后再走箱子岩,见到了与十五年前不同的平静而显得冷清的生活场景。
一开头,就突出了一种反差:一方面是,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是很古老的。
山腰上,石缝中,有古代巢居者的遗迹。
另一方面是,现代人划龙船的风俗,作家对节日的种种细节的关注,对妇女孩子尖叫,对兴奋、热闹、欢欣场景的描绘,充满了欣赏,还引起了对于历史回溯发生一种幻想。
这里,大致可以看出作家的抒情,主要是对乡土、民俗的感情。
这一切都使作家着迷,这种着迷,不但是现实的,而且与历史紧密相联。
最有特点的是,它不但联系着屈原那样的历史光圈,而且有并不太遥远的惨烈的杀戮。
历史的沧桑和现实的欢乐,文化渊源的光荣和生命杀戮的惨痛,是如此紧密地交织着,但是,作家却发现:然而仔细一想,这些根本上又似乎与历史毫无关系。
从他们应付生存的方法与排泄感情的娱乐看上来,竟好像今古相同,不分彼此。
这时节我扎眼光景,或许就和两千年前屈原所见的完全一样。
要说特点,这里就有两个特点。
一个是节日的风习,其热闹欢乐,作家用了工笔细描的方法向读者展示了;另一个是作家的思绪,,从中他看到的,不仅仅是民俗民风,而是这里的人民应付生存的方法,他所欣赏的,他的思绪的焦点,或者说,文章的主题,就从这里激发开去。
欣赏沈从文的这篇文章,这就是纲领。
接下来的的文章,就具体展示这里的百姓应付生存的方法。
什么样的应付生存的方法呢?无非就是,第一,兴奋的呼喊,人声嘈杂,锐声呼喊,妇女们尖锐的叫唤声,快乐呼喊,孩子的哭声,再加上飘扬在河上的锣鼓声,第二,月光下的河面,如镀了银,岸边码头上,燃着的火燎。
这一切,也许在外乡人看来,是一片喧嚣,没有什么了不得的;而沈从文却觉得,这一切了不得:提起这事,使我重新感到人类文字语言的贫俭。
那一派声音,那一种情调,真不是用文字语言可以形容的事情。
甚至,在领略了这样的风光以后,他竟然觉得:一切书本上动人的记载,全看得平平常常,不至于发生任何惊讶了。
文章第一件事,突出的是相当原始的风习,作家的欣赏中,有一点诗意,但,这种诗意的特点不是一般的风雅的诗意,而是有一点原始的粗犷的人性,人的生命的自发性,或者可以是发泄性的欢乐。
十五年后,作家来到同一个地方,不过是年关,气候和情景大不相同,本想温习五月端午的情怀,却发现了萎落冷落。
但是,就是这样的情景,也仍未改作家的乡情。
从贫穷而安分的乡亲们身上,仍然感到了饭铺柴火快乐地燃烧着,意识到那些在端午节玩龙舟的人,就是眼前这些打猎的、捕鱼的、船夫、成衣匠。
按照一种分定,很简单的把日子过下去。
这就写出了那些创造出端午节日热闹场景的人物,在平日里,却过着简单日子。
要注意简单的日子,这是贫寒和艰难的日子的另一种说法。
如果是一个革命作家,以鼓动阶级斗争为务,就要把贫寒和艰难和痛苦、不平联系在一起了。
但是,沈从文却不是革命作家,他只从贫寒艰难中,看到了简单,而且看到了他们的按照一种分定,也就是他们安于一种由客观环境造成的一种命运。
而沈从文也不想启蒙他们,让他们起来有所作为。
相反他觉得这些人虽然有过庆贺和仇杀,然而:从整体来说,这些人生活却仿佛同自然已相融合,很从容的各在那里尽其性命之理,与其他无生命物质一样,惟在日月升降寒暑交替中放射,分解。
这样的人生,其实不太像是人生,与其他无生命物质一样的生命,自生自灭,应该是一种悲剧的。
但,沈从文却并没有像鲁迅那样,对于他们的麻木加以批判;相反,却是充满了理解和同情,把他们的生命概括为很从容的各在那里尽其性命之理。
这种性命之理,有什么特点呢?沈从文说他们是:不辜负自然的人,与自然妥协,对历史毫无负担,活在这无人知道的地方。
这是悲剧吗?不能以简单的是非来回答。
沈从文接下去表述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另外尚有一批人,与自然毫不妥协,想出种种方法来支配自然,违反自然的习惯,同样也那么尽寒暑交替,看日月升降。
然而,后者却在慢慢改为历史。
一份新的日月,行将消灭旧的一切。
在这里,沈从文提出了另外一种生存状态,不但改变自然,而且改变历史。
这似乎是指沿海和内地一些地方,在尖锐的政治经济斗争中的人生。
但,沈从文在描述这样的人生时,又用了一种并不完全肯定的词语:违反自然的习惯。
应该说,多少有点保留罢。
尽管如此,沈从文还是提出,这种同‘自然’已相融合,很从容的各在那里尽其性命之理,要有所改变。
然而,问题不在于,要不要改变,而在于如何改变:我们用什么方法,就可以使这些人心中感觉一种对明天的惶恐,且放弃过去对自然和平的态度,重新来一股劲儿,用划龙舟的精神活下去?这些人在娱乐上的狂热,就证明这种狂热能换个方向,使他们还配在世界上占据一片土地,活得更愉快更长久一些。
不过有什么方法,可以改造这些人狂热到一件新的竞争方面去,可是个费思量的问题。
从这里,可以看出沈从文对于家乡人的生存状态,显示出矛盾的心情,一方面,觉得他们在玩龙舟方面表现出来的活力,是值得赞赏的,可是另一方面,又看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那样的麻木,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不思改变现状,是没有未来(明天)的,这令他感到惶恐。
在沈从文看来,这完全是划龙舟那样的生命力的浪费,但又不知道如何来把这种消极的生命力化到新的竞争方面去。
值得注意的的,从写作方法来说,这一段散文,已经不再仅仅是抒情,而是议论了。
这一段议论,在艺术上并不是最精彩的,因为,太直白了,缺乏足够的形象的支撑;但,从思想上来说,恰似是相当深邃的,很能表现沈从文当年思想的特点。
但是,光有这样的议论,显然是不够表现家乡人生命的病态的。
接下来,一个人物的出现,从艺术上来说,就是为了弥补抽象议论的不足的。
这个年青人,才二十一岁,其精神腐败,严重到这样的程度:这个正是青春年华的人物,被动地,身不由己地被抓去当了两回兵,受了伤。
他的生存状态发生了几个方面的变化:第一,断了一条腿,成了残废。
第二,脸上刻划着一种兵油子的油气和骄气。
身份特高一层。
第三,令人震惊的是,他成了毒品贩子。
这种非法的勾当当地的特殊环境中,竟是这样的:领得了伤兵抚恤费后,于是回到家乡来,用什长的名义受同乡的恭维,又用伤兵名义做点特别生意。
这生意也就正是有人可以赚钱,有人可以犯法,政府也设局收税,也制定法律禁止,又可以杀头,又可以发财,那种从各方面说来都似乎极有出息的生意。
沈从文从这个人物身上揭示了不讲科学、没有道德、没有法律观念的生活,完全是按着生存本能,这样一种龌龊的生活,在家乡人眼中却是高人一等,备受称赞的。
作家莫大的悲哀,没有直接用语言表现出来,但,读者仍然可以感到到。
这是因为,这个故事,特别强调了,这个人的堕落,是多么的无奈:屈指算那什长的年龄,二十一岁,减十五,得到的数目是六。
我记起那个夜里一切光景,那落日返照,那狭长而描绘朱红线条的船只,那锣鼓民热情兴奋的呼喊……尤其是临近几只小渔船上欢乐跳踯的小孩子,其中一定就一个我今晚所见的跛脚什长。
当年天真烂漫的孩子,极尽生命的欢乐,如今却变成了贩卖毒品的兵痞。
虽然这个兵痞,仍然富有生命力(受伤了,在他人也许要在医院里锯断腿的,而他却以一种不可思议的不科学的方法保存了自己的腿),但却变成了生命的脓疮:成了可以溃烂这乡村灵魂的人物。
面对这样的生命,沈从文笔锋一,突然讲了一个散兵,贺龙,一把菜刀搞革命的故事。
这好像有点文不对题,但,从这种大跨度的跳跃的手法中,读者不难把贺龙式的散兵和那个伤兵的人生联系起来。
那正是前文所说的,放弃过去对自然和平的态度,重新来一股劲儿,用划龙舟的精神活下去?这些人在娱乐上的狂热,就证明这种狂热能换个方向,就可使他们还配在世界上占据一片土地,活得更愉快更长久一些。
在五四新文学运动史上,沈从文并不是一个革命作家,在这里,沈从文并不是要鼓动革命,只是从生命的质量上,他情不自禁地向往着另外一种人生。
只要能打破那种僵死的、麻木的、腐败的人生,就是革命造反也成。
课本的单元链接中有林非先生的《真情实感》,强调散文一定要写情感的真实、诚恳,这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
情感的价值,属于审美,但,审美并不限于情感,情感的深处,必然有思想的底蕴。
沈从文先生的这一篇散文,不但有真情实感,而且有思想,情感和思绪是水乳交融的,情感的真实和诚恳,有时,并不深刻,只有和深刻的思想结合起来,才有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