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边城》赏析例文(3篇)
沈从文《边城》赏析
沈从文《边城》赏析好句:1、这小城里虽那么安静和平但地方既为川东商业交易接头处,因此城外小小河街,情形却不同了一点。
也有商人落脚的客店,坐镇不动的理发馆。
此外饭店、杂货铺、油行、盐栈、花衣庄,莫不各有一种地位,装点了这条河街。
还有卖船上用的檀木活车、竹缆与罐锅铺子,介绍水手职业吃码头饭的人家。
小饭店门前长案上,常有煎得焦黄的鲤鱼豆腐,身上装饰了红辣椒丝,卧在浅口钵头里,钵旁大竹筒中插着大把红筷子,不拘谁个愿意花点钱。
2、白日里无事,就坐在门口做鞋子,在鞋尖上用红绿丝线挑绣双凤,或为情人水手挑绣花抱兜,一面看过往行人,消磨长日。
或靠在临河窗口上看水手铺货,听水手爬桅子唱歌。
到了晚间,则轮流的接待商人同水手,切切实实尽一个妓女应尽的义务。
3、蓬蓬鼓声掠水越山到了渡船头那里时,最先注意到的是那只黄狗。
那黄狗汪汪的吠着,受了惊似的绕屋乱走,有人过渡时,便随船渡过河东岸去,且跑到那小山头向城里一方面大吠。
4、这两年来两个中秋节,恰好都无月亮可看,凡在这边城地方,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皆不能如期举行,故两个中秋留给翠翠的印象,极其平淡无奇。
7、这些诚实勇敢的人,也爱利,也仗义,同一般当地人相似。
不拘救人救物,却同样在一种愉快冒险行为中,做得十分敏捷勇敢,使人见及不能不为之喝彩。
9、老船夫不论晴雨,必守在船头。
有人过渡时,便略弯着腰,两手缘引了竹缆,把船横渡过小溪。
有时疲倦了,躺在临溪大石上睡着了,人在隔岸招手喊过渡,翠翠不让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的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一切皆溜刷在行,从不误事。
1.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
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
小说《边城》赏析
小说《边城》赏析小说《边城》赏析《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
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说《边城》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说《边城》赏析篇1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
出身于行伍之家。
创作丰富,有30多个小说集。
其作品大致可分为两个相互映照的世界:一是病态的城市,如《绅士的太太》《八骏图》《大小阮》等,这些主要揭示城市知识分子阶层的病态,个性压抑和性压抑。
二是表现湘西世界。
如《神巫之爱》《边城》《萧萧》《长河》《丈夫》《柏子》等。
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边城》作于1934年。
《边城》的中心人物是翠翠。
《边城》是一曲充满爱和美的田园牧歌。
翠翠俨然是爱和美的化身,她是一个刚刚脱离脱离儿童气的船家少女,一举一动带着稚气,体现了一种童贞美。
她对爱情的渴望不是表现为强烈的追求,而是少女的朦胧向往,表现出山村少女的害羞矜持。
她心灵美好,犹如一曲湘西边地的纯朴、天真的歌谣。
通过翠翠的形象,通过作者所营构的古朴的意境,作者淡化了现实的黑暗与痛苦,讴歌了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和美的、人性的生活方式。
建构一出健康、活泼而又不悖于人性的“小庙”。
沈从文善于描写湘西边地特有的民俗风情,山光水色,以构成其理想的人生形态。
代表作《边城》即体现了这样一种审美追求。
首先,小说通过翠翠的纯朴,渲染了一种强烈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翠翠的童贞纯情、害羞矜持却又始终不渝,与当时的时代女性形成了强烈反差。
其次,小说描写了湘西边地特有风俗美和人情美,这种原始野性的风情和田园牧歌的情调淡化了社会矛盾;第三,小说不以曲折的情节取胜,而是创造了一种诗化的意境,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
情绪的体操。
小说是存在着情节性的,但是它把情节性埋藏在诗情画意之中。
但,尽管作者淡化了翠翠爱情的失败的悲剧性和老艄公去世所带来的悲剧性,但悲哀的而充满无限期待的结尾实际上包涵着作者沈从文对传统的符合人性的农耕文明即将消失的无尽的隐忧。
《边城》读后感例文(四篇)
《边城》读后感例文连日的阴雨,心情本就有些郁郁,更那堪是夜晚,似乎寂聊也随之侵袭而来。
不想陷入一种空洞和无助,就起身去泡了杯咖啡,让自己温热和活力起来。
然后端坐在电脑前,慢慢地阅读起数日前朋友推荐的沈从文先生的《边城》。
初读,许是习惯性的读小说的方式,急切的想寻读里面的人物或情节,故对于小说开篇大段的景物描写似乎看不进去,可渐渐的,一幅曼妙的风情画卷随着文字徐徐展开,使人不由自主的沉浸其中,仿佛置身湘西那美丽的世外桃园。
翠翠就是在这样一个淳朴、天然、优美的环境中孕育出来的自然之女。
就是这样一个懵懂、娇憨、不食人间烟火的纯美女孩,却遭遇了一段似乎尚未开始就已结束了的绵长而忧伤的爱。
也许越是急切得到就越容易失去,难道这就是宿命么?“那个人明天会回来么?”故事的结尾以这样的反问戛然而止,让人唏嘘不已。
掩卷,脑海中似乎浮现翠翠灯下托腮喃喃自语的神情:“那个人明天会回来么?”她的纠结让人生生的心疼起来:这漫长的日子她是否能够靠着那个初见时的甜美回忆安然度过呢?很久没有读到这样使人惊艳的文字了,这惊艳不是华丽。
而是不染尘世的纯美爱情遭压抑带给人的一种柔软、一种怜惜,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对命运不解的扣问。
不由感慨有时男子如何竟有比女子还极致的细腻,沈从文先生如何知晓那样一个情窦初开的女子那么隐微的心理,难道真如他所说:“在最好的年纪遇到了一个正当最好年纪的女子?”有时间,有合适的心情,再读《边城》《边城》读后感例文(二)翠绿的山,清澈的溪水。
孕育着茶峒小镇一班厚实而又朴素的人。
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人……他们惺惺相惜,过着平淡而又闲适的生活。
生活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摆渡的依然来回于河岸之间,打牌的依然喧闹着……然而这一切正常的好像令人发慌。
也许这真的应验了那一句话:暴风雨来临之前总是平静的。
翠翠跟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依然如故,然而在哪一天,有个男孩的身影闯进了她的心里,于是她就有了秘密,那跟虎耳草与山歌有关系的秘密。
《边城》赏析
沈从文《边城》赏析沈从文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位作家,他的作品我都很喜欢,例如《萧萧》、《边城》等等,沈从文的作品会给人一种恬淡优美的气息,流露着对人生、对爱情、对理想的追求和平静地对待,他的《边城》给我的印象特别深,翠翠、傩送、二老之间的感情过程以及没有结局的结局让人不断思考、久久不能忘怀。
《边城》是对人性美的孜孜探求,是一首对乡土挚爱之情的生命赞歌。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美妙的歌声又一次浮响在耳边。
伴着那飞翔的虎儿草轻轻地飘着浮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穿过悬崖半腰……这是一支真、善、美的歌啊!像皓月,像秋阳,淡泊而宁静。
这支歌将唱在过去、唱在今天、唱在未来。
一幅边城风情的长轴画卷把你的思绪带到了湘西凤凰县,和着这支清新的牧歌我们走进了《边城》。
一部雅致、从容、乡土气味极浓的《边城》凝结了人类灵魂深处至真至善的美。
这种美融入到了得天独厚的大自然中,也使作品大有一种“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风格。
山美、水美、人更美。
沉浸在这自然的纯美中,作者善于揭示人的内在心灵探索人性的本质,对人性美的孜孜探求也就汇成了一曲乡土挚爱之情的生命赞歌!文中处处流露出至真至善的人性的探求。
这一点在作品中的人物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1]这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在作者笔下这就是一个高度和谐、统一的世界。
无论是翠翠、傩送、顺顺他们身上都显现的是一个与都市生活完全相对立的人性:自然、淳朴然而又强劲、热烈的生命形态。
女主人公“翠翠”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是一个生动、形象的“美”的形象和“美”的化身。
她是在这片灵秀山水和淳朴民俗的呵护下渐渐长大的。
“在风日里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正所谓的大自然的女儿:湘西的清风丽日,灵山秀水陶冶了她的情操,质朴的民情民风净化了她的心理。
她有着水晶一样清澈透明的性情。
沈从文《边城》原文内容赏析
沈从文《边城》原文内容赏析沈从文《边城》原文内容赏析《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
一、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
写于1934年的中篇小说《边城》,便是一部充溢着浓浓湘西乡土味、乡土情的佳作。
作者以清丽的笔触,描写了撑渡船的老人与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的爱情悲剧。
小说以牧歌式的情调描绘出田园诗般的边城世界。
这里的人民保持着淳朴自然、真挚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他们诚实勇敢、乐善好施、热情豪爽、轻利重义、守信自约,“凡事只求个心安理得”,俨然是一个安静的平和的桃源仙境。
这里的人民,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
这是抒情诗,也是风俗画。
作品没有惊心动魄的社会巨变和激烈复杂的矛盾冲突,但风格深远自然、清灵纯朴、和谐隽永,如一幅美丽的乡村图画,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
他的散文也独具魅力,为现代散文增添了艺术光彩。
一些后来的作家曾深受他创作风格的影响。
二、内容辑要:川湘交界的茶峒边城依山傍水,远离尘嚣,和平安详,如世外之境。
城边“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沈从文的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沈从文声称,他要在《边城》中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人性的人生形式”。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希望大家认真学习。
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篇1沈从文的《边城》,最震撼人心的就是作品中所展现的人性美。
这种力量使人对“爱”和“美”的人性更加珍惜,更加向往。
在《边城》中,作者赋予他笔下的所有人以一种淳厚、质朴的人性。
《边城》以湘西边境山城、茶峒和附近农村为背景,写了一个渡船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生活,以及当地掌水码头船总顺顺两个儿子傩送和天保与翠翠之间的爱情故事,讴歌了边城百姓淳朴的人性美。
作品通过对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之间淳浓的亲情,兄弟手足之情,邻里之间友爱互助、和睦相处的乡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
一.通过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表现人性美《边城》中翠翠的形象,是全书的精魂所在,就如山间流淌的一股清泉,从未受到都市文明的污染,成为“边城”里一道最亮丽、最独特的风景。
翠翠在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和爷爷相依为命,一不羡贵,二不嫌贫,三不偷懒,幼小的翠翠正是在湘西祥和而又古朴的生活里继承了自己应该继承的人性美德。
对于任何一个天真纯洁的青年男女来说,爱情都是美丽的,充满理想和幸福。
端午节,翠翠路遇了刚刚在划船比赛中中了头奖的傩送,一个戏剧性的相识,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一起,那种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心中萌发,面对着那突如其来的分不清、道不明的心绪,年青、稚嫩的翠翠不知道是应该快乐,还是应该忧愁。
两年后端午节前夕她又见到了傩送,情不自禁地对爷爷说:“那个人很好。
”在后来看划船时无意问听到别人议论傩送婚事时,一向沉稳的翠翠心中也便乱作一团,甚至傩送和她说话也忘了应答。
后来,傩送在月下为翠翠唱歌,酣梦中的翠翠“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
《边城》文本分析
《边城》文本赏析片段1:“……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
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量,三斗米,七百钱,够了。
谁要这个!”“……但不成,凡事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把钱的。
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
有时从神气上估计那远路人对于身边草烟引起了相当的注意时,便把一小束草烟扎到那人包袱上去,一面说,”不吸这个吗,这好的,这妙的,味道蛮好,送人也合式!”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解渴。
”赏析:这是一幅十分美好的画卷。
老船夫不贪心,不愿收除了口粮之外路人给的钱。
而路人们也不想占便宜,硬是要将渡船的钱塞给老船夫。
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茶峒的人并非对于金钱没有概念,也并非十分的富有。
王团总嫁女儿,陪嫁是一个磨房。
这对于当地人来说是十分有吸引力的,所以当王团总看上二佬时,大家都对他十分的羡慕,连翠翠也因此十分嫉妒。
可以看出一个磨房对于当地的人来说是一笔很大的财富,这样看来,当地的经济也并不是十分发达。
所以这样一来,这种和谐的画面不但不虚假,反而真正的衬托出在物质生活并不丰富的背景下,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崇高的。
反观当下的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准日新月异,跑着步子奔进小康社会。
但人们的精神世界是否也跟着大踏步前进呢?答案当然不是肯定的。
近年来诸如老人跌倒不敢扶、货车翻车哄抢物资的新闻不绝于耳。
莫说是可不可不付的渡船费,就连必须要付的车费都有人屡屡逃票。
沈从文喜欢原始的未经污染的人性,原始的自然纯朴的生活,他所描写的茶峒生活是真实的也好,是根据原型虚构的也罢,都是在社会高速发展下的我们该反思的,若人们的精神文明不能与物质文明共进,我们是否该缓一缓发展的脚步?片段2:“二老下桃源的事,原来还同他爸爸吵了一阵才走的。
沈从文《边城》赏析
沈从文《边城》赏析
《边城》这部作品出自中国诗人沈从文之手,写于1921年,是一部叙事诗,既有极强的艺术性又有较高的社会性。
作为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两大文学体裁之一,叙事诗的题材更多对历史传说及人物故事进行重述和演绎。
《边城》在艺术MRI特点方面也不例外,透过千古绝唱,讲述了古代英雄王凤的故事,可见作者希望借此告诫后世要崇尚礼义,做到“报仇雪恨”,尊重女性仁慈,以及真心从容,不以及图谋逞能,以及要坚持正义立场等社会礼仪。
作者置身于王凤故事之中,以史诗娓娓道来,前两节用一望无际的视角展现苍凉与沧桑,第三首以独白的方式抒发了诗人的细腻心思,有种身殉故国的玉人兰心的感叹;第四首视角改变,以娓娓道来,塑造出泽被千古的悲壮;第五首,诗人将王凤的传奇英勇一声多指,以勇猛的描述表现出王凤的襟怀坚贞,勇于报仇的精神;第六首,诗人侧重抒写王凤的心境,以及最终与父亲的分离,从而表达出时代动荡、沧桑变迁的历史印苑。
最后三首,诗人紧紧抓住“惆怅”这个关键词,以带有深刻社会写实色彩的语言表现出大时代的忧患意识。
作者深刻地把握住历史的规律,他断言唯有贯彻正义,崇尚礼仪,才能拔高个人成就,史大罪不可饶恕也正是这句话所表达出来的主旨,朗朗上口,却又叼着深刻的思想,上以前人的汗马功劳传承下来的历史精神,让现在的人们在传统文化中体验到一份追求真理、热爱人民、尊重女性以及为社会从容,拒绝自私得逞之情怀。
沈从文经典作品《边城》赏析
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
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
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 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 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 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
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
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 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
谢谢
《边城》以翠翠的爱情故事为中心,引 出两条互相交织的线索:天保、傩送对翠翠 的爱恋和老船夫对孙女婚事的撮合。两条线 索相互交织推动故事发展,人物命运随故事 发展渐次呈现。同时在故事发展中穿插进乡 情风俗描写,为人物命运营造特定的氛围, 既突出人性之美之善,又暗含悲剧性因素。
参考文献
1. 沈从文:《边城》,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 2. 张新颖:《沈从文精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山水美:依山傍水、安静优美的世外桃源 风俗美:赛龙舟;婚嫁习俗;丧葬仪式 人情美:人际关系简单纯朴,人人重义轻利、
守信自约
人性美:翠翠是爱与美的化身;
天保、傩送、杨马兵、老船夫等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 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 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 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 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 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 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 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 边玩耍了。
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 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 战擂鼓,牛皋水擒杨幺时也是水战擂鼓。凡把 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 红,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 上去,皆显出这一船合作的光荣。好事的军人, 且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 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
沈从文《边城》名句和赏析份
沈从文《边城》名句和赏析(一)份沈从文《边城》名句和赏析 1名句集锦:爱的,不爱的。
一直在告别中。
短暂的瞬间,漫长的永远。
爱情是容易被怀疑的幻觉,一旦被识破就自动灰飞烟灭。
会过去的,就会过去的。
我们的痛苦,我们的悲伤,我们的负罪。
聪明的女子值得同情。
他们似乎从没有正式地告别过。
而每一次都是绝别。
手指不会动了,眼泪不会流了,时间不会走了渴望占有愈多而愈脆弱。
我微笑。
在任何我难过或者快乐的时候,我只剩下微笑。
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心甘情愿,总是能够变得简单。
我从来不自欺欺人。
我只看真实。
有些事情在劫难逃。
总是需要一些温暖。
哪怕是一点点自以为是的纪念。
如果有过幸福。
幸福只是瞬间的片断,一小段一小段。
我会惧怕孤独吗?我只是偶尔会感觉寂寞。
痛彻心扉的爱情是真的,只有幸福是假的。
那曾经以为的花好月圆。
爱情只是宿命摆下的一个局。
缘分叵测,我们无从得知下一刻会发生一些什么。
我总是以为自己是会对流失的时间和往事习惯的。
不管在哪里,碰到谁。
以什么样的方式结束。
没有欲望只能说是麻木不仁。
当一个女子在看天空的时候,她并不想寻找什么。
她只是寂寞。
一个女子的寂寞就是这样的不堪一击。
如果一个男人对我伸出手。
如果他的手指是热的。
她是谁对我其实已经并不重要。
在她的心里潜伏着一个深渊,扔下巨石也发不出声音。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真性情的人,想法总是与众不同。
容易伤害别人和自己的,总是对距离的边缘模糊不清的人。
快乐的流泪。
伤口是别人给与的耻辱,自己坚持的幻觉。
我的快乐都是微小的事情。
鸟的翅膀在空气里振动。
那是一种喧嚣而凛冽的,充满了恐惧的声音。
一种不确定的归宿的流动。
任何东西都可被替代。
爱情,往事,记忆,失望,时间。
都可以被替代。
但是你不能无力自拔。
我爱你,没有什么目的。
只是爱你。
那些离别和失望的伤痛,已经发不出声音来了。
男人不爱女人。
他们只是需要女人。
我们一直是在离别中,比如和爱的人,和伤害,甚至和时光。
我的世界是寂静无声的,容纳不下别人。
边城读后感例文(3篇)
边城读后感例文作为一个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女子,我特别向往田园牧歌般的乡村生活。
最近拜读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大师笔下那个小小的边城水乡让我迷恋不已。
《边城》讲述了湘西小镇上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以及这份平凡宁静中难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凉。
小说的主人公翠翠有一段朦胧但没有结局的爱情,可是爱情不是这本小说的全部。
大师用他清淡的笔调娓娓讲述了湘西小镇上纯朴的风土人情,原始单纯的生活,以及那如诗如画的景致。
湘西的生活是清苦而艰辛的。
大师却让我明白,一个人对一片土地的热爱,是懂得它的残酷以后去心疼那背后醉人的风光。
读完全文,我就开始向往那个远在湘西边境的小镇。
木制的吊脚楼,摇曳的红灯笼,潮湿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还有那升起在旧村庄上的青炊烟。
这一切,构成一幅年代久远的画,在我的想象里千遍万遍地被描摹。
在那片游离世外的土地上,时间仿佛是静止的。
女主人公翠翠像湘水一样温婉清澈,歌声悠扬清亮,老爷爷慈祥又宽厚,船夫们浪漫又豪爽,就连生活的无奈,在这个地方,都带着诗意的色彩,美好地令人不忍亵渎。
大师用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湘西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助和忧伤,却也让我们产生对生命的悲悯,对美好人性的信仰我最向往《边城》里那些淳朴善良的乡亲们。
翠翠和祖父去看龙舟比赛,当地的龙头大哥顺顺送他们很多吃的。
有人家娶新娘,翠翠的祖父送他们过河不收渡船钱。
翠翠的祖父去世,周围的乡亲都来帮忙。
他们虽然生活很清苦,却能够互相帮助,像一家人一样生活在那个偏僻的小镇。
相比之下,我们每天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人与人之间人情淡漠,有时候,甚至邻居之间都互不相识。
这不得不让人遗憾。
我希望,有那么一天,我们的城市也能变得温暖和谐。
每一个人都有宁静的理想,人与人之间没有私心,爱护着我们生存的环境,彼此互帮互助,共同建造一个家一样的世界。
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像《边城》中的人一样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去生活。
边城读后感例文(2)《边城》是中国作家沈从文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主要讲述了发生在中国南方边境小镇上的故事。
多角度赏析沈从文的《边城》
多角度赏析沈从文的《边城》沈从文的《边城》无不透着一种美好、宁静、纯朴的气息,有着桃花源牧歌式的纯美生活图景。
他把自己主观的情感用客观景物具体地表达出来,从而营造出一种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
在看沈从文的《边城》时,我总会流露出对生活在湘西的那群可爱的人民的倾慕,因为作者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到了《边城》景物、人物身上,所以我们在作品中看到的景物、人物不在是死的、静的,而是活跃的、跳动的,是可以让人感受到生命律动的生命之歌,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效果,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沈从文在小说中追求一种意境美。
沈从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方法来达到营造美好意境的目的。
记得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说过“情景想和而且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能传情,这便是诗的境界。
”因而,沈从文在作品中描写的就是本身富有牧歌因素的爱情,而不是“一摊血一把眼泪”,他喜欢用微笑来表现人类的痛苦。
而且,在描写这类题材时,他又从“人与自然的契合”的泛神论思想出发,故意淡化情节,以清淡的散文笔法去抒写自然美。
如《边城》对酉水岸边的吊脚楼,茶峒的码头、绳渡,碧溪的竹篁、白塔等都作了细致的描绘,精心地勾画出了一幅湘西风景图;对湘西乡下的婚礼嫁娶、端午节的赛龙舟、捉鸭子、吃粽子,求亲方式等都作了一番介绍,细心地描绘了一幅湘西的风俗画。
加上沈从文在描写时又喜欢用一种温柔的笔调出之,这就创造出了独特的审美意境,酿就了他的小说的清新、淡远的牧歌情调。
但是这种牧歌情调是对应于理想的人生形式的,在现实社会中这种朴素的人性美正在日渐泯灭,因此在歌唱这些牧歌的同时,又渗进了一丝沉郁、一缕隐痛,致使其温柔平和的牧歌中又混合着一层淡淡的哀愁与悲伤。
意境是虚实结合,生于象外的产物,蕴含着令人咀嚼不进的韵味,可让读者通过意象去领略作者更深层的情思意蕴。
对此宗白华有过这样的阐述:“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管的生命情调与的管得自然景物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例文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例文沈从文《边城》读后感例文1今日我读完了沈从文写的《边城》,它讲解并描述了撑渡老人与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的爱情悲剧。
用清丽的笔调写出了湘西浓浓的乡土味,整个小说描绘出一个世外桃源,这里的人们老实英勇、乐善好施、轻利重义,诗般地生活。
翠翠是〔文章〕的仆人公之一,“她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她,〔教育〕着她。
”她“为人天真活泼,到处俨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生气”,边城的生活使她出落成一位眉清目秀、聪明温顺、且带几分矜持,几分娇气的少女。
老船夫是翠翠的爷爷。
他忠厚、狡猾,几十年如一日地守着渡船,他给人便利而欢乐,从而他的真诚获得了很多关爱。
卖肉的不愿收他肉钱,小商贩送粽子给他,水手们送枣给他,这种超越阶级关系、金钱的乡邻之情在现实生活里几乎是不存在,如今的人们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斗气。
没有构成一个和谐的社会。
《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美丽笔触,表现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供应了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幅,用别具一格的手法突出了人性的秀丽。
从某种程度来说,《边城》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抱负,表现出了人性美,为我们绘就了一幅如诗如画秀丽的湘西。
表达了对田园牧歌般生活的憧憬,这和如今世界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尘世的桃源。
这种安静地生活的人们布满了初始的本质的爱。
当今社会的人太过于浮躁,缺少了一种内心的安静,很多人追求物质上的满意,成了“房奴”、“表叔”,从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守财奴,他们缺少了心灵的满意,正是想通过湘西人们的生活告知当今世人,心灵上的充实才是真正的满意。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例文2美,究竟要怎么样去定义。
我并不认为好看就是秀丽,相反的,我认为破裂的秀丽更为单纯的美增加一份妩媚。
残缺的人性只会让本来美妙的一切变得丑陋。
二老对翠翠的真情却遭到父亲的阻挠,他的父亲只想到摆在眼前秀色可餐的利益,完全没有顾及儿子的感受,没有理睬属于二老感情的自由。
沈从文《边城》赏析例文(3篇)
沈从文?边城?赏析例文〔3篇〕自读作业: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令人陶醉 ,自然之美 ,民风之美 ,爱情之美 ,风俗之美 ,亲情之美 ,或者语言之美 ,叙事之美 ,主题之美等等 ,自读全文 ,自选角度 ,结合文本写一篇赏析作文:边城之美 ,1000字左右。
参考例文一:来自?边城?的美——沈从文?边城?赏析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洁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的?边城?被遴选进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使高中学生得以领略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美。
?边城?所写的故事很简单 ,然而却极美: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遥远小城 ,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 ,外公年逾七十 ,仍很健壮 ,孙女翠翠十五岁 ,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 ,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 ,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 ,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 ,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 ,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 ,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碾坊 ,想娶翠翠为妻 ,宁愿作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 ,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 ,为了成全弟弟 ,外出闯滩 ,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 ,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 ,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 ,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 ,也许明天回来!〞小说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 ,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 ,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 ,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 ,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 ,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一、山水美?边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 ,溪边有座白色小塔 ,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 ,一个女孩子 ,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 ,绕山岨流 ,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 ,人假设过溪越小山走去 ,那么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边城》赏析例文(3篇)自读作业: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令人陶醉,自然之美,民风之美,爱情之美,风俗之美,亲情之美,或者语言之美,叙事之美,主题之美等等,自读全文,自选角度,结合文本写一篇赏析作文:边城之美,1000字左右。
参考例文一:来自《边城》的美——沈从文《边城》赏析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的《边城》被遴选进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使高中学生得以领略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美。
《边城》所写的故事很简单,然而却极美: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小说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一、山水美《边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小说中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如画让人如入梦境,无不给人美的享受。
二、风情美沈从文在《边城》描绘了一幅他童年记忆中、理想世界中的美丽湘西地域风俗画。
这幅风俗画是优美的、精致的、奇丽的,它蕴涵了湘西边地的自然风光、社会风俗、人际关系、人情人性等等,积淀着深厚博大而又神秘瑰丽的楚文化。
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因此,《边城》中就有了一个质朴而又清新的世界,一个近乎“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社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
他笔下的湘西是这样的:中秋节,青年男女用对歌的形式在月夜下倾吐爱意;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角楼观赏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的活动,“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鸭子的主人”;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小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这种氛围里生活的人们质朴而又善良,任何剑拔弩张在这里都显得格格不入。
在划船比赛中,胜利的队伍可以得到一枚小银牌,在边城之外,总会有人计较谁会得到它,但是在边城人看来,银牌不拘缠到船上哪一个人的头上,都显出一船人合作努力的光荣。
在边城,没有争名夺利。
“从文出生于苗汉杂居的湘西,他最熟悉的是这一地区的风土人情。
非但熟悉,而且是热爱。
”施蛰存如是说。
三、人性美边城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纯朴勤俭的古老民风。
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构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创造的人物闪烁着人性中率真、美丽、虔诚的一面,边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在《边城》里面,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
“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
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
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
”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
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
”而更让人称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显得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主人公翠翠是其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形象,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她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
”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边城的风日、山水,使她出落成一个眉清目秀、聪慧温柔,且带几分矜持、几分娇气的少女。
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
傩送远走他乡,爷爷溘然长世,她痛苦悲伤但并没有倒下,她谢绝船总让她住进他家的好意,她像爷爷那样守着摆渡的岗位,苦恋着并等待傩送归来,充分表现她性格坚强的一面,展现着柔中有刚的美,她怀着希望与自己坎坷命运作持久的抗争。
《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这里人性皆真、皆善、皆美,由每个人身上所焕生的人性美、人情美营造了这个世界,这里看不到邪恶、奸诈和贪欲;这里有贫富区分和社会地位高低的差别,但他们都互相亲善着、扶持着;这里也有矛盾,但那决不是善与恶的冲突;小说结局是悲剧性的,但也绝非是奸邪之徒所致。
正如批评家刘西渭所说:“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
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
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
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
”《边城》在一首清澈、美丽但又有些哀婉的田园牧歌中,为人类的爱做了恰如其分的说明。
在这样一篇美丽的文字之中,我们更能感受到一种似乎已为我们所陌生的自然、优美、健康的人性,那种如大自然本身一样凝重、明慧而又本色真实的人生形式。
因此,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
四、艺术与人性的回归美喜欢《边城》,是因为喜欢它的纯朴,每读《边城》都有如一次灵魂之旅。
沈从文在他的小说世界里,以恬静平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构建了一个属于他的'湘西世界',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刻画出众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而《边城》则是他的'湘西世界'的灵魂。
《边城》这篇具有牧歌情调的小说,描写的茶峒小镇是一个世外桃源,这里山美、水美、人更美,这里静谧安宁、古风淳朴、景色秀美、民性和善,人与人之间,无论军民、贫富,都互相扶助、互相揖让,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生活犹如一首田园牧歌。
《边城》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完美而自足的世界,生、死、聚、散都是自然的、不经意的、由命运安排的,在一首清澈、美丽但又有些哀婉的田园牧歌中,表现出一种优美、自然而又不违悖人性的人生形式,以美丽凄婉的悲剧为人类的爱做了恰如其分的说明。
在《边城》中无论从作者描写的景色,还是人物,抑或是文字的本身,边城中的一切都透露出一种如水的优美和质朴。
这种质朴,使存在于这篇文章里的一切都给人一种水般的清亮和干干净净的感觉,使人感觉到回归自然的亲切。
参考例文二:赏析<边城>中艺术与人性的回归美一、艺术语言的回归美《边城》是一部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作者创作时'心里怀着不可说的温爱'[1],阅读《边城》,首先震撼读者的是沈从文的似乎不经意的、淡如行云流水的语言,他那诗意的笔触点染下的边城宛如悠然自得的桃源。
小说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边城》的好处如世上的水无边无际。
”——《边城》的语境回归到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到源头,似乎是淡朴自然的老庄思想的折射,但又不是无为的。
俏皮与自适在陶潜那里可以找到不少相似处,却又有一些揉合那么多人生的忧伤,最后,以东坡相比,生命的通融无滞则十分相似。
正如东坡年老总结一生文字所说的“行文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挪用到《边城》上,再贴切不过了。
所以,在《边城》之旅中,使人常常感到中国传统艺术的美。
回归于民间,回归于宇宙,上下通融,与一切万物相融合,对一切人与物都那样爱着,最后以最简单朴素的文字写出,这才形成了《边城》这样的极品。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专家们以这句话为《边城》这数十年来的沉浮作注脚真是很对。
表现在语言上,沈从文返璞归真,去掉了喧嚣的词藻,去掉了色彩强烈的句子,只求“言语的亲切”。
那些看来不用心修饰而却又是很考究的句子,以自然为最高修辞原则,以恬静之美为最高美学风范,构成了沈从文的叙事风格。
《边城》中,作者的取材和语言,都给人以回归到人的生命之源的意境,与水有着不能分开的关系。
小说中如水一般的抒情笔致,语言柔和清丽,明净澄澈,自然流畅,平缓深远,充溢荡漾水的气息。
《边城》的环境、风情、人物的对话,以致由语言所创造的翠翠、老船夫、二老、大老无不显示着这一特色;小说的语言既质朴自然,又浮沉蕴藉,以诗如散文的凝重、情致融入乡土写实小说的写作,产生回归了乡土的纯和真的美文效果。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的鱼游来游去可以计数。
”《边城》中对小溪、白塔、老船工工作的渡口环境、气候、祖孙的心态和话语交流,都富有诗性画意的散文之美;描写人的内心活动和人际交流的语言,则回归了人性的质朴真诚,内蕴丰富,意味深长,对描写、揭示人物的心灵,和人与人交际的诚信,细腻、深邃、诚朴而又优美,景和情都令人难忘,还有二老对翠翠的戏语,“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翠翠念叨着“翠翠被河里鲤鱼吃去了。
”这样的异句重复,显然是作者有意为之,可以从多个角度看出它的水乡风味,通俗、深刻而耐人寻味。
沈从文的文学语言有真意、去伪饰、具个性,追求纯和美的美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