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态环境的环境化案例
拟态环境的现实例子
拟态环境的含义一李普曼认为,大众传播产生后,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传统社会中人的行为是对环境的直接反应,而在现代社会,“人与环境之间插入了一个拟态环境”,人的行为很大程度成了对“拟态环境”的反应。
而现实中存在很多营造拟态环境的例子,正如在网络视频网站中的弹幕的存在实际上也是对现实环境的“超现实”反映。
弹幕可以通过构造“拟态环境”加强受众的认同感。
二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且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事件或信息进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对于事物的评价反转,也体现了由于受众依赖媒介信息而产生了不同的认知结果。
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人们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而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看待。
三李普曼的这段话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了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这样一种机制,不仅使得现代环境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越来越环境化,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拟态环境新内涵互联网以革命性的力量重构了整个社会的信息资源配置方式。
传播技术的发展和传播工具的普及使公众能够平等、快速地接受、搜索、传播信息,网络社交媒体更是通过个人赋权建构起场景化、强互动性的传播格局,并协同个人或群体共同营造出一个新型的“拟态环境”,使其逐渐呈现出新的特征。
一私人属性:传播主体从“公共”到“私人”(1)个体参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众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正在逐渐丧失,把关人角色严重弱化,而与之相反,网络社交媒体正以低门槛、强社交、强互动的属性使受众和媒体之间的关系发生根本性变革。
网络社交媒体环境下,追求平等性、话语权和个性表达成为受众参与信息传播活动的“刚需”。
拟态环境的缔造者不仅包括传播媒介本身,也包括正在使用社交媒体进行信息选择、传播和互动的“个人”。
拟态环境的环境化案例
拟态环境的环境化案例传播学的概念,由李普曼提出。
拟态环境即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
人不能独立于相关联的环境,观察者的观察不是绝对客观的因此是拟态环境。
例子(个人认识):头脑中的世界并不是真的世界,一个人获取一条信息,处理该条信息,采取相应的行动,他的行动作用于信息环境。
网络媒介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介为大众塑造拟态环境的垄断局面。
微博传播内容丰富、社会关系网络复杂,呈现的拟态环境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特点与更为多彩的内涵。
一方面,微博正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新闻与话语权竞争平台;另一方面,微博影响力很大程度上依靠其粉丝机制,这些都是影响微博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影响着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
任何人在微博都可以自由表达,向粉丝推送话语并通过其他用户的转发实现大范围的裂变式传播。
然而,微博平台并非“人人平等”,精英微博与草根微博粉丝数差异悬殊。
以粉丝群为基础,精英微博逐渐演变成小型的新闻发布平台;普通用户则更多地将微博视为消遣娱乐的场所与现实社交网络的延伸。
微博的传播技术与特性催生出了一个独特而复杂的拟态环境。
微博平台的信息主要来自普通网民,发微博对他们而言不是一项任务或工作,而是“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
网民的信息发布标准迥异,微博信息包罗万象。
虽然人们仍无法接触到所有讯息,但微博却实在地拓宽了人们可选择感知的范围。
另一方面,拟态环境并不是凭空捏造的,必须依托于一定的载体。
网络媒介向来以传播方式多样为人称道,微博更是其中的集大成者。
除了140字以内的文字,还可以发布图片、链接、视频等。
长微博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内容深度不足的先天短板。
微博对传播内容多样化的描摹是形式单一的传统媒介无法企及的。
拟态环境的环境化案例
拟态环境的概念最早是由李普曼提出。
由于当代媒介的发展,人们每天接触到大众传媒提供的大量信息,大众被淹没在巨大的信息流中,失去了直接去接触客观世界的机会,来不及去判断哪些信息是真实客观的反映了现实存在的客观世界,只能从传媒营造的拟态环境去了解世界,因而会误认为传媒提供的关于世界的形象就是真实的客观世界,这样大众在认识世界时就难免会产生偏差。
而拟态环境又会反作用于现实的社会环境,使得客观环境越来越有演变为真实环境的趋势,也就是拟态环境的环境化。
1968年,日本学者藤竹晓提出了“拟态环境的环境化”问题,认为大众传播提示的虽然是“拟态环境”,与客观环境有很大差异,但由于现代社会中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大众媒介的信息来判断和采取环境适应行动的,这些行动的结果作用于现实环境,便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了“拟态环境”的特点,以至于人们很难在两者之间做出明确的区分。
人是群居动物,不可能不受周围和他人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力不也是一种大众传播的媒介?因为这种影响力而形成的新环境,也就是人类在这种影响力作用下选择加工传袭,并且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
漫长的封建社会,当权者赖以维系政权巩固统治的封建礼教制度,高低尊卑,等级森严,其实也就是当权者一直传承下来的用以麻痹劳苦大众的思想武器。
在那样的思想体系中,人们精神受限,失去自由,没有自我,自然所选择的行动也就只能是封建礼教影响下的行动,完全无法展示人性的自由精神的洒脱。
这些行动的结果再作用于现实环境,便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拟态环境”的特点
作者:芸窗月影
链接:https:///p/b714cc64aeb3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环境管理案例
环境管理案例看文明如何改善城市的环境在当今世界,环境管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
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人口不断增长,给城市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为了改善城市环境,各地纷纷出台了各种环境管理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文将通过介绍三个环境管理案例,来展示城市环境得到改善的效果。
第一个案例发生在某城市的垃圾处理领域。
在过去的几年里,这个城市的垃圾处理问题一直困扰着市民。
由于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垃圾经常在市区内堆积成山,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该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他们加大了垃圾处理设施的投资,扩大了处理能力。
其次,他们提倡垃圾分类,鼓励市民将垃圾分类投放,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
此外,他们还鼓励市民参与垃圾清理活动,通过社区志愿者的力量清理城市内的乱七八糟。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该市的垃圾处理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市区内的垃圾减少了很多,环境变得更加整洁美观。
第二个案例发生在某城市的空气污染治理方面。
由于该市的工业发展快速,空气质量一直是市民关注的焦点。
为了改善空气质量,该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首先,他们加强了对企业的环保监管力度,对不符合排放标准的企业进行处罚,对环保设施完善的企业给予奖励。
其次,他们推广了新能源车辆,鼓励市民使用清洁能源交通工具,减少尾气排放。
此外,他们加强了城市公共交通的建设,鼓励市民减少私人车辆的使用。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该市的空气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市民的健康状况也有所提升。
第三个案例发生在某城市的水资源管理方面。
该城市位于干旱地区,水资源一直紧缺。
为了合理利用和管理水资源,该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他们加大了对水资源的保护力度,建立了水资源保护区,禁止非法开采水资源。
其次,他们鼓励市民节约用水,开展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市民的水资源意识。
此外,他们改善了水利工程设施,加大了供水能力。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该市的水资源得到了有效的管理和利用,市民的用水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从传播学“拟态环境的环境化”视角试析高等教育理论——以西安外事学院高职新闻教育为例
2 高 等 教 育 提 供 的 教 育 环 境 既 反 映现 实 又 领 先 、 并 反作 用 于 现 实 , 能够 对 现 实 环 境 起 引导 性 作 用 。这 是 高等教育 “ 拟态环境 ” “ 环境化 ”的途径之一 ( 以
和复杂化,大众由于实际活动范 围、精力和注意力有 限 , 不 可 能对 与 他 们 有 关 的整 个 外 部 环 境 和 众 多 的 事 物都保 持经验 性接触 ,对 超 出 自己亲 身感 受感知 以 外的事物 ,人们只能通过各种 “ 大众传播媒介 ”去了 解 。这 样 ,人 的 行 为 已经 不 再 是对 客观 环 境及 其变 化 的反 应 ,而 成 了对 大 众 传播 媒介 提 示 的某 种 “ 态 环 拟 境 ”的反映。在这里,大众传媒成 为人们 “ 象征性环 境 ”制造 者 。 日本学者 藤竹 晓在此 理论 的基础 之上 又提 出 了 “ 态 环 境 的环 境 化 ” 问题 ,认 为 大 众 传 播 提 示 的 虽 拟 然是 “ 拟态环境 ”,与客观环境有很大差异,但 由于 现代社会 中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大众媒 介的信息 来 判 断 和 采 取 环 境 适 应 行 动 的 , 这 些行 动 的 结果 作 用 于现实环境 ,便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 带有 了 “ 拟态环 境 ”的 特 点 , 以 至 于 人 们很 难 在 两者 之 间做 出 明确 的
2 、学生从行业 “ 客观环境 ”获得 的相关信 息, 会影 响到 学生工 作能 力 的形 成 ,并进而 反馈 给教育
“ 拟态 环 境 ” 。
( )从 对 “ 境 化 ” 途 径 重视 差 异 角度 解读 不 四 环 同 类型 的 大 学 教 学 和 科 研 是 高 校 的 两 项基 本任 务 ,根 据 不 同类 型 的大 学 对 这 两 项 任 务 重 视 程 度 的差 异 ,我 们 可 以为 它 们 对 “ 态 环 境 ” “ 境 化 ” 的途 径 重 视 程 度 进 行 拟 环 排序。 l 、研 究 型 大 学 — — 科 研 教 学 并 重 , 对 “ 境 环
大众传播时代体育“拟态环境的环境化”现象分析
、
大众 传 播与 现代 信息环境
传播 学认 为 人 与环境 的关 系主要 有 四个 基本 要 素: 一 是 客 观环 境 本 身 ; 二 是人 对 环境 的认 知 ; 三是 人 的行 为 ; 四是人 的行 为对 客观 环境 的反馈 或影 响 。 人 的行 为决 策是 建立在 对 环境认 知 的基础 上【 1 。 传统 社会 中 , 社会 结 构相 对 比较简单 , 社会 规模 相 对 比较 小, 人们 对 客观 世界 往往 能保持 经验 性接 触 , 对 环境
随着 社会 的发 展 ,巨大 和复 杂的环境 远 远超 出
著作 《 舆论 学 》 中提 出了现代人 “ 与 客观信 息 的隔绝 ”
问题 , 他认 为 现代 社会 越来越 巨大 化 和复杂 化 , 人们
由于实践 活 动范 围 、 精力 和注意力 有 限 , 不 可 能对 与
了人们 在 传统 社 会 中所依 赖 的感 性 经验 的范 围 , 人 们要 认识 客观 世界 、协 调 自己与客 观世 界 的关 系必
著 性和 直达性 , 因此 , 大众传 播是 信息 环境 的 主要营 造 者 。大众传 播 所营 造 的信息环 境在 人们 对客 观环 境 的认 识过程 中发挥着 主要 的 中介作用 ,人 们在 对
客观环 境 的认 知 过程 中形 成 了不 仅有 反映 客观世 界 的部分 ,还 有部 分是 经大 众传播 所 提示 的象征 性现 实 ,还 有部 分是 人们 在 自己头 脑 中构建 的关 于客 观
他们 有关 的整 个外 部环 境 和众 多 的事物 都 保持 经验 性接 触 , 在 超 出 自己亲 身感 知 以外 的事 物 , 人们 只能 通过 各种 “ 新 闻供 给机 构 ” 去了解 。而人 的行 为 已不
污染治理与环境修复案例分享
采用光触媒、电子束处理等技术,降 低大气中PM2.5和有害气体的浓度。
土壤修复技术
利用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化学修 复等方法,对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有 效治理。
技术创新对治理效果的影响
提高治理效率
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污染 治理的效率,缩短治理周期,降
低治理成本。
改善治理质量
新技术能够更精确地控制治理过程 ,减少二次污染,提高治理质量。
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高,国际社会将更加 重视绿色发展,加强环保领域的国际合作与 交流。
技术创新推动合作
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应用将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供 更多机会和可能性,共同应对环境挑战。
区域性合作日益加强
针对跨界环境问题,区域内的国家将加强合 作,共同制定和实施解决方案,实现区域可 持续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05
政策法规与执行
政策法规制定与执行情况
政策法规制定
政府针对环境污染问题制定了一系列 政策法规,包括污染物排放标准、环 境影响评价、排污收费等,以规范企 业和个人的行为,保护环境。
政策法规执行
政府通过环保部门和其他相关机构, 对政策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 查,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确 保政策法规得到有效执行。
推动产业升级
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促进环保产 业的升级和转型,提高产业整体竞 争力。
技术创新发展趋势
智能化技术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 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 实现污染治理和环境监 测的智能化。
生物技术
利用基因工程、酶工程 等生物技术手段,研发 更高效、环保的治理技 术和产品。
低碳技术
发展低碳、清洁的能源 技术和生产工艺,减少 污染物排放,促进可持 续发展。
拟态环境的现实例子
拟态环境的现实例子传播学的概念,由李普曼提出。
拟态环境即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
人不能独立于相关联的环境,观察者的观察不是绝对客观的因此是拟态环境。
例子(个人认识):头脑中的世界并不是真的世界,一个人获取一条信息,处理该条信息,采取相应的行动,他的行动作用于信息环境。
1968年,日本学者藤竹晓提出了“拟态环境的环境化”问题,认为大众传播提示的虽然是“拟态环境”,与客观环境有很大差异,但由于现代社会中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大众媒介的信息来判断和采取环境适应行动的,这些行动的结果作用于现实环境,便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了“拟态环境”的特点,以至于人们很难在两者之间做出明确的区分。
1.拟态环境:李普曼1922年出版《舆论学》。
认为,现代社会变得越来②“多数意见”的压力以及对它的抵制力,按照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应有程度上的不同。
③“多数意见”社会压力的强弱受到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
④由于它在说明舆论的形成过程之际极力强调“多数”或“优势”意见的压力,以至到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的作用。
(要注意“中坚分子”的作用)■“沉默的螺旋”假说的重要意义:①它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②它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地指出了这种影响来自于大众传播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①这个假说中的“舆论”与历来的舆论概念不同。
诺依曼认为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
此理论强调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诺依曼在“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中说明:舆论是个人感知社会变化、调整自己行为的“皮肤”;又是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像作为容器的皮肤一样,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
②从传播效果研究的角度而言,“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
从“拟态环境”到“信息环境的环境化”
从“拟态环境”到“信息环境的环境化”内容提要:人类已经步入信息时代,成千上万的信息以每秒上亿条的速度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接触“信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自觉与不自觉的行动,而这些“信息”构成的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本身,而是与现实环境并存的拷贝世界或象征世界即“拟态环境”。
人们把“拟态环境”作为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和自身行为的重要参照体系,从而进一步加快了“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的趋势。
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入手对这一趋势以及媒介在这一趋势中充当的角色作一番简单的探悉。
关键词:拟态环境信息环境的环境化泛影响力隐性权利人类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生活在自然存在和经过先辈改造了的环境中,这是一种能够清晰感觉到的现实环境。
现在,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以及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得以在感受外部世界方面自我扩张。
在不知不觉中,人们总是习惯于接受和理解来自全球四海的各种媒介信息,生存于大大超出自身可以亲身感受的现实环境的另一种环境即“拟态环境”中。
这种环境不是人们实实在在能够感觉到的事件或直接听到的观点本身,而是关于它们的复制符号或摹写。
它是与现实环境并存的拷贝世界或象征世界。
由于现代传媒及时迅速、无所不传、图文并茂的信息展现方式,使得人们通过传媒就可以了解更多的信息。
人们便心甘情愿地将传媒所营造的信息环境作为自己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和自身行为的重要参照体系。
面对着“客观的信息”,人们早已失去了选择的能力:闭塞视听意味着灭亡,而接受的结果便进入了一个媒体加工过的“拟态环境”之中。
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们用虚拟的观点改造着生活,而我们的生活在某种意义上又形成了虚拟的观点。
这就是信息时代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信息环境的环境化”。
在虚拟和现实的互动里,我们用现实映射的虚拟思想创造着整个世界,这也是在“信息环境的环境化”过程中人们唯一所能做的。
一、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1、李普曼的“拟态环境”说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和专栏作家李普曼较早意识到大众传播媒介营造的这一特殊信息环境。
环境生态保护案例分享
环境生态保护案例分享环境问题一直是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的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
因此,环境生态保护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分享一些成功的环境生态保护案例,以期激发更多人参与到环保行动中。
1. 零废弃制度在新加坡的成功实施新加坡作为一个小而拥挤的城市国家,面临着空间有限和资源匮乏的挑战。
为了解决废弃物管理问题,新加坡政府实施了零废弃制度。
该制度重点推动垃圾减量、回收利用和资源再利用。
通过提供清晰的分类指导和收集基础设施,新加坡成功将废弃物减少到每日产生的约一公斤。
这个案例向全世界展示了有效的废弃物管理方式。
2. 巴西亚马逊雨林的保护巴西亚马逊雨林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
为了保护这一宝贵的生态资源,巴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他们设立了国家公园和保护区,限制了开发活动。
其次,加强了非法砍伐的打击力度,并提供了经济上的激励和补偿,使当地居民参与到雨林保护中。
这些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使亚马逊雨林的森林覆盖率得以增加,生态系统得以修复和保护。
3. 冰岛的可持续能源利用冰岛是一个地热资源丰富的国家,他们利用这一资源实现可持续能源的生产和利用。
冰岛约90%的能源来自水电和地热能,这减少了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同时令冰岛成为一个减少碳排放的国家。
此外,冰岛还积极推动绿色交通工具的发展和普及。
冰岛的可持续能源利用经验对其他国家在能源领域的发展和环境保护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4. 荷兰的水管理系统作为位于低洼地区的国家,荷兰面临着严重的洪涝威胁。
为了解决水管理问题,荷兰建立了完善的水管理系统。
他们修建了水利工程,包括堤坝、水闸和排水系统,使水资源得以合理利用和分配。
此外,荷兰还注重水资源的净化和保护,采用了一系列环境友好的方法。
荷兰在水管理方面的经验对于世界范围内的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以上案例展示了不同地区和国家在环境生态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功。
拟态环境形式适应环境的动物
拟态环境形式适应环境的动物
动物方面,像青蛙,在水里用皮肤呼吸,在地面上用肺呼吸;还有变色龙,体表颜色会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还有好多昆虫,也会变颜色植物方面,相遇到缺水干旱,会掉叶子以减少蒸腾作用,在干旱条件下有的会提前开花,缺光的条件下,植物会朝光线比较强的方向长
动物适应环境的方法:
1、拟态:有一些动物为了躲避敌害,拥有使自己外形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能力.例:变色龙,竹节虫,木叶蝶……
2、外观:有一些鸟类时常为了捕食要穿梭在自然环境之中,外观决定了他们是否容易被掠食者发现.这导致了一些雄性动物和雌性动物的外观差异.例,鸵鸟,鹦鹉……
3、行为:在自然的选择之下,动物各自拥有最适应环境的特殊行为.猫体型小,因此睡觉的时候耳朵紧贴地面,稍有动静就会惊醒;此外,猫捕鼠,因此经常会在树皮或者家具上磨爪子;为了躲避敌害,猫可上树,高空坠下也有很好的缓冲姿势,这些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会这些本领的猫都被淘汰了……
其他例子:亚马逊丛林中的很多生物都拥有毒性,射水鱼,弹涂鱼,海底发光生物,鮟鱇……
植物适应环境的方法:
1、控制生长.在大风多风的岛屿或者区域,植物普遍矮小,因为高大的都被吹倒了.
2、储存水分.在雨季和旱季明显分化的地区,有一些植物拥有储存水分的本领,例如巴西的纺锤树,还有酒瓶树等……
3、开花传粉.传粉是许多植物的繁殖途径,开花是为了吸引昆虫,而有一些植物则依靠风力传粉,为此他们的雄蕊都有特殊的构造.。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典型案例分析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典型案例分析1. 引言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典型的国外生态城市建设案例,探讨其成功经验和值得借鉴的做法。
2. 案例一:斯德哥尔摩,瑞典斯德哥尔摩是一个充满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城市。
该城市采用了多种创新的方法来改善环境质量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例如,斯德哥尔摩实施了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限制了汽车的使用,并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和自行车出行。
此外,该城市还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如风能和太阳能。
这些举措不仅减少了碳排放,还为居民提供了清洁的能源。
3. 案例二:弗莱堡,德国弗莱堡是德国一座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的城市。
该城市在交通、能源和建筑方面都采取了一系列创新的措施。
例如,弗莱堡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和自行车,并建设了完善的自行车道网络。
此外,该城市还实施了严格的建筑节能标准,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
弗莱堡还建设了许多生态住宅和绿色建筑,以提供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
4. 案例三:新加坡新加坡是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国家,但也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新加坡采用了创新的方法来解决水资源和垃圾处理等问题。
例如,新加坡开发了先进的水处理技术,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此外,该国还实施了严格的垃圾分类和回收制度,有效减少了垃圾的产生和对环境的影响。
5. 案例四:温哥华,加拿大温哥华是加拿大一座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城市。
该城市在交通、建筑和自然保护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温哥华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和自行车,并建设了完善的交通网络。
此外,该城市还实施了严格的建筑节能标准,推广绿色建筑。
温哥华还注重保护自然环境,保留了大片的绿地和公园,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6. 结论通过对以上几个国外生态城市建设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它们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这些案例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和参考。
拟态环境的环境化案例
拟态环境的环境化案例第一次听到这个理论,有些晕头转向。
听了韩大爷的讲解,渐渐明了清晰,也有了些自己的感悟,简要记录一下。
其实应该说,人类自从诞生就在逐渐形成一种拟态环境。
只不过最初的大众传播作用可能小一些而已。
人是群居动物,不可能不受周围和他人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力不也是一种大众传播的媒介?因为这种影响力而形成的新环境,也就是人类在这种影响力作用下选择加工传袭,并且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
漫长的封建社会,当权者赖以维系政权巩固统治的封建礼教制度,高低尊卑,等级森严,其实也就是当权者一直传承下来的用以麻痹劳苦大众的思想武器。
在那样的思想体系中,人们精神受限,失去自由,没有自我,自然所选择的行动也就只能是封建礼教影响下的行动,完全无法展示人性的自由精神的洒脱。
这些行动的结果再作用于现实环境,便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拟态环境”的特点,以至于人们仿佛被麻醉了一样,很难走出被奴役被剥削的恶性循环。
要不鲁迅先生口诛笔伐的怎么会是那么多的国民劣根性呢?如今,很高兴的一点就是我们逐渐摆脱了封建社会留下的阴影,真是可喜可贺!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思想的开放,加上信息化进程的高速发展,人们似乎又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忙于接收,忙于填充,忙于吸取,却又一次迷失了方向,丧失了判断力。
如果说昔日的我们是被迫的接受了思想上的麻醉,那么今天我们好像很欣然的被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牵着鼻子走了。
难道不是么?由于思想眼光行动上的局限,我们接受了有限的爱情模式,而忽略了世间爱情模式的千姿百态。
由于这种局限,我们觉得人活着无非房子票子加车子,忘记了活着还应该具有的丰富多彩。
由于这种局限,我们被“读书无用论”鼓噪着摒弃阅读停止学习而越发浮躁。
由于这种局限,我们歪解了“难得糊涂”的深刻内涵,不思进取懒于思考放弃人生应有的责任心和正确态度……可怕的远不止这些,生活中太多的时候,我们沉溺于这种种局限中,并且因为这种局限造成我们一直活在一种非真实的状态里,也就是一种拟态环境中。
环境保护行业生态城市规划分享生态城市规划的成功案例与经验
环境保护行业生态城市规划分享生态城市规划的成功案例与经验在环境保护行业中,生态城市规划是一种有效的应对城市化和环境压力的手段。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的布局、建设绿色基础设施、促进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本文将分享几个成功的生态城市规划案例,并总结它们的经验。
案例一:新加坡新加坡被誉为亚洲的花园城市,它通过创新的城市规划实践,成功打造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其中一个关键的经验就是注重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新加坡的建筑物大多设置了绿化屋顶和垂直花园,通过这些绿色建筑可以提供一系列生态系统服务,如净化空气、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等。
此外,新加坡还注重水资源管理和节约利用,推行雨水收集系统和海水淡化技术,确保每一滴水的有效利用。
案例二:哥本哈根哥本哈根是丹麦的首都,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该市的成功之处在于通过城市规划,更好地融合了城市与自然。
例如,哥本哈根鼓励居民骑自行车代替汽车出行,建设了大量的自行车道和停车设施,大大减少了车辆污染和拥堵问题。
此外,该市注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成功地实现了碳中和目标,对环境保护作出了积极贡献。
案例三:温哥华温哥华是加拿大的一座生态城市,它以其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严格的环保政策而闻名。
温哥华成功实施了一系列绿色建筑计划,要求建筑物使用可持续的材料和能源,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此外,该市还积极推进可持续交通,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和步行。
通过这些措施,温哥华有效降低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升了城市的可持续性。
这些成功的生态城市规划案例告诉我们,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性和系统性的措施。
以下是一些经验和建议:1. 制定明确的目标和指标:生态城市规划需确立明确的目标和指标,如减少碳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
通过设定目标可以引导规划过程,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2. 注重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基础设施是实现生态城市的关键。
生态环境案例
生态环境案例生态环境是指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然而,在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导致了许多生态环境案例的发生。
下面将就几个典型的生态环境案例进行介绍和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国的水污染问题。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泊中,导致水质严重恶化,甚至出现了许多水域变成“死水”的现象。
水污染不仅影响了人类的饮用水安全,还对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造成了严重影响,给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其次,空气污染也是一个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燃煤排放等都是导致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空气中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同时也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和生态平衡的稳定。
一些大城市甚至出现了严重的雾霾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另外,土壤污染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农业化学品、工业废弃物、生活垃圾等对土壤造成了严重污染,导致了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品质下降、地下水受到污染等问题。
土壤污染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还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境。
最后,森林砍伐和生物多样性丧失也是一个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人类为了获得木材、开发土地和资源,大量砍伐森林,导致了生物栖息地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这不仅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对地球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难题,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来解决。
政府应该加强环境保护的立法和监管,企业应该承担起环境责任,公民应该增强环保意识,共同建设美丽的地球家园。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浅析现代社会“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浅析现代社会“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传播学作业浅析现代社会“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12公关S1班陆佳莹内容提要:现代社会巨大而复杂的环境,已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感性经验范围,必须通过大众传播去把握。
但大众传媒因种种原因,展现给人类的只是信息环境即环境的再现而非客观环境本身。
人与环境的关系包含者四个基本要素:一是客观环境本身,二是人对环境的认知,三是人的行为,四是人的行为对客观环境的反馈或影响。
信息环境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对客观环境产生影响,构成信息环境的基本要素有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影像等信息符号、信息符号构成的讯息有告知性和指示性、当信息传播形成一定规模后形成信息环境的特色和潮流。
“信息环境的环境化”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影响社会变化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信息的传播。
这种传播的决定性因素与其说是传播的内容,不如说是传播媒介本身。
关键词:信息环境环境化受众正文:一、相关文献(一)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1.人与传统环境的互动关系在传统环境中,人与环境的关系有四个基本要素:客观环境本身;人对环境的认知;三是人的行为;人的行为对客观环境的反馈或影响。
人与传统环境的互动关系就是:人直接感知环境并且作用于环境。
2.人与现代环境的互动关系人与现代环境的互动关系包含:客观环境;信息环境;环境认知;人的行为四个部分。
信息环境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对客观环境产生影响。
人与现代环境的互动关系就是:人通过信息环境感知客观环境,但人的行为直接作用于客观环境。
(二)信息环境1. 信息环境定义指一个社会中有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2.信息环境特点(1)基本要素是具有特定含义的语言、文字、声音、图画等信息符号。
(2)信息符号按照一定结构相互组合构成具有完整意义的讯息,传达消息或知识且包含特定的观念和价值,告知性且指示性,制约人的行为。
(3)当某类消息的传播达到一定规模时,便形成该时期和该社会信息环境的特色和潮流。
环境保护案例分析
生态影响
森林的破坏导致了土壤侵蚀,进而影响到河流的水质和水量,以及下游 地区的生态环境。同时,动植物物种的减少和消失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和功能造成威胁。
经济影响
当地依赖森林的旅游业受到影响,同时木材供应减少也导致相关产业的 发展受阻。
03
社会影响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下降,他们开始意识到环境
保护的重要性。
解决方案与实施效果
推广减少、再利用和回收利 用的策略,减少塑料垃圾的
产生。
加强环保宣传和教育,提高 公众对海洋塑料垃圾污染的
认识和意识。
01
02
03
实施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标准 ,对违规排放塑料垃圾的企
业和个人进行处罚。
开展海洋清洁行动,组织志 愿者和政府机构共同清理海
洋塑料垃圾。
04
05
通过科技创新,开发高效、 环保的塑料降解技术和循环
利用技术。
02
案例二:森林保护与生态修复
背景介绍
时间地点
本次案例发生在2010年左右的美国 西部地区,主要涉及的是黄石国家公 园附近的森林。
问题起源
由于多年的采矿、伐木等人类活动, 该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 坏,动植物种类和数量急剧减少,水 土流失严重,气候也受到影响。
问题分析
01 02
环境保护案例分析
汇报人: 2023-12-12
目录
• 案例一:海洋塑料垃圾污染 • 案例二:森林保护与生态修复 • 案例三:空气污染治理与城市
绿化 • 案例四: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
治理
目录
• 案例五:垃圾分类与资源回收 利用
• 案例六:气候变化与全球环境 治理
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的概念,由李普曼提出。
拟态环境即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
人不能独立于相关联的环境,观察者的观察不是绝对客观的因此是拟态环境。
例子(个人认识):头脑中的世界并不是真的世界,一个人获取一条信息,处理该条信息,采取相应的行动,他的行动作用于信息环境。
拟态环境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就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论及拟态环境问题。
并首次使用“pseudo-environment”一词。
拟态环境有如下特点:一方面,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摹写,不是“真”的客观环境,或多或少与现实环境存在偏离。
另一方面,拟态环境并非与现实环境完全割裂,而是以现实环境为原始蓝本。
李普曼认为,在大众传播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实际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二是传播媒介经过有选择地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三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现实”。
人们的“主观现实”是在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体搭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
经过这种中介后形成的“主观现实”,已经不可能是对客观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产生了一定的偏移,成为了一种“拟态”的现实。
把关人1947年,社会心理学家卢因(lewin)在《群
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研究分析了家庭主妇决定购买食物及向家庭成员推荐食物的过程,认为信息沿着包含着“门”的某些渠道传播,传播能否顺利进行总以“把关人”的意见作为依据。
在《人际关系》的论文中,首创了把关(gatekeeping)一词。
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中,他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
”“信息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
”
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式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发现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
从此,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从人们的不自觉行为成为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或明或暗的影响新闻实践。
经怀特、麦克内利等众多学者的深入挖掘研究,最终成为传播学控制分析领域最具科学性的理论之一。
在网络时代中,传统媒介的“把关”功能几近消失。
原因有二:一是网络信息的海量化且更新速度极快,使得互联网管理者难以及时有效地对网络信息加以选择取舍。
二是网络的去中心化,导致了传播环境的松散化。
受众不再局限于被动地接受经媒
介选择加工后的信息,而可以网络搭建起的更广阔的平台上自由地浏览新闻,发表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