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系列人物纪录片王淑贞解说稿
纪录片守庙人解说词
纪录片守庙人解说词一段岁月的沉淀,撞击着两个岁月的风霜。
来自一位沧桑的老人,至今坚守着屈原的魂灵。
他是守庙人,也是守护历史的人。
守庙人,带我们走进了这位已经90高龄的老者,听他讲述关于屈原的故事还有他自己的故事。
乐平里屈原庙里住着两个人:一个是屈原,另一个是徐正端。
徐正端已经89岁了,精神气韵不如往年。
走路蹒跚,说话气喘,眼睛暗淡无光,脸上的老年斑又添了三块。
高血压、糖尿病严重了。
徐正端守义务守屈原庙,已经29年。
屈原,挺立在大堂之上。
徐正端,住在大堂之下右侧的一间小厢房里。
小厢房一面的窗户开向东方,伏虎山全景和太阳的温暖都可以投进来。
每天早晨当浓浓的草莓汁一样的太阳从窗格子里钻进来的时候,他起床洗脸,走进天井,数一阵空中飘浮的浪漫彩云,然后打开大厅的门锁,他在诗人的面前,虔诚地点燃一炷香,让这炷香梦幻般悠悠地袅起一缕一缕的诗意之后,便轻拂慢抹,用温暖的孝心擦拭屈原皮肤上的微尘。
他静静地为屈原除尘,默默地在诗祖屈原面前诵吟《离骚》,这是徐正端最幸福的时刻。
除了为屈原除尘,他还有一些事情要做:他把庙内庙外打扫得干干净净,腾出干净的地方让宾客坐下。
他在屈原庙培植橘树。
屈原写过一首诗叫《橘颂》,歌颂家乡的橘,“后皇嘉树,橘来服兮……”这是屈原高洁品质写照,不能对橘树马虎,要用尽心思去剪枝、去施肥、去呵护它累累的果实,让橘树的根深深扎进诗的沃土。
还有一件重要的事就是联络骚坛诗友。
想念哪位诗友了,就写一首七律或绝句或骚体诗,表达想念之情,送给友人。
诗友的和诗,耐心玩味,珍藏起来,用毛笔又誊写一遍,编入诗丛。
屈原庙是骚坛的笔会中心,他则是骚坛诗友的轴心,一切联络都自老人始,也自老人终。
他也接待三三两两的游客,殷勤讲述屈原的诗篇和事迹。
曾经来了一位博士,和徐老谈论“屈原否定论”,一时徐正端勃然变色,屈原就出生在我们村里啊,怎么可以否定?博士没想到徐正端反应是这样激烈,竟然义愤填膺,顿时噤若寒蝉,再不理论。
徐正端是屈原庙里的守护神,是屈原最忠诚的卫士。
3第三集 佛光 纪录片《梁思成与林徽因》解说词(全八集)
八集纪录片《梁思成与林徽因》解说词【按】在网上搜索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没能找到完整的解说词。
这里的解说词全本是根据网友窗子内外所提供的版本整理而成的。
在此特表衷心感谢。
——唐婉祺2014/12/21第三集佛光旁白:1932年初,一位美国青年来到北平。
《费正清对华回忆录》:“1932年,乘火车越过冬季的华北平原,缓缓驶入这座有着500年城墙环绕历史的古城,依旧让人情绪激动,因为直到20世纪60年代,北京仍然是世界上最引人瞩目的筑有围墙的城市。
”旁白:牛津大学博士研究生John Fairbank(费正清)(1907-1993年)来北平完成他的博士论文,研究新近对外公布的一批清朝海关档案。
这位二十五岁的年轻学者,刚刚不确定地把他的学术关注点放到这个遥远的东方国度。
不久,他的未婚妻Wilma(费慰梅)到来。
他们于北平一座漂亮的四合院举行了婚礼,新娘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的女校拉德克利夫学院,学习美术。
Wilma(费慰梅)喜爱水彩画,喜欢中国艺术。
初到北平,各种学术研究活动和苦学中文,占据了John Fairbank(费正清)大部分的时间,Wilma(费慰梅)则和来拜访他们的妹妹玛利亚一道用她们的画笔,留下了她们记忆中的北平。
玛丽亚Marian Cannon Schlesinger 费慰梅的妹妹:“我清楚地记得那趟火车旅行。
当时正值中国的农历新年,所以每个人都换上漂亮的新衣,所有孩子都穿着那种有可爱的动物装饰的衣服、鞋子。
当然还有那些胡同,不知道那些胡同是否还在。
还在吗?希望都还留着。
……我非常清楚地记得我第一次遇见梁思成和他的妻子。
那是一个非常寒冷的冬日晚上,他们非常迷人,非常热情……他的妻子非常漂亮。
”费慰梅的回忆:“婚礼后大约两个月,我们遇见了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谁都没料到这段友谊日后会持续如此长久……我们一见钟情。
”旁白:1932年,新婚的Fairbank夫妇,在北平与梁思成和林徽因不期而遇。
这对中国夫妇,既熟悉Wilma(费慰梅)生活的美国城市波士顿,也熟悉John Fairbank(费正清)正在求学的英国城市伦敦。
大师王洛宾纪录片解说稿稿
大师王洛宾纪录片解说稿稿当今在中国大陆被尊称为“西北民歌之父”的民族音乐家王洛宾,一生编曲作词接近千首。
他的作品之中,例如《掀起你的盖头来》、《青春舞曲》、《马车夫之歌》、《哪里来的骆驼队》、《大坂城的姑娘》……几乎是每一个中国人多少能够唱出来的歌曲。
而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更是人人知晓,至今流传。
一般人只知道这是边疆民歌,却不知词曲背后另有故事。
王洛宾于公元1913年出生在北京,1930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
那是中国音乐教育的初创年代,相当程度地采用欧洲音乐教学的方法。
当时,他的作曲教授是留学归国的汪德昭先生;钢琴教授是德国人谷布克;声乐教授则是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亲妹妹霍洛瓦特·尼古拉·沙多夫斯基伯爵夫人。
王洛宾在这样的教育下,完成了高等音乐教育。
1937年,王洛宾和作家萧军、萧红、塞克结伴往西北旅行,因为连日大雨,使得他们一行受困在六盘山的一间客栈。
就在那儿,经由一位“车马店”女老板的口中,王洛宾初次接触到了西北最原始的山歌。
那种民歌,是西北名为“花儿”的调令。
唱山歌“花儿”的女老板,在年轻时有一个美丽的绰号,叫做“五朵梅”。
当王洛宾听到了这样的调令之后,他被“五朵梅”征服了。
这个沙多夫斯基伯爵夫人的高徒,拜倒在一位布衣短衫的农村老妇面前,从此进入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民族音乐世界,一生离不开中国大西北,再没有回到北京。
1941年春天,导演郑君里去青海拍摄一部电影,邀请当时住在青海省西宁市的王洛宾参加演出。
他们一行人到了青海湖畔。
郑君里物色了一位千户长的女儿卓玛,充当电影故事里的牧羊女。
王洛宾穿上了藏袍,跟着卓玛赶羊群。
拍摄的工作晨出夜归,王洛宾在电影世界里过了3天真正的牧羊人生活。
卓玛是一个藏族姑娘,像山野里的鲜花,两只乌溜溜的大眼睛,衬着粗粗的辫子,金丝镶边的彩色藏裙,包裹着她健美的身躯。
导演安排王洛宾和卓玛同骑在一匹马上。
王洛宾起初很拘谨,坐在卓玛身后,两手紧紧抓着马鞍。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叙述特点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叙述(xùshù)特点电视(diànshì)纪录片解说词的叙述特点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叙述(xùshù)特点——以纪录片《台北故宫(gùgōng)》为例●刘红平胡明华解说词是对人物、画面、展品或旅游景观(jǐnɡɡuān)进行讲解、说明、介绍的一种应用性文体。
而本文研究的是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
从1958年至今,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5个阶段。
上世纪90年代后,业界对纪录片这种艺术形式展开了全新的思考和实践,其中就包含了对其解说词的应用、作用和特点等方面进行的探索。
下面笔者就纪录片《台北故宫》中的解说词来分析新时期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叙述特点。
非独立性纪录片的解说词不具有独立性,它与画面、文字(wénzì)和其他元素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从上世纪50年代末我国第一部电视纪录片《英雄的信阳人民》(1958年,另有一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九周年》)到80年代的《话说长江》(1983年),我国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都具有这样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脱离具体的电视画面,解说词可以独立成篇,画面是根据事先已经写好的、自成一体的解说词硬套进去的,成了解说词的附属品。
而影视实际上是偏向视觉的,以动态画面为最主要的表现元素。
但是,那时中国(zhōnɡɡuó)纪录片由于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控制,思想先行,忽视了纪实性和艺术性的本质特征以及电视媒体的物理优势等。
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电视纪录片经历了转型,在很多方面都实现(shíxi àn)了突破。
技术上,ENG设备的采用使声画合一成了普遍的方式;观念上,纪录片的纪实本质得到了回归,①对“真实(zhēnshí)”的理解不断深入。
ENG设备是一种使拍摄的画面能拾取现场(xiànchǎng)人物声音和自然音响的技术,它改变了从前纪录片主要靠解说词、组织拍摄和补拍的局面,更突出了画面的主体性,也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同时也有助于摆正解说词在纪录片中的地位。
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 第16集诸子百家知识分享
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第16集诸子百家第16集:诸子百家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有一个时期至关重要,公元前500年左右,东方西方,群星璀璨,孔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均在这个时期诞生,中国、印度、希腊,三大古典文化中心最终形成,其所产生的文化,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人类的思想与生活。
这个时代,是人的发现和觉醒的时代,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称其为轴心时代。
中国的哲学时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一大批思想家蓬勃而出。
在战国时代,被称为诸子百家的各个学派、各种思想交错碰撞,即彼此批评博弈,又相互吸收交融,形成了为后世所称到的百家争鸣,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写下了最为灿烂的篇章。
这里是山东省邹城市的孟庙,庙宇里正在进行的是成年加冠礼,在集体叩首之后,老者主持加冠仪式,少年加冠之后便正式成年,千百年来,殿堂里的亚圣孟子注目着无数后辈少年加冠成年,孟子是孔子的弟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对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推崇备至,孟子遗憾自己不能亲自倾听孔子的教诲,只能成为私淑弟子,但孟子却坚定地视自己为孔子的直接继承人。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孟子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人之初,性本善,中国古代的启蒙教材《三字经》开头的这句话,就是孟子思想的基础。
孟祥居老人是孟子的74代孙,也是中华孟氏宗亲会的名誉会长。
孟祥居: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来讲都是善良的,他认为就是说老百姓就能享受到帝王的仁义和慈爱,他才能真心实意地拥护你,才能爱戴你,你的江山才能够坐的稳,所以说得人心者得天下。
这里是位于河南开封的游梁祠,2014年夏季,河南孟氏宗亲会在这里举行了一场规模不大的祭祀仪式,仪式里有一项告祖的内容,孟氏后人准备重修游梁祠。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带着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仁政主张,但和孔子困厄陈蔡惶惶如丧家之犬不同,孟子在各国都受到了统治者的厚待,享有丰厚的待遇。
当年,孟子生平出游第一事就是游梁说惠王,在魏国国都大梁,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段对话流传至今。
《大师》系列人物纪录片_邓稼先_解说稿
东方卫视《大师》系列之邓稼先1999年,当邓稼先被追授“两弹一星”元勋称号时,他已辞世整整13年。
而这时距他1958年投身原子弹的研究也整整过去了41年。
鹿希至今仍清楚地记得,1958年8月的一天,夜深了,辗转反侧的邓稼先久久地盯着窗外,窗外的夜色中一轮明月。
她回忆说:邓稼先喜欢月亮,常望着月亮出神。
突然,他坐了起来,将一只手轻轻放在我的手上,眼睛却盯着窗外的月亮,轻轻地说了声:“我要调动工作了。
”【采访妻子】我以为他是从这个科研单位调到另一个单位,所以问他调哪儿去,但他说不能说。
我说为什么,他说不能说,我说在不在北京可不可以通信联系,他说不行。
后来,他就说他连家也顾不了了。
他说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是什么样的工作要他下这样的决心,邓稼先没有回答,却说道:家里的一切都托付给你了。
那一夜,许鹿希哭了。
但她还是没想到,为这次调动付出的代价,将是夫妇俩寂寞的人生。
向来不爱照相的邓稼先走进了照相馆,与妻子和一双儿女留下了这张全家福。
那一年的邓稼先34岁。
邓稼先被任命为中国研制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
但许鹿希以为只是普通的工作调动。
他根本想不到丈夫是去造原子弹。
因为邓稼先的专业虽然是核物理,但建国初期,新中国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能把小麦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毛泽东说,“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没有人知道邓稼先在哪里工作。
他白天消失,晚上神秘地回家。
其实,他那时工作的地方与家只隔着一站路。
严格的保密纪律,让邓稼先的生活方式完全变了。
此后,他没有发表过一篇学术论文,没有作过一次学术报告,甚至,亲友间的聚会也避开了。
【采访妻子】有一回骑车过去,正好看见他,就问他怎么在这,我就根本没想到那就是他的工作单位。
他就骗我说:啊,我去看人,在这儿下错车了。
然后他看见公共汽车来就赶紧上车,我没想到他是骗我的。
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2颗原子弹,使世界真切地看到了原子武器毁灭性的力量。
电视纪录片宋之韵解说词集
电视纪录片《宋之韵》解说词集介绍电视纪录片《宋之韵》是一部展示中国宋代文化和历史的精彩作品。
本片通过深入研究宋代文化和历史,展现了这个时期的建筑、艺术、音乐、风俗和人物,向观众展示了这一时期的繁荣与光辉。
本文档是电视纪录片《宋之韵》的解说词集,旨在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该片。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将介绍该片的主要内容、剧情梗概和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
主要内容第一集:宋代建筑与城市宋代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这一集将带领观众了解宋代建筑的特点和风格,并展示一些著名的宋代建筑,如灵隐寺、张家界和黄山等。
第二集:宋代文化与艺术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繁荣时期。
这一集将介绍宋代的文学、绘画、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并向观众展示一些著名的宋代文化艺术作品。
第三集:宋代风俗与习俗宋代是一个风俗繁盛的时期,这一集将介绍宋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娱乐活动和节日习俗,向观众展示当时的社会风貌。
第四集:宋代名人与英雄宋代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物和英雄。
这一集将介绍一些著名的宋代名人和英雄,如苏东坡、文天祥和岳飞等,并讲述他们的故事和贡献。
剧情梗概第一集:宋代建筑与城市本集以灵隐寺为例,展示了宋代建筑的宏伟和精湛的工艺。
节目介绍了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和建筑元素,并通过讲述建筑背后的故事向观众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信仰。
第二集:宋代文化与艺术本集以王安石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例,介绍了宋代的文学创作和诗词之美。
同时,节目还展示了宋代绘画、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让观众感受到当时文化艺术的兴盛和独特之处。
第三集:宋代风俗与习俗本集以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例,展示了宋代人民庆祝和欢乐的场景。
节目还介绍了宋代人的日常生活、饮食习惯和娱乐活动,让观众了解宋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氛围。
第四集:宋代名人与英雄本集介绍了一些宋代的名人和英雄,如苏东坡、文天祥和岳飞等。
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和贡献,节目向观众展示了宋代人才辈出和英雄出现的背景和氛围。
纪录片《四姐》解说词分析
平凡的语言说不平凡的故事——记录片《四姐》的解说词分析纪录片的解说词是为了传递出纪录片所要体现的思想和表达的感情服务,帮助完善形象报道,补足画面无法回答的问题,引导观众关注画面的潜在含义,还可以借助于解说词来转场等等作用。
《四姐》是湖北省经济电视台拍摄的电视纪录片,片长60分钟,主要表现四姐从1997年秋到1998年的生活。
该片获得了1999年度中国彩虹奖二等奖、第七届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一等奖和最佳编导奖、2001年首届中国大学生纪录片电影节“大学生最喜爱的电视纪录片奖”。
四姐,原名朱宪,在家里排行第四,在1954年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的时候出生,是该片编导的四姐。
创作者用一年半的时间,采用第一人称的视角,跟踪拍摄了四姐下岗、再就业、儿子陈浩高考、上大学、抗洪救灾等一系列曲折动人的故事。
反映了大变革时期我国工人和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和精神风貌,为世纪之交的中国改革史留下了一段宝贵真实的记录。
该片记录的是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平凡事,所用的解说词也是朴实、通俗易懂的语言,但就是这些语言将这部纪录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得到了升华。
纪录片的画面往往不能完整的向观众表达整体意思,需要借助解说词补足画面无法说明的内容。
这部记录片的开始就给观众介绍了这部片子的背景(如下解说词),虽然这个画面很简单,只是一幕参差的楼房,但借助解说词让观众知道了背景时间及地点。
同时也让观众从这个时间中了解到这是一个不平凡的时间——中国社会最大的转折点,由计划经济向市场《四姐》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四姐这位下岗女工生活中的小故事。
片中通过墙上的记录着四姐成长的三张照片引出本片的主人公。
四姐的名字极富时代特色,在介绍四姐的名字的来历时,四姐的遭遇和命运跟特定的社会背景紧密相连。
尤其是在1997年春到1999年秋这一段时间,正是我国大变革时期。
脱离这个大环境,对四姐的经历就不好理解。
通过对四姐名字的解读,引出接下来四姐通过她这很响亮的名字来叙述着自己人生三个波折经历的描述片子开头介绍了全国大的经济环境和四姐所处的鄂州的工作环境之后,画面由室外切入四姐家中。
手艺纪录片解说词
手艺纪录片解说词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创造了许多独特的技艺,这些技艺经过岁月的沉淀,成为我们今天所称的“手艺”。
它们或许并不起眼,但每一件手工艺品背后,都蕴藏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
镜头缓缓推进,我们来到了一个宁静的小镇。
这里的人们以世代相传的方式,守护着一种古老的手艺——陶瓷制作。
他们的祖先从遥远的古代开始,便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将普通的泥土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瓷器。
陶瓷制作是一门需要极高技艺的活计。
从选土、揉土、塑形、上釉到烧制,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匠人精心操作。
镜头记录下了匠人们劳作的场景:他们用那双布满老茧的手,熟练地揉捏着泥土,塑造出各种形状的瓷器;他们用特制的毛笔,为瓷器涂抹上鲜艳的色彩;他们小心翼翼地将半成品放入高温窑炉中,期待着完美的成品。
这些匠人虽然默默无闻,但他们的作品却享誉全球。
那些精美的瓷器,被送到世界各地,成为人们赞叹不已的艺术品。
它们不仅仅是器皿,更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传承。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门古老的手艺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现代化的生产方式让传统手工艺逐渐被边缘化,许多年轻人选择离开小镇,到大城市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
但总有一些人,坚守着这份古老的技艺,他们相信,只有手工制作,才能赋予作品真正的灵魂。
这部纪录片不仅仅是对一门手艺的记录,更是对匠人精神的颂扬。
在这个追求速度和效率的时代,我们或许应该慢下来,用心感受
那些由手艺带来的温暖与美好。
让我们共同致敬那些默默付出的匠人,他们的技艺与心血,将永远流传于世。
她创造最牛书香世家 死后美国警界骑车开道出殡(组图)
她创造最牛书香世家死后美国警界骑车开道出殡(组图)1995年美国西部时间上午10点,辛普森案宣布结果,陪审团裁决辛普森无罪。
这桩长达9个月的谜案终于破解,而这其中一个最重要的人物,华人神探,李昌钰。
如果不记得戳这里。
大家只记得这位华人第一探长,但如果没有他身后的这个人,也就没有李昌钰的今天。
她叫王淑贞,也是李昌钰的母亲。
布什与克林顿曾在母亲节亲自给她写信,称她是最伟大的母亲。
培养了13名博士儿女,其中3位被授予“美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她去世时,美国警界的警察组队而来,摩托车开道出殡。
有人说王淑贞是一位传奇母亲,这话说得没错。
王淑贞1897年在江苏南通出生,读女中,学琴棋书画,书香门第的才女是当时公认的大家闺秀。
王淑贞雕像。
端庄贤淑的少女在19岁那年,与当地的大商人李浩民喜结连理,从此过上了相夫教子的生活。
李浩民认真经营家族的粮食商行——懋记五洋号,靠着老实经营,产品多样,商行发展的有声有色。
王淑贞则坐镇后方,操持家务,为李家生了8个女儿5个儿子,成了李浩民得意的贤内助。
1948年,八年抗战的阴影尚未走出,国共内战再起。
在那个离乱的时代,李浩民决定举家迁往台湾。
他逐渐将生意的重心迁往台湾,从上海、江苏等地进货到台湾,经营起了一家渔场。
1949年1月27日,正月初一,李浩民从江苏拉完货,打算返回台湾。
孩子们早早将房间院子布置一新,他们还用石头、盆景摆设了一个“父来公园”。
但谁能料到,父亲李浩民再也回不来了。
李浩民坐的太平轮,后来被称为中国的“泰坦尼克号”,它载重2050吨,是上海中联公司负责上海和基隆之间的客货运输而租赁的大型客货轮。
同在这艘船上的人,有袁世凯之孙袁家艺、俞季虞(蒋经国助手),香港女富翁龚如心父亲龚云龙。
为了运载更多的人,这辆本只能核载500人的船上挤满了上千人。
为了应对超载检查、躲避战事,夜间航行不敢开灯不敢鸣笛。
刚驶离吴淞口不久的太平轮,在无边的黑暗中与另一艘大型货轮建元轮相撞,两艘客轮随即沉没。
最后的山神
从纪录片《最后的山神》看解说词与画面的配合艺术马丽颖(河北传媒学院影视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71)摘要:解说词是电视画面内容的文字解释,它通过对事物的描述、内涵的补充与词句的渲染来感染观众,使其了解事态的来龙去脉和意义,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解说词不是独立的文体,它是纪录片听觉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对画面起解释、说明、强化作用的言语形式。
本篇文章通过纪录片《最后的山神》简要分析解说词与画面应该如何配合。
关键词:纪录片;解说词;画面;配合解说词是介于书面语和口语之间的“口头文学”。
它依靠文字对人物、事件等进行描述、记叙,使观众在对片中内容充分理解的同时,加深认知和领悟。
就电视纪录片而言,解说词是电视画面内容的文字解释。
它以解说员播讲的形式表达出来,是诉诸于听觉的。
它通过对事物的描述、内涵的补充与词句的渲染来感染观众,使其了解事态的来龙去脉和意义,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解说词不是独立的文体,它是纪录片听觉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对画面起解释、说明、强化作用的言语形式。
换而言之,解说词必然与画面配合才能体现其价值。
正如著名电视片撰稿人陈汉元先生所说,“有了好的解说词,某些画面可以使人看的更明白,有了好的解说词,面对画面上某些画面的流动,会使人浮想联翩,想得更就久,想得更远”。
“它不是纯粹的解释画面,也不独立与画面存在,是处冬早春江面上扑朔迷离的雾。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以纪录片《最后的山神》为例,分析一下究竟怎样处理解说词与画面的关系,才能够使它们相得益彰。
纪录片《最后的山神》是中央电视台著名电视编导孙曾田的代表作,这是一部荣获“亚广联”电视纪录片大奖和第九届“帕尔努”影视人类学电视节特别纪录片奖的优秀电视作品。
这部创作于1992年的作品既表现了老一辈鄂伦春人对传统的山林生活的眷恋,也表现了新一代鄂伦春人对现代文明的追求,反映了鄂伦春人由游猎生活到定居生活的心理变化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文化碰撞,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刻主题。
《大师》系列人物纪录片_王淑贞_解说稿
【东方卫视】《大师》系列之王淑贞上集她早已离去,但她的美长留。
【采访】原上海医大附属妇产科医院护士长刘吟秋——她穿着白大褂一走进来,她就像宋庆龄。
【采访】原上海医大附属妇产科医副院长袁耀萼——风度是非常好的。
【采访】原上海医大附属妇产科医主任医师李超荆——她那个样子很慈祥,他得和蔼,看到谁她都笑一笑。
你看她照片没有?她的照片真是百看不厌啊,有一点洋气,又有一点中国气,中国的洋气。
王淑贞,出身世代书香门第,祖父王颂蔚是前清进士,做个高官,父亲王季同是著名数学家,子女12人,有7人是中国一流科学家。
而王淑贞早年考上清华庚款留美,是庚款留学培养的第一位女医师。
从美国学成归来,她成了中国妇产科的开拓者。
【采访】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高晞——她最早开拓了妇科研究,我们传统中以为妇产科就是产科,甚至带有一些早期婴儿的护理或者围产学这一块,她其实在中国开创妇产科或者妇科教育和研究方面是最早的,称之为中国妇产科学的奠基人,王淑贞是真正名副其实的。
1925年,王淑贞获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博士,她经一位美国传教士的介绍,抱着“医学救国”的愿望,1926年来到西门妇孺医院担任医师。
西门就是上海老城厢的老西门的外面,在有租界的年代里,这里是华界的贫民窟。
当时,西门妇孺医院只是美国传教士创办的一个小小的门诊部,服务聚居在老西门一带的穷苦平民。
到这里时,王淑贞27岁,她在这个小小的门诊部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妇产科,此后直到她离世,她在这所医院里服务了整整60年。
【采访】高晞——她一直比较敏锐地能够捕捉现代医学、现代妇产科学发展的信息,包括新的技术,她引进到国内来。
在整个社会大家都在关注产科医生的时候,她关注女性健康,而且是做学术上的探讨和研究。
所以她在妇科在当时可以说是有前沿性的或者有开创性。
李超荆,1948年从福建医学院毕业,慕王淑贞之名到红房子医院做了实习医生,从此她与王淑贞延续了四十年的同事缘、师生情。
至今她记忆中最深的印象是老师无声的教导。
《榜样3》王淑芳的人物事迹 逐梦太空的“北斗女神”
20XX年《典范3》王淑芳的人物事迹逐梦太空的“北斗女
神”
20XX年,宣传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的《典范3》专题节目,本周五(11月9日)晚上就要在CCTV-1首播啦!下面分享《典范3》人物事迹:
当今世界,国家间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往往表现为科学技术竞争,但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
我国一代又一代青年满怀理想、脚踏实地,在竞争中敢为人先,为国争光,为民造福。
《典范3》专题节目嘉宾、被誉为“北斗女神”的王淑芳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开始自建卫星导航系统。
1995年,王淑芳大学一,就选择参军,成为参与北斗系统建立的首批大学毕业生。
她28岁担任北斗设计师,32岁担任主任设计师,既是两代北斗系统建立方案的论证者,也是4项国家军用标准的执笔者,是北斗导航技术的顶尖专家。
我国自主建立、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进入应用推广后,在、气象预报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xx年,王淑芳主动舍弃研发带来的各种荣誉,转业到交通运输领域,从零开始,开荒,推进北斗导航系统进入“寻常百姓家”。
20多年来,王淑芳与北斗事业如影随形,她把自己的青春都献给了北斗。
奋斗者的青春最美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代青年接力奋斗。
正值年轻当奋起,不负筑梦好年华。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建立、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
大学毕业参与北斗系统研发,28岁担任北斗设计师,32岁担任主任设计师……王淑芳既是两代北斗系统方案的论证者,也是4项国家军用标准的执笔者,多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她见证了北斗的问世,也见证了北斗的成长。
记录片《最后的山神》解说词
记录片《最后的山神》解说词“山神啊!请你赐福给我们。
赐福给山林。
”这是春节过后的第一个早晨,中国东北部的大兴安岭,这是冰天雪地的季节。
每年的这一天,孟金福都要在马尾上系红布带,在鄂伦春人眼里,萨满的马是神马。
新年里第一次乘骑,系红布带表示尊崇。
孟金福是中国境内鄂伦春族中的最后一位萨满。
这种用几根树干做支架,用兽皮围起来的住处,鄂伦春人叫仙人住。
这是孟金福夫妇在山林中的家。
在过去的千百年中,鄂伦春人就这样世代生息在大小兴安岭,一直过着从远古沿袭下来的游猎生活。
不知道鄂伦春人在山林中生活了多少世纪,他们的族名鄂伦春意为山岭上的人。
“火神啊,我们向你祈求生活平安,山神啊,每天都赐给我们福气吧!”到了本世纪五十年代初,中国境内的鄂伦春人在政府的帮助下,走出山林,分几处定居。
当时全族人口2256人。
孟金福夫妇是在山林中出生长大的。
定居以后的四十年,他们还是习惯在山林中生活。
“遥远的月神,正月十五,我们虔诚地敬拜你。
请你保佑我们幸福永驻。
保佑我们猎运兴旺。
”今天是农历正月十五。
在过去是鄂伦春人祭月神的日子。
定居以后,就不讲究这些了。
但孟金福相信:在这个时候,月亮神正在天上望着人们。
鄂伦春的先民崇信萨满教。
萨满教是原始的自然宗教,以自然万物为神灵。
日月水火,山林草木,都可以成为他们膜拜的对象。
众神之中,山神是主管山林狩猎的神灵。
在他们的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孟金福每到一片山林,先要选一棵高大粗直的松树,雕刻一尊山神像。
他觉得:这样他就与这片山林共同沐浴在神灵的庇护之中了。
每天早晨,孟金福离家出去狩猎。
每次打到猎物,他都认为是山神的赐予。
“山神啊!感谢你给我猎物。
接受这溢着香气的祭品,再次赐给我好运。
”离家走远啦,点上一堆篝火,山林的任何一块地方,都可以成为孟金福他们的落脚之地。
成为他们的家。
多日打不到猎物,孟金福他们就会到山神面前述说委屈和祈求。
“什么祭品也没有,就给山神敬支烟吧!我们就要上山打猎了,请为我们准备一些猎物,为我们排除困难吧!”孟金福的枪太老了,老的都不易找到同型号的子弹。
(完整word)纪录片《西藏的诱惑》解说词
纪录片《西藏的诱惑》解说词刘郎(男) 西藏的诱惑,不仅因为它的历史,它的地理,更因为:西藏,是—种境界.――本片创作者题记歌曲《朝圣的路》我向你走来,捧着一颗真心;我向你走来,捧着一路风尘。
啊,真心,啊,风尘,芸芸众生芸芸心,人人心中有真神;不是真神不显圣,只怕是半心半意的人……(女) 我向你走来,捧着一颗真心,走向西藏的高天大地,走向苍凉与奔放。
(男)我向你走来,捧着—路风尘,走向西藏的山魂水魄,走向神秘与辉煌。
(女)令人神往的西藏啊,多少人向你走来,――因为“西藏的诱惑",因为那条绵延的雪域之路;(男)令人神往的西藏啊,多少人向你走来,—-因为“西藏的诱惑”,因为神奇的西藏之光……(片名:《西藏的诱惑》)(女)像旭日诱惑晨曦,像星星诱惑黎明。
西藏对人的诱惑,那样强烈,那样不可遏止.对具有献身精神的艺术家来说,像蓝天诱惑雄鹰.(男)像山野诱惑春风,像草原诱惑骏马,西藏对人的诱惑,那样巨大,那样难以摆脱。
对敢于追寻的艺术家来说,像大海诱惑江河。
因为西藏的诱惑,一位中国的电视工作者,离开了养育自己的淮河山水,走上了那条朝圣的路.数年之间,他踏遍了西藏百分之九十八的地区,并且历时一年之久,徒步考察了横贯西藏的雅鲁藏布江。
(男)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他留下了一份遗书:“如果我不幸遇难,请按照藏族的习俗,将我天葬。
”(女)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孙振华决心如此之大,热情如此之高呢?(男)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西藏的诱惑。
凡是到过西藏的人,都会有一种强烈的感触:博大的西藏,你是这样的超拔与旷远,你是这样的骠悍与雄浑!走遍地北天南,只有在这里,才能见到这样鲜明的民族色彩;只有在这里,才能见到那样醒目的塔影佛光……。
(女)由于前人的铺垫,现在进藏已经无须像当年的文成公主那样,巅簸春秋冬夏,历尽路途风霜。
现在进藏,驱车能以直入,天路更可高飞。
然而,在有志之士的眼里,进藏的终点,并非是贡嘎机场,并非是川藏、青藏两条公路汇合地点的两路之碑,而是江之源,而是地之谷,而是天尽头。
王淑贞:神探李昌钰的
王淑贞:神探李昌钰的传奇母亲作者:来源:《祝您健康·文摘版》2018年第08期1897年,在江苏省南通县如皋镇,一位名叫王淑贞的女子降临世间。
她上过女中,写得一手好文章,喜欢诗词音乐,算得上是那个时代的知识女性了。
19岁那年,她嫁给当地富二代李浩民,从此过上相夫教子的生活。
那个年代,人们都相信儿孙满堂,李家也不例外,王淑贞替李家生了8个女儿5个儿子。
李浩民经营粮行,王淑贞操持家务,本是让人羡慕的一个家庭,可老天总是喜欢考验人的忍受力。
1948年,李家举家迁往台湾。
1949年春节前,李浩民在苏南买了一批鱼苗,乘太平轮运往台湾,却因翻船不幸遇难,时年50岁左右。
丈夫李浩民噩耗传来,举家悲痛。
王淑贞不死心,她雇用飞机到失事海域寻找,可最终未果。
那时,这个家刚到台湾不久,丈夫李浩民又永远离开了,家里的顶梁柱瞬间崩塌,孤儿寡母在那个陌生的环境里举目无亲。
但王淑贞没有放弃,咬紧牙关硬生生地撑起了这个庞大的家庭。
当时的王淑贞与13个孩子住在台湾桃园区一个荒芜的郊外,而孩子们上学都在市区,每天来回都必须走上好几十里路。
眼看着快揭不開锅了,可她就算砸锅卖铁也坚持把孩子们送去上学念书。
起初,年纪尚小的好几个孩子都不懂父亲不在了有多大的影响,后来发现日子越过越窘迫。
上学踩着泥泞的心路还总是光着脚丫子去,弟弟妹妹们要跟家里的哥哥姐姐共用一张书桌,挤一张床,穿同一件衣裤,在节假日里还要去卖报纸以补贴家用。
为了供养这13个孩子的吃吃喝喝和上学,王淑贞也是使尽浑身解数,从以前的“大家闺秀”“全职太太”到“帮佣”“下人”。
在富人家里带孩子、洗衣做饭、家教音乐,只要是能靠一双手挣到钱的活儿,她都没日没夜地做。
王淑贞经常跟孩子们说:“待人要好,做事要专心,少说话,多做事。
”因为这种乐于助人的性格,在孩子们的记忆里,母亲是属于家里吃完这顿没下顿还会把这顿米借给别人的人。
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便是:做人要刻苦、坚强、善良。
含辛茹苦,呕心沥血把子女拉扯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跟孩子们说:“以后要有本事有出息。
康淑贞工笔画
康淑贞工笔画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产业》
【年(卷),期】1994(000)005
【摘要】康淑贞,女,1940年生,原籍山西大同市。
1963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曾直接受教于著名工笔毛花鸟画家俞致贞、田世光等先生。
现为北方工业大学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曾在中外有关报纸,刊物及出版社发表、出版作品近百幅,多次参加国内外美术作品展览并获奖。
1987年曾分别在北
【总页数】1页(P27-2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5.72
【相关文献】
1.传奇母亲王淑贞的十五字教子经 [J],
2.水东女杰刘淑贞的故事 [J], 春蚕
3.水东“明德大人”刘淑贞 [J], 聂舒元
4.奥赫丽品牌店长王淑贞:开好晨会注重细节 [J], 刘冬
5.爱是教师最美丽的语言——记湖南省桃江县芙蓉近桃小学倪淑贞老师 [J], 倪淑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师系列人物纪录片王淑贞解说稿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东方卫视】《大师》系列之王淑贞上集她早已离去,但她的美长留。
【采访】原上海医大附属妇产科医院护士长刘吟秋——她穿着白大褂一走进来,她就像宋庆龄。
【采访】原上海医大附属妇产科医副院长袁耀萼——风度是非常好的。
【采访】原上海医大附属妇产科医主任医师李超荆——她那个样子很慈祥,他得和蔼,看到谁她都笑一笑。
你看她照片没有?她的照片真是百看不厌啊,有一点洋气,又有一点中国气,中国的洋气。
王淑贞,出身世代书香门第,祖父王颂蔚是前清进士,做个高官,父亲王季同是着名数学家,子女12人,有7人是中国一流科学家。
而王淑贞早年考上清华庚款留美,是庚款留学培养的第一位女医师。
从美国学成归来,她成了中国妇产科的开拓者。
【采访】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高曦——她最早开拓了妇科研究,我们传统中以为妇产科就是产科,甚至带有一些早期婴儿的护理或者围产学这一块,她其实在中国开创妇产科或者妇科教育和研究方面是最早的,称之为中国妇产科学的奠基人,王淑贞是真正名副其实的。
1925年,王淑贞获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博士,她经一位美国传教士的介绍,抱着“医学救国”的愿望,1926年来到西门妇孺医院担任医师。
西门就是上海老城厢的老西门的外面,在有租界的年代里,这里是华界的贫民窟。
当时,西门妇孺医院只是美国传教士创办的一个小小的门诊部,服务聚居在老西门一带的穷苦平民。
到这里时,王淑贞27岁,她在这个小小的门诊部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妇产科,此后直到她离世,她在这所医院里服务了整整60年。
【采访】高曦——她一直比较敏锐地能够捕捉现代医学、现代妇产科学发展的信息,包括新的技术,她引进到国内来。
在整个社会大家都在关注产科医生的时候,她关注女性健康,而且是做学术上的探讨和研究。
所以她在妇科在当时可以说是有前沿性的或者有开创性。
李超荆,1948年从福建医学院毕业,慕王淑贞之名到红房子医院做了实习医生,从此她与王淑贞延续了四十年的同事缘、师生情。
至今她记忆中最深的印象是老师无声的教导。
【采访】李超荆——王淑贞查房都是她自己查,查房时看我们非常细小的细节,我在检查的时候有一点不当心,放器械时碰到病人了,病人有点不舒服。
她说病人就是我们的父母,你只有治好病人的责任,不应该有一点伤害病人的动作,你这样做的话不对的,你要跟病人道歉。
她是中国妇产科领域的开拓者,前行者,每次看病、查房,下级医生从没见过王淑贞大声说话,但谁都能感受到她言谈举止间所透出的爱意,犹如无声的示范。
【采访】李超荆——她自己示范给你看,怎么样用这个器械才使病人不受痛苦,我是感受很深的。
【采访】袁耀萼——一切从病人出发,但是对下面的人要求非常严格的。
袁耀萼与王淑贞在妇产科领域共事四十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她作为王淑贞的助手,一起主编了中国妇产科领域的经典《妇产科理论与实践》。
【采访】袁耀萼——我们在她查房以前都很紧张,他查房的时候所有的医生都跟在一起,她的言行,她对病人是什么态度,很和蔼的,很关心的,或者给病人检查的时候应该怎么样子,对于病史应该了解到什么程度,她都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了。
作为一个科学大家,王淑贞对第一手资料和基本功训练的重视,今天的人可能无以想象,每一位住院新病人她都亲自检查,询问病史,查房和病例讨论是她每天第一重要的事情,她告诫下级医生:经验从实践中来,医生的经验就是从询问病史、详细检查、做出诊断和正确处理过程中积累起来。
【采访】原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主任医师张惜阴——她有时候会坐在你边上听你问病史,你问的时候她不响的,等一下我觉得我问好了,她就开始给你提问题了。
张惜阴,着名妇科肿瘤专家。
上世纪50年代,宫颈癌是中国妇女的头号杀手,在王淑贞的指导下她开始做手术,并把妇科肿瘤作为自己一生研究的方向,晚年,她为王淑贞写传记,这也是有关王淑贞的第一篇传记。
【采访】张惜阴——她从来不骂人,但是大家都怕她,因为她太仔细了,所以要这样子的,你对病人讲话的声音也不能太响,因为病人们总是有点怕医生,你要再一响,病人受惊吓以后话也讲不清楚了。
王淑贞以一生的心血将一不念旧恶原先只是小小的门诊部造就成上海人老幼皆知的红房子医院,所以有人说,如果没有王淑贞,上海就不会有红房子医院,如果没有王淑贞,中国的妇产科事业可能还要走更长的路。
王淑贞用高尚的医德培育了一代代人,这一代代人的医术和医德铸成一个中国的妇产科医疗、教育、科研中心。
【采访】张惜阴——她是觉得医生的职业是很好的,但是头一个要仔细,第二对病人的态度要好,这两个是基本的条件。
【采访】李超荆——所以她说,你就是要用爱字做医生的主要本职,所以我从那个时候开始对病人来讲,我时刻提醒自己用爱心对待病人。
王淑贞1899年生于北京,后随父母南归居住苏州。
这一年,八国联军攻陷了北京城。
10岁,王淑贞进入振华女校读书,振华女校是江苏最早的女子学校,创始人就是王淑贞的祖母谢长达,祖母开明果敢,她倡导女放足,主张女子要为自身的自由奋斗,是那个年代女权运动的领袖人物。
【采访】苏州市第十中学校长柳泉照——老先生在办学以后,有一张着名的照片,就是她自己端坐在位子上拍了一张照,然后他又跪在地上又拍了一张照,然后把这两张照片合成,就是自己跪在自己面前,下面提了一个字——求人不如求己。
这是这所学校最早的办学的教育理念思想,让我们的女孩子们都自立自强。
她的一些办学的主张,一百年以后仍然还是先进的,比如说她主张在学校传承中国最优秀的文化,体现一种感恩的思想。
比如说她最早在中国提出让学生,特别是让女孩子到国外去留学。
苏州振华女校开一代女学风气之先,这所学校走出了费孝通、李政道、杨绛、何泽慧等大批杰出人才。
【采访】王淑贞这弟中科院院士王守觉——我祖母呢是提供女权,提供妇女翻身,我的三个姑姑基本上都没有结婚,到国外去念书。
也是因为祖母的影响,1918年,19岁的王淑贞通过考试获得清华庚子赔款赴美留学的机会。
“我十岁时入振华女校读书,十三岁因病而休学二年,由于自己受过病魔缠身之苦,同时又看到生母因产褥疾病而死亡,继母于第一次生育时又发生病危等等不幸遭遇,因此我立下学医的志愿。
”赴美留学8年,王淑贞获得了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毕业时,因成绩优秀获得3枚金质奖章,这是美国本土的学生也很难得到的。
60年后她回忆道:根据我当时的学习成绩,本来可以申请留校继续深造,但是由我是中国女医生而未被录取。
但在美国行医也不是她的愿望,那儿终究不是自己的国家,王淑贞怀着医学救国的理想,立场做一个中国女医生。
【采访】王守觉——她这个时代的人,像她这样一个背景的人,她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就是你学了干脆就在国外呆着,另一种选择就是回国来工作,事业发展立足于国内。
她是看到美国的发达,但是又看到自己对中国的责任,所以她自己从来没有想在美国去扎根,她的根在中国。
离别8年后,王淑贞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在美国教会医院上海西门妇孺医院任职,并兼任上海女子医学院教授。
王淑贞在这家医院创建了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妇科。
医院临河傍水,河上船来船往,渔民子弟大多出生在船上,只有碰上难道、大出血等特殊情况,贫穷的渔民才会把产妇送进医院,可他们却承担不起医疗费用。
【采访】袁耀萼——那个西门妇孺医院外头就是一个臭河浜啊,现在是一条马路了,全是那种船民,穷得不得了的,要生孩子了就送到医院里去了,全是这种人,根本就没有钱的,她都是一样的对待。
【采访】李超荆——她绝对不收病人的礼物,而且病人有时候没有钱看病,就免费进来了,有时候她就给她一点钱吃饭。
王淑贞不因病人的贫富贵贱而区别对待,从来都是根据病人病情的轻重缓急安排工作,不管白天黑夜,只要病人需要,她总是随叫随到。
憨厚的渔民们为报答她,送来新鲜的大鱼,王淑贞就将鱼送到医院食堂,当作大家的午餐。
【采访】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退休干部丁静影——我很想念她,真的,因为想到这些孩子长大了,都长得好好的,他们出生都是由她接生。
王淑贞的年代似乎远去了,当年由她亲自接生过的产妇也已少之又少了,我们找到的丁静影老人今年也94岁了,当年她的四个子女,三个是王淑贞接生的。
【采访】丁静影——她是很好很好的,她是安慰的,都是安慰人的,还有几个小时,没有问题,你躺下来,我看看,我看看。
是这样子的,非常有耐心。
【采访】李超荆——她就觉得孩子到世界上,他母亲给他制造了生命来到世间,到世间后来保护这个胎儿健康成长,那就是我们医生的责任。
接好生以后,她自己接的生,好像对这个孩子特别亲切,她一定要抱这个孩子给妈妈看一下,看一眼你的宝宝是健康的,他妈妈笑了,她也笑了。
接到一个新生命,她就觉得这个世界就有生机了,就有生命的接替了。
迎接生命,呵护生命,直面着生命的脆弱和顽强,而对生命的尊重,造就了令人尊敬的医生。
1932年,经上海女子医学院董事会推选,王淑贞成为学校首位中国人院长。
【采访】高曦——她在妇产科领域学术地位是最高的,《中华医学杂志》在1949年以前是中国唯一一本医学的专业学术刊物,妇产科专栏的主编就是王淑贞,她最大的贡献是把女性从仅仅定位在生产这个领域拔了出来,我们作为医学科学家,要关注女性的整体健康,所以她开创了妇科这样一个新的学科。
妇科在中国传统也有,但是她是作为现代科学的方式去开拓了一个新的学科。
她最大的两个成就,一个是女性内分泌,还有就是子宫肌瘤,这丙个领域当中她都是开创者。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在八一三的炮火中,地处租界之外的西门妇孺医院及附属的上海女子医学院被毁,一切医疗与教学工作都被迫停止。
和当时许多爱国人士一样,王淑贞带领医院员工投入前线医疗救护,组建了难民医院,收治从敌占区逃出来的孕产妇和新生儿。
这时,她的丈夫倪葆春教授也带着上海的医护人员奔赴大后方筹建医院,为抗战服务。
抗战八年,夫妻分别也整整八年。
【采访】原上海医大附属妇产科医院护士王义芬——她要管医院,外国人也走了,都托付给她,她要管财务,她自己还有个门诊,自己学自行车,家里没人教,儿子那时候十几岁,也小,推着妈妈天天晚上在马路上学骑车,她已经四十多岁了,女的那时候学自行车不容易,解放前都是穿旗袍,还不是裤子,骑车很不方便的,她后来学得挺好,自己骑车去接生去了。
这是一个毅力,我觉得她毅力很强的,她也不怕。
上海沦为孤岛,西门妇孺医院将幸免于战火的医疗设备搬到徐家汇,建立了临时医院,但到了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孤岛也沦陷了,日本侵略者绕强令各大学必须在日伪政府注册登记,王淑贞被迫解散了上海女子医学院。
此时,医院的美籍医生护士均被送入集中营,医院具体工作即由中国人负责,王淑贞负责起医疗业务和财务工作。
但物价飞涨,医院的银行存款贬值,入不敷出,王淑贞提倡节俭,公开记账,为医院为患者节省每一分钱,和全体职工同舟共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