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系列人物纪录片_王淑贞_解说稿
纪录片《大师》制作全记录
2020年“金帆奖”获奖作品创作经验谈Advanced T elevision Engineering 纪录片《大师》制作全记录
● 作者 浙江广播电视集团 杨奕
纪录片《大师》是由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摄制的人
一 前期拍摄
2
047
3.包装
古人常说“文以载道”,这里的“文”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一种媒介、一种方式。
对于金石大师来说,“印章”便是“西泠印社中人”的“文”,是4.调色
调色工作通过Davinci Resolve 15调色工作站进Tangent Element 调色台。
《大师》作为人文专题纪录片,其调色的主要任务是真实、美观,不过分修饰颜色,又具备独特的色但是全片拍摄是按照4K 标准进行的,这也是为了将来制作4K 版本做好准备。
拍摄完的素材通过储存卡进行双备份拷贝,一份存储在本地阵列,一份存入Xsan,Xsan 也是未来的1.转码
由于原始拍摄素材均为4K,为了适应高清播出的需求,所有拍摄素材在剪辑前都进行转码,格式为纪录片《大师》
4
后期制作流程
3
5
特约专题
INDUSTRY TOPICS
Advanced T elevision Engineering
声音创作过程中以塑造“极具沉浸感的环绕声声场”
为总体思路,以“真实性”为主要原则,同时突出声
音细节,确保声音制作质量,即在“质”上保持声音
形象“多元化”,在“量”上保证声音素材“丰满化”,7。
大师王洛宾纪录片解说稿稿
大师王洛宾纪录片解说稿稿当今在中国大陆被尊称为“西北民歌之父”的民族音乐家王洛宾,一生编曲作词接近千首。
他的作品之中,例如《掀起你的盖头来》、《青春舞曲》、《马车夫之歌》、《哪里来的骆驼队》、《大坂城的姑娘》……几乎是每一个中国人多少能够唱出来的歌曲。
而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更是人人知晓,至今流传。
一般人只知道这是边疆民歌,却不知词曲背后另有故事。
王洛宾于公元1913年出生在北京,1930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
那是中国音乐教育的初创年代,相当程度地采用欧洲音乐教学的方法。
当时,他的作曲教授是留学归国的汪德昭先生;钢琴教授是德国人谷布克;声乐教授则是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亲妹妹霍洛瓦特·尼古拉·沙多夫斯基伯爵夫人。
王洛宾在这样的教育下,完成了高等音乐教育。
1937年,王洛宾和作家萧军、萧红、塞克结伴往西北旅行,因为连日大雨,使得他们一行受困在六盘山的一间客栈。
就在那儿,经由一位“车马店”女老板的口中,王洛宾初次接触到了西北最原始的山歌。
那种民歌,是西北名为“花儿”的调令。
唱山歌“花儿”的女老板,在年轻时有一个美丽的绰号,叫做“五朵梅”。
当王洛宾听到了这样的调令之后,他被“五朵梅”征服了。
这个沙多夫斯基伯爵夫人的高徒,拜倒在一位布衣短衫的农村老妇面前,从此进入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民族音乐世界,一生离不开中国大西北,再没有回到北京。
1941年春天,导演郑君里去青海拍摄一部电影,邀请当时住在青海省西宁市的王洛宾参加演出。
他们一行人到了青海湖畔。
郑君里物色了一位千户长的女儿卓玛,充当电影故事里的牧羊女。
王洛宾穿上了藏袍,跟着卓玛赶羊群。
拍摄的工作晨出夜归,王洛宾在电影世界里过了3天真正的牧羊人生活。
卓玛是一个藏族姑娘,像山野里的鲜花,两只乌溜溜的大眼睛,衬着粗粗的辫子,金丝镶边的彩色藏裙,包裹着她健美的身躯。
导演安排王洛宾和卓玛同骑在一匹马上。
王洛宾起初很拘谨,坐在卓玛身后,两手紧紧抓着马鞍。
电视纪录片宋之韵解说词集
电视纪录片《宋之韵》解说词集介绍电视纪录片《宋之韵》是一部展示中国宋代文化和历史的精彩作品。
本片通过深入研究宋代文化和历史,展现了这个时期的建筑、艺术、音乐、风俗和人物,向观众展示了这一时期的繁荣与光辉。
本文档是电视纪录片《宋之韵》的解说词集,旨在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该片。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将介绍该片的主要内容、剧情梗概和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
主要内容第一集:宋代建筑与城市宋代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这一集将带领观众了解宋代建筑的特点和风格,并展示一些著名的宋代建筑,如灵隐寺、张家界和黄山等。
第二集:宋代文化与艺术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繁荣时期。
这一集将介绍宋代的文学、绘画、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并向观众展示一些著名的宋代文化艺术作品。
第三集:宋代风俗与习俗宋代是一个风俗繁盛的时期,这一集将介绍宋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娱乐活动和节日习俗,向观众展示当时的社会风貌。
第四集:宋代名人与英雄宋代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物和英雄。
这一集将介绍一些著名的宋代名人和英雄,如苏东坡、文天祥和岳飞等,并讲述他们的故事和贡献。
剧情梗概第一集:宋代建筑与城市本集以灵隐寺为例,展示了宋代建筑的宏伟和精湛的工艺。
节目介绍了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和建筑元素,并通过讲述建筑背后的故事向观众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信仰。
第二集:宋代文化与艺术本集以王安石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例,介绍了宋代的文学创作和诗词之美。
同时,节目还展示了宋代绘画、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让观众感受到当时文化艺术的兴盛和独特之处。
第三集:宋代风俗与习俗本集以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例,展示了宋代人民庆祝和欢乐的场景。
节目还介绍了宋代人的日常生活、饮食习惯和娱乐活动,让观众了解宋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氛围。
第四集:宋代名人与英雄本集介绍了一些宋代的名人和英雄,如苏东坡、文天祥和岳飞等。
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和贡献,节目向观众展示了宋代人才辈出和英雄出现的背景和氛围。
《大师》系列人物纪录片_邓稼先_解说稿
东方卫视《大师》系列之邓稼先1999年,当邓稼先被追授“两弹一星”元勋称号时,他已辞世整整13年。
而这时距他1958年投身原子弹的研究也整整过去了41年。
鹿希至今仍清楚地记得,1958年8月的一天,夜深了,辗转反侧的邓稼先久久地盯着窗外,窗外的夜色中一轮明月。
她回忆说:邓稼先喜欢月亮,常望着月亮出神。
突然,他坐了起来,将一只手轻轻放在我的手上,眼睛却盯着窗外的月亮,轻轻地说了声:“我要调动工作了。
”【采访妻子】我以为他是从这个科研单位调到另一个单位,所以问他调哪儿去,但他说不能说。
我说为什么,他说不能说,我说在不在北京可不可以通信联系,他说不行。
后来,他就说他连家也顾不了了。
他说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是什么样的工作要他下这样的决心,邓稼先没有回答,却说道:家里的一切都托付给你了。
那一夜,许鹿希哭了。
但她还是没想到,为这次调动付出的代价,将是夫妇俩寂寞的人生。
向来不爱照相的邓稼先走进了照相馆,与妻子和一双儿女留下了这张全家福。
那一年的邓稼先34岁。
邓稼先被任命为中国研制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
但许鹿希以为只是普通的工作调动。
他根本想不到丈夫是去造原子弹。
因为邓稼先的专业虽然是核物理,但建国初期,新中国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能把小麦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毛泽东说,“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没有人知道邓稼先在哪里工作。
他白天消失,晚上神秘地回家。
其实,他那时工作的地方与家只隔着一站路。
严格的保密纪律,让邓稼先的生活方式完全变了。
此后,他没有发表过一篇学术论文,没有作过一次学术报告,甚至,亲友间的聚会也避开了。
【采访妻子】有一回骑车过去,正好看见他,就问他怎么在这,我就根本没想到那就是他的工作单位。
他就骗我说:啊,我去看人,在这儿下错车了。
然后他看见公共汽车来就赶紧上车,我没想到他是骗我的。
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2颗原子弹,使世界真切地看到了原子武器毁灭性的力量。
《书简阅中国》纪录片第三集再大的风我都去接你文字笔记整理
《书简阅中国》纪录片第三集再大的风我都去接你旁白解说文字稿笔记啊!朋友再见——寄信人嵇康“我这个人呢,性情比较懒散,筋骨迟钝,皮肉松弛,头发和脸经常一个月半个月不洗。
如果不是身上发闷发痒,是绝不会洗澡的。
小便也是,要憋到浑身颤抖,才愿意起身解决。
”如此匪夷所思的一段话,出自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封绝交信,作者是“竹林七贤”的灵魂人物——嵇康,而收信人也是“竹林七贤”之一,年龄最大的山涛。
“你曾经对你叔父说,嵇康这人呢,是不会愿意出仕做官的,我视这为知己之言,可我最近倒是奇怪了,你是不是对我还是不够熟悉?我从河东回来,他们都对我说,你打算让我来接替你曾经的官职。
此事最后虽未成功,却也算知道了,你以往并非真正了解我。
”此时的山涛升了职,做了更大的官,他想举荐老友嵇康担任自己原来的官职。
嵇康非但没有丝毫感激,竟然给山涛写了这封绝交书。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放飞天性的时代,“竹林七贤”就是其中的典型。
7个才子纵情山水,饮酒赋诗甚至裸奔长啸,即使在今天,也是行为出格的艺术家。
“竹林七贤”的主要发起者正是嵇康和山涛。
山涛年长嵇康20岁,他丝毫不掩饰自己对这位小兄弟的仰慕。
夸赞嵇康风姿挺拔,像傲然独立的青松。
还向夫人透露,自己的一生只有两个真正的朋友,其中之一便是嵇康。
“你遇事善于应变,对人称赞多而批评少,我这人性格直爽,气量狭窄,对很多事情就是不能忍受。
现在看来,只是很偶然跟你交上朋友罢了。
”这句话对山涛是不小的伤害,十几年的交情毁于一旦。
山涛是个温和仁厚的人,一直是“竹林七贤”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晋书》中记载,他先后两次担任吏部官员,选拔和举荐的都是贤才,毫无偏私。
唯有一人,山涛虽强烈反对,但因皇家任命,被迫同意,这个人后来因为受贿被撤职。
而嵇康与山涛的性格截然相反,他狂放傲娇,对礼法不屑一顾,姿容俊美,文采斐然,偏偏不爱洗澡,满身跳蚤,还培养了一个打铁的爱好。
“一只麋鹿,如果从小被捕来驯养,一定会服从主人的管教。
100集纪录片《中国古代名人圣贤》解说词
中国古代名人圣贤《中国古代名人圣贤》目录《序·文人》01.序(上)02.序(下)03.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上)04.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中)05.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下)06.甲古文之父-王懿荣(上)07.甲古文之父-王懿荣(下)08.百代文宗-韩愈《圣贤诸子》01.至圣先师-孔子(上)02.至圣先师-孔子(中)03.至圣先师-孔子(下)04.亚圣-孟子(上)05.亚圣-孟子(中)06.亚圣-孟子(下)07.千古智者-老子(上)08.千古智者-老子(中)09.千古智者-老子(下)10.文哲大师-庄子11.乱世哲人-荀子12.复圣-颜子《古代发明始祖》01.文宗字祖-仓颉02.人文始祖-黄帝(上)03.人文始祖-黄帝(下)04.尝遍百草亦始祖-炎帝05.酿酒始祖-杜康06.纸圣-蔡伦07.科圣-张衡(上)08.科圣-张衡(下)09.中国科技圣人-鲁班(上)10.中国科技圣人-鲁班(下)11.治水神工-大禹《圣贤·宋词》01.中华民族的先祖-伏羲02.一代帝王之-尧03.古代贤君-舜帝04.元圣-周公05.相圣-伊尹06.词坛正宗-李清照(上)07.词坛正宗-李清照(下)08.一代词宗之-辛弃疾(上)09.一代词宗之-辛弃疾(下)《诗人与墨客》01.诗仙-李白(上)02.诗仙-李白(下)03.诗圣-杜甫(上)04.诗圣-杜甫(下)05.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上)06.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下)07.诗坛宗匠-王渔洋08.书法家-颜真卿09.一代诗宗—宋琬10.宋学泰斗-程颢.程颐《书画名家》01.书圣-王羲之(上)02.书圣-王羲之(下)03.画圣-吴道子(上)04.画圣-吴道子(下)05.书画之祖-顾恺之06.清明上河图-张择端07.史圣-司马迁08.桃花扇-孔尚任09.一代文学大师之-蒲松龄(上)10.一代文学大师之-蒲松龄(下)《神医与兵圣》01.中华医学圣祖-扁鹊02.一代神医-华佗03.医药学家-李时珍04.医圣-张仲景05.药王-孙思邈06.兵家鼻祖-吕尚07.兵圣-孙子(上)08.兵圣-孙子(中)09.兵圣-孙子(下)10.兵学亚圣-孙膑(上)11.兵学亚圣-孙膑(下)《开路先锋与改革家》01.理学大师-朱熹02.伟大的航海家-郑和03.地理学家-徐霞客04.明代思想家-李贽05.东渡使者-鉴真06.唐代高僧-玄奘(上)07.唐代高僧-玄奘(中)08.唐代高僧-玄奘(下)09.妈祖-林默10.雄辩四方-晏婴11.养生鼻祖-彭祖《忠烈英雄》01.民族英雄-于谦02.民族英雄-岳飞(上)03.民族英雄-岳飞(下)04.民族英雄-文天祥05.抗倭名将-戚继光(上)06.抗倭名将-戚继光(中)07.抗倭名将-戚继光(下)08.武圣-关羽《贤相忠臣》01.包青天-包拯(上)02.包青天-包拯(下)03.古代第一贤相-诸葛亮(上)04.古代第一贤相-诸葛亮(下)05.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上)06.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中)07.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下)08.千古一相-管仲09.北宋名臣-范仲淹(上)10.北宋名臣-范仲淹(下)第一部分《序·文人》序上时空浩渺,无尽广大,泱泱中华,代有贤良。
《大师》系列人物纪录片_邓稼先_解说稿
东方卫视《大师》系列之邓稼先1999年,当邓稼先被追授“两弹一星”元勋称号时,他已辞世整整13年。
而这时距他1958年投身原子弹的研究也整整过去了41年。
鹿希至今仍清楚地记得,1958年8月的一天,夜深了,辗转反侧的邓稼先久久地盯着窗外,窗外的夜色中一轮明月。
她回忆说:邓稼先喜欢月亮,常望着月亮出神。
突然,他坐了起来,将一只手轻轻放在我的手上,眼睛却盯着窗外的月亮,轻轻地说了声:“我要调动工作了。
”【采访妻子】我以为他是从这个科研单位调到另一个单位,所以问他调哪儿去,但他说不能说。
我说为什么,他说不能说,我说在不在北京可不可以通信联系,他说不行。
后来,他就说他连家也顾不了了。
他说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是什么样的工作要他下这样的决心,邓稼先没有回答,却说道:家里的一切都托付给你了。
那一夜,许鹿希哭了。
但她还是没想到,为这次调动付出的代价,将是夫妇俩寂寞的人生。
向来不爱照相的邓稼先走进了照相馆,与妻子和一双儿女留下了这张全家福。
那一年的邓稼先34岁。
邓稼先被任命为中国研制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
但许鹿希以为只是普通的工作调动。
他根本想不到丈夫是去造原子弹。
因为邓稼先的专业虽然是核物理,但建国初期,新中国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能把小麦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毛泽东说,“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没有人知道邓稼先在哪里工作。
他白天消失,晚上神秘地回家。
其实,他那时工作的地方与家只隔着一站路。
严格的保密纪律,让邓稼先的生活方式完全变了。
此后,他没有发表过一篇学术论文,没有作过一次学术报告,甚至,亲友间的聚会也避开了。
【采访妻子】有一回骑车过去,正好看见他,就问他怎么在这,我就根本没想到那就是他的工作单位。
他就骗我说:啊,我去看人,在这儿下错车了。
然后他看见公共汽车来就赶紧上车,我没想到他是骗我的。
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2颗原子弹,使世界真切地看到了原子武器毁灭性的力量。
《百年巨匠·建筑篇》总导演阐述
CHINESE A RTISTS I N P AINTING &C ALLIGRAPHY《百年巨匠·建筑篇詹天佑像报国的。
在《百年巨匠·建筑篇》拍摄过程中最让我感动的是这些大师的人格魅力。
詹天佑,回国后一直在寻找可以修铁路的机会,为了能修铁路,他可以忍辱负重,达到常人无法想象程度。
京张铁路修到南口的时候,铁路要经过清朝宗室亲戚的坟地,当地有个叫广宅的官二代,要求詹天佑把铁路改线,贴着坟地边上过去,给坟地建一道墙圈起来,还要像出殡时候那样,让詹天佑披麻戴孝打灵幡祭奠一下。
此事一直闹到亲王那儿。
最后在时局变化和詹天佑的坚持下,铁路最终得以按计划修筑。
茅以升是一个学霸,他学霸到什么程度?1916年秋天,19岁的茅以升到美国康奈尔大学读书,校方看到他入学登记表里填写着来自“唐山路矿学堂”,这学校没听说过。
为谨慎起见,学校让茅以升再次进行入学考试。
考试的结果让老师惊呆了,他的成绩超过所有新入学的学生。
所以学校当时作出一项决定,以后凡是来自中国唐山路矿学堂的学生,一律免试入学。
杨廷宝也是一个学霸,1924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时,荣获了艾默生建筑设计大赛一等奖、市政艺术学会设计竞赛一等奖。
引起了轰动,几家美国报纸称赞他的设计“风格独特,技艺高超”。
从此,他的名字也传遍了美国建筑界。
杨廷宝的设计年年获奖,林徽因说有一年他几乎把所有的奖项全拿了。
杨廷宝回国后,设计了沈阳铁路总站、东北大学图书馆、张学良少帅府,还参与了如北平天坛、祈年殿、国子监等的修缮工程。
他设计了南京中央体育场、中央医院、金陵大学图书馆(现南京大学老图书馆)等,50年代初期,杨廷宝设计了北京和平宾馆,徐州淮海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北京车站、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南京民航候机楼等。
参与设计了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京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北京图书馆等。
梁思成大家比较熟悉。
梁思成和杨廷宝都在宾大建筑系就读,梁思成是在宾大图书馆看到弗莱彻著的《世界建筑史》,这里面有一页插图,“建筑之树”,他深受刺激,(中国的位置是跟日本一起,在分杈的一片树叶上,)梁思成决心要写出中国人自己的建筑史,所以他倾毕生的精力,跟林徽因一起,特别是在躲避战乱的年代,他们没有经济来源,两个人都生着病,他们一直咬牙坚持写出来中文版《中国建筑史》,英文版《图像中国建筑史》。
王韧:让作品有一点温暖人的力量
王韧:让作品有一点温暖人的力量——纪实频道《大师》节目总编导一、什么是作品?作品是需要有灵魂、有情感、有真理、有思想的。
电视台应引领这个地方的文化,成为这个城市的灵魂,应拥有这样的担当。
并不总需要轰轰烈烈大起大落,清清淡淡中同样可以有灵魂。
只要有大情怀、大思想,即使只有一分钟的片子仍然是大片。
在纪录片的客观记录与主观认知中,作者的思想、认知更重要。
作者所传达出的思想认知才真正能够影响人,传播出精神。
古人云:“文以载道。
”做这一行的,是为了影响别人,是为着更广大的规则,为了更多的人,为他们传播思想、认知、情感、新知。
在大学中,我们应建立思想的根据地,拥有情感的芳草地。
往往,不太懂编导行业的人看到片子,容易只看片中拍的是真是假。
其实,真假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作者此时此刻,在作品中所表达出的自身的认知,这是真实的,在时间这个更大的坐标中,不变的、具有影响力的。
什么叫聪明,就是认识自己的时间很短。
认识自己的位置,认识自己能干什么。
独生子女们,没有过一天24小时都可以与人在一起相处、哪怕是与兄弟姐妹们吵架的经历。
当一出生就是太阳,世界围绕着你转,你的世界便是封闭的。
思维,也会变得封闭起来。
如果,你们能够打开一点点,踏出一点点,接受一点点。
就一点点,那便是大进步。
二、什么东西能够温暖人你母亲的一个微笑。
比如,有一个强烈的冲突。
一个孩子很坏,可再坏,母亲还是愛他,宽容他。
最后的一个微笑。
会有一种感染力。
我拍小白菜,当时的那份纯真的笑容、那份情感,会感动你。
这次我做世博志愿者小白菜的片子,在做这个片子时,我将自己放在一个最纯净的位置。
我在想,怎样创造一个空间,保留这份美好。
我想告诉大学生:为他人,是你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的重要路径。
因为,人是社会人,一个人,只有在与他人的互动之中,才能表达自己的社会存在。
别“小我”。
很多人总是“我以为……”,“我以为”并不那么重要。
讨饭的人、被欺侮的人……他们的想法才是重要的!拍出一部片子,让人们都了解、都心同此理,都去关注、思考……任何一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生命个体。
《大师》叶企孙
【上海卫视】《大师》之叶企孙叶企孙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点,中国人自己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的荒原上试验成功。
2个小时后,周恩来总理向全世界发布了这一消息。
一个成立仅仅15年的年轻国家,一个百年来受尽屈辱的古老民族,在这时感受到了自己所拥有的力量和自信。
邓小平后来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和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国际地位。
当一个世纪将要过去的时候,为此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受到国家隆重地表彰,23位科学家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尽管他们中有7位已经离世。
这是历史能清晰地看见这些科学家的身影,并能公开地记住他们的时候。
这时,人们才发现,这些不同领域的学科开创者,竟与同一位老师的教育有关。
而当我们隆重表彰这些科学家的时候,这痊老师已被遗忘了许多年。
(上集)我们去清华大学寻找叶企孙的踪迹。
校园里这幢古朴的大楼大概是叶企孙一生最重要贡献的见证,楼建于上个世纪20年代,建成后,楼被叫做科学馆,叶企孙就是科学馆“馆主”,也是清华大学物理系系主任。
多少年后,科学馆里走出的学生又聚拢到一起,他们组成了新中国科学体系最重要的部分。
正是这个科学馆馆主,在不同的岁月里培养着他们。
人们还发现,当年他为他们所引领的学科方向似乎有着一个严密的规划。
但如今,叶企孙的办公室除了这扇门,已经找不到当年的痕迹了。
这张照片照于他15岁时,照片的背面,他留下了这样的文字:一,戴平顶草帽拍照形式不佳。
二,右手置花架上置法尚未得宜。
三,二足如此摆列不雅观。
四,长衫多皱处。
叶企孙,1898年生于上海,父亲是清朝举人。
15岁叶企孙考入了清华,那时候的清华只是留美预备学校,但是清华是用庚子赔款办的,以后留学的钱也是庚款。
庚子赔款恰恰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中影响深远的一幕。
这张照片拍摄于1918年,叶企孙和200多名清华学子登上了赴美留学的轮船。
在上海的码头登船后,他们留下了这张照片,他们神情肃穆,无一笑容,似乎在述说着他们的留洋所承载的重量。
大师观后感
大师观后感大师观后感1用80后台湾导演陈正道自己的话来说,悬疑片才是他的最爱,中间拍爱情片更多的是为了职场、票房的考虑(大意),毕竟,陈正道的处女作《宅变》就是一部取得票房佳绩的惊悚片。
当然,到了大陆拍电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审查尺度跟台湾伪“行政院新闻局”不可同日而语,陈正道也得因应不同的电影环境做出变化。
《催眠大师》虽然有徐峥这位喜剧明星担纲,但其实是一部悬疑片,催眠这东西吧,很忽悠人,不过真要改编成电影,还真得费一番功夫。
纵观世界影坛,把催眠拍的很好的电影,还真是凤毛麟角。
早年间那部《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可以算一部,不过那还是表现主义默片时期,近世以来日本人拍过《催眠》系列,也是有一定受众的悬疑片系列,不过影响力不特广泛。
催眠是一个特定的心理学概念,具体的含义我搞不太清,我想绝大多数普通观众也跟我一样,再说了,拍电影嘛,没必要搞得那么科学严谨。
总的来说,催眠就是催眠师通过特定的手段让催眠对象进入催眠状态,从而让其袒露出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甚至行为举止都听从催眠师安排的手段。
催眠这种题材搞得不好很容易就沦为山寨,有画虎不成反类犬的赶脚,应当说,《催眠大师》在这一点上做的很不错,陈正道拍了很多广告、MV,画面精美,在剧本创作时也参考了心理学专家的看法,因而在催眠师的塑造上颇有心得——监制、主演徐峥的表演也很不错,再辅以莫文蔚、吕中等人,自然错不了。
催眠不能直接用,但让人进入某种虚幻的精神领域的桥段,很多电影都用过,往极端里说,催眠也无非是脑控的一种方式。
于是乎,《黑客帝国》《禁闭岛》《盗梦空间》都可以与“催眠”勾连起来,甭管忽悠了一个什么背景,进行精神控制的核心要素是一样的。
而《催眠大师》特意为被催眠者营造了特定的场景,这跟《入侵脑细胞》又有异曲同工之妙。
电影就是靠视觉语言说话的,催眠之后的场景当然需要美术精心打造,这一点年轻的陈正道导演做的尤其不错。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今国内居民的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心理咨询、催眠什么的其实都有巨大的需求,不过这些心理治疗无疑需要及其专业的水准支撑才行,时下媒体上广泛出现的一众“心理咨询师”不少都是廉价的三脚猫,并无医师执照。
100年里的100位纪录片大师
100年里的100位纪录片:大师《大师》节目,是上海纪实频道的一档节目。
它展示了从现在往前推100年里的100位在各个领域开风气之先的前辈,他们在中国的实业、科学、文学、艺术、教育、新闻乃... 谢希德(下集)谢希德(上集)盖叫天(下集)盖叫天(上集)倪征日奥下集倪征日奥上集梁从诫赵丹(下集)张大千(下集)张大千(上集)林风眠(下集)林风眠(上集)闻一多上集闻一多中集闻一多下集张伯苓钱钟书陈寅恪下集陈寅恪上集贺绿汀(下集)贺绿汀(中集)贺绿汀(上集)王淑贞(上集)王淑贞(下集)沈从文(下集)沈从文(上集)陈鹤琴梅贻琦傅雷马一浮(下集)马一浮(上集)冯友兰(上集)冯友兰(下集)谢希德下集谢希德上集华罗庚上集老舍(四)老舍(三)老舍(二)老舍(一)齐白石上集播放:3102次齐白石上集播放:1410次齐白石上集播放:1500次吴湖帆上集播放:2630次吴湖帆下集播放:2298次齐白石下集播放:2806次吴贻芳播放:1862次童第周播放:2087次叶企孙播放:1848次谭其骧(下)播放:1798次谭其骧(上)播放:3084次马寅初(下)播放:3886次马寅初(上)播放:5755次竺可桢(下)播放:2829次竺可桢(上)播放:3567次邓稼先(下)播放:2488次邓稼先(上)播放:2848次颜福庆(下)播放:2199次颜福庆(上)播放:2911次王淑贞(下)王淑贞(上)播放:3138次吴昌硕(下)播放:5471次吴昌硕(上)播放:5406次郁达夫(下)播放:2387次郁达夫(上)播放:3319次丰子恺(下)播放:2817次丰子恺(上)播放:4432次叶企孙播放:2353次周予同(下) 播放:2210次周予同(上)播放:3622次沈尹默(下)播放:4274次沈尹默(上)播放:6273次冯友兰(下) 播放:2926次冯友兰(上)播放:4618次林语堂(下)播放:5278次林语堂(上)播放:7973次梁漱溟(下) 播放:5113次梁漱溟(上) 播放:7902次潘光旦(下)播放:2721次潘光旦(上)播放:4546次陆俨少播放:8330次严复(下)播放:7417次严复(中)播放:8595次严复(上)播放:24795次冯友兰(下)播放:3993次冯友兰(上)播放:6529次穆旦(下)播放:2927次穆旦(上)播放:4954次萧红播放:5349次叶企孙(下)播放:2624次叶企孙(上)播放:3766次万籁鸣播放:5214次潘天寿(上)播放:8232次詹天佑(下)播放:4356次詹天佑(上)播放:6977次张元济(下)播放:2946次张元济(上)播放:4510次谭其骧(下)播放:1833次谭其骧(上)播放:3002次马相伯播放:13194次黄炎培播放:13076次赵家璧(下)播放:12691次赵家璧(上)播放:16277次林风眠(下)播放:15291次林风眠(上)播放:1006次谢希德(下)播放:21433次谢希德(上)播放:22218次林巧稚(下)播放:24572次林巧稚(上)播放:26517次李济播放:21870次吴昌硕(上)播放:28465次大师潘光旦(下)播放:18172次潘光旦(上)播放:23746次焦菊隐(下)播放:19905次焦菊隐(上)播放:24515次叶圣陶(下)播放:23507次叶圣陶(上)播放:27723次黎锦晖播放:23265次江上舟(一)播放:28642次吴湖帆(下)播放:26819次吴湖帆(上)播放:33825次梁漱溟(下)播放:33587次梁漱溟(上)播放:41138次贺绿汀(上)播放:24039次马一浮(下)播放:28301次马一浮(上)播放:31470次林语堂(下)播放:26468次林语堂(上)播放:35137次陶行知(下)播放:13164次陶行知(上)播放:17012次沈尹默(下)播放:13874次万籁鸣播放:15552次赵丹(下)播放:18011次赵丹(中)播放:19602次赵丹(上)播放:23890次梅贻琦播放:23581次严复(下)播放:29104次严复(中)播放:56484次严复(上)播放:90210次朱自清(下)播放:15700次朱自清(上)播放:20327次黄炎培播放:17100次梁思成播放:20154次梁思成(中)播放:113978次梁思成(上)播放:88597次陈省身播放:17676次闻一多(下)播放:11376次闻一多(中)播放:12568次闻一多(上)播放:22309次沈尹默(下)播放:13793次华罗庚(下)播放:19737次华罗庚(上)播放:22021次詹天佑(上)播放:12100次李国豪(下)播放:23149次李国豪(上)播放:27032次焦菊隐(下)播放:7715次焦菊隐(上)播放:12723次张大千(下)播放:17443次徐悲鸿播放:23962次黄佐临播放:8978次马相伯播放:10915次丰子恺(下)播放:13937次丰子恺(上)播放:19599次叶企孙(下)播放:9624次叶企孙(上)播放:10768次贺绿汀(下)播放:9271次贺绿汀(中)播放:9283次贺绿汀播放:15553次陶行知(下)播放:11949次陶行知(上)播放:18122次黄炎培的教育思想播放:11042次陈望道与《共产党宣言》播放:10035次黄炎培播放:9815次陈望道播放:13346次张伯苓播放:20057次吴贻芳播放:16686次陈寅恪(下)播放:29752次陈寅恪(上)播放:41112次王淑贞(下)播放:6946次王淑贞(上)播放:10907次郁达夫(下)播放:9448次郁达夫(上)播放:13153次管彤贤让世界抬头看“中国制造”播放:21028次裘沛然播放:12007次梅兰芳1930年播放:50195次傅雷的一生(下)播放:23698次傅雷的一生(上)播放:42180次蔡元培(下)播放:23935次蔡元培(上)播放:41523次童第周的故事播放:17788次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播放:18330次谢希德曹天钦:患难情深播放:18147次冯友兰重写中国哲学史(下)播放:29400次冯友兰重写中国哲学史(上)播放:46853次文学大师:林语堂(下)播放:29846次文学大师:林语堂(上)播放:42595次物理学大师谢希德(下)播放:14251次物理学大师谢希德(上)播放:18626次妇产医科大师林巧稚(下)播放:17700次妇产医科大师林巧稚(上)播放:23520次现代文学大师萧红(下)播放:16937次现代文学大师萧红(上)播放:27218次大师梅兰芳的舞台艺术和传奇人生播放:40277次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裘沛然播放:29779次国画大师:齐白石(下)播放:55529次国画大师:齐白石(上)播放:89617次文学大师老舍4 播放:98974次文学大师老舍3 播放:61745次文学大师老舍2 播放:96029次文学大师老舍1 播放:655270次现代文学大师:郁达夫(上)播放:78652次现代文学大师:郁达夫(下)播放:30948次中国考古学大师:李济(中)播放:23490次中国考古学大师:李济(下)播放:26210次建筑大师梁思成(下):力主保护城墙和北京老城区播放:47109次建筑大师梁思成(上):力主保护城墙和北京老城区播放:71590次中国物理学大师和两弹一星播放:32943次叶企孙:中国物理学一代宗师播放:30643次萧红(下)播放:25773次萧红(上)播放:48985次描尽世间万象:大师丰子恺和他的画播放:36468次绘画大师丰子恺:人间情味尽在笔端播放:58954次齐白石(下)播放:49182次齐白石(上)播放:71673次妇产专家王淑贞文革中的苦难岁月播放:33075次“庚款”留洋第一位女医师:妇产专家王淑贞播放:88561次两弹元勋邓稼先(下):娃娃博士埋名戈壁28年播放:95755次两弹元勋邓稼先(上):因公殉职后人们才知道他真名。
大师观后感
大师观后感一、背景介绍《大师》是一部由中国导演陈凯歌执导、刘若英、周迅等众多一线演员主演的影片。
该片讲述了一个关于音乐、爱情和友谊的故事。
影片在全球上映后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成为中国电影界的一部经典之作。
二、影片剧情简介《大师》以音乐为线索,讲述了三位音乐家在1940年代的中国大陆追求音乐梦想的故事。
故事围绕着沈浪(刘若英饰)、顾安然(周迅饰)和方琪(王力宏饰)三位音乐天才展开。
沈浪是一位音乐天才,但才华却埋没在战乱年代的中国大陆。
她深情的演奏吸引了国内外的关注,但命运总是不公。
顾安然则是一位热衷于爵士乐的音乐家,她用音乐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和追求。
而方琪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曲家,他为他们的音乐作品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三位音乐家之间的友谊和竞争,以及他们面对的挑战和困惑,构成了整个故事的核心。
剧情紧凑且引人入胜,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和这个时代的激情。
三、影片特点与亮点1. 音乐与情感的交织《大师》中的音乐不仅是一种听觉的享受,更是情感的表达。
每一个音符都蕴含了人物的感情和内心的痛苦,体现了导演对音乐的细腻理解。
观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2. 演员的精彩表演影片由刘若英、周迅和王力宏等众多实力派演员主演,他们的出色表演使得角色更加立体和有血有肉。
刘若英饰演的沈浪激情四溢,周迅饰演的顾安然深情而又脆弱,王力宏饰演的方琪则展现了一位内心执着的音乐家。
演员们将角色演绎得恰到好处,令人印象深刻。
3. 导演对历史背景的细腻描绘陈凯歌导演巧妙地融入了历史背景,将晚清末年至1940年代的中国大陆战乱和政治动荡作为背景,使得故事更加真实而有力。
导演对细节的把控和对时代氛围的还原,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能从中了解那个特殊的时期。
四、观后感《大师》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电影。
它通过音乐将观众带入了一个战争年代的中国大陆,展示了音乐与爱情、友谊之间的纠葛和追求。
这部电影在不同的层面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淑贞影评关于颜色的分析
淑贞影评关于颜色的分析
就东方而言,从古到今,每一种色彩都代表了多种含义,其中文化地域的不同也造就了不同地方的人对色彩的解析看法不一样。
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徽派建筑,白墙灰瓦,形成一种独特的理念。
一般在描写古代电影中,如出现黄色,必是身份的一种高贵象征,红色是仅次于黄色的一种地位象征,而平民只能穿着青灰色的服装。
在西方的电影中,也有类似于此的等级划分,中世纪后期,以紫色为尊,其次就是金、银、红,地位低下的人只能穿着黑、褐色的服装。
但色彩在电影中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根据时代背景的不同,着重的色彩也不一样,同一种颜色,在不同的时代里代表了不同种类的人。
就如绿色,在之前的时代,并没有发现对这一颜色的着重,但在现代电影中,绿色有着特殊的表达,它可以代表一类人---军人,白色代表了医护人员,也就是白衣天使。
一般将色彩与电影主题结合得很好的创作作品,基本都能产生极佳的艺术效果。
《大师》系列人物纪录片_王淑贞_解说稿
【东方卫视】《大师》系列之王淑贞上集她早已离去,但她的美长留。
【采访】原上海医大附属妇产科医院护士长刘吟秋——她穿着白大褂一走进来,她就像宋庆龄。
【采访】原上海医大附属妇产科医副院长袁耀萼——风度是非常好的。
【采访】原上海医大附属妇产科医主任医师李超荆——她那个样子很慈祥,他得和蔼,看到谁她都笑一笑。
你看她照片没有?她的照片真是百看不厌啊,有一点洋气,又有一点中国气,中国的洋气。
王淑贞,出身世代书香门第,祖父王颂蔚是前清进士,做个高官,父亲王季同是著名数学家,子女12人,有7人是中国一流科学家。
而王淑贞早年考上清华庚款留美,是庚款留学培养的第一位女医师。
从美国学成归来,她成了中国妇产科的开拓者。
【采访】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高晞——她最早开拓了妇科研究,我们传统中以为妇产科就是产科,甚至带有一些早期婴儿的护理或者围产学这一块,她其实在中国开创妇产科或者妇科教育和研究方面是最早的,称之为中国妇产科学的奠基人,王淑贞是真正名副其实的。
1925年,王淑贞获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博士,她经一位美国传教士的介绍,抱着“医学救国”的愿望,1926年来到西门妇孺医院担任医师。
西门就是上海老城厢的老西门的外面,在有租界的年代里,这里是华界的贫民窟。
当时,西门妇孺医院只是美国传教士创办的一个小小的门诊部,服务聚居在老西门一带的穷苦平民。
到这里时,王淑贞27岁,她在这个小小的门诊部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妇产科,此后直到她离世,她在这所医院里服务了整整60年。
【采访】高晞——她一直比较敏锐地能够捕捉现代医学、现代妇产科学发展的信息,包括新的技术,她引进到国内来。
在整个社会大家都在关注产科医生的时候,她关注女性健康,而且是做学术上的探讨和研究。
所以她在妇科在当时可以说是有前沿性的或者有开创性。
李超荆,1948年从福建医学院毕业,慕王淑贞之名到红房子医院做了实习医生,从此她与王淑贞延续了四十年的同事缘、师生情。
至今她记忆中最深的印象是老师无声的教导。
纪录片——记录人生的成长(二)
• 第三,这类纪录片在关注以后可以写下自己的感受和评论, 最好能够结合当下的主题,在运用时更能够体现文章的魅 力。 可以先设定一个与之相关的论点写成一段材料,这样可 以锻炼我们写作能力的同时积累素材。以上述示例来说, 我们可以和当下社会提倡的“正能量”、“构建和谐社会” 等联系起来。 • 需要补充的是,还可以关注一些比较优秀的益智类节目, 例如《开心辞典》这一类型的内容。这些节目中包含了很 多知识条目,其内容涉及人文地理、历史文化、社会经济 等,在这类节目中我们可以获得较为广泛的知识。同时这 样的形式也是学生易于接受的。 •
• 另外,历史纪录片还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让学生真 正走出书本成为一个博学广识的人,不再是死读书的书呆 子。这样的方法也更加适合学生的口味,适合当下教育的 发展。 • 示例: • 《文物博览——洛神赋图》中介绍了洛神的来历,相传 洛神是伏羲最小的女儿,样貌非常美丽,由于幼时玩耍掉 入河中被封为洛河女神。同时洛神也成为历代艺术大师写 作的灵感之源。例如唐代诗人徐凝就曾作诗说“何人不爱 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 朝霞”。而洛神也成为中国文学作品的象征美丽纯洁、真 挚高洁的象征。
纪录片
——记录人生的成长
• 中文翻译: 这是太阳旁边的第三颗行星,时间长河里旋转的一个小 球,一个奇异的地方,仁厚而巧妙的提供各种因素,维系 着我们称之为生命的现象。也许你曾不自觉的想到,在这 里,每一种生物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我们称之为家的地 球一样,在这里,日子为每一个生命同样的开始。在一缕 温暖的阳光下,或者一个陌生者的仁慈中,你才察觉到每 个生命是如何触及到其他的生命,你才开始领会万物都息 息相关,犹如血缘联系了一个家庭,当你了解生命之网并 不是人类编织,我们仅只是那个网上的一股线绳,在这太 阳旁边的第三个星球上,我们施之于生命之网上的,也就 是我们施之于我们自身的。
传奇母亲王淑贞的十五字教子经
传奇母亲王淑贞的十五字教子经
佚名
【期刊名称】《中华家教(上半月)》
【年(卷),期】2017(000)012
【摘要】被誉为“当代福尔摩斯”“物证鉴识大师”“科学神探”与“犯罪克星”赫赫有名的海外华人李昌钰,其精湛独到的刑侦技术、鉴识功力以及其骄人的政绩不仅令世界警界瞩目,也是全世界华人的骄傲。
这位名人显赫的成绩,
【总页数】2页(P52-5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陈母教子》中陈母的教子之道
2.水东女杰刘淑贞的故事
3.水东“明德大人”刘淑贞
4.奥赫丽品牌店长王淑贞:开好晨会注重细节
5.爱是教师最美丽的语言——记湖南省桃江县芙蓉近桃小学倪淑贞老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她是中国最牛的母亲,嫁给丈夫后生了13个孩子,13个孩子都是博士
她是中国最牛的母亲,嫁给丈夫后生了13个孩子,13个孩子都是博士内心的仰望 2020-07-28 00:47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在这个世界上,从我们出生开始就无条件对我们好的人,唯有亲人。
母亲不仅十月怀胎将我们生下,还含辛茹苦的将我们养大,母爱是值得所有人歌颂的感情,今天要讲的这位母亲,她拥有高尚的精神和动心忍性的品质。
她共生育了十三个孩子,每一位都在长大后成了博士,令人敬佩,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位中国最牛的母亲,她的名字叫王淑贞。
王淑贞是江苏人士,幼时曾就读过女中,因此深知教育的重要性。
她爱文学,是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女子。
她的才情和温柔美丽,吸引了当地的豪门之子李浩民,俩人没过多久就结为了连理。
婚后夫妻生活和睦,前后十三个孩子,都在富足的家境中渐渐长大。
1948年,他们因为时局关系,选择搬往了台湾定居。
次年李浩民为运送货物,搭上了太平轮。
船因超载与夜间航行等缘故沉没了,李家一下子失去了生活来源。
此时,王淑贞毅然挑起了担子,她四处打工,发誓不仅要让孩子们有饭吃,还要让孩子们能够好好读书。
她对孩子们有点“不近人情”的教育方式,使得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在班中始终遥遥领先。
他们逐渐长大成人,其中一子李昌钰本来考上了海洋大学,但最终还是进入了有生活补助的中央警官学校就读。
毕业后他也算是前程似锦了,但母亲王淑贞却鼓励他继续学习,不管要花多长时间,都应该读到博士学位。
正是王淑贞的高标准严要求,让李昌钰继续燃起了热情。
1964年,他去到美国留学,一边打工一边攻读法律、刑事、生物化学等专业,还在之后几年拿下了生化领域的博士学位。
到了1980年,他已经拥有相当丰富的工作经验了,他在担任康州首席鉴识专家时,就屡创佳绩,所有奇案到了他面前,似乎都恍若透明,整个美国都响彻着他的威名,即使称他为现实版神探也毫不为过。
1998年,他甚至晋升到了美国康州警政厅厅长的位置,为所有华裔的脸上争了光,著名的辛普森杀妻案,李昌钰也经手调查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方卫视】《大师》系列之王淑贞上集她早已离去,但她的美长留。
【采访】原上海医大附属妇产科医院护士长刘吟秋——她穿着白大褂一走进来,她就像宋庆龄。
【采访】原上海医大附属妇产科医副院长袁耀萼——风度是非常好的。
【采访】原上海医大附属妇产科医主任医师李超荆——她那个样子很慈祥,他得和蔼,看到谁她都笑一笑。
你看她照片没有?她的照片真是百看不厌啊,有一点洋气,又有一点中国气,中国的洋气。
王淑贞,出身世代书香门第,祖父王颂蔚是前清进士,做个高官,父亲王季同是着名数学家,子女12人,有7人是中国一流科学家。
而王淑贞早年考上清华庚款留美,是庚款留学培养的第一位女医师。
从美国学成归来,她成了中国妇产科的开拓者。
【采访】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高曦——她最早开拓了妇科研究,我们传统中以为妇产科就是产科,甚至带有一些早期婴儿的护理或者围产学这一块,她其实在中国开创妇产科或者妇科教育和研究方面是最早的,称之为中国妇产科学的奠基人,王淑贞是真正名副其实的。
1925年,王淑贞获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博士,她经一位美国传教士的介绍,抱着“医学救国”的愿望,1926年来到西门妇孺医院担任医师。
西门就是上海老城厢的老西门的外面,在有租界的年代里,这里是华界的贫民窟。
当时,西门妇孺医院只是美国传教士创办的一个小小的门诊部,服务聚居在老西门一带的穷苦平民。
到这里时,王淑贞27岁,她在这个小小的门诊部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妇产科,此后直到她离世,她在这所医院里服务了整整60年。
【采访】高曦——她一直比较敏锐地能够捕捉现代医学、现代妇产科学发展的信息,包括新的技术,她引进到国内来。
在整个社会大家都在关注产科医生的时候,她关注女性健康,而且是做学术上的探讨和研究。
所以她在妇科在当时可以说是有前沿性的或者有开创性。
李超荆,1948年从福建医学院毕业,慕王淑贞之名到红房子医院做了实习医生,从此她与王淑贞延续了四十年的同事缘、师生情。
至今她记忆中最深的印象是老师无声的教导。
【采访】李超荆——王淑贞查房都是她自己查,查房时看我们非常细小的细节,我在检查的时候有一点不当心,放器械时碰到病人了,病人有点不舒服。
她说病人就是我们的父母,你只有治好病人的责任,不应该有一点伤害病人的动作,你这样做的话不对的,你要跟病人道歉。
她是中国妇产科领域的开拓者,前行者,每次看病、查房,下级医生从没见过王淑贞大声说话,但谁都能感受到她言谈举止间所透出的爱意,犹如无声的示范。
【采访】李超荆——她自己示范给你看,怎么样用这个器械才使病人不受痛苦,我是感受很深的。
【采访】袁耀萼——一切从病人出发,但是对下面的人要求非常严格的。
袁耀萼与王淑贞在妇产科领域共事四十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她作为王淑贞的助手,一起主编了中国妇产科领域的经典《妇产科理论与实践》。
【采访】袁耀萼——我们在她查房以前都很紧张,他查房的时候所有的医生都跟在一起,她的言行,她对病人是什么态度,很和蔼的,很关心的,或者给病人检查的时候应该怎么样子,对于病史应该了解到什么程度,她都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了。
作为一个科学大家,王淑贞对第一手资料和基本功训练的重视,今天的人可能无以想象,每一位住院新病人她都亲自检查,询问病史,查房和病例讨论是她每天第一重要的事情,她告诫下级医生:经验从实践中来,医生的经验就是从询问病史、详细检查、做出诊断和正确处理过程中积累起来。
【采访】原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主任医师张惜阴——她有时候会坐在你边上听你问病史,你问的时候她不响的,等一下我觉得我问好了,她就开始给你提问题了。
张惜阴,着名妇科肿瘤专家。
上世纪50年代,宫颈癌是中国妇女的头号杀手,在王淑贞的指导下她开始做手术,并把妇科肿瘤作为自己一生研究的方向,晚年,她为王淑贞写传记,这也是有关王淑贞的第一篇传记。
【采访】张惜阴——她从来不骂人,但是大家都怕她,因为她太仔细了,所以要这样子的,你对病人讲话的声音也不能太响,因为病人们总是有点怕医生,你要再一响,病人受惊吓以后话也讲不清楚了。
王淑贞以一生的心血将一不念旧恶原先只是小小的门诊部造就成上海人老幼皆知的红房子医院,所以有人说,如果没有王淑贞,上海就不会有红房子医院,如果没有王淑贞,中国的妇产科事业可能还要走更长的路。
王淑贞用高尚的医德培育了一代代人,这一代代人的医术和医德铸成一个中国的妇产科医疗、教育、科研中心。
【采访】张惜阴——她是觉得医生的职业是很好的,但是头一个要仔细,第二对病人的态度要好,这两个是基本的条件。
【采访】李超荆——所以她说,你就是要用爱字做医生的主要本职,所以我从那个时候开始对病人来讲,我时刻提醒自己用爱心对待病人。
王淑贞1899年生于北京,后随父母南归居住苏州。
这一年,八国联军攻陷了北京城。
10岁,王淑贞进入振华女校读书,振华女校是江苏最早的女子学校,创始人就是王淑贞的祖母谢长达,祖母开明果敢,她倡导女放足,主张女子要为自身的自由奋斗,是那个年代女权运动的领袖人物。
【采访】苏州市第十中学校长柳泉照——老先生在办学以后,有一张着名的照片,就是她自己端坐在位子上拍了一张照,然后他又跪在地上又拍了一张照,然后把这两张照片合成,就是自己跪在自己面前,下面提了一个字——求人不如求己。
这是这所学校最早的办学的教育理念思想,让我们的女孩子们都自立自强。
她的一些办学的主张,一百年以后仍然还是先进的,比如说她主张在学校传承中国最优秀的文化,体现一种感恩的思想。
比如说她最早在中国提出让学生,特别是让女孩子到国外去留学。
苏州振华女校开一代女学风气之先,这所学校走出了费孝通、李政道、杨绛、何泽慧等大批杰出人才。
【采访】王淑贞这弟中科院院士王守觉——我祖母呢是提供女权,提供妇女翻身,我的三个姑姑基本上都没有结婚,到国外去念书。
也是因为祖母的影响,1918年,19岁的王淑贞通过考试获得清华庚子赔款赴美留学的机会。
“我十岁时入振华女校读书,十三岁因病而休学二年,由于自己受过病魔缠身之苦,同时又看到生母因产褥疾病而死亡,继母于第一次生育时又发生病危等等不幸遭遇,因此我立下学医的志愿。
”赴美留学8年,王淑贞获得了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毕业时,因成绩优秀获得3枚金质奖章,这是美国本土的学生也很难得到的。
60年后她回忆道:根据我当时的学习成绩,本来可以申请留校继续深造,但是由我是中国女医生而未被录取。
但在美国行医也不是她的愿望,那儿终究不是自己的国家,王淑贞怀着医学救国的理想,立场做一个中国女医生。
【采访】王守觉——她这个时代的人,像她这样一个背景的人,她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就是你学了干脆就在国外呆着,另一种选择就是回国来工作,事业发展立足于国内。
她是看到美国的发达,但是又看到自己对中国的责任,所以她自己从来没有想在美国去扎根,她的根在中国。
离别8年后,王淑贞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在美国教会医院上海西门妇孺医院任职,并兼任上海女子医学院教授。
王淑贞在这家医院创建了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妇科。
医院临河傍水,河上船来船往,渔民子弟大多出生在船上,只有碰上难道、大出血等特殊情况,贫穷的渔民才会把产妇送进医院,可他们却承担不起医疗费用。
【采访】袁耀萼——那个西门妇孺医院外头就是一个臭河浜啊,现在是一条马路了,全是那种船民,穷得不得了的,要生孩子了就送到医院里去了,全是这种人,根本就没有钱的,她都是一样的对待。
【采访】李超荆——她绝对不收病人的礼物,而且病人有时候没有钱看病,就免费进来了,有时候她就给她一点钱吃饭。
王淑贞不因病人的贫富贵贱而区别对待,从来都是根据病人病情的轻重缓急安排工作,不管白天黑夜,只要病人需要,她总是随叫随到。
憨厚的渔民们为报答她,送来新鲜的大鱼,王淑贞就将鱼送到医院食堂,当作大家的午餐。
【采访】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退休干部丁静影——我很想念她,真的,因为想到这些孩子长大了,都长得好好的,他们出生都是由她接生。
王淑贞的年代似乎远去了,当年由她亲自接生过的产妇也已少之又少了,我们找到的丁静影老人今年也94岁了,当年她的四个子女,三个是王淑贞接生的。
【采访】丁静影——她是很好很好的,她是安慰的,都是安慰人的,还有几个小时,没有问题,你躺下来,我看看,我看看。
是这样子的,非常有耐心。
【采访】李超荆——她就觉得孩子到世界上,他母亲给他制造了生命来到世间,到世间后来保护这个胎儿健康成长,那就是我们医生的责任。
接好生以后,她自己接的生,好像对这个孩子特别亲切,她一定要抱这个孩子给妈妈看一下,看一眼你的宝宝是健康的,他妈妈笑了,她也笑了。
接到一个新生命,她就觉得这个世界就有生机了,就有生命的接替了。
迎接生命,呵护生命,直面着生命的脆弱和顽强,而对生命的尊重,造就了令人尊敬的医生。
1932年,经上海女子医学院董事会推选,王淑贞成为学校首位中国人院长。
【采访】高曦——她在妇产科领域学术地位是最高的,《中华医学杂志》在1949年以前是中国唯一一本医学的专业学术刊物,妇产科专栏的主编就是王淑贞,她最大的贡献是把女性从仅仅定位在生产这个领域拔了出来,我们作为医学科学家,要关注女性的整体健康,所以她开创了妇科这样一个新的学科。
妇科在中国传统也有,但是她是作为现代科学的方式去开拓了一个新的学科。
她最大的两个成就,一个是女性内分泌,还有就是子宫肌瘤,这丙个领域当中她都是开创者。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在八一三的炮火中,地处租界之外的西门妇孺医院及附属的上海女子医学院被毁,一切医疗与教学工作都被迫停止。
和当时许多爱国人士一样,王淑贞带领医院员工投入前线医疗救护,组建了难民医院,收治从敌占区逃出来的孕产妇和新生儿。
这时,她的丈夫倪葆春教授也带着上海的医护人员奔赴大后方筹建医院,为抗战服务。
抗战八年,夫妻分别也整整八年。
【采访】原上海医大附属妇产科医院护士王义芬——她要管医院,外国人也走了,都托付给她,她要管财务,她自己还有个门诊,自己学自行车,家里没人教,儿子那时候十几岁,也小,推着妈妈天天晚上在马路上学骑车,她已经四十多岁了,女的那时候学自行车不容易,解放前都是穿旗袍,还不是裤子,骑车很不方便的,她后来学得挺好,自己骑车去接生去了。
这是一个毅力,我觉得她毅力很强的,她也不怕。
上海沦为孤岛,西门妇孺医院将幸免于战火的医疗设备搬到徐家汇,建立了临时医院,但到了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孤岛也沦陷了,日本侵略者绕强令各大学必须在日伪政府注册登记,王淑贞被迫解散了上海女子医学院。
此时,医院的美籍医生护士均被送入集中营,医院具体工作即由中国人负责,王淑贞负责起医疗业务和财务工作。
但物价飞涨,医院的银行存款贬值,入不敷出,王淑贞提倡节俭,公开记账,为医院为患者节省每一分钱,和全体职工同舟共济。
【采访】王义芬——这些员工都要生活费的,薪水都没法给人家,王淑贞把自己家里头看门诊的钱积蓄都拿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