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古老的智慧——天文历法
古老的智慧——天文历法1,天文星象先秦人们认为天圆地方,天是由东西南北四根大柱子支撑的,天像一个半球形的罩,,罩住了大地,所以《女娲补天》中才有“四极废”、“天不兼覆”这样的描写,《赤勒川》则说:“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古人常用天象来预测人事,把天象与人间的吉凶祸福联系起来。
如彗星是绕太阳运行的天体,拖有长长的尾巴,它的出现就被古人认为是预兆兵灾的凶象。
《唐雎不辱使命》中说“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因为月亮是诸侯的象征,所以这种天象是诸侯有灾的凶兆。
僚是诸侯(吴王),他将被刺,所以上天才显示出这样的天象。
通过对月亮的观测,人们又将月亮的盈亏圆缺比附于人事之聚散离合。
无数文人墨客望月抒怀,借月寄情,请看“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些诗句里包含了多少人间的悲欢离合之情啊。
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还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州国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的分野。
这样,天地联为一体,天上某一区域的某些天象变化,就直接预示着地上相应区域的吉凶祸福了。
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
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
“扪参历井”就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三国演义》中更是随处可见观测天象的描写。
古诗文中常见的天象描写还有:流火。
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
《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白虹贯日。
“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
从黄帝内经说古天文历法基础知识
从黄帝内经说古天文历法基础知识一、古天文历法基础知识在古代,人们对天文学和历法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医学典籍,其中涉及到了许多关于天文历法的知识。
本文将从黄帝内经的角度,探讨古天文历法的基础知识。
1.1 天体的分类在古代,人们将天空中的物体分为三类:星、辰、宿。
星是指自然界中的恒星,如太阳、月亮等;辰是指二十八宿,即东方七宿、南方七宿、西方七宿、北方七宿;宿是指十二地支中的一个地支所对应的星群,如子鼠、丑牛等。
这些天体在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 历法的基本概念历法是指用来计算时间的一种方法。
在古代,人们根据天体的运动规律制定了许多不同的历法。
其中最著名的有太初历、大明历、黄历等。
这些历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二、天文观测与预测2.1 天文观测的方法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天体的位置、运动轨迹等来了解天文现象。
主要的观测方法有:日晷、浑仪、水运仪等。
这些观测工具可以帮助人们更准确地测量时间和空间。
2.2 天文现象的预测古代人们通过对天文现象的研究,总结出了一些预测方法。
例如,通过观察月亮的变化来预测月相;通过观察五星的运动来预测吉凶祸福等。
这些预测方法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历法与农时3.1 农时的划分古代农业社会非常重视农时,因为农时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都有很大的影响。
古代人们将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对应着不同的农事活动。
例如,春分时节是播种的好时机,而冬至则是收获的大好时光。
3.2 历法与农事活动的结合古代人们根据天文历法的知识,制定了一系列与农事活动相结合的时间表。
这些时间表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安排农事活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例如,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等都是与农时密切相关的重要活动。
四、结语《黄帝内经》中关于古天文历法的知识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通过研究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人们对天文学和历法学的认识,以及他们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在古代,天文历法是人们观测和记录天体运行情况的重要工具,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天文历法的发展与古代文化密不可分,它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还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古代社会的观念和价值体系。
古代天文历法主要包括天文观测、历法编制和天象预测三个方面。
天文观测是通过观测天体运行轨迹、日食月食等现象来推测天体运行规律。
历法编制是根据观测数据和理论推算,制定出一套精确的日期和时间体系。
而天象预测则是根据历法和观测数据,对未来的天体运行和天象变化进行预测。
古代天文观测主要依靠人眼直接观测,通过观察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的位置和行进速度来推算时间和季节。
其中,古代中国的天文观测以观测太阳、月亮和五大行星为主,通过观测它们的位置和亮度变化,确定一年的季节和节气,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和社会活动。
历法编制是古代天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文明发展出了各自独特的历法体系。
例如,古埃及人采用的是太阳历,根据太阳在天球上的运行轨迹,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30天,再加上5或6天的“无年之日”。
而古希腊人则采用了月亮和太阳的运行周期,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由一个满月和一个新月之间的时间间隔确定。
古代中国的历法则采用了农耕文化的特点,以农历为主。
农历是根据月亮的运行周期制定的,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以朔日(新月)为起点,满月之间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月。
农历的优点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便于农民安排农事活动,如种植、收割等。
天象预测是古代天文学的重要应用之一,通过观测历史数据和编制的历法,来预测未来的天体运行和天象变化。
古代中国的天象预测主要包括日食、月食和彗星等现象的预测。
例如,在中国古代,日食被认为是天神的警示,有时与君王的去世或国家的灾难联系在一起。
因此,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家对日食进行了详细观测和预测,以提前预警。
古代的天文历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古代社会提供了时间和季节的准确度量,也为古代人们对天体运行和宇宙奥秘的探索提供了基础。
古代汉语--第十二章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_OK
• (3)月相纪日法。
• 指用“朔、朏(fei)、望、既望、晦”等表示 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 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 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 天叫晦。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 也”;《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 望”;《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 望”;《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 之望日前后”。
叫紫微垣。 • 紫微垣以南是政指日、月与金、木、水、火、土五星,又叫七 曜。
• 金、木、水、火、土是五个行星,合起来称为五纬。 • 金星古称“明星”,又称“太白”,特别明亮。金
星黎明时出现在东方,叫“启明”;黄昏时出现在 西方,叫“长庚”。 • 木星古称“岁星”。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 每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因此就以木星每年 所在位置纪年,如“岁在鹑火”、“岁在星纪”。 • 水星古称“辰星”。 • 火星古称“荧惑”。 • 土星古称“镇星”或“填星”。
刀自裁。”《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 半墙。…‘三五”指农历十五日。《〈黄花冈 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 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16
六、纪日纪时法
• (2)干支纪日法。 • 如《殽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
殽。’“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 《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 农历六月九日;《登泰山记》“是月丁 未”,指这个月的十八日。古人还单用天 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礼 记·檀弓》“子卯不乐”,“子卯”,代 指恶日或忌日
• 七夕 又称少女节或乞巧,七月初七日。《荆楚岁 时记》说,七月初七日夜是牵牛织女聚会之夜,人 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 巧。
• 下九 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基础知识 高清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基础知识高清1.引言1.1 概述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知识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科学技术以及刻画古代人民观测宇宙的视角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代中国天文历法既包括天文学的理论体系,也包括天文观测的方法和观测结果的应用。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的结晶。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夏朝,随着历代帝王和学者的不断研究和改进,天文历法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管理、农业生产、宗教信仰以及文化教育的基础。
孔子曰:“非有君臣父子之亲,不足以利天下;非有时序节法,不足以利父子。
”这表明古代中国人民非常重视天文历法的应用和推广。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主要特点是以天体现象的观测为基础,结合数学、物理等相关学科进行研究。
例如,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通过对日、月、星等天体轨迹的观测和记录,建立了丰富的天文数据,进而发展出了独特的历法体系,如夏历、商历、周历等。
此外,在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中,还融入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宇宙观念。
例如,《易经》中的八卦和六十四卦与宇宙的阴阳、四时、五行等概念相对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天体运行规律和人类命运的探索和思考。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对现代天文学的影响深远。
它的精细观测和系统整理,不仅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农业、军事、航海等活动提供了重要依据,还为后世的天文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例如,在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体系中,包含了多项精确而独特的观测方法和仪器,如浑仪、水运仪等,为后世的天文观测技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总之,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不仅为古代人民观测宇宙、把握时间、实现社会管理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更为现代天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遗产。
通过对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基础知识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探索古代人类智慧的传承与发展,也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在叙述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基础知识之前,首先应该对整篇文章的结构进行一个简要的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组织。
「文化常识」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知识
「文化常识」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知识1、飞廉古人认为整个宇宙有一个总的主宰的同时,又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各自的主持者,而且把它们人格化,并赋予一定的名字。
飞廉即“风伯”,是古代传说中主风之神,如《楚辞·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王逸注:“飞廉,风伯也。
”2、荓翳古代传说中的云雨雷电之神,因云雨雷电有时同时,有时交错,有时先后发生,统称荓翳,亦作蓱、蓱翳、屏翳。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上说:“风师谓之飞廉,雨师谓之荓翳(屏翳),云师谓之丰隆,日御谓之羲和,月御谓之望舒……”其实,古人也以荓翳兼指云雨雷电的主宰者。
3、丰隆古代传说中的云师,亦称云中君、云神。
《楚辞·离骚》:“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
”王逸注:“丰隆,云师。
”丰隆,一说指雷神,俗称雷公。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穆天子传》曰:‘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封丰隆之葬。
’丰隆,雷公也。
”4、羲和古代传说中和太阳有关的神,见“荓翳”条。
一说“羲和”为驾日车的神,传说太阳每天要乘六龙驾的车从东方而来,《楚辞·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意思是说我要命令羲和不要急于驾日车向西山。
一说“羲和”为太阳的母亲,《山海经·大荒南经》:“东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
有女子名曰羲和……羲和者,帝俊之妻(帝俊,中国古代东方部族所传之帝),生十日。
”一说“羲和”为掌天文历法的官吏,《史记·历书》“索隐”引《系本》:“黄帝命羲和占日。
”《尚书·尧典》:“乃命羲和,敬授人时。
”也有说“羲和”为主日月之神。
5、二十八宿也称“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
古人为了准确地观测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情况,往往是以恒星为背景的,以相对固定的位置作为标志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的位置。
经过长期观测,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和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标志,称为“二十八宿”。
中华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
金星,古称太白、明星、大嚣,因为金星在天空中,除了太阳和月亮,就数它看起来最为明亮了。早晨,它出现在东方黎明前的夜空,人们又叫它“启明星”;傍晚,它出现在西方日落时的天际,人们又称它为“长庚星”。《诗·小雅·大东》中说,“东有启明,西有长庚。”古人误以为启明与长庚是两颗星,所以给它起了两个名字。而实际上都是金星,只不过出现的时间和位置不一样罢了。
宣夜说的认识观
很多人都知道杞人忧天的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杞国有一个人听说天是由气体组成的,日月星辰都漂浮其中,他因此非常担心天体会掉下来,害怕连安身的地方也没有了,于是整日忧心忡忡,茶饭不思。
后来,他的一个朋友告诉他说:“日月星辰也不过是一团会发光的气体,就是掉下来,也是气体落入气体中,不会造成任何损伤。”杞人听罢,豁然开朗,心头像放下千斤重担。
夏至日,太阳处在黄道最北点,太阳的周日平行圈一大半在地上,一小半在地下,表示着太阳在地上的时间多,在地下的时间少,日出在东北方,日落在西北方。冬至日,太阳处在黄道最南点,周日平行圈有一大半在地下,一小半在地上,太阳在地上的时间少,而在地下的时间多,日出东南方,日落西南方。
在中国天文学史上,浑天说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对中国古代天文仪器的设计与制造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浑仪和浑象的结构就和浑天说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天文学的有关理论问题的解释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到了汉代,东汉杰出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观测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候风地动仪,又称地动仪,制成于阳嘉元年(公元132年)。
关于这架仪器,《后汉书》中记载:“地动仪以精铜制成网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酒尊就是酒坛)仪体内有一根高且细的铜柱称为“都柱”(类似惯性运动的摆),都柱在仪体内居于顶天立地的位置,是按古代天柱之说设计的。都柱旁有八组滑道(装置在摆的周围和仪体相接联的八个方向的八组杠杆机械)。外面相应设置八条龙,盘踞在八个方位上。每个龙头的嘴中含有一个小铜球,每个龙头下面都有一只蟾蜍张口向上。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常识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常识第一部分天文知识一、天文简史天文学以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是自然科学中发展得最早的一门科学。
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天文学的萌芽阶段。
当时的人们开始注意到太阳升落、月亮圆缺的变化,从而产生了时间和方向的概念。
从考古发掘看,半坡氏族的房屋都向南开门,一些氏族的墓穴也都向着同一个方向。
人们还在陶器上绘制了太阳、月亮乃至星辰的纹样。
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天文学逐步得到发展。
相传在夏朝已有历法,所以,今天还把农历称为“夏历”。
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商代将一年分为春、秋两个季节,平年有十二个月,闰年有十三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
商代甲骨文中还有世界上关于日食、月食的最早记录。
西周已设专门人员管理计时仪器和进行天象观测。
春秋时期,人们已能由月亮的位置推出每月太阳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二十八宿体系。
根据《春秋》一书的记载,当时已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在同一书中还记有“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于北斗”。
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我国天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战国时期的甘德、石申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后人将他们的著作合在一起称为《甘石星经》。
随着天文观测的进步,人们创造了二十四节气,使天文学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秦汉时期,天文学有了长足进展。
全国制定统一的历法。
西汉武帝时,司马迁参与改定的《太初历》,具有节气、闰法、朔晦、交食周期等内容,显示了很高的水平。
这一时期还制作了浑仪、浑象等重要的观测仪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特别是两汉时期,在天文学理论上,人们对宇宙的认识逐步深化。
先是提出“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即将宇宙比喻为鸡蛋,地球如同蛋黄浮在宇宙中。
进而又有人提出“宣夜说”,认为“天”没有固定的天穹,而是无边无涯。
这实际上是说宇宙空间是无限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天文学仍有所发展。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3天文历法PPT精选文档
1911年 辛亥年
2010年 庚寅年
38
2011年 辛卯年 2012年 壬辰年
纪年纪时之 纪年
❖ 中国古代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年号纪年。 ❖ 第一个年号为建元(前140—前135)。 ❖ 在中国历史上,清代用康熙的年号纪年时间最长,为
1662—1722年,历61年; ❖ 其次是乾隆,为1736—1795年,历60年。 ❖ 年号的长短和社会的治乱大体上成正比的关系,像康熙、
又见于王勃《滕王阁序》
45
❖七曜之说影响颇广,直到现在,日、 韩等国日历,还用日、月、金、木、 水、火、土来表示一周的七天。
13
❖(二)二十八宿与四象 ❖星宿不是一颗星,而是邻近若干颗星
的集合。古人把比较靠近的几颗恒星 联系起来,东西南北各有七宿,把每 七宿,想象成一种动物,称为二十八 宿。
14
❖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 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单位的历法是阳历。中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 阴历,而是阴阳合历。
33
月的划分
❖ 每月的第一天:朔 ❖ 最后一天:晦 ❖ 大月十六、小月十五:望 ❖ 近在望后:既望
34
天干(十)地支(十二)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 癸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 酉戌亥
35
36
古人纪年
(1)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 (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天色纪时、五更纪时与现代纪时对应关系
44
❖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日中:“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陈太丘与友期》) ❖ 人定:“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 ❖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王羲之《兰亭集
序》) ❖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 三秋:“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古代的天文历法)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古代的天文历法)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以及古代的天文历法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具体都有哪些?2、古代天文历法是什么?(如:初阳,四时)3、天文历是什么4、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5、古代中国天文历法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具体都有哪些?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就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
我国古代有很多与“气”有关的概念,如节气,气候,气化,气势,气质,运气等。
如果仔细分析这些概念就会发现,气是有属性的,在宇宙间没有无属性的中性的气存在。
气由阴气和阴气组成。
后世将阴阳作为哲学概念应用得十分广泛,但追本求源,阴阳的观念最早只是起源于历法和季节的变化。
古人以为,气候的变化是由于阴阳二气的作用,阳气代表热,阴气代表冷。
宇宙间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发生交替的变化,便反映在一年四季的变化上。
夏季炎热时,属于纯阳。
冬季寒冷时,属于纯阴。
阳气和阴气互为消长,春季阳气增长,阴气衰弱。
当阳气达到极盛时就是夏至,由此发生逆转,阴气渐升,阳气下降;当阴气达到极盛时就是冬至,这时再次发生逆转,阳气上升,阴气下降,完成了一个周期的交替变化。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在我国古代,人们对于五行的看法与后世哲学上的五行几乎完全不同。
古人认为,五行就是一年或一个收获季节中的5个时节。
这一说法在上古文献中记载更直接。
例如,《吕氏春秋》就把五行直接称为五气,也就是将一年分为5个时节之义。
又如,《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年“分为四时,序为五节。
”而《管子·五行篇》则说:“作立五行,以正天时,五官以正人位。
”可见上古均是将五行解释成时节或节气。
古人用直观的5种物质的名称给五种太阳行度命名,就如以十二生肖给日期命名一样,符合古人朴素的思想观念。
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同样具有天文学意义。
五行相生,又叫“生数序五行”,其含义是后一个行是由前一个行生出来的,以至于逐个相生,形成一个循环系列,周而复始。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整理精校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整理精校版)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作文辅导1207 0018:【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
”“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
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XXX、翼、XXX)。
唐代XXX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
”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
XXX《滕王阁序》:“物华天宝,XXX射斗牛之墟。
”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XXX直射斗宿、XXX的星区。
XXX诗:“鼙鼓XXX,旌旗晓动拂参星。
”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拜见“二十八宿”条。
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植物形象,叫作四象。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季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呈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出暮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呈现在寒冬初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
如XXX《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XXX分野之内。
XXX《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古代中国的历法和天文知识
古代中国的历法和天文知识中国的历法和天文知识源远流长,历史上有着丰富的传统和文化积淀。
几千年来,中国人不断探索天文知识,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天文学体系和历法体系。
古代中国的历法分为二十四节气历和黄历两种。
二十四节气历基于日地运动而制定,通过观测太阳位置和大自然的变化,来确定春、夏、秋、冬四季,以及节气的时间。
节气历起源于夏朝,迄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和文化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分为春分、清明、谷雨、立夏、芒种、夏至、小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谷雨。
每一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文化内涵,比如春分是春天的开始、阴阳平衡的时刻,立夏是夏季的开始,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时刻等等。
除了节气历,黄历也是古代中国历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历是一种阴阳五行八字的历法,也称为农历。
农历的月份以农业作物的生长变化和自然界的变化为依据,基于月亮的运动周期而制定。
相较于现代节气历,农历历法具有更强的占时性和实用性,包括婚嫁、出行、开业、修建房屋等各种生活活动都要参考黄历,以获取更加吉利的时间。
黄历的编制和计算非常复杂,除了大小月的调整,还有闰月的设置,以及十二节气、二十四节气等时间的计算等等。
在中国古代历法中,天文学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古人对星象和天体运动的研究,涉及到天文学和数学等多个学科。
古代中国有许多著名的天文学家,比如戴衢、乘胜、徐光启等,他们的成就和贡献对于中国古代历法和天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成就主要包括星象学、天文观测学和天体力学等方面。
星象学是古代中国天文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古人通过对星象的研究和观察,以及对其所代表的改变和运动的研究,掌握了一定的天文知识和文化内涵。
古代中国对星座和星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牛、羊、马、虎、龙、蛇、猴、鸡、狗、猪等十二个星座上。
星座是古代中国人观测星象得出的结果,是一种基于直觉和经验的分类方法。
古代历法知识点总结
古代历法知识点总结古代历法是古代人类为了记录时间而制定的一套时间体系。
在古代,人们往往根据天文现象和自然现象来制定历法,历法内容包括年、月、日的计算方法,以及闰年、闰月等闰定规则。
以下将就古代历法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供学习参考。
一、古代历法概述古代历法基本上有三种类型,即太阳历、月亮历和太阳月亮复合历。
太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的长短来规定年份,最常见的太阳历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
月亮历是以月亮的圆缺周期来规定年份,以陰阳历和农历代表月亮历的实例。
太阳月亮复合历是将太阳与月亮周期相结合的历法类型,如巴比伦历和犹太历。
这三种类型的历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规则。
二、古代历法的发展历程最早的古代历法可以追溯到已知历史最早的文明之一的美索不达米亚,他们是通过观测天文现象来制定历法的。
早期的古代历法是非常简单的,只要用来规定节气等重要时刻。
古埃及文明后来也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历法,并且秦国也对文件进行了完善。
在中国史前时期,古人在测定时间上也不乏发展了完整的思想。
在此期间,中国古代历法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天文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测来制定的。
三、中国古代历法中国古代历法主要包括了皇极历、太初历、太初历、四分历等系统。
在中华文明史上,古代历法一直在不断地更新和改进。
其中皇极历是在夏朝时所制定的太阳历,太初历是应用在周代的太阳历。
而在秦汉时期,中国出现了最为完善的古代历法,即四分历。
四分历采用了考虑了太阳运行周期和农业生产要求的设计,包括设置了闰年和闰月的规定。
四、印度古代历法印度古代历法也是非常完善的,古印度古代人类通过观察太阳和月亮周期来制定了不同的历法。
在印度古代历法中,最有名的就是印度教的历法,它主要是以观测太阳周期和月亮周期来规定年份的。
同时,印度在历法研究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其历法可以说是在天文学上非常成熟的。
五、古代历法的影响古代历法的发展对社会生产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人类是通过历法来规定节日、测定收成季节、确定贸易时刻等时间要点。
中国古代天文与历法
中国古代天文与历法中国古代天文与历法作为中国古代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历法被广泛研究和应用,为农业、道路、航海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天文与历法的一些概念、方法和应用,并探讨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贡献。
一、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早期的中国文明。
古代中国人观察到了日、月、星辰等天体的运动规律,并开始用天象来推测和预测天气、农作物收获等自然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天文学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科学学科。
在天文学的基础上,中国人还研究了日食、月食、彗星等天体现象,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天文观测、记录和预测的体系。
二、中国古代历法中国古代历法是中国古代人民用来计算时间和安排社会活动的一种制度。
古代中国人根据太阳、月亮和星星的运动规律,设计出了一套完整的岁、月、日和时的计算方法,以及相应的历法体系。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夏历》、《殷历》和《周历》等。
这些历法不仅用于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还影响着中国的宗教仪式、物价计算和政府管理等方面。
三、天文与历法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应用1. 农业生产:中国古代农民通过观察天象,结合历法的指导,确定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时间,以及灌溉和排水的时机。
天文与历法的应用,使得农业生产更加科学有效,促进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2. 行军和航海:古代中国在进行军事行动和航海活动时,常常利用天文观测来确定方位、测定时间和推算天气等。
通过研究星象、日食、月食等天体现象,古代中国人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导航和天气预测方法,为军事和航海活动提供了可靠的参考。
3. 社会仪式:中国古代有许多重要的宗教仪式和社会庆典,其中许多活动与天文与历法有关。
例如,皇帝的登基典礼、祭祀活动、农历节日等,都需要依据历法来确定时间,以确保仪式的顺利进行。
4. 科学研究:古代中国人通过对天文与历法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天文观测数据和历法文献,形成了独特的科学思想和理论。
天文·节日·历法知识常识课件共35张PPT
日月运行 • 【望舒】古代神话中给月亮驾车的神。
《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 属。” 月亮的别称还有桂轮、广寒、银蟾、银盘、清 虚等。 【羲和】古代神话中给太阳驾车的神。
• 【飞廉】古代神话中的风神,又称“风伯、封 姨”。【丰隆】古代神话中的雷神。后多用作
四象
二十八星宿本是一周天环形,但古人为了辨别和称 呼把他分为四组,与四方东、西、南、北相配。并 把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想象成了四种动物形象, 加上颜色,叫作“四象”。
• 【除夕】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晚上叫除夕。除是除旧布 新的意思。
• 【腊日】年终祭众神之日。汉代的腊日是冬至后第三个戌日。 村民在这一天击细腰鼓,做金刚力士以驱鬼疫。腊日并不是腊 八,直到宋代还分得很清楚。但《荆楚岁时记》以十二月初八 日为腊日。腊八成为民间一个节日,出自佛教传说。据说释迦 牟尼于此日成道每逢这一天佛寺要诵经、浴佛,并用香谷及果 实等煮粥供佛,这就是“腊八粥”。后来民间也仿效做“腊八粥”, 一直延续到今天。唐杜甫《腊日》诗:“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 腊日冻全消。”
•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人家彩 饰楼台水榭,平民也争占酒楼赏月,有歌有乐,当 然还有宴饮。皇宫里的乐声通达于外,宛若云中仙 乐。闾里儿童,连宵嬉戏,走街串巷,夜市相连, 至于通晓。宋苏轼《水调歌头・中秋》:“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 【重阳】也叫“重九、九日”。农历九月初九。古人以九为阳数,日月都 逢九,故称“重阳”。据汉代《西京杂记》载,汉武帝宫女贾佩兰称:九月 九日佩茱萸、食米糕、饮菊花酒,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有重阳节求寿之 俗。重阳节是古人秋游的日子,登高望远,身佩茱萸,赏菊、饮菊花酒, 习俗延续至今。晋陶渊明有“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 阳一同来”。唐王勃有“九月重阳节,开门见菊花”。唐孟浩然“待到重阳 日还来就菊花”,都描写重阳赏菊的情景。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 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远在异乡的诗人写家乡的 兄弟按重阳风俗登高时,在怀念自己。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一、天文我们现在学习古代汉语不是要系统学习我国古代的天文学,而是为了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需要了解古书中一些常见的天文基本概念。
所以接下来就七政、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分别加以叙述。
(一)七政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曜。
金木水火土五星是古人实际观测到的五个行星,它们又合起来称为五纬。
1、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
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2、木星:古名歲(岁)星。
古人认为歲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并据以纪年。
3、水星:一名辰星。
4、火星:古名荧惑。
5、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
(二)二十八宿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这是因为古人觉得恒星相互间的位置恒久不变,可以利用它们做标志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经过长期的观测,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称为二十八宿: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氏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三)四象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想像成四种动物形象,叫做四象。
(四)三垣古代对星空的分区,除了二十八宿外,还有所谓三垣,即紫薇垣、太微垣、天市垣。
1、紫薇垣:古人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的一区。
2、太微垣:在紫薇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
3、天市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
(五)北斗北斗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
把天璇、天枢连成直线并延长五倍的距离,就可以找到北极星,而北极星是北方的标志。
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人们看起来它在围绕着北极星转动,所以古人又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中国古代历法与天文文化
中国古代历法与天文文化中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自古以来便涌现出众多的天文学家和天文学理论,其中历法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历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传统的夏历到现代的公历,历史上留下了一部精彩的篇章。
本文将从历法和天文学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历法与天文文化的相关内容。
一、历法的演变中国古代历法经历了多次演变,其中最早的历法是夏历,夏历是指由夏朝所制定的历法,用于记录时间和农事活动。
夏历主要采用了农历系统,以朔望月为基本单位,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每年之间则通过“闰月”的方式进行调整。
随着历史的变迁,商朝和周朝也相继制定了自己的历法,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周历,它采用了太阳历,以一年中太阳的视运动周期为基础,将一年分为三百六十五天。
这一历法也在日后广泛传播和应用。
在汉朝时期,历学家董仲舒提出了甲子历,这是一套采用辛酉年作为起始年份的历法。
至此,中国的历法已经进入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发展阶段。
在唐朝时期,李淳风又提出了大衍历,此历法直到明清时期都被广泛应用,成为中国古代历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当然,最后一个值得一提的历法就是现代公历,它是由明朝万历皇帝在欧洲传教士的帮助下制定的。
公历以剑桥会议为基础,通过固定的长期平均法,将一年分为365.2425天,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二、天文学的进展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在历法研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在观测测量、理论研究和技术发展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古代中国,天文学家往往会观察星体运行的规律,并引用星象进行长期的预测,例如甲子易书中就有关于星象预测的记载。
他们也精通太阳、月亮和星星的星点计算,并根据这些计算制定了各种各样的历法,它们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展现了人类智慧和灵敏度的高度。
“古圆周率大家可能已经听说过,它即指的是中国古代算术家发现的圆周率。
古代中国天文学家的计算准确度非常之高,就连现代科技也需要依靠他们的计算来确认自己的精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文历法与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文历法与研究中华民族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天文历法是其中之一。
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不仅是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更是对世界天文学发展的重要贡献。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文历法,以及现代对其的研究,来探究其丰富性与历史价值。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文历法概述中国的天文历法源远流长,最早的天文记载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
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进,中国历代创立了多种天文历法,其中最为广泛应用的是夏历、阴阳历和皇极历。
夏历是中国最早的历法之一,它以太阳回归为周期,将一年分为24节气,并以立春为节令分界点,从而确定节气与节日。
夏历的制订对于中国农业生产、天文观测和历史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阴阳历是中国古代最为科学系统的日、月历法,也是中国历代最为广泛使用的历法。
阴阳历以新月的时间为月周期,每月开始时日月同出,为阴历月初一。
为了保证日农合历,阴阳历中人为设置了闰月,使得阴历与太阳历的误差在3000年中只有不到一天。
皇极历是清朝时期的一种历法,由康熙、雍正两位皇帝亲自主导制订,故而得名。
皇极历从岁差现象出发,以节气为基点,根据月相和恒星位置,进行测定。
皇极历的制订,不仅给中国的天文学研究和农业生产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而且在这些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上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二、现代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文历法的研究天文历法的研究,对于推进天文学的发展以及促进历史学、文化学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国内外的学者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文历法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探究其内涵和历史背景。
首先,现代学者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文学的研究已经从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入手。
从宏观角度看,天文历法不仅仅是用来记录时间、管理社会和控制农业的工具,更是人类对于自然世界认知和理解的中心。
天文历法对于推进人类文化和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现代天文学家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文学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深入了解了夏历、阴阳历以及皇极历的制订、使用和发展变化。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寒食
清明前一两日
清明
阳历四月五号
2020年6月20日星期六12时59分58秒
郑翠翠
节日名称
端午 乞巧 中秋 重阳
冬至
腊日 除夕
时间
五月初五 七月初七 八月十五 九月初九 阳历十二月二十一、 二、三 十二月初八
农历年最后一天
四、风俗习惯
2020年6月20日星期六12时59分58秒
郑翠翠
2020年6月20日星期六12时59分58秒
天狼星 老人星
恒星名。除太阳外太空中最明亮的恒星。古人以天狼星出则有战争。后 以天狼比喻残暴的侵略者。
全天空第二明亮的星,也是南极星座中最亮的星。民间把它称作寿星。
牵牛织女
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
文曲星 天罡 流火
星宿名之一。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 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
用四季或节气物候的特点来记载月份
郑翠翠
3、纪日法
纪日法
定义
示例
干支纪日法
汉民族间使用天干地支记录日序的方法 古人还用天干或地支表示特定的日子
序数纪日法
用序数词纪日的方法
特定称谓纪日法
2020年6月20日星期六12时59分58秒
用“朔”“望” “既望”“晦”等表 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郑翠翠
4、 纪 时
郑翠翠
社日
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
干支
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 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一次相配,组成 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葛亮病重,夜观天象,慨然长 叹:“吾命在旦夕矣!”姜维问其故, 诸葛亮道:“吾见三台星中,客星倍明 ,主星幽隐,相辅列曜,其光昏暗。天 象如此,吾命可知。”
由于魏延脚步甚急,竟将主灯扑灭 。诸葛亮弃剑叹道:“死生有命,不 可得而禳ráng也!”姜维见魏延将主 灯扑灭,大怒,拔剑欲杀魏延,诸葛 亮阻止道:“此吾命当绝,非文长( 魏延之字)之过也。”
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 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 苍龙。
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 武。
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夜空,故而称为 西官白虎。
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 在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 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2011年 辛卯年 2012年 壬辰年
纪年纪时之
纪年
中国古代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年号纪年。 第一个年号为建元(前140—前135)。 在中国历史上,清代用康熙的年号纪年时间最长,为
1662—1722年,历61年; 其次是乾隆,为1736—1795年,历60年。 年号的长短和社会的治乱大体上成正比的关系,像康熙、
歌咏牛郎织女的离别相思。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 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 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 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 “北斗”。 古人很重视北斗,因为可以利用它来辨方向 ,定季节。把天璇、天枢连成直线并延长约 五倍的距离,就可以找到北极星,故“北斗 星”又称“指极星”。而北极星是北方的标 志。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 苍龙。
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 武。
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
东方青龙七宿:角、亢、氐(dī)、房、 心、尾、箕(jī)
北方玄武七宿:斗(dǒu)、牛、女、虚、 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lóu)、胃、昴 (mǎo)、毕、觜(zī)、参(shēn)
乾隆时期史称“康乾盛世”。
又如唐玄宗用“开元”为年号历28年(713—740), 史称“开元盛世”。
纪年纪时之 纪月
序数纪月法 孟仲季纪月法
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 月份冠以“孟”“仲”“季” 以示区分
孟春、仲春、季春, 孟夏、仲夏、季夏, 孟秋、仲秋、季秋, 孟冬、仲冬、季冬。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 、轸(zhěn)
曾侯乙墓漆箱上面的二十八宿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苏轼《赤壁赋》
“斗”和“牛”就是指二十八宿中的斗 宿和牛宿,是写景之句,以星衬月。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王勃《滕王阁序》
是咏物之句,以星衬物。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 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 鲁迅《自嘲》诗: “运交华盖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头。”
【天狼】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
苏轼《江城子》词:“会挽雕弓如满 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用典皆 出自星宿,雕弓指弧矢星,天狼即天 狼星。
屈原《九歌》:“举长矢兮射天狼” ,长矢即弧矢星。
《尚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 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说明在传说中的帝尧(约公元前二十 四世纪)的时候已经有了专职的天文 官,从事观象授时。
甲骨卜辞中还有日食、月食和新星纪 事。
《史记•天官书》:“ 天有五星,地 有五行。”
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 称为七政或七曜。
裴松之《三国志注》引《晋阳秋》的 记载说,就在诸葛亮去世的当天夜里 ,一颗赤色大星,光亮有角,自东北 方向西南方陨落,坠入五丈原的蜀军 营地。
一、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产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社会的国 家之一(最早种植粟、水稻的国家), 而农业生产要求有准确的农事季节,所 以古人观测天象非常精勤。
单位的历法是阳历。中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 阴历,而是阴阳合历。
月的划分
每月的第一天:朔 最后一天:晦 大月十六、小月十五:望 近在望后:既望
天干(十)地支(十二)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 癸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 酉戌亥
古人纪年
(1)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 (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2)干支纪年法 (如: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 署之役为最)。
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于 天空不同的方位,人们看起来它在围绕着北极星 转动,所以古人又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 决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 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 皆冬。
古籍中与天文有关的其他词语 【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
中国古代有七曜yào日,在西方与之 对应的就是Sunday,Monday, Tuesday……Saturday的七天。
七曜之说影响颇广,直到现在,日、 韩等国日历,还用日、月、金、木、 水、火、土来表示一周的七天。
(二)二十八宿与四象
星宿不是一颗星,而是邻近若干颗星 的集合。古人把比较靠近的几颗恒星 联系起来,东西南北各有七宿,把每 七宿,想象成一种动物,称为二十八 宿。
【文曲星】星宿名,北斗星之一。旧时 迷信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 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 星下凡。
古代历法
基本概念: 日:昼夜交替的一个周期 月: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 年: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
(3)年号纪年法 (如: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
(4)年号干支兼用 (如:咸丰庚申,英法联军自海入侵)。
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法就是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 依次两两相配而成的一种纪年方法。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911年 辛亥年 2010年 庚寅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