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阅读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阅读的重要性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一次语文教改交流会上曾说过:“语文教学应重视课外阅读的引导。
”纵观近十年的高考试卷,也可以看出阅读与语言的运用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
现在的中学生课业负担较重,所以很少有人能花时间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即使有时间不是上网,就是看一些快餐文学,比如漫画书,幽默故事书等。
而真正的可以充实我们大脑的有益的课外阅读,则少之又少。
那么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我们的中学生应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做一些经典阅读。
首先,陶冶了一代代人精神的文学经典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结晶。
对青少年来说,阅读经典名著,接受文化传承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然而,眼下青年人,尤其是中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并不那么浓厚。
这有多方面原因。
由于时代的间隔,对经典名著缺乏认识了解,应该是主要原因。
此外,当今文化信息来源的多渠道且快捷,还有那些“文化快餐”的冲击,不能说不是重要的原因。
如今怎样看待文学经典著作的价值问题,以及怎样引导中学生阅读经典著作,怎样真正读得有成效等问题,都很有重新认识的必要。
大凡称得上经典的中外文学名著,多是出自那个时代的语言和思想非常成熟的前辈“大家”之手,这些名著主要反映的是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思想、情感。
因而,文学名著的价值,多在于历史认识和审美意义方面。
至于教育意义当然有,但远比不
上“时文”来得切近、现实。
由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对经典著作,即便是书中那些被称之为“永恒”的,能穿越时代的,后辈人也必须能读出时代的新意来,读出个性来,这样才能从经典著作中汲
取营养。
这些著作描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复杂的人性,其中包涵许多历史、人类的睿智。
我们在阅读中去经历前人的、我们未曾经历过的丰富的生活;去认识、了解各种人物的复杂经历、情感和个性,借以扩充自己的“心灵空间”。
无论《巴黎圣母院》《高老头》还是《阿q正传》,其深刻寓意,其对生活的洞见,至今仍能给人们许多启迪,仍能使我们增长见识。
再比如说,我们读了鲁迅先生的作品,仔细想想,凡是今天我们想“骂”的人,当年鲁迅先生几乎都“骂”过了;然则,这些人不仅今天仍还在,而且,还活得有滋有味。
当然也会有“时代气息”的变化。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些启迪、见识和思考,都为中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做着准备。
所以,青少年读文学经典名著,拣一本自己感兴趣的,抱着平和的心态,以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去体验,可以不必顾及前人所设定的“主题思想”之类,更不必被那些浩繁的研究所吓退。
读书是个人的事,只要自己读得酣畅,觉得心灵受到净化,就自然会有功效;只
要能渐渐地懂得了鉴赏,懂得对艺术、对人、对生活的鉴赏,同时,也自然会有自己的追求,这就是最大的功效。
这是那些“文化快餐”所办不到的。
那些来自网上、屏幕的光怪陆离的让人眼花缭乱的东西,尽管能使人愉悦一时,但终因缺乏内涵,缺少品位,而无法给人
带来多少帮助。
那么具体哪些名著又是我们非读不可的呢?首先就是和我们的课本有密切关系(课本中有选文)的我国古典四大名著。
尽管是古典小说,可这几部小说在表现生活本质,塑造人物性格上都非常值得我
们学习。
古代封建社会远没有今天这样复杂,但作家们也深刻地写出了植根于现实生活的人的思想感情的全部复杂性。
长篇巨著《红楼梦》就是这方面突出的代表。
它塑造了一系列活脱脱的具有人的丰富性和完整性的人物性格呈现在我们面前。
且不说人们共知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性格的多侧面性和人物的多方面性,就是其中的其他人物也各个复杂。
这样的作品我们当然非读不可。
另外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我们的中学生也不应仅限于课本中的篇目;中国现当代优秀文学作品,比如鲁迅的文集、老舍的《骆驼祥子》、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张爱玲的小说、金庸的小说、余秋雨的散文等等;还有一些外国的经典名著也要读一读,像《唐?吉诃德》《巨人传》《罗密欧与朱丽叶》《巴黎圣母院》《安娜?卡列尼娜》《母亲》《变形记》《老人与海》等等。
这里还应当特别提醒的是,光看由名著改编的电视剧是远远不够的,一定得读原著。
看电视剧属于“被动接受”,读书是对语言文字的真切感受,二者所产生的功效大不相同。
读书,要将书面语言(文字)转化为“意象”,这是一种积极的再现过程,需要联想、想象,需要心灵体验,需要集中精力。
这就得进入心气平和的状态,就像听古典音乐一样,沉浸在宁静、和谐的状态之中。
这就能让我们暂时远离“浮躁”和“急功近利”,心灵变得洁净、敞亮。
那么,精神陶冶,
智慧增进,以及难以名状的读书愉悦,乃至语言感受能力的提高等等,都在其中了。
其实还有一个离中学生最近的课外读物,这就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语文读本》,它与高中语文新教材配套使用,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
这套《语文读本》就像高中生的袖珍图书馆,内容丰富,文体多样,具有很强的知识性、文学性、可读性,应充分利用。
可是在实际教与学当中,绝大部分语文老师和学生不够重视这套《语文读本》的教与学,甚至给遗忘了。
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阅读《语文读本》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加强指导学生课外学习,扩大视野,增加积累。
而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语文读本》是一个语言积累的过程。
语言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形成一种语感,那么学生说话、阅读、作文就会产生一种质的飞跃。
多读,是学好语文的基本途径;只能多读,多积累,才能步入语文的殿堂。
指导阅读《语文读本》要同教材结合起来。
高中语文教学重视课内知识的迁移,而《语文读本》是课内知识迁移和延伸的指南。
只要我们认真阅读《语文读本》,就不难发现,几乎教材中的每一单元,甚至每一课,都能在《语文读本》中找到延伸点。
这样就能较好地把课内知识同《语文读本》阅读有科学结合起来,既扩充了教学容量,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如教学《内蒙访古》,《语文读本》节的是其余部分,指导学生阅读后,就对这篇作品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加深了对作者撰写的这篇访问记所要表达的历史观的理解。
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指导学生阅读同
是选自《左传》的《郑伯克段于鄢》并要求分析郑庄公人物性格。
这样”一对一”的延伸,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充分调
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文化、学识的丰富,靠逐渐“积累”。
中国人从小熟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不知不觉中体验到登高望远的心胸舒展,体验到自然、生命发展的思考。
这些修养和哲理毫无痕迹地渗入到人的心灵中,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漂洗、提升人们的志趣,即所谓打好了人的“精神底子”。
冰心先生说过,读书永远是她生命中最大的快乐,因为她从书中
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
这应该是经典文学名著阅读的真谛。
那么,作为“未来”的一代,中学生一定要做一些经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