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住宅室内设计基本理念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山水有灵,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宇宙观,这 不仅说明了人和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也表达了环境和人类 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在这个时代, “污 染”太多(视觉的、嗅觉的、心理的等等) ,改善室内 环境质量,提高生活品质,还人们一个清洁、优雅的空间 环境,是每一个设计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1.3.居室软装饰
• • 现代的家装观念已由重装修过渡到注重装饰、 陈设,也就是所谓的“软装饰”成为了一种新时 尚。 软装饰,主要是指基础装修从简,重点在陈 设装饰上下功夫。这是一种针对目前家庭装修中 盲目追求豪华现象提出的健康家装新时尚,值得 提倡。它主要体现在硬结构(硬装修)和软结构 (软装饰) 的互相作用的表现形式上,硬结构是 对软结构的支持,软结构对硬结构加以变动。 随着时代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信息网络 时代的到来,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要求趋于平衡, 甚至想达到完美的结合,不难发现人们审美的意 识在不断地提高,对美的意识要求也上升了几个 台阶,这集中表现在对室内家居的审美要求上。 居室配饰便属于软装饰范畴。强调居室装饰的个 性化、风格化、休闲化、民族化、现代化、朴素 化已成为时尚,装饰也从消费型向节约型转变, 从贪婪地追求物质享受向追求精神的丰富和环境 质量的优化发展。
•
住宅在狭义上等同于家。 众所周知,家的精神所在自然 是家庭,家庭的物质载体就是 住宅。家的概念因人而异,随 着人的成长、阅历的丰富、经 验的积累。“家”,这个饱含 亲情的概念不停地变化,事业 顺利时家是激情的港湾,遇到 困难挫折时家是温馨的怀抱。 家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放松,可 以按照自己的需要行为去表达 情感。家令人倍感亲切的原因 在于亲情和便利。
•
来自百度文库
•
居室软装饰从狭义上讲,是 人们利用现代的新型装饰材料, 如板材、铝材、线材、瓷材、布 材、画材、石材、塑材、涂料、 金属、玻璃、天然植物依附于原 建筑结构之上的符合人们视知觉 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装饰。从广义 上说,居室 软装饰是人们对现 代文明反思后,依据居室空间, 按照业主的要求,通过设计反映 出设计者设计的哲学理念、美学 观念、价值取向、历史文脉、时 代精神、自然条件、地域特点及 民俗民风等。
•
•
(2)关注生态设计 自包豪斯提出“四维空间环境艺术”概念以来,环境意识、绿色设计成为 当代室内设计最重要的理念之一。 “生态设计”的理念,可是说“人性化” 设计理念的外延。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认识的深化,人们意识到居住环 境中自然景观的重要性,优美的风景、清新的空气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 改善人的精神生活。 “回归自然” ,一时间成了现代人的情感追求和住宅室 内设计消费的热点。 生态设计的范畴很广泛,主要是环境意识——绿色设计,如小环境的创 造包括以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水环境和声环境,以及 长效多适和灵活开敞的室内空间等;大环境指的是围绕着人和一切生物的一 切外在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城市环境、社会环境、社会生活方式、文化心 态以及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另外,绿色设计还指 选用绿色材料和设备,如涂料、油漆和空调等。
•
•
现在居室装饰中的是一种具象的表现形式,风 格蕴涵个性,个性体现风格。硬装修主要是以人 的生活功能为基点,因而受到建筑框架的种种限 制,软装饰更多的是人文环境的设计,体现设计 者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所以,通俗地讲, “软装饰” ,是指装修 完毕之后,利用那些易更换、易变动位置的饰物 与家具,如窗帘、沙发套、靠垫、工艺台布及装 饰工艺品、装饰铁艺等,对室内的二度陈设与布 置。家居饰品,作为可移动的装修,更能体现主 人的品位,是营造家居氛围的点睛之笔, 它打破 了传统的装修行业界限, 将工艺品、纺织品、收 藏品、灯具、花艺、植物等进行重新组合,形成 一个新的理念。 “软装饰”更可以根据居室空间 的大小形状、主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各自 的经济情况,从整体上综合策划装饰装修设计方 案,体现出主人的个性品位,而不会千“家”一 面。
•
毋庸质疑,当今时代是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人们走入家庭 的时间越来越多,网络提供了人们购物、办公无须出门,天各一 方也可在网上相会,相隔万里也能共同完成某项工作。马吉在 《人们在家里做些什么?——信息时代要平均分配工作、生活、 娱乐休闲时间》这本书中说: “信息时代的家除了作为生活的 营地之外, 还成了人们的工作场所。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没有 更多的时间表达相互之间的亲情与爱,或者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的空间,或者仅仅冷静思考的时间。 ”她把现代的家比做一个 火车站,在这个“火车站” ,忙碌的家人总是来去匆匆,见面 时只是打一个招呼而已——他们没有时间、没有空间交流。她暗 示了现代人对在家里安静地思索的饥渴和现代人的浮躁。
第一章 住宅室内设计基本理念
主讲:李庆祥
• 1.1.住宅是家的概念 所谓住宅,指供家庭居住使用的 建筑物。 庄周说: “古者禽兽多而人少, 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 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 ” ( 《庄子.盗跖》 )所指“巢居” ,也 许就是人类最早的住宅的雏形,它描述 了人类为了生存在营造自己的居室。漫 漫历史演进到今天, 住宅早已远远超出 了它单纯的 “生存”意义,而是追求 “以人为本”的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 以全面满足人的生理、心理需要为目的。 (图 1)
•
今天,住宅“装修风”盛行,人们举起无情的钻头对准冰 凉的墙壁,似乎要打破某种禁锢,寻找家已经失去的危机。 “房子是死的,家是活的;房子是冰冷的,没有温度的,家是 温暖的,充满温情的;房子只是居所,而家是心灵的归宿。 ” 家应该是一片沃土、净土,人们能在家中呼吸到新鲜的空气, 吸收到文化的营养,享受到品质的生活。 无论是宽敞明亮,还是小巧温馨,构成家的最重要的因素并不 在于它的规模、形式和装修档次,而是在于家中有爱——亲情。 因此,若要从设计者的角度来诠释住宅设计,关键在于要用爱 心来做设计——因为那里是爱生根的地方。从而打造出和谐舒 适的环境空间,让家成为真正的远离工作压力、喧嚣街市的 “避风港” 。
•
“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 ,地域性文化是民族 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深入了解历史财富、地方资 源和环境特征,以传承文化为本原,超越形式为走向,将 其“内涵”化为“修养” ,然后在作品中自然流露—— 这就是所谓当代“大设计”观。 “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将成为彰显空间价值的代言。 使中华民族的文化、 民族的精神,民族的艺术永放光芒, 是我们这一代设计师义不容辞的使命。
• (3)强化地域文化
强化地域特点,重视文化内涵是住宅室内设计的价值取向,也是 民族精神和必然发展趋势。关于这一点,是前述“人性化” 、 “生 态设计”理念的又一延伸和递进关系。 在现代住宅室内设计经历了从实用性——舒适性——个性化的三 次转变过程之后,人们对传统文化与乡土文化的开始重新认识和重视, 呼吁室内设计要有我们自己民族的特色,即要强化地域特点,重视文 化内涵。 所以,“个性化室内设计”除与国际潮流接轨,满足现代人们的 工作与休闲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外,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在设 计中必需重视对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业主个人素质与审美情趣文化 等文化元素的研究和融入。近年来,人们普遍流行的一句话“轻装修, 重文化”,可见就是指提炼与寻找一种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来作 为住宅室内设计的切入点。
1.2.住宅室内设计的创新理念
• (1) “人性化”主题
住宅室内设计要全面考虑“人为核心”这一法则,即“人性化” 主题。 • 当前, “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已成为共识。为“人”设计, 为“人”服务,这是室内设计的最大特点,也是室内设计的根本理念 和崇高职责。因为,室内设计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生 产活动的需要,为人们创造理想的室内空间环境,使人们感到生活在 其中,受到关怀和尊重;同时,一经确定的室内空间环境,同样也能 启发、引导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活动于其间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模式。这是从“人的属性”决定的,即人的自然属性——我们要关注 生态、环境;人的社会属性——我们要关注情感、文化。 所以,住宅室内设计的依据首先是对“人的生活”的研究,重视 对“人性” 、 “人情”的关怀,在设计中讲求室内情调、意境对人 心理上的感受等,这是“人性主义”的设计哲理,也是国际设计的大 潮流。
• (4) “可持续”设计观
• 寻求“可持续”设计理念,打造健康生活环境,这是 前述三点的升华和概括。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论是物质技术的,还是精神文化 的,都具有历史延续性和“时效性”,对于室内设计而言, 尤其讲究有机统一和可持续性发展,要因地制宜,以人和 环境出发,采取具有民族特点、地方风格,充分考虑历史 文化的延续和自然发展的设计手法,在结合业主文化背景 及生活品位的同时,并强调生态设计,注重环保、节能, 减少污染,打造真正健康的生活环境。
•
• (5)多元化设计趋势 住宅室内设计由于使用对象的不同,以及居住功能要 求和业主投资标准的差异,住宅室内设计的风格明显地呈 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多风格、多层次发展趋势。 近年来,设计师在艺术风格上追求频繁变化,新手法、 新理论层出不穷,呈现出了五彩缤纷、不断探索创新的局 面。例如:高技术高情感化、高度民族化、高度现代化、 整体艺术化、回归自然化、个性化、服务方便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