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制作教学设计教案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小制作课程教学设计
一.课程背景
我校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的要求,在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与时代需求,结合农村学生实际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开发的一门校本课程。
人类在执着追求科学技术进步,教师必须执着追求教育创新,培养科技创新之苗,储备科技创新力量,使学生养成科技创新的意识。
惟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辜负人类的重托;惟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自豪的说:“我是一个合格的教师。
”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是下一代,教师要使下一代树立创新的理想和信念,首先自己先要坚定不移的树立创新的理想和信念,有了这种信念,学生启发久了,自然就养成了习惯,一个科技小组带动一个班级,一个班级带动一个学校,一个学校辐射一个地区……一个学校的科技氛围体现着一所学校的师生科学素养,体现着一所学校不断创新的精神面貌。
我校近年来课改效果显著文化课成绩突出,但要立足长远实现创办名校的目标就必须注重科学文化的积淀,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
为了营造校园科技创新氛围,增强科技创新意识,我们必须坚持将《科技制作》作为学校课程持久、有效地开展下去,这也是新课程赋予我们每一位科学老师新的使命。
《科技小制作》学校课程方案的拟订和课程的开发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提高科学素养,促进全面发展”为宗旨,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亲近科学、勇于探索,扎实有效地开展新世纪科技制作活动,倡导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在全校师生中广泛传播科技创新理念,兴起科技制作热潮,营造校良好的科技教育氛围,突出学校课程科技活动的特色。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以课改为载体,努力实现学校课改总目标。
在学校课程开发、实施中,本着“激发科学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动手能力”为目标,发展以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以“陶冶学生情操,完善学生人格,丰富学生科技活动”为宗旨,大力倡导科技风气,营造特色校园,探索校园科技创新之路,全面落实素
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同成长,把学校办出特色,办出质量。
具体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领略到科技教育的价值与意义,提高学生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素质,引导同学们养成良好的动手制作习惯。
2、老师在学校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教研和科研水平,形成我校一支良好的学校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队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提供制作材料,进行课堂教学及课后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科技制作的重要性。
2、理解科技制作的原理,学会观察,学会探究,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1、积极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兴起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培养学习情趣,增强科技意识,提高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2、让学生在“兴趣”、“特色”中,发挥特长,学会学习;感悟到“探索”、“制作”的乐趣。
三.课程实施
1.实施对象和课时安排。
《科技小制作》学校课程在3-6年级开设,周课时为一节,将纳入课时计划,本课程由担任科学课程的老师具体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要做到有计划,有措施,精心备课,认真上课,确保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
2、完善课程的管理机制,促进课程和谐发展。
学校成立学校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具体领导、组织、协调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根据课改规划,制定学校学校课程开发方案,建立相关的课程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如学校制定学校课程课堂常规管理记录表,采用“每课一记”的形式,及时反馈,及时处理。
确保课程健康运行。
3、发挥科技制作创新的内涵,提高课程的实施水平。
在实施过程中,努力贯彻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获取知识的直接性、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活动结构的开放性,内容生成
的动态性、个体群体的互动性和教学评价的多元性。
转变单一的知识授受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努力提高课程的实施水平。
4、认真编写学校课程教材。
在建设学校课程的过程中,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我校学生实际,按课程实施方案与细则,组织老师认真撰写课程设计课案,在这基础上编写出本课程的教材。
5、营造校园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开辟各类宣传阵地,来提高广大师生对科技活动的认识程度;学校定期举办科技节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并对学生的优秀成果进行展示,使学生感受到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6、加强学校课程、学校教材的科学研究。
就这一课程的开发实施,设立相关课题,组织教师参与学校课程的研究,以提高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能力,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四.课程评价
加强对学校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评价,是提高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质量的保证。
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校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课程建设的发展。
1、坚持评价内容的多维化。
一是对课程本身进行观察评价,在实施过程中分析评价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及时调整。
二是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科技制作的原理的理解,更重视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不仅关注结果,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变化。
加强过程的管理,以促进课程的健康发展。
三是对教师实施这一课程的态度、水平和绩效的考核评价。
2、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主要采用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
的互评相结合,多种评价方式并行。
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评,更让家长参与课程评价活动。
要在学习活动的情景中评价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背景进行个性化评价。
同时,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3、坚持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
提倡采用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方式,搜集能反映学生在该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资料。
如:关于学生课堂上表现、上课兴趣的记录,学生制作失败后的自我反思、师生的评价和家长的信息反馈。
做到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在重视定性评价中,教师要客观地描述学生制作的进步与不足,并提出建议。
用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行为表现予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做到正面引导。
让科技气息时时荡漾在学生的课内外生活之中,用“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理念为学生插上一双双科技的翅膀。
五.课程指导
1、
2、科技小制作的特点。
科技小制作的特点就在于一个“小”字。
“小”在哪里呢?(1)结构简单。
一般只要制做几个零件,再组装起来就做好了。
(2)材料好找。
很多材料在家里就可以找到,如空纸盒、牙膏皮、泡沫塑料、罐头筒、废圆珠笔芯、坏了的玩具、铁丝、铁片等。
(3)加工容易。
多数项目工艺技术要求低,小学生可以掌握。
(4)花钱少。
有些项目甚至可以不花钱,不会增加家庭负担。
(5)见成果快。
不少项目只要一天、半天就可以做成,这符合少年儿童心理,容易推广普及。
2.活动形式(1)开设科技课,使学生普遍受到科学教育,并辅导学生制作。
(2)建立兴趣小组,辅导学生制作。
(3)鼓励学生自己选题,独立完成小制作,必要时给予适当的辅导。
3.活动内容和辅导方法(1)依照图纸、说明,或印制好的
材料进行制作。
(2)以培养创造能力,发展智力为中心的科技小制作。
主要以制做儿童喜爱的玩具为主,有下列几种形式:①教师介绍一种小制作的方法和科学道理,并用实物演示,引起学生兴趣,学生根据这个道理自己去创新制作。
如“小鸡吃米”,是利用杠杆原理制作的抽拉玩具,抽拉时两只鸡头运动方向一致或相反,是由于杠杆力点、支点的位置不同。
学生在了解道理之后,各自设计、制作了许多新颖的杠杆抽拉玩具,如我坐火箭去太空、小猫钓鱼、打乒乓球、过峡谷等。
②变废为宝的科技小制作。
教师利用实物讲解如何利用废旧钟表的齿轮和废旧玩具设计制作新的玩具。
有些学生受到启发,自己完成了构思新颖、质量较高的活动玩具,如手操纵电动旱船、电动碰碰车、机器人、滑稽人跳舞、猫头鹰和老鼠等。
③专题科技制作竞赛。
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专题要求,各班学生人人设计制作,班内选拔出代表队,再进行年级竞赛。
如一次四、五、六年级进行风力车比赛。
我们规定赛车的轮子必须是用厚纸自制的,不能用现成轮子或其他代用品,其他大小、重量、样式不限。
又一次进行橡皮筋动力车比赛,只限定必须用统一规格和长度的橡皮筋,其他不限。
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设计制作的赛车多种多样,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
4.注意事项(1)要按年龄、知识水平、动手能力、兴趣爱好分开档次,选择不同的制作内容。
低年级要选择很容易制作成功的内容,如小降落伞;中、高年级则要从难度上有所提高。
(2)要提倡创新。
(3)不包办代替。
(4)强调制作中要注意安全。
3、小发明成功的因素。
在明确了新颖性、先进性、实用性、科学性是衡量小发明的质量标准以后,同学们一定会跃跃欲试,希望自己能搞出优秀的小发明来。
但是,步入小发明的成功之路,还要懂得小发明的成功要素。
下面谈谈小发明成功的五个要素。
1、善于学习勤于思考。
任何创造发明都需要知识。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知识就没有创造发明。
不可想象,一个一无所知的人会有发明创造。
在历届全国及各省、市青少年科学创造发明比赛中参赛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运用课本上知识的结果。
这里仅举两个例子说明。
3、创造性的学习有哪些特点呢?
(1)善于学习,兴趣广泛,知识面广,能牢固掌握各种基础知识。
(2)不死记硬背,注重理解,能灵活运用知识。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
(3)有强烈的创造意识和欲望,多疑好问,想象力丰富。
触类旁通,善于把各种知识组合起来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