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史论结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历史观点论述题(解题指导+专项练习)(原卷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历史观点论述题(解题指导+专项练习)(原卷版)

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历史观点论述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解题指导+专项练习历史论述题是一种考查知识、能力、素养的综合题型,要求考查学生掌握从材料中提炼关键信息,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形成观点并进行完整论述的能力。

考查难度极大。

材料论述题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是考查基础知识,分值赋分为4分。

第二个问,通常表述为“阅读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即根据材料论述历史观点。

分值赋分为5分。

【第二问考查赋分标准,观点呈现(提炼观点)(2分)一论述(史实论述)(2分)一结论(观点升华)(1分)(如果6分,提出观点2分,论述3分,结论1分)。

】1、观点句式基本模板:“什么是什么”。

2、观点来源途径,可从材料中提取,也可以课本上获取(现成的是专家提炼出来的)。

找出材料开头给予的核心关键词,加连接词,如(促进、有利于、加快、推动、适应……)组成观点,即一句肯定式的陈述句。

3、普遍性的历史理解与认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也是观点。

①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②杰出人物推动历史的发展;③改革推动社会进步;④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或者说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⑤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⑥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以上这7个观点也是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历史必须掌握的基本历史素养。

提炼观点时要注意以下事项:1.千万不能用否定句式。

观点必须是完整的结论性的肯定陈述句。

2.提观点明确、合理,必须源于材料。

3.观点可以从材料中提炼,也可以从教材中获取。

必须符合题意,不能照抄原材料。

4.观点明确≠观点正确。

5.观点要求:指向简洁,最好15个以内,围绕材料不带标点符号。

6.论题不当。

①简单的罗列一些名词概念。

比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郑和下西洋;新航路开辟等。

②过分文学化的表达,缺乏历史味。

七年级历史第6课 附答案解析

七年级历史第6课 附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朕选儒臣于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

”材料中宋太祖这一举措①造成重文轻武的局面②增强了军队作战能力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

”结合教材内容“宋太祖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可知,宋太祖这一举措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

所以①③正确,B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2.下图反映了北宋A.在地方设置节度使B.加强中央集权C.分割宰相职权D.改革科举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在地方设置节度使是唐玄宗时期的措施,结果造成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北宋吸取教训,削夺节度使的权力,故A不符合题意。

依据题干“兵权”“地方财政”“赋税都上缴了”,结合所学知识,北宋把地方兵权收归中央,又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赋税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符合题意。

依据题干“兵权”“地方财政”“赋税都上缴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分化地方权力,这与分割宰相职权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

依据题干“兵权”“地方财政”“赋税都上缴了”,可见没有涉及选官制度,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宋太祖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其中能从根本上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的是A.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赋B.削弱丞相的大权C.派文臣管理地方政事D.实行统兵与调兵权的分离【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题干“能从根本上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宋太祖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赋,将地方赋税大部上缴中央,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故A符合题意。

丞相是中央大臣,削弱丞相的大权与削弱地方权力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

派文臣管理地方政事属于在行政方面削弱地方权力,故C不符合题意。

最新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解析)

最新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解析)
(2)科举制度(科举取士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3)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4)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公平公正选拔人才;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解析】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代很早就认识到磁石指南的特性。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水罗盘)。由于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宋朝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元朝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当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40多个。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武则天在位时期是如何发展该制度的。
材料四 白居易评价该制度“唯秉至公,以为取舍”。孙中山认为该制度是“平民政治”,而且优过“民主政治”,是“极端平等政治”。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该制度的确立对隋唐社会产生的影响。
【答案】(1)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由上层权贵垄断,看重门第。隋朝时期选官注重学识,通过考试选官。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隋文帝即位后……,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由上层权贵垄断,看重门第。隋朝时期选官注重学识,通过考试选官。
(2)第一问:根据“进士”这一关键词可知,唐朝选官制度是科举制。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确立的标志是隋炀帝确立了进士科。

2023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2023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考达标练进阶训练第一层知识点一选官制度1.下表是中国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相关资料。

据此可知( )A.科举选官加强了中央集权B.明经科的考试难度大于进士科C.考试取士提高了行政效率D.科举与社会主流思想联系密切2.(改编)中国的选官制度从先秦到隋唐几经变革。

下列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②“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③“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④“郡置中正,平次人才之高下”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C.③①④② D.③④②①3.东汉中后期,一些家族有人长期担任朝廷重要官职,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

这些家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官员们互相嘱托,推荐亲属故旧,所推荐的人才“不复依其质干,准其才行,但虚造声誉。

”这反映出( )A.儒学独尊地位得以确立B.新的官吏选拔制度确立C.人才选拔制度存在弊端D.诸侯王的势力成功削弱知识点二三省六部制4.(改编)易中天评价某制度“更看重的是权力的制衡,把立法与执法、决策与行政分离开……它是一个严密而精致的体系,尽可能地实现了官僚政治与皇权政治的平衡。

”他最有可能评价的是( )A.西周的分封制 B.秦朝的郡县制度C.汉朝的中朝制度 D.唐朝的三省六部制5.有人描述唐代三省长官的工作:每天上午三省长官齐集政事堂,根据皇帝的旨意,经过商议,取得一致意见。

事毕,于下午各自回本省办理。

由此可见,政事堂的设立(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加强了中央集权C.避免了决策失误 D.实现了权力制衡6.钱穆先生这样描述唐代中枢机构的运行机制: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__①__发出。

经皇帝画敕后,即成为皇帝的命令,然后下达__②__加予复核。

若它反对此项诏书,可将原诏书批注送还,每一命令,必须由其副署,才能正式生效,然后送__③__执行。

①②③对应的机构分别是( )A.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B.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D.门下省、御史台、尚书省知识点三赋税制度7.唐初,政府规定成年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帛或布匹代役,称为“庸”。

部编版2023-2024学年北京市丰台区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模拟试卷(附答案)

部编版2023-2024学年北京市丰台区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模拟试卷(附答案)

部编版2023-2024学年北京市丰台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模拟试卷第一部分本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以下考古发现表明A.我国是早期人类发源地之一B.北京人已会使用和保存火种C.我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历史D.原始农耕主要使用磨制石器2.以下是一位同学的学习笔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C.考古发现证实了所有传说D.通过禅让制推选部落联盟的首领3.在研学过程中同学们参观了以下三个博物馆,由此推断,此次研学的主题是A.缅怀中华民族人文初祖B.探秘“北京人”的足迹C.看我国早期国家的发展D.寻访古代书法艺术之路4.文物见证历史。

以下文物中能够体现商朝文明成就的是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5.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

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崛起,他们不再听从王命,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

以上材料说明A.局部统一已形成B.私有制推动社会阶级分化C.周王室地位下降D.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激烈6.春秋时期的许多历史事件后来被凝练成了成语典故,例如“老马识途”“卧薪尝胆”“一鸣惊人”“退避三舍”等。

这些成语反映出这一时期的特点是A.“家天下”出现B.诸侯争霸,战争不断C.中外交往繁盛D.政治清明,经济发达7.以下示意图表现的是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张,①处应填A.“仁”B.“无为而治”C.“兼爱”“非攻”D.“以法治国”8.《商君书》中记载了公孙鞅的一段话:“礼、法以时而定①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这段话反映的核心主张是A.顺应时代发展进行改革B.遵循先代旧制保持稳定C.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D.授予军功者爵位和土地9.有一项水利工程修筑于战国时期,建成后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这项水利工程是A.郑国渠B.都江堰C.灵渠D.长城10.右图是商鞅方升,其周身刻有两组铭文。

7.史论结合

7.史论结合

专题训练七史论结合一、理论说明“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史论结合须坚持五个原则,而史论脱节是史论结合的反面,往往是学生学科能力欠缺的表现,这也是各类型考试关注的重点。

从考试角度来卡,史论脱节是选择题干扰项设置的方法,也是非选择题答题失分的重要原因,十分值得研究。

史论脱节有五个表现。

详述如下:1.违背真实性真实性是指实证性,即史实必须经过严密的证明,必须确保真实性,这是正确推理的前提。

缺乏真实性则往往是试题中干扰项设置的重要方法。

在选择题中,违背真实性主要体现在:表述的绝对化、时间错误、句子附加成分上附着的信息错误等,其中最难识别的是个别错误信息隐藏在正确的信息当中,在审视题支的过程中要加以注意。

2.违背全面性和充分性全面性和充分性是逻辑性的主要内容,由于辨析难度较大,专门独立出来研究。

全面性是对结论来说的,即结论必须涵盖所有的史实信息,不能有遗漏,否则就是以论带史,主观剪裁客观,简而言之就是概括不全。

充分性在逻辑学上的术语是充足理由律,即史料必须充足,能够得出结论,常见的表现是以偏概全,即史实太少而结论太大。

要得出中国古代科技世界领先这一结论,用活字印刷术这一项科技成果说明问题是远远不够的。

3.缺乏针对性针对性其实就是逻辑学上的偷换论题。

偷换论题是干扰项设置的重要方法,它的迷惑性在于表述正确,但是结论与史实缺乏内在联系,你说张三,我谈李四,各吹各的号,各着各的调。

为了便于学生辨认这种错误类型,把它从逻辑性中单独列出来。

对于学科能力欠佳的同学来说,极易被表述的正确性所迷惑,而未充分考虑史实与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如题干谈专制主义,题支谈中央集权,不能构成科学的逻辑关系。

4.违背逻辑性逻辑性是历史学科思维活动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在推理过程中常犯的错误有偷换概念,即在推理中,概念所指的内涵和外延人为地扩大或缩小,导致结论不够严谨。

除此之外,还有虚假理由、自相矛盾等类型。

这类选项判断难度较大,对学生学科思维水平有较强的考查功能。

初一历史考卷试题

初一历史考卷试题

2023—2024学年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B卷)七年级历史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友情提示:请把答案填涂到答题纸上!请不要错位、越界答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学者认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其依据是北京人遗址发现了A.头盖骨化石B.石锤和石砧C.灰烬和烧骨D.炭化的稻粒2.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发现一处古人类遗址,经碳-14测定距今约有七千年。

可以推断,此人类遗址是A.半坡遗址 B.河姆渡遗址C.陶寺遗址 D.大汶口遗址3.玉钺象征着良渚文明的军事权力,与玉琮、玉璧一起构成玉器体系的核心,彰显了特权阶级高贵的身份。

这表明此时我国部分地区A.文明发展已领先世界B.手工制作技术水平高C.社会阶级分化已产生D.出现灿烂的青铜文明4.中国古代神话传说“黄帝四面”(长了四张面孔)。

对此,孔子解释为,黄帝派四个重要人物治理四方、为民造福。

据此可知A.神话口耳相传B.传说反映历史真相C.神话不足为信D.传说可经现实解释5.“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这样的变化始于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6.《史记》记载,商纣施用酷刑,残害人民,荒淫无道,聚众作乐,“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作长夜之饮”。

据此可知,商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衰退 B.统治暴虐 C.外族入侵 D.对外征战7.“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密切了同周边各个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材料描述了分封制的A.背景 B.条件 C.内容 D.影响8.周礼严格规定了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王九鼎,诸侯七鼎,卿五鼎,士三鼎。

由此可知,西周A.社会等级森严 B.疆域空前庞大 C.青铜工艺高超 D.人民生活富裕9.图1是某同学的历史学习笔记,据此可知,他学习的相关著作是图1A.《道德经》B.《论语》C.《孟子》D.《韩非子》10.“(思想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1.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

想要获得他们生活的第一手资料,主要通过()A.神话传说B.考古发掘C.学者推断D.史书记载2.云南元谋蕴藏着丰富的古文化遗产,至今还留存许多古生物、古人类、古文化遗留的化石和遗迹,被人类学家称之为“天然原始社会博物馆”。

通过对遗存的研究,我们可知道元谋人()①距今约170万年②使用磨制石器③知道使用火④掌握磨光技术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3.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历史的主要途径之一。

下列考古发现的遗迹、遗址、实物等适合研究中国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状况的是()A.B.C.D.4.“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是对史前时期的一次推论,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B.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C.劳动在从猿向人转变过程中起着决定性因素D.北京人的外貌全是靠我们的想象和猜测5.下图是七年级某学生制作的北京人生产生活示意图,图中“?”处应该填入()A.修建房屋B.制作陶器C.打制石器D.种植作物6.下面是一组在北京人遗址出土的物品图片,它们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A.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B.北京人的饮食十分讲究C.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D.北京人已懂得人工取火7.考古学家在北京人地层处发现了大量的朴树籽,还有榛子、胡桃、松、榆等植物孢粉;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发现了不同动物的化石。

由此可知北京人()A.以采集狩猎为生B.已经会人工取火C.开始种植农作物D.会使用磨制石器8.归纳、比较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

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类所具有的共同点是()A.都会缝制衣服B.都使用打制石器C.都会人工取火D.面貌都与古猿相似9.“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方式。

下列图片能反映山顶洞人生活状况的是()A.B.C.D.10.山顶洞遗址下层墓地发现三具遗骨,骨架周围撒有赤铁矿粉的圆圈。

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青山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七年级历史试题2023、11说明:本卷分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

闭卷考试。

满分60分。

考试用时6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共14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请将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题号下。

1.2022年6月,湖北考古博物馆正式开馆,在“人类起源”单元,陈列着挖掘出土的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石锤等。

这表明当时人类()A.会制作工具 B.有爱美意识 C.能人工取火 D.过群居生活2.2022年9月在太原举办第二届后稷论坛的主题是“探源农耕文明,推动乡村振兴”。

以下史料可以论证中国原始农业起源的是()A.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灰烬 B.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C.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玉壁 D.山顶洞人遗址发现头骨3.《明一统志·人物上古》记载:“仓颉,南乐吴村人,生而齐圣,有四目,观鸟迹虫文始制文字以代结绳之政”。

材料表明远古时期()A.算盘的发明 B.音律的制作 C.文字的出现 D.弓箭的发明4.“夏桀本是亡国君,商纣暴虐施酷刑,周王无道国人起”。

这反映出夏商西周灭亡的原因是()A.徭役沉重 B.疆土拓展 C.统治残暴 D.外族入侵5.要研究我国已知最早的汉字,应选择的第一手资料是()A. B. C.D.图1 刻有文字的甲骨图2 毛公鼎及铭文图3 秦半两图4 居延汉简6.《孟子》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所狩也;诸侯朝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甲师移之。

”材料反映是()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井田制7.《史记》记载:“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享其利。

”据此可知,此渠的作用是()A.精耕细作 B.防洪灌溉 C.南粮北运 D.经济交流8.图这幅漫画所反映的思想属于()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9.从图中可以直接得到的信息是()A.管辖范围大为拓展 B.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C.经济发达国力强盛 D.思想活跃文化昌盛10.《秦颂》中有这样一幕,燕国太子丹说道:“燕丹请陛下停止攻韩。

历史论述题答题模板

历史论述题答题模板

历史论述题答题模板
一、题目要求:
1.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史实,得出正确认识。

2. 史论结合,条理清晰,逻辑严谨。

二、答题步骤:
3. 明确观点:首先,在答题的开头明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让评卷老师一目了然。

观点需要符合史实,正确、鲜明。

4. 论述理由: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观点成立的依据。

可以从背景、内容、意义等角度展开。

在论述理由时,要注意运用历史学科术语,逻辑严密。

5. 给出实例:为增强说服力,可以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或现象进行说明。

实例要与观点相关,紧扣主题。

6. 总结升华:在答题的结尾部分,对论述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适当升华。

总结时要突出重点,升华时要联系现实或未来发展。

三、注意事项:
7. 史论结合:在答题过程中,史实和观点要紧密结合,用史实证明观点,用观点引领史实。

8. 条理清晰:在论述时,要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可以用序号、分点等方式来组织答案。

9. 语言规范:使用规范的历史学科语言,避免口语化表达。

同时,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10. 态度认真:在答题过程中,要认真审题,仔细分析,不要遗漏要点。

同时,注意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中学历史教学如何进行史论结合

中学历史教学如何进行史论结合

中学历史教学如何进行史论结合乐安县第一中学王爱民历史观是历史学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根本特点是运用唯物主义史观研究历史。

现行的中学历史教材就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通过对具体生动的历史现象的叙述,分析揭示社会发展规律,作出了正确的判断和结论,这就是观点和材料的辩证统一,史与论的有机结合。

因此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的基本特点,它决定了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坚持史与论的结合,重视理论教学,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分析具体历史现象,揭示其本质和规律,而不能满足于表面,满足于就事论事,要深刻认识史与论的关系。

只有全面系统地了解掌握历史现象,才能得出正确的理论结论,故称“论从史出”,只有在充分占有史实的前提下观察历史现象,才能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体现史论结合。

就当前中学历史教学史论结合而言,本人有下面几点粗浅的体会:第一、注重理论教学,史论有机统一中学历史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必须采取科学可行的教法对学生进行历史理论教育、强化史论结合的教学。

这里的关键问题是自觉地、经常地和有针对性地,而不是被动地、偶然地和盲目地。

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历史材料的表面现象去就事论事,而必须体现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和观点和方法。

首先,在宏观的知识体系与历史发展规律的教学中,要注重理论分析,使史论有机结合,且以理论统帅教学。

如对中国古代史知识系统的教学应贯穿的基本观点是:中国古代社会是由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不断发展进步的,奴隶制度、封建制度在它们建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曾经是很先进的社会制度,都曾经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起了最根本的决定作用,阶级斗争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表现形式,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处于一个社会统一体中。

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和斗争,是社会物质、精神财富的源泉和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

著名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等对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等等。

统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六至七单元学情评估

统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六至七单元学情评估

第六至七单元学情评估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英格兰曾在1215年颁布《大宪章》,它之所以被称为“英国自由的基石”,是因为()A.自《大宪章》开始,英国逐渐确立了“王在法下”的基本原则B.《大宪章》明确规定议会权力高于王权C.《大宪章》的颁布结束了英国国王的统治D.《大宪章》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2.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最大成果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

在这种政治模式下,国王不仅“临朝不理政”,而且无权废除任何法律。

下列对国王“临朝不理政”产生重大影响的文献是()A.《大宪章》B.《权利法案》C.《独立宣言》D.1787年美国宪法3.哈里·狄更斯曾说:“从1688年以后……这是一项伟大的成就,而我们是世界上第一个取得这一成就的国家。

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在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在亚洲,日本还在被封建幕府制度束缚。

”材料中“一项伟大的成就”指的是()A.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B.君主立宪制C.分权制衡D.责任内阁制4.运用时间轴培养时空观念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

下列事件中,与②处对应的是()A.法国大革命B.美国独立战争C.拿破仑建立帝国D.英国“光荣革命”5.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写道:“英国在不得不忍痛失去(北美)那一大片殖民地领土之后,还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儿子’后来居上,在现代民主化改革方面遮蔽了作为首创者的母国的光荣。

”这里的“儿子”在现代民主化改革方面的主要成就是()A.建立君主专制B.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C.确立民主平等的法治观念D.建立中央集权联邦制国家6.《全球通史》中说:“正如整个世界感受到斯蒂芬森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共产党宣言》的影响。

”材料强调的是()A.民族主义顽强地对抗着工业化对全球的影响B.理性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C.经济全球化是由先进工具的创制引发的D.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很快被世界所接受并实践7.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

最新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试题(附解析)

最新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试题(附解析)
(2)元朝为统治空前辽阔的疆域采取的行政制度是行省制度。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点睛】
解答本题应注意识记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来巩固统治的措施。
7.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顺治末年,清政府下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
(2)根据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时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多次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明朝八股取士的特点和内容,认识八股取士的危害。
4.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她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延四年,发诏修洛阳之乾元殿(隋场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 “巨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殿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世?……袭 亡隋之弊,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夹。”……上(唐太宗)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磁石“指的是指南针;指南针的发明传播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欧洲新航路的开辟准备了条件。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例如根据材料中“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可以归纳出论点是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对世界的贡献或者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可在围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古代科技发明进行论述,列举具体的史实,史论结合,层次清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半学期)第二单元第6课 戊戌变法 课后作业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半学期)第二单元第6课 戊戌变法   课后作业

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课后作业第6课戊戌变法1.有人将1895年春一群举人的行动当作近代中国的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运动”。

这次行动是( )A.强学会成立B.《万国公报》创办C.公车上书D.百日维新开始2.右图严复雕像坐落在天津古文化街上。

在变法维新运动中,由严复等主持的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是( )A.《海国图志》B.《时务报》C.《知新报》D.《国闻报》3.在1895年的公车上书中,康有为痛陈《马关条约》的危害,强烈主张“拒和、迁都、变法”。

最终得以实践的只有( )A.拒和B.迁都C.变法D.革命4.1898年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

以下内容最能体现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愿望的是( )A.裁撤冗员B.开办新式学堂C.训练新式军队D.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5.戊戌变法失败后,决心用自己的牺牲来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的人物是 ( )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严复6.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

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

前车之辙,可以为鉴……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

”由此可知,他主张( )A.学习西方、发展科技B.变法维新、救亡图存C.解放思想、宣扬民主D.发动民众、进行革命7.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下表中的史实与推论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史实推论A 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B 百日维新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C “明定国是”诏书颁布维新派掌握了国家实权D 戊戌政变提高了光绪皇帝的地位8.改革势必触动部分人的利益,难免遭遇阻力,困难重重。

戊戌变法中有一项改革措施涉及“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和数百万童生”的荣誉和进身之道。

该措施是( )A.奖励发明B.废除八股C.精简机构D.裁汰冗员9.有人认为,戊戌变法虽然仅仅持续了103天,但它却将影响中国人几千年的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撕开了一道口子。

2022-2023学年吉林省长春市汽开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吉林省长春市汽开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吉林省长春市汽开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25.0分)1. 《航拍中国》第三季第一集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约170万年前,他们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据此判断,这一集介绍的省份是()A. 辽宁B. 山西C. 云南D. 山东2.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如图是对史前时期的一次推论,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 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B. 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C. 劳动在从猿向人转变过程中起着决定性因素D. 北京人的外貌全是靠我们的想象和猜测3. 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们生活的地区是()A. 黄河流域B. 长江流域C. 淮河流域D. 珠江流域4. 传说是人们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历史叙述,下列与禅让制度密切相关的是()A. 炎黄战蚩尤B. 黄帝建宫室C. 舜让位于禹D. 启继承父位5. 如图示意图反映的制度最早出现在()A. 夏朝B. 西周C. 商朝D. 秦朝6. 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A. 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B. 三个朝代都是被奴隶起义推翻的C. 与周边少数民族矛盾尖锐D. 朝代末期实行的残暴、腐败统治7.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大分裂、大动荡、大演变、大发展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可以概括为“乱”和“变”。

这里“变”的本质应该是()A. 农业生产发展B. 争霸战争频繁C. 社会制度变革D. 人民不断起义8. 据史书记载,春秋初年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这一史料表明()A. 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B. 周王室强化了对诸侯国的控制C. 统一趋势增强D. 变法使各国实力增强9. 改革常常伴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

按照商鞅变法的规定,应该获得奖励的人是()①勤于耕织的人②经商的人③战场立功的人④固守传统的贵族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10. 楚汉之争的双方是()A. 项羽和刘邦B. 项羽和秦二世C. 刘邦和秦二世D. 陈胜和秦二世11. 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进行的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

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计划

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计划

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计划随着2025年高考的日益临近,历史科目的二轮复习作为巩固提升的关键阶段,对于考生而言至关重要。

以下是复习计划1. 复习目标确定目标设定知识掌握:确保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的所有知识点有全面、深入的理解,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能力提升:提高材料分析、历史解释、论证评价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应试技巧:掌握有效的答题技巧,如时间分配、审题技巧、答案组织等,提高答题效率和准确性。

2. 专题训练安排专题划分:按照历史时期(如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世界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划分专题。

设立特定主题专题,如“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全球化与当代世界”等。

训练方式:每个专题进行系统性讲解后,安排大量精选例题进行练习,强化理解与应用。

定期组织专题测试,检验学习成果,及时调整复习策略。

3. 史论结合实践方法:强调史实与史论相结合,通过具体历史事件、人物分析,理解历史发展规律。

鼓励学生撰写小论文或历史评论,锻炼历史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 适度拓展拓展内容:引入相关学术研究成果,拓宽学生视野,激发探究兴趣。

关注时事热点,分析其与历史事件的联系,培养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能力。

5. 模拟考试与查漏补缺模拟考试:定期举行全真模拟考试,模拟真实考场环境,提高应试心理素质。

分析模考成绩,明确个人优势与不足。

查漏补缺:根据模考反馈,针对性地进行知识点查漏补缺,强化薄弱环节。

建立错题本,定期回顾,避免重复犯错。

6. 方法与技巧总结技巧分享:组织学习方法分享会,邀请高分考生或老师传授答题技巧、时间管理等方法。

引导学生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解题策略。

7. 时间规划与调整规划原则: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表,明确每日、每周的学习任务。

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保证学习效率与身体健康。

调整机制:根据实际学习情况,适时调整学习计划,确保计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设定阶段性目标,定期检查进度,适时调整复习重点。

【2024秋季】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2024秋季】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2024秋季】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卷(含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含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

”按照该标准,下列各项为研究史前时期提供原始史料的是()A.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B.炎帝教民种植五谷的传说C.电视纪录片《解密甲骨》D.《史记》中记载的大禹治水2.小华同学在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内容时,制作了下面的结构示意图。

据此判断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A.早期国家的出现B.社会大变革的时代C.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D.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3.某校准备编写《中华文明之光》校本教材,书稿目录如下,请你为横线处选择恰当的标题()A.诸侯叛乱保疆土B.司母戊鼎说青铜C.《齐民要术》写农学D.尊崇儒术立儒家第一章——文明起源篇第一节一个头骨鸣天下第二节稻粟见原始农业第三节炎黄联盟成华夏第二章——中华文化篇第一节片片甲骨话文字第二节____________第三节兼爱非攻谈思想4.公元前223年农历二月,秦军将士“黑夫”和“惊”兄弟二人给大哥“衷”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这场战事不知道还要持续多久。

”据此可以推断出() A.信中的“战事”指的是长平之战B.该信书写在纸张上C.信中的“战事”是为了统一全国D.该信采用楷书书写5.下面是西汉前期人口数量变化表。

表中所示变化出现的原因是()A.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B.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C.江南地区的大规模开发D.政府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6.制作大事年表是记录历史的重要方式。

以下是一位西汉将领的大事年表,这位将领是()A.管仲B.蒙恬C.项羽D.霍去病7.某历史剧组要拍摄东汉王朝走向衰亡的一组镜头,以此体现东汉中后期朝政腐败、时局动荡、社会混乱的景象。

下列符合剧中要求的素材是()A.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B.王莽改革引发动荡C.黄巾起义推翻了东汉统治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8.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指出,要……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新疆各民族交往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讲清楚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训练七史论结合一、理论说明“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史论结合须坚持五个原则,而史论脱节是史论结合的反面,往往是学生学科能力欠缺的表现,这也是各类型考试关注的重点。

从考试角度来卡,史论脱节是选择题干扰项设置的方法,也是非选择题答题失分的重要原因,十分值得研究。

史论脱节有五个表现。

详述如下:1.违背真实性真实性是指实证性,即史实必须经过严密的证明,必须确保真实性,这是正确推理的前提。

缺乏真实性则往往是试题中干扰项设置的重要方法。

在选择题中,违背真实性主要体现在:表述的绝对化、时间错误、句子附加成分上附着的信息错误等,其中最难识别的是个别错误信息隐藏在正确的信息当中,在审视题支的过程中要加以注意。

2.违背全面性和充分性全面性和充分性是逻辑性的主要内容,由于辨析难度较大,专门独立出来研究。

全面性是对结论来说的,即结论必须涵盖所有的史实信息,不能有遗漏,否则就是以论带史,主观剪裁客观,简而言之就是概括不全。

充分性在逻辑学上的术语是充足理由律,即史料必须充足,能够得出结论,常见的表现是以偏概全,即史实太少而结论太大。

要得出中国古代科技世界领先这一结论,用活字印刷术这一项科技成果说明问题是远远不够的。

3.缺乏针对性针对性其实就是逻辑学上的偷换论题。

偷换论题是干扰项设置的重要方法,它的迷惑性在于表述正确,但是结论与史实缺乏内在联系,你说张三,我谈李四,各吹各的号,各着各的调。

为了便于学生辨认这种错误类型,把它从逻辑性中单独列出来。

对于学科能力欠佳的同学来说,极易被表述的正确性所迷惑,而未充分考虑史实与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如题干谈专制主义,题支谈中央集权,不能构成科学的逻辑关系。

4.违背逻辑性逻辑性是历史学科思维活动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在推理过程中常犯的错误有偷换概念,即在推理中,概念所指的内涵和外延人为地扩大或缩小,导致结论不够严谨。

除此之外,还有虚假理由、自相矛盾等类型。

这类选项判断难度较大,对学生学科思维水平有较强的考查功能。

二、典型考题【典题1】(2014年·浙江卷·16)从甲图到乙图,表明A .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B .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C .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D .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试题分析】这道题答案选B 。

剃发与剪辫是习俗的一种;清初蓄辫表示服从清朝统治;民国初年剪辫表示与满清统治决裂,是孙中山民族主义的直接体现。

从中可以推理出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其他几个选项与题干信息均不能构成严密的逻辑关系。

逻辑推理过程如下:大前提:蓄辫或剪辫是民间习俗之一小前提:蓄辫或剪辫反映了政治变迁结论:有的习俗能够反映政治变迁A 、C 、D 三项均违背了针对性的原则,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故选B 。

【典题2】(2014·江苏卷·1)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A .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 .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试题分析】材料是一个表示转折关系的复句,此复句中省略了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董仲舒神化皇权,贬低民众的地位,这与原始儒学明显不同。

A 属于自相矛盾,违背了逻辑性;B 表述正确;C 和D 两项均属于缺乏针对性,材料讲的是君民地位的高低,题支讲仁爱和德治,文不对题。

故选B 。

甲图 清初男子剃发蓄辫 乙图 民国初年男子剪辫【典题3】(2014·广西卷·12)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

这反映出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试题分析】材料是一个表示转折关系的复句,可以概括为:汉朝的抑商政策与实施效果相悖。

A项属于偷换概念,官方并没有调整抑商政策,而是商业突破了抑商政策的限制获得了发展。

B项属于偷换论题,题干谈抑商政策的成效,题支谈消费观念的变化。

C项错误,属于过度推理,商人虽有财力,有能力生活奢侈,但是未能改变被政治歧视的命运。

D项正确,商业的发展突破了官方抑商政策的局限,使得抑商政策的初衷与实施效果背道而驰。

故选D。

【典题4】(2014•北京卷•15)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试题分析】A项中史实不够充分,仅从历法一项不能得出“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这一结论。

如果要得出这一结论,还要从农业科技、手工业等多个方面寻找支持这一结论的史实。

B项中的史实不够充分,要得出明代文学蓬勃发展这一结论,需要从小说、戏剧、诗文等方面入手,仅仅用一部小说无法得出这一结论。

C项史实与结论之间构成了逻辑关系,材料中对369位宰相的地域情况进行统计研究,证据比较充分。

D项史实不够充分,要得出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必须从扬州与长安、洛阳、苏州、杭州等大都市的综合比较才可以。

这则史实只能够得出“扬州的城市人口远高于农村人口”等结论。

故选C。

三、沙场点兵1.1999年在印尼海域“黑石号”唐代沉船上打捞到近7万件中国瓷器,包括数量不等的越窑青瓷、北方白瓷等,其中有近6万件是唐代长沙窑的瓷器,内有3件完好的青花瓷盘尤为引人注目。

瓷器种类多样,部分瓷器的形制、图案、色彩有明显的西亚、波斯艺术风格。

这一考古发现①说明唐代青花瓷技术已经成熟②印证了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③说明唐代官营瓷窑主要为海外市场而生产④为研究我国古代瓷器生产提供了第一手材料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2.《旧唐书·崔融传》记载:“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货往来,昧旦永日”。

该材料说明唐朝A.政府非常重视发展水陆交通B.重视发展国内商业却忽略海外贸易C.交通的发展促进海外贸易繁荣D.发达的交通有力地促进了货物流通3.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

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

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

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

由此推断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4.曾有历史记载四川地区:“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

街市买卖至三五贯,即难以携持。

”这反映了A.四川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使用铁钱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交子”的产生C.铁钱已不适应当时四川经济发展的需要D.政府规定铁钱只能在四川地区使用5.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这表明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6.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可以做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新知事(县长)于昨日初夜入城,今朝接篆视事(上任)后,即诣各庙拈香行跪礼拜礼,仍是旧官僚之行为也……(新知事)由庚子、辛丑并科举人出身,非新派一流人,可望其布泽于民也。

必然之势也。

”C .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 .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7.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 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

它反映出A .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B .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C .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D .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8.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

这一现象反映当时A .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B .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C .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D .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9.右图为1912年2月15日孙中山率南京临时政府官员拜谒明孝陵(朱元璋陵寝)。

在祭文中,孙中山向“我高皇帝在天之灵”报告“光复汉室”的喜讯,并且说,能够取得这一胜利,正是靠“我高皇帝在天之灵”的启迪所赐。

这说明A .革命派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B .朱元璋的反元事迹激励了革命派C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D .三民主义的目标已经实现10.右图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

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A .维新变法的必要性B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C .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D .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11.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

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12. 右图是1945年7月7日颁发的纪念章。

作为史料,可以用来佐证①全面抗战爆发的时间②新四军的发展壮大③抗日根据地的斗争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13.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调整,主张不依据一个超级大国的意图来考虑对另一个超级大国的政策,也不搞“等距离”。

这说明A.平衡两大阵营成为中国首要的任务B.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而疏远美苏两国C.中国奉行积极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D.国力增强是中国外交独立自主的前提14.雅典执政官克利斯提尼在制定行政选区时,“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并用抽签的办法把这些区指定给各个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所有这些地区都占了一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