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必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必要性
摘要: 商业银行国际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特别是近几十年来,这种趋势更加明显,越来越多的银行加入国际化的行列,其国际业务的比重也逐年上升。商业银行国际化不仅可以降低系统性风险,而且可从其经济的高增长中获得丰厚回报,扩大国际业务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所占比重,提升银行收入的多样化和稳定性。因此商业银行国际化具有非常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
1银行国际化的内涵
银行国际化包括狭义和广义二层含义:从狭义的角度来讲,银行国际化就是指银行的业务活动从国内延伸至国外;同时,业务的规模和性质发生了变化,一般来讲,国际业务的规模较大,交易对象大多为跨国公司、大型企业和外国政府;此外,国际业务的记帐单位大多不是本国货币,而是国际通用货币。从广义的角度来讲,银行国际化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1是银行机构和业务的国际化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银行纷纷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它们除了为本国的居民和所在国的非居民提供传统的金融业务外,还开发了许多游离于实物经济之外的金融衍生工具,共同参与资本的国际大循环。
1.2是银行业务市场的国际化传统的国际市场是开放国内市场的结果,实质上就是原国内市场的延伸,它成了市场所在国居民和非居民之间的信贷中介,其业务必须受该国法令条规的制约;而以欧洲货币市场为代表的离岸市场,受相应法令条规的制约相对较少,因此各国的银行都在努力开拓离岸市场的业务,它一般是在所在国的非居民之间进行国际借贷,这才是真正意义上国际化市场,它们为银行金融资产全球化的配置提供了可能。
1.3是银行金融资产和收益的国际化这是机构国际化、业务国际化和市场国际化的必然结果。银行国际化的演变可以从不同时期的国际金融工具创新中得到反映。20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较为迅速,国际间资本流动加快,各国中央银行为了保护国内货币政策和维护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的相对固定汇率制度,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限制过度的资本流动,而各国银行为了规避管制,开发出了欧洲货币(Eufo-currency)、欧洲债券(Euro-bonds)以及平行贷款(Parallel loans)等创新工具。20世纪70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各国浮动汇率制度的实施导致利率、汇率和通货膨胀呈现极不稳定的波动状态,于是出现了规避利率、汇率风险的工具创新,主要形成包括浮动利率票据(Floating Rate
Notes简称FRNs)以及远期外汇交易(Forward Foreign Exchange)等。20世纪80年代,由于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等原因造成银行信贷质量的恶化,同时银行的筹资成本却愈来愈高;而各国中央银行又要求银行不断提高资本充足率,因此发达国家银行大多通过表外业务管理来进一步回避汇率和利率风险,出现了所谓的“四大发明”:票据发行便利(Note Issuance Facilities,简称NIFs)、互换(Swaps)、期权(Options)以及远期利率协议(Forward Rate Agreements,简称FRAs)等,这些工具形式上是转移风险型创新,但本质上不少是为了合理逃避金融管制。除了金融工具的国际化创新之外,银行的国际化更重要的表现是银行资产负债在数量上的国际化。它们的资金来源与运用均不再为国境所限,这对一国的资源配置和宏观控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推进了各国经济的国际化进程。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世界经济区域化和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银行的国际金融工具创新将朝着国际信贷证券化、资产负债表外化、业务市场全球一体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下去。
2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金融改革20年来,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已迈出了很大步伐。至1998年年底我国已设营业性外资金融机构183家,其中外资银行125家;已设各类外国金融机构代表处554家,此外还有大批此类申请等待受理,充分反映出我国已逐渐成为各国金融机构竞相看好的热点。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的机构网点已遍布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城市,总数达508家,其中中国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已达486个,分布在15个国家和地区。
但是,与发达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银行业国际化水平仍然较低。例如,目前外资银行的引进仍采用开放初期的“严进入、限业务、宽政策”的措施,绝大多数外资银行尚不能经营人民币业务。除中国银行以外的大多数国有商业银行距国际化的标准尚远,它们只是最近几年才开始走向国际金融市场,而且经营管理水平也是比较落后的。我国银行要跻身于世界银行业之林,必须克服其在国际化进程中竞争力不足的问题。
2.1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实际资本金充足率不符合《巴塞尔协议》要求,资产质量不高,盈利能力较差。《巴塞尔协议》集中体现了风险管理的国际规范,它注重从资本的构成和资产的风险权重方面,强调资本与资产的比例关系。在现有社会经济条件下,《巴塞尔协议》的一系列要求客观上限制了我国银行的竞争能力和业务范围。
2.2服务手段落后,金融产品单一外国商业银行老牌资深,实力雄厚,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发达的国际业务网络,电子化程度高,资金调拨灵活,在“硬件”上比我国银行先进。它们广泛采用国际金融领域已有的金融创新成果,再加上服务意识强,在“软件”上也比我们先进。日本富士银行香港分行的41个部门中有14个部门负责市场调查和市场开发,根据客户需要设置其服务功能,而且向客
户提供包括市场信息、市场预测、项目预算、信贷资金、投资顾问和劳资关系咨询等在内的多方面服务。同时,在传统业务的基础上,它开发出许多金融产品,以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需要。我国银行的机构设置行政化,业务范围较窄,金融创新尚处于初级阶段,参与国际竞争则处于不利地位。
2.3经营管理方式落后如在业务管理上,国际上通行的是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即根据变化的经营环境,协调各种不同的资产和负债,在利率、期限及其结构方面的矛盾,进行风险和流动性诸方面的合理搭配和优化组合,以满足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统一。我国银行尽管自1994年开始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但由于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实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不久,经验比较缺乏,从而使真正意义上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难以落实。又如我国银行由于长期形成的观念的影响,往往遵从“存款立行”的原则,将社会效益当作银行业绩的主要标准,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只考核吸收存款的数额而不计成本。外国商业银行一直遵从“效益立行”的原则,它们的经营方针和措施都以获得最大收益为目的,其效益普遍较好。经过多年的积累,外国大商业银行已经形成科学的管理和运行机制,而我国银行业由于相应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或发挥作用,造成整体协调功能不强,优势发挥不够,尤其在国际业务方面经验不多,难以接受银行业国际化带来的挑战。
2.4高级人才相对缺乏国际化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没有思想观念新、竞争意识强、具有丰富金融知识和直接操作经验的人才,银行就很难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商业银行在多年的经营过程中,不同程度上还存在着大锅饭、论资排辈、官僚主义等弊端,从业人员总体上市场经济观念、公平竞争观念、开拓创新观念、经济效益观念、国际金融观念等比较淡薄,造成了银行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不高;另一方面精通业务的高级人才整体比例较低。与之相反,外国商业银行走的是重人才、讲效率的经营之路。进入我国的外资银行机构非常注重人才的选用,为开展业务,往往以较为优厚的工资待遇和其他有利条件从我国银行“挖走”优秀人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构成了巨大威胁。
2.5其他不利因素一些外部条件的不平等也削弱了我国银行的竞争力,如税赋不平等。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局《关于金融、保险企业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从1994年1月1日起,所得税率分别为:国有专业银行55%,股份制商业银行33%,外资银行15%。同时在一些地方政府急于引进外资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外资银行营业税大多获减免,税收负担明显轻于国有商业银行。在利率管理体制上,我国仍实行利率管制,而外国商业银行利率自由化程度较高,利率运用较为灵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力。
3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必要性
3.1银行国际化是商业银行面对金融国际化浪潮的必然选择自2006年12月——我国加入WTO后对金融业的全面开放,我国商业银行拥有良好的机遇,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