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第二课时
高中语文-孔雀东南飞第二课时
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脸面)。阿
母大拊掌,不图(预料)子自归:“十三教 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 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愆,过失)违。 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兰芝惭阿母: “儿实(真实)无罪过。”阿母大悲摧。
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
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言辞敏捷) 多令(美好的)才。
阿母得闻之,零泪Biblioteka 声落:“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状后)。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东 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 夕。”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 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 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 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 四体康且直!”
新妇谓府吏:“何意(为何)出此言!同是被逼 迫,君尔(这样)妾亦然。黄泉下相(互相)见, 勿违今日言!”执手(握手)分道去,各各还家 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 万(无论如何)不复全!
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 挂东南枝(省略)。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 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古:交错 相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 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 (告诫)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令 1.美好的:便言多令才 2.使得:令母在后单
阿母谓阿女:“适(刚才)得府君书,明日 来迎汝。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举行)!”
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移 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 罗。朝(n作状,在早上)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 晻晻(昏暗)日欲暝(日暮),愁思出门啼。
孔雀东南飞第二课时
上堂拜阿母, 阿母怒不止。
今日还家去, 念母劳家里 。
(善良,有修养,识大体)
却与小姑别,
泪落连珠子。 勤心养公姥, 好自相扶将。
(心地善良)
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 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 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 踯躅青骢马,流苏金缕鞍。 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 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 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迎娶场面很热闹、奢华
反衬兰芝貌美、不慕富贵、爱情专一
兰芝“美好”形
象
外表美
足头腰耳指口步
精妙世无双
勤劳
内在美 善良 知书达理
?
揽裙脱丝履, 举身赴清池。
(敢于与封建礼教和 封建家长制作斗争)
兰芝“美好”形
象
外表美
足头腰耳指口步
精妙世无双
勤劳
内在美 善良 知书达礼……
精神美 反抗性
一个聪明美丽、勤劳能干、
•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 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
貌美
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 口如含珠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美丽而镇定、留恋与不舍、坚忍和尊严)
十三能织素, 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 十六诵诗书。
(多才多艺,有教养)
鸡鸣入机织, 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 大人故嫌迟。
刘 兄
探究二:这些美好东西为什么 会被“撕碎”?
讨论:有人说:这场爱情悲剧 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焦仲卿的性格太 过软弱?你同意吗?
汉初几十年中,汉帝国的宗教上 有一个最重大的变化,就是“以孝治 天下”的观念成为国教的一部分。
——胡适
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
2《孔雀东南飞》第二课时教学课件(共25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女主人公都勤劳、美丽 、自尊
都用了赋比兴手法 ,都是现实主义风 格
都有民歌特色
异
《孔雀东南飞 受家长制压迫,双双
》
殉情,悲剧性更强
刘兰芝多才多艺、不慕 名利,忠于爱情
用第三人称叙事, 手法灵活
语言更为口语化 、句式灵活,对 话生动
《氓》
男主人公变心,女主 女主人公刚烈、清醒、 第一人称叙事,抒 通篇四言句式,
C.“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这四句既表明焦母那种顽固
保守的封建等级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焦母要拆散焦仲卿和刘兰芝夫妇的原因。
D.“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这四句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表明
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的爱情故事终于感动上苍,让他们两人化作鸳鸯鸟而结为夫妇。
(2)浪漫的结尾。结尾焦、刘二人化为鸳鸯,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似乎给悲剧带来了一点儿亮色,它像是幻 化的悲剧的光圈。正是因为大众心理不能承受这悲剧的结局,所以才想象出这种浪漫的结尾-既然不能美满于生前,只能 寄团圆于死后。其实这更衬托了故事的“悲”,是“以喜衬悲,借乐写哀”。而且,化为鸳鸯后,“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 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这分明是一种悲鸣,是凄婉的控诉,浪漫中充满了悲情色彩。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一词多义)
动词,辞别 动词,谢绝 动词,告诉,告知
连词,如果 动词,像 代词,如此,这样
板块一、前置测评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一词多义)
动词,顺从、依照 副词,刚才 动词,出嫁
动词,答应 形容词,合适 介词,随着 动词,许配
板块一、前置测评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一词多义)
副词,“我”,指兰芝
《孔雀东南飞》第二课时课件
29段:府吏再拜还,长 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1、乃尔立:就这样决定 段意:作计殉情
30段: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 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 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 13、会因:会面的机会 14、相:互相,彼此
•
段意:赠物留念
9段: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 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 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 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 双。
1、严妆:整装,郑重地梳妆打扮
2、著:穿
3、通:次,遍
4、蹑:踩,踏,这里指穿鞋
1、区区:见识短浅。 2、自专由:自作主张。 3、自由:自作主张 。 4、贤:聪明贤惠。 5、名:名词用作动词,取名 。 6、可怜:可爱 。7、体:体态 。 段意:逼子休妻
5段: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1、伏惟:表恭敬的套词 2、启:禀告 3、取:通“娶”,娶妻 段意:恳求焦母
1、薄禄相:官禄微薄的相貌 2、共事:共同生活 3、何意:哪里料到 4、致不厚:招致您不喜欢。致,招 致。厚,厚遇。 段意:为兰芝争辩
4段: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 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东家 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13、鲑珍:山珍海味
14、郁郁:繁盛的样子。
段意:筹备婚礼
22-31 高潮 结局 双双殉情 22段:阿母谓阿女:“适得府君书,
明日来迎汝。何不作衣裳?莫令事 不举!”
注:1、适:刚才 2、不举:办不成
段意:刘母劝女
23段: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 落便如泻。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 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 裙,晚成单罗衫。晻晻日欲暝,愁思 出门啼。
孔雀东南飞第二课时
欣赏课文画面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母子冲突
举 身 赴 清 池
化探究》P35—36 • 1.一词多义 2.古今异义 • 3.词类活用 4.特殊句式
学生分组完成
“为”
为仲卿母所遣 十七为君妇 为诗云尔 非为织作迟 阿母为汝求 始尔未为久 慎勿为妇死
介词,表被动 wèi 动词,做、成为、作为wéi 动词,作、写 wéi 介词,由于、因为 wèi 介词,替、给 wèi 动词,算、算作 wéi 介词,为了wèi
①会不相从许 ②及时相遣归 ③还必相迎取 ④好自相扶将 ④登即相许和 (代“你”,指焦仲卿) (代“我”,指刘兰芝) (代“你”,指刘兰芝) (代“她”,指婆婆)
(代“他”,指媒人) (2)相(xiāng),副词,表示互相、彼此。如: ①相见常日稀 ②六合正相应 ③黄泉下相见
(3)相(xiàng),名词,相貌;宰相,丞
相。如:
①儿已薄禄相
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4)相(xiàng),动词,仔细看,审察; 辅助,帮助。如: ①伯乐教其所憎者相千里马,教其所爱 者相驽马。(《韩非子·说林下》) ②乐桓子相赵文子。(《左传·赵公 元年》
特殊句式:
为仲卿母所遣
被动句 宾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
誓天不相负 亦自缢于庭树 十三能织素 徘徊庭树下
省略句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偏 义 复 词
※什么是偏义复词? 有些词语两字组合在一起,只取其中一字 的意义,另一个字只作陪衬,叫偏义复词。 例如:
便可白公姥 昼夜勤作息 我有亲父母 逼迫兼弟兄 其日牛马嘶
原指公公婆婆,这里专指婆婆 工作和休息,这里只是工作的意思 父亲和母亲, 哥哥和弟弟, 牛和马,这里指马 这里指母亲 这里指哥哥
《孔雀东南飞》第二课时教案(网友来稿)精选十三篇
《孔雀东南飞》第二课时教案(网友来稿)精选十三篇篇1:孔雀东南飞第二课时教案正如小燕子所言,这一首诗的内涵太多。
如何让学生品出其中的味道,很难操作。
在上第二课时前,我想了很多,但还是和第一课时一样,不得要领。
我只在心中想了想大概要怎么上,还是没有教案,预计先要学生谈读后感受,然后从学生谈感受中阐述开去,顺势引导。
但这中间有太多的不可预料性,不知道会上成什么样子。
在这种忐忑中开始上课。
师生相互问候。
师:昨天我们自由朗读了课文,并且谈了读后感受,跟着朗读磁带把全文读了一遍,了解了课文内容。
我想请问大家,对诗歌的内容都了解了吗?生答都了解了。
师:好的,只有在大家都了解的情况下,我们才能深入地研究文本。
下面我想请大家前后左右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把自身读完全文的感想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
生开始交流,讨论比较热烈。
师走下讲台,倾听生交流,并回答生明确提出的一些问题。
学生交流讨论了好十来分钟,我发目前些学生的思维展得很开,已经深入到文本中去了,心中甚是高兴。
对下面的教学,也有点底了。
师停止讨论。
师:刚才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我听了一些同学的看法,觉得很好,那,就请大家畅所欲言,把你心中所想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过了几秒钟,无人举手。
我观察到一位学生想举手,但又不敢,于是微笑着点出他的姓名,请他回答。
生:我觉得古代的人都不能自主自身的婚姻,都要听父母的,这很可悲。
我顺势问文章中哪些句子体现了这一点,学生翻书找到相关句子进行了回答。
生:焦母要焦仲卿把刘兰芝赶回去,焦仲卿就顺从了。
接着又问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感想。
几秒钟后,一生举手。
生:我觉得他们两人为什么要选择死呢?难道他们两个不可以私奔吗?他们完全可以逃出去,找个地方隐居,过上幸福的生活。
如果没有任何准备,我相信自身对这个问题可能会不知道处理,幸亏在开始与学生交流时,听到了这个学生的疑问,因此我才不致惊慌失措。
师:你提到了一个问题,既然相爱,为何不争取一下,有哪位同学就这个问题说说自身的.看法?生:我认为是因为古人很讲究“孝道”,焦仲卿不肯私奔,是为了尽孝,要照顾自身的母亲后半生。
孔雀东南飞第二课时教案
孔雀东南飞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分析刘兰芝和焦仲卿的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悲剧命运的成因。
2、体会诗歌中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理解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认识封建礼教和家长制的罪恶。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分析刘兰芝和焦仲卿的人物形象,把握他们的性格特点。
(2)理解诗歌的主题,认识封建礼教和家长制对青年男女爱情的摧残。
2、难点(1)探讨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
(2)理解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3 分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对《孔雀东南飞》这首诗的初步印象,以及对故事梗概的掌握情况。
然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深入分析人物形象。
2、人物形象分析(20 分钟)(1)刘兰芝①请学生找出描写刘兰芝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点。
例如:“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多才多艺“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勤劳能干“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自尊刚强“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善良重情②引导学生讨论刘兰芝被遣归的原因,除了焦母的刁难,是否还有自身性格的因素。
(2)焦仲卿①让学生分析焦仲卿在面对母亲的压力和妻子的被遣时的表现,概括他的性格特征。
例如:“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对爱情忠贞“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
”——软弱无奈②思考焦仲卿的软弱是否是导致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3、悲剧根源探讨(15 分钟)(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源。
(2)引导学生从社会制度、封建礼教、家庭关系等方面进行思考。
(3)每组选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明确:封建礼教和家长制的束缚是造成他们悲剧的根本原因。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子女的婚姻往往由父母决定,个人的意愿得不到尊重。
《孔雀东南飞》第二课时教案
孔雀东南飞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孔雀东南飞》第二课时的课文内容,理解故事情节。
2.能够熟读课文,正确朗读音标和生词。
3.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想象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的内容,理解故事情节。
2.正确朗读课文,熟悉音标和生词。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孔雀东南飞》第二课时课文。
2.学生课本、笔、纸等学习工具。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1.引入课文:向学生简单介绍《孔雀东南飞》第二课时的故事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孔雀的特点和飞行的方式。
5.2. 阅读理解1.学生独立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默读。
2.集体朗读:全班带着读音纠正的角色进行课文朗读。
5.3. 课文讲解1.对生词进行解释:学生遇到不懂的生词,老师给予解释,并让学生跟读。
2.解析重点句子: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让学生理解句子背后的意思。
5.4. 综合训练1.合作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学生讨论一下课文中孔雀为什么只飞到东南而不飞到其他方向。
2.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就讨论结果进行展示,全班共同讨论。
5.5. 拓展活动1.分角色朗读:将课文中的角色分配给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朗读,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感受。
2.创作故事: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创作一个类似的故事情节,并进行口头表达。
六、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孔雀东南飞》第二课时的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继续努力,保持对英语学习的热情。
孔雀东南飞第二课时
人物形象:
• •
《礼记•本命》: 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 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礼记》中还规定: 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1.兰芝没有遵从封建礼教的妇德要求, “本自无教训”,“举动自专由”,平日的言行, 超越了封建礼教的规范,因而为焦母所不容。 (三从四德) 2.兰芝多年不生育,焦母为传宗接代考虑, 找借口驱逐兰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3.焦刘两家贵贱悬殊,门第不对,焦母见 异思迁,为娶进罗敷而逼走兰芝。(门第观念) 4.焦母无法理解也不能容忍仲卿与兰芝间 真挚热烈的爱情,因而必欲逐之而后快。(寡母 恋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封建礼教的“三从四德”:在家从父, 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德、妇容、妇 言、妇工。
三从即: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 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 导意义;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 辈、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 份,想办法扶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 四德即:女子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 是容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 言语,指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 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的语句。工,治家之道, 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 活方面的细节。
出故事;又为全诗定下了悲剧的基 调,形成了缠绵凄楚的气氛。
《孔雀东南飞》第二课时
1、鉴赏课文,分析刘兰芝、焦仲卿、刘兄、焦 母的人物形象。
形体美
足 头 腰 耳 指 口 步来自精妙世无双勤劳:兰芝自诉 品质美 善良:与小姑别 知书达礼:与婆婆别 精神美 反抗性 焦母 兄长
•一个聪明美丽、勤劳能干 善良、知书识礼、坚强忠 贞、富有反抗精神的妇女 形象。
焦仲卿:忠于爱情: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 友”。 对母亲:开始——既孝又怨,
不敢违抗。 后来——对爱情的忠贞战胜了 对母亲的孝顺、屈从,最后自 缢于庭树,作了最强有力的反 抗。
一个忠厚善良,忠于爱情,由顺从 到抗争(消极抗争)的叛逆形象。
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 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她既极端的蛮横无理,又 一味的独断专行。对焦刘的婚姻强行拆散,对儿 子软硬兼施。
(3)没有生下一男半女。“不孝有三,无后为 大。” (4)长期寡居,蛮横无理。妒忌儿子媳妇的恩爱 和美。 (5)恋子情节。不想有人分享对儿子的爱。
诗歌通过焦仲卿与刘兰 芝的爱情悲剧,有力地揭露 了封建礼教,特别是封建家 长制的罪恶,同时热情地讴 歌了焦仲卿和刘兰芝为了忠 贞不渝的爱情,争取婚姻自 主,宁死不屈地反抗封建恶 势力的斗争精神 。
一、解读小序,把握情节
1、思考:序言是介绍或评述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文字 本文的小序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个序只有53个字,它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全诗故事的 梗慨,交代了叙事作品中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 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奠定了故事的感情基调。 2、思考:根据小序对全诗故事梗概的介绍,全诗可分为 哪几部分? 托物起兴(1 - 1) 兰芝自遣(2 - 2) (开端) 夫妻誓别(3 -12) (发展) 兰芝抗婚(13-22) (发展) 双双殉情(23-32) (高潮) 告诫后人(33) (尾声)
孔雀东南飞第二课时写作手法及拓展
几百年后,一个叫梁山伯的 寒士,一个叫祝英台的士家 女子,两情相悦却有缘无份, 演绎了一出无奈的“化蝶”。
祝英台与梁山伯
陆游与唐婉
又几百年后,一个叫沈园的地方,一个 叫陆游的诗人,娶了一个叫唐婉的女子, 伉俪相得,琴瑟相和,好一对神仙眷属。 然而,这一切,并不随陆母之意,逼迫 夫妻离异。几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满 怀郁闷踽踽独游,邂遇唐婉,唐遣人送 酒致意,陆游满怀伤感,词成《钗头凤》 一首,唐婉和之。不久,唐婉抑郁而亡。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作者极力铺叙渲染办婚礼的紧张繁忙、聘礼的豪华隆重, 有两个作用:
①侧面写出兰芝的品德、容貌。府君家如此郑重地迎娶 兰芝,正说明焦母遣归兰芝的无理、兰芝的无辜。
②以乐衬悲,更突出了兰芝的悲剧命运,为后面的突转 蓄势,更加突出作品的悲剧性。
表现了环境的凄凉,也暗示了人物内心的悲哀,并为下 文焦仲卿的殉情作铺垫。
“树木”“庭兰”象征焦、刘二人美好情感,“大 风”“严霜”象征摧残他们的封建家长制。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1.文章写太守办婚事的盛况有什么作用?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2.“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这一环境 描写,有什么作用?“树木”“庭兰”“大风”“严霜” 等意象象征什么?
尾声化鸳鸯充满了什么色 彩,结构上有何作用?
下阕改拟女子口吻,自然是写唐氏泣诉别后相思之情:眼前 风光依稀如旧,而人事已改。为思君消瘦憔悴,终日以泪洗 面。任花开花落,已无意兴再临池阁之胜。当年山盟海誓都 成空愿,虽欲托书通情,无奈碍于再嫁的处境,也只好罢了。
唐琬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高中语文-孔雀东南飞_第二课时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
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 “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 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 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 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 充,说的是一件事。
• ①山清水秀→山水清秀(明白是互文, 就不会把"山清水秀"写成"山青水秀")
五、双双殉情(22-31) (高潮)
六、魂化鸳鸯(32) (尾声)
1段: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这两句既是起兴,以孔雀飞离
时徘徊眷恋的情景,引出故事;又 为全诗定下了悲剧的基调,形成了 缠绵凄楚的气氛。
2段:“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 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 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 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 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 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 遣归。”
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 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
迎亲 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
不慕荣 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利
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 丝,磐石无转移”。
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自己比作柔韧的蒲 苇,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 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
相关链接XIANGGUANLIANJIE
汉时,社会不看重妇女的贞节问题,女人丧 偶或离婚仍可再嫁。西汉司马相如就娶了守寡的 卓文君。蔡文姬就嫁过多次。史书记载汉景帝也 把有过婚史的王氏立为皇后。汉代,婚姻重视门 第。刘兰芝被休回娘家只十多天,县令、太守相 继就为儿子说婚。说明刘兰芝的貌美德高,同时 也见当时的婚俗。县令、太守为子求婚,于刘家 有择门第的意思,家人是为一己私利,寡妇不嫁 反而受到种种欺凌。刘兰芝被兄长逼嫁投身清池, 是当时不少寡妇悲惨命运的反映。
《孔雀东南飞》第二课时(2018)
3、通:次,遍 4、蹑:踩,踏,这里指穿鞋 5、玳瑁:连绵词,水生爬虫,可制装饰 品。 段意:临行装束
2015/12/8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http://www. 友情提供
• 10段: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 “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 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 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 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 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 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 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 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2015/12/8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http://www. 友情提供
2015/12/8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http://www. 友情提供
蒲 苇 纫 如 丝 , 磐 石 无 转 移 。
君 当 作 磐 石
, 妾 当 作 蒲 苇 ,
鸡叫屋外将要天亮,新妇起来梳妆打扮。 穿上我的绣夹裙,每件事四五遍。脚下 穿丝鞋,头发上装饰品光闪闪。腰上束着 像(泉水一样)的洁白的绸子,耳朵上 戴着珍珠耳坠。手指像削尖的葱根,嘴唇 像含着朱砂。娇小玲珑迈着小步,美妙 世上没有第二个。
12、新妇谓府吏:“感君区
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 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 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 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 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 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 同依依。
2015/12/8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http://www. 友情提供
• 1、区区:真情挚意 • 2、若见录:如此记挂我。若,如此。见, 指代副词,代“我”,相当于“相”。录, 记。 • 3、纫:通“韧”,柔韧牢固 • 4、父兄:偏义复词,指哥哥 • 5、逆:逆料,想到将来 6、煎:动词使动 用法 • 7、劳劳:怅惘若失的样子8、依依:留恋的 样子 • 段意:夫妻誓别
15、《孔雀东南飞》第(2)课时教案五篇
15、《孔雀东南飞》第(2)课时教案五篇第一篇:15、《孔雀东南飞》第( 2 )课时教案课题:15、《孔雀东南飞》第(2)课时教案备课教师: 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2、品味语言3、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重点:1、刘兰芝、焦仲卿的性格特征2、品味语言教学难点:1、刘兰芝、焦仲卿的性格特征2.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法上课时间:20120924 教学过程:一、导语由朗读序言引入。
二、人物形象和对话(一)、语言描写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刘兰芝:坚强、持重,自尊,果断,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十三能……十六诵诗书”——知书达礼“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自尊“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 “举身赴清池”-果断“新妇起严妆,”-镇定,庄重“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比较懦弱,胆小怕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坚贞不逾“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极端蛮横无理,一味独断专行。
势利。
“何乃太区区”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吾已失恩义,会不想从许”“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4、刘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
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
(二)、外貌描写“严妆”部分,堪称人物外貌描写的经典,做到了“形神兼备”。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流光溢彩,极尽张扬之能.——说明刘兰芝美到极点。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服饰追求素雅——情之专一。
高中语文-孔雀东南飞 第二课时
运用铺陈之法极写豪华排场, 1.是反衬兰芝内心的痛苦和悲伤。 2.衬托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品质; 3.以太守家的喜庆和焦刘的凄悲对照, 强化了悲剧性;
兰芝回家后,媒人两次上门说亲。第 一次兰芝坚定拒绝了,而第二次为什么 又答应了?
第一次,是因为有母亲的理解和默默支 持;
第二次,兄长逼婚,她对哥哥了如指掌, 自知哀求没用,且以她的个性也不会去哀 求。
允婚是对命运的无奈,但兰芝选择可以看 出她已暗下决心以死捍卫自己的爱情。反 映忠于她爱情,反抗封建礼教刚烈一面。
相关链接XIANGGUANLIANJIE
朗读22—31 (双双殉情)
相关链接XIANGGUANLIANJIE
朗读32 (告诫后人)
更好地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爱情、 幸福生活的向往。
人 物 形 象
▲人物形象
外
刘兰芝—
柔 内
刚
善良温顺 果敢叛逆
勤劳聪慧 有教养 不卑不亢 勇于反抗 轻荣华 忠于爱情
焦仲卿
忍辱负重 消极反抗 忠于爱情 走向叛逆
焦母Leabharlann 蛮横无理 独断专行封建家长制和礼教的代表。
刘兄
性行暴戾 趋炎附势 尖酸刻薄 冷酷无情
典型的市侩形象
▲社会意义(主题)
控拆封建家长制的罪恶 批判礼教的罪恶
1.从结构上:为下文兄长逼婚, 为爱殉情埋下伏笔。
2.从内容上:突出夫妻感情上的 互相理解,眷恋,分离非己所愿而 是所迫,为后面的殉情奠定了基石。
相关链接XIANGGUANLIANJIE
朗读13—21 (刘兄逼嫁)
相关链接XIANGGUANLIANJIE
汉时,社会不看重妇女的贞节问 题,女人丧偶或离婚仍可再嫁。西汉司 马相如就娶了守寡的卓文君。蔡文姬就 嫁过多次。史书记载汉景帝也把有过婚 史的王氏立为皇后。
孔雀东南飞第二课时教案
孔雀东南飞第二课时教案第一篇:孔雀东南飞第二课时教案淄博中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语文必修5 前置作业编写人:王秀芝审核人:田永丽使用日期:2014年9月日总编号:1《孔雀东南飞》(并序)第二课时姓名组别教师评价【学习目标】1、熟读文章,把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了解兰芝母亲和兄长的性格特点,并进一步把握兰芝这一人物形象。
【文本探究】一、结合课下注释,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将加点字词含义写在课本上。
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
阿母大拊掌:“不图(料想)子(你)自归!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
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
”阿母大悲摧。
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
年始(才)十八九,便言(善于言辞,很会说话)多令(美好)才。
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
” 阿女含泪答:“兰芝初还时,府吏见(放在动词前,表对自己怎么样)丁宁,结誓不别离。
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好,合适)。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再)谓之。
”阿母白(告诉)媒人:“贫贱有此女,始(才)适(女子出嫁)还家门,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幸(希望)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媒人去数日,寻(不久)遣(派遣)丞请还。
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
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
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
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阿母谢(谢绝)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注音:liáng)!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注音:pǐ 释义:坏运气)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谢(辞别)家事(侍奉)夫婿,中道还兄门,处(注音:chǔ)分适(适合,依照)兄意,那得自任专?虽与府吏要(注音:yāo 释义:约),渠(他)会永无缘。
登即(立刻)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雀东南飞第二课时孔雀东南飞第二课时正如小燕子所言,这一首诗的内涵太多。
如何让学生品出其中的味道,很难操作。
在上第二课时前,我想了很多,但还是和第一课时一样,不得要领。
我只在心中想了想大概要怎么上,还是没有教案,预计先要学生谈读后感受,然后从学生谈感受中阐述开去,顺势引导。
但是这中间有太多的不可预料性,不知道会上成什么样子。
在这种忐忑中开始上课。
师生相互问候。
师:昨天我们自由朗读了课文,并且谈了读后感受,跟着朗读磁带把全文读了一遍,熟悉了课文内容。
我想请问大家,对诗歌的内容都了解了吗?生答都了解了。
师:好的,只有在大家都了解的情况下,我们才能深入地研究文本。
下面我想请大家前后左右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把自己读完全文的感想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
生开始交流,讨论比较热烈。
师走下讲台,倾听生交流,并回答生提出的一些问题。
学生交流讨论了好十来分钟,我发现有些学生的思维展得很开,已经深入到文本中去了,心中甚是高兴。
对下面的教学,也有点底了。
师停止讨论。
师:刚才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我听了一些同学的看法,觉得很好,那么,就请大家畅所欲言,把你心中所想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过了几秒钟,无人举手。
我观察到一位学生想举手,但又不敢,于是微笑着点出他的姓名,请他回答。
生:我觉得古代的人都不能自主自己的婚姻,都要听父母的,这很可悲。
我顺势问文章中哪些句子体现了这一点,学生翻书找到相关句子进行了回答。
生:焦母要焦仲卿把刘兰芝赶回去,焦仲卿就顺从了。
接着又问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感想。
几秒钟后,一生举手。
生:我觉得他们两人为什么要选择死呢?难道他们两个不可以私奔吗?他们完全可以逃出去,找个地方隐居,过上幸福的生活。
如果没有任何准备,我相信自己对这个问题可能会不知道处理,幸亏在开始与学生交流时,听到了这个学生的疑问,所以我才不致惊慌失措。
师:你提到了一个问题,既然相爱,为何不争取一下,有哪位同学就这个问题说说自己的看法?生:我认为是因为古人很讲究“孝道”,焦仲卿不肯私奔,是为了尽孝,要照顾自己的母亲后半生。
师:恩,说到了孝顺,有道理。
生:我不同意孝顺一说。
如果说不逃走是孝顺,那么后来殉情也是不孝顺了。
因为你死了,又有谁去照顾你母亲呢?逃走是不孝顺,殉情也是不孝顺,不如逃走,还可以保全爱情。
师:是啊,殉情也是不孝顺,那为什么不私奔呢?生:我认为焦仲卿不逃走,是因为他还觉得有希望,他只是要刘兰芝暂时回家,希望自己最终能说服母亲改变主意。
师:哦,还抱有希望。
你从哪里得出这个结论的。
课文中有没有体现?生:有。
师:你读读相关的句子?生读:“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卿但还家去,吾今且报府。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这两句话说明焦仲卿是想先把事情放一放,以后想办法说服母亲,再把刘兰芝接回来。
师:恩,说得很有道理,从课文中找到了依据。
生:我还有个问题,课文最后写“两家求合葬”,我觉得焦仲卿的母亲在焦仲卿他们生前就不好好对他们,死后才想到对合葬,有点惺惺作态。
生:我觉得这是焦母在拥有的时候不懂得珍惜,人死之后才觉得可贵吧!师:这种生前不懂珍惜,死后才觉可贵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可不可能发生?生:现实生活中有。
生:现实生活中也有这种事,就是有的儿女对父母不好,父母死后把丧事办得很风光,这到底是良心发现还是要面子?师:是。
生活中这些情况都有。
来源于生活,文学作品才会让人觉得真实。
其实不仅我们中国的文学作品有这样的写法,外国的很多文章中也有这样的结局。
比如我们都非常熟悉的莎士比亚,他的作品——生纷纷抢着回答:《罗密欧与朱丽叶》师:是的,他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就与我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的结局相似。
罗与朱两个家族是世仇,但他们两个相爱了,最终因各种原因,两个人双双毙命。
此时两家才化解仇恨,把他们合葬在一起。
这后面怎么进行的,记不大清楚了,问了几个学生,对这里也有点模糊,说是我到了这里,就说这些问题就讨论到这里,来谈谈焦母。
于是大家就开始谈焦母。
生:焦母很专横。
师:从哪里体现?生:文章第二段,刘兰芝日夜劳作,她还要嫌弃她。
师:恩,找得对。
我们看,刘兰芝是“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说明她很勤劳,但是“三日断五匹”,“大人”还“故嫌迟”,这表明焦母对刘兰芝的要求——生:太苛刻了。
师:对,太苛刻。
师:焦母是怎么评价刘兰芝的?书中原句。
生:“此妇无礼节,举动专自由。
”师:那刘兰芝是不是如此呢?生:不是。
书中有“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刘兰芝并不是不听婆婆的话,而是很事事顺从婆婆。
师:既然如此,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讲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摩西曾经在论坛上说讨论兰芝被遣原因是画蛇之笔。
我本不想讨论,但已明显感到学生对这问题很感兴趣,觉得还是很有必要探讨一番。
学生开始讨论。
生:我觉得她是嫉妒刘兰芝,因为焦仲卿那么爱刘兰芝。
这个学生一说完,我就觉得惊讶,我没想到学生有这么强的猜测能力。
师:你分析得有一定道理。
因嫉妒而生怨恨,嫉妒是无论在哪个年龄阶段的女性都拥有的特点。
当然,有学生并不赞同嫉妒之说。
生:我猜测是因为她觉得刘兰芝的陪嫁太少了。
师:你如何得知?生:文章没有说,但可能就是如此。
生:有可能是秦家有地位,可以帮助焦升官。
生:如果秦家有地位,那有什么理由嫁给焦?她不会选择更好的吗?师:刚才大家提到了家庭地位。
我想问问大家,焦与刘的家庭条件分别怎样?生:焦是府吏,在太守衙门里任职,有升官的可能。
师:刘呢?书中有没有相应句子?生:有。
辞别之时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从小生长在乡间。
地位低下。
师:古人结婚很讲究——生:门当户对。
师:焦母有没有相关句子?生开始找。
生:焦决意自杀时有,“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特别指出“贵贱”二字。
但马上又有学生质疑了。
生:既然看重贵贱,门当户对,为什么开始又同意娶刘兰芝呢?这个问题一出来,马上令其他学生议论纷纷。
我也很高兴学生有如此强烈的质疑能力,这才是我想要看到的结果。
有一位学生思考几秒钟后,马上站起来阐述自己的理由。
生:我有一个很荒唐的理由,我觉得可能是因为焦母嫌弃刘兰芝无后。
因为有的学生还在议论,可能没听清,我就把这个学生的说法重复了一遍。
马上有学生笑了。
也有学生点头表示赞同。
我顺势引导。
师:我们文章中有没有提到焦刘的子女?生答没有。
有学生在下面开始说“无后为大”的话了。
我抓住这一点,又说师:古人说“孝”,有这么一说,“不孝有三——”学生跟着说,我就说很可能这也是原因之一。
课上到这里,就下课了。
后记:其实讨不讨论原因我觉得并不重要,我想要说的是,学生的智慧是无穷的,在教学中,有些问题我们可以认为是不重要的,但是如果学生有了某种欲望,而且并不是特别不好的欲望,我们还是可以加以引导的。
这节课其实容量还是不大。
我只是根据学生的发言加以引导,学生讲到哪我就引导到哪,我觉得有点能明白李镇西老师上《致女儿的信》里说的要时时留意学生的发言的话了。
我明天打算让学生明白,其实所谓的理由都是“无谓”的,刘被遣是背了“莫须有”的罪名的,这才是令人伤感的地方。
要让学生明白“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道理。
要让学生体会到刘的悲剧的根源及文章悲剧意义。
如果学生能够感受到悲凉,那么讲授本堂课的目的就达到了。
在另一个班上的时候,有学生又问到文章为什么又写刘再嫁?如果按古代观念,被遣的女子还能得到“县令”“太守”的垂青,是不可能的。
学生进行了探讨,也很成功。
到这里看到了边老师的卓越的教学机智和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了.感觉最深的一点就是,边老师与学生在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对话的同时,又时时不忘引导学生走回文本, 没有让语文课上的讨论从观念到观念.我听过一教师上这一课也出现了学生说让刘焦私奔的问题, 当时那教师大赞学生有创新,并顺势推出刘的性格一大特点:不珍惜生命。
对于学生这种以今非古、割裂历史的看法教师竟然下如此的判断,我感到很悲哀。
尊重、珍视学生主体感受,重视个性化阅读并不是让教师放弃话语权,一些教师不敢对学生的结论说半个不字,这应该是对新课改的一个误解吧。
期待看到边老师更精彩的下文。
到这里看到了边老师的卓越的教学机智和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了.感觉最深的一点就是,边老师与学生在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对话的同时,又时时不忘引导学生走回文本, 没有让语文课上的讨论从观念到观念.太同意你的观点了,课改应该走出上面所说到的误区,如此才能是真正意义上的课改。
其实明天的课本人仍然没有写好教案,只在脑中反复琢磨,究竟会上成什么样子,还不清楚。
估计会上得很糟糕。
铁皮鼓的评价呵呵,好啊! 课例收到,觉得很有意思。
当然我可以分析得非常深入,但是否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不知道了。
所以很欣赏这种上法,有些接近李老师的某些想法了。
(他肯定是无时间来看的) 这节课有一定的生成性。
但生成性有一个前提,就是老师必须花相当大的精力研究教材,应付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一切问题。
(其实即使当堂提出的问题老师回答不出来也不要紧)我注意到李老师就是这么做的。
这节课学生思维活跃,老师引导得当,但总觉得还可以引导得更好一些。
有些学生的提法有偏颇,老师就要及时设疑或与之辩论。
比如能不能由“生小出野里”说明刘兰芝的出身?(刘兰芝说这句话的时候本来就是赌气,含有自贬的意思,还不能完全等同于谦词) 不但如此,里面许多有意思的话题都在考验老师的水平,比如关于再嫁的问题。
(当时公主再嫁的都不少)尊重文本而又不囿于文本,讨论气氛活跃,很理想的课堂。
老师引导得自然而不生硬,但我觉得老师在这堂课上似乎还应该表现得再有作为一些。
今天上了第三课时。
效果也不错。
但是因为学生的发言太多了,下课之后记不清楚了。
所以无法整理成实录,就把整个过程大概说说吧。
师生问候。
师:上节可我们探讨了刘兰芝被遣的原因。
大家分析了三个原因,一是“嫉妒”,二是“贵贱”,但是“无后”。
其中分析“贵贱”时在课文中找到了依据。
我想请问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刘兰芝拜辞时说的话之前的那一段。
就是描写她的穿着打扮的那段话。
我想问她为什么要如此盛装打扮?学生开始思考。
我继续引导,说焦母遣送刘的理由是“无礼节”与”举动自专由”,后来说要为焦重新找一个,是秦,而秦在焦母眼中是怎样的人?学生找到书中原句进行了回答。
我顺势问到,描写打扮与焦母这段话有什么联系?马上有学生说是“吃醋”。
我反问是如此吗?又有学生说是“嫉妒”,我又反问。
然后要学生不可随便猜测,要抓住原文分析。
有学生分析到了“倔强”,“不服气”“不甘心”。
有这意思了,但我认为还不太好。
顺着“倔强”一说,总结到是“自尊自爱”。
学生也体会到了此处文章的意趣。
而后就要学生说说刘兰芝拜辞的那段话的意思。
学生方明白“生小出野里”是负气之话。
之后顺势引导学生兰芝被遣的原因(焦母的两条理由)都被推翻,那是什么罪名。
学生至此明白是背负了“莫须有”的罪名。
我再引导学生从“莫须有”的罪名去体会文章的悲剧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