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地质报告

合集下载

建设水库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建设水库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正文应包括绪言、区域地质概况、工程区及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天然建筑材料、结论与建议。

绪言包括1.工程位置、工程主要指标、主要建筑物的布置方案。

2.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地质勘察主要论文及审查、评估意见。

3.本阶段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概况,历次完成的工作项目和工作量。

区域地质概况应包括:1.区域基本地质条件。

2.可行性研究阶段区域构造稳定性的结论和地震动参数。

3.区域构造稳定性复核工作及结论。

工程区及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对于不同的工程区及建筑物对应着不同的工程地质条件,现将其复述如下;A.水库区工程地质条件应包括以下的内容:1.基本地质条件。

2.水库渗漏的性质、途径和范围,渗漏量及处理措施建议。

3.水库浸没的范围,严重程度分区及防治措施建议。

4.库岸不稳定体及坍岸的范围、边界条件、稳定性和危害程度,处理措施建议。

5.水库诱发地震类型、位置、震级上限,对工程和环境的影响,监测方案总体情况。

B.大坝及其他枢纽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条件包括以下内容:C.1.坝址工程地质条件应包括地质概况,各比选坝线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存在的问题,坝线比选的地质意见,选定坝线与坝型的工程地质条件、防渗条件、坝基岩体分类、坝基坝肩稳定、物理力学参数及工程处理措施建议等。

2.引水隧洞、泄洪隧洞工程地质条件应包括进出口边边坡,隧洞工程地质条件分段说明,围岩东城地质分类和工程地质问题评价及处理建议。

3.厂址工程地质条件应包括厂区工程地质条件,调压井或压力前池、地下压力管道或明道、地面(地下)厂房、尾水渠(洞)的工程地质条件,地下洞室围岩的分类,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评价与建议。

4.溢洪道、通航建筑物和导流工程等工程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问题评价。

D.边坡工程地质条件应包括基本地质条件,主要节理、裂隙和断层等结构面分布及组合关系,边坡稳定性分析的边界条件和物理力学参数,边坡稳定性及工程处理措施建议等。

E.引调水工程的工程地质条件应包括基本地质条件,渠道、隧洞、渠系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条件、物理力学参数、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评价及处理措施建议等。

关于张坊水库几个地质问题的报告

关于张坊水库几个地质问题的报告

关于张坊水库几个地质问题的报告关于张坊水库的几个地质问题的报告一、引言张坊水库位于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南部,是一座重要的水利工程。

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张坊水库的地质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

本报告将就张坊水库的几个地质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地质问题一:地震活动张坊水库所在地区位于华北地震带上,地震活动频繁。

根据历史地震数据和地震地质调查资料,该地区存在较大地震的潜在风险。

地震对水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水库大坝的稳定性:地震会给水库大坝带来巨大的振动力,可能导致大坝的破坏甚至倒塌,从而引发洪水灾害。

2. 水库库区地质灾害:地震可能引发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给水库库区带来严重的破坏和威胁。

3. 水库周边建筑物安全:地震可能对水库周边的建筑物造成破坏,进而影响水库的正常运行和维护。

为应对地震风险,张坊水库管理部门应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提高水库的抗震能力。

三、地质问题二:地质滑坡张坊水库周边地质条件复杂,存在较多的地质滑坡隐患。

以下是地质滑坡对水库的影响:1. 滑坡对库区的淤积:地质滑坡会带来大量的土石流和泥石流,这些杂质会淤积在水库底部,导致水库的有效容积减少,影响水库的蓄水能力。

2. 滑坡对大坝的稳定性:滑坡的发生可能会对水库大坝的稳定性造成威胁,增加大坝的滑坡风险。

3. 滑坡对库区安全的威胁:地质滑坡可能对水库库区的居民和设施造成威胁,需要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确保库区的安全。

为预防地质滑坡,张坊水库管理部门应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和评估,制定相应的防灾预案,并采取加固措施,提高水库的抗滑坡能力。

四、地质问题三:地下水位下降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张坊水库所在地区的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增加,导致地下水位逐渐下降。

地下水位下降对水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水库蓄水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会导致水库的蓄水量减少,影响水库的供水能力。

2. 水库大坝的稳定性:地下水位下降可能会引发土壤的沉降,增加水库大坝的沉降风险,对大坝稳定性带来威胁。

丰城清潭水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丰城清潭水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某某市清潭水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初步设计)某某院证勘乙字141127-KY二OO四年九月某某院院长:总工:某某市清潭水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报告编写:地质人员:钻探机组:校核:审核:目录1 前言2 区域地质概况2.1 地形地貌2.2 地层岩性2.3 地质构造及地震烈度2.4 水文地质条件3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3.1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3.2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评价4 大坝质量评价4.1 坝体概况4.2 坝体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评价5 输、泄水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5.1 左岸坝下涵管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5.2 溢洪道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6天然建材7结论及建议附表: 1、某某市清潭水库土工试验表附图1、某某市清潭水库工程地质平面图(清潭-地-01)2、某某市清潭水库工程地质剖面图(A-A) (清潭-地-02)3、某某市清潭水库工程地质剖面图(C-C、B-B) (清潭-地-03)4、某某市清潭水库渗透剖面图(A-A) (清潭-地-04)5、钻孔柱状图9张1 前言清潭水库位于某某市董家镇枧溪村,距董家镇约8km,水系属药湖支流,该水库控制流域面积通2.37km2,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的小(一)型水库。

清潭水库于1958年10月开始动工兴建,1959年4月大坝填筑至76.5m高程后停工,1960年9月复工后大坝填筑至79.0m高程又停工,1964年社教复工把大坝填筑至82.0m高程,当年蓄水试运行,1974年水利冬修把大坝加高3.0m,从而达到现有规模,同时把原涵管封堵,新建一座0.6×0.8m的方涵。

现有坝顶高程84.47~85.02m,坝顶宽约2.5~4.0m,本次勘探最大坝高13.80m,正常高水位为82.54m,坝顶长约295m;坝体左端及中部各设有灌溉涵管一座,大坝中部涵管进口底板高程为72.50m,为0.6×0.8m的少筋混凝土管,启闭方式为人力斜拉闸门,管长60m;大坝左端涵管为砼预制管,管径为20cm,管长42m,涵管出口高程79.78m;大坝左岸坝头设有溢洪道一座,为开敞式宽顶堰,进口宽3m,进口底板高程为82.54m。

某水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某水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13.5/5
坑槽探
m3/个
720/24
岩石常规试验

13
土壤常规试验

6
水质简分析

4
天然建筑材料
平面地质测绘
km2
3.8
1:1000
剖面地质测绘
km/条
6.8/17
1:200~1:1

4
土壤常规试验

3
混凝土粗骨料试验

3
混凝土细骨料试验

3
沥青骨料试验
老海龙水库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清平乡岩坪村,是金沙江一级支流海子沟上游兴建的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乡镇用水及农村人畜用水的小一型水利工程。大坝位于岩坪村,距离新市镇约15km,距离屏山新城区约80km,从屏山新县城可由307省道到达新市镇,从新市镇有通村碎石路可达坝址区,交通较为方便(见图1)。
图1 交通位置示意图
根据河段地形、地质条件,本阶段设计初拟有上、下两个坝址进行比较,两坝址相距约200m,初拟坝型为沥青混凝土心墙石渣坝、和砌石坝以及面板堆石坝。设计正常蓄水位上坝址1091.00m,下坝址均为1088.5m,最大坝高分别约50.65m和54.4m,总库容分别为380.32×104m3和398.15×104m3。引水线路总长分别约28.22km, 最大引水流量约1.16m3/s。工程主要水工建筑物有:拦河大坝、导流隧洞、泄洪隧洞、引水隧洞、倒虹管等,工程主要特性指标见表1-1。
km/条
17.5/35
1:500
机动取芯钻探
m/孔
506.4/10
超重型N120动力触探
m/孔
506.4/10
坑槽探
m3/个
450/15

小(2)型水库地质报告样本

小(2)型水库地质报告样本

江西省石城县青水塘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赣州理正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二○一一年二月江西省石城县青水塘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批准:校核:编写:赣州理正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二○一一年二月目录1绪言 (1)2 库区地质概况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3)2.1库区地质概况 (3)2.1.1 地形地貌及物理地质现象 (3)2.1.2 地层岩性 (3)2.1.3 地质构造与地震 (3)2.1.4 水文地质条件 (4)2.2库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4)2.2.1 水库渗漏 (4)2.2.2 库岸稳定 (4)2.2.3 水库浸(淹)没 (4)2.2.4 库区淤积 (5)3 坝址地质概况 (5)3.1地形地貌及物理地质现象 (5)3.2地层岩性 (5)3.3地质构造 (6)3.4水文地质条件 (6)3.5岩体风化情况 (7)3.6坝基岩石(体)的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 (8)4 枢纽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条件及质量评价 (9)4.1大坝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质量评价 (9)4.1.1 坝基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9)4.1.2 坝体土填筑质量及评价 (9)4.2灌溉输水系统的工程地质条件及质量评价 (13)4.2.1 灌溉输水隧洞的工程地质条件及质量评价 (13)4.2.2 放水斜管的工程地质条件及质量评价 (15)4.3溢洪道的工程地质条件及质量评价 (15)4.3.1 溢洪道的地质条件 (15)4.3.2 溢洪工程地质条件及质量评价 (16)4.3.3 岩土设计参数 (16)5天然建筑材料调查 (16)5.1土料场 (17)6结论与建议 (17)附表:一、水质分析成果表二、心墙土原状土土工试验成果统计表三、上游坝坡土土工试验成果统计表四、下游坝坡土土工试验成果统计表五、原状土土工试验成果总表六、扰动土试验成果总表附图目录序号图名图号1 枢纽区工程地质平面图青水塘水库加固(初)―地质―012 大坝1-1′工程地质剖面图青水塘水库加固(初)―地质―023 大坝2-2′工程地质剖面图青水塘水库加固(初)―地质―034 溢洪道3-3′工程地质剖面图青水塘水库加固(初)―地质―045 溢洪道4-4′工程地质剖面图青水塘水库加固(初)―地质―056 灌溉输水隧洞5-5′工程地质剖面图青水塘水库加固(初)―地质―067 坝体渗透剖面图青水塘水库加固(初)―地质―071绪言青水塘水库位于石城县龙岗乡龙岗镇,距县城42km,距龙岗镇500m。

红山水库安全鉴定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红山水库安全鉴定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红山水库安全鉴定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 绪言红山水库位于宁波市东约34km的北仑区春晓镇龙头岙山涧溪流上,坝址有沿海南线及简易公路相连接,交通较便利。

红山水库于1970年8月动工,至1982年上半年竣工蓄水。

水库大坝为粘土心墙砂壳坝,坝长215m,坝高26.0m(本次勘探揭露最大坝高为33.20m),坝顶高程约48.7m(1985国家高程基准,下同),库区集雨面积2.8km2,正常库容为122.0万m3,总库容为160.1万m3,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小(1)型水库。

红山水库建库前没有做过地质勘察工作,建库后已运行20余年。

根据水利部有关文件精神,北仑区水利局决定对该水库进行大坝安全鉴定。

受北仑区水利局委托,由宁波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地勘岩土工程总公司共同承担本水库安全鉴定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任务。

按大坝安全鉴定的相关规程规范要求,本次勘察工作共布置9只钻孔:坝顶布置6只钻孔(其中1只植物胶取样孔),迎水坡布置1只钻孔,背水坡布置2只钻孔。

现场勘察手段以钻探和水文地质试验为主,结合工程地质测绘,本阶段勘察工作的主要目的有:(1)查明坝基覆盖层、坝肩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2)对坝体心墙土质量及心墙与下伏基岩、砂砾石层接触段进行水文地质评价;(3)对左坝头溢洪道进口东侧的滑坡体进行工程地质测绘,提出工程治理建议。

本次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主要依据《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99)、《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55-2005)、《水利水电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SL30-2003)、《土工试验规程》(SL237-1999)、《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进行。

2 区域地质及库区工程地质条件2.1 地形地貌库区属浙东低山丘陵区,山势北高南低,区内植被茂盛,山涧沟谷深切,群山环抱,以构造侵蚀地貌为主,坝址南面紧临象山港。

水库工程地质勘察可研性报告(CAD图13张)crh

水库工程地质勘察可研性报告(CAD图13张)crh

1 前言XX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位于XX南部与XX北部接壤地带,流域内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粗泥沙来量多,是XX下游河道淤积的主要来源之一。

受XX上中游管理局规划设计研究院委托,我院对XX粗泥沙集中来源区XX工程部分骨干坝进行可研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

XX沟骨干坝为XX支流窟野河一级支流XX沟上的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拟定坝高30m,总库容144.72万m3,控制流域面积2.36km2,淤积年限15年。

坝址位于XX北部XX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的XX县XX镇XX河右岸,XX村公路与省道相连,交通便利。

本次工作的重点是对库区基本地质条件、坝址区基本地质条件以及天然建筑材料进行勘察,对有关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初步评价。

为了达到本阶段深度要求,本次勘察主要通过收集分析相关区域地质资料,采用地质测绘、钻探、开挖竖井、坑槽探和岩土试验等勘察手段和方法,并充分利用天然地质剖面,以便取得较详实的地质资料,满足设计上要求。

本次工作所使用的地形图为甲方提供的1∶10000库区扫描地形图和实测1∶1000坝址地形图,1∶1000坝址地形图采用独立坐标系和高程。

2 库区地质条件与主要工程地质问题2.1库区地质条件2.1.1 地形地貌XX沟骨干坝位于XX河下游右岸支沟XX沟沟口,XX镇下游约1km处。

库区为侵蚀剥蚀型低山区地貌,地势总体呈西高东低。

库区流域分水岭高程900~1076m,沟底高程810~950m,相对高差100m左右。

XX沟为XX河一级支沟,总体流向NWW-SEE,为常年性山间河流,水系呈羽状,主沟全长约3.1km,河床纵比降5.4%。

库区为“U”形河谷,沟谷底宽30~50m。

沟底一般沉积有较薄的砂砾石层,上游基岩裸露。

两岸山坡坡度20~50°,局部为陡崖,边坡大部分基岩裸露,少部分缓坡处有少量坡积物覆盖,下游山顶为黄土覆盖,上游山顶基岩大部分裸露。

2.1.2 地层岩性库坝区出露的地层从下至上依次为三叠系中统纸坊组及第四系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关于张坊水库几个地质问题的报告

关于张坊水库几个地质问题的报告

张坊水库地质问题报告1. 背景张坊水库位于中国某省某市,是一座重要的水利工程。

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的推进,该水库的水源供应压力逐渐加大。

然而,一些地质问题给水库的正常运行和水源保护带来了一定的隐患,亟需解决。

本报告将对张坊水库的几个地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以确保水库的安全运行和水源的可持续利用。

2. 分析2.1 地震风险张坊水库所在地区位于地震活动带,地震风险较高。

地震可能导致水库大坝的破坏,进而引发洪水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2.2 岩溶地质问题张坊水库周边地区存在大量的石灰岩,这种岩石易溶解,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容易形成岩溶洞。

岩溶洞的发展会导致地表下陷和水库的渗漏,对水库的正常蓄水和供水功能造成影响。

2.3 滑坡和崩塌风险张坊水库周边的地质条件复杂,存在较多的滑坡和崩塌风险点。

在降雨较多或地震发生时,这些风险点可能发生滑坡或崩塌,导致水库大坝的破坏和水源的污染。

3. 结果3.1 地震风险评估根据地震历史数据和地质勘探结果,张坊水库所在地区的地震风险等级为中等。

在水库设计和建设中,应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确保水库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较大的地震力。

3.2 岩溶地质调查对张坊水库周边的岩溶地质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评估,确定岩溶洞的分布和发育程度。

在水库的设计和建设中,应采取措施加固岩溶地质区,防止岩溶洞的发展和水库的渗漏。

3.3 滑坡和崩塌风险评估通过地质勘探和地质力学分析,评估张坊水库周边滑坡和崩塌风险点的稳定性。

在水库的建设和管理中,应加强对这些风险点的监测和治理,确保水库大坝的稳定和水源的安全。

4. 建议4.1 抗震设计和建设在张坊水库的设计和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地震风险,采取抗震措施,确保水库在地震发生时的安全性。

建议制定相关的抗震设计规范,并进行抗震评估和监测。

4.2 岩溶地质管理加强对张坊水库周边岩溶地质的管理,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评估,制定岩溶地质治理方案。

水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水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XX县XX乡杨李村水库工程地质详细勘察报告XXXXXXXX2019年12月目录1概述 (4)1.1工程概况 (4)1.2勘察目的、任务 (4)1.3依据的技术标准 (4)1.4勘察工作及完成工作量 (5)2区域地质概况 (6)2.1地形地貌 (6)2.2地层 (6)2.3区域构造 (6)2.4地震及地震效应评价 (1)2.5地震液化和震陷 (1)2.6气象、水文地质 (2)3水库区工程地质条件 (2)4坝址工程地质 (3)4.1地形地貌 (3)4.2地层岩性 (3)4.3地质构造 (6)4.4不良地质 (6)4.5特殊岩土 (6)4.6水文地质条件 (6)4.7坝基的岩体结构及岩体工程地质分类 (8)4.8坝基建基面选择 (8)4.9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及地质参数建议值 (9)4.10坝址两岸边坡稳定性分析 (9)5天然建筑材料 (13)6结论及建议 (14)6.1结论 (14)6.2建议 (15)附图:1、工程地质平面图共 1 张2、工程地质剖面图共 3 张3、试坑柱状图共 2 张4、钻孔柱状图共 8 张附表:1、勘探点一览表共 1 张2、标准贯入试验统计表共 1 张3、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共 1 张附件:1、岩芯照片共 2 张2、土工试验报告共 1 张3、岩石抗压报告共 1 张4、水质分析报告共 3 张1概述1.1工程概况为解决XX县XX乡杨李村水厂水源问题,拟在杨李村村梨坳岭下修建拦河坝一座,初定坝高15m,正常库容约4.6万m3,采用细石砼砌石坝,坝顶溢流。

拟建河坝位于XX乡杨李村村梨坳岭沟谷中,杨李村村有村道抵达,坝址处无道路抵达,需新建施工道路,交通较困难。

1.2勘察目的、任务(1)其目的为提供水坝沿线的工程地质资料及岩土技术参数,为水坝的建设提供技术依据;(2)评价区域构造稳定性,确定地震参数及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进行场地地震效应评价;(3)查明工程区地形地貌单元与地貌类型、特征及分界线;(4)查明工区各土层的分布规律、成因、物质组成、厚度及其性状;(5)查明地下水类型,补给条件、水位及其变化规律等,进行水文地质评价;(6)提出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及渗透系数、允许渗透比降;(7)对坝基的渗透、渗透稳定、边坡稳定,沉降变形,地震液化等问题进行工程地质评价,提出处理措施建议;(8)查明工程所需的天然建材来源、储量、质量和开采运输条件。

区步洪兴水库清基地质报告

区步洪兴水库清基地质报告

前言洪兴水库位于区步县城南东部97.5km的嘎娘乡杨系河上游段,坝址位于小河边村下游500m较狭窄处。

原嘎娘~新城乡公路从库区通过,交通较为方便。

地理坐标在东经102°52′~103°00′;北纬22°59′~23°05′之间。

工程勘察区,属红河流域右岸一级支流杨系河上游段,河流走向由南向北注入红河。

为构造剥蚀中山深切狭谷地形,海拔一般在1850.0~2000m以上,一般地形显陡。

坝型为粘土心墙堆石坝,最大坝高为57.2m,坝顶长为304.18m。

大坝于年月正式开工建设,于年月大坝两岸基础开挖完成。

为使洪兴水库工程大坝建设的顺利进行,现对坝基开挖完成部分(两岸)进行全面的地质编录测绘工作,分别进行了平剖面地质测绘,地质展示图测绘,最终提交上报了清基地质报告及相应的图件。

地质编录工作量汇总表1测区地质概况测区地处康藏“歹“字型构造体系中部东支部位。

位于红河断裂与哀牢山断裂间。

区间断裂及褶皱构造较为发育,受其纵横切割,地块完整性差,应属稳定性较差地块。

据查《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g,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为0.45s。

库区为条状山间侵蚀河谷地貌,谷地狭窄,纵坡较陡,蓄水地形条件较差。

库岸地坡较陡,其坡体在一定深度内由散体状的黑云斜长片麻岩全风化层构成,在库水浸泡和升降作用下,岸坡稳定性差,可能会产生小坍塌及小滑坡,对库内的蓄水有一定影响。

坝址位于杨系河上游段小河边下游500m处。

但由于本区受区域构造挤压的影响,在一定深度内风化破碎,抗压、抗剪强度低,修建刚性坝体的地基条件较差,又根据工程区筑坝土料产储特点,只适宜建土石坝,大坝为粘土心墙堆石坝,该坝型最大坝高57.2m,坝顶长为304.18m,坝顶标高为1959.0 m,正常蓄水位标高1953.1 m。

2基本地质条件2.1地形地貌及物理地质现象2.1.1、地形地貌一、清基前坝段为剥蚀构造高中山陡坡河流地貌。

宝泉水库地质实习报告

宝泉水库地质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实习时间:2023年5月6日至2023年5月10日实习地点:宝泉水库实习目的:1. 巩固和加深在课堂学的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2. 掌握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3. 学会野外观察地质现象和分析评价工程地质问题的初步能力。

4. 能比较正确地分析和认识一些地质现象。

5. 了解实习区地层发育情况及接触关系和总的构造构架和特点。

6. 了解三大岩石的形成过程、产生年代、结构、产状、形成原因及现象。

7. 流水的地质作用对岩石的影响和冲刷成河谷的过程。

实习区域概况:宝泉水库位于秦皇岛市区之北的抚宁县境内,属于石门寨乡管辖。

实习区域主要包括石门寨、沙锅店、祖山东门和北戴河鸽子窝等地。

实习内容及收获:一、地质现象观察在实习期间,我们深入宝泉水库周边地区,观察了各种地质现象。

通过实地观察,我们学会了如何识别不同的地层、岩性和构造类型。

我们了解了实习区地层的发育情况,接触关系以及构造构架和特点。

同时,我们还学会了如何分析地质现象,从而对地质问题进行初步评价。

二、地质罗盘使用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我们了解了罗盘的结构和功能,并学会了如何进行校准和读数。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能够准确地测量地质现象的走向、倾向和倾角,提高了我们在野外工作的效率。

三、岩石鉴定我们学会了在野外肉眼鉴定和描述岩石岩性的方法。

通过观察岩石的颜色、纹理和结构,我们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岩石,并了解它们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我们还学会了如何采集岩石标本,以便后续的实验室分析。

四、地质构造分析在实习中,我们学习了如何分析实习区内的地质构造类型。

我们找到了判断构造类型的依据,并分析了其特点。

通过观察褶皱和断层等构造现象,我们深入了解了地质构造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五、地形地貌特征分析我们分析了实习区内的地形地貌特征,并探究了各种物理地质现象的成因类型。

通过观察河谷、悬崖和瀑布等地貌现象,我们了解了流水地质作用对岩石的影响和冲刷成河谷的过程。

醴陵军民水库初设地质报告

醴陵军民水库初设地质报告

湖南省醴陵市军民水库除险加固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湖南省勘察测绘院二0一一年三月湖南省醴陵市军民水库除险加固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项目编号:电子文档:总工程师:刘若愚院长:张国华湖南省勘察测绘院二0一一年三月湖南省醴陵市军民水库除险加固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项目负责人:编写:审核:审定:注册岩土工程师:湖南省勘察测绘院二0一一年三月目录1 概述 (1)1.1工程概况 (1)1.2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除险加固意见与建议 (2)1.3地勘工作概况 (2)2 工程区地质概况 (3)2.1地形地貌 (3)2.2地层岩性 (4)2.3地质构造与及地震 (4)2.4不良地质现象 (4)2.5水文地质条件 (4)3 工程枢纽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及工程质量问题 (5)3.1坝基(肩)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及工程质量问题 (5)3.2附属建筑物区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及工程隐患 (8)4 坝体工程质量及存在的问题 (9)4.1坝体质量 (9)4.2大坝分区 (11)5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 (12)6 天然建筑材料 (14)6.1粘土料 (14)6.2砂砾石料 (14)6.3块石料 (15)7结论与建议 (15)附图目录1 概述1.1工程概况军民水库坝址位于醴陵市栗山坝镇上湖村,属湘江水系渌江支流,集雨面积0.52km2;军民水库是一座具有防洪、灌溉(设计260亩,有效260亩,最大实灌260亩,供水量9.6×104 m3)、养鱼(养鱼水面45.3亩,最高总产11.3t)等综合效益的小(二)型水库。

水库于1958年2月动工,1958年11月完成,设计单位醴陵市水利局,施工单位醴陵市栗山坝镇上湖村。

主要建筑物为4级,水库洪水标准重现期,设计按30年,洪峰流量4.19m3/s,洪水总量9.6×104 m3;校核洪水重现期300年,洪峰流量6.45m3/s,洪水总量14.5×104 m3,水库为年调节水库。

水库地质勘察报告

水库地质勘察报告

水库地质勘察报告1. 背景介绍本报告是针对某水库地质勘察所做的详细调查和分析报告,旨在评估该地区适合建造水库的地质条件,并为后续施工和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2. 调查方法为了获取准确和全面的地质信息,本次勘察采用了以下方法:2.1 地质钻探在选定的勘察点进行了多次地质钻探工作,获取了地下岩层的垂直剖面信息,包括岩石种类、层位分布、岩性特征等数据。

2.2 地质剖面观测在不同地点进行了地质剖面观测,通过对地表的地貌特征和分布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了目标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层情况。

2.3 岩石采样与室内试验对钻探试样中获取的岩石样品进行了室内试验,包括抗压强度、抗剪强度、渗透性等指标的测定,从而评估岩石的工程性质和力学特性。

3. 勘察结果及分析3.1 地质构造经过调查和分析,目标地区主要以花岗岩、片麻岩和页岩为主要地层,构造基本稳定,无明显的断裂和褶皱。

3.2 地下水情况根据钻探数据和水样分析,目标地区地下水丰富,并呈现出较好的含水层连通性和储水性能,适合充分利用。

3.3 地质灾害风险通过对地形地貌的观察和岩层的分析,该地区具有一定的地质灾害风险,主要包括滑坡、崩塌和地面沉降等。

在后续的工程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4. 勘察结论4.1 该地区地质地貌相对稳定,适合建设水库。

但需采取一定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4.2 目标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对水库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可满足灌溉、人畜饮水等需求。

4.3 根据岩石试验结果,该地区岩石具备较好的工程性质和力学特性,适合承载水库的重量和压力。

5. 勘察建议5.1 建议在水库施工过程中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确保工程建设的安全性。

5.2 建议对地下水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制定科学的水资源管理方案。

5.3 建议在工程设计中充分考虑岩石的力学特性和物理性质,确保水库在长期运行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6. 总结本次水库地质勘察报告通过详细的调查和分析,为后续的水库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达川区明星水库地质灾害评估报告

达川区明星水库地质灾害评估报告

达川区明星水库地质灾害评估报告摘要:一、引言二、明星水库基本情况1.地理位置2.水库规模3.主要功能三、地质灾害评估背景及目的1.背景2.目的四、地质灾害类型及成因分析1.地质灾害类型2.成因分析五、地质灾害影响及风险评估1.影响范围2.风险等级3.应对措施六、结论与建议1.结论2.建议正文:达川区明星水库地质灾害评估报告,旨在对水库区域的地质灾害进行全面调查、分析和评估,为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提供科学依据,确保水库安全运行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明星水库基本情况1.地理位置明星水库位于我国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7.18度,北纬30.89度。

2.水库规模明星水库总库容为1.08亿立方米,为大(2)型水库。

3.主要功能明星水库主要功能为灌溉、供水、发电、防洪等。

三、地质灾害评估背景及目的1.背景近年来,受多种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影响,明星水库区域地质灾害频发,对水库安全运行及周围居民生活产生一定影响。

2.目的为了解明星水库地质灾害现状,评估其风险,并为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制定合理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特开展此次地质灾害评估工作。

四、地质灾害类型及成因分析1.地质灾害类型明星水库区域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地质灾害的成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气象条件等;人为因素包括水库工程建设、植被破坏、过度开发等。

五、地质灾害影响及风险评估1.影响范围地质灾害对水库大坝、输水涵管、发电设施等产生影响,可能导致设施损坏、运行中断等问题。

2.风险等级根据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影响程度等因素综合评估,明星水库地质灾害风险等级为中等。

3.应对措施针对中等风险等级,建议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合理开发利用水库资源等。

六、结论与建议1.结论通过对明星水库地质灾害进行全面调查、分析和评估,认为水库区域地质灾害风险总体可控,但仍需加强防范。

水库工程地质勘察2#坝地质报告

水库工程地质勘察2#坝地质报告

目录前言 (1)1区域地质构造与地震地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库区地质条件与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2)2.1库区地质条件 (2)2.1.1地形地貌 (2)2.1.2地层岩性 (2)2.1.3地质构造 (2)2.1.4水文地质条件 (2)2.1.5物理地质现象 (4)2.1.6季节冻土 (4)2.2库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评价 (4)2.2.1库岸稳定 (4)2.2.2水库渗漏 (5)2.2.3库区淤积物来源 (5)2.2.4水库淹没、浸没 (5)3坝址区地质条件与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6)3.1坝址区地质条件 (6)3.1.1地形地貌 (6)3.1.2地层岩性 (6)3.1.3地质构造 (6)3.1.4水文地质条件 (7)3.1.5覆盖层与风化带 (7)3.2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 (7)3.3坝基承载力 (8)3.4坝址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评价 (9)3.4.1岸坡稳定问题 (9)3.4.2渗漏问题 (9)3.5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9)3.5.1溢洪道 (9)3.5.2泄水洞 (10)4天然建筑材料 (11)4.1土料 (11)4.2块石料 (13)4.3反滤料 (14)4.4混凝土骨料 (14)5结论 (15)前言XX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位于XX南部与XX北部接壤地带,流域内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粗泥沙来量多,是XX下游河道淤积的主要来源之一。

受XX上中游管理局规划设计研究院委托,我院对XX粗泥沙集中来源区XX工程部分骨干坝进行了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地质勘察。

XX2#骨干坝是XX省XX县城北XX支流XX河二级支沟(南沟)上的水土保持骨干工程,拟定坝高30.0m,坝型为均质土坝。

坝址距离XX县城约5km,有公路与县城相通,交通便利。

本次工作的重点是对库区基本地质条件、坝址区基本地质条件及天然建筑材料进行勘察,对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初步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库地质报告1、前言1.1工程概况赤壁市白石水库位于湖北省赤壁市西部茶庵岭镇白石庙村境内,距赤壁市城区约20km,水库拦蓄陆水河左岸支流白石港中、上游来水,它与上游驼儿潭水库、蜜蜂水库连接成梯级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供水、发电、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小(一)型水库。

坝址以上承雨面积3.0km2,总库容248万m3,有效库容160.6万m3,防洪库容58.5 m3,死库容28.9 m3。

多年平均降雨量1000mm左右,水库正常蓄水位100.54m,校核洪水位103.3m,设计洪水位102.45m,水库死水位90.00m。

白石水库交通位置示意图水库枢纽工程由大坝、溢洪道、灌溉发电输水管、坝后电站等建筑组成。

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顶高程103.40m,最大坝高21.00m,坝顶长369.00m,坝顶宽5.0~6.0m。

上游临水面坡比1:3~1:2.5,下游背水面坡比为1:2.0,而且大坝在上、下游高程96.00m分别设置一平台,平台宽2m,大坝底宽135.00m。

溢洪道位于大坝右岸山坳天然垭口处,为开敞式无闸门控制的宽顶堰,堰顶高程100.54m,堰顶净宽15m,最大泄量为150.00m3/s。

大坝高输水管位于主坝左岸,为混凝土预制园管,进口底高程96m,管径0.6m,管长40m,泄流量0.3 m3/s。

大坝低输水管位于主坝右岸,为混凝土预制园管,进口底高程90m,管径0.8m,管长70m,泄流量1.1 m3/s。

1.2水库建设过程及大事记白石水库始建于1965年冬,经两次扩建,到1966年,完成坝高10m,复于1975年,加高5m,坝高达15m。

为水库整险加固扩大效益,1978年地区行署批准按坝高21m扩建,改建了溢洪道,增建了发电管和高输水管,工程于1981年春竣工。

工程兴建过程中,未进行过专门工程地质勘察,坝体右岸坝山结合不好,1966年发生绕坝渗漏,几经翻筑处理,但不彻底。

1978年扩建时,对右坝头进行了翻筑,加深了截书墙,大坝内坡增加了粘土铺盖,绕坝渗漏问题有所缓解,并建了坝后式发电站,装机两台,总容量150KW。

工程运行过程中的主要险情:1)南坝段坝后散浸,坝基渗水,坝脚高水位时明显有水渗出。

2)北坝段(主河槽段)96m高程下游坝坡普遍散浸,右坝肩散浸,并局部集中渗水。

3)溢洪道两岸强风化层、残坡积层跨塌不断。

4)坝前迎水面护坡不完善,抗冲能力差,护坡潜在不稳。

1.3勘察目的及技术要求本阶段勘察的目的任务是:1)收集区域地质、地震记录及相关工程资料,评价区域地壳稳定性,确定场区地震动参数及地震基本烈度。

2)复核场区地质构造、地层岩性,调查岩体风化特性、节理裂隙发育规律,研究岩体完整性、透水性、稳定性及物理力学特性等。

3)收集、了解大坝施工时的土料场、石料场情况。

4)了解大坝清基、基础处理情况,分析坝基渗漏原因。

5)研究坝体物质组成、碾压密实性、透水性、天然状态等特征,评价坝体质量,分析险情产生原因,提出处理意见。

6)研究溢洪道地质构造、地层岩性,评价边坡及抗冲稳定性。

7)研究高低发电输水隧洞工程地质条件。

8)了解大坝除险加固工程所需天然建筑材料情况。

本次勘察除满足安全鉴定设计要求外,主要遵循以下规程规范:(1)“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99)(2)“土工试验规程”(SD128-84)(3)“碾压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4)“水库大坝安全详价导则”(SL258-2000)(5)《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99)1.5勘察过程及完成工作量本工程兴建前,未进行过专门工程地质勘察,前期地质资料仅有相关的1:20万区域地质图及区域地质报告。

为配合水库大坝等建筑物安全鉴定工作,受业主委托,进行了相应地勘工作。

地勘工作主要有地质测绘、地质钻探、险情调查、现场原位测试、室内土工试验、内业整理、编绘地质报告等。

野外地勘工作于2004年4月间完成,内业成果于5月间完成,共完成地勘工作详见工作量统计表。

石人泉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地质勘探工作量统计表表1—1本报告采用黄海高程系统,地形图由湖北省赤壁市水利局提供。

2 、区域地质概况2.1地形地貌湖北省赤壁市石人泉水库场区地处幕阜山中高山区与冲洪积岗地过度地带,区内山脉走向近于东西向,与区域构造线一致,为典型构造剥蚀堆积地形。

区内沟、谷相间,场区西侧为风化剥蚀堆积岗地,地面起伏不平,地面高程78m~90m之间。

场区东南侧为中低山区,山顶高程105m~120m。

白石港自东南流向北西,河谷宽阔,河谷宽深比10:1左右,河谷两岸地形平缓。

白石水库拦蓄白石港中、上游来水,最终流入陆水河。

白石港全长9.5Km,水库枢纽控制流域面积3.0Km2,坝址以上河道长度3.0km。

2.2地层岩性工程场区内出露地层较为简单,场区内分布的主要地层由老至新分述如下:(1)志留系中统坟头群(S2fn)灰黄色、黄绿色等泥质粉砂岩、粉砂质页岩夹细砂岩,层厚417.00m。

(2)残坡积土层(Q4e1+d1)该层分布在坝址左右岸缓坡地带,呈片状分布,由风化残积粘土和粉质粘土夹碎石构成,层厚1~3m。

(3)河床冲积层(Q4a1)上部由灰色、灰褐色粉质粘土构成,水平层理发育,层厚1~2m,下部为砂卵石,由砾石夹砂石、泥土构成,层厚1~6m。

2.3区域地质构造及地壳稳定性评价场区位于雪峰地盾、汉江坳陷及下扬子台褶皱带的交汇处,跨新华夏系第二构造沉降带的东部边缘。

场区主要构造形迹及构造体系有前震旦纪时期形成的北西向构造,中生代时期形成的东西向构造、弧形构造、山字型构造及新华夏系构造等。

场区及周边地区地质构造单元体位于中生代形成的临湘山字型构造中,该构造以临湘为中心,西起长江西岸的杨林矶,东到陆水水库这一广大地区,为一复杂的扭动构造——临湘山字型构造。

山字型构造的前弧展布在杨林山、路口铺、临湘、羊楼司、赵李桥、五洪山一带,弧顶在临湘五里碑。

临湘向斜以临湘为中心,东西弧形延伸,向斜的核部由志留统黄绿色粉砂质页岩组成,两翼为奥陶——震旦纪及冷家溪群地层。

由于断层的破坏,地层出露不全。

区内断层以走向断层为主,主要断层有:磨盘底断层、茶庵岭断层、鸿鹤岭断层、斯桥——羊楼司断层,它们多断在震旦纪与元古界之间,断层带内为碎裂岩、糜棱岩,具挤压成扁豆状鳞片状。

其中文修桥断层长3.5Km、雷家冲断层长4.5Km、磨盘底断层长6Km、茶庵岭断层35Km、鸿鹤岭断层长3.5Km、斯桥——羊楼司断层长25Km,而且茶庵岭断层1954年曾发生4.4级地震,等震线长轴与断层一样。

场区位于中生代及新生代构造区内,区内褶皱紧闭,构造应力以南北向压应力为主,区内走向断层,规模比较大,而且断层局部挽进期有一定活动性,形成近期历史最新地震,地震震级较底。

综上,区内断层均为中生代断层,断层胶结良好,挽近期有一定活动,但规模较小,距场区有一定距离,近期未发现其它活动迹象,资料显示自喜山运动以来,区内断裂活动相对微弱,故认为场区地壳相对基本稳定。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

2.4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从场区地下水储存、运移介质来看,场区地下水可分为基岩裂隙水及孔隙水两种,现分述如下:基岩裂隙水:主要储存在志留系系中统中厚~薄层状泥质粉砂岩、粉砂质页岩地表强风带张开性裂隙中,受节理裂隙发育规模、连通性制约,地下水储存空间有限,地下水活动相对较缓慢。

地下水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常在山坡、山脚处,以裂隙性泉水流出地表。

孔隙水:主要储存于第四系残坡积、冲积堆积层中,如左右两岸缓坡及山脚下残坡积堆积体,以及现代河床冲积砂卵石、粉质粘土,堆积体各种孔隙、空隙体积随土类性质变化较大,地下水储量及渗透性也随之变化较大。

一般残坡积层、冲积粉质粘土层地下水储量有限,渗透性微弱,冲积砂卵石层中地下水储量较大,地下水运移活跃。

地下水的化学特征:基岩裂隙水多为硫酸根钙、镁型,孔隙水多为重碳酸钙、镁型,地下水水质优良,无污染,对混凝土无侵蚀性。

3 、库区工程地质条件3.1 地质概况水库区位于东南至北西向河谷中,左、右岸为中低山区,山体宽厚,山顶高程110~120m,山顶浑圆,岸坡平缓。

区内山脉走向近于南北向,与区域构造线一致,为幕阜山中高山区与冲积岗地过度区余脉。

坝址以上主河道长3.0km左右,河床比降为7.0‰,水库控制流域面积为3.0km2,库区沟谷不发育,植被覆盖率较高。

库盆及岸坡由志留系中统坟头群泥质粉砂岩、粉砂质页岩组成,现代河床沉积有第四系冲洪积层,下部为砂卵石层,上部为粉质粘土。

库岸低洼处常覆盖薄层残破积层,由含砾粉质粘土、粘土构成。

库区位于荆泉山倒转向斜北翼正常翼,地层产状产状165°∠30°,南翼地层产状产状S、SE倾∠40°~67°,轴线走向NEE70°~80°。

核部由二叠系至泥盆系地层构成,翼部由志留系地层构成。

3.2 工程地质评价(1)水库渗漏库周山体雄厚,山顶浑圆,地表高程较高,不存在低于水库正常高水位的邻谷,库岸、库底均为相对不透水的泥质粉砂岩、砂质页岩等陆源碎屑岩系列组成,岩体完整,节理裂隙短小闭合、连通性差,岩体透水性微弱,水库不存在渗漏问题。

(2)库岸稳定水库左、右两岸由志留系中统坟头群泥质粉砂岩、砂质页岩等岩性组成岩质岸坡,岩层倾向东南,倾角35°~50°,岩层褶皱构造稍有发育,层序正常,,结合紧密,局部发育少量小规模断层,岩体相对较完整,岩体抗风化性能强较低。

整个库岸无大规模、连续性的不利结构面组合,岸坡稳定,水库运行多年,水库周边未发现大的崩塌、滑坡等影响库岸稳定的不良地质现象,水库库岸基本稳定。

(3)水库淤积库岸地形坡度较缓,植被覆盖率极高,地层岩性以泥质粉砂岩为主,岩石抗风化性能较差,地表覆盖全新统残坡积层,可供水土流失的陆源碎屑较多。

在雨季,地表溪流将会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是水库淤积的主要物质来源,但体积不大。

(4)水库浸没库岸岸坡30~40°,多为岩质边坡,残坡积层分布较高,库区不存在浸没问题。

4、坝基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4.1坝基地质概况1)地形地貌坝址区为中低山及丘陵岗地,河流自东南向北西流入本区,坝址正位于东南向河段上,坝址上游为中低山区,地表坡度约为40°~60°左右,山顶高程110~120m左右。

坝址下游为丘陵岗地,地面起伏不平。

区内河谷、沟谷宽阔,两岸岸坡平缓,正常蓄水位高程河谷宽350m,河谷宽高比10:1,河谷相对较宽阔。

区内中低山区基岩裸露,山顶、缓坡、山脚局部覆盖残坡积层,坝址下游分布厚层残坡积及冲积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