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大纲
《中国医学史大纲》中国医学史是一门研究中国古代医学发展和演变的学科。
本文将从古代医学、近代医学和现代医学三个方面,对中国医学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总结。
一、古代医学1.早期医学中国医学起源于原始社会,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生活经验,逐渐掌握了一些治疗疾病的方法。
例如,在《山海经》中,已经有了关于药物、针灸和手术的记载。
2.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医学理论体系开始形成。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所导致的。
因此,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即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
3.医学名著的出现在秦汉时期,中国医学名著开始出现。
例如,《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伤寒杂病论》则是中国最早的临床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医学分科的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医学分科开始发展。
例如,针灸学、外科手术学等学科开始独立成科,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医学教育的兴起在隋唐时期,中国医学教育开始兴起。
政府设立了太医署,培养医学人才。
同时,佛教医学也开始兴起,为中医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6.医学理论的发展在宋金元时期,中国医学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例如,金元四大家的学说,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医学分科的进一步发展在明清时期,中国医学分科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例如,温病学、药理学等学科开始独立成科,为中医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近代医学1.西方医学的传入在明清时期,西方医学开始传入中国。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医逐渐在中国普及。
2.医学教育的改革在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医学教育开始改革。
政府设立了医学专门学校,培养西医人才。
同时,中医学也开始引入西医的一些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
3.医学研究的兴起在民国时期,中国医学研究开始兴起。
政府设立了中央研究院,开展医学研究。
同时,一些医学家也开始进行医学研究,为中医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医学史精品PPT课件
医药学起源于 人类劳动实践
第二章 早期的医药卫生 活动与实践
( 公元前21世纪至前476年)
第二章 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
( 公元前21世纪至前476年)
社会背景
朝代更替 夏—商—西周—春秋
社会经济 青铜器的推广使用
石工、玉工、骨工、铜工——商代
百工——周代
第一节 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
一、对疾病的认识
第三节 药物学的发展
一、战国以来药物学的发展概况 公元前31年“本草待诏”
二、《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主要成就:载药365种
1、创药物的三品分类法 2、概括地记述了中药学基本理论:君臣佐使; 七情合和;四气五味;升降沉浮;药物的采集加工 炮制 3、记载了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
第四节 辨证论治原则的确立
清代岭南派画家苏长春所绘医和医缓图。
二、病因学
医和 “六气致病说” 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医和在给晋侯 诊疾时提出,天有六气,阴、阳、风、雨、 晦、明,过则为菑,阴淫寒疾,阳淫热疾, 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 疾。这就是著名的“六气致病学说”,为 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病因学说。
《内经》的基本精神与成就
(一)注重整体观念 人本身,人与自然
(二)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三)重视脏腑经络
解剖基础 (四)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 (五)注重疾病预防、反对迷信鬼神
《内经》的价值与影响: 全面总结秦汉以前医学理论的医著,包括素
问、灵枢两部分。 二、《难经》
成书于西汉 “独取寸口”,寸关尺三部 命门学说,三焦学说
第三章 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 (公元前475年—公元265年)
中国医学史
著名的医学家
伊尹,商代人,大约生活在公元前1700年左右,
出生于奴隶阶层,善烹调技术,汤王用为厨师,后 为宰相。发明了汤药。医食同源的先驱。
医缓,春秋时期秦国名医。病入膏肓的典故,
《左传》记载,医缓为晋景公治病,诊断后说: “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太医署曾采用其为法定教科书。后世宋、金、元、明、清等朝重要的针灸
学理论基本上都是从此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皇甫谧 (公元285-282)
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 甘肃平凉)人 。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 卒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活了六十八岁。他 一生以著述为业。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皇甫谧出身于东汉名门世族 ,皇甫谧的祖父皇甫叔献, 当过霸陵令,父亲皇甫叔侯,仅举孝廉。皇甫谧生后遂丧 生母,家道衰落,过继给叔父,十五岁时随叔父迁居新安 (今河南浥池),在战乱中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自幼 贪玩不习上进,后在叔父婶母教导下20岁开始发奋读书; 二十六岁时(公元241年)著《帝王世纪》《年历》等; 四十二岁(即公元256年)前后得风痹症,悉心攻读医学 开始撰集《针灸甲乙经》;四十六岁(公元260年)时已 为名声鹤起的著名学者,魏相司马昭下诏征聘做官,不仕 作《释劝论》;五十一岁时(公元267年);五十三岁时 (公元269年),武帝频下诏入仕,均辞仕;五十四岁时 (公元270年),又举贤良方正,不起,自表就帝借书,武 帝送书—车;六十—岁时(公元277年),帝又诏封为太子 中庶、议郎、著作郎等,皆不应,著惊世骇俗的《笃终 论》;六十八岁时(公元282年),《皇帝针灸甲乙经》刊 发经世,为我们留下了《针灸甲乙经》这样一部珍贵的医 学典籍。此书也传到国外,受到各国,特别是日本和朝鲜 的重视。公元七O一年,在日本法令《大宝律令》中明确 规定用《针灸甲乙经》列为必读的参考书之一。
中国医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医学史名词解释中国医学史是指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历史。
以下是对一些中国医学史的重要名词的解释。
1.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医学著作,也是对阴阳五行理论进行系统总结和阐述的一部经典。
该书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介绍了许多重要的医学理论和方法。
2.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观念和医学理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和五行所构成的。
阴阳包括相互对立但又相互依赖的两个方面,而五行则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它们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
3. 针灸:是一种古老的治疗方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针来调节和平衡人体的阴阳和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在中国医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并且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4. 方剂学:指中医药中药方的研究和应用。
方剂是指以中药为主要成分制成的药物组合,方剂学研究方剂的组成、功效、应用范围等。
方剂学的发展对于中药学的研究和中医药的临床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5. 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创作的一本中医临床经典之一,被认为是中医学的基础教材之一。
本书系统总结了许多疾病的症状、治疗方法和方剂,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6. 医学院:指中国古代的一种医学教育机构。
医学院是专门培养医学人才的学校,为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和学术交流平台。
7. 养生学:指中国古代关于保健养生的学说和方法。
养生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人们通过调整饮食、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适度锻炼等来保持身心健康。
8. 医药辨证学:是指中医药学中的一种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主要通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病因病机的辨析,以确定治疗方案和药物使用。
9. 中药学:是对中药的研究和应用进行系统总结和整理的学科。
中药学包括对中药的来源、性味功效、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对中医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10. 筋络学:是中医学中关于人体脉络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的走向、分布和作用。
(医学课件)中国医学史(全)
(医学课件)中国医学史(全)
xx年xx月xx日
中国医学史的起源中国医学史的发展历程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著作中国医学史上的医疗技术和器械中国医学史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contents
目录
中国医学史的起源
01
VS
在中国原始社会时期,部落中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医疗活动,包括对伤口的包扎、骨折的固定以及对草药的尝试使用等。
专门性研究
在专门性研究中,一些学者开始关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医学发展状况,如明清时期的医学思想、民国时期的医学教育等。
跨学科研究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如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对中国医学史进行多维度、多视角的研究。
医学史的研究现状
深度挖掘和精细化研究
未来,中国医学史研究将更加注重深度挖掘和精细化研究,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
夏商周时期的医疗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夏商周时期开始出现专业的医务人员,如“巫医”。他们通过祈祷、祭祀等方式进行医疗活动,同时也开始出现药物治疗。
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
早期的医疗活动
黄帝内经
古代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的成书时期。这部医书包括了针灸、药物治疗等多种内容,成为中医的经典著作。
伤寒杂病论
挑战
随着生命科学、转化医学等领域的快速发展,现代医学也带来了诸多机遇,为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思路。
机遇
现代医学的挑战和机遇
THANKS
感谢观看
东汉时期的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则是古代医学的另一重要著作,提出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为中医治疗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古代医学的起源
历代医学典籍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医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医学典籍,如《千金方》、《肘后备急方》、《本草纲目》等。
(医学课件)中国医学史(全)
2023-11-05CATALOGUE目录•中国医学史概述•中国传统医学•中国近代医学•中国现代医学•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与事件•中国医学史上的学术流派与传承•中国医学史上的文化交流与融合01中国医学史概述起源中国医学起源于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多年的商代。
在古代,医学与巫术密不可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医学逐渐从巫术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学科。
要点一要点二发展中国医学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发展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逐渐形成,出现了《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
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提出了辨证施治的方法。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等著作进一步丰富了中医理论。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集古代医学之大成,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药学巨著。
中国医学史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医学史的主要流派与思想主要流派中国医学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个流派,如伤寒派、温病派、寒凉派、补土派等。
这些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医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思想中国医学史上的主要思想包括整体观念、辨证施治、藏象学说等。
整体观念强调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辨证施治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藏象学说则认为人体内部各个器官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中国医学在多个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中国医学在理论上提出了整体观念、辨证施治、藏象学说等思想,为后世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中国医学在实践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多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如中药、针灸、按摩等。
此外,中国医学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本草纲目》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参考。
贡献中国医学不仅在国内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世界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医理论和方法逐渐被世界各地所接受,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随着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将中医药纳入医疗保险体系,进一步推动了中医药的国际化和普及化。
中国医学史考试重点
选择题
以下哪位医家被誉为“医圣”,并著有《伤寒杂病论》?
A. 华佗
B. 孙思邈
C. 张仲景(正确答案)
D. 李时珍
中国古代四大名医中,以外科手术著称的是?
A. 张仲景
B. 华佗(正确答案)
C. 孙思邈
D. 钱乙
《本草纲目》是哪位医学家的杰作,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A. 李时珍(正确答案)
B. 吴又可
C. 葛洪
D. 扁鹊
“治未病”思想出自哪位医家的理论,强调预防为主?
A. 张仲景
B. 黄帝
C. 孙思邈(正确答案)
D. 朱丹溪
下列哪部著作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典籍,系统论述了阴阳五行与人体生理病理的关系?
A. 《黄帝内经》(正确答案)
B. 《难经》
C. 《伤寒杂病论》
D. 《神农本草经》
提出“温病学说”,对后世治疗传染病有重大贡献的医家是?
A. 吴鞠通(正确答案)
B. 张景岳
C. 薛生白
D. 叶桂(虽也有贡献,但本题特指系统提出者)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所著,涵盖临床各科,广集民间验方的综合性医书是?
A. 《千金方》(正确答案)
B. 《外台秘要》
C. 《诸病源候论》
D. 《医宗金鉴》
宋代设立的官方医药机构,负责编纂医书、培养医学人才的是?
A. 太医院
B. 惠民药局
C. 校正医书局(正确答案)
D. 安济坊
下列哪位医家创立了“滋阴派”,主张治疗以养阴为主?
A. 刘完素
B. 朱震亨(正确答案)
C. 张从正
D. 李杲。
中国医学史重点笔记
中国医学史重点笔记中国医学史是一个悠久且丰富多彩的领域,涵盖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中国医学史的一些重点内容和要点:1.古代医学阶段:•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这两部经典代表了中国古代医学的基础,其中记载了对疾病、诊断、治疗以及中医药理论的初步认识和总结。
•针灸与推拿:针灸和推拿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治疗方法,对经络学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中医药发展:•中药学的兴起:中药学的发展记录在《神农本草经》中,这是一部记载了大量中草药的药材学著作,对中医药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药方剂的创制:通过不同草药的组合与煎煮方式,中医医生创制出大量有效的中药方剂,如四物汤、逍遥散等。
3.医学教育与理论发展:•中国古代医学院校:早在唐宋时期,就有一些医学院校兴起,教授中医、针灸、药学等内容。
•医学理论进展:从阴阳五行理论到经络学说,再到气血理论和脏腑学说,中国医学不断发展完善了各种理论体系。
4.现代医学的兴起:•近现代医学改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现代医学,建立了一系列近代医学教育机构,推动了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的现代化。
•现代医学的发展:从传统中医药到西方现代医学的融合,中国的医学体系逐渐完善,现代医学技术和理论得到广泛应用。
5.中西医结合与现代医疗:•中西医结合:近年来,中国医学趋向于中西医结合,将传统中医疗法与西方现代医学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医疗模式。
•现代医疗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国在医疗器械、药物研发、手术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国际医学领域的重要贡献者。
以上是中国医学史中的一些重要要点,展现了古代医学传统与现代医学发展的脉络。
这些内容体现了中国医学在世界医学史上的独特贡献和演变过程。
中国医学史知识点
中国医学史知识点中国医学史是指追溯中国古代的医学发展历程。
它包括了从远古时期的原始医学、先秦时期的传统医学、汉唐时期的经典医学、宋明清时期的书院医学到近现代的西医影响下的转型等阶段。
以下是中国医学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1.原始医学时期:原始人类根据经验积累了一些医疗知识,采用草药、动物器官等进行治疗。
在考古发现中,出土了一些古代医疗工具,如石针、骨针等。
2.先秦时期的传统医学:这一时期医学已经开始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主要代表有黄帝内经和难经。
其中《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包含了阴阳五行和经络学说等理论。
3.汉唐时期的经典医学:这一时期医学发展迅速,包括《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著作的产生。
这些经典对中医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后世医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4.宋明清时期的书院医学:这一时期医学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医学知识开始系统化。
在学术上,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医学著作,如《大学士医官论》、《本草纲目》等。
5.西医影响下的转型时期: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医学发生了重大变化。
西医的解剖学和病因学等理论开始影响中国医学的发展,推动了现代医学在中国的兴起。
除了上述知识点,中国医学史还涉及到许多其他方面,如针灸、推拿、脉诊等独特的诊治技术,中药学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医学教育的演进等。
此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医学家和学派,如张仲景、于谦、杨继洲等,对中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总的来说,中国医学史是一个非常庞大而且复杂的学科,涵盖了广泛的内容与领域。
这些知识点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医学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对现代医学的启示和借鉴。
中国医学史大纲
中国医学史大纲摘要:1.中国医学史概述2.中国医学史的发展阶段3.中国医学史的主要成就4.中国医学史的影响与贡献正文:【中国医学史概述】中国医学史是指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历程,其起源悠久,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国医学史是研究中国传统医学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学科,它涵盖了从远古时代到现代的中国医学发展全过程。
【中国医学史的发展阶段】中国医学史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远古时期: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已经有了最初的医学活动。
当时的医学主要以巫术、信仰和经验为主,对人体的生理结构和疾病的认识非常有限。
2.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医学史的重要阶段,此时期出现了《黄帝内经》等重要的医学典籍。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它奠定了中国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汉代时期:汉代是中国医学史的又一重要阶段,此时期出现了《伤寒杂病论》等重要的医学著作。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提出了辨证论治的方法,对中国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医学史的鼎盛时期,此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医学著作,如《千金翼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
这些著作不仅丰富了中国医学的理论体系,也推动了中国医学的实践发展。
5.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医学史的又一重要阶段,此时期出现了《本草纲目》等重要的医学著作。
《本草纲目》是中国医学史上的巨著,它对中国医学的药物学、方剂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医学史的主要成就】中国医学史的主要成就包括:1.理论体系:中国医学史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辨证论治方法等。
2.药物学:中国医学史发展出了丰富的药物学知识,包括药物的性味、功效、用法等。
3.方剂学:中国医学史形成了独特的方剂学理论,包括方剂的组成、用法、功效等。
4.临床医学:中国医学史在临床医学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领域。
中国医学史
2.骨科学元代战争的频繁客观上促进了骨科的发展,元代太医院为此设立了正骨兼金鏃科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是现存记述骨科最详细的著作,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并且首次运用悬吊复位法这一创举性的方法。对手术中曲针的使用,堪称伤科史上的重要发明。对麻醉法的记述,是我国最早的记录全身麻醉法的文献
21
3.妇产科学宋代已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太医局设立了妇产科妇产科专著的出现:杨子建《十产论》、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十产论》详述了横产、倒产、坐产、碍产等各种难产形式和助产方法《妇人大全良方》共24卷,原分8门。前3门对妇产科学的医、诊、治、方诸方面进行较全面的总结。后5门为产科,从胎教、妊娠、坐月、产难、产后5门对胎儿形成、发育、孕期疾病、分娩、难产、产后护理及治疗、妊娠用药禁忌等均有较详细的叙述。
(七)中外医学交流
唐代中期以后,陆上“丝绸之路”被阻隔。到宋金元时期,由于我国已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海上交通的便利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更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外医药交流的规模也随之扩大。中国与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阿拉伯地区都有广泛的医药交流。
28
中国医学史
明代到近代以前
29
(一)医学书籍的编撰
19
1.外科学辩证施治进一步用于外科治疗,提出“内消”和“托里”等原则,强调外病内治的原则,使外科的处理更加重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治疗手段也日趋于完备。陆续出现了一些外科专著,如李迅的《集验背疽方》、齐德之《外科精义》、陈自明《外科精要》对肿瘤的病因及防治积累了很多合乎科学的知识和经验,宋代东轩居士的《卫济宝书》中首创了“癌”字。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最早论述了癌症的特性
13
(四).中药与方剂学的发展
1.中药学的发展北宋统治者重视医药,多次由国家组织本草修订工作。同时,私人本草著作大量产生,使得宋代本草学有很大发展。官方本草著作的诞生:《开宝本草》: 开宝六年,宋政府诏令翰林医官刘瀚、马志等人,在《新修本草》和《蜀本草》的基础上,以《本草拾遗》为参考,编撰了《开宝新详定本草》。第二年经李昉等人重新校勘颁行,形成《开宝本草》《嘉佑本草》:在《开宝本草》的基础上,医书局官员对《开宝本草》加以校正补注,形成《嘉佑本草》
中国医学史总结
❖ 九、《左传》中关于居住环境的记载: “土厚水深,居之 不疾”,“土薄水浅,其恶易觏”
❖十、酒的作用: 通经活络、令精神兴奋、驱寒散瘀、 麻醉镇痛、消毒杀菌、溶媒的作用。为“百药之 长”。最早记载是甲骨文中的“鬯其酒”。
病的辨证纲领: 《伤寒论》以六经论伤寒,《金匮要略》 以脏腑辨证论内伤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 论治原则,使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②提 出了理法方药有机结合的辨证论治原则③概括了中医学的 四诊八纲,最早提出三因治病说④总结中医治疗八法⑵对 方剂学贡献: 载方269首,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 被誉为“方书之祖”①提出了较严谨的方剂组方原则②创 制了多种方剂的剂型③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
宋 医学教育 医学研究 法医成就
元 骨科外科
成就
制剂管理:和剂局 收购检验和鉴别药材:药材所 销售药物:卖药所 慈善机构:惠民局 国家卫生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 医学教学模型:针灸铜人 烧烙断脐,烙脐饼贴敷:预防脐风 人尿中提取秋石 宋慈《洗冤集录》 悬吊复位法,外科缝合针
时间 明代(隆庆) 明末
成就 安徽太平县种痘 白猿经:提炼乌头碱
❖②唐·孙思邈整理研究《伤寒论》, 开创了以方 类证得研究方法
二、脉学
❖ 1. 晋·王叔和撰《脉》 ❖ ⑴ 内容包括脉形,诊脉方法,脉象与脏腑关系,脉象阴
阳分辨以及妇人、小儿脉的辨识等。 ❖ ⑵ 主要成就: ❖ ①确立“寸口脉诊法” ②归纳二十四种脉象 ❖ ③论脉学强调与临床病证治疗结合 ❖ ⑶ 《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 2.《脉诀》,即《王叔和脉诀》,选用《脉经》中的内容,
中国医学史大纲
中国医学史大纲
中国医学史大纲,是一本关于中国医学史的重要著作。
这本书全面介绍了中国医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医学发展历程,是研究中国医学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中国医学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最早的医学文献
是《黄帝内经》,这是一部关于中医理论和诊疗方法的经典著作。
在随后的几千年里,中国医学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
在中医理论方面,中国医学主张“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体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人体的健康与疾病都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中医理论还强调“阴阳平衡”和“五行调和”的原则,认为人体内部各个器官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只有保持平衡才能保持健康。
在诊疗方法方面,中国医学主要采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进行治疗。
其中,中药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材种类繁多,功效各异,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针灸是中国医学的另一种重要治疗方法,通过刺激人体穴位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则是通过按摩和拍打等手法来刺激人体经络和穴位,促进气血循环,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医学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现代中医药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如中药提取技术、针灸电子化等,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使得中医药在现代化医学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总之,中国医学史大纲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书籍,它全面介绍了中国医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对于研究中国医学史以及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医学史(重要资料)
中国医学史(重要资料)中国医学史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一、医药起源论1、医源于圣人伏羲尝百药、制九针、画八卦神农尝百草黄帝尝味百木、典主医药2、医源于巫3、医源于动物本能4、医食同源5、医易同源6、医源于实践(广大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二、医药知识外治法:1、砭石:我国最早的石质医疗工具,砭,以石刺病也,用来切割脓包或浅刺身体的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病痛。
砭石或针灸起源时间:新石器时代2、灸法:对某一部位进行长时间固定温热刺激的方法介质:艾叶(灸草)夏~~春秋时期的医学一、病因对流行病最早的记录:疾年、降疾、雨疾、疾疫医和:六七致病说(阴、阳、风、雨、晦、明)二、预防医学酒为百药之长(酒的作用):兴奋、麻醉、溶剂、消毒杀菌、驱寒、散瘀、活血通络、挥发汤药:伊尹,单味变复方三、医事制度《周礼·天官》医事分工:食医、疾医、疡医、兽医战国~~东汉时期的医学一、马王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涉及经脉学的文献三、四大经典《黄帝内经》1、作者:托名黄帝2、成书年代:战国~~秦汉3、篇幅:《素问》、《灵枢》:各9卷,81篇4、基本内容(精神)和成就(1)注重整体观念A、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B、人与社会是统一的*- C人体自身是统一的D人的身心是统一的(2)重视脏腑经络(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难经》1、作者:传为秦越人,待考2、成书年代:西汉末~~东汉3、篇幅:3或5卷4、主要内容和成就脉诊诊脉独取寸口脏腑七冲门经络奇经八脉针刺腧穴疾病广义伤寒《神农本草经》1、作者:托名神农2、篇幅:3或4卷3、主要内容和成就(1)创药物三品分类法,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2)概述中药学基本理论A、论述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B、提出药物七情和合理论C、完整提出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D、阐述药物采集、加工、炮制和制剂(3)记载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4)论述药物的功效和主治(5)我国研究制药化学的滥觞《伤寒杂病论》1、作者:张机(仲景、长沙)医圣2、成书年代:东汉末3、篇幅:《伤寒论》、《金匮要略》4、主要内容和成就(1)《伤寒论》确立六经辨证论治原则《金匮要略》确立脏腑辨证论治原则(2)对方剂学的贡献~~方书之祖组方严谨灵活、剂型种类繁多、方剂疗效可靠魏晋南北朝的医学一、脉学《脉经》第一部脉学著作1、作者:晋·王叔和2、主要成就1)确立“寸口诊脉”的脏腑定位2)整理归纳24脉,规范脉象名称3)强调诊脉与临床治疗结合二、针灸学《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学专著1、作者:晋·皇甫谧2、主要成就1)系统整理人体腧穴,349个,比《黄帝内经》多189个2)提出分部划线布穴的学位排列方法3)阐明针灸操作方法和针灸禁忌4)总结临床针灸治疗经验《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载药730种,按药物自然属性、功效分类《雷公炮炙论》现存最早炮制学专书雷斆,炮制业鼻祖《肘后救卒方》“肘后”指随身携带以备急用“救卒”意在救治突然发生的急病1、作者:晋·葛洪,字稚川,号抱补子,江苏南京句容人代表作:《抱补子》《肘后救卒方》老婆鲍姑(潜光)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家2、羌虫病、狂犬病以毒攻毒、天花、结核病、隔物灸《刘涓子鬼遗方》现存最早外科专书整理者:北齐·龚庆宣隋唐五代时期的医学一、尚药局、药藏局、太医署医事分科: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医科:少小、体疗、疮肿、耳目口齿、角法二、《内经》研究1、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我国现存最早《内经》注本2、唐·王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三、《诸病源候论》现存最早的病源症候学专书1、作者:隋·巢元方等人2、主要成就1)详细记载各种疾病2)正确阐述疾病病因3)确切描述疾病征候四、《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常合称《千金方》古代医学百科全书1、作者:唐·孙思邈2、主要成就1)注重医德修养2)集唐以前医方大成3)重视妇儿疾病4)积累丰富药物经验5)强调综合治疗6)积极倡导养生五、《外台秘要》又名《外台秘要方》,简称《外台》1、作者:唐·王焘(医学文献整理大师)2、主要成就1)整理保存大量古代医学文献2)搜集整理推广民间单验方3)载录唐以前医学发明六、《新修本草》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由唐政府主持编撰的具有药典性质的著作彩色药图844种,新增144种《本草拾遗》《食疗本草》《海药本草》七、《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1、作者:唐·蔺道人2、成就1)较为系统的论述骨折的治疗常规2)针对骨折复位固定,提出动静结合的治则3)治疗肩关节脱臼,首次采用“椅背复位法”4)收载40余道处方,运用外洗、外敷、内服等多种方法八、《颅囟经》作者不详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经效产宝》现存第二部妇产科专著《胎产书》现存最早妇产科文献宋金元时期的医学翰林医官院、太医局、官药局校正医书局——国家卫生出版机构儒医:宋代一些读书人进入医学队成为医生方书(宋政府)《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成药专书和配方手册药物(宋政府)《嘉祐本草》、《本草图经》是《证类本草》(唐慎微)编撰的基础《饮膳正要》元·忽思慧——我国古代重要的营养和食疗专著《苏沈良方》金·成无己首次注解《伤寒论》医学理论的发展和临证各科的成就解剖《欧希范五脏图》、《存真图》(杨介)诊脉施发《察病指南》创“以图示脉”法舌诊杜本《熬氏伤寒金镜录》图文并茂验舌专书病因病机南宋·陈言(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完善三因致病说内科葛可久《十药神书》治疗虚劳病(主要是肺痨)专著外科陈自明《外科精要》伤科元·李仲南:《永类钤方》“曲针”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麻醉、首次采用悬吊复位法妇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总结性妇产科专书儿科宋·钱乙(仲阳)《小儿药证直诀》针灸王惟一:针灸铜人——开创了实物教学之先河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倡“同身寸”取穴法法医宋慈《洗冤集录》法医学鼻祖金元医家的创新一、刘完素1、生平:字守真,号通玄处士,金代河间人。
中国医学史大纲
中国医学史大纲【原创实用版】目录1.中国医学史概述2.中国医学史的主要阶段3.中国医学史的重要成就4.中国医学史的影响与启示正文【中国医学史概述】中国医学史是对中国医学发展历程的研究,涵盖了从远古时代到现代的医学发展。
中国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发展受到了多种文化的影响,包括道教、佛教等。
中国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形成,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在世界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中国医学史的主要阶段】中国医学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阶段:1.远古时期: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医学知识和治疗方法。
2.先秦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医学开始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如《黄帝内经》等。
3.汉代:汉代是中国医学史的重要时期,许多重要的医学著作都在这一时期出现,如《伤寒杂病论》等。
4.唐宋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医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药物学和外科学。
5.明清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医学开始受到西方医学的影响,但仍然保持了自身的特色。
6.现代: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中国医学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也开始接受和融入西方医学。
【中国医学史的重要成就】中国医学史的重要成就包括:1.理论体系的建立:《黄帝内经》等著作的问世,奠定了中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2.药物学的发展:《神农本草经》等药物学的著作,对中国药物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外科学的发展:如华佗的外科手术,是中国医学史的重要成就。
4.针灸学的发展:针灸学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中国医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医学史的影响与启示】中国医学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世界医学史的贡献,特别是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第一章:云南元谋,陕西蓝田,北京周口店,河北阳原,山西芮城和湖北大冶等地,发现猿人化石。
猿人牙齿化石和石器。
在陕西蓝田和北京周口店出土的有关猿人的化石和石制工具。
第一节:龋齿,牙周,动物咬伤,击伤,刺伤及骨伤,难产及新生儿。
一,口腔疾病,二,创伤性疾病,三,孕产和小儿疾病。
第二节:火的使用,特别是人工取火的发明,对人类文明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人类第一次掌握支配一种自然力来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
这对于人类自身的进化,健康的维护和最终脱离动物界,具有深远影响。
使原始人开始不恐惧黑夜。
潮湿处所导致的风湿病。
火的使用和发明,彻底改变了原始人茹毛饮血的生食习惯。
由生食到熟食可对食物起到一定的消毒杀菌杀虫作用。
熟食使难以下咽的“鱼鳖螺蛤”,都可“燔而食之”,从而扩大了食物的来源和种类。
优质动物蛋白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火的使用和发明,也为热熨,针灸,汤药等治疗方法的产生提供了重要条件。
半地穴式。
北方多采用土木结构的穴居,半穴居建筑形式。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半地穴式房基。
第三节:神农。
北京人遗址,有几十种哺乳动物骨骼化石,仅肿骨鹿遗骸就有2000多个,山顶洞人遗址,河姆人遗址。
砭石,切割脓包或浅刺身体的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病痛。
在伤口流血的情况下,树叶,草茎,泥灰涂敷在伤口上,同时发现某些植物具有止血止痛作用。
第五节:一,伏羲,二,神农,三,黄帝。
第二章:甲骨文研究揭示,殷商时期对人体部位已经有了部分认识以及定位和命名,对疾病的认识十分朴素,其中提到的“降级”,“雨季”,“疾年”等,是有关流行病和多发病的最早记录。
第一节:甲骨文又称卜辞。
一,对人体部位的认识,二,对疾病的认识,三,治疗方法,四,卫生习俗。
第二节:二,《山海经》,先秦时。
药物学专书产生之前载有较多药物的一部重要典籍。
“礼不娶同姓”和“男三十娶,女二十嫁”等。
近亲结婚对繁衍后代不利,对优生以及中华民族的繁衍具有积极意义。
四,《周礼》原名《周官》,一部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案的儒家经典。
中国医学史(全)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中国医学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医学 • 隋唐至宋元时期的医学 • 明清至中华民国时期的医学 •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医学发展 • 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
01
中国医学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原始社会的医学起源
最早的医疗活动
处于萌芽状态的原始医疗活动,包括对伤病的初步认识和简单的治疗。
中西医结合的思路和方法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通过将中医和西医 的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模式。
中西医结合的实践
中西医结合的实践包括在临床治疗、康复和预防保健等方面,通过对患者进 行整体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中药现代化和医疗器械的发展
01
中药现代化的历程
医疗机构
出现了医馆、药店等医疗机构,医学教育也开始兴起。
02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医学
秦汉时期的医学成就
《黄帝内经》
该书基本成书于秦汉时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总结了春秋战国以 前的医学成就,对后世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神农本草经》
该书成书于汉代,是中药学理论的奠基之作,收录了365种药物,并对其药性 、组方、禁忌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总结。
04
明清至中华民国时期的医学
明清温病学派及儿科学的成就
温病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明清时期,温病学派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这一学派强调对急性热病 的治疗应以温病为重点,同时注重调理脾胃和气血。
儿科学的成就
明清时期,儿科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不少儿科医学著作,如《幼科 释迷》等,这些著作对儿科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有了很大的进步。
中药现代化是在传统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
中国医学史话
中国医学史话
中国医学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国,最早的医学文献是《黄帝内经》,这是一部关于医学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著作。
在此之后,经过多个朝代的发展,中国医学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
在中国古代的医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学派分别是阴阳五行学派和藏象学派。
阴阳五行学派认为人体和自然界一样,受到阴阳和五行的影响,通过调节人体内的阴阳平衡和五行相互关系可以实现健康。
藏象学派则注重研究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和体液等器官组织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在医学实践方面,中国古代医生常使用草药、针灸、推拿和饮食疗法进行治疗。
草药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而针灸则是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来调节和平衡气血流动。
推拿是指通过按摩和揉捏来疏通经络和舒缓身体。
此外,饮食疗法也被广泛应用,认为不同的食物能够起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医学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文化的医学理论和实践方法,形成了独特的综合体系。
例如,隋唐时期,中国医学汇集了印度、波斯和阿拉伯等地的医学知识,形成了一种药方学体系。
宋元时期,开展了许多研究,开创了许多新的医学理论和疗法。
到了近代,中国又受到了西方医学的影响,西医和中医的结合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现代中国的医学教育体系也逐渐完善,医生们不仅学习中医,还接受西医的基本知识。
同时,现代医学
技术的引入,使得中国的医疗水平有了巨大的提升。
总的来说,中国医学史上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现代的中国医学在传统中医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和创新,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全面的医疗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的发明和意义火的使用,特别是人工取火的发明,是人类第一次掌握支配一种自然力来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
使原始人不惧黑夜,征服严寒和抵御野兽侵袭,扩大生活领域;彻底改变了原始人茹毛饮血的生食习惯;火的使用和发明,为热熨、灸法、汤药等治疗方法的产生提供了重要条件。
黄帝黄帝,姓公孙,一姓姬,名轩辕。
我国各民族的共同祖先,原始社会末期。
我国第一部医学理论着作《黄帝内经》以之托名。
神农神农,一说即炎帝,姓姜,名魁。
农业和中药的发明者,新石器时代晚期。
发明制作耒耜,教民农耕。
遍尝百草,发现药物,教民治病。
东汉时期我国第一部本草着作《神农本草经》以之托名。
伏羲伏羲,《史记》称伏牺。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新石器时代早期。
我国古籍中最早记载的王。
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八卦,成为中国古文字的发端,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
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
砭石砭石,我国最早的原始医疗工具。
砭石治病起源于新石器时代。
砭石的种类很多,可用于熨法(球形、扁圆形)、按摩(卵圆形、扁圆形)、穿刺或切割(刀形、剑形、锥形、镰形)。
酒的发明和意义原始社会末期,人们从果实发酵中发现酒。
酒在早期多用于祭祀祖先和医治病痛。
酒能“通血脉”、“行药事”,适量饮用有兴奋或强壮作用,大量饮服则可产生麻醉。
酒应用于医疗实践是医学史上的重要成就。
酒还可作为溶剂、能消毒、防腐。
汤剂的发明和意义《汤液经法》为伊尹所撰。
汤液是中医主要剂型之一。
汤液的发明与使用,既可将生药变为熟药(减低毒副作用、便于服用),又使单味药向多味药转变成为可能。
药物品种增多可以提高疗效,同时多种药物配制成复方,标志着方剂的产生,为临证用药经验的进一步研究和总结提供条件。
汤液创制是中医药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最早的医事制度1.当时的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4科,这是医学史上的最早医学分科。
2.“医师掌医之政令”,医师之下设士、府、史、徒,分理医疗、医疗事务、文书医案、役使等职,形成基本完善的医政组织结构。
3.医师主管各科疾病的医疗事务,“使医分而治之。
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
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
”根据医士的医疗效果进行考核,并据此制定级别和俸禄。
4.有关负责卫生保健的官职,责任范围涉及王室人员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
医和的六气致病说医和是春秋时期秦国医生。
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六气致病说”成为后世病因学说的萌芽。
第三章《五十二病方》该书分为52题,每题都是治疗一类疾病的方法。
该书记述的药物,以植物药为主,动物药次之,矿物药居末。
记载方剂大多是由2味药以上组成的复方。
《五十二病方》真实反映了西汉以前的医学水平,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方书。
《治百病方》武威汉简又称《治百病方》,较详细记载药物的制作、剂型及用药方法等。
用药方法多种多样。
针灸记载三里、肺俞、泉水等穴位及用针法、禁忌等。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医药的真实情况。
扁鹊、华佗、淳于意扁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正式传记的医家。
姓秦,名越人。
精通望、闻、问、切四诊,尤以望诊和切脉着称。
重视综合治疗,有“六不治”的行医之道。
其中“信巫不信医不治”,是对扁鹊注重实际、反对迷信的最好概括。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
东汉杰出的医家。
华佗医术以外科着称,用麻沸散应对针药不能奏效的病人,是中医外科鼻祖。
他治疗内科疾病,强调辨证论治。
淳于意,姓淳于,名意,西汉时期唯一见于正史记载的医家。
又称仓公。
淳于意的“诊籍”包括病人的姓名、贯里、职业、症状、诊断、病理分析与治疗预后等内容,是我国现存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
《内经》《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
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原书各9卷,每卷9篇,共162篇。
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及疾病预防等。
《素问》论述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
《灵枢》着重介绍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两者都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阐明三因制宜等辨证论治原理,体现人体与自然统一的整体观念。
《内经》的基本精神和成就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注重整体观念;重视脏腑经络;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内经》是我国早期的一部医学总集,创立脏腑经络学说,后世称该书为“医家之宗”。
《难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或《八十一难》。
以问答释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全书以基础理论为主,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难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注。
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该书最早提出“奇经八脉”的名称,并提出“左肾右命门说”和“无形三集说”,对中医基础理论和诊断学作出贡献。
《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对外感热病的发生和发展提出独创的见解,对40多种杂病的防治作了系统阐述,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包括理、法、方、药系统的辨证论治原则,为我国临床医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六经辩证的原则治疗外感热病,用脏腑辩证的原则治疗内伤杂病。
《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反映我国东汉以前药物的经验与成就。
收载药物365种,将药物按性能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开创以分类法研究本草之先河,是我国药物学最早的分类方法,概述中医药学基本理论。
1.论述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2.提出药物七情和合理论;3.完整提出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4.阐述药物采集,加工,炮制和制剂。
第四章《脉经》魏晋时期,王叔和撰成《脉经》,奠定我国脉学发展的基础。
《脉经》10卷98篇,包括脉诊、脉形、脉象与脏腑关系、脉象阴阳分辨以及妇人、小儿脉的辨识等。
1.确立“寸口诊脉”的脏腑定位;2.整理归纳24脉,规范脉象名称;3.强调脉诊与临床治疗结合。
《针灸甲乙经》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着,为后世针灸对的发展奠定基础,该书共12卷,128篇。
1.系统整理人体腧穴;2.提出分部划线布穴的穴位排列方法;3.阐明针灸操作方法和针灸禁忌;4.总结临床针灸治疗经验。
《本草经集注》1.补充新药,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2.方便临床,提出“诸病通用药”;3.重视炮制,详论药物加工修治方法。
《本草经集注》是这一时期主要的本草着作,初步确立本草着作的编写新体例和中药分类新方法,在本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本草学着作。
《雷公炮炙论》我国第一部炮制专着——雷敩的《雷公炮炙论》。
1.记载多种炮制方法;2.药物修治规定详细;3.炮制范围涉及广泛。
系统总结南北朝以前有关中药加工炮制的经验,成为我国现存第一部炮制专着。
中药传统炮制工艺“炮制十七法”,就是在《雷公炮炙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炼丹中国炼丹术,是制药化学的前身,随金属冶炼业一起发展,源于战国时期。
最着名的炼丹家是晋代葛洪,代表作《抱朴子》,陶弘景是葛洪之后的又一位重要炼丹家,他整理总结炼丹经验,着成《合丹法式》。
《肘后方》《肘后救卒方》,又称《肘后备急方》、《肘后方》,东晋葛洪着,记载一些常见病症的简便疗法和急救疗法,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本临床实用手册。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
《肘后救卒方》是现存最早的急症诊治专着,“肘后”是指随身携带以备急用,“救卒”意在救治突然发生的急病。
突出简、便、廉、验的用药特点。
《肘后方》第一次准确而详细地描述天花的症状;首次记载了隔物灸,为后世灸法的发展作出贡献。
《刘涓子鬼遗方》《刘涓子鬼遗方》,又称《神仙遗论》,《痈疽方》,东晋刘涓子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外科专着,总结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外科的主要成就,主要内容包括金创战伤、痈疽疮疡、皮肤疥藓、瘰疬瘘疮等。
《小品方》《小品方》,又称《经方小品》,陈延之撰,是南北朝一部实用价值较大的方书,被后代医家奉为绳墨。
从理论上提出伤寒、温病分治学说,明确指出伤寒、温病、时行的不同,还提出“伏温成温说”,突破“伏寒化温”的局限。
首次明确记载瘿病,详细描述脚气病的症状。
强调用药节度,提倡简便廉验。
第五章《黄帝内经太素》《黄帝内经太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内经》注本,又名《黄帝太素》,简称《太素》,唐代杨上善编撰,杨氏整理和注释《内经》有三个特点:(1)首创对《内经》的全面分类研究;(2)尊重古传本而不妄改;(3)其训释多据《说文》,《尔雅》,《广雅》,《释名》,并汇通医理而阐发。
王冰王冰,号启玄子,又名启元子。
(1)对原书卷篇次序重新编次;(2)补亡续断;(3)注释发挥。
《外台秘要》《外台秘要》又名《外台秘要方》,简称《外台》,唐代王焘编撰,,主要成就如下:(一)整理保存大量古代医学文献;(二)搜索整理推广民间单验方;(三)载录唐以前医学发明。
《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常合称《千金方》,唐代孙思邈撰。
《千金方》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医药学名着,被誉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步临床百科全书,主要医学成就如下:(一)注重医德修养;(二)集唐以前医方大成;(三)重视妇儿疾病;(四)积累丰富药物经验;(五)强调综合治疗;(六)积极倡导养生。
《新修本草》《新修本草》又名《英公本草》,《唐本草》,苏敬鉴于南朝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主要成就:(1)新增药物114种;(2)纠正以往草本书药物记载的错误;(3)该书的药图,是中国医学史上通过绘图来描记药物形态和颜色特征,作为识药标准的一种创造。
我国第一部国家药典,较系统地总结唐以前药物学成就,是图文并茂的药物学专着。
《本草拾遗》《本草拾遗》,又名《陈藏器本草》,主要成就:(1)新增药物692种;(2)方剂功效分类的创新;(3)纠正旧说之讹误;(4)拓充药物的功用,主治,用法。
《食疗本草》《食疗本草》,唐代孟诜所撰。
该书原为孟诜编撰的《补养方》,后经其弟子张鼎补丁,因以食物药治病为主,故改名为《食疗本草》,主要成就:(1)总结并丰富了食疗药物;(2)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食治原则;(3)重视食疗药物宜忌;(4)重视动物脏器要用的价值。
《海药本草》《海药本草》,五代李珣编撰,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以记载外来药物为主的本草着作,因外来药物主要通过海舶自国外输入,故称“海药”。
突出成就:(1)广收海药,稽其源委;(2)旁征博引,内容详细;(3)记载岭南药物。
《海药本草》荟萃五代以前外来药物之精华,是中外医药文化交流的产物,对我国古代药物学的发展有一定贡献。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蔺道人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现存最早的,既有文献价值,又有临床价值的骨伤科专着,主要论述骨折与关节脱臼的治疗。
主要成就:(1)较为系统地论述骨折的治疗常规,包括骨折部位冲洗,牵引,复位,敷药,夹板固定等具体步骤;(2)针对骨折复位固定,提出动静结合的治则;(3)治疗肩胛骨脱臼,首次采用“椅背复位法”,这是世界医学史上的首创;(4)收载40余首处方,运用外洗,外敷,内服等多种治法,成为后世骨伤病治疗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