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统编)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
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3课 古诗三首 教案(部编版)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
三首古诗分别为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以及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这些古诗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具有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是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素材。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并掌握古诗中的重点字词及其意义;能够用自己的话对古诗进行简要的翻译和解释;初步感知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古诗的能力;通过古诗的背诵和默写,提高学生的记忆力;通过古诗的鉴赏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1. 古诗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难度。
2. 古诗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丰富情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生活经验才能较好地领会。
3. 学生对于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不强,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古诗朗诵音频或视频、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播放古诗的朗诵音频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三首古诗,圈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尝试用自己的话对古诗进行简要的翻译和解释。
3.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古诗中的重点字词及其意义。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古诗的意境和哲理,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学习目标】1.会写“侯、皎”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评价任务】1.会写“侯、皎”等8个字。
(针对目标1)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针对目标2)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针对目标3)【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评价任务】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针对目标1)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针对目标2)3.感受这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针对目标3)【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兴趣1.回顾以前学过的和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并说说相应的节日习俗。
教师提出要求:《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分别讲的是什么节日,有什么对应的习俗?预设1:《元日》相关的节日是春节,春节的习俗是:放爆竹、喝屠苏酒、贴春联。
预设2:《清明》相关的节日是清明节,清明节的习俗是扫墓。
预设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关的节日是重阳节,相关的习俗是登高、插茱萸。
2.教师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与传统节日有关的三首古诗,一起去了解故诗中的节日习俗吧。
3.教师出示诗题并板书:寒食,学生齐读诗题。
二、学习古诗《寒食》(一)理解诗题,走进作者1.教师提出要求:同学们,通过预习查资料,你们对寒食节一定有所了解,谁来分享一下呢?预设1:寒食节又被称为“禁烟节”。
教师介绍: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民俗节日之一,以禁火为标志。
有观点认为,寒食禁火的习俗源于“改火”,即每年熄灭旧火、重取新火,从而避免陈疾,获得新的生命力。
唐代常于清明时节取榆柳之火,皇帝也会将新取得的火种赐给权贵大臣,以示恩宠。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石灰吟》咏物诗组(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5《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作品背景及主要情节。
掌握作品中的重点生字词,提高词汇积累。
学会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作品主题和人物性格。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学会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生命、勇敢、智慧等主题的思考。
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作品背景及主要情节。
2. 作品中的重点生字词、词汇积累。
3. 作品主题和人物性格的深入理解。
4. 阅读技巧和文学鉴赏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作品的作者、背景、主要情节的掌握。
作品主题和人物性格的深入理解。
阅读技巧和文学鉴赏方法的运用。
2. 教学难点:作品主题和人物性格的深入理解。
阅读技巧和文学鉴赏方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字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作品背景及主要情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完成阅读任务,如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等。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主题、人物性格及阅读感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作品中的重点生字词、词汇积累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鲁滨逊漂流记》作者、作品背景及主要情节。
2. 作品主题和人物性格的深入理解。
3. 阅读技巧和文学鉴赏方法的运用。
七、作业设计1.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鲁滨逊漂流记》的理解和感悟。
2. 结合作品主题,设计一幅插画,展现作品中的某个场景或人物形象。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3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3古诗三首(优质教案)《寒食》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这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
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
(读后评读)(2)填空练。
《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2、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XXX: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XXX进士。
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
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5《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让学生了解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存经历,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掌握阅读长篇文学作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鲁滨逊勇敢、智慧、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中,培养自己的勇敢、智慧和坚韧不拔的品质,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让学生了解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存经历,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学具: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鲁滨逊漂流记》的电影片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鲁滨逊漂流记》,了解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存经历。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
4. 全班交流:各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阅读心得,教师点评、总结。
5. 深入解读: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鲁滨逊漂流记》所传递的勇敢、智慧、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六、板书设计1. 《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2. 内容:- 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存经历- 作品的主题思想- 鲁滨逊的精神品质七、作业设计1. 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2. 结合作品内容,谈谈自己对勇敢、智慧、坚韧不拔精神品质的理解。
3. 为鲁滨逊写一封信,表达对他的敬佩之情。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让学生了解了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存经历,理解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品味咏物诗》教学设计
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品味咏物诗》教学设计【组诗】1.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唐代李贺的《马诗》、明代于谦的《石灰吟》、清代郑燮的《竹石》。
2.拓展咏物诗7首:《画眉鸟》宋·欧阳修;《苔》清·袁枚;《莲藕花叶图》元·吴师道;《雪梅二首·其一》宋·卢梅坡;《赋新月》唐·缪氏子;《蜂》唐·罗隐;《感遇·兰叶春葳蕤》唐·张九龄。
【组诗解读】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都是咏物诗,它们都是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面上写的是物,实际上寄托的是作者的人生志向。
写法上的相似之处,让咏物诗变得有规律可循,而且有一定的趣味性。
但如果咏物诗仅仅止步于这三首诗,又显得有点容量不足。
怎样能够让学生学会触类旁通地鉴赏咏物诗,激发学习咏物诗的兴趣?我打算再搜集一些咏物诗,进行一节咏物诗的群诗文阅读课。
让学生利用已经习得的托物言志的表达技巧,在群诗文阅读中进行比较、鉴赏,拓宽学习咏物诗的深度和广度。
此外,古诗篇幅短小精悍,借助注释基本上可以很快领悟一首诗,所以我拓展的咏物诗篇幅就设成了7篇,容量上看起来很大,但其实难度没有那么大。
【教学目标】1.能把握咏物诗鉴赏的方法,学会触类旁通地鉴赏咏物诗。
2.激发学习咏物诗的兴趣,并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诗意人生。
【教学重点】能把握咏物诗鉴赏的方法,学会触类旁通地鉴赏咏物诗。
激发学习咏物诗的兴趣,并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诗意人生。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发散型教学【教学过程】一、话题导入1.同学们,2021年母亲节前夕,央行发行了一套吉祥币。
他们共有七枚,分别是“美意延年、琴瑟和鸣、竹报平安、寸草生辉”。
ppt出示,那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些纪念币上面的图案,你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它要选这种图案呢?有没有什么特殊含义?2.生分别分析几枚纪念币上图案的特殊含义。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马诗教学目标1.掌握一类生字,能够正确拼读和书写。
2.感悟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在学习过程中体会马的形象,感受马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学习生字,了解诗的大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配乐范读,感受诗句二、默读,画出4个一类生字,强调“燕、络”的读音三、边讲读诗文,边学习生字(一)介绍诗题及作者。
(二)讲读第一、第二句。
1.解词: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
古代一直是边疆征战之地。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这两句描绘了战场环境。
2.指导朗读。
3.学习“燕、钩”。
(三)讲读第三、第四句。
1.解词:何当:何时将要。
络脑:马笼头。
金络脑:说明这是一匹被人看重的骏马。
走:跑。
清秋:金秋,取自秋高气爽之意。
诗意:我何时才能骑上头戴金络头的骏马,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自由地驰骋在疆场上建功立业呢?2.指导朗读。
3.学习“络、踏”。
四、总结:《马诗》是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诗人通过咏马抒发自己的远大志向五、作业:背诵这首诗石灰吟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2.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学习生字,了解诗的大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知同学们,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因此,我们从小一直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
2.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看诗句,理解诗意1.老师范读或录音读。
2.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做上记号质疑。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3 古诗三首 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3 古诗三首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古诗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欣赏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欣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朗读并背诵《登鹳雀楼》、《凉州词》和《秋夕》三首古诗。
2. 理解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感受古诗的意境和艺术魅力。
3. 学习古诗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欣赏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了解三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感受古诗的意境和艺术魅力。
2. 教学难点:古诗的阅读方法和欣赏技巧,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入三首古诗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感知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共同探究古诗的意境和艺术魅力。
4. 探究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欣赏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朗读和背诵,以及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
六、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2. 内容:三首古诗的题目、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写一篇关于三首古诗的理解和感受的短文。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感受古诗的意境和艺术魅力。
同时,学生通过学习古诗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欣赏技巧,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三首寒食》,理解诗意,感受诗中的形象,背诵全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学生学会鉴赏古诗,培养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略古诗的韵味,体会诗人的情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教学内容1. 诗的背景:介绍《寒食》的作者、时代背景及寒食节的习俗。
2. 诗意理解: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对仗等艺术特点。
4. 文化拓展:探讨古代诗歌中的寒食节描写及其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诗意,背诵全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难点:诗歌中意象的解读,诗人心境的把握。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寒食节的图片和习俗,引起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寒食》的作者和背景,引导学生朗读全诗。
3. 诗意解析: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意的理解。
4.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韵律、对仗等艺术特点,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美。
5. 文化拓展:介绍寒食节在古代诗歌中的表现,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诗歌学习的意义。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寒食》- 作者:介子推- 背景:寒食节- 诗意:描述寒食节的景象和情感- 艺术特点:韵律、对仗作业设计1. 必做题:背诵《寒食》,并用自己的话解释诗意。
2. 选做题:查找一首描写寒食节的古诗,与《寒食》进行比较。
课后反思1. 教学方法:考虑如何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调整教学方法。
3. 文化传承:思考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严谨的教学结构和丰富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寒食》这首古诗,同时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5《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作品背景及主要情节。
掌握作品中的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分析鲁滨逊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勇敢、智慧、坚韧等品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享等方式,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多种阅读策略进行文本解读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勇敢、坚韧的品质。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珍惜生活,积极向上。
二、教学内容1. 《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
2. 作品主要情节的讲解与分析。
3. 鲁滨逊人物形象的分析。
4. 作品主题思想的探讨。
5. 作品艺术特色的品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鲁滨逊漂流记》的主要情节,把握作品主题思想。
分析鲁滨逊的人物形象,学习其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勇敢、智慧、坚韧等品质。
2. 教学难点:作品艺术特色的品味,理解作者运用象征、讽刺等手法所表现的思想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鲁滨逊漂流记》原著、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入《鲁滨逊漂流记》的话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讲解作品背景及作者:介绍《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丹尼尔·笛福,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
3. 讲解作品主要情节:通过PPT课件,展示作品的主要情节,引导学生关注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存经历。
4. 分析鲁滨逊人物形象:组织学生讨论鲁滨逊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勇敢、智慧、坚韧等品质,引导学生学习这些优秀品质。
5. 探讨作品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从作品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深入挖掘作品所表达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主题思想。
6. 品味作品艺术特色:分析作者运用象征、讽刺等手法所表现的思想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2. 课文结构:作者、作品背景、主要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备课素材托物言志诗的鉴赏知识储备1、概念: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2、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
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像等。
3、分类(1)描摹情态类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托物言志类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让我们先来看看白居易的《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1.根据语境,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一群小燕.(yān yàn)子飞过燕.(yān yàn)山山脉,飞向梦想起航的地方。
(2)战士们锻炼起来劲.(jìn jìng)头十足,将来一定是一支劲.(jìn jìng)旅。
2.比一比,组成词语。
络()捶()凿()焚()洛()锤()函()烫()3.给下面的诗句选择正确的修辞手法。
A.拟人B.比喻C.夸张D.排比(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
3.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了解五言律诗的节奏及其韵味,并掌握《迢迢牵牛星》中叠音词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了解并掌握《十五夜望月》和《寒食》所描绘的景象与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4.通过学习,感受古人对不同节日所寄予的情怀,感受传统习俗所蕴含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叠音词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学习古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吗?(学生回答)你们知道寒食节吗?寒食节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韩翊的《寒食》。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解诗题,知作者。
(课件出示介绍,寒食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在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二、初读诗文,词清句通1.自由诵读,扫清字词障碍。
2.结合注解,疏通诗意。
3.圈注勾画,标注疑点。
4.朗读抽查后,教师范读。
5.讲解诗文。
(1)课件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指皇城里的柳树。
句意:春天的京城到处柳絮飞舞,杨花飘散,寒食节时皇城里的杨柳被春风吹弯了腰。
(2)课件出示:(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借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指宫中传赐新火。
“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句意:日落天黑,皇宫里传送着朝廷赏赐的蜡烛,蜡烛燃起的轻烟随着传送的队伍飘散进了权贵豪门的家。
三、品句赏诗1.指名朗读第一、二句,想一想:(1)起句写了什么?你有怎样的感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起句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眼中。
写出了整个京城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
(2)“无处”能换成“处处”吗?“飞”字写出了怎样的感觉?不能。
“无处不飞花”写出了春意浓郁,笼罩全城的景象。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而是用了双重否定的句式,既避免了一般性的概括,又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在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大单元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大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培养对古典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教学内容- 《古诗三首》文本阅读与解析。
- 古诗词背景知识介绍。
- 诗词鉴赏方法指导。
- 诗词朗诵与表达训练。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古诗三首》,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感受古人的情感与哲理。
教具与学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古诗词背景资料、图片等)。
- 《古诗三首》文本打印稿。
- 画纸、彩笔(用于诗词意境绘画活动)。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古诗词的美丽画面,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古诗三首》,并标记生词、难句。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与感受。
4. 教师讲解:深入讲解古诗词的背景、作者、意境及表达技巧。
5. 朗诵训练:学生分组练习朗诵,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6. 创意表达:学生通过绘画或其他形式表达对诗词意境的理解。
7. 总结反馈:学生总结学习收获,教师提供反馈与指导。
板书设计- 诗词标题与作者。
- 诗词的背景及意境。
- 鉴赏方法的要点。
- 课堂活动安排。
作业设计- 背诵《古诗三首》。
- 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的感悟。
- 搜集并分享其他古诗词,准备下次课堂交流。
课后反思- 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与参与度。
-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如合作探究、创意表达等。
- 学生对诗词意境的理解程度及表达能力的提升。
- 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及改进措施。
通过本教案的实施,旨在使学生不仅学会《古诗三首》,而且能够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与尊重,提升语文素养。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案中的核心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内容能否有效传授,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教案
第四单元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奔腾的骏马吗?说说理由。
(唤起学生对马的兴趣。
)2.板书课题,交代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
马是吉祥、幸福、奋斗、成功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古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燕(yān)山月似钩金络脑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根据古诗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予以肯定。
(板书:沙如雪月似钩)(诗的前两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即为比;从一个富有特征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也就是兴。
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2.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思考。
这两个词形象地展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板书:金络脑踏清秋)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骏马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骏马的赞美、喜爱之情。
)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没有受到重用,从“何当”一词可以看出来。
“何当”是“何时将要”的意思,可见这只是诗人的希望。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讨,感受深义。
1.师:现在大家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了,(点击幻灯片,展示古诗)让我们带着对古诗的感悟,齐读古诗。
2.学到这儿,老师不禁要问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真的只是在写马吗?马能发出这样的呼唤吗?实际上,这首诗是用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的手法写的,通过咏马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一单元第3课《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一单元第3课《古诗三首:迢迢
牵牛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迢迢牵牛星》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古诗内容,掌握诗歌中的语言特点和意境;
3.能正确朗读古诗,并体会其中的情感;
4.听读、朗读邀请学生诵读该诗;
5.感知《迢迢牵牛星》中表现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古诗《迢迢牵牛星》的内容及背景;
2.掌握古诗中的重点词语及意思;
3.体会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
1.理解古诗的抽象意境;
2.在诵读时能够传达出古诗中的情感。
四、教学内容
1. 古诗《迢迢牵牛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五、教学过程
1. 初读课文
1.介绍古诗《迢迢牵牛星》的背景和作者。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诗歌,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
2. 理解诗歌
1.解释古诗中的生词和成语。
2.分析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 朗诵古诗
1.学生跟读古诗。
2.分组朗诵古诗,比赛哪组表现更好。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古诗《迢迢牵牛星》;
2.写一篇感悟古诗的作文;
3.制作一份关于古诗的漫画或绘画。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抽象意境,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情感传达能力。
以上是本次《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教学的总结,希望能够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完整版)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案
(完整版)⼈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马诗》《⽯灰吟》《⽵⽯》教案备课素材托物⾔志诗的鉴赏知识储备1、概念:托物⾔志诗是⼀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它将作者的写作⽬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2、特点:内容上——以某⼀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志,由物到⼈,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描其形,求形似;融⼊理,求神似。
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情感——或发其志⼠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常⽤表现⼿法——托物⾔志、寄情于物、借物喻⼈、⽐喻、象征、拟⼈、对⽐、⽐兴、联想和想像等。
3、分类(1)描摹情态类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动的描摹,从⽽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浮绿⽔,红掌拨清波。
”贺知章《咏柳》:“碧⽟妆成⼀树⾼,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春风似剪⼑。
”(2)托物⾔志类这类咏物诗表⾯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象征⼿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内⼼的志向与抱负。
让我们先来看看⽩居易的《⽩云泉》:天平⼭上⽩云泉,云⾃⽆⼼⽔⾃闲。
何必奔冲⼭下去,更添波浪向⼈间。
本诗抒情主⼈公是⼀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
10.古诗三⾸教学设计第⼀课时⼀、课题引⼊1、(出⽰图⽚)同学们,看!这是什么?(马)你们都知道有关马的哪些知识呢?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你们喜欢马吗?(喜欢)是呀,不但同学们喜欢马,古代⼈也很喜欢马,他们通过不同的⽅式歌咏马,赞美马。
其中在众多歌咏马的名篇中,有⼀⾸诗独树⼀帜,千古流传,表达了许多⼈的共同愿望,你们想知道是哪⾸诗吗?(想)好,今天,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诗。
2、板书课题——马诗3、齐读课题:马诗⼆、学习新课(⼀)回忆⼀下,学习古诗的⽅法有哪些?1.学⽣汇报:①看诗题明对象;②看作者知背景;③看诗⽂解⼤意;④看资料(注释)悟诗情;⑤反复诵读⼊诗境。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4单元10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生字要结合易混字多读多写。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熟读课文,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3.情感与价值通过朗读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渴望立志报国的赤子之心。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整体把握,诵读赏析,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他豪情壮志、立志报国的诗篇等。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读诗可以使人灵秀,读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
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谁愿意来展示一下?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好诗。
(大屏幕出示:《马诗》)2.朗读指导。
(1)自由读古诗。
(2)指名读古诗。
(教师点评)(3)齐读古诗。
(古诗不仅要读得准确、读得响亮,还要读出韵味)(4)学生用“/”划分朗读节奏。
(5)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读这首诗了。
(教师范读,学生再齐读)3.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李贺)有谁了解李贺吗?4.简介作者。
(课件展示)5.自学古诗。
二、自读古诗,分析古诗1.学生自学古诗,出示学习要求。
2.(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很多同学都有很好的学习习惯,能在书上批注,古人就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
3.汇报交流,告诉大家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4.讲读第一、二句。
(1)解词。
大漠:广阔无边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2)指导朗读。
(3)学习“燕、钩”。
燕:多音字,本课读yān,指燕然山。
先查部首灬,再查12画,上中下结构。
钩(gōu):先查部首钅,再查4画,左右结构。
字义:用来悬挂或探取东西的器具,形状弯曲;形状像钩子的;汉字的一种笔画;用钩状物探取;一种缝纫法,用带钩的针编织。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人教()
3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侯、章”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感知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难点: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感知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品味古诗中的节日,看一看千百年前古人留下来怎样的节日记忆。
二、初读古诗,疏通字词。
1.自由读古诗,圈出生字,同桌之间交流学习。
2.教师检查生字学习情况,课件出示生字,指名学生认读。
生字:侯章泣盈脉栖鸦3.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进行生字书写。
三、学习《寒食》1.简介作者韩翃和寒食节。
2.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
3.结合课文注释,尝试自己翻译诗句,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翻译得是否准确。
4.教师逐句翻译诗句,讲解诗歌大意。
大意:暮春时节,京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里的柳树。
傍晚皇宫传赐新火,袅袅的轻烟飘散到权贵豪门的家中。
5.引导学习第一、二句。
从“无处不飞花”中感受春天京城里花开烂漫的生机勃勃景象。
“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6.学习第三、四句。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暮”就是傍晚。
“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皇宫。
“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7.讲解诗歌中蕴含的讽刺情感。
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做饭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可是权贵豪门却能够破例点蜡烛,表达了作者的不满和委婉的讽刺。
8.归纳主旨:《寒食》前两句运用高度凝练而华美的语言,描绘了春意浓郁、笼罩全城的画面,后两句借古讽今,委婉表达了对权臣乱象的不满和讽刺。
9.板书设计:寒食春城→飞花斜柳不满、讽刺寒食→权臣烛火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迢迢牵牛星》1.简介《古诗十九首》。
2.齐读古诗,结合课文注释先理解诗句大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侯、章”等7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在字音教学上,要注意本课的多音字:“纤”读“xiān”;“脉”读“mò”。
在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先放手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诗句中去,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点拨即可。
2.阅读理解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三个不同的节日,描写了不同的风俗习惯。
学习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
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丰富学生对古诗中美好感情的感悟。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寒食》▶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板块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指名学生答)那么,你们知道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吗?(寒食节)寒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韩翃的《寒食》。
(板书:寒食)2.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谈话导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寒食节的具体时间,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础。
板块二理解诗题,走近作者1.交流资料,了解寒食节。
(1)同学们,通过预习查资料,你们对寒食节一定有所了解,谁来分享一下呢?(2)指名学生说。
(3)教师小结: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
过去在这一天,人们禁烟火,只吃冷食。
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斗鸡等风俗。
课件出示寒食节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2.了解作者韩翃。
课件出示韩翃(719—788),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考中进士。
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3.指名学生读诗。
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设计意图】交流资料既是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又培养了他们收集资料的良好习惯。
同时,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情,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板块三初读古诗,把握大意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
2.解释词语。
课件出示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皇城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借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指宫中传赐新火。
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3.解释诗意。
(1)指名学生说。
(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天的京城到处都飘散着落花,寒食节里皇城中的柳树在春风中摇曳。
(3)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落天黑,皇宫里忙着传送蜡烛,蜡烛燃烧时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
板块四化诗为画,体会意境1.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春意?指名学生答。
(课件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开阔,将全城景物尽收眼底。
“春城”一词,高度凝练而华美。
“春”是自然气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2.诗人说“无处不飞花”而不说“处处飞花”,为什么?“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是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无处不飞花”,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地增强了肯定的语气,有力地烘托出城内春意之浓郁。
3.谁能说一说“飞”字用得好在哪里?“飞”字极富动感,不仅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措辞之精当。
“飞花”就是指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意蕴深远。
总结: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可以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得益于其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引人注目的,就在于一个“飞”字。
4.“寒食东风御柳斜”这句诗的重点是什么?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花园。
园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
风是无影无形的,我们只能从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
照此说来,“斜”字也是在间接写风。
5.探讨:《寒食》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指名学生回答。
按从白天到夜晚的时间顺序描写的,描写了落花飞舞、杨柳摇曳、轻烟四散等景色。
6.寒食节那天全国禁火,夜幕降临后,大地一片漆黑。
但在皇宫里却出现了一个怎样奇特的景象呢?是谁可以享有如此特权?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赐新火。
(不满,轻蔑)7.“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有何深意?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8.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9.总结: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寒食节里,全城处处飘飞着落花,皇城里的柳枝随风飘拂。
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赐新火,轻烟飘进了权贵豪门之家。
诗人借古喻今,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设计意图】“一切景语皆情语。
”先逐句理解,再分析诗中描绘的景色,由这首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从所写景物分析寄托的情思,是对主题的一个升华,环环相扣,便于学生理解,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板书设计第2课时《迢迢牵牛星》▶课时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相关常识。
2.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体会诗中蕴含的相思之情。
▶教学过程板块一创设情境,导入诗题1.教师谈话:大家一定诵读过这样的句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是《诗经》中人们的浅唱;“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是汉乐府中人们的歌咏。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取法于《诗经》和汉乐府,但也有它独特的魅力。
让我们一同走入《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
(板书诗题:迢迢牵牛星)3.指名学生读诗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回忆所学或所了解的古诗,将学生带入学古诗的氛围中。
1.课件出示填空题,比比谁回答得快。
板块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1.学生自由读全诗。
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
2.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
迢纤泣涕盈脉3.指名学生读字。
重点强调:“纤”读“xiān”;“脉脉不得语”中的“脉”读“mò”。
4.读出节奏。
指名读,读出古诗的停顿和节奏。
课件出示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5.读出韵味。
关注字音的同时,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味和自己的理解。
6.教师范读。
7.自由练读。
8.学生齐读。
小结:学习诗歌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让我们伴随着朗朗书声开始这首诗歌的学习。
【设计意图】读得正确,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使学生在逐层提升的诵读中感到学习古诗十分有意思、有情趣,为熟读知意打下基础。
板块三探究内容,品味诗情1.导入:读懂诗,读出诗里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诗的正式开始。
诗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品味一番吧!2.自读自悟。
通读全诗,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3.讨论汇报。
织女(河汉女)思念牛郎。
织女是全诗的主人公。
这是一首相思之作,感情基调较为哀怨。
4.读完这首相思之作,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抒发你读后的感受,你会用哪个词语呢?指名学生回答。
(板书:伤感)5.如果用一个词语将诗中传递的情感描摹出来,你认为哪个词语最合适?(板书:相思)6.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诗歌,体会一下,诗歌借助了哪些语句来传递这份相思的伤感与哀怨呢?指名学生答。
(1)课件出示诗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这个词语在今天仍然富有生命力,我们形容路途遥远,会说“千里迢迢”。
“迢迢”和“皎皎”两个词相互呼应,相互补充,意思是牵牛星和织女星相距十分遥远,都很明亮。
牵牛星在遥远的地方,这遥远的距离使得主人公内心起了相思之情。
可是,牵牛星真的离她那样遥远吗?在诗句中有没有其他的发现?(2)课件出示诗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①“札札”是象声词,形容织布机工作时发出的响声,给人一种静谧中的杂乱之感。
而“弄”这个字,是摆弄、抚弄的意思。
一个动词就透露了此时织女的心境,写出了她心不在焉、心神不宁的样子。
②札札机杼乱人心,最是织女愁肠时。
其实,《木兰诗》中有一句与此句类似,同样抓住了“机杼”这个意象,来写女子的愁情。
是哪句呢?“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同样是用有声来衬寂静,以有声来传悲情。
(3)课件出示诗句: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①弄懂“不成章”。
这三个字蕴含着一个“思”字,揭示了织女的内心动态。
②“泣涕零如雨”更是织女悲苦内心世界的表露,她神思恍惚、心不在焉,终日劳作却“不成章”。
③“泣”的本义是眼泪,特指无声流泪或低声地哭。
“涕”也是指眼泪。
④“零”本是指雨缓缓而降,引申为降落、落下。
这里落下的不是雨,而是如雨水一般无法抑制的织女泪。
这里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织女相思之苦。
⑤有感情地朗读。
(4)课件出示诗句: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银河清澈且水不深,他们相互之间的距离又能有多远呢?(5)课件出示诗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①“盈盈”写出了水之清澈,既能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能表现女子的魅力,还可以想象出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令人回味无穷。
“盈盈一水”至此也成了阻隔两情的象征。
②“脉脉”指相视无言的样子。
织女只能深情地凝望着对方,却不能说话。
7.齐读古诗。
8.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传人间之情。
再读诗歌,让我们体会一下这首诗歌“深深的话,浅浅地说”的语言之美。
叠字是指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又称复字、重言。
这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方法。
两字相叠被称为单叠,四字相叠被称为双叠。
在本课中,运用了“迢迢、皎皎、纤纤”等6个叠词。
这些叠词无论是用于描摹景物,还是刻画人物、叙述情境,都在反复吟咏中创设出缠绵的意境。
9.指名读诗,读出叠词的韵律美。
【设计意图】诗词的教学重点在想象、品读、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