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第壹、叁、伍卷出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第壹、叁、伍卷出版

北京大学于2009年获得捐赠,入藏了一批海外回归的珍贵竹简,共

有3346枚,包含17种抄写于西汉中期的古书。这批竹书由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组织专家整理和研究,按照《汉书·艺文志》对古书的分类顺序编为七卷,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陆续推出。其中,第贰卷收录了目前发现的简帛古本中最为完整的《老子》,已于2012年12月出版,受到学界关注和好评。此次集中面世的是第壹、叁、伍卷,包括10种古书,内容丰富多彩,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第一卷:迄今发现存字

多的《苍颉篇》第一卷为《苍颉篇》(朱凤瀚编撰),是一部失传已久而深受学界重视的重要小学类典籍。秦始皇兼并六国后,丞相李斯作《苍颉篇》七章,车府令赵高作《爰歴篇》六章,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七章,均以秦小篆书写,作为统

一文字的依据。西汉时期在民间教书的“闾里书师”将此三篇字书合一

,断六十字为一章,共有五十五章,仍称《苍颉篇》。此书汉代以后不再流行,宋以后即已失传。20世纪初以来,我国先后于甘肃几处汉代遗址出土的简牍中发现了《苍颉篇》残文,但存字很少。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汉简《苍颉篇》,也仅存500

余字。北大汉简《苍颉篇》经缀合后

,有完整竹简63枚,残简18枚,每枚简写满为20字,现存1300余字,是迄今所见《苍颉篇》中存字最多的。此本书写年代约在汉武帝时期,字形略呈方形,笔道浑厚,字体具隶书笔意而又保留有小篆字形结构。与之前发现的诸简本相同,此本也是四字一句,每两句一押韵。特别重要的是,此前诸简本《苍颉篇》由于残甚

,其如何分章,每章字数是多少,各章有无题目等均不能确知,而北大简本则有保存完整的章,每章末皆标明字数,其少者“百四”(即一百零四),

多者达到“百五十二”。不仅如此,从北大简本还可知,此书同一韵部可以有若干章,同韵部各章是相连编缀的,并且各章均有题目,用每章前两个字作标题,分别书写于各章开头的两枚简上端,与已发现的秦简中文章标题的写法相同。由此看来,北大简本《苍颉篇》较多地保存了秦代的文本格式,不是西汉时“闾里书师”的改编本,与《汉书·艺文志》中著录的皇家藏本属于同一系统。由于北大汉简《苍颉篇》保存文字较多,且结构相对完整,从中可以比较深入地了解到这部字书的句式与文字排列方法,体会它对后世各种字书编撰的深刻影响。此书中的字词有相当一部分取自《诗经》与先秦子书等典籍,也证明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下令禁读《诗》、《书》以前,秦人读书所涉猎的范围相当广泛。这部字书因独特的编撰方式与字汇形式百科全书的性质,在秦汉时代不单可供学童使用,也为社会上层与知识阶层所重视。北大简本《苍颉篇》的发现,使这一失传八九百年的著

字书之面貌初步得以明朗,对于中国文化史、教育史、文字学、音韵学与

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无疑都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第三卷:诸子争鸣,证经补史第三卷收录《周驯》(阎步克、韩巍编撰)、《赵正书》(赵化成编撰)、《儒家说丛》(朱凤瀚、陈侃理编撰)和《阴阳家言》(朱凤瀚

、陈侃理编撰)四种子书。北大竹书本《周驯》,与《汉书·艺文志》中著录但早已亡佚的《周训》为同一种书。《周驯》现存竹简211枚,近5

千字,另有约40余枚竹简、千余字的内容散失。全书主体分为十四章,采用“周昭文公”于

每月“更旦之日”(初一)和“岁终享贺之日”训诫“龏(共)太子”的形式,通过讲述古代圣主贤君的故事来阐发治国为君之道。所引述的历史故事上起尧舜,下至战国中期的秦献公,其中有些见于传世文献而互有出入

,更多的故事则是前所未见。从《周驯》记载的史事以及文字、用词、语法各方面的特征看来,其成书年代应该在战国晚期。根据西汉国家藏书目录改编的《汉书·艺文志》,在“道家”类中

录有《周训》十四篇,书名和篇章数都与竹书《周驯》相同。《汉书·

艺文志》称道家源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竹书《周驯

》的内容也符合这个描述,可以认定与《周训》是同一种书,属于汉代所说的道家。该书的文体和内容与以往学界公认的道家文献相比有很大差异,但其中有些文字见于《太公》、《文子》等道家文献。道家中的“黄老”一派,宣扬治国用兵、君人南面之术,有“道法结合、兼采百家”的特点

。竹书《周驯》的形式和思想主旨也与之相符。该书的重新问世,让西汉国家藏书中的一部重要典籍失而复得,使我们对汉人眼中的道家有了更加真切而丰富的认识,也将引发学界对早期道家学派面貌的新一轮讨论,推动战国秦汉思想学术史研究走向深入。《周驯》讲述的一些史事,如吴王阖庐之墓被越人盗掘、秦献公死前废除以庶子殉葬之制等,都是传世文献未曾记载的,为研究先秦历史也提供了宝贵的新资料。竹书《赵正书》主要记述了自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回程途中病亡,秦二

世继位后诛杀

诸公子大臣,直至秦亡国的历史过程,与《史记》互相参证

《赵正书》有竹简50枚,大多保存完好,总字数近1500字。此书以大部分篇幅记录了

秦始皇临终前与李斯的对话、李斯被害前的陈词以及子婴的谏言等,成书年代可能在西汉早期。书中称秦始皇为“秦王赵正”、秦二世为“秦王胡

亥”,说明作者不奉秦朝为正统,有可能是六国贵族之后裔所作。《赵正书》的部分内容与《史记》中的某些记载相似,有些段落

明显同出一源,

但在一些重大史事的记载上又与《史记》差异很大。例如,《赵正书》说秦二世胡亥之继位是由秦始皇死前认可,而非李斯、赵高等人密谋篡改遗

诏;赵高是被秦将章邯而非子婴所杀。这些都未见于传世文献。可见,关于秦末历史,汉初已有多种不同的记述流传,《史记》所取只是其中之一。《儒家说丛》

现存11简,残缺较多。简文分为三章,内容与《晏子春秋》、《说苑》、《韩诗外传》、《孔子家语》等传世文献中的一些篇

章近似,大致都属于儒家言论。此书所存虽多是残文,仍有助于了解儒家

典籍文本演变的情况,加深对其内涵的理解。《阴阳家言》第一部分讲天人感应,论述政治违反时令、人君举措不当会导致怎样的灾异;第二部分与四时改火有关,也是讲顺应天时;第三部分讲天气、地气如何产生风、雨、雾等自然现象。这些阴阳家的思想,以顺应天时为核心,用自然规范人的活动,反映出当时思想界的一个重要侧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