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降水设计计算
基坑降水计算
基坑降水计算一、降水量及降水井数量1、段落1计算基坑挖深12m,要求水位降至坑底下1.0m,设计采用管井降水,微承压水层渗透系数根据勘察报告提供值为4.0×10-5 ,取0.035m/d。
悬挂式止水帷幕段1:降水范围平面近似矩形,长:170m、宽:30m,面积约5100㎡,长宽比约6,按等效大井计算涌水量。
1)计算参数的选择本工程拟建场地内微承压水埋深在5.6m,相应标高约为-2.15m。
承压水层的厚度M=10m设计降水深度s=1m等效半径r0=√A/3.14=40.3m抽水影响半径RR=10S√k=10×1×√0.035=1.85mS——降水深度()mm dk——渗透系数(/)2)基坑涌水量按承压非完整井计算Q =2.73kMs lg [(R +r0)/r0]+M −l llg (1+0.2M/r 0) =2.73×0.035×10×1lg [(1.85+40.3)/40.3]+10−33×lg (1+0.2×10/40.3) =13.9m 3/d按承压完整井计算Q =2.73kMs lg [(R +r0)/r0]=2.73×0.1×50×10.47lg [(33.1+31.9)/31.9]=13.9m 3/d3)降水井数量单井出水能力q′=120πrl√k 3=120×3.14×0.15×3×√0.0353=55.5m 3/d降水井数量n=1.2Q/q=1.2×13.9/55.5=1。
2、段落2计算基坑挖深18m ,要求水位降至坑底下1.0m ,设计采用管井疏干降水,微承压水层渗透系数根据勘察报告提供值为1.0×10-3 ~ 1.0×10-4cm/s (即:0. 864 ~ 0.0864m/d ),取1~0.1m/d(根据土层分布综合判断平均渗透系数应取0.1m/d)。
基坑降水设计计算书
沙颍河周口至漯河段航运开发工程大路李枢纽施工一标段基坑降水设计计算方案河南省水利水电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二零一四年六月基坑降水设计计算方案一、计算依据(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2)、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3)、其他相关资料二、计算过程(1)、基坑涌水量计算公式Q=lgRlgX 2.73kMS 0-式中:Q ―基坑涌水量(m 3/d ); k ―含水层渗透系数(m/d ); M ―承压含水层厚度(m ); S —基坑中心的水位降低值(m); R —抽水影响半径(m),R=K s 10; X 0—基坑假想半径(m),X 0=π/F ; F —环状井点系统所包围的面积(m 2);结合施工现场,降水范围L=185m,B=192m ;则F=185×192=35520㎡ X0=π/F =0.564F =106.3m R=K s 10= 99.94m k=2.16m/d ;M=6m ;S=6.8m ; 计算得Q=lg99.94lg106.366.02.162.73-⨯⨯⨯8.=8990.64m 3/d根据我公司多年施工经验,根据规范所计算涌水量往往比实际小很多,因此有经验得出,按两倍理论量计算涌水量。
则实际涌水量为8990.64×2=17981.28m 3/d (2)承压完整井单井涌水量Q 1=lgrlgR S -H 2.73kM -)(式中:r ―过滤器半径(m ); H ―含水层厚度(m ); H=20m ;r=0.21m ; 计算得 Q 1=lgrlgR S)-H 2.73kM -(=21.0lg 94.99lg 8.6-20616.2732-⨯⨯⨯)(.=174.43m 3/d(3)计算井数n=1Q1.1Q=174.4317981.281.1⨯≈114(眼) (4)间距结合施工现场布置得: 需要打降水井线路总长L=2290m 则降水井间距D=L/(n-1) =2290/113 =20.27m因此,降水井间距控制在20m 左右。
基坑降水计算
(二)基坑降水计算根据本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可知,因场地水位较浅,旱季施工,涌水量不大,在基坑施工时降水措施可采取坑内挖沟设降水井明排方式进行基坑排水。
井深从基坑底标高向下2.0米。
井内径0.9米。
在师大世博学院和祭天山两侧水量较大,在这两侧各设5个和4个降水井。
基坑底四周设300×300排水盲沟,连接降水井进行降排水。
其它两侧降水井按间距25~30设置一口,可满足基坑降水要求。
地下水位降至基底下1m.采用14台管径为¢70的污水水泵进行抽排至沉淀池,沉淀处理后,由14台管径为¢70清水水泵抽排至市政雨水管网或河道。
降水Q计算:Q=5井×12m3井*小时×24小时+9井×12m3/井*小时×16小时=3168m3排水量Q计算:污水水泵(清水水泵):Q1=5台×12m3/台*小时×24小时+9台×12m3/台*小时×16小时=3168m3六、施工组织管理1、施工管理目标(1)质量目标:优良。
(2)工期目标:工期30天。
确保在30天内完成基坑支护、降水、挖土外运工作,其余项目确保在业主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3)安全目标:创“无事故工程”。
2、项目施工组织机构设置(1)我公司把本工程列为重点项目工程,在全公司范围内抽调年富力强、管理水平高、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人员组成本工程项目经理部,严格按项目法组织施工。
(2)成立云南长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都市名典苑工程基坑开挖及支护施工项目经理部。
推行项目法施工,减少管理层次,提高办事效率,项目部对本工程的施工全权负责。
(3)施工现场项目经理受公司法定代表人的委托,组成项目经理部,负责工程的全面实施。
项目经理部设置项目经理1人;项目副经理1人;项目技术负责人1人;工长6人;质量检查员1人;安全检查员1人;内页技术员1人;测量员2人;试验、计量员2人;机务员2人;材料员2人;项目经理部实行矩阵式的施工管理体系,全面履行施工承包合同。
基坑降水计算
基坑降水计算1、降水影响半径确定影响半径得方法很多,在矿坑涌水量计算中常用库萨金与吉哈尔特经验公式作近似计算。
当设计得矿山进行了大降深群孔抽水试验或坑道放水试验时,为了推求较为准确得影响半径,可利用观测孔网资料为基础得图解法进行推求。
1、1、经验公式法计算影响半径得主要经验公式见表1。
表1 计算影响半径得经验公式1、2、图解法当设计矿山做了大降深群孔抽水或坑道放水试验时,为了推求较为准确得影响半径,可利用观测孔实测资料,用图解法确定影响半径。
(一)自然数直角座标图解法在直角座标上,将抽水孔与分布在同一直线上得各观测孔得同一时刻所测得得水位连结起来,尚曲线趋势延长,与抽水前得静止水位线相交,该交点至抽水孔得距离即为影响半径(见图1)。
观测孔较多时,用图解法确定得影响半径较为准确。
(二)半对数座标图解法在横座标用对数表示观测孔至抽水孔得距离,纵座标用自然数表示抽水主孔及观测孔水位降深得直角座标系中,将抽水主孔得稳定水位降深及同时刻得观测孔水位降低标绘在相应位置,连结这两点并延长与横座标得交点即为影响半径(见图2)。
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观测孔时,以观测孔稳定水位降深绘图更准些。
1、3、影响半径经验数值根据岩层性质、颗粒粒径及单位涌水量与影响半径得关系来确定影响半径,见表2与表3。
表2 松散岩土影响半径(R)经验数值岩土名称主要颗粒粒径(mm) 影响半径(m)粉砂细砂中砂粗砂板粗砂小砾中砾大砾0、05~0、10、1~0、250、25~0、50、5~1、01、0~2、02、0~3、03、0~5、05、0~10、025~5050~100100~200300~400400~500500~600600~15001500~3000 表3 单位涌水量与影响半径关系单位涌水量(L/S·m)影响半径(m)单位涌水量(L/S·m)影响半径(m)>2、0 2、0~1、0 1、0~0、5 >300~500100~30050~1000、5~0、330、33~0、2<0、225~5010~25<102 计算模型及公式2、1、潜水完整井计算模型…………………………………………公式1式中:Q基坑涌水量(m3/d);k:渗透系数(m/d);H:潜水含水层厚度(m):S:基坑水位降深(m);R:降水影响半径(m);r0:基坑等效半径(m)。
基坑降水计算程序(2012规范版)
类别
承压水非完 整井Βιβλιοθήκη 参数 基坑面积(m2)渗透系数k (m/d) 等效半径r 0 =(A/π)1/2
井水位降深sw(m) 降水井影响半径R =10sw(k )1/2
降水后基坑内的水位高度h(m) 潜水含水层厚度H(m)
基坑地下水位的设计降深sd(m) hm(m)
过滤器长度l (m) 过滤器半径r s (m) 基坑涌水量Q (m3/d) 管井单井出水量q (m3/d) 降水井数量n=1.1Q/q
012规范)
计算结果 16328.00 25.920 72.111 10.00 509.117 6.20 13.10 5.00 9.650 4.00 0.25 4122.591 1112.068 4.078 5
15.00 5.00
5088.334 1112.068
5.033 6
,承压水非完整井计算结果 井适当放大可用于本地区
取整
承压--潜水 非完整井
降水井总长度H (m) 坑底至管井底距离h (m)
基坑涌水量Q (m3/d) 管井单井出水量q (m3/d)
降水井数量n=1.1Q/q 取整
注:苏州地区一般按300-500m2一口降水井,承压水非完整井计算结果 基本不适于本地区,建议承压--潜水非完整井适当放大可用于本地区
备注
输入项 输入项
当井深 输入项 水位小
输入项 输入项 输入项 输入项 输入项
结果 输入项 输入项
结果
Q 3.1314k (2H sd )sd ln(1 R ) r0
Q
3.1314k
ln(1
R)
H 2 h2 hm l ln(1
0.2
hm
基坑降水及地面沉降变形计算
基坑降水及地面沉降变形计算------------------------------------------------------------------- 计算项目: 降水计算 1------------------------------------------------------------------- [原始条件]:计算模型: 潜水完整井;基坑远离边界水位降深 7.500(m)过滤器半径 0.375(m)水头高度 8.500(m)渗透系数 35.000(m/d)单井出水量 360.000(m3/d)沉降计算经验系数 1.000----------------------------------------沉降影响深度内土层数:3场区内丰水季节地下水埋深: 5.000(m)层号层厚度(m) Es(MPa)1 4.000 5.0002 8.000 28.0003 5.000 35.000----------------------------------------基坑轮廓线定位点数:8定位点号坐标x(m) 坐标y(m)1 420.578 357.1292 515.742 355.4413 519.539 571.5314 411.469 573.1485 409.758 474.5316 414.883 461.8097 414.141 427.3018 418.703 400.180----------------------------------------降水井点数:27个(各井间距22.0米)井点号坐标x(m) 坐标y(m) 抽水量(m3/d)1 516.724 354.423 360.0002 517.150 378.656 360.0003 517.576 402.888 360.0004 518.002 427.121 360.0005 518.427 451.353 360.0006 518.853 475.586 360.0007 519.279 499.818 360.0008 519.705 524.051 360.0009 520.131 548.283 360.00010 520.556 572.516 360.00011 498.542 572.845 360.00012 476.528 573.175 360.00013 454.514 573.504 360.00014 432.500 573.833 360.00015 410.486 574.163 360.00016 410.053 549.208 360.00017 409.621 524.254 360.00018 409.188 499.300 360.00019 408.755 474.346 360.00020 413.879 461.626 360.00021 413.139 427.228 360.00022 417.707 400.075 360.00023 418.663 378.110 360.00024 419.620 356.146 360.00025 443.896 355.715 360.00026 468.172 355.285 360.00027 492.448 354.854 360.000----------------------------------------任意点降深计算公式采用:基坑工程手册公式沉降计算方法: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方法, 即不考虑应力随深度衰减的方法----------------------------------------[计算结果]:1.基坑涌水量计算:按《规范》附录F计算得:根据《规范》F.0.7 确定降水影响半径 R = 258.723(m)根据《规范》F.0.7 确定基坑等效半径 r0 = 84.472(m)基坑涌水量 = 5595.100(m3/d)2.降水井的数量计算:按《规范》8.3.3计算得:单井出水量按360.000(m3/d)计算,需要降水井的数量 = 18井单井出水量按240.000(m3/d)计算,需要降水井的数量 = 26井3.单井过滤器进水长度计算:按《规范》8.3.6验算得:单井过滤器进水长度 =6.000(m)4.各点降深与地表沉降计算:降深按《基坑工程手册》计算按用户指定的井数(27)、井位、各井抽水量,计算得:在指定范围内: 最小降深=0.010(m) 最大降深=8.500(m)在指定范围内: 最小沉降=0.0(cm) 最大沉降=2.1(cm)5.建筑物各角点降深与沉降计算:选取人民医院住宅楼为计算模型,角点分布:建筑物角点1: 降深=4.093(m) 沉降=1.309(cm)建筑物角点2: 降深=8.500(m) 沉降=2.057(cm)建筑物角点3: 降深=8.500(m) 沉降=2.057(cm)建筑物角点4: 降深=4.230(m) 沉降=1.342(cm)建筑物各角点: 最小降深=4.093(m) 最大降深=8.500(m)建筑物各角点: 最小沉降=1.3(cm) 最大沉降=2.1(cm)选取计算的住宅楼为砌体承重结构,建筑物长66.39米,宽10.2米,基础埋深约1.5米,地基土为一般粘性土和中密以上砂土,为中等压缩性土,建筑各角点之间最大倾斜率 = 千分之 0.137,小于《建筑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规定的限值。
降水计算公式
一、潜水计算公式之老阳三干创作1、公式1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H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为基坑半径(m).r2、公式2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H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b为基坑中心距岸边的距离(m);为基坑半径(m).r3、公式3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H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b1为基坑中心距A河岸边的距离(m);b2为基坑中心距B河岸边的距离(m);b'=b1+b2;r为基坑半径(m).4、公式4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H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r为基坑半径(m);b''为基坑中心至隔水鸿沟的距离.5、公式5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H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R为引用影响半径(m);r 0为基坑半径(m);l 为过滤器有效任务长度(m);h 为基坑动水位至含水层底板深度(m);h 为潜水层厚与动水位以下的含水层厚度的平均值(m).6、公式6式中:Q 为基坑涌水量(m 3/d);k 为渗透系数(m/d);r 0为基坑半径(m); S 为水位降深(m);l 为过滤器有效任务长度(m);b 为基坑中心距岸边的距离(m);m 为含水层底板到过滤器有效任务部分中点的长度.7、公式7(1)、b>l(2)、b>l式中:Q 为基坑涌水量(m 3/d);k 为渗透系数(m/d);r 0为基坑半径(m); S 为水位降深(m);l 为过滤器有效任务长度(m);b为基坑中心距岸边的距离(m).8、公式8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H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为基坑半径(m);rb''为基坑中心至隔水鸿沟的距离(m);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静水位的距离(m);hsT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含水层底板的距离(m); 为不完整井阻力系数.9、公式9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为上层含水层的渗透系数(m3/d);k2为下层含水层的渗透系数(m3/d);k1为上层含水层厚度(m);H1为下层含水层厚度(m);M1为基坑动水位到上层含水层底板的距离(m);hR为引用影响半径(m);r为基坑半径(m).10、公式10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 3、k2、k1为上、中、下含水层的渗透系数(m3/d);H1为上层含水层厚度(m);M1为下层含水层厚度(m);M2为中层含水层厚度(m);h为基坑动水位到上层含水层底板的距离(m);R为引用影响半径(m);r为基坑半径(m).二、承压水计算公式1、公式1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M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r为基坑半径(m).2、公式2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M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b为基坑中心距岸边的距离(m);r为基坑半径(m).3、公式3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M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b1为基坑中心距A河岸边的距离(m);b2为基坑中心距B河岸边的距离(m);b'=b1+b2;r为基坑半径(m).4、公式4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M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为基坑半径(m);rb''为基坑中心至隔水鸿沟的距离.5、公式5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M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R为引用影响半径(m);为基坑半径(m);rl为过滤器有效任务长度(m);6、公式6(1)、l<0.3M,b<2l(2)、l<0.3M,b>2l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M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R为引用影响半径(m);为基坑半径(m);rl为过滤器有效任务长度(m);b为基坑中心距岸边的距离(m).7、公式7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M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为基坑半径(m);rb''为基坑中心至隔水鸿沟的距离(m); 为不完整井阻力系数.8、公式8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M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为基坑半径(m);rh为含水层底板到动水位距离(m).9、公式9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M'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含水层顶板的距离(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为基坑半径(m);rl为过滤器有效任务长度(m);H'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静水位的距离(m);T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含水层底板的距离(m); 为不完整井阻力系数.10、公式10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H为含水层水头高度(m);M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为基坑半径(m);rb''为基坑中心至隔水鸿沟的距离.11、公式11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M'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含水层顶板的距离(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为基坑半径(m);rl为过滤器有效任务长度(m);H'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静水位的距离(m);T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含水层底板的距离(m);b''为基坑中心至隔水鸿沟的距离(m);为不完整井阻力系数.三、条形基坑降水计算公式1、公式1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M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L为基坑长度(m);R为引用影响半径(m);2、公式2式中:q为单井出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M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d为井间距之半(m);为井点半径(单排)或排距之半(双排)(m). rw3、公式3式中:q为单井出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M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d为井间距之半(m);为不完整井阻力系数.4、公式4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q为单井出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L为基坑长度(m);H为含水层水头高度(m);M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d为井间距之半(m);为井点半径(单排)或排距之半(双排)(m).rw5、公式5式中:q为单井出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静水位的距离(m);Hs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d为井间距之半(m);为井点半径(单排)或排距之半(双排)(m);rw为不完整井阻力系数.6、公式6式中:q为单井出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M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h为含水层底板到动水位距离(m).H为含水层水头高度(m);R为引用影响半径(m);d为井间距之半(m);为井点半径(单排)或排距之半(双排)(m).rw7、公式7式中:q为单井出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M'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含水层顶板的距离(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为基坑半径(m);rl为过滤器有效任务长度(m);H'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静水位的距离(m);T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含水层底板的距离(m);d为井间距之半(m);为井点半径(单排)或排距之半(双排)(m).rw为不完整井阻力系数.四、单井出水量计算公式1、轻型井点/喷射井点式中:q为单井出水量(m3/d);i为水力坡度,开始抽水时i=1;k为渗透系数(m/d);D为钻孔直径(m);H为含水层厚度.2、管井井点式中:q为单井出水量(m3/d);2/);φ为单井单位长度出水量(m dα'为经验系数;l为过滤器浸没长度(m);d为过滤器外径(mm);五、水位降深计算公式1、潜水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H为含水层厚度(m);S为某点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为某点到各井点中心的距离;x x xn12n为井数量.2、承压水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M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S为某点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为某点到各井点中心的距离;x x x12nn为井数量.六、井深计算公式井深式中:L为井点管埋设深度(m);H为基坑深度(m);h为降水后水面距基坑底的深度(m) ;一般取0.5; i为降水区内的水力坡度;一般取0.1-0.3;为基坑等效半径(m);rZ为降水期内地下水位变更幅度(m) ;Y为过滤器任务部分长度(m);T为沉砂管长度(m);一般取为0.5.。
降水设计 计算(2012规范)
例题:工点名称L(m)B(m)S w(m)S d(m)H(m)k(m/d)R(m)观4552522131322439.7《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1.基坑涌水量计算式中:Q--基坑降水总涌水量(m3/d)k--渗透系数(m/d)(E.0.1)H--潜水含水层厚度(m)sd--基坑地下水位的设计降深(m)R--降深影响半径(m)r0--基坑等效半径(m)A--基坑面积(m2)sw--井水位降深(m),取值应不小于12.管井单井出水量计算式中:q0--单井出水能力(m3/d)(7.3.16)rs--过滤器半径(m)l--过滤器进水部分的长度(m)3.降水井数量的确定式中:q--单井设计流量Q--基坑降水总涌水量(7.3.15)n--降水井数量n系数Q q18.94 1.15690.21330.53取 n=101降水井设计计算4.降水深度预测式中:R0--基坑等效半径与降水井影响半径之n--降水井数量r1、r2.....rx--各井距基坑S Q H n系数R0k r16.8613102.192010 3.14744.111620r6r7r8r9r10r11r1220202020202525r17r18r19r20r21r22r23r28r29r30r31r32r33r34分解Q/1.366*k H21/n logR0log(rrrr...260.794000.100 2.8720.005.降水井深度确定《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 111-98 ( 6.3.2 公式)Hw = Hw1 + Hw2 + Hw3 + Hw4 + Hw5 + Hw6Hw Hw1Hw2Hw3Hw4Hw5Hw618 6.00.52 2.070.5r 0(m)Q(m 3/d)54.795303.82(m3/d)层厚度(m)水位的设计降深(m)深(m),取值应不小于10m能力(m3/d)水部分的长度(m)ΣQ'330.53满足要求半径与降水井影响半径之和r4r5距基坑中心或各井中心处的2020r2r3r15r16202025r13r14r26r272525r24r25r37r38r35r36式中:Hw --- 降水井深度 (m)Hw1--- 基坑深度 (m)Hw2--- 降水井距离基坑底要求的深度 (m)Hw3--- 水力坡度,在降水井分别范围内宜为1/10~1/15Hw4--- 降水井期间的地下水位变幅 (m)Hw5--- 降水井过滤器工作长度Hw6--- 沉砂管长度 (m)。
降水计算
降水计算1、含水层的影响半径m kH s R w 9.101003.01022=⨯⨯==式中:R ——影响半径(m);w s ——井水位降深(m);当井水位降深小于l0m 时,取sw =l0m;k ——含水层的渗透系数(m /d);H ——潜水含水层厚度(m)。
2、基坑涌水量计算群井按大井简化,均质含水层潜水完整井的基坑降水总涌水量可按下式计算:计算时考虑单井控制基坑长度为20m ,基坑宽度5.2,单井控制基坑面积为104平米。
d m r R s s H k Q d d /34.5)75.59.101ln(7.3)7.3102(03.0)1ln()2(30=+×××=+=ππ 式中:Q ——基坑降水总涌水量(d m /3)k ——渗透系数(m /d);H ——潜水含水层厚度(m);d s ——基坑地下水位的设计降深(m);R ——降水影响半径(m);0r ——基坑等效半径(m);可按π/0A r =计算;m A r 75.5/202.5/0=⨯==ππA ——基坑面积(2m )。
3、降水井的单井设计流量计算:874.5134.51.11.1=⨯==n Q q 式中:q ——单井设计流量;Q —一基坑降水总涌水量(d m /3)n ——降水井数量。
4、管井的单井出水能力计算:30120k l r q s π=30120k l r q s π=d m /23403.0102.012033=××=π 式中:0q ——单井出水能力(d m /3);s r ——过滤器半径(m);l ——过滤器进水部分的长度(m);k ——含水层渗透系数(m /d);经计算,单井设计流量0q q <;满足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坑降水设计计算
第一部分:井点降水计算的前提
1、所需水文地质资料
(1).水层性质——承压水、潜水;
(2).含水层厚度H;
(3).含水层的渗透系数K和影响半径R;
(4).含水层的补给条件,地下水流动方向,水力梯度;
(5).原有地下水埋藏深度,水位高度和水位动态变化资料;
(6).井点系统的性质——完整井(贯穿整个含水层,在全部含水层厚度上都安装有过滤器并能全断面进水的井。
揭穿整个含水层,并在整个含水层厚度上都进水的井)、非完整井(未揭穿整个含水层,只在井底和含水层的部分厚度上能进水或进水部分仅揭穿部分含水层的井。
未完全揭穿整个含水层、或揭穿整个含水层,但只有部分含水层厚度进水的井)。
2、了解建筑工程对降低地下水位的要求
(1).建筑工程的平面布置、范围大小,周围建筑物的分布和结构情况;
(2).建筑物基础埋设深度、设计要求的水位下降深度;
(3).由于井点排水引起土层压缩变形的允许范围和大小。
第二部分:基坑降水方法
一、明沟排水
(一)、明沟排水的适用条件
明沟排水是指在基坑内设置排水明沟或渗渠和集水井,然后用水泵将水抽出基坑外的降水方法。
明沟排水(简称明排)一般适用于土层比较密实,坑壁较稳定,基坑较浅,降水深度不大,坑底不会产生流砂和管涌等的降水工程。
当具备下列条件时,一般可以采用明沟排水方案。
(1)地质条件。
场地为较密实的、分选好的土层,特别是带有一定胶结度或粘稠度的土层时,由于其渗透性低,渗流量较少,在地下水流出时,边坡仍稳定,即使在挖土方时,底部可能会出现短期翻浆或轻微变动,但对地基无损害,所以适宜明排;当地层土质为硬质粘土夹无水源补给的砂土透镜体或薄层时,由于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其所储存的少量水会很快流出而被疏干,有利于明排;在岩石土质中施工时,一般均可以进行明排。
(2)水文条件。
场地含水层为上层滞水或潜水,其补给水源较远,渗透性较弱,漏水量不大时,一般可以考虑采用明排随水。
(3)挖土方法。
当采用拉铲挖斗机、反向铲和抓斗挖土机等机械挖土,为避免由于挖土过程中出现的临时浸泡而影响施工时,对含水层的砂、卵石.涌水量较大、具有一定阵水深度的降水工程,也可以采用明排降水。
(4)其他条件。
当基坑边坡为缓坡或采用堵截隔水后的基坑时;建筑场地宽敞,邻近无建筑物时;基坑开挖面积大,有足够场地和施工时间时:建筑物为轻型地基荷载等条件下,采用明排降水的适用条件可以扩大。
明沟排水的抽水设备常用离心泵、潜水泵和污水泵等,以污水泵为好。
(二)、明沟排水工程的布置
随着基坑的开挖,当基坑深度接近地下水位时,沿基坑四周(基础轮廓线以外,基坑边缘坡脚0.3m内)设置排水沟或渗渠,在基坑四角或每隔30~40m设一
直径为0.7~0.8m 的集水井,沟底宽大于0.3m ,坡度为0.5%—1.0%,沟底比基坑底低0.3~0.5m ,集水井底比排水沟底低0.5~1.0m 。
集水井容积大小决定于排水沟的来水量和水泵的排水量,宜保证泵停抽后30分钟内基坑坑底不被地下水淹没。
随着基坑的开挖,排水沟和集水井随之分级设置与加深,直到坑底达到设计标高为止。
基坑开挖至预定深度后,应对排水沟和集水井进行修整完善,沟壁不稳时还须利用砖石干砌或用透水的砂袋进行支护。
二、轻型井点降水
(一)、轻型井点的降水原理及适用条件
轻型井点抽水系真空作用抽水,如图1所示。
轻型井点由井点管、过滤器、集水总管、支管、阀门等组成管路系统,井由抽水设备启动,在井点系统中形成真空,并在井点周围一定范围形成一个真空区,真空区通过砂并扩展到一定范围。
图1轻型井点系统
(a)轻型井点系统总体布置图; (b)单井点布置图
1、井点管;
2、过滤管;
3、沉淀管;
4、集水总管;
5、连接管;
6、水泵房;
7、静水位;
8、动水位;9、弯头;10、由任;11、阀门,12、粘土;13、砾科
(二)、轻型井点工程的布置
轻型井点系统的平面布置由基坑的
平面形状、大小,要求降深,地下水流向和
地基岩性等因家决定,可布成环形、U 型或
线形等,一般沿基坑外缘1.0~1.5m 布置。
当降水基坑为矩形、圆形、三角形成不规则
形状时,常采用环形封闭式或U 形井点布
置。
当降水深度在6m 以内时,采用单级井
点降水。
当降水深度较大时,可采用下卧降
水设备或多级井点降水(图2)。
图3 二级轻型井点系统的布置
1. 地下水静止水位;
2.从第二级抽水时地下
水位的降落曲线;3.从第一级抽水时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