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产业发展规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宝应县有机产业发展规划

宝应县人民政府

南京农业大学

二00三年七月十八日

第一章基本条件分析

1.1 自然环境与资源

1.1.1地理区位

江苏省宝应县位于江苏省中部,扬州北端,地理位置:东经119o07′-119o43′,北纬33o02′-33o25′。北与淮安市紧邻,东与盐城市、建湖县及兴化市交界,南与高邮市接壤,西与金湖县、洪泽县隔湖相望。县城距省会南京市直线距离约135km,有沪宁、宁通高速公路直达。

1.1.2自然环境

地貌

全县辖境东西长52.4公里,南北宽41.5公里,面积为1467.48平方公里,全县境内地形平坦低洼,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将全县分为运东、运西两部分。运东地面高程3.5米以下,沿运河一线向东渐低,而且南北高、中间低,呈簸箕形,地表为疏松沉积物所覆盖,属浅水湖荡地区,里下河地区蝶型洼地边缘;运西地面高程4.8-8.8米,为黄河和淮河冲积和湖积形成的湖滨平原,地势较高处已被围垦成农田,圩外仍为湖滩沼泽地。

气象

宝应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雨量丰沛,霜期不长,灾害性天气较多等特征。季风气候明显,风向随季节转换,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东南风,春秋两季多偏东风,常年风向以偏东风最多,历年平均风速3.7米/秒。常年平均气温14.4℃,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0.8℃,7月最热,平均气温27.2℃,全县极端最高温度为39.3℃,极端最低气温为-16.9℃,平均无霜期218天,年平均气压1016.5百帕,年度平均相对湿度为79%,全年日照数平均为2188.2小时。年平均降水量为958.5毫米,降水季月分配不均,夏季降雨量占全年的51.7%,冬季占7.8%。年平均蒸发量为1441.4毫米,夏季蒸发量占全年的37%,冬季占ll%,年均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常年梅雨期约20天左右,一般在6月19日-7月8日,梅雨期降水量平均200毫米。对宝应县影响较大的灾害性天气有连阴雨、大暴雨、台风、冰雹、寒潮低温、高温热害,以台风、暴雨引起的涝灾影响最大。

水文

宝应境内河湖众多,水网密布,全县水系以京杭大运河为界,分属两个水系。西部属高宝湖区宝应湖水系,东部属里下河区射阳湖水系。

高宝湖水系主要指白马湖、宝应湖及高邮湖一部分,历史上曾为淮河行洪走廊,河道不成系统,后经多年水利建设,形成了河渠组合的灌排系统。排水主要通过宝应湖中泓——大汕子河,经大汕子隔堤退水闸入高邮湖,或经南运西闸相机排入大运河。

射阳湖水系在境内汇水面积达1190.49km2。该地区河网密布,主要河流有大溪河、宝射河、向阳河、潼河、芦范河等,因从降水和长江及淮河补水,外来水资源丰富,但由于地势低洼,地面径流较小,夏季雨水易造成滞涝现象。排水经大官河、芦范河、大溪河、宝射河等河道排入东部射阳湖和广洋湖,经湖荡调蓄后再经里下河河网排入黄海。70年代起不断兴修水利设施,建成了能满足引水、排水、通航等多种要求的河网水系。

1.1.3 自然资源

宝应县几乎没有任何矿产资源和矿物能源资源,但拥有丰富的大农业生产必需的自然资源,如:水资源、生物资源等。

水资源

水资源丰富,全县多年平均年径流深为250mm,径流总量3.67亿m3,年际间变化大,变差系数0.75。人均地表水资源量1650m3/年,可用地表水资源量720m3/年,亩均地表水资源量562m3/年,可满足工农业用水。境内地下水资源水量较丰富,水质较稳定,境内地下水天然资源约为2.59亿m3/年,可开采资源约为1.68亿m3/年。

土地资源

全县土地总面积为1467.48km2,其中陆地面积979.43 km2,占66.7%,水域面积为488 km2,占33.3%,耕地面积115.4万亩,占总面积52.43%,林业用地8.20万亩,占县域总面积3.74%。

生物资源

境内现有的自然和人工植物种类繁多,植物约有564种,其中:林类约173种,草类约277种,藻类约114种,如水杉、意扬、果木、荷藕、慈菇、芦苇、芡实、苦草等都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其中荷藕、慈菇产量占全国出口量的70%左右。据中药材资源调查结果,全县有植物药材305种,其中:野生药材150多种。境内野生动物中以小型脊椎动物和水生动物较多,全县水域面积较大,盛产鱼、虾、蟹等水产品,鱼类40多种。

1.2 社会状况

1.2.1 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宝应地域置县已有2200余年。最初县名为“东阳”,后称“平安”、“安宜”,至唐朝上元三年,县境内获“定国宝”,肃宗诏书将县名由“安宜”改为宝应,由此一直延用至今。

建国初期,宝应县曾先后隶属苏北行政公署扬州、泰州专区,1953年起隶属扬州专区,至1983年开始实行市管县体制,宝应县隶属扬州市。

全县现辖十五个建制镇、一个乡,分别为安宜镇、范水镇、望直港镇、小官庄镇、射阳湖镇、曹甸镇、西安丰镇、山阳镇、夏集镇、柳堡镇、鲁垛镇、广洋湖镇、泾河镇、沿河镇、黄塍镇、水泗乡。共235个行政村。

1.2.2 人口情况

2002年全县总人口917318人,人口平均密度625人/km2,1996-2002年人口变化情况见表1-1所示。

表1-1 1996-2002年人口变化情况

2002年全县总人口比上年减少1522人,比1996年增长1.17%,年均增长1787人,其中全县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173451人,占总人口18.9%,农业人口743867万人,占总人口81.1%。由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人口逐步向城镇方向发展,2002年农业人口比1996年净减少35262人,非农业人口比96年净增加45983人。

1.2.3 市政建设、交通运输和名胜古迹

“九五”期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全县加快了城市建设和城市综合开发的步伐,城市面积不断扩大,与此同时,道路、绿化、自来水、环卫等市政基础设施不断得到改善,城市面貌有较大的改观。

“九五”期间,全县公路交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宝应运河二桥建成通车、盐金国防公路全线通车,淮江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建设了大溪河、特水、陆夏等县内黑色公路,全县形成了以京沪高速、淮江、盐金公路为主骨架,以县乡黑色公路为联网的交通格局。

宝应历史悠久,有丰富的文化源流,又是历来南北漕运的咽喉,水丰土肥物产丰富,人称“鱼米之乡”。但由于历史原因及人为破坏,现保存下来的名胜古迹不多,被县政府列入文物保护有十五处。

1.2.4 能源结构

全县能源结构仍以原煤为主。“九五”期间全县煤炭消耗共计50.66万吨,占综合能源消费总量43.87%(折算成吨标准煤),电力为城市第二能源,占总量37.50%。1.3 经济发展状况

1.3.1 概况

宝应县经过多年的努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九五”期间经济总量更加快速增长,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9.0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5%,比1996年增长65.8%,年均增长11%,全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435元,比上年增长9.2%。农民人均纯收入371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10元,分别比2001年末增长6%和5.1%。

1996-2002年宝应县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2002年第二产业所占比例在这六年中达到最高,为35.4%,第一产业则逐年递减,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迅速提高,第一、二、三产业比例由1996年的38.6:34.8:26.6调整到2002年的31.7:35.4:32.9,产业结构序列实现了由"一二三型"向"二三一型"的历史性转变。各产业产值见表1-2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