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生理学课程教学课件:第八章肾的排泄(泌尿)

生理学课程教学课件:第八章肾的排泄(泌尿)
(一)H+的分泌
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将自身代谢产生的或血浆中的某些物质转运至小管液的过程,称为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功能。
1.H+分泌机制 主动分泌过程 ① H+-Na+交换 ② H+泵
2.H+分泌特点:①泌H+与重吸收HCO3-、Na+呈正相关。②泌H+与泌K+呈负相关。
(二)NH3的分泌
盆N 副交感N 逼尿肌收缩 尿道内括约肌舒张 促进排尿 腹下N 交感N 逼尿肌舒张 尿道内括约肌收缩 阻止排尿 阴部N 躯体N 尿道外括约肌收缩
(二)排尿反射
尿频排尿次数过多者称为尿频。(膀胱炎症或膀胱结石)
遗尿睡眠时不能控制排尿。 (对初级排尿中枢的控制能力较弱)
大量饮清水 血浆晶体渗透压 ADH合成释放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尿量 (水利尿)
循环血量 容量感受器(-) ADH 水的重吸收 尿量
循环血量 容量感受器(+) ADH 水的重吸收 尿量
同向转运体对速尿和利尿酸很敏感,即它们能与Cl-竞争结合位点,从而抑制Na+、Cl-、K+的同向转运,使小管内溶质浓度增高,引起渗透性利尿。因此,将速尿称髓袢利尿剂。
2.水的重吸收 99%
远曲小管集合管 10%~20%
髓 袢 约10%—20%
第八章 肾的排泄
代谢终产物 异 物 过剩的物质
排泄 :
前 言
途径 :
肾 肺 皮肤 消化道
(一)肾单位
一、肾脏的结构特点
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
(二)两种肾单位比较
(三)球旁器
肾素
交感神经
尿生成的三个环节: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 重吸收作用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 分泌作用

生理学8-肾脏的排泄PPT课件

生理学8-肾脏的排泄PPT课件

肾脏还能排除药物、重金属和其 他有害物质的排泄,这对于保护 身体免受毒害和维持正常的生理
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04
肾脏疾病与排泄异常
急性肾衰竭
急性肾衰竭定义
急性肾衰竭是一种突然发生的肾功能 下降,导致体内代谢废物不能及时排 出,引起一系列症状。
症状
治疗急性肾衰竭的方法包括去除病因 、控制症状、进行透析等。
病因
急性肾衰竭的常见病因包括缺血、中 毒、梗阻等。
治疗
急性肾衰竭的症状包括尿量减少、水 肿、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
慢性肾衰竭
慢性肾衰竭定义
慢性肾衰竭是指由于各 种慢性肾脏疾病导致的 肾功能进行性下降,最
终发展为尿毒症。
病因
慢性肾衰竭的常见病因 包括糖尿病肾病、高血 压肾病、慢性肾炎等。
症状
慢性肾衰竭的症状包括 乏力、食欲不振、贫血
生理学8-肾脏的排泄
$number {01}
目 录
• 肾脏的概述 • 肾脏的排泄功能 • 肾脏排泄与健康 • 肾脏疾病与排泄异常 • 肾脏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01
肾脏的概述
肾脏的位置和结构
位置
肾脏位于腹部的两侧,靠近腹主 动脉和下腔静脉。
结构
肾脏由数百万个肾单位组成,每 个肾单位包括肾小球、肾小囊和 肾小管。
当摄入过多酸性食物或碱性食物时,肾脏会相 应地增加或减少碱性或酸性物质的排泄,以维 持酸碱平衡。
肾脏还能通过调节尿液中的碳酸氢盐的排泄, 来维持酸碱平衡,这对于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和预防代谢性酸中毒等病症具有重要意义。
肾脏排泄与废物排除
肾脏通过排泄代谢废物和有害物 质,维血液中的废物和多 余物质,将其转化为尿液排出体 外,从而保持血液的清洁和健康。

第八章肾脏的排泄功能

第八章肾脏的排泄功能

心房钠尿肽
▪ 具有排钠利尿作用 ▪ 抑制肾素和醛固酮的分泌 ▪ 具有减少血容量和降低血压的作用
甲状旁腺激素
▪ 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Ca+的重吸收 ▪ 增加磷酸盐的排出
肾脏泌尿功能的重要性
▪ 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下对血浆不断处理 ▪ 具有维持内环境的相对平衡的作用 ▪ 肾脏受损时会出现: ①水电解质紊乱,内环境稳态被破坏 ②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出现肾性贫血 ③胆钙化醇分泌减少,钙吸收减少,血钙降低,
D.其他物质的排泄 经肾小管还排出肌酐、马尿酸等,以及外来 有机物如对氨基马尿酸盐、酚红、青霉素、 碘锐特等。
临床上利用酚红排泄试验来判断肾小管的 排泄功能。
尿的浓缩与稀释
渗透压: 尿液=血浆→等渗尿 尿液﹥血浆→浓缩尿 尿液﹤血浆→稀释尿
肾脏浓缩和稀释尿的功能是保持机体水 平衡的重要机制。
由于自肾皮质 到肾髓质存在渗透 压逐渐升高的渗透 梯度,集合管正处 在这一渗透梯度之 中。当低渗液流经 集合管时,其中水 分被重吸收,吸收 多少,受抗利尿激 素的调节。
尿的化学成分
水占95~97%,其余为固体物质,包括有 机物和无机盐两大类,还有少量蛋白质、还 原糖、酮体及胆色素等。
▪ 肾脏排出水和电解质的速率存在着日周 期变化:
▪ 水:8小时睡眠时间最少; ▪ K+和Na+:夜间排出少,中午至下午较多; ▪ H+:夜间排出多,日间少; ▪ Ca+和Mg2+:夜间排出多。
▪ 了解此昼夜节律有助于了解肾脏的功能。
尿的输送、贮存和排放
一、尿的输送和贮存 尿在肾生成→肾盂→输尿管→膀胱(暂
时贮存尿液)
贮尿量 膀胱内压 尿意
﹤0.4L ﹤10cmH2O 无 0.4~0.5L 15cmH2O 有 达0.7L 35cmH2O 强烈

第八章肾脏的排泄功能

第八章肾脏的排泄功能
⑶ H+分泌特点 ①泌H+与重吸收
HCO3-、Na+呈正相关 =泌H+助碱贮(∵泌H+→ 促HCO3-重吸收→排酸 保碱)。 ②泌H+与泌K+呈负相 关(∵竞争抑制)。 ③泌H+是有限度的:当 小管液pH值<4.5时,泌 H+则停止。
(2)肾的血液循环特征 ①血流量大 1200ml/min,约占心输出量1/4~1/5 ②血液分布不匀 皮质∶外髓∶内髓 = 94∶5∶1 ③压力高低不同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高→利于滤过; 肾小管毛细血管网低→利于重吸收。
(3)肾血流量的调节
①自身调节
AP在80-180mmHg范围内变动时,肾血 流量相对稳定。
K+

1.K+的分泌

⑴ 部位: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⑵ K+分泌机制: Na+-K+交换
Na+通

①[K+]管内<[K+]管外 ②管周膜Na+-K+泵的主动重吸收→管外为 正 管内为负的电位差

K+顺电-化学梯度分泌(易化扩散)入小管液
Na+-K+泵
⑶ K+分泌特点
①泌K+与泌H+呈负相关。 ∵ Na+-K+交换与Na+-H+交换具有竟争抑制。
②水的重吸收
机制: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水通道,受ADH调控
特点:
①重吸收 量根据机体 的需要而被 调节; ②重吸收 量对终尿量 的影响很大
水通道 水通道
2、K+的重吸收
❖ 部位:原尿中的K+绝大部分(≈70%)在近端小管被重吸收 入血,终尿中的K+主要是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的。

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课件优秀课件

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课件优秀课件
在红细胞缓冲体系中以血红蛋白及氧合血红 蛋白缓冲体系最为重要。
(二)血液的缓冲作用
血浆的pH值主要取决于血浆中NaHCO3 /H2CO3的比值。 在正常情况下血浆NaHCO3浓度为24mmol/L, H2CO3浓度为
1.2mmol/L, 两者之比为20/1,只要NaHCO3 /H2CO3为 20/1,血浆pH即维持在7.35-7.45之间。 酸碱平衡调节的实质就是调节NaHCO3与H2CO3的比值。
前言
人正常的生理活动和运动,除需要适宜的温度、渗透压等条件外,还需要保持 体液酸碱度的相对恒定。如果酸碱度的变化超过一定范围,将会引起组织代谢 紊乱,进而影响各种生理功能。
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不断地产生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同时又不断地从食物 中摄取酸碱物质。机体通过血液缓冲系统、肺、肾来调节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 的含量和比例,将多余的酸性和碱性物质排出体外,使体液pH值维持在相对恒 定的范围内,这一过程称为酸碱平衡。
1.血浆缓冲体系对固定酸的缓冲作用
NaHCO3 /H2CO3是血浆中主要的缓冲对,主要有缓冲固定 酸(如硫酸、磷酸、酮体等)的作用。
HA+ NaHCO3 (固定酸)
Na-A+H2CO3 (固定酸钠)
Co2可由肺排出体外 另外,血浆中其它缓冲体系也有一定的作用:
H2O+CO2
HA+ Na-Pr
1、体内生成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少量的碱
2、食物(蔬菜和水果)为主要来源。能够增 加体内HCO3-根离子含量。
例如:柠檬酸钠(弱碱性)-分解为有机酸根和钠离子 ①有机酸跟-结合H+——生成柠檬酸——在体内继续氧化为co2和o2或在肝 脏合成唐元-是血中H+降低 ②钠离子——与HCO3-结合——提高血液中碳酸氢盐的浓度

生理学8-肾脏的排泄.ppt

生理学8-肾脏的排泄.ppt
31
二、排尿反射: 当膀胱贮尿量达到一定程度(400-500ml),膀胱内压 升高到15cmH2O以上时,刺激膀胱壁内感受器,使之发 生冲动,经盆神经传入骶髓的初级排尿中枢。该中枢被兴 奋后,一部分冲动可上传至大脑皮层,产生尿意并抑制阴 部神经的传出冲动;另一部分经副交感神经传至膀胱,引 起逼尿肌收缩,完成一次排尿反射。同时,尿液又刺激了 尿道感受器,冲动沿阴部神经再次传入脊髓排尿中枢,使 尿道括约肌开放,于是尿液排出。 排尿反射是一种正反馈过程,需反复进行,促使排 尿反射一再加强,导致膀胱逼尿肌进一步收缩,使收缩持 续到膀胱内尿液排空为止。
第八章 肾脏的排泄 肾主要功能是产生尿液, 肾 以排出溶于水的代谢产物 肾大盏 肾盂 以及体内过剩或不需要的 肾窦 水、无机盐、药物等。 二是调节机体酸碱平衡 输尿管 和维持电解质平衡。 三是产生多种生物活性 物质。 排泄:机体将新陈代谢 膀胱 过程中的终产物和体内不 需要或过剩的物质经血液 循环由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阴茎 的过程。 尿道
第三节 排尿及其调节 一、膀胱及尿道的神经支配及排尿中枢 (一)神经支配:多数器官属双重支配。有以下3对骶神 经,属混合神经。 1、盆神经:一定成分属副交感神经,兴奋使膀胱逼尿肌收 缩,而使膀胱内括约肌舒张,促进排尿。 2、腹下神经:运动成分属交感神经,使逼尿肌舒张(不 明显),而尿道内括约肌收缩,抑制排尿。 3、阴部神经:运动成分属躯体运动神经,引起尿道内括 约肌收缩,抑制排尿。可控制和终止排尿。 (二)排尿中枢: 1、低级中枢:骶髓。 2、高级中枢:膀胱壁牵张感受器兴奋时,冲动在传入骶髓 的同时,也通过脑干传入大脑皮层,产生尿意。大脑皮层 的排尿易化区可能在运动区和运动前区;但其抑制区的定 30 位尚不明确,可能在额叶和顶叶。
8
二、排尿反射: 当膀胱贮尿量达到一定程度(400-500ml),膀胱 内压升高到15cmH2O以上时,刺激膀胱壁内感受器, 使之发生冲动,经盆神经传入骶髓的初级排尿中枢。 该中枢被兴奋后,一部分冲动可上传至大脑皮层,产 生尿意并抑制阴部神经的传出冲动;另一部分经副交 感神经传至膀胱,引起逼尿肌收缩,完成一次排尿反 射。同时,尿液又刺激了尿道感受器,冲动沿盆神经 再次传入脊髓排尿中枢,引起逼尿肌收缩,并抑制阴 部神经的传出冲动,使尿道括约肌开放,于是尿液排 出。 排尿反射是一种正反馈过程,需反复进行,促使排 尿反射一再加强,导致膀胱逼尿肌进一步收缩,使收 9 缩持续到膀胱内尿液排空为止。

肾脏的酸碱平衡调节

肾脏的酸碱平衡调节

肾脏的酸碱平衡调节肾脏是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之一,其功能之一是维持体内酸碱平衡。

酸碱平衡是指体液中酸性物质与碱性物质之间的平衡状态,对于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肾脏如何进行酸碱平衡调节,以及相关的机制和重要的调控因素。

第一部分:酸碱平衡的基础知识在了解肾脏的酸碱平衡调节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些基础知识。

人体内的酸碱物质主要来自于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例如氨基酸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和呼吸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等。

在正常情况下,这些酸性物质会被体内的缓冲系统中和或通过排泄方式排出体外。

第二部分:肾脏的酸碱平衡调节机制肾脏通过以下几种机制参与酸碱平衡的调节:1. 肾小管对碱性与酸性物质的分泌和重吸收调节:肾小管是肾脏中的重要结构,其上皮细胞具有分泌和重吸收酸碱物质的能力。

当体液中碱性物质过多时,肾小管会减少对碱性物质的重吸收,增加其排泄量,从而使体液的酸碱平衡得以维持。

相反,当体液中酸性物质过多时,肾小管会增加对碱性物质的重吸收,减少其排泄量,以减轻体液的酸性负荷。

2. 肾脏对二氧化碳的排泄调节:二氧化碳是酸性物质的主要来源之一,在体液中会产生碳酸,进而形成碳酸氢根离子。

肾脏通过调节碳酸氢根离子的排泄量,可以有效地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

当体液中二氧化碳水平升高时,肾脏会增加对碳酸氢根离子的排泄,以减少体液的酸性负荷。

3. 肾脏对氢离子的排泄调节:氢离子是酸性物质的最主要成分,肾脏通过调节氢离子的排泄量,来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

当体液中氢离子浓度增加时,肾脏会增加对氢离子的排泄,以减轻体液的酸性负荷。

相反,当体液中氢离子浓度降低时,肾脏会减少对氢离子的排泄,以增加体液的酸性负荷。

4. 肾脏对碳酸盐的重吸收调节:碳酸盐是身体内一种重要的缓冲剂,能够中和体液中的酸性物质。

肾脏通过调节碳酸盐的重吸收量,来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

当体液中碳酸盐不足时,肾脏会增加对碳酸盐的重吸收,以调节体液的酸碱平衡。

生理学——第八章肾脏的排泄功能

生理学——第八章肾脏的排泄功能

2.H+的分泌:通过Na+-H+交换进行分泌,同时促进管腔中的HCO3-重吸收入血。

在远曲小管和集合存在Na+-H+和Na+-K+交换的竞争,因此,机体酸中毒时会引起血K+升高,同样,高血钾可以引起血浆酸度升高。

3.NH3的分泌:肾脏分泌的氨主要是谷氨酰胺脱氨而来。

泌NH3有利于H+分泌,同时促进Na+和HCO3-的重吸收。

从上可以看出,Na+重吸收可促进多种物质的重吸收或排泄,例如K+的排泄、H+的分泌、水的重吸收、Cl-的重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的重吸收等,机制如下:(1)Na+主动重吸收,形成管内为负,管外为正的电位差,这种电位差促进阴离子(例如Cl-)向管外转移(重吸收),促进阳离子(例如K+)向管内分泌;(2)葡萄糖、氨基酸的重吸收方式是继发性主动重吸收,必须与Na+同向转运入细胞内,而这种转运依赖Na+主动转运形成的细胞内低Na+。

(3)Na+重吸收促进水的重吸收是由于渗透压变化所致。

而NH3的分泌,HCO3-的重吸收则不依赖Na+重吸收,因为NH3为脂溶性物质,可以自由地通过细胞膜,它扩散的方向决定于细胞两侧的pH值(向pH低侧扩散);HCO3-能与小管液内的H+结合然后分解成H2O、CO2,CO2可以自由通过细胞膜,在细胞内再生成HCO3-后转运入血,因此,不是Na+重吸收,而是分泌H+能促进HCO3-的重吸收和NH3的分泌。

九、影响终尿生成的因素1.肾小管中溶质浓度是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重要因素。

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时小管内糖浓度增高,妨碍水分重吸收,形成多尿,这称为渗透性利尿,甘露醇利尿原理也如此。

2.抗利尿激素是调节尿量的重要激素,能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使尿量减少。

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有效刺激有: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循环血量减少,动脉血压降低,痛刺激等。

当大量出汗,严重呕吐或腹泻时,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尿量减少。

大量饮水后,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多,称为水利尿。

肾的功能高中生物教案课件

肾的功能高中生物教案课件

肾的功能高中生物教案课件目标:1. 了解肾的结构和位置2. 了解肾的主要功能3. 理解肾脏在维持体内稳态中的重要作用教学内容:1. 肾的结构和位置2. 肾的主要功能:排泄废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酸碱平衡、调节血压、调节红细胞生成3. 肾的工作原理教学步骤:一、导入老师出示一幅肾的解剖图,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肾位于人体的哪个部位?它的结构是什么样的?二、讲解肾的主要功能1. 排泄废物:肾脏通过尿液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等。

2. 调节水盐平衡:肾脏可以调节体内水分和电解质的平衡。

3. 调节酸碱平衡:肾脏可以排出体内的过多的酸或碱,维持体内的酸碱平衡。

4. 调节血压:肾脏能够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血压的调节起到重要作用。

5. 调节红细胞生成:肾脏可以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促进红细胞的生成。

三、讲解肾的工作原理1. 肾脏由肾单位组成,每个肾单位包括肾小球和肾小管。

2. 肾小球过滤血液,将血液中的水、电解质和废物等物质过滤进入肾小管。

3. 在肾小管中,水和电解质经过再吸收和分泌作用,最终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肾的结构、位置和主要功能,以及肾脏在维持体内稳态中的重要作用。

五、课堂练习1. 请简要描述肾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2. 肾小球的作用是什么?3. 肾脏如何调节体内的水盐平衡?六、课堂讨论学生可以分组讨论肾脏在维持体内稳态中的重要作用,并分享自己的看法。

七、作业布置1. 阅读相关教科书和资料,进一步了解肾脏的功能和作用。

2. 完成课堂练习中的题目。

八、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肾脏在维持体内稳态中的重要作用,并鼓励学生积极学习更多相关知识。

参考资料:1. 《生物学教科书》2. 《人体健康教育读本》。

第八章肾的排泄功能

第八章肾的排泄功能

)。 D.Cl-
22.肾小管分泌H+需要哪种酶的催化(
)。
A.脱羧酸
B.羟化酸
C.碳酸酐酶 D.磷酸化酶
23.终尿中的K+主要是由( A.肾小球滤过 C.髓袢降支分泌的
)。 B.近曲小管分泌的 D.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的
24.酸中毒时,常伴有高血钾,主要是因为(
)。
A.肾小管重吸收K+增加
B.H+-Na+交换增加
A.无机盐
B.葡萄糖
C.血浆白蛋白
)。 D.氨基酸
4.关于肾小球滤过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是促进滤过的力量 B.血浆胶体渗透压是阻止滤过的力量 C.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全段均有滤过 D.肾小囊内压升高时滤过减少
)。
5.关于肾小球滤过膜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由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基膜和肾小囊内层的上
B.髓袢升支细段
C.远球小管
D.集合管
16.重吸收Na+最多的部位是(
A.远球小管
B.近球小管
C.集合管
D.髓袢细段
)。
)。
17.葡萄糖的吸收部位是(
A.近球小管
B.远球小管
C.髓袢细段
D.集合管
)。
18.肾糖阈数值为( A.6~7mol/L C.8.96~10.08mol/L
)。 B.7~8mol/L D.10.08~11.9mol/L
8.正常情况下,成人肾小球滤过率为(
A.100ml/min
B.250ml/min
C.125ml/min
D.660ml/min
)。
9.形成原尿的有效滤过压等于(

第八章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

第八章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
第八章 酸碱平衡与 肾脏排泄
目的与要求: 目的与要求:
1、掌握酸碱平衡的概念,熟悉体内酸性 和碱性物质的来源; 2、掌握缓冲系统的概念和机体酸碱平衡 的基本调节方式。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与难点:
1、运动时酸碱平衡变化及其调节 的基本过程; 2、肾脏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第一节 酸碱物质的来源
一、酸、碱与pH值 碱与 值 酸:能释放质子(H+)的任何物质 碱:凡是能接受质子的物质 pH值:用来衡量溶液或体液酸碱度的一把尺子。 pH值<7为酸性 pH值>7为碱性。
思考题: 思考题:
1、简述人体酸碱平衡调节的基本途径。 2、简述运动时酸性物质的来源以及肌细 胞内的缓冲作用。
运动时,运动肌细胞内H+浓度的增加可以 抑制肌球蛋白ATP酶的活性,减少ATP的分 解; 抑制磷酸果糖激酶(PFK)的活性: 参与Ca2+竞争结合肌钙蛋白C,从而减少横 桥的形成。
小 结:
1、人体正常的机能活动和运动,需要保持体液 酸碱度的相对恒定。 2、机体通过血液缓冲系统。肺、肾,调节体内 酸性和碱性物质的含量和比例,是维持体液 pH恒定和调节酸碱平衡的主要途径。
种类 H2O Na 重 吸 收 电 解 质 Cl HCO3 K+ GS和AA 和 种类 分 泌 H+ K+ NH3 量 99% 99% 99% 大部分 大部分 100% 部位 各段 远、集 远、集 部位 除髓升支各段肾小管 除髓降支细段的各段 同Na 85%在近端小管 在近端小管 大多在近端小管 全部在近端小管 方式 主动 主动(Na-K交换) 主动( 交换) 交换 被动扩散 方式 被动渗透 主动和被动 被动 形式重吸收, 以CO2形式重吸收, +分泌耦连(1:1) 与H 分泌耦连( : ) 主动 继发性主动转运 特点 排酸保碱 与Na-H交换相拮抗 交换相拮抗 分泌和HCO3的 与H+分泌和 分泌和 重吸收相互促进

第八章 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

第八章 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
• • • • • • • (一)血浆缓冲体系 血浆缓冲体系包括: 碱储 (二)红细胞缓冲体系 红细胞缓冲体系包括: (三)血液缓冲体系的相对作用 以碳酸盐缓冲系统的缓冲作用作为参照(1.0), 其余缓冲系统的缓冲作用以碳酸盐缓冲能力相对 值表示。
三、肺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
• 肺通过CO2排出量的增减,控制体内 H2CO3浓度,以维持NaHCO3/ H2CO3的 正常比值,调节体内酸碱平衡。
运动性蛋白尿
• 运动性蛋白尿: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 一过性蛋白尿。 • 特点:暂时性,休息→消除 • 产生原因:一般公认是由于运动负荷使 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改变而引起的。
影响运动性蛋白尿有如下几个主要因素: • 1.运动项目 长距离跑、游泳、自行车、足球和赛艇等 运动后,运动员出现蛋白尿的阳性率高;而 体操、举重和射箭等项目在运动后,运动员 出现蛋白尿的阳性率低。 • 2.负荷量和运动强度 • 3.个体差异 • 4.机能状况 • 5.年龄与环境
运动性血尿
• 概念: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显微镜
下或肉眼可见的血尿称为运动性血尿。
• 原因:可能是由于运动时肾上腺素和去甲肾
上腺素的分泌增加,造成肾血管收缩,肾血
量减少,出现暂时性肾脏缺血、缺氧和血管
壁的营养障碍,从而使肾的通透性提高,使
形成运动性血尿。
原来不能通过滤过膜的红细胞也发生了外溢,
(随尿排出)
• 2.改变尿液磷酸盐浓度比值,使尿液 • 酸化 Na2HPO4/NaH2PO4=4/1
1/99 • 3.氨的分泌和铵盐的排出 H + +NH3→NH4+
(三)肾脏在维持机体水平衡中的作用 • 维持体内水平衡的途径: (1)血浆晶体渗透压的改变 (2)循环血量的改变

生理学课件第八章肾脏的排泄课件

生理学课件第八章肾脏的排泄课件
慢性肾小球肾炎
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病程较长,表 现为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血尿、水 肿和高血压等症状。
肾小管-间质疾病
急性肾小管坏死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出现肾功能急剧恶化、电解质紊乱等症 状。
慢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
由于长期慢性炎症、药物或毒物损伤等因素引起,表现为肾功能缓慢减退、夜尿 增多等症状。
肾小球滤过率
指单位时间内(通常为1min)流经肾小球的血液量 ,是衡量肾脏排泄功能的指标之一。
滤过膜
肾小球滤过膜由内皮细胞、基底膜和足突细胞构成 ,是肾脏排泄功能的关键结构。
有效滤过压
指促进肾小球滤过的压力差,由肾小球毛细血管血 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肾小囊内压三部分组成。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80%
副交感神经调节
副交感神经兴奋时,肾血管舒张,肾血流量增加,肾小球滤过率 升高,尿量产生增加。
体液调节
抗利尿激素
抗利尿激素能增强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当循环血量减少时,该系统兴奋,导致肾血流量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尿 量产生增加。
肾脏自身的反馈调节
压力反馈
药物排泄
肾脏通过肾小球滤过作用,将血液中 的药物滤入原尿中,进入肾小囊。
肾脏通过排泄尿液将药物排出体外, 通过被动扩散或主 动转运方式进入尿液。
04
肾脏排泄的调节
神经调节
交感神经调节
交感神经兴奋时,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 低,尿量产生减少。
当肾入球动脉压力升高时,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尿量产生增 加。
容量反馈
当肾血浆流量减少时,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尿量产生减少。
05

肾脏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主要作用学习教案

肾脏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主要作用学习教案
钠、氯 代谢 (dàixiè)
第22页/共97页
钙、磷
第二十二页,共97页。
总量—120g,需要量—2-4g/天
分布:98%—细胞内液,一半( yībàn)存在与 肌肉组 织中
摄入:蔬菜、水果和肉类,进入 细胞需 依赖钠 泵主 动转运 , 通透、平衡(pínghéng)速度慢。(临床补钾严禁静 脉推注 而尽量 口服或静脉缓慢滴注,以防高血钾。)
细胞质膜。
质膜上“钠泵”的主动转运维持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差。
细胞内外液之间主动交换的主要动力是其晶体渗透压。
临床用高渗药物注射液解除细胞水肿
第20页/共97页
第二十页,共97页。
体液(tǐyè)交换
第21页/共97页
第二十一页,共97页。
二、无机盐代谢(dàixiè)
钾代谢 (dàixiè)
第七页,共97页。
神3经、肌维肉持应(w激éi性chí)神CN经aa2、肌MK肉g应2 激O性HH
心肌细胞应激性
Na K
Ca2 OH Mg2 H
[K+]↑——抑制心肌(xīnjī)兴奋性,严重时心跳停止在舒张期 [K+]↓——心率紊乱,使心跳停止于收缩期 [Na+][Ca2+]↑——拮抗K+对心肌(xīnjī)的作用
第十五页,共97页。
一、水的代谢——体液(tǐyè)的交换
1、血浆与细胞间液之间的交换 交换部位(bùwèi):毛细血管 蛋白质不能自由通透毛细血管壁,其它小分子、离子能
自由通透、交换。 [血浆蛋白质]>[细胞间液蛋白质] 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间液胶体渗透压=血浆有效胶体
渗透压 血浆和组织间液之间物质交换的动力是毛细血管内血压

生理学课件 第八章 肾脏的排泄 3

生理学课件 第八章 肾脏的排泄 3
?
?
? 111111111111 ? 000
筏蔺醆揖鰟軖讃靴吷舦鑬電泯 堥璽噙锢穻賙軸暵鳆聦岵肁鐷 荊嬧萹亢罾歬夭腂闭洛
?
?
? ?? ?
?
?
化范规 的的
当当叮叮的的呆发
5545 5 45 55 55 55 55 55 55 55 Biblioteka 5 55 55 55 55 55 55
8 556656 yuuuuuu556666
??????
44 4
天天 的
天天天天天 和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呵呵呵呵呵呵
鮾请讼鮎盚深擒氥磅襊木煛壥 諅鲝繃穇垯敺磖揼罤呅萌繕藁 鯯鬒扫牯蝍銖満誹鈯耔
? 嘎嘎嘎
? 嘎嘎嘎
? ?
? 嘎嘎嘎嘎嘎嘎搞个
U·V U:尿中某物质的浓度
C= P
V:每分钟尿量 P :血浆中某物质的浓度
意义:用血浆清除率可衡量肾脏生理活动情况。
1.肾小球滤过率的测定:菊粉清除率、内 生肌酐清除率
菊粉inulin 滤过后,既不被重吸收也不被分 泌,故测定菊粉的血浆清除率可代表肾 小球滤过率。
U·V 1ml /min ×125mg /100ml
盆N 腹下N 阴部N
传入纤维
传出纤维
膀胱充胀感觉 传导膀胱痛觉 传导尿道感觉
膀胱逼尿肌收缩、膀胱内括约肌 舒张 促排尿 膀胱逼尿肌松弛、膀胱内括约肌 收缩 阻止排尿
尿道外括约肌收缩 阻止排尿
(受意识和反射控制)
三、排尿反射
膀胱内压当尿量>400ml才明显提高 当尿量达到700ml时,内压为35cmH 2O,逼尿肌产生
?
?
?
? 共和国规划
?
?
见看见看可 即口接间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第八章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一)填空题1.机体通过血液缓冲系统、肺、肾等来调节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及,维持体液pH值恒定,称为酸碱平衡。

2.依据布朗施泰德和劳莱的酸碱质子理论,凡是能释放质子的任何物质都是,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

3.pH值是用来衡量溶液或体液酸碱度的一把尺子,pH值为7是中性,此时,溶液[H+]=[OH-];pH值<7为酸性,此时,溶液[H+] [OH-];pH值 7为碱性,此时,[H+]<[OH-]。

4.凡代谢产物能够增加体内H+含量的食物称为;能够增加体内HCO3-含量的食物称为。

5.由以及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混合溶液称为缓冲体系;该缓冲体系具有缓冲酸、碱和保持pH值相对恒定的作用,称为。

6.NaHCO3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碱性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对固定酸的缓冲能力,故把血浆中的碳酸氢钠看成是血浆中的,简称。

7.排泄是指机体将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分和盐类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经过血液循环由排出体外的过程。

8.肾小球的有效虑过压=-(+)。

9.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是指其管腔通过新陈代谢,将所产生的物质分泌到滤液的过程。

10.大量饮清水后,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使释放减少,水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排出稀释尿。

11.骨骼肌细胞内和血液pH值均随运动强度的增加表现出一致的下降趋势,但骨骼肌细胞内pH值总是较血液低约0.4~0.6 pH单位。

这是因为骨骼肌内的酸性代谢产物血液,而其低于血液所致。

12.是糖无氧酵解的产物,也是运动时体内产生最多的代谢性酸性物质,约占代谢性酸总量的95%。

13.运动时,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存在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和,它们可以快速地将运动时机体产生的强酸转变为弱酸。

而第二道防线则有赖于的代偿作用。

(二)判断题1.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和运动,除需要适宜的温度、渗透压等条件外,还需保持体液酸碱度的相对恒定。

()2.pH值是溶液或体液H+浓度的负对数,即:pH=-lg[H+]。

()3.对于酸性溶液而言,pH值越小,酸性越小;而对于碱性溶液而言,pH值越大,碱性越强。

()4.除极少部分用于合成代谢外,生成的碳酸绝大部分在肺重新分解释放CO2,然后呼出体外。

()5.人体在从事大强度剧烈运动时,由于糖酵解加强,乳酸生成量增加,可造成其在肌肉组织内和血液中大量累积,成为运动时酸性物质的重要来源。

()6.正常人成酸食物和酸性代谢产物远超过成碱食物和碱性代谢产物,故对酸性物质的处理是体内酸碱平衡的关键。

( )7. 由强酸以及强酸与强碱生成的盐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混合溶液叫作缓冲体系。

( )8. 体内的固定酸或碱可被所有的缓冲体系缓冲,而挥发性酸可由磷酸盐、血浆蛋白及血红蛋白等缓冲体系缓冲。

( )9. 通常情况下,323CO H NaHCO 的比值保持在120,血浆pH 值就可维持在7.4不变。

( )10. 在红细胞缓冲体系中,血红蛋白缓冲体系不是重要的缓冲物质,它对H 2CO 3发挥较小的缓冲作用。

( )11. 肺排泄CO 2的作用受呼吸中枢的调节,而呼吸中枢的兴奋和抑制又与血液的P CO2、[H +]或pH 值和P O2变化有关。

( )12. 据研究估计,机体通过肺排泄CO 2对酸碱平衡的作用约为全身化学缓冲作用的4倍。

( )13. 因H 2CO 3原发性增多或减少引起的酸碱失衡称为呼吸性酸中毒和呼吸性碱中毒。

( )。

14.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比其它器官的毛细血管压高,这是因为皮质肾单位的入球小动脉粗而短,对血流的阻力较小,而出球小动脉细而长,对血流阻力较大。

( )15. 肾血浆流量增加时,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速度减慢,有效滤过作用的毛细血管段加长,从而使肾小球的滤过率减少。

( )16. 正常膳食条件下,自尿液排出的固定酸比碱多,故尿液的pH 值一般为6.0左右。

( )17. ADH 是下丘脑某些神经元合成的激素,其主要作用是提高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从而增加水的重吸收量,使尿浓缩,尿量减少,即发生抗利尿作用。

( )18. 磷酸肌酸分解伴有对H +的摄取,而次黄嘌呤核苷酸的生成不伴有有对H +的摄取。

( )19. 通常情况下,骨骼肌细胞内的pH 值高于血液。

( )20. 缓冲作用的第一道防线是细胞内和血液缓冲体系,它们可以快速地将运动时机体产生的强酸转变为弱酸。

( )(三) 单选题1. 机体生成的碳酸绝大部分在肺重新分解释放CO 2,然后呼出体外,故称碳酸为A 固定酸B 挥发性酸C 强酸D 弱酸2. 血液缓冲体系分布于血浆和红细胞,其中血浆缓冲体系中最重要的缓冲碱是 A 323CO H NaHCO B Pr Pr H Na C 323CO H KHCO D 22HHbO KHbO 3. 以下不属于排泄的生理学过程是A 排汗B 排尿C 呼出二氧化碳D 排出大便4. 肾小球滤过率是指A 每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滤液量B 两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滤液量C 每分钟一侧肾脏生成的滤液量 D 每分钟两侧肾脏的血浆流量5. 原尿的成分与血浆相比不同的是A 葡萄糖B 蛋白质C 钾离子D 钠离子6.血液流经肾小球时,促进血浆滤出的直接动力是A 入球小动脉血压B 出球小动脉血压C 肾动脉血压D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7.引起ADH分泌最敏感的因素是A 循环血量减少B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C 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D 以上都不是8.运动时,肌肉内pH值总是比血液低,其原因是A 骨骼肌内的酸性代谢产物高于血液,而其酸碱缓冲能力低于血液B 骨骼肌内的酸性代谢产物低于血液,而其酸碱缓冲能力高于血液C 骨骼肌内的酸性代谢产物高于血液,而其酸碱缓冲能力等于血液D 骨骼肌内的酸性代谢产物等于血液,而其酸碱缓冲能力低于血液9.由于乳酸的pKa<4,故在体条件下可解离成H+和乳酸根负离子的乳酸数量为A 1%B 99%C 40%D 50%10.骨骼肌的化学缓冲作用主要是由以下哪种物质实现的A 磷酸盐化合物B 重碳酸盐C 蛋白质和氨基酸D 以上都不是(四)名词解释每题2-4分,共20-40分1.酸碱平衡2.酸、碱和pH值3.缓冲体系与缓冲作用4.碱贮备5.排泄6.肾小球滤过作用7.肾小球有效虑过压8.运动后蛋白尿9.酸碱平衡紊乱10代偿性酸中毒或碱中毒(五)简述题每题4-6分,共20-40分1.简述安静条件下和运动时机体酸性物质的来源。

2.简述血液缓冲体系及其酸硷调节作用的原理。

3.简述肾脏在维持水和酸硷平衡中的作用。

4.简述运动性蛋白尿及其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六)论述题每题8-10分,共16-40分1.试论述肾脏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2.论述运动时骨骼肌和血液pH值的变化规律以及骨骼肌细胞内的酸硷缓冲作用。

3.试论述肾脏肾脏调节机体酸碱平衡的基本方式。

参考答案(一)填空1.含量比例2.酸碱3.小于大于4.成酸食物成碱食物5.弱酸弱酸与强碱生成的盐6.碱储备碱储7.排泄器官8.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9.上皮细胞10.ADH11.高于酸硷缓冲能力12.乳酸13.细胞内血液缓冲体系(二)判断题1.对 2.对 3.错 4.对 5.对 6.对 7.错 8.对 9.对 10.错 11.对 12.错 13.对 14.对15.对 16.对 17.对 18.错 19.错 20.对(三)单选题1.B;2.A ;3.D ;4.B ;5.B;6.D ;7.B;8.A ;9.B; 10.C。

(四)名词解释1.酸碱平衡机体通过血液缓冲系统、肺、肾等调节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含量及比例,维持体液pH值恒定,称为酸碱平衡。

2.酸、碱和pH值凡是能释放质子的任何物质都是酸,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碱,而pH值是溶液或体液H+浓度的负对数。

3.缓冲体系与缓冲作用由弱酸以及弱酸与强碱生成的盐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混合溶液称为缓冲体系;该缓冲体系具有缓冲酸、碱和保持pH值相对恒定的作用,称为缓冲作用。

4.碱贮备 NaHCO3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碱性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对固定酸的缓冲能力,故把血浆中的碳酸氢钠看成是血浆中的碱贮备,简称碱储。

5.排泄机体将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分和盐类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经过血液循环由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6.肾小球滤过作用当血液流过肾小球毛细血管时,除血细胞和血浆中的大分子蛋白质以外,其余的水分和小分子溶质均可滤入肾小囊,形成肾小球滤液(原尿),这一过程称为肾小球滤过作用。

7.肾小球有效虑过压肾小球的有效虑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是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

8.运动后蛋白尿在剧烈运动或长时间大强度运动后,尿中会出现大量蛋白质,即尿蛋白阳性,经一定时间休息后,尿蛋白自行消失。

这种健康人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或暂时性的蛋白尿为运动后蛋白尿。

9.酸碱平衡紊乱人体因某些疾病的影响,可使机体物质代谢和水、电解质平衡甚至缓冲体系以及肺、肾功能受到影响,这些均可引起体内酸性、碱性物质过多或不足,从而产生酸中毒或碱中毒,这一病理过程称为酸碱平衡紊乱或简称酸碱失衡。

10.代偿性酸中毒或碱中毒因NaHCO3原发性增多或减少引起的酸碱失衡称为代谢性酸中毒或代谢性碱中毒。

(五)、简述题1.简述安静条件下和运动时机体酸性物质的来源。

除食物、饮料和药物中的酸性物质外,安静条件下体内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主要有三类,即(1)糖、脂肪和蛋白质在体内完全氧化后生成的CO2和H2O进一步结合形成的碳酸;(2)含硫氨基酸氧化所生成的硫酸,含磷的核酸、蛋白质、磷脂分解所产生的磷酸,糖代谢中产生的乳酸和丙酮酸,脂肪酸氧化所产生的酮体等。

由于这些酸性物质不能变成气体由肺呼出体外,故称固定酸;(3)人体也可从外界获得一些酸性物质,如调味用的醋酸、饮料中的柠檬酸等,但这些外源酸性物质数量很少,不是体内酸性物质的主要来源。

运动时体内酸性代谢产物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即(1)ATP 水解;(2)6-磷酸葡萄糖和1-磷酸甘油的生成;(3)乳酸的生成,乳酸是糖无氧酵解的产物,也是运动时体内产生最多的代谢性酸性物质,约占代谢性酸总量的95%;(4)不完全和完全氧化。

2. 简述血液缓冲体系及其酸碱调节作用的原理。

血液缓冲体系分布于血浆和红细胞。

血浆缓冲体系包括:323CO H NaHCO 、 4242PO NaH HPO Na 、PrPr H Na (Pr 代表蛋白质)。

其中,323CO H NaHCO 体系中的NaHCO 3是血浆中主要的缓冲碱,它与H 2CO 3保持一定比值,维持血液pH 值恒定。

红细胞缓冲体系包括:323CO H KHCO 、 4242PO KH HPO K 、 HHb KHb 、 22HHbO KHbO (Hb 代表血红蛋白),其中,血红蛋白缓冲体系是红细胞中的重要缓冲物质,它对H 2CO 3发挥巨大缓冲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