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
儒林外史中聘娘的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中聘娘的人物形象儒林外史中聘娘的人物形象1. 聘娘的身世背景在《儒林外史》中,聘娘是一个极具魅力和独特个性的女性角色。
她出身并不显赫,但却拥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过人的智慧。
聘娘的出现,不仅为小说增添了一抹妩媚的风情,更为整个故事注入了一股别样的活力。
2. 聘娘的外貌特征在小说中,作者以精准而丰富的语言描绘了聘娘的绝美容貌。
她眉目如画,气质独特,给人以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
她那一头乌黑如漆的秀发更是为她增添了几分神秘和吸引力。
3. 聘娘的聪慧与智慧聘娘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她拥有超越时代的聪慧和智慧。
她善于观察人事,懂得把握机会,尽管处境不如意,但她却能以她的聪慧和智慧打破种种桎梏,用自己的方式生活,这就是聘娘的独特之处。
4. 聘娘的内心世界在小说中,聘娘的内心世界同样深受读者的关注。
她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挣扎,使得她成为一个更加丰满和立体的人物。
她的聪慧与智慧,其实都是她内心强大的支撑。
5. 作者对聘娘的态度作者通过对聘娘形象的刻画,传达了自己对女性的一种理解和敬重。
在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被局限得极为狭窄,但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塑造聘娘这一角色,表达了对女性的另一种理解和表达。
在总结中,我们可以看到,《儒林外史》中的聘娘形象不仅仅是一个风情万种的女性角色,更是作者对女性地位和价值的一种再思考和再表达。
她的聪慧、智慧以及内心的世界,使得她成为一个深具内涵和吸引力的人物形象,也为整部小说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魅力。
聘娘的形象,不仅是对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的思索,更是一种对智慧与力量的赞颂。
在我的个人观点中,聘娘这一形象的出现,为整部小说注入了一抹别样的风景。
她的独特魅力以及内心的坚韧和智慧,使得她成为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物形象。
她也为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带来了一份启示和力量,展现出女性的聪慧和内在力量,值得我们倾听和学习。
希望通过本文的深度与广度的探讨,能够更好地帮助你了解和理解儒林外史中聘娘这一形象,也为你带来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浅析《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浅析《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冯佳佳 西华大学摘 要:《儒林外史》作为我国古代文学杰出的代表作,对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
作者通过他的笔端使得一个又一个经典形象跃然纸上。
千年后的今天,我们通过作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依然能够直观、具体、真切地感知到当时文人身上独有的“八股文气息”以及强放在女子身上的无形枷锁。
《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在数量上远远低于男性形象,可是在吴敬梓的笔下她们一个个活灵活现,在表现力上丝毫不比他们差。
她们当中有慈母良妻、节妇烈女,也有为财献身的盗贼,身处红尘的青楼女子……关键词:女性形象;伦理道德;男权社会;节妇烈女作者简介:冯佳佳(1994-),女,汉,重庆人,西华大学在校本科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8-071-01一位学者曾经说道:“女性看待生命价值的观念的变化,追求情欲自由的胆识和方式,既是社会变动的原因,也是最能体现社会风气和社会层次变化的最敏感的标志”。
那时的女性生活在男性的阴影里。
“三从四德”的观念使得她们没有自我,她们只是按照父亲、丈夫、儿子的“意愿”生活。
她们的一言一行受到他们的影响,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社会的风气和动态。
一、她们是封建伦理道德下的牺牲品“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随子”使得她们的世界围绕在父、夫、子周围,她们信奉从一而终的教条。
王玉辉,一个做了三十年的老秀才。
他的大女儿在家守寡,二女儿在丈夫离世后也毅然决然地选择随之而去,这在王秀才的眼里都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当他听到二女儿的哭诉时他只是说道:“我这小女要殉节的真切,倒也由着他行罢。
自古‘心去意难留’……你既如此,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难道还拦阻你?你竟是这样做吧。
”寥寥数语就决定了她女儿的生死。
大女儿的青春、二女儿的生命换来的是“节妇”、“烈女”的荣誉,换来的是那个时代对伦理道德的认同和遵守。
浅析《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令狐采学《儒林外史》是一部把男性士子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的伟大作品,真实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现实。
同时,这也是一部极写女性的伟大作品。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属品,没有独立地位。
尤其是在封建末世的清朝,即使是具有话语权的男性十子,在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下,其心灵早已极度扭曲,而在封建礼教压制下的广大女性的处境就更为复杂了。
作者对这些女性人物并非重点铺写,也没有着意为之,却更加真实自然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生活和心理状态。
从女性分布的空间广度来说,除了王宫贵胄之家特殊上层社会的女性之外,上至闺阁女性,下至市井商贩等,普通生活中贴近真实生活与现实社会的各阶层的女性都被吴敬梓以天才的笔力囊括其中。
从女性被提及到的时间范围来讲,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中提到的王冕之母,她所处的时间是元朝末年,第五十六回“神宗帝下诏旌贤,刘尚书奉旨承祭”中榜上有名的沈琼枝,被列在承祭榜上的时间是万历四十四年,相隔时间近百年。
所以无论从女性生活的空间广度,还是从女性被提及到的时间范围来讲,对《儒林外史》中女性形象的研究都具备文化与历史审视的深刻意义。
(1)才华横溢的女性形象-----鲁小姐鲁小姐是《儒林外史》中唯一一个对举业文章精通的才女。
她在五六岁时就已经开始读《四书》、《五经》,在十一二岁时,就已经能把一部王守溪的稿子读的烂熟于心,不仅如此,还有“王、唐、瞿、薛,以及诸大家之文,历科程墨,各省宗师考卷,肚里记得三千余篇。
自己做出来的文章,又理真法老、花团锦簇。
”鲁小姐的举业当行不仅表现在她对文章的熟记和写作练习上,还表现在她对八股文章的研读、点校,及对举业文章之外文学作品的玩笑态度上。
在鲁小姐的闺房中,于“晓妆台畔,刺绣床前,摆满了一部部的文章。
每日丹黄烂然,蝇头细批”,“每日”言用功之勤,“丹黄烂然”言用功之深,以如此的功力研读举业文章,什么样的八股才能成就不了呢。
此外,鲁小姐的举业当行还表现在她对此行才能之外知识的不以为然以及表现出来的玩笑态度,“人家送来的诗、词、歌、赋,正眼儿也不看他。
浅论《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

浅论《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a《儒林外史》中沈琼枝人物形象分摘要: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对女性形象着墨不多,却着力刻画了一位杰出的女性形象——沈琼枝。
她美貌与智慧兼得,一言一行都表现出极大的人格魅力,是《儒林外史》中最光彩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儒林外史沈琼枝人格魅力《儒林外史》是以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著称于世的。
它丰富而深邃的思想内容以及杰出而鲜明的讽刺艺术使它获得了世人的高度评价。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赞它为“诚微词之妙远,亦狙击之辣手”,足见对《儒林外史》的推崇。
而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吴敬梓所塑造的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王冕、周进、范进、严监生、杜少卿……都是众所周知的典型人物形象。
在这些人物形象中,男性占了绝大多数,且居于主导地位,女性形象则只有寥寥几位。
这是由《儒林外史》特定的选材范围决定的。
女性形象虽然不多,却是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在吴敬梓的笔下也各具特色。
其中,吴敬梓着力塑造了一位特立独行,具有非凡人格魅力的女性形象——沈琼枝。
与书中其他女性形象相比,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沈琼枝是《儒林外史》中唯一一个寄寓着作者完全褒扬态度的女性形象,是《儒林外史》中最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
沈琼枝的出场,从其父沈先生口中道出:“‘……回到家乡,将小女许嫁扬州宋府上。
此时送他上门。
’”从父亲亲自送她出嫁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她是深得父亲喜爱的。
当沈先生觉察到宋盐商对女儿的轻视之意时,“向女儿琼枝道:‘我们只说到了这里,权且住下,等他择吉过关。
怎么这等大模大样?看来这等光景竟不是把你当作正室了。
这头亲事,还是就得就不得?女儿,你也须自己主张。
’”在女性居于男性附庸地位、沦为男性性欲和生育工具的封建社会,女性自出生之日起,就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的。
她们只是男性的附属品,是没有人格和尊严可言的,要受着“三从四德”的桎梏。
然而,沈先生在女儿的婚姻大事上竟然允许她“自己主张”,这不能不令人惊奇了。
浅析《儒林外史》中女性人物的抗争意识及其产生原因——以“鲁小姐”和“沈琼枝”为例

浅析《儒林外史》中女性人物的抗争意识及其产生原因———以“鲁小姐”和“沈琼枝”为例■辛 颖/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摘 要:虽然女性在著名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扮演着男性的附庸与陪衬角色,但并非所有的女性角色都可有可无、微不足道,有些女性如“鲁小姐”“沈琼枝”等依旧占有很多笔墨,她们同其他形形色色,几乎覆盖了社会各阶层的女性形象一起,被作者赋予了突出的个性特征,继而展现出了一种“新”的女性精神风貌,本文将对《儒林外史》中几个典型女性形象进行剖析,进而分析她们流露出的抗争意识和产生原因。
关键词:《儒林外史》 女性 抗争意识原因吴敬梓用辛辣的笔墨在《儒林外史》中写尽众生百态,世间冷暖,向读者高度还原了他所生活的现实社会,在文中他虽然将大量的笔墨宣泄在了男性的形象描写上,但仍然在不经意间塑造了一些典型的女性角色,这些女子地位或高或低,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和性格特征,然而她们却都具备一个共同点,那便是拥有着与“逆来顺受”截然不同的抗争意识。
她们或抗争不平的婚姻境遇,或抗争不平的读书制度,或抗争不平的生活地位,表现出异于同时代女子以“恭顺”为主的精神风貌,同时也宣告着一种“新”思想的诞生。
一、鲁小姐:追求举业,渴望提高社会地位和实现自我价值作为文中第一个占据了较长篇幅的女性形象,鲁小姐无论行为举止还是性格特征都和前文普通“小脚妇女”不同。
鲁小姐出身高贵,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良好的教育环境,其父鲁编修身居高位,曾是太保门生,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鲁小姐形成了“德性温良,才貌出众”的性格特点。
但最为特别的是,她的“才”不是李清照、朱淑真的精于诗词,也不是一般深闺女子的工于女红,她的“才”体现在熟读四书五经、诸家文选和写得一手花团锦簇的八股文章上。
因为无子,鲁编修在对女儿的教育方面采取了以“举业致仕”为目标的男子标准,鲁小姐自幼读书,但从未涉猎诗词歌赋,她觉得诗词都是一些无用的文字,因此在婚后曾对丈夫蘧公孙翻阅诗集而表露不满。
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第三十九回内容解读

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第三十九回内容解读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历史小说作品,整部小说讲述了清代初年儒林士人的生活和命运。
在该作品中,吴敬梓通过多个女性角色的形象展现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地位和角色的认知和态度。
本文将对《儒林外史》第三十九回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一次内容解读。
在《儒林外史》第三十九回中,女性形象主要集中在两位角色身上,分别是杨氏和母夜叉。
吴敬梓通过这两个角色,表达了对于女性地位不平等以及妇女悲惨命运的思考和揭示。
首先是杨氏这个角色,她是主人公齐庶之妻。
杨氏的形象展现了妇女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奈和悲哀。
虽然是齐庶的妻子,但她经常被人忽视和忽略。
她的丈夫只顾着追求功名利禄,从不关心家庭和妻子的感受。
而且,在家族的压力下,她不得不忍受婆婆的指责和家族的不满。
杨氏在小说中的地位和声望都很低,她的命运被社会和家族的规矩束缚住,无法改变。
吴敬梓通过杨氏的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于妇女的束缚和剥削,呼吁社会对于女性地位的关注和改善。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角色是母夜叉。
她是一个性格强势的女性,以凶狠残暴著称。
从她的形象中,我们可以看到妇女在封建社会中也有一些试图突破束缚的力量。
然而,母夜叉的形象也暗示了妇女在封建社会中的无法逾越的局限。
尽管她的性格强大,但她最终还是被男权社会所镇压,被定义为邪恶的象征。
吴敬梓通过母夜叉的形象,表达了对于女性突破封建束缚的愿望和无奈。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第三十九回中的女性形象展示了封建社会对于女性地位的局限和不平等。
杨氏的形象揭示了妇女的悲惨命运和无奈,而母夜叉则代表了女性试图突破角色限制的努力。
吴敬梓通过这些形象,呼吁社会对于女性地位的关注和改善。
他向读者展示了当时社会妇女的处境,并希望能够引起读者对于妇女地位平等和解放的思考和关注。
这些女性形象不仅是小说情节的一部分,更代表着时代背景下女性地位和命运的写照。
通过对这些角色的描写和呈现,我们更能理解儒林士人和封建社会中的女性形象,进一步认识到女性地位和权益的重要性。
悠悠儒林,茕茕众相,无奈几朵女儿花——浅析《儒林外史》中女才人形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引言 (一)《儒林外史》中女性形象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儒林外史》是一部野写人言志冶的思想小说,因此 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根基性的重要作用。鲁迅先生 以及吴敬梓的好友程晋芳都对《儒林外史》中人物形 象的塑造大加赞赏,如程晋芳认为:野外史纪儒林,刻 画何工妍。冶[1] 起初人们对《儒林外史》中人物形象的研究主要 侧重于对士林学子群体的关注上,就研究手段来说: 对古籍的注释、对文中人物的考证等等是较常用的研 究方法,它的优点是有助于读者深刻了然作品的内 涵,但也有容易忽略作品的艺术性的缺点。其次有对 人物形象按品行进行分类细化研究的,典型代表就是 卧评中将人物归为四类,有心艳富贵功名而媚人下人 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 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以及受人尊重的辞 却功名富贵者。除此之外,还有单独研究个别人物形 象 的 ,如 李 汉 秋 先 生 的《〈儒 林 外 史〉萧 云 仙 故 事 考 说》、柳豹《〈儒林外史〉中王玉辉形象的思想性和艺术 性》、李慧慧《〈儒林外史〉中严监生的人物形象新解》 等等。 千禧年之后,专家学者对《儒林外史》人物形象的 研究更加细化和深入。如李汉秋先生的《王玉辉的悲 剧世界》通过人物形象的细致研究,认为徽州文化是 植根于程朱理学,同时正是程朱理学思想导演了王玉 辉的悲剧。 此外,女性形象也愈发引起研究者的兴趣,思想 观念和形象特征成为研究女性形象的两大表征。其代 表有:李勇的《从沈琼枝看妇女个性解放意识的觉醒》 [2]、黄丽峰《论鲁小姐与李纵的精神契合及其历史文化 意义》[3] 等,此类论文的研究对象虽是鲁小姐和沈琼
《儒林外史》中主要女才人形象统计列表如下:
浅谈《儒林外史》中的女性人物

浅谈《儒林外史》中的女性人物摘要
关键词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二、《儒林外史》概述
(一)《儒林外史》简介
(二)《儒林外史》女性形象描绘的文学地位
三、《儒林外史》女性形象分析
(一)才华横溢的女性形象
1.形象分析
2.背景原因分析
(二)混迹生活的女性形象
1.形象分析
2.背景原因分析
(三)节妇烈女的女性形象
1.形象分析
2.背景原因分析
(四)形象生动的母亲形象
1.形象分析
2.背景原因分析
四、《儒林外史》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手法及思想表达(一)《儒林外史》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手法
1.人物描写
2.讽刺艺术
3.对比手法
(二)《儒林外史》中女性形象塑造的思想表达
1.揭露封建礼教制度的虚伪
2.展现女性低下的社会地位并提倡女性意识觉醒
3.批判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摧残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儒林外史中的男女角色形象与性别观念

儒林外史中的男女角色形象与性别观念《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一部著名小说,通过描绘各种丰富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各类人物与性格特征。
在小说中,男女角色形象的塑造与性别观念的揭示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
本文将就《儒林外史》中的男女角色形象与性别观念展开探讨。
一、曾小姐的独立与坚韧小说中的曾小姐是一位聪明美丽的女子,她被描绘为一个独立自主、聪慧过人的角色。
不同于传统女性的柔弱与无能,曾小姐拥有过人的才智和决策能力。
她在男权社会中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勇敢地面对各种挑战和困境。
她的坚韧与独立性格彰显了女性的力量和价值,对当时的性别观念形成了一种颠覆。
二、林黛玉的痴情与自卑与曾小姐不同的是,林黛玉在小说中被描绘为一个富有灵性的女子,但她的命运却注定了悲剧。
林黛玉的痴情与自卑是小说中男女角色形象与性别观念的又一反映。
林黛玉拥有着对生活的细腻与感知,但她却常常为自己的不如意而自卑,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
这一形象暗示了当时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与压迫,以及对女性自由发展的限制。
三、男性形象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在《儒林外史》中,男性角色形象同样不乏表现复杂性与矛盾性的个体。
例如,贾郎宝在文质彬彬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狡诈的心,他以欺骗女性为乐,并享受权力与财富带来的快感。
然而,贾郎宝的形象既体现了男性的权谋与智慧,同时也揭示了他对女性的不尊重与欺骗。
这种矛盾性引发了读者对男性形象及性别观念的思考。
四、性别观念的拓宽与转变通过《儒林外史》中的男女角色形象,可以看到作者试图拓宽传统性别观念。
小说中,曾小姐以女性的智慧与才干成功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展示了女性强大的个体价值。
同时,林黛玉的痴情与自卑,则使人们反思对女性情感的评价与理解。
这些形象的描绘,有力地推动了人们对性别观念的拓宽与转变。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中的男女角色形象与性别观念呈现了一种复杂而矛盾的关系。
作为一部具有社会意义的小说,它通过对男女角色形象的塑造,探讨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束缚与压迫,同时也倡导了对女性的尊重与赋权。
儒林外史女性人物形象分析

儒林外史女性人物形象分析1、王冕王冕作为一个士人作为一个“名流”,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国士人的精神。
2、周进周进原本是个教书先生,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
3、范进是一个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他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全耗在科举上,将中举取得功名利禄当作唯一的奋斗目标,几十年屡试不第,也不愿从事劳动养家糊口,其灵魂完全被科举的锁链缚住了。
4、严致和严监生就是书没读过太多,他这个监生也是花钱捐来的监生。
5、严致中作者笔下的严贡生是一个十足的衣冠禽兽。
6、匡超人他巧妙周旋其间,一步步走向堕落。
他吹牛撒谎,钻取功名,卖友求荣,忘恩负义,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7、沈琼枝沈琼枝是教书先生沈大年的女儿,遵父命嫁给盐商宋为富为妻。
但到了盐商宋为富府上之后,才知道是一场骗局,盐商宋为富原来是娶沈琼枝为妾。
琼枝父状告宋为富,宋重金贿赂知县,把沈大年押回常州。
沈琼枝带着金银细软独自去往南京,开始了她新的独立生活。
《儒林外史》为一部主角不断转换的长篇小说,或者说就是一部由无数短篇交错而变成的长篇小说,基本上不可能将通过详尽描绘其一生经历,以及在坎坷的故事情节中整体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世界。
所以,吴敬梓把重点分散在人的性格中最刺及目的特征上,从而深入细致地整体表现一个相对恒定的人生二者。
这就如同从人物漫长的性格发展史中截取一个片断,再让它在人们面前转上一圈,把此时此地的“这一个”,放大给人看。
这是勾画讽刺人物的一个很出色的手法,它使人物形象色彩明净,情节流动迅速,好像人物脸谱勾勒一成,这段故事便告结束,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正是这些精工提炼的精彩情节。
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科学知识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化湿疹的现状。
它借由人生百态阐明了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气。
作者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人民灵魂的扭曲。
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角色刻

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角色刻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以男性为主要叙事对象。
然而,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却不容忽视,她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展现了性别角色的刻画。
本文将从几位重要女性人物的分析、性别角色的转变以及女性在文化和社会中的地位等方面来探讨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角色的刻画。
首先,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多种多样,每一个女性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命运。
例如,书中的夏琼英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女子,她以自己的智慧和才情赢得了男性主人公章叔禧的赏识和喜欢。
相比之下,季文华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女子,她以自己的真诚和体贴俘获了章叔禧的心。
这些女性形象的多样性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其次,在儒林外史中,女性的性别角色逐渐发生了转变。
在这个时代,女性的地位往往受到严格的限制,家庭和社会对女性有很多规范和束缚。
然而,通过一些女性角色的努力和抗争,她们逐渐打破了这些束缚,实现了自我价值。
例如,在小说中,季文华作为一个女性,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爱意,并与章叔禧展开了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
她没有墨守成规,而是追求自己的幸福。
同时,儒林外史也反映了女性在文化和社会中的地位。
虽然女性通常被认为是弱势群体,但她们在这个故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她们不仅在家庭中起到了妻子、母亲的角色,还在知识和修养方面有所追求。
例如,夏琼英具有卓越的才华和机智,她在诗词文化方面颇有造诣,成为故事中的一位重要角色。
这些女性的存在丰富了整个故事的内涵,同时也向读者们传达了一种重要的信息——女性也可以在知识和修养方面获得成功。
然而,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也存在不足之处。
虽然她们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性别角色,但她们的努力和成就往往仍被男性主导的社会所忽视。
女性的价值常常被片面地评判,她们的努力和才华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
这种忽视和偏见不仅限制了女性的个人发展,也限制了整个社会的进步。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角色刻画丰富多样,每一个女性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命运。
儒林外史中的男女形象与性别关系

儒林外史中的男女形象与性别关系在《儒林外史》这部小说中,男女形象及其所呈现的性别关系在整个故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不同角色的刻画和人物交互的描写,小说展现了儒家社会中男女之间的权力关系、家庭地位以及家族观念。
本文将对小说中的男女形象和性别关系进行探讨。
一、男女形象的刻画小说中,男性角色多数呈现出儒家思想所推崇的贤良之士形象。
例如,主人公袁昂被描绘为一个忠诚有责任感的儒者,他以孝治家、以忠为国的情操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相比之下,女性角色则往往被赋予了较为消极的形象。
比如,袁昂的妻子小昭被描写为一个爱慕虚荣、做事轻率的女子,她的行为形象与传统儒家观念对女性的期望相悖。
另外,小说中还出现了一些以武力和权谋为手段的女性角色,例如孟星魂和史小红等。
她们形象的塑造不仅突破了传统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也展示了女性在特定环境下的聪明和独立。
二、男女关系的描绘在小说中,男女之间的关系多种多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观念。
尤其是婚姻关系,在《儒林外史》中被描绘得非常复杂。
一方面,小说展现了儒家思想中尊重父权和家族观念的特点。
袁昂与小昭之间的婚姻关系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小昭在婚后为袁昂家中添了许多麻烦,但袁昂依然坚守着夫妻间的道义和责任,不离不弃。
这种坚守儒家伦理观念的关系,体现了传统家族观念对婚姻关系的影响。
另一方面,小说中也揭示了儒家社会中男性主导婚姻的现象。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很多婚姻的决定因素,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相对较低。
袁昂与小昭并非自由选择,而是由双方的家庭安排而成婚。
这种安排婚姻的方式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和对女性角色的束缚。
三、性别关系的权力与地位在《儒林外史》中,男性角色通常享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权力,而女性则常常被动地处在弱势和受限的位置。
男性主导的家族观念和父权制度导致了这种不平等的性别关系。
袁昂在家庭和社会中拥有话语权和决策权,而小昭则常常被动地接受袁昂的决定。
这种性别关系体现了当时儒家社会中男性优越感和对女性的控制。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6篇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6篇《儒林外史》形象1我们在这里可以把《儒林外史》中为数不多但精心挑选的女性按照对科举的态度分为两种:一是狂热追逐型,二是不屑一顾型。
一、对科举狂热追逐(一)鲁小姐提到《儒林外史》中对科举制度最为狂热的女子,鲁小姐当仁不让。
她从小受到父亲的熏陶与管教,“读的是《四书》、《五经》”且平生只爱八股文章,然只恨不能做个须眉去科场上与人争个高下,怪不得鲁编修常感叹道“假若是个儿子,几十个进士、状元都中来了!”平生既不能遂愿,便寄希望于丈夫,“料想公孙举业已成,不日就是个少年进士。
”可惜鲁小姐在得知蘧公孙并非自己期待的经世致用之才,且不会做文章时,“愁眉泪眼,长吁短叹”,眼看丈夫不能举业,只能将未圆之梦托付幼子,以期母凭子贵。
多么可敬,多么可笑,多么可悲的女子啊!可敬的是新婚之际不贪恋儿女情长,反而一心读书致学;可笑的是鲁小姐一心想要个“少年进士”,到头来蘧公孙却是个只知吟诵诗赋的假名士;可悲的是幼儿年方四岁,已被潜心做八股的母亲强行读死书,从而剥夺了他本该依偎在父母怀中撒娇玩耍的童年。
(二)专横跋扈王太太王太太的专横跋扈、撒泼滋事的功夫非一般人可比,可这位王太太“对于个人幸福的追求是严肃的”[3],她的择偶标准首先“要是个官”,后来得知鲍廷玺只是个“戏班子里管班的”,便“怒气攻心,气成了一个失心疯”,读之令人忍俊不禁。
“其实王太太的‘失心疯’,和周进的撞号板、范进的发疯等等精彩结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它们从不同有角度,以同样的犀利,为我们展示了科举功名对社会各阶层人物的侵蚀和毒害”[4]。
女性无法求取功名,只好寄希望于夫君,原来男人想做官,女人们想做官太太,其归根结底是一样的。
原来是“社会也被功名富贵之心所浸染,庸俗的污染的事物充斥于生活的各个角落”。
[5](三)为“伦纪生色”的王三姑娘不得不说,王三姑娘是个彻底的悲剧人物。
“出阁不上一年多”却死了丈夫,为不脱累父母公婆,便想要“寻一条死路,跟着丈夫一处去”。
儒林外史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儒林外史》是明朝小说家吴承恩创作的经典名著,其中有许多生动的女性人物形象,为读者带来极大的震撼和视觉体验,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最富有哲理性的杰作之一。
从角色形象上来看,《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十分多样,从高贵出身的黛玉和贾宝玉,到普通人家的袭人和鸳鸯,但都拥有着朴实、可爱、温柔、勤劳和坚强的特质。
其中,以黛玉最为人熟知。
作为宝玉的正母,却因家道衰败而变成了全家的顶梁柱,在沧桑的岁月里不离不弃,贯彻姐妹情义,实现搀离的幸福;贾宝玉是家里最小的,可称得上是一个不容小觑的慈母,不仅勤劳节俭,而且赡养父亲,视兄弟如子,细心照料。
此外,还有贾敏、袭人等女性人物,不论境遇多么艰苦,都坚守着自己的节操,守护兄弟姐妹间的情谊,勇于承担家庭重任。
从行为表现看,《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均以温柔、低调为主,有时也能勇往直前,用自己的方式行使权利,捍卫自己的本分。
黛玉以温柔的语言反抗封建家庭中的压迫,勇敢地回绝他人贬低、污蔑自身;贾宝玉以行动表示自己对父亲的关爱,以慈母的姿态坚决不投降,把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用自己的方式改写;贾敏以死去的假死救赎宝钗,成为宝玉和林黛玉结婚的可能;袭人以自己的才艺谋生,歌唱着属于女性自身的经历,令我们铭记古人以力抗声、顽强抗拒的精神。
吴承恩在《儒林外史》中描绘的女性形象,不但揭示出当时的社会现实,而且也展现了女性坚强及其智慧的能力,让观众在感动中发现了女性强大的生存力。
儒林外史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给了我们不少的启示,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女性的意志、勇气和必胜的力量。
总之,《儒林外史》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富有感染力,更展现出古代女性无畏勇敢,智慧精明,充满正义感和主动精神的面貌。
它激发了人们进步的力量,给予我们深思和勇气,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信念,坚持追求理想,坚定不移,克服困难,为实现一个更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汇总

一、《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儒林外史》是一部把男性士子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的伟大作品,真实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现实。
同时,这也是一部极写女性的伟大作品。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属品,没有独立地位。
尤其是在封建末世的清朝,即使是具有话语权的男性十子,在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下,其心灵早已极度扭曲,而在封建礼教压制下的广大女性的处境就更为复杂了。
对《儒林外史》中女性形象的研究都具备文化与历史审视的深刻意义。
(1)独立自强的新女性——沈琼枝沈琼枝是和鲁小姐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女性,她敢作敢为、能文能武。
作者刻划这一形象,旨在批判“男尊女卑”的封建士大夫观念,表现其“男女平等”的进步民主思想。
在作者的笔下,妇女也有独立的人格,和男人一样有争取美好生活的权利,那么让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刻画沈琼枝这一形象的。
沈先生领着女儿琼枝,来到扬州,住在大丰旗下店里。
那里颗计接着,通报了宋盐商,宋盐商打发家人来吩咐道:“老爷叫把新娘就抬到府上去,沈老爷留在下店里住着,叫帐房置酒款待。
”沈先生听了这话,向女儿琼枝道:“我们只说到了这里,权且住下,等他择吉过门,怎么这等大模大样?看来这等光景竟不是把你当作正室了。
”(四十回)这一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接着便集中笔墨写沈琼枝的言行,表现其性格特征。
沈琼枝接过父亲的话说:“爹爹,你请放心,我家又不曾写立文书,得他身价,为甚么肯去伏低做小!他既如此排场,爹爹若和他吵闹起来,倒反被人议论。
我而今一乘轿子,抬到他家去,看他怎模样对待我。
”沈琼枝一开口,就可看出她对宋盐商这样显耀人物毫无畏惧,做到有理有节,不失分寸,而且大胆、泼辣、果断、沉着、毫无扭怩作态的性格几笔就活脱脱地展示出来。
其独立自主、不容欺凌的勃勃英气已见端倪。
沈琼枝在宋盐商家住了几天,不见有消息,想道:“彼人(指宋盐商)一定是安排了我父亲,再来和我歪缠,不如走离了他家,再作道理。
”于是将所有动用的金银器皿,珍珠首饰,打了一个包袱,穿了七条裙子,扮做小老妈的模样,买通了那放丫环,五更时分,清晨便出了钞关门上船,因“恐故乡人家耻笑。
浅析《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摘要:《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既有被动处境的描写,也有反抗与突破的描述。
传统女性角色的束缚与凸显女性权利和地位的必要性也成为该书的不可忽视的社会反映与启示。
本文将在对女性形象在小说中的呈现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探讨女性在旧时代所受到的困境、现实反映以及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关键词:《儒林外史》,女性形象,被动处境,反抗与突破,社会反映,启示。
一、引言《儒林外史》是清代著名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各具特色,一些形象令人叹服,预示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崛起的趋势;而另一些女性形象则体现出旧时代女性地位的低下及受到的种种束缚。
本文将重点分析小说中女性的形象刻画,并尝试从中探讨传统女性角色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变化。
女性在传统社会中被认为是弱势群体,而《儒林外史》作为一部描写清朝社会的小说,也很好地揭示了女性在那个时代受到的限制和压迫。
本文将从儒林外史的女性形象中的被动处境出发,探讨女性地位的局限性和反思性。
二、女性被动处境的描写(一)嫁妆问题的描写《儒林外史》中描绘了许多女性因为嫁妆的问题而受到的限制。
比如说书中的周亲家,原本女儿十二三岁就该嫁人了,但却因为嫁妆问题而迟迟没有人要,最后只好将女儿嫁给了一个十二三岁的男孩,结果男孩几年后就死了,女孩再也不敢嫁人,只能终身守寡。
这种情况在《儒林外史》中并不罕见,当时社会上对女性的嫁妆要求很高,如果家里没有足够的财力来搭嫁妆,女孩就很可能被迫终身守寡,无法结婚生子。
(二)家族利益的约束另一个导致女性处于被动地位的原因是家族利益。
在《儒林外史》中,许多女性都受到了自己家族的束缚,自己的人生轨迹没有得到自己的掌控。
例如,书中的周瑞家的女儿周婚姻的选择本身虽然得到了她自己的认可,但在她母亲的反对下最终还是结婚了,成为了一名红娘。
这里可以看出,女性在家族中往往没有发言权,自己的未来轨迹也没有自主性和独立性,而是在家族的利益和利益的追求中被动地选择和接受[1]。
《儒林外史》中的才女形象论析

《儒林外史》中的才女形象论析引言在我国古典文学中,儒林外史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最后的一座长篇小说之神”,而其中的才女形象更是备受瞩目。
本文将分析《儒林外史》中的才女形象,探讨她们在小说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一、才女的家世与背景儒林外史中的才女,大多出身于富贵人家,受到良好的教育。
她们多才多艺,通晓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且能言善辩,富有才情。
然而,她们的才华却常被束缚于封建礼教之中,无法尽情展现。
二、才女的情感与命运才女在《儒林外史》中常常陷入感情纠葛,如薛宝钗、林黛玉等人物,她们深情款款的爱情命运令人唏嘘。
而在封建社会中,才女的命运常常被他人左右,她们的爱情与婚姻往往受到家族利益和社会规范的制约,命运多舛。
三、才女的社会作用与影响儒林外史中的才女形象,展现了她们的聪慧、才情及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她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对周围的人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启发人们对封建礼教进行质疑与思考,对封建礼教的束缚提出了不同的声音。
结论《儒林外史》中的才女形象给我们展现了封建社会中才女的命运与境遇,她们在封建礼教的阻碍下,依然能够表达自己的才情与情感。
她们也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影响,为封建礼教的觉醒提供了一线希望。
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儒林外史》中的才女形象将封建社会下的女性处境展现得淋漓尽致,她们的命运多舛,受尽封建礼教的束缚,但她们的才华与聪慧也给封建社会带来了一缕曙光。
才女的形象通过对封建礼教的颠覆,反映出了对于人性与情感的尊重与关怀。
在当代社会,我们也应该从《儒林外史》中的才女形象中汲取力量,尊重每一个人的才华与情感,让每个人都有展现自己的空间。
结语通过对《儒林外史》中的才女形象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对儒林外史中的才女形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她们的命运、情感与社会影响展现出了我国封建社会中女性的生存处境,也为当代社会的性别平等与尊重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希望我们能够从中汲取力量,为当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

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儒林外史是明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儒学为背景,描绘了一批封建社会里的知识分子。
在这部小说中,吴敬梓对女性形象的刻画非常丰富多样,既有温柔贤淑的妇女形象,也有聪明独立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展示了当时社会中不同层面女性的境遇、性格和命运。
首先,儒林外史中出现了许多婉约贤淑的女性形象。
例如沈姨娘、劳先生的妻子和地主夫人等,她们被描绘为优雅、体贴入微的妇女。
她们通常以家庭为中心,以儒家妇德为准则,忍让宽厚,勤勉持家。
她们的独特魅力在于她们深思熟虑的心智和对家庭的奉献精神。
然而,吴敬梓也对她们的困惑和压抑进行了描写,暗示了封建社会对于女性的束缚与限制。
其次,儒林外史中出现了一些聪明独立的女性形象。
比如宋词女才子善见齐、聪明绝顶的芳官等。
她们不按常理出牌,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些女性形象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是少见的,代表了女性追求自主和独立的渴望。
吴敬梓通过她们的形象,表达了对女性权利和解放的思考。
她们的出现也提醒了读者,妇女在传统社会中也可以有突破束缚的力量。
另外,在儒林外史中也出现了一些悲惨的女性形象。
这些形象通常是受封建社会压迫的牺牲品。
比如沈姨娘,她不幸成了官员权贵的玩物;还有贾仙姑,她因家庭的贫困而走入妓院。
这些形象反映了当时女性地位的困境和他们的无助处境。
吴敬梓对这些悲剧命运的叙述充满了哀怨之意,传达了对封建社会的不满与抱怨。
总的来说,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既有贤淑温柔的妇女形象,也有聪明独立的女性形象,甚至出现了悲惨的牺牲者。
通过这些形象的描绘,吴敬梓向读者展示了当时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境遇、性格和遭遇。
同时,他也对这些女性形象进行了审视和反思,呼吁对女性的平等与尊重。
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不仅展现了作者的笔触和创作能力,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角色和定位。
儒林外史中的贾探春形象评析

儒林外史中的贾探春形象评析《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一部著名小说,通过对清代社会、政治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而贾探春作为小说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其形象更是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贾探春的形象进行评析。
首先,贾探春是一个聪明、才华横溢的女子。
小说中描写,贾探春自幼聪颖,博览群书。
她通晓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才情出众。
在《儒林外史》中,贾探春常常在众人之前赋诗作赋,展示着她的才华。
可以说,贾探春在智力方面完全不输给男子,甚至还要强于他们,这与当时尚存的封建思想相悖,突显了她的与众不同。
其次,贾探春是一个心地善良,懂得关心家人的女子。
小说中,贾探春对自己的叔父贾母倾囊相教,对同辈的堂兄弟姐妹关心备至,对贾宝玉更是情深义重。
她以母爱般的关怀呵护着贾宝玉,时常关注他的学业和身体,用心照料他的一切。
贾探春对家族的发展和家人的幸福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她不仅会劝谏家族中的不善行为,还会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可谓是温文尔雅,善解人意。
再次,贾探春是一个坚强、独立的女性形象。
尽管她生活在封建社会之中,女性地位低下,但她并没有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种种挑战。
她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拥有自己的见解,有时甚至与贾母、王夫人等长辈们保持不同的观点。
在贾府中,贾探春也并不因为自己是女性,就是所有规矩的奴隶,而是在合适的时候,以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
在面对困境时,她能够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面对一切的变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贾探春是一个富有情感的女子。
她尽管有着深情厚意,但对感情的处理却显得客观冷静。
尤其是在她对待贾宝玉的感情上,虽然心中难掩对他的深情,却始终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和原则。
即使贾宝玉对她时而冷漠,时而热情,贾探春也能够把握好自己的情感,并不陷入盲目的追求和依赖。
她的稳定和理智使她在情感的世界中独树一帜。
综上所述,贾探春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出色形象。
她的才华、善良、独立以及情感都使她成为了小说中最受关注的角色之一。
《儒林外史》中的沈琼枝形象解析[权威资料]
![《儒林外史》中的沈琼枝形象解析[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630e1d9f78a6529657d5398.png)
《儒林外史》中的沈琼枝形象解析[权威资料] 《儒林外史》中的沈琼枝形象解析摘要:沈琼枝是《儒林外史》中主要女性形象之一。
她相貌出众,而且文能在南京立足、武能防卫自身。
她持重老成又形式乖谬,颇有游侠之风,入富室不贪恋荣华,见名流不卑躬屈膝。
她这些性格的形成和其母早逝、其父滞留外乡且没有家长专制作风的庭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关键词:《儒林外史》沈琼枝才貌兼备似侠非侠自尊自立沈琼枝是《儒林外史》中主要女性形象之一。
她相貌出众,而且文能在南京立足、武能防卫自身。
她持重老成又形式乖谬,颇有游侠之风,入富室不贪恋荣华,见名流不卑躬屈膝。
通过精析文本,可以发现她性格的形成和其母早逝、其父滞留外乡且没有家长专制的作风的庭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儒林外史》以其独特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以男性为主,但是也不乏令人过目难忘的女性。
可以说众女性中沈琼枝最为作者偏爱。
她的故事,通由萧采引出。
在小说第五十六回的旌贤榜中,萧采位于二甲第一名,而沈琼枝位于三甲第一名。
小说中,男人尚且为名利驱使,她却能无依无傍,举止间闪耀着别样的光彩,令人刮目相看。
一、沈琼枝形象的特别之处(一)才貌兼备吴敬梓对沈琼枝相貌的描写主要用了侧面描写法。
第一次是借丫鬟之口。
沈琼枝进宋为富家当天,丫鬟回复宋为富说:“新娘人物倒生得标致……”第二次是南京清凉山地藏胜会上,倾城士女都去烧香看会,沈琼枝也出了门去。
烧香回来时,“人见他是下路打扮,跟了他后面走的就有百十人”。
第三次是武书见过沈琼枝本人之后,用“柔媚”一词来形容她的外表。
第四次是在她在县衙,“知县看她容貌不差”。
由上可知她相貌出众。
沈琼枝不仅容姿“柔媚”而且才华出众。
南京是名人才人聚居的地方。
庄非熊提及王府塘沈琼枝卖诗文之事时,迟衡山道:“南京城里是何等地方,四方的名士还数不清,还那个去求妇女们的诗文,”接着武书进一步说道:“这个却奇。
一个少年妇女,独自在外,又无同伴,靠卖诗文过日子,恐怕世上断无此理……”可知想靠卖诗文在南京立足难度很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a《儒林外史》中沈琼枝人物形象分摘要: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对女性形象着墨不多,却着力刻画了一位杰出的女性形象——沈琼枝。
她美貌与智慧兼得,一言一行都表现出极大的人格魅力,是《儒林外史》中最光彩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儒林外史沈琼枝人格魅力《儒林外史》是以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著称于世的。
它丰富而深邃的思想内容以及杰出而鲜明的讽刺艺术使它获得了世人的高度评价。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赞它为“诚微词之妙远,亦狙击之辣手”,足见对《儒林外史》的推崇。
而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吴敬梓所塑造的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王冕、周进、范进、严监生、杜少卿……都是众所周知的典型人物形象。
在这些人物形象中,男性占了绝大多数,且居于主导地位,女性形象则只有寥寥几位。
这是由《儒林外史》特定的选材范围决定的。
女性形象虽然不多,却是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在吴敬梓的笔下也各具特色。
其中,吴敬梓着力塑造了一位特立独行,具有非凡人格魅力的女性形象——沈琼枝。
与书中其他女性形象相比,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沈琼枝是《儒林外史》中唯一一个寄寓着作者完全褒扬态度的女性形象,是《儒林外史》中最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
沈琼枝的出场,从其父沈先生口中道出:“‘……回到家乡,将小女许嫁扬州宋府上。
此时送他上门。
’”从父亲亲自送她出嫁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她是深得父亲喜爱的。
当沈先生觉察到宋盐商对女儿的轻视之意时,“向女儿琼枝道:‘我们只说到了这里,权且住下,等他择吉过关。
怎么这等大模大样?看来这等光景竟不是把你当作正室了。
这头亲事,还是就得就不得?女儿,你也须自己主张。
’”在女性居于男性附庸地位、沦为男性性欲和生育工具的封建社会,女性自出生之日起,就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的。
她们只是男性的附属品,是没有人格和尊严可言的,要受着“三从四德”的桎梏。
然而,沈先生在女儿的婚姻大事上竟然允许她“自己主张”,这不能不令人惊奇了。
合理的解释只能是沈先生没有封建家长制的作风,对于女儿的爱是发自内心的亲情挚爱。
基于这种美好的父女之情,他对女儿沈琼枝更多的是呵护而非压制,这样就为沈琼枝创设了一个颇有民主气氛的宽松的成长环境。
由此,才使沈琼枝没有像封建社会其他女性那样深受毒害,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
我们再来看看沈琼枝的回答:“‘爹爹,你请放心。
我家又不曾写立文书,得他身价,为甚么肯去伏低做小!他既如此排场,爹爹若是和他吵闹起来,倒反被外人议论。
我而今一乘轿子,抬到他家里去,看他怎模样看待我。
’”这番话虽然有负气的成分在内,但却不卑不亢,掷地有声,活画出一位倔强机敏的可爱女性形象。
于是,“沈先生只得依着女儿的言语”了。
一个“只得”,说明沈先生此时无计可施,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了。
这也从侧面显示出沈琼枝临危不乱、敢于冒险的机敏和智慧。
当然,这种机敏和智慧绝不是一时冲动和盲打莽撞,而是胸有成竹、自有打算。
当她听到小老妈喊她“沈新娘”时,自然明白了宋盐商根本就没打算将她明媒正娶,内心定然会愤恨。
但她“也不言语,下了轿,一直走到大厅上坐下。
说道‘请你家老爷出来!我常州姓沈的,不是甚么低三下四的人家!他既要娶我,怎的不张灯结彩,择吉过门?把我悄悄的抬了来,当作娶妾的一般光景。
我不问他要别的,只叫他把我父亲亲笔写的婚书拿出来与我看,我就没的说了!’”开始的“不言语”,显示了她成熟沉稳、从容不迫的气度。
之后一番质问正是沉默后的爆发,是对封建夫权的毫不畏惧的叫板。
这样“胆大妄为”的举动和言语自然令“老妈同家人都吓了一跳,甚觉诧异,慌忙走到后边报与老爷知道。
”宋盐商“听了这一篇话,红着脸道:‘我们总商人家,一年至少也娶七八个妾,都像这般淘气起来,这日子还过得?他走了来,不怕他飞到那里去!’”从沈琼枝的慷慨陈词与宋府家人的“诧异”、宋盐商的“红着脸”,我们可以感受到沈琼枝面对豪强富商人家丝毫不怯懦、丝毫不畏惧的豪杰之气。
虽然身是女儿身,她却自有一股英气蕴藉胸中,其潇洒自如、不卑不亢,不能不令人钦佩。
不仅如此,面对宋府美轮美奂的亭台楼阁,她没有动心,而是以挑剔的眼光“心里暗说道:‘这样极幽的所在,料想彼人也不会鉴赏……’”可见,盐商家的荣华富贵,沈琼枝并没放在眼里。
虽然舒适的生活人人向往,但若这种舒适是建立在失去人格尊严的基础上,沈琼枝是绝不会妥协的。
“‘新娘人物倒生得标致,只是样子觉得惫赖,不是个好惹的。
’”从丫鬟口中我们可以想见沈琼枝令人又爱又怕的模样,仿佛一枝带刺的玫瑰,用凌厉的“刺”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
因为不可亵玩,她的美丽才更加出众,更加夺目。
沈琼枝不但有一股不服输的英气,而且有勇有谋。
当确定宋家的态度不会有转机时,她当机立断地逃走。
这对宋盐商“不怕他飞到那里去”这句自以为是的话是一个绝大的讽刺。
她在逃走时拿走了宋家的“金银器皿,珍珠首饰”,这并不是贪财,而是为将来生计的打算。
她明白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是无法生存的。
这个看似俗不可耐的行为恰恰是沈琼枝生存智慧的体现,是一种随机应变的聪慧和勇敢走自己的路的大勇气。
她没有仅仅依靠着这些偷拿的钱财度日,没有坐吃山空,而是“到南京去卖诗过日子”。
凭着自己“精工顾绣,写扇作诗”的一技之长,沈琼枝在远离家乡、孤身在外的情况下,仍能保持着不染纤尘的独立人格,不至于沦落风尘、客死异乡或者被迫回头当小妾。
单身女子孤身在外的处境可想而知。
不仅“那些好事的恶少,都一传两,两传三的来物色,非止一日。
”连武书这样的人起初也认为“这女人眼见的也是私门了”。
面对杜少卿和武书的到访,沈琼枝也坦言:“我在南京半年多,凡到我这里来的,不是把我当作倚门之娼,就是疑我为江湖之盗。
两样人皆不足与言。
……”在众人猜疑、非议以及恶少流氓的骚扰的困境下,沈琼枝不屈不挠地生存着。
为了洁身自好,她不得不放下女性的矜持,“有恶少们去说混话,他就要怒骂起来。
”勇敢地对轻薄之人予以反击。
在见到沈琼枝之后,武书终于修正了对她的看法;“我看这个女人实有些奇。
若说他是个邪货,他却不带淫气;若是说他是人家遣出来的婢妾,他却又不带贱气。
看他虽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侠的光景。
他那般轻倩的装饰,虽则觉得柔媚,只一双手指却像讲究勾、搬、冲的。
”因为“不淫”、“不贱”她才能赢得武、杜的尊重,而她的“豪侠”之气则令人不得不生敬爱之情。
沈琼枝所言所行,都是不卑不亢、有礼有节的。
杜少卿说“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你一个弱女子,视如土芥,这就可敬的极了。
”金和《儒林外史跋》中说:“书中杜少卿乃先生自况。
”从这个意义上说,杜少卿的这番评价实是吴敬梓的心声,是吴敬梓难抑敬仰之情的自然表露。
由此可见,沈琼枝这个艺术形象不是一个干巴巴的雕像,而是寄寓着作者理想的活生生的人。
当杜少卿把差人要抓沈琼枝的话说了之后,“娘子同姚奶奶倒吃了一惊。
沈琼枝起身道:‘这个不妨。
差人在那里?我便同他一路去。
’”用“娘子同姚奶奶”的“倒吃了一惊”与沈琼枝的“不妨”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了沈琼枝处变不惊、从容大方的洒脱之气。
不仅如此,在面对差人时,她仍然没有丝毫的畏惧之色:“我又不犯法,又不打钦案的官司,那里有个拦门不许进去的理!你们这般大惊小怪,只好吓唬那些乡里人!”一番语风犀利的训斥把一向作威作福的差人震慑住了,“倒有些让他”。
沈琼枝的自我保护、奋勇反击总是能赢得胜利。
同样,面对知县的审问,大堂之上的沈琼枝也没有流露丝毫小儿女的怯懦之情。
既痛斥宋盐商,表明自己的清白,又能抓住时机展露自己的才情,从而获得了知县的“赏鉴”,托江都县“开释此女,断还伊父,另行择婿”。
虽然这个结局并不是十分完美的,但在当时的情境下,也是沈琼枝所能得到的最好结局了。
这是作者对她不断抗争,努力维持自身人格尊严的赞赏和肯定。
似乎为了取得“余音绕梁”的效果,吴敬梓在沈琼枝的故事即将结束之时,又安排了一场她与差人的交锋。
面对差人的贪婪无耻,“船家不敢言语”,没敢收船钱,而沈琼枝却对差人的不正当索要据理反驳:“我昨日听得明白,你们办公事不用船钱的。
”“我便不给你钱,你放怎么样!”她“走出船舱,跳上岸去,两只小脚就是飞的一般,竟要自己走了去。
两个差人慌忙搬了行李,赶着扯他,被他一个四门斗里打了一个仰八叉。
”生动的语言和动作描写颇具讽刺意味,让人在忍俊不禁的同时,自然为沈琼枝的勇敢无畏叫好。
而沈琼枝这个弱女子的非凡人格魅力再一次得到了彰显。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在字里行间不难看出吴敬梓对沈琼枝人物形象的用心刻画。
沈琼枝不畏豪强、不慕虚荣、聪明机敏、才貌双全,这些优秀的品质使她在整部《儒林外史》中的光辉丝毫不逊色于其他正面的男性形象。
她的非凡人格魅力令她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女性形象中一枝独秀,熠熠生辉!(范芃蕊,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苦在自然中得到解脱,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凭高眺远》、《前赤壁赋》等。
(2)扩张自我,藐视世俗。
词人尽力充实自己,从而使具有高度修养的思想境界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张,以充实的内心抵制外界的侵扰,达到超脱。
代表作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3)封闭自我,隔绝世俗。
归隐山林,与世无争,以获得自我解脱,如“几时归去,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4)麻痹自我,醉忘世俗,借酒浇愁,在梦幻中得到解脱。
辛弃疾则与之相对应。
(1)在古典中寻找自我。
除直抒胸臆外,很善于用典,被称为“掉书袋”。
他把古人古事引为同调,借悲慨古人悲慨自我。
(2)从早年的生活中寻找自我。
在现实中理想得不到实现,就借早年生活的回忆,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获得心灵的慰藉,如《破阵子》、《鹧鸪天》等。
(3)从身边的景、事中寻找自我。
王国维曾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人间词话》)。
辛弃疾以其特有的眼光观物,任何普通的景物都能幻化、创造成军事意象。
他的词里出现了“红旗清夜,千骑月临关”(《水调歌头?三山用赵丞相韵》),“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
就是对着水边的鸥鸟,眼前的酒杯,拦路的松树,也会发出军令似的约束;看到红红白白的花朵,也会想起吴宫的训练女兵;在幽静的小窗里听到外面的棋声,也会想起重重围城的被突破;还会把风吹窗纸当成进军的号角等。
他只有在抗战中才能找到自我。
这种生动、突兀的意境是苏词里所没有的。
(4)从自然中寻找自我。
词人在现实中受到压抑于是寄情山水,最多的意象是“山”,如《沁园春?叠嶂西驰》、“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青山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等。
苏轼、辛弃疾同为豪放词家的杰出代表,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并被后人以“苏辛”并称。
但由于生活时代、个人经历和思想性格、内在情感等的不同,他们的词作又显示了鲜明的个性差异,各有千秋,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晓静,河北冀中职业学院;张小芹,承德民族师专)对《儒林外史》中三个女性形象的分析(夜光原创) 2010-02-15 17:21:12| 分类: (原)教学笔谈 |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文/《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杰出的古典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