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儒林外史》详细归纳
名著《儒林外史》知识点梳理 考点汇总(已排版)
名著《儒林外史》知识点梳理考点汇总(已排版)名著《儒林外史》知识点梳理一、作家简介XXX(1701-1754年)是清代小说家,XXX,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出生于安徽全椒。
他早年豪纵放荡,后来家业衰落,移居江宁。
XXX初年,他因博学鸿词而被荐举,但因病未能赴京,最终在贫困中逝世。
XXX的诗词散文和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还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作品。
二、内容主旨儒林外史》是一部著名的古典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通过讽刺科举制度,揭示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
作者通过描绘士林的“群丑图”,展现了金钱权势对人品的毒害,表明了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并寄托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三、主题思想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思想,描绘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从而揭示了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四、主要人物介绍XXX是一个热衷功名、怯懦麻木、迂腐无能、虚伪世故的人;XXX中举前逆来顺受,追求仕途,但秉性忠厚,迂而不恶;XXX是一个巧取豪夺、横行乡里、霸道无赖、奸诈卑鄙的人;XXX则是一个吝啬胆小、怕事的人;XXX则是一个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人。
此外,《儒林外史》中还有许多典型人物,如腐儒的典型——XXX、XXX;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XXX;八股迷的典型——XXX、鲁编修;正面典型——XXX、XXX等。
填空题1.XXX是清代小说家,作品有《文木山房诗文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2.《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全书56章,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讽刺和夸张是该书运用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
它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假名士的庸俗不堪,贪官污吏的卑鄙刻薄。
3.XXX是元朝末年人,好读书、善画画,虽被赏识,但拒绝入朝为官。
半小时读完名著 《儒林外史》全部章节内容概括(共56回)
半小时读完名著《儒林外史》全部章节内容概括(共56回)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以下是该小说中几个章节的简介:1、王冕是一个家境贫寒但善于画荷花的人。
京官危素想见他,但因王冕不愿结交官绅而远走山东。
后来,山东发生了洪灾,王冕回到家乡奉养母亲并送其去世。
此时,正值元末明军起义,朱元璋夺取了天下。
为避免入仕,王冕归隐会稽山。
2、薛家集上的乡绅商讨春节期间举办龙灯会的事情,期间提到要请一个教书先生。
夏总甲推荐了60多岁的周进。
宴请周进时,梅玖中了秀才,席间却作弄周进,说自己梦见了好兆头。
王举人路过村塾,也轻视周进,并讲了自己梦见与周进的学生荀玫共同中举人的事情。
周进受到刺激,被村人辞退。
后来,周进随姐夫去省城做生意,在路过贡院时受到过度刺激,撞上了墙。
这一章节体现了文人相轻、故弄玄虚的现象。
3、周进的姐夫等人可怜周进,凑钱替他捐了个监生,得以直接考举人,后来又考中进士,任广东学道。
他录取了因可怜而来考的范进,后又考中举人。
张乡绅来结交,赠与银子及房子。
这一章节体现了文人们追求仕途、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4、范进的母亲忽然得到阔绰的房子及家饰,兴奋过度而亡。
范进服丧三年后,张静斋与他一起去拜访高要县汤知县。
恰逢,朝廷下令禁止屠耕牛,不得食用牛肉。
回民来送牛肉希望知县不要严格执行禁食牛肉的规定,张静斋却把这看做“严格执法,以求升迁”的机会,使得知县打死了送牛肉的人,引来了回民的围攻。
这一章节体现了官绅张静斋夺人田地、打秋风、通过陷害别人达到自己升官目的的阴险心计。
5、唐知县处理完回民的案子,有两个人来告严贡生,一个告严贡生抢夺别人的猪,一个是严贡生强要别人的利钱,知县下令拿人。
严贡生畏罪而逃。
他哥哥严监生替他料理官司,自己出钱赔偿的赔偿,打点的打点。
后来,严监生的妻子王氏重病,妾巧语被扶为正房。
在举行婚庆的当天,王氏病亡。
后来,严监生也病故。
这一章节体现了严贡生的霸道、赵氏的心计和严监生的吝啬。
《儒林外史》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名著梳理一、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叙》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全椒人。
吴敬梓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享年五十四岁(一生54年,在全椒23年,在赣榆10年,在南京21年)。
幼即颖异,善记诵。
稍长,补官学弟子员。
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
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
雍正十三年,(公元一七三五年)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参加了学院,抚院及督院三级地方考试,因病未赴廷试)。
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
又集同志建先贤两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
资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贫。
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
后卒于客中。
敬梓生平最恶举业,费20年心血所著《儒林外史》五十五回,(一本作五十六回,又一本作六十回,均非原本)专写熬中于此者之真相,幽默诙谐,读之捧腹。
又有《诗说》七卷,《文木山房集》五卷,诗七卷,《中国小说史略》并传于世。
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
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
但,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的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
人们在他的家乡建立了“吴敬梓纪念馆”;南京秦淮河畔桃叶渡也建立了“吴敬梓故居”。
吴敬梓的家庭可说是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
吴敬梓22岁时,父亲吴霖起去世,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吴敬梓是嗣子,便给了他们以可乘之隙,于是发生了吴敬梓《移家赋》中所说的“兄弟参商,宗族诟谇”的争产纠纷,乃至发生了亲族冲入家中攫夺财产的事件。
《儒林外史》名著阅读知识点 考题考点大全 (排版 带答案)
《儒林外史》名著阅读知识点考题考点大全(带答案)说明:本资料已排好版面,可以下载后直接打印使用,也可以重新编辑使用。
《儒林外史》吴敬梓知识点一、作家简介吴敬梓(1701--1754年),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
雍正诸生。
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
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
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
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二、内容主旨《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典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成功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
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揭露的讽刺小说。
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普通士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境界。
它透过人生百态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气。
作者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士人灵魂的扭曲。
通过描绘这幅士林的“群丑图”,展现了金钱权势对人的品格的毒害,清楚表明作者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的贤者奇人,寄托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三、主题思想《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思想,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从而揭示了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四、主要人物介绍范进:热衷功名怯懦麻木迂腐无能虚伪世故周进:中举前逆来顺受,皓首穷经热衷科举追求仕途;但秉性忠厚,迂而不恶严贡生:巧取豪夺横行乡里霸道无赖奸诈卑鄙严监生:吝啬胆小怕事胡屠户: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各类典型人物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1.周进(腐儒的典型)周进原本是个教书先生,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
儒林外史每回概括(一)2024
儒林外史每回概括(一)引言概述:《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以儒家文化为背景,描绘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儒学园团的生活。
本文将对《儒林外史》的每回内容进行概括,以帮助读者了解这部经典作品。
正文:第一回:主要介绍了贾南风及其家族的背景和性格特点。
1. 贾南风是一个儒学家,反对当时流行的经义学派。
2. 贾家是书香门第,重视家族荣誉。
3. 贾南风性格坚韧,不怕艰难困苦。
第二回:描述了贾南风前往京城赶考的经历。
1. 贾南风奉命前往京城参加乡试,成为正式儒学候选人。
2. 途中遇到了各种挑战和困难。
3. 贾南风克服困难,最终顺利抵达目的地。
第三回:讲述了贾南风参加乡试的经历和结果。
1. 贾南风在乡试中表现出色,得到了许多人的赞赏。
2. 他被选为考官,并对其他考生进行评分和评议。
3. 最终,贾南风以优异的成绩赢得了进京参加会试的资格。
第四回:描绘了贾南风在京城的生活和人际关系。
1. 贾南风来到京城后,面临着适应新环境和人际交往的挑战。
2. 他结识了许多文人、官员和商人,与他们建立了友谊和合作关系。
3. 贾南风在京城继续努力学习儒学,为未来的考试做准备。
第五回:描述了贾南风在会试中的表现和遭遇。
1. 贾南风参加会试并发挥出色,令人印象深刻。
2. 然而,贾南风遭到了其他考生的排挤、嫉妒和诽谤。
3. 尽管遇到了挫折,但贾南风坚持自己的原则,最终得到公正评价并获得了高分。
总结:《儒林外史》(一)回中,我们见证了贾南风的儒学修养和坚定意志,以及他在考试中面临的艰辛和困扰。
他在旅途中克服了困难,得到了京城的机会,并展示了出色的才能和品行。
然而,他也遭到了其他人的嫉妒和排挤,但他坚守自己的原则,最终获得了应有的赞赏和成功。
这个故事展示了儒学家的人格魅力和对社会的贡献。
2023年中考阅读名著阅读《儒林外史》详细归纳
内容精要《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作品以十多个既独立又有联系的故事,展示了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而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
抨击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写出它的腐败与不合理。
原本为五十五回,现在通行的刻本是五十六回。
它的语言是准确、生动、洗练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栩栩如生、讽刺手法高超绝妙,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
鲁迅先生认为《儒林外史》的出现,“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字敏杆,安徽全椒人。
他看透了当时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通过写作《儒林外史》,对丑恶现实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有力批判,显示出民主主义思想色彩。
主要人物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主旨介绍作者在楔子中塑造了元末诗人王冕的形象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并作为自己理想的楷模和臧否人物的标准。
王冕出身田家,天文地理经史等大学问无不精通;而又安于贫贱,以卖画为生,不趋炎附势。
作者通过他的嘴,抨击了科举制度。
在作者看来,文士们只有像王冕那样讲求“文行出处”,才能免于“功名富贵”的牢笼,堪称“品地最上一层”。
全书一开始就通过周进、范进中举前后的悲喜剧,揭示了科举制度是怎样腐蚀着文士的心灵,以及士子们热衷科举不过是为了爬上统治阶级地位,升官发财,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
一群考取科名的读书人,他们出仕则为贪官污吏,居乡则为土豪劣绅,从而进一步暴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的腐败。
主要特点:1)该书一个显著艺术特色是速写式和剪影式的人物形象。
2)成功的运用了写实主义的讽刺艺术;3) 喜剧性与悲剧性的高度和谐统一:4) 将生活之丑转化为艺术之美;5)小说描摹出这种普遍性的社会景观,从根本上揭示了封建制度对人才的摧毁。
儒林外史作者:[清]吴敬梓京东人物形象书中重点描绘了一群热衷于功名富贵的儒林丑类,从而揭露和讽刺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和整个封建道德的虚伪。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名著阅读《儒林外史》专题探究知识点梳理
《儒林外史》专题探究知识点梳理一、典型人物探究(一)范进: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人物形象: 范进是一个热衷科举、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形象。
性格特点:迂腐: 范进一生只知道读书,不关心家计,甚至到了五十多岁还一事无成,却仍然沉迷于科举考试,将其视为人生的唯一出路。
典型情节:中举前家中穷困潦倒,他却依然不顾家计,一心只读圣贤书。
麻木: 他逆来顺受,面对胡屠户的打骂和羞辱,他毫无反抗之意,甚至对胡屠户感恩戴德。
典型情节:胡屠户对他百般羞辱,他却依然毕恭毕敬,不敢有丝毫怨言。
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他只会死记硬背文章,不懂变通,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这也是他屡试不第的原因之一。
典型情节:他的文章被多位考官批评为“迂腐不堪”、“陈腐老套”。
相关情节:中举前: 范进家境贫寒,屡试不第,受尽屈辱,但仍坚持参加科举考试。
中举后: 他因喜极而疯,后被胡屠户打了一巴掌才清醒过来。
中举后,他的人生境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他依然迂腐,最终成为一个平庸的官员。
悲剧命运的原因: 范进的悲剧命运,是科举制度毒害和封建社会压迫的必然结果。
科举制度扭曲了读书人的价值观,使他们只注重功名利禄,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
而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底层人民难以获得上升的机会,范进即使中举,也无法改变其思想的局限性和性格的弱点。
(二) 王冕: 真名士的风骨人物形象: 王冕是一个淡泊名利、品行高洁的隐士形象,代表了作者心目中的“真名士”。
性格特点:孝顺: 他从小就非常孝顺,努力读书,希望能够光宗耀祖,让母亲过上好日子。
典型情节:少年时替人放牛,用赚来的钱买书,并把好吃的食物带回家给母亲。
勤奋: 他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自学成才,成为一位著名的画家和诗人。
典型情节:放牛时自学绘画,最终成为一位著名的画家。
淡泊名利: 他不慕名利,拒绝了朝廷的征召,选择隐居山林,过着清贫而自由的生活。
典型情节:他多次拒绝朝廷的征召,并最终隐居山林。
相关情节:少年时期: 王冕家境贫寒,但他勤奋好学,自学成才。
部编版语文九上名著导读资料名著阅读!《儒林外史》详细归纳
内容精要《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作品以十多个既独立又有联系的故事,展示了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而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
抨击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写出它的腐败与不合理。
原本为五十五回,现在通行的刻本是五十六回。
它的语言是准确、生动、洗练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栩栩如生、讽刺手法高超绝妙,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
鲁迅先生认为《儒林外史》的出现,“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字敏杆,安徽全椒人。
他看透了当时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通过写作《儒林外史》,对丑恶现实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有力批判,显示出民主主义思想色彩。
主要人物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主旨介绍作者在楔子中塑造了元末诗人王冕的形象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并作为自己理想的楷模和臧否人物的标准。
王冕出身田家,天文地理经史等大学问无不精通;而又安于贫贱,以卖画为生,不趋炎附势。
作者通过他的嘴,抨击了科举制度。
在作者看来,文士们只有像王冕那样讲求“文行出处”,才能免于“功名富贵”的牢笼,堪称“品地最上一层”。
全书一开始就通过周进、范进中举前后的悲喜剧,揭示了科举制度是怎样腐蚀着文士的心灵,以及士子们热衷科举不过是为了爬上统治阶级地位,升官发财,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
一群考取科名的读书人,他们出仕则为贪官污吏,居乡则为土豪劣绅,从而进一步暴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的腐败。
主要特点:1)该书一个显著艺术特色是速写式和剪影式的人物形象。
2)成功的运用了写实主义的讽刺艺术;3) 喜剧性与悲剧性的高度和谐统一:4) 将生活之丑转化为艺术之美;5)小说描摹出这种普遍性的社会景观,从根本上揭示了封建制度对人才的摧毁。
儒林外史作者:[清]吴敬梓京东人物形象书中重点描绘了一群热衷于功名富贵的儒林丑类,从而揭露和讽刺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和整个封建道德的虚伪。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知识梳理
《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贯穿全文,全书的思想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科举制度及儒林人士的严峻批判和辛辣讽刺;一是对理想社会和道德楷模的热切渴求。
书中一方面批判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一方面批判了封建礼教对读书人心灵的侵蚀。
1.范进《儒林外史》以生动的语言,通过对话、外貌和细节描写,运用夸张、对比等讽刺手法,刻画了一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范进的形象,他二十岁开始应考,考了三十五年,屡试不中,但依旧热衷于科举。
他不顾戴孝在身,跑到高要县汤知县那儿去打秋风,丁忧期间,吃大虾元子,说明他迂腐、虚伪。
身为主考而不知苏轼为何人,说明他没有真才实学,迂腐无能。
范进中举前唯唯诺诺,对胡屠户等人的谩骂逆来顺受,怯懦麻木;中举后,与张静斋官场应对,显示了他圆滑世故的一面。
通过对范进的塑造,对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
范进性格分析(参考)1)热衷功名:范进穷尽一生的精力于科举考试,虽然屡遭挫败,仍寄望甚深,直到五十四岁才中秀才;后来他打算去应乡试,却被胡屠户奚落,叫他死心,但他宁可让家人挨饿也要再去应考;及至中举,他竟然欢喜得发了疯,这是范进热衷功名的最具体的表现。
2)怯懦麻木:胡屠户在范进中秀才后,盛气凌人地辱骂他,说他是「现世宝」、「穷鬼」、「烂忠厚没用的人」、他只是唯唯诺诺,还说「岳父见教的是」;他向胡屠户借盘费,胡屠户用不堪入耳的说话骂他,甚至骂他母亲是「老不死的老娘」,他也毫不生气,充分表现出范进逆来顺受、怯懦麻木的性格。
3)迂腐无能:家里穷得无饭吃,范进手足无措,要等母亲「吩咐」,才慌忙出去卖鸡,可是他在集上一踱一步,东张西望,老半天仍未能把鸡卖出,证明他平日只埋首读书,缺乏谋生技能;邻居告诉他考中了举人,他以为别人骗他,无奈地请人家不要和他开玩笑,以及他喜极发疯的狼狈相,都说明范进迂腐无能。
4)虚伪奸诈:从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的到来,并赤裸裸的和范进套关系,以求日后互相帮助和范进假惺惺的推辞后接受他的东西,再从张乡绅给他的银子里取六两多银子给胡屠户,则可看出范进的虚伪,为不给自己在官场上抹上不敬老丈人的污点而做出的举动,都可看出范进为人的奸诈。
《儒林外史》知识梳理+练习及问题详解
《儒林外史》知识梳理+练习及答案整理:梅语文教学团队作者简介《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字敏轩,安徽全椒人。
出身于“世代书香”的名门望族,全椒吴氏在清初曾经显赫一时,“五十年中,家门鼎盛”。
到了吴敬梓生活的雍正、乾隆时期则已逐渐败落,也正是这一坠入困顿的过程让吴敬梓窥破了世间的真相,他“有瑰意与琦行,无捷径以窘步”,自三十六岁后便绝意于科举,也拒绝朝廷的征辟,不再走传统士人出仕为官、显亲扬名的道路,而是隐居于南京,将自己的才华、情感和对社会的深沉思考,贯注于《儒林外史》的写作之中。
内容简介《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作品用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故事,展示了一幅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抨击了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
它的语言是准确、生动、洗练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栩栩如生,讽刺手法高超绝妙,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
鲁迅先生认为《儒林外史》的出现,“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人物介绍书中重点描绘了一群热衷于功名富贵的儒林丑类,从而揭露和讽刺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和整个封建道德的虚伪。
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正面的典型——王冕、杜少卿。
从周进的哭,范进的笑,王玉辉的笑而后哭,可以看出作者笔锋所指不是某个人,而是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因此,作者在对人物进行褒贬时,他的讽刺总是紧密地围绕着事物的本质问题而显示其分寸。
不同的人物典型体现出了不同的思想认识价值。
主题思想《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思想,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从而揭示了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艺术特色1.该书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色是速写式和剪影式的人物形象。
2.成功地运用了写实主义的讽刺艺术。
3.达到了喜剧性与悲剧性的高度和谐统一。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内容梳理与训练+2024【附答案】
十一、《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作者简介】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作品主题】①对封建科举制度和整个封建社会的“儒林”作出了深刻的批判。
②清楚地表明了自己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艺术特色】1.作品“秉持公心,指摘时弊”,将讽刺的锋芒隐藏在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叙述中,通过冷静传神的刻画,寥寥数语,便将人物形象和世俗风貌描摹得形神兼备,入木三分。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之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
2.独特鲜明的讽刺艺术:善于运用夸张手法;对比、反差的大量运用;悲喜剧的杂糅和突转。
3.以思想贯穿的连环短篇结构。
4.本书以对功名富贵的不同态度为结构线索来安排人物,结构全书。
【作品简介】《儒林外史》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其中,“儒林”指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或“士人”这一群体,小说并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书中主要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还有一些贪官污吏,也介绍了一些在功利面前心如止水的人物。
全书共56回----首尾呼应、回环式然构“楔子 ----刻画了理想人物王冕的形象,点明主题和创作意图(第一回) 按时间质序叙述了从明宪宗成化末年到神宗万历二十三年为止一百年间几代士人不同的命运。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2-30)二进(周进、范进),二王(王德、王仁).二严(严贡生、严监生)二娄(娄三、娄四公子),蘧公孙,鲁编修,马二先生,匡超人、牛浦部、鲍文卿科举制度下文人图谱揭露科举制度下文士对“功名富贵”的痴迷和无聊名士攀附权贵、附庸风雅的无耻行径。
主体第二层(31-46)着重写:修祭泰伯祠,奏凯青机城,还剂三山门(2-55)作者设想的理想人物塑造杜少卿、迟衡山、庄绍光、虞育德、萧云仙等真儒名贤的形象①重点叙述了第二层中出现的肯定人物的影响②第一层中出现的否定人物依然四处活动,而且更为不堪第三层(47-55)③第五十五回“述往思来”中,刻画了“市井四奇人”写字为生且以此为乐的季遐年,卖火纸筒为业、棋技高超的王太,开茶馆谋生、以画画为乐的盖宽,身为裁缝、以弹琴自娱的荆元。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初中名著阅读《儒林外史》每回概括
儒林外史(吴敬梓)1、王冕家境贫寒,善画荷花。
京官危素想见他,因不愿结交官绅,又恐受害,遂远走山东。
后山东洪灾,于是回乡。
奉养母亲送了终,正值元末明军起义,朱元璋取了天下,为避免入仕,归隐会稽山。
2、薛家集上的乡绅商讨春节期间举办龙灯会的事情。
期间提到要给孩子们请一个教书先生。
夏总甲推荐60余岁的周进。
宴请周进时请梅玖作陪,只是中了秀才的梅玖席间作弄周进,并说梦见好兆头才中的秀才。
王举人避雨路过村塾,同样轻视周进,也讲了梦见与周进的学生荀玫共同中了举人,故弄玄虚。
周进很受刺激。
村人因此嘲笑称呼荀玫为“荀进士”,以为是周进所为,而辞退了周进。
后周进随姐夫去省城做生意,路过贡院,受刺激过度,撞上墙去。
本篇体现了文人相轻(学位高的看不起学位低的)、文人们故弄玄虚的现象。
3、周进的姐夫等人可怜周进,凑钱替他捐了个监生,得以直接考举人,考中,后来又考中进士,任广东学道。
遇范进考秀才,因可怜他而录取。
后又考中举人。
张乡绅来结交,赠与银子及房子。
本篇体现了文人们皓首穷经追求仕途及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4、范进的母亲忽然得到阔绰的房子及家饰,兴奋过度而亡。
范进服丧三年后,张静斋与他一起去拜访高要县汤知县,因朝廷下令禁止屠耕牛,不得食用牛肉。
恰逢回民来送牛肉希望知县不要严格执行禁食牛肉的规定,张静斋把这看做“严格执法,以求升迁”的机会,使得知县打死了送牛肉的人,引来了回民的围攻。
本篇体现了官绅张静斋夺人田地、打秋风、通过陷害别人达到自己升官目的的阴险心计。
5、唐知县处理完回民的案子,有俩人来告严贡生,一个告严贡生抢夺别人的猪,一个是严贡生强要别人的利钱,知县下令拿人。
严贡生畏罪而逃。
他哥哥严监生替他料理官司,自己出钱赔偿的赔偿,打点的打点。
后来,严监生的妻子王氏重病,妾巧语被扶为正房。
在举行婚庆的当天,王氏病亡。
后来,严监生也病故。
文章体现出了严贡生的霸道、赵氏的心计和严监生的吝啬。
6、严监生病故。
赵氏同哥哥王德王仁商议如何发送,严监生的大哥严贡生科举回来,却不顾弟弟的死,不仅不安排丧事,反倒为了儿子的亲事去了省城。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知识点梳理与练习(附参考答案)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知识点梳理与练习(附参考答案)名著导读:《儒林外史》知识点梳理与练习(附参考答案)【知识点梳理】文体:长篇讽刺小说作者概况:吴敬梓,明代小说家,自称秦淮寓客,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厌恶科举,不慕荣利。
主要内容: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主题思想: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
人物性格:共性: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
精彩章节:范进中举艺术特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全书用白话文写成。
语言准确、幽默、洗练,细节描写传神,人物栩栩如生,艺术上有较大的成就。
【故事背景】《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写的是“儒林”之“外史”。
换句话说,《儒林外史》不是正史,不体现官方意志,也不是稗官野史,其主旨是“写世间真事”穷极文人情态,针砭时弊,讽喻世人。
【人物形象】《儒林外史》中写得好的不是完人,而是卑微的小人物,或是丑人。
闲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说:“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
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如周进、范进、梅玖);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如严贡生、汤知县、王惠太守);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如杨执中、权勿用、杜慎卿、娄三、娄四公子);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如王冕、杜少卿、庄征君、虞育德)。
”这是《儒林外史》中主要写的四类人。
一、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读过《儒林外史》的人,总也忘不了书中的周进、范进这两个人物,他们是作者在第二、三回中分别着力塑造的两个年纪老大而没有考中科举的可怜虫,这是两个腐儒的典型。
二人在中举之前都是很穷困的,受尽别人的白眼和嘲讽。
二、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如果可怜的读书人一旦考中了进士,便可以名正言顺的踏入仕途。
而那些原本可怜的读书人一旦做了官,很快便会成为贪官污吏。
《儒林外史》知识点归纳
《儒林外史》知识点归纳
下面对《儒林外史》进行知识点的归纳:
1.小说背景:
小说的主要背景是清代康熙时期的儒林社会。
故事发生在紫禁城之外,以士大夫群体为主要创作对象,描写了儒家伦理道德沦丧,风气败坏,虚伪、奸诈的社会风气。
2.小说结构:
3.主要人物:
主要人物有各色儒林学者、小人物及其家族成员、宦游士人、武官等。
其中,主要的人物包括田少卿、梁世煌、邓润甫、邓芳、张二、曾浩以及
一些世家豪强、权贵显贵等。
4.主要故事情节:
(1)田施药:田少卿和梁世煌的心路历程;
(2)处士巾:关于邓润甫和邓芳的父子关系及家族命运的故事;
(3)阅梅荫:曾浩与张二、杨三和夫人的恩怨纠葛;
(4)陕西札记:各色人等在儒林外的种种奸诈勾引、争斗和斗争。
5.小说风格:
6.小说主题:
7.文学价值:
8.影响和意义:
《儒林外史》刻画了清代儒林社会的种种陋习,对中国当时的知识分子精神状态和社会伦理风尚进行了深刻批判和揭露,影响深远,引发广泛讨论。
它成为中国古代小说创作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为后来作家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中考语文名著阅读之《儒林外史》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名著阅读之《儒林外史》知识点汇总吴敬梓(1701--1754年),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
雍正诸生。
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
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
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
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写的是“儒林”之“外史”。
换句话说,《儒林外史》不是正史,不体现官方意志,也不是稗官野史,其主旨是“写世间真事”穷极文人情态,针砭时弊,讽喻世人。
作者吴敬梓生活在清政权已趋稳固的时代,而科举制度已经过兴盛之期,显露出它的弊端。
文士们醉心举业,道德沦丧。
《儒林外史》主要描写对象为儒林文士,正如鲁迅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
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做影子。
为避免清代统治阶级的迫害,吴敬梓故意把故事背景说成明代。
作者托明写清,目的是要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生动描绘吃人的科举制度、礼教制度和腐败的政治体制,展现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俗画卷。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作品用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故事,展示了一幅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抨击了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
它的语言是准确、生动、洗练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栩栩如生,讽刺手法高超绝妙,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
鲁迅先生认为《儒林外史》的出现,“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思想,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从而揭示了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书中重点描绘了一群热衷于功名富贵的儒林丑类,从而揭露和讽刺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和整个封建道德的虚伪。
名著《儒林外史》知识点梳理 考点汇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名著《儒林外史》知识点梳理考点汇总考点1:书名及作者《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林则徐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考点2:小说简介《儒林外史》以农民出身的主人公方文山在科考中取中状元的经历为主线,通过他的视角展示了封建朝代人物的丑恶嘴脸、官场腐败、社会不公等问题。
小说以幽默讽刺的手法描绘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悲哀。
考点3:主要人物方文山:小说的主人公,农民出身,通过科考中取得中状元的成就。
李子文:方文山的友人,学问丰富,善于辩论,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
方文山的家人、朋友以及各种官员、士人等。
考点4:小说结构和风格《儒林外史》采用了回忆录的形式,以第一人称叙述,通过方文山的回忆和评论展示了整个故事。
小说采用了讽刺的手法,以及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对话,给人以幽默而又真实的感觉。
考点5:小说的主题和意义《儒林外史》通过描述官场腐败和封建社会的黑暗一面,以及现实中普通人的艰辛生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悲哀。
小说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呼唤社会进步和人性的光明。
考点6:与其他作品的联系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儒林外史》与其他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等一样,都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
不同的是,《儒林外史》更加注重对封建社会的讽刺和批判,展现了不同于其他作品的独特视角和风格。
考点7:现实意义《儒林外史》在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创作和思想启示方面有重要影响。
它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呼吁人们反思社会和人性,并对现实进行改革。
同时,它也为后来的社会改革运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名著阅读《儒林外史》考点梳理与练习(含答案)
九下名著阅读《儒林外史》一、知识梳理【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
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
【内容简介】《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典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成功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
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
整书开首以王冕“视功名如粪土”为引子“敷陈大义”,把历史上王冕追求功名的旧事一概不提,塑造了一个高人的形象,然后描写的是周进、范进一批八股学士,包括王惠、荀玫,都不再是多少光鲜亮丽的形象。
荀玫等人之后,《儒林外史》中大着笔墨的便是蘧公孙娄公子一批官宦之后了,也不过是附庸风雅之辈,接着又引出马二先生匡超人等一批人物来,坑蒙拐骗,混迹“文坛”上。
最后作者写下琴棋书画四大奇人,身有一技之长,谋生吃饭,闲暇便做“学问”,自言“我也不是要做雅人。
也只为性情相近,故此时常学学。
至于我们这个贱行,是祖父遗留下来的,难道读书识字,做了裁缝就玷污了不成?况且那些学校中的朋友,他们另有一番见识,怎肯和我们相与!而今每日寻得六七分银子,吃饱了饭,要弹琴,要写字,诸事都由得我。
又不贪图人的富贵,又不伺候人的颜色,天不收,地不管,倒不快活?”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作品主题】通过描绘这幅士林的“群丑图”,展现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作者清楚地表明了自己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并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九下名著】《儒林外史》名著导读+知识点大合集,必读名著篇目早了解
【九下名著】《儒林外史》名著导读+知识点大合集,必读名著篇目早了解《儒林外史》知识梳理鲁迅曾评价一人一书说,“在中国历来作讽刺小说者,再没有比他更好的了”,“讽刺小说从它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
”这就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No.1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年),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
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
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
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
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
又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小说《儒林外史》。
No.2故事背景《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写的是“儒林”之“外史”。
换句话说,《儒林外史》不是正史,不体现官方意志,也不是稗官野史,其主旨是“写世间真事”穷极文人情态,针砭时弊,讽喻世人。
作者吴敬梓生活在清政权已趋稳固的时代,而科举制度已经过兴盛之期,显露出它的弊端。
文士们醉心举业,道德沦丧。
《儒林外史》主要描写对象为儒林文士,正如鲁迅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
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做影子。
为避免清代统治阶级的迫害,吴敬梓故意把故事背景说成明代。
作者托明写清,目的是要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生动描绘吃人的科举制度、礼教制度和腐败的政治体制,展现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俗画卷。
No.3内容简介《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
全书五十六回,作品用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故事,展示了一幅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抨击了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精要《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作品以十多个既独立又有联系的故事,展示了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而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
抨击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写出它的腐败与不合理。
原本为五十五回,现在通行的刻本是五十六回。
它的语言是准确、生动、洗练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栩栩如生、讽刺手法高超绝妙,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
鲁迅先生认为《儒林外史》的出现,“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字敏杆,安徽全椒人。
他看透了当时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通过写作《儒林外史》,对丑恶现实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有力批判,显示出民主主义思想色彩。
主要人物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主旨介绍作者在楔子中塑造了元末诗人王冕的形象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并作为自己理想的楷模和臧否人物的标准。
王冕出身田家,天文地理经史等大学问无不精通;而又安于贫贱,以卖画为生,不趋炎附势。
作者通过他的嘴,抨击了科举制度。
在作者看来,文士们只有像王冕那样讲求“文行出处”,才能免于“功名富贵”的牢笼,堪称“品地最上一层”。
全书一开始就通过周进、范进中举前后的悲喜剧,揭示了科举制度是怎样腐蚀着文士的心灵,以及士子们热衷科举不过是为了爬上统治阶级地位,升官发财,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
一群考取科名的读书人,他们出仕则为贪官污吏,居乡则为土豪劣绅,从而进一步暴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的腐败。
主要特点:1)该书一个显著艺术特色是速写式和剪影式的人物形象。
2)成功的运用了写实主义的讽刺艺术;3) 喜剧性与悲剧性的高度和谐统一:4) 将生活之丑转化为艺术之美;5)小说描摹出这种普遍性的社会景观,从根本上揭示了封建制度对人才的摧毁。
儒林外史作者:[清]吴敬梓京东人物形象书中重点描绘了一群热衷于功名富贵的儒林丑类,从而揭露和讽刺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和整个封建道德的虚伪。
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
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
周进的哭,范进的笑。
王玉辉的笑而后哭,可以看出作者笔锋所指不是某个人,而是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
因此,作者在对人物进行褒贬时,他的讽刺总是紧密地围绕着事物的本质问题而显示其分寸的。
不同的人物典型体现出了不同的思想认识价值。
周进周进,《儒林外史》的重要人物。
作品将其设定为一个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溺于科举难以自拔的人。
周进生活穷愁潦倒,不得不忍受着士林人物的羞辱和市井小民的轻蔑。
但始终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
刚出场时,周进已经六十多岁,依然是个老童生。
在汶上县做了三年西席,学生顾小舍人都进学成了秀才,他再无资格继续教下去,沦落到薛家集观音庵私塾中来坐馆糊口,饱受秀才梅玖和举人王进的嘲弄和冷遇。
不久,周进丢了饭碗,只好替一伙商人当帐房。
可以说,已到了科场梦醒之时。
然而,当他进省城路过贡院的时候,他多年的心结却又被触动了。
但他是童生,他是不能进入贡院的,看门人的鞭子将他打了出来。
想象周进无助地站在贡院冷冷的门外,世界对他而言真的是一无所有了。
当他恳求别人带他参观贡院时,大半生追求功名富贵却求之不得的辛酸悲苦,以及所忍受的侮辱欺凌一下子倾泻出来,周进的人生也一举进入高潮:周进一进了号,见两块号板摆的齐齐整整,不觉眼睛里一阵酸酸的,不知道是悲从中来的发泄,还是灵光乍现的奋力一搏,周进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
他苏醒后满地打滚,放声大哭。
几个商人得知原委,答应每人拿出几十两银子,让他纳监进场。
周进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几个头。
众人还下礼去。
金有余也称谢了众人。
又吃了几碗茶,周进再不哭了,同众人说说笑笑回到行里。
几个商人帮助周进捐了个监生。
不久,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竟考中了举人。
顷刻之间,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是朋友的也来认做朋友,连他教过书的学堂居然也供奉起了“周太爷”的“长生牌”。
过了几年,他又中了进士,升为御史,被指派为广东学道。
在广州,周进发现了范进。
为了照顾这个54岁的老童生,他把范进的卷子反复看了三遍,终于发现那是一字一珠的天地间最好的文章,于是将范进取为秀才。
周进角色评价:这一节是《儒林外史》中名篇,足以和范进中举媲美。
作者以其神来之笔,描绘了士人被科举制拨弄地神魂颠倒的可悲可怜可笑之处。
由于前面用周进所受的种种屈辱做铺垫,揭示了其久不得志的心境,醉心功名而功名无望,撞板一段就显得水到渠成,毫不突兀。
实际上,周进和紧接着出场的范进两人一个悲伤地要寻死,一个高兴地发了疯的细节,都寄寓了无限深意。
作者揭示出科举制弱化了知识分子的生存能力,使他们深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神童诗》)的观念毒害。
中举是他们唯一的生活目标,八股是他们唯一的生活技能。
科场若不如意,就再无其它谋生本领。
周进宁可撞板,因为他深知:除了科举,自己无法自食其力。
作者在讥讽其丑态的同时,也对人物寄寓了无限的同情。
因为其用意不止于暴露科场和官场人物的污秽,而是着意批判形成他们种种性格的社会根源,极其尖锐地指明科举对于人性的异化作用。
自此,周进的人生陡然发生了喜剧性变化。
如果说从前沉沦落魄受尽冷眼,此后可谓春风得意一帆风顺。
中举人,中进士,做御史,做学道,一路升到国子监司业。
吴敬梓当然不是要写一个知识改变命运的传奇故事,实际上,周进的喜剧性结局大大加强了讽刺力量。
这种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显示了滑稽的现实背后隐藏着的悲剧性内蕴,瞬间的可笑蕴含着永恒的悲哀。
作者通过周进发迹前后士人群体对他的态度变化,批判了整个士人阶层和市民社会。
在写主角的同时,也描绘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态。
士人之间的相处之道,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惺惺相惜,或者同命相怜。
相反,他们之间完全是一种赤裸裸的食物链关系。
一旦科场失意,得到的不是同情,而是整个阶层的鄙视和唾弃。
一旦跃过龙门,跻身上流社会,便发现整个阶层全都笑脸相迎。
吴敬梓本人对此即有刻骨铭心的感受。
发迹后,从前瞧不起周进的人态度判若两人。
梅玖冒称是他的学生;他在村塾中写下的对联,被恭恭敬敬地揭下来裱好;辞退了他的薛家集也供奉起他的“长生禄位”。
周进熟识人物态度的转变,除了写尽世态人情之外,更表现了科举制度对各阶层人物的间接影响,是造成污浊世风的根源。
周进前半生生活在社会底层,地位卑下,事事仰人鼻息,形成逆来顺受的性格。
暮年飞黄腾达后,同情提携同样出身下层、同样屡试不第的范进,表明周进秉性忠厚,迂而不恶。
写出了他性格的复杂面。
在这个醉心于科举,而心术并未大坏的读书人身上,更可见出科举制对士子灵魂的侵蚀之深。
范进范进,出自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是书中一个很有特色的人物。
范进中举前,饱尝了科举制度迫害下落第文人的辛酸苦楚。
50多岁仅是个童生,家中穷苦不堪,12月的天气还穿着单衣服,“冻得直发抖”(原文:“广东虽是地气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
”)。
范进在几十年应试不中的情况下,由于主试官周进的抬举,应试及第。
他喜不自胜出现了癫狂状态。
(长期的被人蔑视侮辱,二十多次落第的经历把他弄得十分脆弱,无论是巨大的欢乐或悲哀都已经承受不住了。
“好”,几十年的屈辱和痛苦结束了!“中了”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到手了)在恢复过来后,他的岳丈胡屠户由从前的对他不屑一顾变为阿谀奉承;同县的“名流”也纷纷巴结。
正好体现了范进“一朝得志,语无伦次”的悲剧性格和各名流趋炎附势的嘴脸。
范进中举后,因丁母忧过了三年才进京会试,又中了进士,授职部属,考选御史。
数年后钦点山东学道。
《儒林外史》的范进为何叫范进?据推测,“范”字字面意思为“模子”,而“进”则译为“进士”作者本意则大概是:想得到“进士”身份的“模子”了。
范进人物形象范进形象特点:是一个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他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全耗在科举上,将中举取得功名利禄当作唯一的奋斗目标,几十年屡试不第,也不愿从事劳动养家糊口,其灵魂完全被科举的锁链缚住了。
范进中了举,虽然物质富有了社会地位提高了,但其灵魂完全被科举毒化了,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说明他中举后也成了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也会与其他统治者一样欺压百姓的。
课文通过对比手法写他中举前后的变化,形象揭露了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之深。
封建科举制度已经扭曲了这些知识分子的人格和灵魂。
范进是本文的主要人物,分析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所处时代。
范进生活在明朝时期,八股取士制度盛行,长达千年的科考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几乎全社会都沉浸在“科考热”中,所以在胡屠户的眼中,张乡绅是天上的文曲星,在众人的眼里中举后喜极而疯的范进患的是富贵病,没有一个人敢说它是疯子。
比较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那里面还有一个小男孩站出来说皇帝没有穿衣服呢。
可以说中举的毒瘤漫及各个阶层,成为不治顽症,所以他的疯本不足为怪。
社会地位。
他出身低微,既贫且寒,穷得揭不开锅,借钱赶考不成,反遭胡屠户的一顿臭骂。
人物本性。
激疑:范进遭胡屠户无端辱骂,为什么却还说“岳父见教的是”?范进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为什么他并未发怒?范进为何能“手里插个草标”在大庭广众之下“东张西望”寻人买鸡?明确:这说明范进“人心本善”,不纵恶,不隐丑。
范进对岳丈的“教诲”,唯唯连声,穷秀才卖鸡也能招摇过市,不过“草民”一个。
可见,中举前的范进懦弱猥琐,甘蒙屈辱,一脸自卑自贱的奴才相。
人生追求。
范进一心想做个读书人。
在那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社会里,读书是他惟一通达“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的独木桥。
所以,范进读书几十载,久经科场,老大不悔,用他岳丈的话意则是“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然而痴心不改,还想混个天鹅屁吃。
当然,和社会的大风气一样,他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茅棚生辉。
只有中举才能改变他的命运。
所以,中举成了他唯一的心思。
劳动本领。
由于四体不勤,鄙视劳动,范进不会营生。
他家几十年“猪油不曾吃过两三回”,最后落到卖鸡换米的地步。
神情举止。
范进的命运戏剧性地改变,邻居飞跑到集市报信,他将信将疑。
回到家,耳闻目睹之后,乐极生悲,“一跤跌倒”,“不省人事”,等几口水灌将过来,又拍又笑,又跑又跳,喜极而疯。
一向沉默寡言的他,一路高歌:“噫!好!我中了!”几十年的怨气,似乎要在这一刻中爆发。
然而范进毕竟是一根老油条,张乡绅攀附道贺,他拿腔作调,说什么“久仰”,道什么“晚生”,还胡诌出个“幸得出老先生门下“。
由此可见,几十年来,他学识未长,却熏染出了世故圆滑的恶浊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