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北宋的兵役制度
中国古代兵制15-北宋兵制
![中国古代兵制15-北宋兵制](https://img.taocdn.com/s3/m/cdc3fc30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43.png)
中国古代兵制15-北宋兵制中国古代兵制-北宋兵制(1)军事领导体制北宋军队的领导权集中在皇帝手中。
宋太祖深知唐末五代以来,王朝更迭频繁的根本原因是悍将权臣手握重兵。
认识到:“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
”(宋范浚《范香溪先生文集》卷八《五代论》)因此在取得政权后,立即执行了“废藩镇,释兵权,罢功臣,典禁兵”的政策,在中央以“杯酒释兵权”,迫使禁军将领交出兵权,在地方则以文臣知州军事,解除节度使的权力。
为了从制度上保证皇帝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北宋实行以枢密院掌管军政军令,三衙分统马步军的军事领导体制。
枢密院是北宋执掌军政的最高机关,与中书省并称东、西二府。
长官是枢密使,与中书省的同平章事合称“宰执”,共同负责军国要政。
枢密院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战略决策,调遣军队,但不直接掌握军队。
枢密院的组织,枢密使之下设副使、签书院事、同签书院事,又设都承旨、副都承旨,负责内部事务。
其下又有检详官、计议官、编修官。
枢密院下设北面房、河西房、支差房、在京房、教阅房、广西房、兵籍房、民兵房、吏房、知杂房、支马房、小吏房等12个部门。
各房设都承旨等官,分理枢密院的各种事务。
枢密院的长官一般由文人担任。
三衙是北宋分掌皇帝三支亲军(禁军)的最高指挥机构,其全名是殿前都指挥使司(简称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简称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
三衙各设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和都虞侯。
三衙的长官简称殿帅、马帅和步帅,合称三帅。
三衙负责全国军队的统制训练、番卫戍守、迁补赏罚。
三衙互不统属,最高指挥权属皇帝。
北宋派禁军出师时,不用三衙将帅统兵,而由皇帝临时任命其他官员为率臣(帅臣)领兵出征。
事定之后,兵归三衙,统兵将帅各还本职。
北宋就是这样把调兵权、统兵权、握兵权一分为三,正如《宋史·职官志》所记载的: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
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宋朝兵役制度
![宋朝兵役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b11f30d9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52.png)
宋朝兵役制度
宋朝兵役制度是指宋朝时期(960年-1279年)的兵役征召和管理制度,旨在维护国家安全和军事力量。
宋朝兵役制度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征兵制度和兵役管理制度。
首先,征兵制度。
宋朝实行的征兵制度是一种全民动员的制度,包括募兵制、征发制和役丁制。
募兵制指的是通过招募志愿者来征集士兵,主要是通过官府发出招募令来吸引志愿者加入军队。
征发制是指官府强制征集民间壮丁充实军队,这是一种强制性的征兵制度。
而役丁制则是指按照个人户口状况对壮丁进行征集,每户有责任提供一定数量的壮丁作为兵役,这种制度主要用于平时的防务需要。
其次,兵役管理制度。
宋朝兵役管理制度主要由兵役登记、军队编制和士兵待遇组成。
兵役登记是指对征集到的士兵进行登记和管理,包括年龄、籍贯、家庭背景等个人信息的记录。
军队编制是指根据战争需要和兵员情况对军队进行编制和划分,包括将士的职位、等级、编制单位等。
士兵待遇是指对士兵的工资、补给、休假等权益的保障,以保持士兵的士气和忠诚度。
宋朝兵役制度的创新点是开创了征兵制度与征发制度相结合的模式。
这一制度既能通过征发制度确保足够的兵员供给,又能通过征兵制度
保障士兵的自愿参军,提高士兵的战斗力和忠诚度。
此外,宋朝还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兵役管理制度,以保证军队的高效运作和维护士兵的权益。
总体来说,宋朝兵役制度的目标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军事力量,通过征兵制度和兵役管理制度的配合,确保有足够的士兵参军,并提供相应的待遇和管理,以保持军队的战斗力和稳定性。
这一制度在宋朝的军队建设和国家安全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宋代兵制表
![宋代兵制表](https://img.taocdn.com/s3/m/6f6b3657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35.png)
宋代兵制表
(最新版)
目录
1.宋代兵制的背景与特点
2.宋代兵制的主要内容
3.宋代兵制的影响与评价
正文
一、宋代兵制的背景与特点
宋代兵制,是指在我国宋朝(960-1279 年)时期实行的军事制度。
宋代兵制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一方面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夫专权,导致中央政权削弱,另一方面是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宋朝,因此,宋代兵制的特点十分鲜明,主要体现在重文轻武、强调中央集权、严密防守等方面。
二、宋代兵制的主要内容
1.军队组织:宋代兵制在军队组织上采用了“厢军、禁军、乡兵、蕃兵”的体系。
其中,厢军是地方军队,禁军是中央直属军队,乡兵是民兵,蕃兵是边疆地区民族军队。
2.兵种划分:宋代兵制根据兵种的不同,分为步兵、骑兵、水军等。
其中,步兵为主要兵种,骑兵较为次要,水军则主要负责长江以南地区的防御。
3.兵员补充:宋代兵制采用招募、征兵、谪发等多种方式补充兵员。
同时,对士兵的选拔、训练和待遇等方面也作了详细的规定。
4.军事指挥:宋代兵制在军事指挥上强调中央集权,实行“将从中御”的政策,将领没有独立的军事指挥权,必须听从中央的命令。
三、宋代兵制的影响与评价
宋代兵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然而,由于过于强调重文轻武,导致军队战斗力削弱,多次战争中,宋朝都处于劣势。
此外,宋代兵制中的“将从中御”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武将专权,但也使得军队指挥体系僵化,影响了战争的胜败。
浅析宋代兵制–铁血网
![浅析宋代兵制–铁血网](https://img.taocdn.com/s3/m/a85426d6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aa.png)
浅析宋代兵制–铁血网宋是继唐以后又一个统一的中原皇朝,但它似乎没有唐王朝的那般强势了,强唐弱宋是我们主要的印象.军队是一个王朝强弱的象征,我们不妨简要解析下宋时的兵制.宋朝军队分为四类:禁军,是为中央军,均属三衙。
厢军,是为地方兵,属于诸州。
乡兵,系民兵,仅保卫本地方,不出戍。
蕃兵,则是异族团结为兵,而用乡兵之法保卫本地方的。
宋太祖用周世宗之法,将厢军中的强者,都升为禁军,留下来的都是些没什么战斗力的残兵,用以充数。
乡兵,蕃兵,本不是国家正式的军队,不去论他。
所以武力的重心,实际在禁军。
全国须戍守的地方,派遣禁军轮流前往,谓之“番戍”。
人们议论宋朝兵制的,大都加以诋毁。
以为唐朝的所以强,宋朝的所以弱,是因为废除了藩镇。
这个观点不正确。
唐朝强盛时,根本没有藩镇.到玄宗设立藩镇时,是因为国运渐衰,改取守势了。
从前对外政策,重在防患未然。
必须像汉时设度辽将军、西域都护,唐时设诸都护府,来监视降伏的部落,加强交流,并处理各部族间相互的关系。
使其不互相并吞,不坐致强大,是为防患未然。
其设置,是在夷狄境内,而不在中国境内的,就是所谓“守在四夷”。
这是上策。
战略后移,把重心放在经营自己的边境上,如果能使士马精强,障塞完固,中央的军令森严,边境也能次序维谨.这是中策。
如果像唐朝的藩镇擅土,那就是下策进而是无策了。
因为军队最怕的是骄,骄则必不听命令,不能对外而要内讧;内讧势必引外力相助;这是千古一辙的。
以唐朝幽州兵之强,而不能制一契丹,使其坐大;藩镇遍于内陆,而黄巢横行南北,如入无人之境,卒召沙陀之兵,然后把他打平;五代时,又因中央和藩镇的内讧,而引起契丹的侵入;都是铁一般强,山一般大的证据。
藩镇的为祸为福,可无待于言了。
宋朝的兵,是全出于招募的,和府兵制相反,人们又以为这是宋代兵制一个缺点,其实不然。
募兵制,虽有其缺点,但在经济上及政治上,有其相当的价值。
民间的奸悍无赖之徒,必须要有他的归容之处,最好是能惩治之,感化之,改变他的性质,此辈在经济上,就是所谓“无赖”,他不能勤事生产,欲惩治之、感化之极难。
宋朝的军事制度与军事政策
![宋朝的军事制度与军事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39be035d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7a.png)
宋朝的军事制度与军事政策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王朝之一,在军事制度与政策方面有着独特的发展与特点。
本文将就宋朝的军事制度以及军事政策展开论述。
一、宋朝军事制度宋朝的军事制度相比前代有了一定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招兵制度、组成骑兵与步兵的比例、军队编制等几个方面。
1. 招兵制度宋朝时期的招兵制度相对灵活,采用的是“募兵制”,即通过征求志愿者和募集兵员的方式来组建军队。
除了常规的招募,还有屯田制度,即让土地兼职军人,既能解决军粮问题,又能提供一支备用军队。
2. 骑兵与步兵的比例宋朝时期重视骑兵,但相比唐朝,骑兵在宋朝中占的比例较低。
这主要是因为宋朝社会变革,农业的发展导致骑兵的成本上升,同时也由于宋朝临近边境的情况相对稳定,不需要大规模骑兵部队。
3. 军队编制宋朝的军队编制上采用了“四军八千”的制度,即分为四个大军,每个大军下辖平均八千人。
每个大军都有相应的统帅和指挥官,这种编制既能保证军队的集中指挥,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作战的协同性。
二、宋朝军事政策宋朝的军事政策以防守为主,注重边疆防线的稳固,并采取有效措施来防范外敌入侵。
1. 城池建设宋朝在边疆地区采取了大规模的城池建设,修建了一系列军事要塞。
这些要塞以及城墙的建设,有效地加强了边疆防线的防御能力,提高了朝廷对于边疆地区的控制力。
2. 护城河修建为了进一步加强城市的防御能力,宋朝在城市周围修建了护城河。
护城河的设立,不仅能够提供水利资源,还能够增强城市的天然屏障,有效地阻止了敌军的入侵。
3. 农民兼职军人为了应对紧急情况,宋朝实行了农民兼职军人制度。
这样一来,一旦遇到敌军入侵,当地的农民可以迅速组织起来,有效地增加了军队的数量和实力。
4. 对外联络宋朝注重与邻国的外交往来,与金朝、西夏等国家保持一定的友好关系。
通过外交手段,有效地保持了边境的相对稳定,避免了大规模战争的发生。
总结:宋朝以防守为主,注重边疆防线的稳固,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政策来保卫国家安全。
宋朝兵役制度的弊端
![宋朝兵役制度的弊端](https://img.taocdn.com/s3/m/6fe3d76b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bc.png)
宋朝兵役制度的弊端说到宋朝军队战斗力,我们都知道不怎么样,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都知道两宋,依然实行募兵制。
而且为了保证士兵不会造反,高层的军官对普通士兵都会保持警惕,从而处处压制,所以士兵们的地位很低下,甚至于社会上的人都歧视当兵的人。
这也是导致宋朝军队战斗力低下得一个原因,但是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他的兵役制存在问题。
宋朝兵役制度的弊端在于:第一,兵力的逐渐腐败。
第二,番戌之制: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既不便于指挥统驭;而兵士居其地不久,不熟习地形;又和当地的人民,没有联络;三年番代一次,却等于三年一次出征。
第三,则在带兵的人,利于兵多,带兵的人就可以克扣军饷以中饱私囊,有可以驱使士兵为自己牟利。
每逢遇到水旱之灾,有可以招兵用于救荒,于是兵数递增。
宋开国时,不满二十万。
太祖末年,已增至三十七万。
太宗末年,增至六十万。
真宗末年,增至九十一万。
仁宗时,西夏兵起,增至一百二十五万后虽稍减,仍有一百一十六万。
欧阳修说:“天下之财,近自淮甸,远至吴、楚,莫不尽取以归京师。
晏然无事,而赋敛之重,至于不可复加。
”养兵如此之多,即使能战,也有一定的隐藏危机,更何况并不能战,对辽、对夏得战斗,都是隐忍受侮,简直不忍直视;而西夏入侵时,仍然驱使乡兵进行御敌。
当时兵多之害,人人知之,可是都顾虑发生什么政变而不敢裁兵。
直至王安石提出变法,才大加裁撤。
把不任禁军的降为厢军,不任厢军的免为民。
兵额减至过半。
又革去番戌之制。
安石在军事上,虽然没有多大的成就,然而他裁兵的勇气是值得称道的。
但是其所推行的民兵制度,则无甚成绩,而且有一定的弊端。
王安石所推行的民兵制度,是和保伍之制连带的。
他立保甲之法,以十家为保,设保长。
五十家为一大保,设大保长。
五百家为一都保,设都保正副。
家有两丁的,以其一为保丁。
教以武艺,籍为民兵。
民兵成绩,新党亦颇自诅。
(如《宋史》载章惊之言,谓“仕宣及有力之家,子弟欣然趋赴,马上艺事,往往胜诸军”之类)。
宋代军事制度
![宋代军事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1e8ecae1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e0.png)
宋代军事制度宋代军事制度主要包括兵制、军屯制度、兵籍制度和军事考试等方面。
宋代的兵制主要分为南部兵制和北部兵制。
南部兵制主要以禁军为主,由皇族贵族子弟和武将家族的子弟组成,担负保卫京城和朝廷安全的任务。
北部兵制则以底层农民和士兵为主,主要通过招募和抽丁来征集士兵。
底层农民属于兵职户,每户要提供一名士兵,以保卫地方安宁。
士兵分为步兵和骑兵两种,步兵则根据战斗经验和技能不同,分为佣兵、勾当、黄门、卫士等不同等级。
宋代的军屯制度是为了保卫边疆和防止敌寇侵犯而设立的。
军屯是指在边疆地区设立的军事聚居点,以驻扎军队和屯田为主,同时也有规定士兵要参与农业生产的制度。
军屯既可以提供边防力量,还可以增加军粮的供给,增加战斗力。
而且通过军屯制度,也可以帮助军队熟悉地形,掌握地理情况,有利于作战。
宋代的兵籍制度主要是为了统计、管理和调集军队而设立的。
兵籍制度要求每个士兵都要有明确的身份证明和军籍登记,包括姓名、籍贯、年龄、家庭状况等信息,并由官方进行登记和管理。
兵籍制度还规定了每个兵员的服役时间和服役地点,以便于统一调动和管理。
宋代还实行军事考试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管理水平。
军事考试分为文臣考试和武臣考试两个阶段。
文臣考试是为了选拔军队的文官幕僚,考察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管理能力。
武臣考试则是为了选拔军队的将领,考察他们的军事才能和战斗能力。
通过这种考试制度,宋代能够选拔到一批优秀的将领和幕僚,为军队的发展和士兵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宋代的军事制度相对完善,充分发挥了军队的作用。
通过兵制、军屯制度、兵籍制度和军事考试等方面的规定和安排,宋代确保了军队的组织和管理,提高了战斗力和作战效果,为国家的安全和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
宋代的赋役制度和军事制度
![宋代的赋役制度和军事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28c9f144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da.png)
宋代的赋役制度和军事制度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赋役制度和军事制度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发展。
先来说说宋代的赋役制度。
宋代的赋役制度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
宋代的赋役主要包括田赋、丁税、徭役等。
田赋是按照土地的数量和质量来征收的。
宋代实行的是两税法,夏秋两次征收。
不过,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土地兼并严重,许多农民失去了土地,导致田赋的征收出现了不少问题。
地主豪强往往隐瞒土地,而贫苦农民却承担了过重的赋税负担。
丁税则是按照人口征收的税种。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丁税的征收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逐渐出现了以钱代役的情况。
徭役在宋代也是百姓的一项重要负担。
包括力役和职役。
力役就是要为官府服劳役,比如修筑城池、运输物资等。
职役则是让百姓担任基层的一些职务,如里正、户长等。
但这些职务往往需要百姓自己贴钱来完成任务,给百姓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
为了解决赋役不均的问题,宋代进行了多次改革。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法和募役法。
方田均税法试图重新丈量土地,核实土地的数量和质量,以达到均平赋役的目的。
募役法则是让百姓交钱,由官府雇人服役,减轻了百姓的徭役负担。
再谈谈宋代的军事制度。
宋代实行的是“重文轻武”的国策,这在其军事制度上有明显的体现。
宋代实行的是募兵制,军队主要由招募而来的士兵组成。
士兵一旦入伍,便终身为兵,由国家供养。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军队的数量,但也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
宋代的军队分为禁军、厢军、乡兵和蕃兵。
禁军是中央直接掌握的精锐部队,主要负责保卫京城和征战。
厢军则是地方上的军队,主要从事一些杂役和工程。
乡兵是由当地百姓组成的,平时务农,战时参战。
蕃兵则是由少数民族组成的军队。
为了防止武将专权,宋代实行了“更戍法”。
军队经常调换驻地,将领也不固定在一支军队中任职,使得“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这虽然有效地防止了武将拥兵自重,但也导致了军队战斗力的下降。
在军事指挥系统上,宋代设立了枢密院,负责军事决策。
宋代兵制表
![宋代兵制表](https://img.taocdn.com/s3/m/ff9cb32c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ea.png)
宋代兵制表
宋代兵制表简要介绍如下:
兵役制度:宋代实行义务兵制度,规定年满20岁的男丁必须服兵役。
同时还有抽丁制度和徭役制度,即通过抽签确定参军人数,平民男子通过纳粮、劳役等方式来履行兵役义务,而不直接参军。
军队组织:宋代军队分为禁军、厢军和乡兵,禁军是中央直属部队,厢军是地方部队,乡兵则是地方民兵。
南宋时期又增设了新军。
中央集权:宋代兵制强化了中央集权,将地方厢军收归中央直接管理,有利于统一指挥和调度军队。
训练和选拔:宋代注重军队的训练和选拔,建立了严格的武举考试制度,选拔优秀士兵加入禁军。
同时,还制定了《武经总要》等军事著作,加强军事教育。
兵器装备:宋代兵器装备较为先进,如火药、抛石机等武器的使用已经相当普遍。
同时,还发展了军事防御工事,如城墙、护城河等。
以上是宋代兵制表的主要内容,仅供参考。
宋代兵制表
![宋代兵制表](https://img.taocdn.com/s3/m/304a8a85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35.png)
宋代兵制表(最新版)目录1.宋代兵制的背景和特点2.宋代兵制的主要内容3.宋代兵制的实施与影响正文【1】宋代兵制的背景和特点宋代兵制,是指在我国宋朝(960-1279 年)时期实行的军事制度。
宋代兵制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一方面是唐代末年军阀割据、兵祸连年的局面,另一方面是宋太祖赵匡胤立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遏制武将在地方专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逐渐形成了具有宋代特色的兵制。
宋代兵制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中央集权,削弱武将地方权力。
宋太祖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手段,剥夺了武将的地方权力,实行中央集权。
2.实行募兵制,定期招募士兵。
宋代兵制实行募兵制,士兵多为自愿加入,定期招募,而非强制征兵。
3.强化军事训练和纪律,提高军队素质。
宋代注重军事训练和纪律,建立了严格的军事管理体系,提高了军队素质。
4.重视军事科技,发展兵器和战争技术。
宋代兵器技术发达,火器、弩箭等先进兵器得到广泛应用。
【2】宋代兵制的主要内容宋代兵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军队组织体制。
宋代实行“三衙六部”体制,三衙分别为殿前都指挥使司、马军都指挥使司、步军都指挥使司,分别负责统领不同兵种的军队。
六部则分别为兵部、职方部、驾部、库部、都官部和司农部,主要负责军队的行政、人事、后勤等工作。
2.兵种与编制。
宋代兵种繁多,包括步兵、骑兵、水军、工程兵等。
编制上,采用“伍、队、营、军”的四级编制,以便于调动和管理。
3.军事指挥体系。
宋代军事指挥体系分为平时和战时两种。
平时,军队归各都指挥使司管理;战时,根据需要设立战区,由战区统帅统一指挥。
4.军事法律制度。
宋代制定了一系列军事法律,如《兵部式》、《武经总要》等,对军队的组织、训练、调动、奖惩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3】宋代兵制的实施与影响宋代兵制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削弱武将地方权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宋代的赋役制度和军 事制度
![宋代的赋役制度和军 事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fa3db758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86.png)
宋代的赋役制度和军事制度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赋役制度和军事制度在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赋役制度宋代的赋役制度较为复杂,主要包括赋税和徭役两大部分。
赋税方面,宋代的田赋沿用了唐代两税法,但在具体实施中有所变化。
两税法规定按照夏秋两次征收田赋,但宋代在实际操作中增加了许多附加税,如支移、折变等。
支移是指将田赋运输到指定的地点,这增加了百姓的运输负担;折变则是将实物赋税折换成货币或者其他物品征收,往往导致官府操纵价格,加重百姓的赋税压力。
除了田赋,宋代还有商税、盐税、茶税等其他税收。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税在宋代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渐增加。
城市中的商业活动繁荣,商税的征收范围广泛,包括店铺、市场交易等。
盐税和茶税也是宋代重要的财政来源,政府对盐和茶实行专卖制度,严格控制其生产和销售,以获取高额税收。
徭役方面,宋代主要有夫役和职役。
夫役是指百姓为政府提供无偿的劳动,如修筑城池、道路、水利工程等。
职役则是由乡村中的富户担任,负责基层的治安、税收等事务。
但职役往往给富户带来沉重的负担,因为他们需要自己承担相关费用和责任。
为了减轻百姓的赋役负担,宋代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例如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免役法等。
青苗法规定在青黄不接时,政府向农民提供贷款,以缓解农民的资金困难;免役法则是由百姓出钱雇人服役,减轻了百姓亲自服役的负担。
二、军事制度宋代的军事制度具有鲜明的特点,其核心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
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大力提高文官的地位,压制武将的权力。
军事将领受到严格的控制,经常调换驻地,以防止他们在一地长期掌握军权。
在军队编制上,宋代实行禁军、厢军和乡兵相结合的制度。
禁军是中央直接掌握的精锐部队,主要负责保卫京城和征战;厢军是地方上的军队,多从事杂役和工程建设;乡兵则是地方上的民兵组织,平时务农,战时参战。
为了防止将领拥兵自重,宋代实行“更戍法”,即禁军定期更换驻地,将领不随之调动,使得“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宋朝的兵役制度
![宋朝的兵役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a7838d1b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98.png)
宋朝的兵役制度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朝代之一,其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政治文化的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
宋朝的兵役制度是其时期军事政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其发展的关键要素。
宋朝的兵役制度主要分为民役、宋役和奴役三类,每种制度都发挥了其重要的作用。
民役制度指宋朝的军民制,即军人有义务在宋朝的无偿服役,而土地所有者、官吏、士绅等义务拿一定数量的税款以及提供一些必要的物质支持和服务,作为国家军事费用的来源。
宋役,即农民为军队服役调征的制度,每一行政区划,必须按照一定比例派出将士及驯兽。
宋朝将这种服役制度称为“政区兵役”,对此,宋朝会视情况并从中施行一定的利益政策。
最后就是奴役制度,宋朝时期,大量的犯人将被充当军饷,而且宋代的奴役也是奴隶的自愿服役。
宋朝的兵役制度为宋朝的军事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也为军队招募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其中有两个特别重要的事情:一是宋朝政府采取了施行一定的利益政策,例如宋太祖赵匡胤曾实行“政区兵役”,把民兵和官兵合并为一体,以此加强宋朝时期的军事力量,实行以兵为本的军事政策。
二是,宋朝还采取了“护国令”,这是一种义务募兵制度。
除此之外,宋朝那时还有将士志愿入伍的习惯,宋朝时期的军事秩序也是基于此才能巩固的。
宋朝的兵役制度在当时有着重大的意义,在当时乃至后世发挥了促进军事进步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宋朝的兵役制度不仅使军队更为强大,也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因此,宋朝的兵役制度极具历史价值,为中国古代军事政治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宋朝的兵役制度是一种巧妙的制度,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宋朝的军事政治文化及其兵役制度的发展为中国的古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也是对古代军事政治的重大研究。
宋代的军事制度与军事思想
![宋代的军事制度与军事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b2f4ad1c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71.png)
宋代的军事制度与军事思想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朝代,其在军事制度与军事思想方面也有许多值得研究的特点。
本文将着重探讨宋代的军事制度和军事思想,分析其对当时社会和历史的影响。
一、宋代的军事制度1. 军队组织结构宋代的军队组织结构相较于前代有一定的改变。
官军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中央军、地方军和禁军。
中央军是由中央政府直接统领的精锐军队,其任务是保卫京城和对外作战。
地方军则分布在全国各地,由地方官员统辖,负责地方的安全和防御。
禁军是朝廷的特殊军队,主要由禁卫军组成,负责皇帝的个人安全。
2. 征兵和服役制度宋代采取徭役制度进行征兵和服役。
各地长官负责按照户籍来征集士兵,形成一支庞大的军队。
徭役制度虽然由军队和政府来管理,但实际上是对农民的一种剥削和压迫。
同时,宋代还实行士兵轮换制度,每隔一段时间,士兵需要交替服役,以保证军队的实力和战斗力。
3. 军事设施与装备宋代注重军事设施与装备的建设。
城池和长城的修建、兵器和军械的生产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此外,宋代还广泛采用了火器,例如火箭和火炮,使得军队的火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二、宋代的军事思想1. 经验主义和防守为主宋代的军事思想以经验主义和防守为主要特点。
由于当时与北方的辽金对峙,宋代更注重军事防御和巩固边疆。
他们通过总结历史经验,研究军事策略,加强边防建设,以保障朝廷的安全和国家的稳定。
2. 重视兵法和军事教育宋代的军事思想也体现在对兵法和军事教育的重视上。
《武经总要》、《孙子兵法》、《六韬》等经典著作在宋代被广泛研究和运用。
同时,朝廷还设立了军校,选拔和培养军事人才,提升军队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
三、宋代军事制度与军事思想的影响宋代的军事制度和军事思想对当时社会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宋代的军事制度使得军队得到了一定的规范和管理,保证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其中,禁军的存在加强了皇帝的个人统治,维护了朝廷的权威。
其次,宋代的军事思想强调经验主义和防守,使得边疆地区得到有效的保护,并减少了对外战争的损失。
宋代的赋役制度和军事制度
![宋代的赋役制度和军事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e2e03c16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61.png)
宋代的赋役制度和军事制度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赋役制度和军事制度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演变。
先来说说宋代的赋役制度。
宋代的赋役主要包括田赋、丁税、徭役等。
田赋是按照土地的数量和质量来征收的。
宋代实行“两税法”,夏秋两季分别征税。
与前代相比,宋代对土地的丈量和登记更加细致,这有助于保证税收的公平性,但也增加了管理的成本和复杂性。
丁税则是按照人口征收的赋税。
宋代初期,丁税的征收较为繁重,给百姓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对丁税的征收方式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改革。
徭役是百姓为政府提供的无偿劳动,包括修筑城墙、道路、水利工程等。
宋代实行差役法和募役法。
差役法要求按照户等轮流服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百姓的生产和生活。
后来王安石变法推行的募役法,百姓可以交钱免役,政府再用这些钱雇人服役,相对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也提高了劳动效率。
在税收的管理上,宋代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负责,如三司使等。
同时,宋代还加强了对税收的审计和监督,以防止官员贪污舞弊。
然而,由于宋代的官僚机构庞大,行政成本高昂,加上对外战争频繁,财政支出巨大,赋役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一些地方官员为了完成税收任务,对百姓进行过度征敛,导致民不聊生。
再谈谈宋代的军事制度。
宋代吸取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武将拥兵自重的教训,实行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军事制度。
首先是禁军制度。
禁军是宋代的中央军,是军队的主力。
禁军由朝廷直接掌握,驻扎在京城及重要地区。
禁军的招募、训练、指挥等都由中央统一管理,将领定期轮换,以防止将领与士兵形成深厚的关系,避免出现拥兵自重的情况。
其次是更戍法。
禁军定期更换驻地,将领不随之调动,使得“兵无常帅,帅无常师”,防止了军队的私有化。
但这也导致了军队将领对士兵和驻地不熟悉,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
宋代还实行了“枢密院—三衙”的统兵体制。
枢密院有调兵权但不直接统兵,三衙统兵但无调兵权。
这种相互牵制的体制,虽然加强了中央对军队的控制,但在战争时期,容易造成指挥不畅,影响作战效率。
宋代兵制表
![宋代兵制表](https://img.taocdn.com/s3/m/cea15962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97.png)
宋代兵制表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宋代兵制的历史背景
2.宋代兵制的主要特点
3.宋代兵制的具体制度
4.宋代兵制的影响
正文
【1】宋代兵制的历史背景
宋代兵制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军事制度,它出现在宋朝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稳重、经济繁荣的时期。
在宋朝之前,中国的兵制主要是以征兵制为主,但是,由于宋朝时期的特殊情况,征兵制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宋朝时期出现了兵农并重的兵制。
【2】宋代兵制的主要特点
宋代兵制的最主要特点是兵农并重,也就是说,士兵除了参军打仗之外,还需要从事农业生产。
这种制度的出现,一方面解决了军队的粮食问题,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士兵的生产生活。
【3】宋代兵制的具体制度
宋代兵制的具体制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征兵制度,宋朝实行的是志愿兵制度,士兵主要是通过招募而来;二是训练制度,宋朝的士兵需要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以保证他们在战争中的战斗力;三是军事编制制度,宋朝的军队采用的是"卫所制",也就是说,士兵按照一定的编制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战斗单位。
【4】宋代兵制的影响
宋代兵制的出现,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兵制表
![宋代兵制表](https://img.taocdn.com/s3/m/3503275f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e0.png)
宋代兵制表
宋代兵制如下:
1. 兵役制度:
- 义务兵制度:年满20岁的男丁必须服兵役,每个地区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征兵人数。
- 抽丁制度:每年通过抽签确定参军人数,从征兵人群中抽取一定数量的丁男服兵役。
- 徭役制度:平民男子通过纳粮、劳役等方式来履行兵役义务,而不直接参军。
2. 军队组织:
- 守备军:主要负责边防和境内安全。
- 城池军:负责城市的防守和维持治安。
- 西军:主要负责西北边疆的防守。
- 水军:主要负责水域的防守和海上贸易保护。
- 打仗军:由士兵组成,参与战争和军事行动。
3. 兵种划分:
- 步兵:主要装备为长枪、弓箭和刀剑等,负责步战。
- 骑兵:主要装备为马匹和弓箭,快速机动,用于侦察和突击。
- 弓弩手:专门操纵弓弩的兵种,具有较远打击距离。
- 投石车:负责发射巨大的石块,用于攻城或围堵敌军。
- 火器营:宋代逐渐开始使用火箭、火炮等火器武器。
4. 军事组织:
- 和倭:负责对抗倭寇入侵。
- 和番:负责对抗北方的族群入侵。
- 护军:负责保护皇帝和皇室成员的安全。
5. 军事训练:
- 兵营:军队会建立兵营来进行士兵的训练和驻扎。
- 武馆:负责培养和训练武将和高级军官。
注:以上是对宋代兵制的一个概括,具体细节和变化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简析宋代养兵制度
![简析宋代养兵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9d9ed421dd36a32d73758124.png)
简析宋代养兵制胡姗内容提要:由于唐末五代以来蕃镇割据、君弱臣强的政治局面的产生,使得宋初的统治者深刻地认识到控制兵权的重要性。
统治者认为自己控制的兵多,就能够震慑天下,领导天下,从而制定了募兵制,但是宋代养兵之多,最终使募兵制变成了养兵制。
在一定层面上养兵制确实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军队战斗力不强,形成了冗兵、冗弱的现象,以致于造成朝廷的财政危机、粮食危机及边疆危机等,有许多弊端。
关键字:养兵制、募兵制、冗兵、冗弱、稳定与作用、危机与弊端正文安史之乱后,中国历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近二百余年的大动荡大分裂的封建割据时期,特别是五代十国时代政局的频繁更迭,更加促使宋初统治者认真思考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君弱臣强局面产生的原因和总结各代政局不稳的经验教训,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分散地方权力,其主要从“兵”“权”“钱”三方面入手,即把地方的兵权、政权、财权集中到中央,使地方没有能力与中央抗衡。
宋代统治者以兵起家,深知成功的控制兵权是巩固统治地位的先决条件,因此,宋朝统治者对兵制的建立自然而然又多了几分关注之心。
养兵制就是在统治者过于关注和重视的情况下形成的。
实施养兵制的初衷是好的,但到后来却发生了变质,成为了国家的沉重负担。
一宋代养兵制的“兵”主要分为四种,即禁军、厢军、乡兵和蕃兵。
其中,禁军是北宋王朝的常备正规军队,由皇帝直接掌握。
厢军、乡兵和蕃兵为地方武装。
北宋立国之际,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巩固新建的政权,杜绝拥兵自重现象,防止唐末五代封建割据状态重演,便采纳赵普建议,对藩镇“杯酒释兵权”收其精兵,萃集京师,北宋统治者在禁军的名义下,掌握了所有战斗能力强的军队。
这支军队,总领于殿前,侍卫两司,真宗咸平年间(998—1003),侍卫司分为侍卫马军司和步军司,并殿前司而号三衙,禁兵分属三衙统率,其任务是守备京师,保卫宫城,外备征战,戍边讨叛。
它是宋王朝赖以存在的主要支柱,是能够巩固其统治地位领导天下的重要保证。
宋朝的军事制度兵役与战争策略
![宋朝的军事制度兵役与战争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d0a2f0c7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7d.png)
宋朝的军事制度兵役与战争策略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辉煌而又动荡的时代。
在宋朝的统治下,军事制度兵役和战争策略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改进,为宋朝的繁荣与稳定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就宋朝的军事制度兵役和战争策略展开论述。
一、军事制度兵役军事制度在宋朝得到了全面规范和完善,有力地促进了军队的组织与管理。
首先,宋朝建立了官军制度。
在宋朝,军队基本上由官兵构成,由朝廷直接控制和指挥。
这种制度确保了军队的稳定性和统一性,有助于提升整体战斗力。
同时,宋朝还设置了一系列的军职、军制等制度,严格管理军队内部,确保了军纪的执行。
其次,宋朝推行了兵役制度。
在宋朝,兵役是一项重要的国家事务,士兵由朝廷征召。
士兵一般分为募兵和编户两类,其中募兵主要由朝廷发起招募,编户则是指各地依照户籍编制的士兵。
这种兵役制度不仅使得军队的人员能够得到有效调动和补充,同时也强化了国家对于战争的准备和应对能力。
再次,宋朝建立了军队编制制度。
宋朝在编制军队时,将军队分为五路和十五经略安抚使路,各路设宣抚司、节度使或安抚使负责调配和指挥。
这种军队编制制度,使得军队的指挥系统得到了明确,各级指挥官能够协同作战并有效实施军事行动。
二、战争策略宋朝的战争策略也具有一定的特色,根据战争情况和需要进行了一系列的战略调整和应对。
首先,宋朝注重了军事防守。
由于边疆地区的复杂局势,宋朝采取了比较谨慎的态度,与北方的辽、西方的西夏王朝保持着一定的和平。
同时,宋朝加强了边境地区的防线建设,修筑了一系列重要的军事设施,加强了边防部队的驻守,以应对外部的潜在威胁。
其次,宋朝注重了内外结合的战略。
在面对外敌入侵和内乱时,宋朝通过组织和引导内地军队与海军、边防军队协同作战,形成了内外结合、内外一体的战略体系。
这种战略体系的形成,不仅提高了宋朝军队的战斗力和应变能力,同时也确保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再次,宋朝注重了信息战和心理战的运用。
在军事行动中,宋朝积极开展了各种宣传活动,通过刺探敌情、破坏敌军士气,以达到削弱敌人意志和增加自身优势的目的。
宋朝实行的兵役制度是
![宋朝实行的兵役制度是](https://img.taocdn.com/s3/m/bedfa759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4a.png)
宋朝实行的兵役制度自愿性的募兵制。
宋朝实行自愿性的募兵制并且将灾年招募流民、饥民当兵,作为一项传统的国策,有社会福利性质,起到稳定政权作用。
军队分为四种,即禁军、厢军、乡兵、藩兵。
禁军是中央军,也是宋朝军队的主力。
厢军是各州的镇兵,由地方长官控制。
乡兵则是按机关抽调的壮丁。
藩兵是防守在边境的非汉民族军队。
在兵种结构上,步兵为主要兵种,并配有少量骑兵,车兵则逐步消失。
没有北方良好牧地提供足够战马的问题终宋一代始终困扰著宋国军备(尤其在主要敌国辽、金皆有优势骑兵的情况下特别严重),并成为两宋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扩展资料:宋朝招兵的主要体格标准是身长,还须检查跑跳动作和视力。
宋太祖赵匡胤最早将强壮的军士选充“兵样”,分送各地,用作招募的标兵。
后又改置“等长杖”,按身长尺寸招兵,各种番号的禁兵、厢兵等,身长标准也各有等差。
招募为兵者,必须在脸、臂或手部刺字,以防逃亡,这是当兵的耻辱标记。
军士由一支军队转换另一支军队,也须改刺番号。
刺字完毕,则发放衣鞋、钱币等,称“招刺利物”。
宋朝尽管设置等长杖,而实际招募时,也可明令降低身长标准。
至于官吏在招兵时,以老弱病患者滥充强壮者,更是屡见不鲜。
宋朝对各级禁兵、厢兵将士,屯驻大军将士等,都发放军俸。
军俸级别极为复杂,既有官兵差别,官与兵又各有等差,因各地币制、物价等差异,又形成地区差别。
军士的正俸一般包括料钱、月粮和春冬衣。
此外,还有郊祀赏赐、特支钱、雪寒钱、柴炭钱、银鞋钱、薪水钱,因立战功等原因而颁发的军赏,往沿边或外地出戌时发放领取钱米的口券,此类固定性或临时性的补助,名目繁多,难以悉数。
宋朝军士大都携带家眷,居住兵营。
一般情况,上等禁兵的收入可维持全家温饱,而厢兵收入微薄,不足以糊口,加之军官经常欺压和奴役军士,克扣薪饷,使很多军士生计艰窘,不得不兼营他业,因而严重影响宋军的战斗力。
军士逃亡和反抗事件也层出不穷。
宋朝对各级军士每年或不定期地实行拣选。
壮健骁勇的军士可由厢兵升禁兵,禁兵中的下、中、上等兵直至皇帝近卫班直亦可依次升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北宋的兵役制度
摘要
关键词
参考文献
1.《嵩山文集》卷1
2.《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3.《长编》卷2建隆二年七月
4.《宋会要籍稿职官》
5.《文献通考》卷152
总结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对宋代兵役制度的看法,大体可以分为三点,首先北宋养兵的目的不是为了打仗,其次北宋不得不养兵,再者北宋养了大批军队却从不看重。
先分析一下北宋养兵的目的,不是养兵为了打仗是为了什么呢?赵匡胤曾对赵普说过:“吾家之事,唯养兵可为百代之利。
盖凶年荒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岁变生,有叛兵而无叛民。
”1.✿同时,他也想用使“天下旷悍失职之徒,皆为良民之卫矣”。
由此可见,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为了防止农民起义的爆发。
他想通过招募饥民和“无赖“入军的方法来消除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达到稳定政权的目的。
这是其一。
同时,赵匡胤又不得不养兵,当时北宋与辽国之间还是十分紧张的,北宋不敢和辽国打仗,生怕战败后自己退到黄河边使得国本动摇。
出于这种考虑,北宋养兵也就不能打仗了。
再来说说北宋不得不养兵的事。
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他开国后将都城选在了开封。
就国防观念上来说,开封相当于一片裸漏在黄河边的平地,国防相当差。
对于宋太祖没有将都城选在西安,建在洛阳这两个相对放守较好的地方,其实他也有自己的苦衷,因为“当时国防线早经残破,燕云失地未复,他不得不养兵。
养病要粮食,而当时的军粮,也已要全靠长江流域给养”“为要节省一点粮运费用,所以迁就建都在开封。
宋太祖当时也讲过,将来国家太平,国都还是要西迁的”2✿既然都城地理位置不好,那么当然就需要有充足的兵力随时准备抵御外患了。
北宋“冗兵”,照理来说军队的地位应该很高,但是恰恰相反,北宋对兵极其的不看重,甚至处于一种打压的态势。
为了避免北宋成为继五代之后第六个短命王朝,赵匡胤一开始就实行“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措施。
3✿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就发生在这时。
同时宋太祖还设立的三衙的殿前都指挥使、马军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来率领禁军,但是,这三衙的长官却让资望浅的官员充任,这让皇帝拥有了总领禁军的权力。
宋太祖因袭了枢密院的制度,让文官来统领武官,“凡天下兵籍、武官选授及军师卒戍之政令,悉归枢密院。
”4✿这一做法使主帅和枢密院相互牵制,牵制了将领。
不仅如此,在禁军中,赵匡胤还用了“更戍法”,达到了“兵无常帅,帅无常师”5✿的目的,牢牢地控制了禁军。
张其凡曾说过:“宋朝兵制,处处透着一个‘防字’,分散兵权,提防将帅,钳制士兵,严加防范,以免危及国家政权。
由此,形成了猜忌和压制武将的惯例。
”可见,宋太祖对自己的军队疑心重重,在这样的体制中,宋太祖会不“看重”兵也就很正常了。
纵观历史长线,宋太祖时期兵役制度确确实实给宋朝带来过好处。
首先要提一提的是宋太祖所采取的募兵法,这个方法相当聪明,它将社会上存在的各种有害力量,包括农民、流浪汉各种“危险”因素转化维护统治的军事力量,巩固了北宋政权的稳定。
其次是“先南后北”的作战方针,这种战略先易后难,实为稳妥之策。
到了宋太宗时期,除了燕云等地被辽所占据,安史之乱以来延续了二百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基本已经结束了。
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又一次在中国出现,大大促进了宋朝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
宋朝
迫离开土地的农民以及
流浪汉,还有在死亡线上挣扎的饥民,这些本来足以危害皇朝统治的各种社会力量,通过募兵养兵制度,便转化为维护宋统治的军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