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兵役制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古代的兵役制度

首先说明,这里的兵役只是兵,没有役,只涉及兵役,不涉及劳役。由于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在兵役这个词的解释上有所不同,所以这里说明一下。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在这漫长的历史中,我们的制度建设也发展地比较完善,兵役制度便是其中之一。自商代起,国家机器已初步成型,军队,作为暴力机构,是国家机器成型的一个重要标志。但由于那个时期流传下来的文献不足,今天,那个时期的兵役制度已不太可考。而周朝的各项制度已基本形成,其中自然包括兵役制度,因而本文自周朝讲起。

周代是宗法社会,实行的是贵族政治,采用的是封建制度。但是,自东周开始,进入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战国时代,兵役制度也渐渐发生了变化,讲周朝的兵役制度,主要是讲其中的变化。那时交通不便,为了更好地统治国家,因而实行了封建制度,每一个封建主都是贵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都是贵族,只不过分别是大宗小宗的差别。贵族的社会地位高,力量也更强大,所以他们才能有制造军械,养育战马的能力,才能有足够的时间提高战斗力,而平民是无力参与的,所以那个时代,只有贵族可以参加军队,成为将领这些也恰恰是贵族保持其地位的一种事业,所以,贵族都能形成一定规模的军事集团。至于战争时候需要更多的兵士,则“捉夫力”,农民只是军队中的附随,没有正式编入军队的权利和资格。

但是我们知道,没有永远适用的制度,必须随时变化。贵族兵役制慢慢就不适用了,因为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奢侈安逸,无法适应战国时代规模更大、更加激烈的军事战争,把农民编入军队成了各国变法的需要。从车战改为步战能看出这一变化。贵族渐渐失去了以往的地位,秦楚两国更是在变法后以军功授予爵位,以前是贵族为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宗法封建制度大为破坏,训练农民兵新军国兴起,最典型的当属秦国。

秦统一天下后继续实行战国时代的兵役制度,汉因之而有所损益。汉代是全民皆兵的,每个人到二十三岁开始服兵役,所以这也是义务兵役制。汉代的兵役分三种,去中央的叫做卫兵,去边疆的叫做戍卒,留在本地的叫做民兵。理论上一个人的一生这三种兵役都要服。各地方壮丁轮流到中央做卫兵一年,卫兵的待遇比较好,往来路费由国家负担,平日吃穿也不用花钱。去边疆作戍卒一般是三天,但没有卫兵这么幸运,一切吃穿用度都是自费,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效率低,因为戍边是沿袭的封建时代旧制,那时国家小,去边疆守卫三天,来回算上路程也就五六天,可是汉朝疆域广阔,从扬州荆州到幽州边境,路途往返要半年以上,还要中间不生病。不过虽然制度不合理,汉朝人还是有变通的,就是你可以不去边疆,但你要交三天的兵役钱,国家找人替你,有一百个人交钱,不就能雇一个人一口气服三百天了么。在地方的民兵归都尉管,这是地方的军事长官,民兵每年秋季操练一个月。一旦遇到战争,这三种军队都可以调用。汉代的兵役制度比较完备,和这个国家的各项制度也比较相配,但是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军队的战斗力不强,因为这些军人平日毕竟都是农民,不能天天操练他们,真正战斗力强的军队数量不是很多。所以一旦在政权对峙的时代,此种兵役制度便不太好用,需要新的制度来适应更多的战争需要。

汉代以后中国进入了长达三百年的乱世,三国鼎立,五胡乱华,南北对峙,直到隋唐大一统,这中间,兵役制度由全民皆兵发展为府兵制。这是一步步发展过来的,这中间少数民族的那种全民皆兵且不谈,单谈制度比较完备的政权的兵役制度。府兵制的不是全农皆兵,而是全兵皆农,其雏形源自于曹操的屯田,只不过后来把这定为了一项制度。全兵皆农的优点有两点,第一,国家不需要这么多人服兵役,像汉代那样人数多,战斗力不强,反而没必要,第二,军队自行生产,不用花国家的钱。府是地方的军事单位,唐代有八百个府,三百个在长安地区,其余的分布全国,边疆地区多一些,每个府有八百到一千二百名府兵。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资格当府兵的,当时的户口本分九等,下三等民户是没有资格当兵的。国家对当兵还是很优待的,免去他家庭的租庸调,不过军人没有军饷,一切装备也需自备。每个府兵需到首都宿卫一年,其余时间在本府于农隙间操练。唐朝尚武,府兵在从初唐到盛唐一

直有较强的战斗力,为唐朝立下了赫赫武功。

不过一项制度只适用于一个时期,时代变了,便需要些改变,盛唐以后,府兵制便实行不下去,并不是说这个制度不好,而是人事变了。一百多年的歌舞升平,整个国家,尤其是统治阶层的心态再也不像前几代那样了。府兵的待遇不像以前,很多府兵由士兵变为将帅显贵的劳役,另外,国家对阵亡府兵的抚恤也大不如以前。政府开边,这就需要戍守边疆的军队,按说府兵打完仗就该回来,可是这样一来只能长期驻守边关了。如此,很多人便不愿当府兵了,不过战争还要继续,反正政府有钱,那就雇佣士兵来打仗,这便是募兵制。唐代时华夷之分不强,少数民族的战斗力强,所以就大量雇佣他们来打仗。募兵都是职业军人,吃国家粮饷,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就是打仗,所以战斗力很强。不过唐代也正亡于此,好多将领拥兵自重,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终于军阀混战的乱世出现了。

五代十国时期兵乱频繁,读书是没有出路的,大家都去当兵,开始这些兵还像样,可是几十年后,老弱病残也并没有被裁汰,等宋朝建立的时候,有很多军队都不像样。但是还是不能让士兵复员,人家打了一辈子仗了,不能到老就不管了,另外,宋朝并未统一,还有一个更强大的敌人,需要好好防备才是。为了精兵,宋太祖从旧军队中挑出精壮编为禁军,驻守中央,戍守边关,也轮流调派禁军去,挑选剩下的士兵叫厢兵,守卫地方。宋代也是募兵制,没有退役一说,老兵不中用,只得再招新兵,因而兵员越来越多,所以政府养兵负担十分沉重。募兵制适合短期使用,有一个明确目标,专门训练,在很多时候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是把它用来长期防御,则导致了宋代积贫积弱。禁军虽强,也不敢于敌国决一死战,因为一旦战败,国本动摇,所以宋朝一个又一个地签合约。

宋亡后,元代的兵役制度沿袭了游牧传统,不多说,明代是卫所制度,这也相当于府兵制。士兵平时在卫所里面,也进行农耕,自给自足,所以养兵百万却不费百姓一粮,不过兵装由政府提供。在建国初,卫所制度很好,士兵都是久经战阵的,战斗力强,可是后来,一百多年都不打仗,政府也就不每隔几年更新兵装,士兵的战斗力也大大下降,所以后来连倭寇,农民军和满清骑兵都打不过,这也可想而知,全国各地的人操着不同的方言,拿着朽烂的装备,必败。这个时候募兵制又出现了,比如戚继光的戚家军,比如李成梁的关宁铁骑,国家花费重金,给予他们优厚待遇,他们也不负众望,立下赫赫战功,否则明朝早就该亡国了。

清代实行的是八旗制度,地方军队叫绿营,不过首领都是满族人,八旗兵自然待遇高很多,也是最主要的军事力量,这依然是部族传统。后来不论八旗还是绿营,都没有战斗力,于是只能依靠地方官员办团练,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都是办团练出身,他们筹集军费,招募士兵,严加操练,战斗力很强,在晚清时期起到重要作用。不过这样的募兵也引发了地方割据,到了清末就比较明显了。

纵观中国历史,在和平年代,兵农合一的情况比较多,尤其是建国之初,因为这样才能减轻国家负担,并且那时的战斗力还很强。可是时日一长,便显露出战斗力不足的弱点,开始实行募兵制,这适合短期使用,像宋代那样当作长久制度,便会引发问题。另外,全民皆兵不适合中国国情,因为人口太多,不需要这么多士兵。当兵的标准也在不断降低,一开始是富家子弟才能入伍,后来众人皆可,而很多殷实之家不愿让儿子去送死,这也反映了更加重视文治的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