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兵役制度共61页
历代兵役制度
![历代兵役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5ded219f3169a4517623a363.png)
军兵不为将有
可免将帅专擅→如遇战事,临时命将统帅;战事完毕,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军政、军令分离,可杜将帅专擅
均有兵士逃亡
府兵又不能按时「番上」宿卫京师,军官历年不迁,宿卫府兵多被役使→府兵纷纷逃亡
卫所兵常分发到相当遥远的地方,规定须携妻同行→有利于军士安心服役,也能为国家繁衍丁口;但因屯戍荒远异地,离乡遥远,以致军士即不断逃亡
君主直辖、兵将分离→防止将帅专擅
募兵
(1)玄宗开元年间,府兵不足,招募强壮人民12万,负责京师宿卫,称长从宿卫,改称彍骑(迅捷之意)→兵农分业
(2)天宝以后,彍骑废弛,镇兵又为藩镇控制,天子只有禁兵
宋代
募兵
(1)发展:初募兵→神宗-变法始渐以民兵代替→变法失败,恢复旧制(募兵)
(2)内容:
标准:身高、跑跳及视力。朝廷依精壮士卒的尺寸,做成木梃供选募参考
※唐代府兵制与明代卫所兵制之比较
唐代府兵制
明代卫所兵制
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兵籍
兵民合一:府兵户籍仍归州县,挂籍军府
兵民分籍-官兵皆隶兵籍,身分世袭
兵源
来自折冲府中富有人家的壮丁
卫所内所有丁男皆有当兵的义务
兵龄
有退役年龄→60岁退役
终身职,且世代相袭
同
均寓兵于农
兵农合一:平时农耕,农闲教战,定期番上宿卫,有事出征,无耗财养兵之患
(2)特点:
兵民分离:凡入兵籍者,不入民户,免其赋税,但须终年承担战守义务
部酋分属:府兵直隶各军将领,并从主将之姓,使其似血缘近亲,以提高战斗力
(3)战功:北周能并有北方,隋能统一天下,都是府兵制度产生的结果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https://img.taocdn.com/s3/m/868e0a45168884868762d6d1.png)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九州出版社2012年序1.中国的文化精神偏重在人文界。
儒家的抱负,一向着重修齐治正。
2.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制度必须和人事相配合。
前言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
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之后影,渐渐地在变质。
(事物发展的规律)内容概括:1.汉,唐,宋,明,清的政治制度2.汉代政府组织:1.皇室与政府 2.中央政府的组织3.汉代地方政府4.中央与地方关系3.汉代选举制度:“乡举里选”4.汉代经济制度:轻徭薄赋,盐铁政策5.汉代兵役制度6.唐代政府组织:1.汉唐相权比较2.唐代中央政府三省职权的分配 3.中央最高机构政事堂 4.尚书省与六部 5.唐代地方政府 6.观察使与节度使7.唐代考试制度 1.魏晋南北朝时代之九品中正制 2.唐代的科举8.唐代经济制度 1.组庸调制 2.帐籍制度 3.两税制9.唐代兵役制度府兵制10.宋代政府组织 1.中央政府 2.相权的分割 3.君权的侵揽 4.谏官与政府5.宋代地方政府11.明代政府组织 1.内阁制度 2.元明以下之省区制度 3.明代地方监司官及督抚12.明代考试制度 1.进士与翰林院 2.八股文13.清代:部族政权 1.军机处 2.六部尚书 3.统制政策 4.民众的反抗运动 5.变法与革命1.家国同构:九卿,名义上说,都是皇帝的家务官,是宫职,而系统属于宰相;换句话说,便是当时政府的首长,宰相,可以管到皇宫里的一切。
本来封建(封邦建国)时代的宰相,就是皇帝的管家。
但到了郡县时代,化家为国,宰相管的,已经是“国家”,不是“私家”了,所以他成了政府正式的首长。
封建时代,以家为国,贵族家庭很多,天下为许多贵族家庭所分割。
那时在大体上说,则只有家务,没有政务,现在中国已经只剩了一家,就是当时的皇室。
这一家为天下共同所戴,于是家务转变成了政务,这个大家庭也转变成了政府。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建国后我国兵役制度四次大调整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建国后我国兵役制度四次大调整](https://img.taocdn.com/s3/m/f96224e4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9f.png)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建国后我国兵役制度四次大调整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有了人类就有了战争,有战争就要有部队,就要补充兵员,就要征兵,就要有征兵制度。
因此,可以说,兵役制度和人类历史一样久远。
中国在商、周时已经有征兵制度,实行的是全民皆兵,部落里的老弱妇孺都参加战斗。
当时规定,在战争期间,每个部落成员都有当兵作战的义务。
军队的核心是王家与贵族子弟,即“三族”与“多子族”所组成。
基干力量是由平民组成的甲士。
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
常备兵是军队的基干,他们都是经过应征考选而来。
考选条件相当严格。
凡是中选的人,免除全家的赋税、徭役。
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
农民是兵员的主要来源。
秦朝兵役和劳役极为繁重,当时全国人口大约有2000多万,而经常被征发服兵役、劳役的就有二三百万。
汉承秦制,规定男子在适龄期间,除每年农闲受训外,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每次一年。
汉武帝时,招募熟悉北方少数民族情况的人组成“胡骑”,招募熟悉南方越事的人组成“越骑”。
东汉后期,很多壮丁成了地主家兵,全国征兵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很多军阀拥兵自重,形成严重的军阀割据局面。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
“世兵”就是父子世代为兵。
这种兵家户籍不属郡县,而由军府管理,称为“士家”、“军户”。
世兵社会地位低下,只有得到放免才能取得平民的身份。
北朝出现了“府兵制”。
西魏末年,西魏的宇文泰广泛招募各地豪强地主从军,通过他们又带来了大量家兵、部曲等私人武装,从而创置了“府兵制”。
府兵只管打仗,不再负担其他赋税。
府兵制到了隋朝起了很大变化,军府名称为骠骑府,以骠骑将军为长官。
军士开始编入户籍,从事生产。
唐初实行“兵散于府,将归于朝”的政策,意思是兵士由军府管,将军由朝廷管。
募兵制是宋朝的主要兵制。
当时有四种不同军队———禁军、厢兵、蕃兵、乡兵。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
明朝实行“卫所制”。
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
一府设所,几府设卫。
后颁行《垛集令》,“垛集”成为军源的主要征集方式,近似于“世兵”制。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https://img.taocdn.com/s3/m/a73fc41f5a8102d276a22f80.png)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汉代经济制度(赋税制度)(1)战国孟子提出的王者之政是‘什一而稅’,可见战国时期连这都做不到,汉代税额只有十五税一,文景之帝时三十税一。
文帝时曾经全部免收田租,前后十一年,中国历史仅此一次。
尽管如此之低,但是中国地大人多户籍多,养一个政府绰绰有余。
汉代土地政策是自由主义的,封建时代的井田制已经废弃,耕者有其田,土地所有权属于农民私有,可以自由买卖,就会有土地兼并的存在。
土地兼并的原因:可能有人口税,兵役税,社会经济以及全貌。
耕户失去土地成为佃农,田主对其征收将近一半的租额,政府的租稅很轻,地主就便宜,农民没有得到丝毫好处,中间隔了一个地主。
土地所有权,封建时期是封建贵族所有,耕田者依时还受,这是井田制度的一项重要条件,但是汉代封建已破坏,土地归民间所有。
政府按土地收税,不管土地所属。
买卖土地成了一种契约,属于一种经济贸易,地主是因为经济贸易条件不断发展形成的,不断兼并,才会使富者连田千亩,贫者无立锥之地。
以后的土地政策的制定,一边羡慕古代的井田制度的土地平均占有,一面又主张耕者有其田,承认土地为民间私有,从而租稅问题难以解决。
全国土地又可分为可耕种和不可耕种的土地。
封建时代,全国土地都是贵族的,但是封建破坏后,耕地属于民间所有,然而山林池泽非耕地属于成为问题。
在封建时代是归贵族派遣管理员虞人看守。
但是到后来,民间也不断有人私闯非耕地区域,被视为“盗贼和奸利”。
政府有权征讨和设官防止,后来实在没有余力,直接索性开放了,只是在出入隘口派遣征收员,将其所获征收一部分,这就形成除田租之外的另外一种赋税,这就是商税和关税的起源。
这是政府与民间的一种妥协,无法禁止,只有采取征税的方法分享所得。
春秋时期已经出现,在土地狭小人口多的诸侯国广泛出现,知道秦汉时代仍然有承认耕地为民间私有,而非耕地为公家所有,然而公家所谓的贵族,到后来只有皇帝一家了,所以自然而然所得利润归皇室所有。
当时财政分为政府田租为大司农,而山河池泽之稅归为皇室少府。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https://img.taocdn.com/s3/m/670c59befd0a79563c1e72d0.png)
当初中学学历史都学了什么?为什么不如今日这本薄薄的小书给我的历史感觉更加详细清醒呢?绝对是一本好书,纵论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教育选举、经济赋税、国防兵役制度,从制度诞生的背景和历史的沿革演绎来分析,在历史中看历史,以其必然性、偶然性和当时的实际要求来检讨得失,打开了系统了解和学习历史的一扇大门,可以作为学读史书的基础知识来学习,即使不喜欢读史,读读此书也有利于把历史电视剧看得明白一点。
有很多对于历史和政治规律的突破性认识,比如,到底中国这些官员部门如何分工的?财政制度是如何演绎的?为何宋朝无法抵御外侮?……以下再札记几点感受最强的地方:读罢此书,明白一事,秦汉以来,直到明清,虽然朝代不断更替,但实际的制度体系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不过是一个人事系统维持不下去了,换一批人事而已,其制度始终是封建制度(是我们以往学习的政治形态上的封建制度,作者所认为的“封建”则是指秦汉以前有封邑贵族门第时候的制度形态),在组织的组成和各项制度的内容上略有变化,实质却始终未变,终有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彻底崩溃的一刻。
也正是因为这一制度最初建立的形式非常符合中国国土广阔的特点(如汉代地方政府得以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享有充分的自治权力),儒家文化的广博深厚,才使得中国的封建制度得以充分发展,享有盛世和辉煌;也正是因为这成功之处,使得中国始终未能实现制度的创新和突破,即使最初的皇相分权、地方自治早已开始走向越来越强的中央集权、皇权独大,早已不再适合中国的发展,而单凭人事的更迭、道德的约束和偶尔的几个英雄人物,便可以维持中国的地位和封建的延续。
其实,中国历史进程中,不是没有被侵略的时代,不是没有制度突破的时机,比如元、清两朝,实际也可以算是被“异族”侵略,但也许是因为中国文化的悠久和这种文化吞噬一切能力之强,使得“异族”也被同化或者包容,也沿革传统制度,辅以部族集团的中央集权,来掌控国家,而反抗者也仍是高举儒家和民族的大旗,不能看到革命的机会,直到现代,学习了西方的哲学和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bf0bd12e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0c.png)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因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异,以下是一些主要朝代的兵役制度:
夏、商、西周时期:主要实行兵民合一的制度,即所有男性公民都有服兵役的义务。
同时,还有一些临时征兵的制度,如“三军之师”等。
战国至秦汉时期:主要实行郡县征兵制,即根据地域进行征兵。
这一时期,兵役制度逐渐向募兵制过渡。
三国至两晋时期:先后实行募兵制、世兵制。
募兵制是指招募自愿参军的士兵,而世兵制则是指将士兵及其家属集中起来,形成一个独立的军事社区。
隋和唐前期:主要实行府兵制条件下的征兵制。
府兵制是一种将农民和士兵结合在一起的制度,农民在平时从事农业生产,战时则成为士兵。
唐后期和宋朝:盛行募兵制。
在这一时期,职业军人逐渐取代了临时征兵的制度。
元朝和明、清两朝的前、中期:主要实行世兵制。
这一时期,蒙古族和汉族的士兵逐渐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军事文化。
明、清两朝的后期:改行募兵制。
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募兵制逐渐取代了世兵制。
民国前期:先实行募兵制后改行征兵制。
在北洋政府时期,采用了募兵制,各军阀往往自行募兵,不守定制。
国民党政府成立后:仍沿用募兵制,但两年后实行了征兵制。
兵役分国民、常备两种,常备兵役又分现役、正役、续役。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变化,从早期的兵民合一制度到后期的募兵制和世兵制等,这些制度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
我国历代兵役制度简介
![我国历代兵役制度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831e096b1eb91a37f1115c66.png)
我国历代兵役制度简介兵役制度是国家的重要军事制度之一,它随着国家的形成而产生,又随着国家的经济情况,政治制度和军事需要而发展变化。
从古到今,任何国家都制定有兵役法律,通过法律确定一定的兵员征集方式,以适应战争的需要,我国各时期有不同的兵役制定。
(一)夏、商、周、秦、汉主要实行民军制。
兵役寓于田制之中,也就是把兵役和田制结合起来,凡有权利受田的成年男子,都有服兵役的义务。
平时耕牧为民,战时出征为兵。
这一制定直到西周时才比较完善。
西周规定每家出一人为“正卒”,随时准备出征参战。
其余为“羡卒”,服后备兵役。
出征时“以七家相更替,七征而役方一遍。
”春秋后期,又出现了考选勇士从军的办法。
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各诸侯国进行激烈的兼并战,竞相扩充常备军,开始实行征兵。
秦汉时期主要实行征兵制度。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17岁至60岁的男子都必须服兵役两年。
守卫京城的为“正卒”,守卫边防的为“戍卒”。
西汉初年,规定20岁的男子都要向官府登记,从23岁起服役两年。
在本郡服役一年,学习骑马、射箭称为“正卒”,在京师或屯田服役一年称为“卫士”或“戍卒”。
汉武帝时开始招募善骑射的壮丁从军。
(二)隋唐时期主要实行府兵制。
这一制度始于西魏。
隋唐时逐步完善。
唐代的府兵制同样是建立在田制基础上。
男子20至60岁都有权受田,同样也有服兵役的义务。
兵府由设立在当地的军府管理,平时散居务农,农闲时进行训练,战时奉命出征,战争结束后“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当时兵的地位较高,可免除赋役,征战有功者得勋级,死亡者家属可受抚恤。
(三)宋代宋代盛行募兵制。
北宋时朝廷直接管辖的禁军从全国各地招募,守卫各州的厢兵在本州范围内招募,守卫边境地区的番兵从当地少数民族中招募,保卫乡土的乡兵由各地按户籍抽调的壮丁组成。
此外还强迫罪徒当兵,士兵社会地位低下。
(四)元、明、清时代主要实行世袭兵役制。
早在三国、两晋时代就实行这种兵役制度,把士兵之家列为军户,父死子继,兄终弟继,世代服兵役。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be6f24c9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f9.png)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源远流长,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制度和发展演变。
下面将从夏商周到明清时期,介绍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的演变过程。
夏商周时期的兵役制度主要以诸侯为中心。
在夏朝,诸侯作为一方军事首脑,有义务动员自己的众多部队参与各种战争活动,包括守卫国家边境和宫廷安全等。
同时,夏朝也有设立各级兵役官员负责兵役招募和管理的制度。
到了商朝,兵役制度出现了明显的封建化趋势。
商朝贵族势力逐渐加强,他们通过与各地土地所有者联姻,使得土地经营和战争权力相结合。
因此,商朝的兵役制度主要依靠领地的土地所有者征召部队,进行军事行动。
周朝是中国古代兵役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
周朝实行的军制主要有三级:夫,负责自卫防御;士,主要承担了实际的军事任务;而卿则是各地诸侯国的军事首脑。
周朝的兵役制度以征召户籍制为主,即按照土地面积、户籍档案等进行兵员征召。
随着战争的频繁,周朝的军制也越发臃肿,兵员征召规模庞大,参战者的兵费等待不断加大。
秦朝的兵役制度实行了征召制。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兵役制度进行了大规模的。
秦朝实行“屯田制”,通过将军民分开居住以及对兵员进行编制,有效地控制了兵力的数量和质量。
在隋唐时期,兵役制度逐渐由家族制转变为地方制,并进一步实行征召制。
唐朝实行的兵役制度主要是以州县作为单位进行兵员征召,各州县根据口籍书册进行清查,并根据征召人数列出兵员名单。
唐朝的兵制还实行了赋役制度,即贵族和富人需要提供兵器、战马等资源,以充实国家军力。
宋朝时期,兵役制度变得更加精细和多元化。
宋朝通过编制兵籍来确保兵员数量和质量,并通过雇佣制度来组织部队。
此外,宋朝还创立了军学制度,即将武艺传授给年轻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军事科研和训练体系。
明清时期,兵役制度进一步细化和专业化。
明朝在兵员征集上实行了“募兵制”,即通过公开提供军职和户口的方式来扩大招募范围。
明朝还通过选拔优秀的士兵来拨给他们军职和土地,并成立了行辕、兵备道等机构来实行军事管理和监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汉英对照)(博雅双语名家名作)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汉英对照)(博雅双语名家名作)](https://img.taocdn.com/s3/m/5eb50829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c1.png)
04
VI POPULAR RESISTAN CE MOVEMENT S
05
柒变法与革 命
06
VII REFORM AND REVOLUTI ON
作者介绍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字宾四,笔名公沙,江苏省无锡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其毕生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高举现代新儒家的旗帜,创办了新亚书院,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代表著作有《钱宾四先生全集》等。
其实革命的本质,应该是推翻制度来迁就现实的,绝非是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的。
我们可说中国历史上此下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 府”,即士人政府。只许这些人跑上政治舞台,政府即由他们组织,一切政权也都分配在他们手里。
目录分析
1
壹汉代政府组 织
I
GOVERNMENT 2
精彩摘录
而且中国的立国规模,并不是向外征服,而是向心凝结。
三公、九卿,这是政府里的最高官。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长;太尉管军事,是 武官首长;御史大夫管监察,辅助丞相来监察一切政治设施。它是副丞相
而且制度是死的,人事是活的,死的制度绝不能完全配合上活的人事。就历史经验论,任何一制度,绝不能 有利而无弊。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历史上一切以往制度俱如是,当前的现实制度,也何尝不如是。
中国历史上考试与选举两项制度,其用意是在政府和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来 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这才是中国政治制度最根本问题之所在。
正因为土地私有,耕者有其田,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有兼并,才使贫者无立锥之地。以后中国历史上的 土地政策,一面常欣羡古代井田制度之土地平均占有,但一面又主张耕者有其田,承认耕地应归属民间之私产。 在这两观念之冲突下,终使土地租税问题得不到一个妥适的解决。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解读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292c1496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de.png)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解读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从政府组织、考试和选举、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役制度四个方面对中国历史上主要朝代的政治制度进行了分析和比较,阐述了其得失之处。
以下是对这本书的一些解读:
1. 政府组织:钱穆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以皇权为核心的专制制度,但在这个制度下,政府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却有着很大的差异。
例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明朝的内阁制度,都是为了加强皇权而设立的,但在实际运行中,却产生了不同的效果。
2. 考试和选举:考试和选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钱穆先生认为,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选举制度,它不仅为政府选拔了人才,也为社会提供了一个向上流动的通道。
3. 赋税制度:赋税制度是中国古代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钱穆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经历了从实物税到货币税的转变,这个转变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4. 国防与兵役制度:国防与兵役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方面。
钱穆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经历了从征兵制到募兵制的转变,这个转变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化和军事技术的进步。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政治制度史著作,对于了解中国历史和政治制度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自序、前言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自序、前言](https://img.taocdn.com/s3/m/a376c38b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02.png)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自序、前言内容简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的专题演讲合集(讲演时间1955.8),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观与比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
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
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自序一、撰写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原因一则,政治乃文化体系中一要目。
尤其如中国,其文化精神偏重在人文界。
更其是儒家的抱负,一向着重修齐治平。
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绝不该忽略中国传统政治。
辛亥前后,由于革命宣传,把秦以后政治传统,用专制黑暗四字一笔抹杀。
因于对传统政治之忽视,而加深了对传统文化之误解。
我们若要平心客观地来检讨中国文化,自该检讨传统政治,这是写中国政治制度史之第一因。
再则,政治制度必然自根自生。
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
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换言之,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
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
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
甚至不惜摧残人事来迁就制。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一面高唱民主,一面痛斥旧传统,旧文化。
试问,是否民主政治可以全不与此一民族之文化传统,只经几个人的提倡,便可安装得上呢?就历史经验论,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
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
我们若不着重本身人事,专求模仿别人制度,追随别人的人事变化而变化,那是何等愚蠢。
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
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这是写中国政治制度史之第二因。
二、著成《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的背景一九五二年三四月间,承何敬之先生之邀,讲演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https://img.taocdn.com/s3/m/9dce4428844769eae009ed47.png)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篇一: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关于《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的政府组织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表明了几个观点,一是对待中国古代政治,不能“把秦以后的政治统治,用专制黑暗四字一笔抹杀”,“我们要平心客观地来检讨中国文化”,二是要处理好人事与制度的关系,不能死搬硬套地用制度而不顾人事是否适用。
在这本十万余字的书中,作者选取政府组织、科举、兵役、赋税四个方面的政治制度,论述了汉、唐、宋、明四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得失,清朝本该也按此体例进行论述,但清朝是一个外来政权,因此钱穆先生特别强调了清朝“部族政权”的特点,也就没有按此体例论述。
汉代的中央政府实行的是“三公九卿”制,九卿是皇帝的私人机构,同时也要对宰相负责,宰相在春秋战国时是王室的管家,到后来因由私到公的演变而成为政府领袖,按照钱穆先生的观点,宰相在公私上还是分得不太清楚,一方面是皇帝的管家,另一方面又是国家公器——政府的首长;汉代的地方政府分为郡、县两级,郡守的级别与九卿等同,郡守调入中央即为九卿,郡守、县令在地方拥有很大权力,军权,财权,察举权,治民权等无所不包。
因此,中央的相权还能有效制约皇权,地方官的权限也很大,皇帝并不能形成专制。
及至唐代,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宰相实行“三权分治”,即中书省主发令,门下省有“封驳”权,而尚书省负责执行,这是一种集体宰相制,其特点是主逸臣劳。
尚书省分为六部,其排序大致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此六部制自唐代以至清代末年,推行了一千多年而未改动,只是次序略有变化。
唐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二级地方政府上加了一级观察使作为检察机构,后来演变成一级地方行政机构,以至于最后形成节度使藩镇割据,尾大不掉,唐逐渐衰弱以至于灭亡。
虽说唐代中央政府较汉代而言已从私过渡到公,在制度上有较大进步,但地方政府分级太多,尤其后来出现的节度使与中央分庭抗礼而使唐灭亡,并导致了五代十国的战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https://img.taocdn.com/s3/m/d5b4eb677fd5360cba1adb29.png)
4、尚书省与六部
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分六部: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唐开始是吏礼兵民(户)刑工;太宗时改为吏礼民(户) 兵刑工;宋朝初年吏兵刑民(户)工礼;神宗王安石改 吏户礼兵刑工,此后六部制度推行了一千多年。
政治应该分两方面讲
一是人事,比较变动 二是制度,由人创立、改订,相对比较稳定
讲一代制度,必先精熟一代人事,若离开 人事看制度,制度只是一条条条文,枯燥 乏味 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各制 度间,必然是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整体 任一制度的创立,必有渊源,有前身,渐 渐的创立,同样,任一制度的消失,必然 是渐渐变质
汉代地方政府
共分两级:郡 100多个,每个郡管辖10~20个县 县 1100~1400多个 中国历史上讲到地方行政,一向推崇汉朝。就行政区划而论。 郡长官:太守,地位与九卿平,二千石 县长官:县令 汉代官级分的少,升转极灵活。 汉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监察与被监察) 每郡每年向中央上计簿(各项统计表册),包括财政、经济、教育、刑事、 民事、盗贼,灾荒等 中央派特派员——刺史(六百石)来调查 全国分十三个区,每区一位刺史,每位刺史负责的区域不超过九个郡
中国历史上 国家政体的三次巨变
秦以前,西周、东周为封建“邦国制”:
有共主,无宪法
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郡 县制” 辛亥革命后,目标建立“共和制”
殷代官制 见《礼记曲礼篇》
六太掌六典:
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
五官司五众:
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
甲骨文中有:史、尹、籍、小臣、射马、正 等字或官名
可见汉代中央一切实际事权,照法理该在相府,不在皇室,宰相是 主事的,事情管得好与坏,责任在宰相,皇帝可以不负责任。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https://img.taocdn.com/s3/m/c04309e2f61fb7360b4c659e.png)
特点 政府 中央 地方
汉
唐
宋
明
清
由封建转为郡县, “化家为国”
整个中国古代史的 高潮,是中国历史 政治制度上一个最
大的转折
承袭旧制 散弱 国 防资源面临巨大威
胁 提倡文治
现代中国的开端, 中国传统政治开始
皇权趋向专制
全无制度,代表的 是满洲部族政权的
利益
丞相为政府最高首 领,副丞相御史大 夫,主管监察,御 史中丞打理皇宫
家,政治家
总论
1.中央政府有逐步集权的倾向 2.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政治已造成社会各阶层日趋平等 3.长治久安下的知识分子,至多只能维持上三代 4.中国政治制度日益繁密化 5。实现政治制度的简化,人的自由发展,不在于推翻,而在于建 立
思考
西方的自由思想与中国的职责思想 进士轻薄 士人政权与部族政权 变法与革命 制度、现实、理论 贤均从众
入仕
Hale Waihona Puke 自由报名,由尚书 礼部举行考试,吏 部分发任用,培养 在于门第,考察律
诗
制度愈加严格,防 县考-省试—会试, 部族政权下的考试
止作弊,考察经义 进士及第,满三年
制度
考试,入翰林院,
成为大官。考察八
股文
节制资本,土地归 租庸调制—两税制, 两税制,差役制度
农民私有,允许自 随地摊派,改收货
制定了免役钱
书政治
满汉夹用,大官多 满少汉卧碑禁令
(无言论结社出版 自由)
虽然政权开放,但 书籍昂贵,成为资 本,产生世族门第
由门第特殊阶级开 放政权,报考人数 愈来愈多,政府组
织臃肿
大门第逐步堕落, 把培养人才的机构 愚民政策,讲政权
进士轻薄,无培养 归并到考试制度中, 控制在满洲人手中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https://img.taocdn.com/s3/m/5ba4d4277cd184254b3535d9.png)
三、 宋代:
到了宋代,一段出身低微没什么文化的皇帝和地位高、学问好 的宰相们争权夺利的故事开始了。
皇权变大了。宋代也有三省,但只有中书省在皇宫里,中书省 的中书就是宰相。而与中书相对的,设有枢密院,合称两府。
不仅仅是宰相制度与唐不同,连尚书省作为行政总机关的制度, 也都破坏了。
谏官不受宰相管理。
钱穆先生称,如果说中国传统政治专制黑暗就是从清朝开始 的,还说清朝无制度,只有法术。
政令的发布也完全打乱了原有的行政体系。 寄信上谕对清代的行政伤害尤其大。 言论的控制。
没有任何一项制度和规则是无中生有,是有利无弊的。 因此向历史学习,可帮助我们鉴往知来。
分享完毕,感谢大家!
四、明代:
一个只有皇帝,没有宰相的时代——明代与清代。明代与清 代也有不同。
朱元璋不再相信任何人当宰相能不擅权,所以立下祖制不再 设立宰相。
虽然皇帝成为各部门的顶头上司,但并不是全部事情独裁的。 让太监集团掌权了,但凡想做一点事情的大臣,为了能上达天听,都必须 Nhomakorabea和太监勾结。
五、 清代: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 字宾四,江苏无锡人,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
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
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 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新亚书院即是他创办的。
成书的背景 呈现 纠正
《旧唐书·魏徵传》: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 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 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 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钱穆思想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思想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https://img.taocdn.com/s3/m/a7bc644d77232f60ddcca1f7.png)
·261·课程研究赤子 SPIRITUAL LEADERS2016年 总第383期钱穆思想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徐 硕(衡水第一中学,河北 衡水 053000)【摘要】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篇幅虽然不长但却包含了许多非常重要的命题,“皇权与相权”、“士人政权”、“法术与制度”等。
钱穆先生怀抱着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温情与敬意”为我们条分缕析了各朝制度,令人醍醐灌顶。
【关键词】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制度;思想钱穆先生作为一代国学大师,在战火烽飞的年代仍然坚持的是传统士人的“经世致用”思想,即便当时以傅斯年为主的一派认为“史学只是史料学”,钱穆先生似乎显得有些“落伍”,但是这种对于中国的历史“温情与敬意”的情怀在今天看来仍然令人钦佩。
正如钱穆先生自己说的那样:“我之一生,即常在此外患纷乘,国难深重之困境中……我之稍有知识,稍能读书求知,则莫非因国难之鼓励,受国难之指导。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则写作于抗战后,百废待兴,钱穆先生期待着从传统中国历史中寻找精华,以服务于当代政治,当然,这也是传统士人所追求的。
钱穆先生坚持认为,我国历来的制度并非全然就是落后的,古代的制度与同时期的其他国家比是先进的,甚至在今天看来仍然是有所借鉴的。
一味地学习西方、夸大西方的制度断然是不可取的。
从中国历史中寻找我国优秀的思想和制度。
钱穆先生所著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虽然没有其代表作《国史大纲》名气大,却在条分缕析中臧否中国历代政治上的制度,并且多为真知灼见,令人钦佩。
正如钱先生在书中所谈“任何一制度,绝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
所谓得失,即根据其实际利弊而判定。
而所谓利弊,则指其在当时所发生的实际影响而觉出。
” 诚然,当我们诟病某朝某代的制度时,往往会以偏概全,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地认为是好或者是不好,而忽视了时代、人事。
在一项制度初创的时候,必然是应时势而生,并且在刚刚指定的时候推动时代的发展,但是,时代是发展的,随着时代变迁,制度也有适应和不适应之说,此时若不能及时调整,便会成为“坏”的制度。
中国古时历代兵役制度
![中国古时历代兵役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b1ab1606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e4.png)
中国古时历代兵役制度1、商周时期的征兵与甲士制度我国在商、周时已经有征兵制度。
当时规定,每个部落成员在战争期间,都有当兵作战的义务。
军队的核心是王家与贵族子弟,即“三族”与“多子族”所组成。
基干力量是由平民组成的甲士。
那时作战用战车,每辆车上有驾车、持干、戈和拿弓矢的作战人员三名.俗称“三甲士”。
在每辆战车的两侧与车后,随有步兵(徒兵)几十名,由奴隶充当。
他们既是战斗员,又是侍候奴隶主的杂役。
2、战国时期的常备兵与常备兵考核制度战国时期,各国相继变法,封建经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开始建立了郡县制,兵役制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当时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
常备兵是军队的基干,他们都是应把经过考选而来。
选时相当严格。
以魏国为例:选拔武卒要求参加考选的人穿“三层之甲”,拿一张要用上百斤力才能拉开的硬弓和装有五十支箭的箭囊,扛着文,头戴铁盔,腰佩剑,带三天粮食,在半天之内走完百里路。
凡是中选的人,免除全家的赋税、徭役。
3、秦汉时期的征兵制度秦统一中国后,便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
征兵以郡县为单位,郡守有征发一郡壮丁作战的权力。
当时农民既是主要生产力,也是兵员的主要来源。
秦朝兵役和劳役极为繁重:当时全国大约有两千多万人口,而经常被征发服兵役、劳役的就有二、三百万人。
汉承秦制,当时规定不省贵贱,男子二十岁就要在官府登记。
并且根据三年耕一年储的原则,从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役,直到五十六岁止。
在适龄期间,除每年农闲受训外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每次一年。
一次在地方上,称“正卒”;一次在边疆或京城,称“戍卒”或“卫士”。
汉武帝时,出现了招募熟悉北方少数民族情况的人组成“胡骑”,招募熟悉南方越事的人组成“越骑”。
4、三国时代的世兵制度东汉后期,由于军阀割据,坞堡林立,大批农民为军阀豪强所霸占,成为依附于他们的部曲(近于奴隶的私人部队)。
很多壮丁成了地主家兵,全国征兵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
“世兵”就是父子世代为兵。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清朝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清朝](https://img.taocdn.com/s3/m/d2600306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d4.png)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2009年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钱穆。
该书是钱穆先生1952年在台北对“大一国文”课的讲稿修订而成。
书中对汉、唐、宋、明、清时期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划,评判了在中国历史上这些政治制度的功效和作用。
钱穆先生讲课时常说:“我们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看来人人都带有一个西方新马的味道。
现在我们再不能那样下去了。
我们应该多存一点中国人的味道。
”这本书就是钱穆先生用中国人自己的视角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进行解读的一个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