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理论比较研究
价值理论的比较研究
a s p e c t s o f t a r g e t ,me t ho d,s t a r t p o i n t ,p r o d u c t i o n,e x c h a n g e,d i s t ib r u t i o n,c o n s u mp t i o n,c u ̄e n e y,f o r t u n e,e —
e a c h o t h e r o n f u nd a me n t a l p r o b l e ms wh i l e r e l a t e d c l o s e l y o n g e n e r a l p r o b l e ms .W e s h o u l d i n s i s t o n Ma r x i s m E— c o n o mi c s wh i l e e n ic r h a n d d e v e l o p i t b y me a ns o f a c t i v e l y a b s o r b i n g t he me r i t s o f we s t e n r Ec o n o mi c s . Ke y W o r d s:Da s Ca pi t a l;we s t e n r e c o no mi c s ;o v e r a l l c o mp a is r o n s t ud y
价 值 理 论 的 比较研 究
王俊奇 , 蒋 勇
( 1 . 宿州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系 , 安徽 宿州 2 3 4 0 0 0 ; 2 . 天津财经大学 商学 院, 天津 3 0 0 2 2 2 )
摘要 : 通过对《 资本论》 与西方经济学的 比较研究 , 发现各相 关文献均是从 一个或几 个方面对 两者进行 比较 , 尚未进行 全
价值理论的比较研究
价值理论的比较研究王俊奇;蒋勇【摘要】通过对《资本论》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研究,发现各相关文献均是从一个或几个方面对两者进行比较,尚未进行全面深入的比较. 基于此,从目的、方法、起点、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货币、财富、经济增长、经济危机和经济制度等方面比较研究《资本论》与西方经济学理论,结论是两者在根本问题上存在对立,在一般问题上相互联系. 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同时,应积极吸收借鉴西方经济学有益成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Literatures about comparison of Das Capital and western Economics were studied and it was found that related literature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above two theories not overall, but from just one or several as-pects.On the basis of above analysis, the comparison of Das Capital and western Economics was studied in the aspects of target, method, start point, production, exchange, distribution, consumption, currency, fortune, e-conomic growth, economic crisis and economic system to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they were confronted with each other on fundamental problems while related closely on general problems.We should insist on Marxism E-conomics while enrich and develop it by means of actively absorbing the merits of western Economics.【期刊名称】《淮阴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24)005【总页数】7页(P82-88)【关键词】《资本论》;西方经济学;全面比较研究【作者】王俊奇;蒋勇【作者单位】宿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安徽宿州 234000;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天津 3002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A811.2马克思的《资本论》源于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发展历程的比较研究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发展历程的比较研究摘要: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而效用价值论是西方经济学主流学派的基础理论。
本文通过梳理和比较两种价值理论的由来及发展历程,认为二者之间存在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关系,应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立场,并吸收效用价值论的合理成分,推进劳动价值论的发展。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比较中图分类号:F0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85(2010)03-0031-04价值论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不同的学术流派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价值理论,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
对这两种价值理论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对进一步认识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正确认识和评价效用价值论,指导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两种价值论的产生背景(一)劳动价值论的产生背景15世纪英国在新航路发现后,由于市场需求的增加,羊毛价格迅速上升,养羊比经营农作物更有利。
这促使资本家和封建贵族通过暴力手段驱赶农民,圈占大片土地以经营牧场。
这就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使农民与土地分离,农民变成了一无所有的流浪者,为生活所迫不得不流入城市,进入资本家开设的工厂做工。
持续近两个世纪的圈地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学者逐渐认识到过去那种仅仅根据商品的价格差来理解利润的方法存在很多问题,于是开始从现实经济现象出发,尝试寻求一种解释价格和利润的新方法与新理论。
在探索过程中,学者逐渐发现商品交换时价格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17世纪下半叶,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最早提出劳动价值论,他在其著作《赋税论》中首次阐述了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思想。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来源》一书中进一步提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著名论断。
大卫?李嘉图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和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并对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原理作了比较透彻的分析。
斯拉法价值理论与马克思价值理论比较
或价格直接基础”的特殊形式 “ 生产价格” 的精确计算 问题 ;而马克思 的劳动价值理
论则研究 了价值 与价格 的本 质 ,揭示了价
值理论体系的第一个层次 ;古典经济学 的 价值理论研究 了第二个层次——价值 的实 体 问题 ,而新古典经济学 的均衡价格理论 则只是研究 了价值价格理论 的第 四个层次 市场价格理论 。这种六层次价值价格理论 的将古典 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 劳动价值 论 、新古典均衡价值论 和斯 拉法价值 理论
价值 理论 最为深刻 ,是关于交换价值源泉 与本质 的理论 ” 而斯拉法的价格理论 则居 ,
斯 法 值 论 拉 价 理 与马 思价 克 值理论比 较
■ 孟 奎 ’博 士 刘 永军 博 士 ( 、辽 宁省委 党校 经济学教研 部 沈 阳 1 10 0 2 10 4 、北京财 贸职 业学院金融 系 北京 10 1 ) 0 00
的最表层 , 由理性人通过市场供求关系来 “ 确定成交价格 ” 通过这种价值或价格 理论 。
的分层分析 , 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 斯
拉法 的价值理论 与新古典 的价值 理论做 了 分析 ,并统一 了分析的框架。 白暴力 ( 0 1) 为价值 的范畴 包括 21 认
三方面 内容 , 价值价格理论有六个层次 , 而
至认为斯拉法价值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价值
价值理论体 系进行 比较 。分 别研 究了在简
单再 生产 条件 下和扩大再生产条件下马克 思劳动价值理论与斯拉法价值理论的比较。 本文在研 究马克思价值 理论与斯拉法价值
理论 区 别 的 同 时 ,更 加 侧 重 对 马 克 思 劳 动
相 关 文 献 综 述
济学界一 直在相 互争论 的三大价值理 论体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比较研究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比较研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价值评估成为了投资决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特点和运营模式,选择合适的价值评估方法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比较几种常见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探讨它们的优劣以及适用场景。
一、市场比较法市场比较法是一种常见且直观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
它通过对类似企业的市场交易数据进行分析,来确定目标企业的价值。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简单易懂,适用于市场相对透明的行业。
然而,市场比较法的局限性也非常明显,因为每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单纯依靠市场交易数据难以全面评估企业的价值。
二、收益法收益法是一种基于企业未来收益预测的价值评估方法。
它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数据和市场环境进行分析,预测未来的盈利能力,并以此为基础计算企业的价值。
收益法的优势在于能够考虑到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适用于高增长行业和创新型企业。
然而,收益法对于未来收益的预测存在不确定性,需要依赖于准确的市场研究和财务分析。
三、资产法资产法是一种基于企业资产价值的评估方法。
它通过对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和市场价值进行分析,来确定企业的价值。
资产法的优势在于相对简单,适用于稳定的行业和资产密集型企业。
然而,资产法忽略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对于高成长企业的价值评估可能不准确。
四、市场倍率法市场倍率法是一种基于市场交易数据的评估方法。
它通过对类似企业的市盈率、市净率等指标进行分析,来确定目标企业的价值。
市场倍率法的优势在于简单快速,适用于市场相对透明且相似企业较多的行业。
然而,市场倍率法的局限性在于依赖于市场的情绪和波动,可能受到市场异常波动的影响。
综上所述,选择合适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需要综合考虑企业的特点、行业的环境以及评估的目的。
市场比较法适用于市场相对透明的行业;收益法适用于高增长行业和创新型企业;资产法适用于稳定的行业和资产密集型企业;市场倍率法适用于市场相对透明且相似企业较多的行业。
当然,这些方法也可以结合使用,以获取更全面准确的企业价值评估结果。
马克思价值理论和主流学派价值理论的比较分析
马克思价值理论和主流学派价值理论的比较分析经济0905 王文哲摘要:价值理论是经济学的基石,不同的学派都有自己的价值理论。
马克思所代表的劳动价值理论和主流学派代表的边际生产力理论、均衡价格理论进行了多年的理论拉锯战。
不可否认的是两种理论之间既有区别,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键字:劳动价值理论、边际生产力理论、均衡价格理论一、马克思价值理论劳动的二重性是马克思价值理论的核心,这是因为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马克思根据劳动的二重性论述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怎样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的问题,从而揭示了商品价值的实质,并阐明了旧价值转移和新价值创造的对立统一关系,奠定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基础,建立起科学、完整的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指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剥削,这一点也是被大多数人所认同的。
马克思说,价值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二、主流学派价值理论(1)、边际生产力理论分析这一理论有下列三个内容:1、要素创造的价值是其边际产品值。
其理论表示生产函数是投入与产出的线性关系,因而,投入与产出都是可以用物理量来衡量。
该理论认为三大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和土地。
边际生产力理论认为,要素的边际产品就是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所产出的价值2、追求利润最大化:报酬等于边际产品值。
在新古典生产函数基础上,销售函数-成本函数=利润函数。
在完全竞争市场下,求解利润最大化,对利润函数求导,得出生产要素的价格等于边际生产力。
由此得出,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等于生产要素的价值。
3、厂商总收入等于要素的边际产品值总和。
价值理论比较研究
价值理论比较研究姓名:钱雪方学号:20124008010专业: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摘要价值理论是一种与静态资源配置、产权关系、经济发展等研究都有关的经济学基础理论。
除了劳动价值理论以外,西方经济学界还存在多种其他价值理论,它们是效用价值论、供求价值论、生产费用价值论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现代西方经济学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学,因此对价值理论也有不同的理解。
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各自的合理性,以便为我们以后的经济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价值理论价格理论经济学一、两种不同的价值理论西方经济学中价值理论的发展史以马歇尔均衡价格理论为分界线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一个由劳动创造价值的一元价值理论向多种因素,特别是非劳动因素创造价值的多元价值理论过渡的阶段;后一个阶段是一个价格理论替代价值理论的过程。
价格理论之所以替代了价值理论,不仅与价值理论的阶级性、辩护性以及西方经济学统一价值理论体系的缺乏有直接的关系,而且与价值范畴本身的抽象性以及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有着密切的关系。
价值理论的历史命运以及价值理论和价格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中的不同地位,反映了两大经济学体系的巨大差异。
在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之后,价值理论朝着两个完全相反的方向向前发展:一个方向是马克思在吸收古典政治经济学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发展为彻底的劳动价值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另一个方向是后来的许多西方经济学家发展了价值理论中非劳动因素决定价值的观点,形成了一系列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截然不同的价值理论,并最终用价格理论取代了价值理论[1]。
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是在批判继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吸收前人所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一个丰富的宝库。
他系统地分析了价值的实体、本质、构成和价值规律,形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理论体系。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发展历程的比较研究
供求价值论
供求价值论主要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该理论认为,商品的 价值是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当供大于求时,商品价格下降;当供小于求 时,商品价格上升。供求价值论在经济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特别是在市场机制 和价格形成的分析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供求价值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主要在于其忽略了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劳动价值,可能导致价值的低估或高估。
参考内容
引言
价值论是经济学中一个基本而又重要的问题,对于理解经济现象和制定经济 政策具有关键作用。在价值论的各种流派中,劳动价值论、要素价值论、效用价 值论和供求价值论是影响最为深远的。本次演示旨在比较这四种价值论的基本原 理、概念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其异同点和优缺点,以期为深入理 解价值论提供参考。
谢谢观看
效用价值论
效用价值论主要商品对消费者的满足程度,即效用。该理论认为,商品的价 值在于它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感或效用程度。效用价值论在经济学中占据了 重要地位,特别是在市场定价和消费者行为分析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效 用价值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主要在于其主观性和不可测量性可能导致价值的不 确定性和波动性。
在现代经济学中,劳动价值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其中,斯拉法提 出了“标准商品”的概念,解决了劳动价值论中的计量难题。此外,约翰·斯图 亚特·穆勒和卡尔·马克思等也进一步发展了劳动价值论,提出了边际生产力理 论、分配理论等新的概念和观点。
二、效用价值论的发展历程
效用价值论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边际革命时期,以奥地利学派和洛桑学派为 代表。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卡尔·门格尔,他提出了“边际效用”的概念, 认为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效用水平是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的。 在此基础上,洛桑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和莱昂内尔·罗宾 斯,他们进一步发展了效用价值论,提出了“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两个概 念。
城市空间价值的城市文化资本意义——中外城市空间文化价值理论的比较研究上
CACNA围AN。
1名ENT域CITY和创新性的。
其中关键点是,这个课题的研究与思路改变了传统的方法,给我们以新的启示:一个城市研究的思想方法也应该有所创新,其中也应该包括“社会参与”、“艺术协调”和“文化感受”,城市的每一个设计思考和每一种设计结果都应该具有“城市文化资本”功能和价值,要能够让市民参与,能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艺术的享受,成为城市未来的可持续的“文化动力因”。
林奇也认为:总体设计是在基地上安排建筑、塑造建筑之间空间的艺术,“总体设计具有一种新的重要性,但却是--1"3古老的艺术”,这种文化本身必然体现文化资本张力与刚性。
他认为:“Katsura宫、意大利的广场和山镇、Bath城的新月形广场住宅、赖特的塔里埃森冬季住宅或是英格兰的城镇绿化,都是那样优美动人。
对比之下,今日美国绝大多数总体设计却是肤浅、草率而丑陋的。
”o这一评价虽然有某种偏颇之嫌,但毕竟是在强调城市总体设计艺术表现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把某种功能要素进行单纯的功能性安排。
林奇的观点告诉我们,对城市总体艺术的疏忽是一种危险的错误,缺乏总体艺术的城市,必然缺乏“城市文化资本”要素,“因为基地是环境关键之点。
它在生物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上所具有的影响远远超出它对造价和技术功能方面较明显的影响。
它限制人的作为,然而又为他们开创新的机会。
对于某些年龄组的人们——例如对于幼童——基地能成为他们那个天地的主导特征,其影响比大多数建筑长远,因为基地的组织持续几代人。
经营家园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函人们建设了城市,城市自身的演化会出具有某种反向功能的价值,即城市可以改造人,亦如上海文化、巴黎文化、纽约文化会“形塑”不同的城市人格一样,正因为城市形成不同的人格文化模式,因此而形成不同的价值与文化模式。
在这里我们分析林奇的论述,旨在说明在“城市文化资本”运作的同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经济资本的运作,经济资本是通过市场关系,用“无形”的并且是“无情的手”以资本的价值为最终目的配置与调整,“城市文化资本”运作的最终目的是创造一个健康的城市、“乐活的城市”、“充满选择机会的城市”和“人的价值最大化”的城市,使城市成为社会成员全员满意的城市,并在强调城市总体设计艺术的前提下,使城市成为更适合人居的“艺术环境体”,这既有建筑与规划学意义上的价值,更具有社会学和社会发展意义上的价值。
价值理论的发展与应用研究
价值理论的发展与应用研究随着不同社会发展的进程与现实情况的不断变化,价值理论也相应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完善。
其中包括价值理论的起源、价值观念的内涵拓展与转变、以及价值理论与实践的应用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展开,探讨价值理论的发展与应用的研究。
一、价值理论的起源价值理论是指以价值观念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学说,也是人们通过不同社会生产关系与实践经验,总结出的关于社会、生活、思想等各个方面的规律和认识。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如孔子的“仁”的道德观念,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等,都可以看作是价值理论的雏形或原型。
但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价值理论则是在18世纪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其核心是“劳动决定价值”的理论,并在20世纪被继续发展和完善。
除此之外,还有以德国哲学家康德为代表的德国哲学界的价值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性价值理论等,都展现了价值理论在不同领域与不同文化下的多样性与多元性。
二、价值观念的内涵拓展与转变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与变化,人们对于价值的认识与追求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与转变。
这些变化包括价值观念的拓展、细化、深化,以及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化等。
比如,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对于时尚、个性化、多元化等方面的价值认识和需求得到了进一步拓展与加深。
此外,不同文化和背景下的价值观也有所不同,如东方文化重视的“天人合一”、“大同共享”等,与西方文化重视的个人主义、自由、民主等,都体现出了不同价值观念与追求。
除了内涵的变化,外在环境对于人们的价值观念也有着重大的影响。
比如,现代科技的发展、社会的变革、人口增长、资源匮乏等,都会对于人们的价值认识产生影响。
这些影响潜移默化,或者明显地改变我对于某些价值的认识和追求。
三、价值理论与实践的应用价值理论在现实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有助于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方式:1.价值观教育:根据不同年龄段、地区、文化背景等,有针对性地进行价值观教育,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使其理性地认识和把握正确的价值观念。
西方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研究
西方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研究在西方经济学领域中,价值理论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经济学家们通过分析和研究价值的产生、交换和分配等过程,试图解释商品在市场上的价格形成机制,并对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理论建模。
本文将探讨西方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研究,并解析其中的几个重要观点和理论框架。
一、劳动价值论1.1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是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创立者之一。
他认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决定。
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力的使用量和时间来决定的,并且价值是通过劳动力的交换来实现的。
1.2 劳动价值论的批评然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尤其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如杰文斯和门格尔等人,认为劳动并不是决定商品价值的唯一因素。
除了劳动时间外,市场需求、稀缺性、个人感知等因素也会影响商品的价值。
二、边际效用理论2.1 杰文斯的边际效用理论杰文斯是边际效用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之一。
他认为,商品的价值是根据消费者对最后一单位商品的边际效用来决定的。
换句话说,价值取决于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程度和满足程度。
2.2 边际效用理论的发展边际效用理论随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其他经济学家,如巴斯托、帕累托等,提出了边际效用递减和边际效用曲线等概念,进一步解释了个体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变化。
三、主观价值理论3.1 门格尔的主观价值理论门格尔是主观价值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之一。
他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消费者主观评估所决定的。
根据主观价值理论,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程度和满足程度是决定商品价值的主要因素。
3.2 主观价值理论的发展主观价值理论在后续的研究中得到了更多的扩展和细化。
其他经济学家,如卢森堡、邓宁等,提出了边际效用边际成本平衡和心理价值等概念,进一步推进了主观价值理论的研究。
四、比较优势理论4.1 里卡多的比较优势理论里卡多是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之一。
他认为,商品的价值不仅受到生产所需的劳动时间影响,还受到不同国家和地区资源分布的差异影响。
价值理论的比较教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价值理论的比较教学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价值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探讨人类行为背后的价值取向和信念。
对于比较教育学而言,价值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价值观差异越来越明显,而教育则成为了传递这些差异的重要途径。
因此,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价值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了解教育中的跨文化差异,以及如何在跨文化环境中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
二、选题意义本次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价值理论在教育中的体现和影响。
具体而言,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价值理论概述。
本部分研究现有文献和研究对象的背景,系统总结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价值观特点,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价值观是如何影响教育的。
2. 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制度和政策。
本部分研究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制度和政策,探讨这些制度和政策在文化背景下的内在逻辑和理论基础。
3. 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实践。
本部分研究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实践,重点关注价值观在教育实践中的体现和影响,以及各种教育实践背后的价值取向。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1. 文献研究。
通过收集和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系统总结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价值观特点,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价值观是如何影响教育的;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制度和政策,研究这些制度和政策在文化背景下的内在逻辑和理论基础;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实践,重点关注价值观在教育实践中的体现和影响,以及各种教育实践背后的价值取向。
2. 实证研究。
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和教师对价值观的认知和理解,以及价值观在教育中的表现形式和影响。
四、研究预期结果通过本次研究,我们期望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结果:1. 系统总结和梳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价值观特点,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价值观是如何影响教育的。
2. 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制度和政策,研究这些制度和政策在文化背景下的内在逻辑和理论基础。
对马歇尔和庞巴维克价值决定理论的比较研究
经济思想史研究对马歇尔和庞巴维克价值决定理论的比较研究∗王㊀瑶内容提要:以 市场出清如何达到 为共同主题,马歇尔用均衡价格理论讨论了茶市的价格特点,庞巴维克用主观价值理论分析了马市的交易过程.问题是,将庞巴维克表转换成马歇尔图示会使人们产生新古典主义和奥地利学派价格理论 本质雷同 的认识误区.本文通过追踪被忽略的英国新教传统和奥地利天主教传统,从哲学预设和研究方法两个层面分析了均衡价格和主观价值的本质差异.结果表明:马歇尔图示实质是采用同质性个体分析得出的预先价格决定论,而庞巴维克表实质是采用异质性群组分析得出的因果价格生成论.关键词:均衡价格㊀主观价值㊀市场出清㊀边际对偶一㊁导言学术界普遍认为,19世纪70年代早期发生的价值理论中的 边际革命 敲响了古典经济学的丧钟,这使得大多数经济思想史学家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就是把门格尔㊁杰文斯和瓦尔拉斯归为一类,作为研究价值的相同方法的独立发现者.这种倾向遮蔽了这三位经济学家在理论构建的本来目的和意图方面的本质区别,也遮蔽了他们的主要作品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对后世经济思想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之间的区别.特别是,最近的研究表明,门格尔经济分析的着眼点在于对主观成本(归属理论)和非均衡条件的研究,而不是关注函数的相对最大或最小问题.其追随者庞巴维克发展了门格尔的主题,最明确地阐释了主观评价和交换过程决定价值理论的本质(埃克伦德和赫伯特,2001,第261页).另一方面,施蒂格勒对杰文斯经济学研究得出的新发现是 他对古典理论有所背离,但更多的是补充 ,因为 他的生产和分配理论 基本上是古典的 (施蒂格勒,2008,第11页).例如,杰文斯对生产成本与价值的关系问题的讨论出现在论劳动的第5章中,而不是出现在更合适的论交换的第4章中,就是因为他想更多地强调古典派的劳动成本论.根据马克 布劳格的说法, 杰文斯的劳动供给理论是他对主流新古典经济学的最重要的贡献 (布劳格,2009,第240页).马歇尔总的来说接受了杰文斯关于劳动短期供给曲线的分析,他的供求交叉模型实际上就是杰文斯关于产品边际效用和劳动边际负效用均等图示的一个翻版.庞巴维克坚决反对劳动负效用是价值决定因素的英国传统论断(详见Böh m-B a w e r k,1894).他的理由是非熟练劳动比熟练劳动更令人厌烦,但后者却比前者获得更好的报酬,这意味着以劳动强度测量生产成本与事实不符,因此,价值决定的唯一因素只能是产品的效用.从中可以看出,庞巴维克根本不相信英国学派试图讨论的劳动供给曲线的有效性,他拒绝承认个别工人通过有效变动体力劳动的数量能影响产品价格的论断,并否认负效用可以影响各种用途之间劳动服务的配置这一观点.基于此,庞巴维克批评马歇尔阻碍了英语世界的人们清晰地接纳门格尔发动的主观主义革命,特别是他通过使用供给和需求函数来解释价格形成时试图复活李嘉图的客观主义(至少在供给一方是如此),按照庞巴维克的解释,马歇尔剪刀的两边而不是一边,都基于效用的主观评价(详见德索托,2010,第61 62页).用布劳格的话来说, 英国学派试图讨论劳动的供给曲线,而奥地利人则努力要关上对这个课题研究的大门 (布劳格,2009,第241页).马歇尔则指责庞巴维克低估了其古典经济学前辈对生产成本和价值之间关系问题的讨论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他741«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8期∗王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邮政编码:100836,电子邮箱:w a n g y a o@c a s s.o r g.c n.批评庞巴维克的主观价值理论是一种 企图借助于以价值的暂时改变或短期变动的原因为基础的论点来否认关于生产成本和价值之间的关系的最后趋势或原因之原因的学说 (马歇尔,2005b,第400页),并进而指出: 庞巴维克所提出的这个论点 是没有适当根据的,即价值一般地必须由需求所决定,而不直接涉及成本,因为劳动的有效供给是一个固定不变的量.因为即使严格地规定了一年的工作时数(实际上却不然),而工作强度也仍然是有伸缩性的 (马歇尔,2005b,第200 201页).由此可以肯定,奥地利的门格尔 庞巴维克传统与英国的杰文斯 马歇尔变体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尖锐分歧.值得注意的是,以 市场出清如何达到 为共同主题,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用供求交叉的马歇尔图示讨论了茶叶(谷物)的价格决定特点;庞巴维克则在«资本实证论»中用双边竞争的庞巴维克表讨论了马市交易过程.问题是,将庞巴维克表转变成马歇尔图示后,我们会发现 主观价值理论函数 呈现出了与均衡价格理论相似的阶梯形的需求和供给函数,这一似是而非的理解难点极易造成马歇尔和庞巴维克各自的价值理论 本质雷同 的认识误区.本文的基本贡献是通过分析英国传统和奥地利传统的哲学预设和研究方法的差异来揭示马歇尔均衡价格理论和庞巴维克主观价值理论的本质上的分歧.本文的研究结论是:庞巴维克对以主观成本为基础的效用的强调和对市场过程方法的强调都与马歇尔的需求和供给分析相对立.二、均衡价格模型的理论构建1 需求函数的逻辑基础:货币购买力不变.在«经济学原理»中,马歇尔将经济科学视为仅仅是亚当 斯密所倡导的 无形之手 思想的扩展与延续.虽然新时代和新问题改变了经济分析的重点,但马歇尔仍然相信李嘉图和穆勒的价值理论分析能够经得起推敲.他还进一步地指出,新古典经济学不过是对旧有的古典学说的一种现代版本的阐释.在介绍需求理论时,马歇尔批评李嘉图和他的追随者 过于注重生产费用方面 ;他们 虽知道在决定价值上,需求的条件与供给的条件同样重要,但他们都没有十分清楚地表明这样的意思 (马歇尔,2005a,第104页).马歇尔之所以极大地强调需求,是为了修正古典学说只强调把生产成本作为价值唯一决定因素的片面观点而减少其受攻击的程度.门格尔和庞巴维克所开创的奥地利学派从未认真地提出效用衡量的问题,这表现在奥地利经济学家从整体上否定基数效用及可加的效用函数.杰文斯起初也否认人际效用比较,但后来提出了接近于用 不变的货币边际效用 衡量效用的富有启发性的新方法,马歇尔通过对杰文斯的这一方法加以改进,试图从效用的可测量性入手来构筑需求函数的理论大厦.在需求理论中,当一种物品的价格下降,会有两件事情发生:第一,该物品与消费者预算中的所有其他商品相比将变得更加便宜,消费者将用这种商品去替换其他商品(这是价格变化的替代效应);第二,因为货币的购买力提高而导致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增加,将引起消费者购买更多的包含在他的预算中的所有正常物品(这是价格变化中的收入效应).①在马歇尔的理论中,收入效应问题被巧妙地避开(参见马歇尔,2009a,第81 82页),其方法是限定所分析的商品只占消费者总支出中的一小部分.对这些商品来说,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可以被认为是接近于不变的,从而为从效用到需求的完全转移扫清了道路.忽视收入效应的逻辑推论是保持实际收入而不是货币收入与需求曲线一道不变,即货币购买力保持不变.根据弗里德曼的解释,当所分析的物品的价格变化时,货币购买力能够保持不变的唯一途径是:通过货币收入的变化或消费者在保持(以效用来表示的)实际收入不变的条件下所消费的其他物品的价格的相反运动使主体被补偿(F r i e d m a n,1949,p p.463-465).虽然在现实中,收入效应像替代效应一样是消费者行为的一个主要部分,这使得马歇尔的需求曲线没有经验的含义,但是从概念上说,马歇尔的需求曲线对于理解来说更简单,更接近于局部均衡分析的近似性精神.马歇尔界定的 消费者剩余 可以用杜普伊特的方式,把它想象为通过差别定价可以从消费者分离出来的数量.作为衡量消费者福利的有效工具,消费者剩余被普遍认为应该由边际价值曲线而非需求曲线得出.然而,考虑到 收入效应 的边际价值曲线与需求曲线并不重合.实际上,边际价值曲线总是在较低价格时位于马歇尔的需求曲线之下,而在较高价格时位于其上.结果是,用需求曲线来表示消费者剩余的收益和损失会高估价格下降所得的收益或低估价格上升所产生的损失.马歇尔通过假定 货币的边际效用恒定不变 排除了价格效应中的收入效应而只考虑其中的替代效应,这意味着 不重要商品 (马歇尔用语)的边际价值曲线与需求曲线是重合的.由此也可以推断出,马歇尔选择茶叶这样841一种 不重要的 商品,恰恰是因为在这里实际收入的变化相当微小以至于可以忽略.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从价格变化中排除了任何收入效应的可能,马歇尔对需求曲线的讨论还避开了低档商品,特别是吉芬商品.事实上正如马克 布劳格所说,无差异曲线技术(序数效用论)的优点在于,它通过 无差异 概念本身迫使我们注意商品间的相互关系(即替代性和互补性).然而,在无差异曲线方法中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之间的区别纯粹是分类学的:它给我们提供分类的盒子,但并没有告诉我们如何填满它们(布劳格,2009,第270 271页).故而我们的确可以用基数衡量效用来解释消费者行为.马歇尔实际上是继瓦尔拉斯之后清楚和准确地从效用函数导出需求曲线的第一位作者.在 货币边际效用恒定不变 的假定条件下,马歇尔将消费均衡的等边际原理(杰文斯原理)拓展为:MU x P x=MU y P y=MU z Pz =MU e,其中,MU e为不变的货币边际效用.这样,商品x的消费均衡条件为:MU x=P x MU e.从中可以看出,马歇尔是用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即不变的MU e)作为测量商品效用的标准单位.②具体地说,商品x的边际效用是与它的用MU e 衡量的价格相等的,对于实际收入的一个微小的变化,消费者总支出增加一美元按一个不变的量增加了他的总效用.这样,消费者愿意为商品x的特定数量q支付的价格直接代表了q对他的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保证,当消费者更多购买商品x 时,MU x下降.为恢复消费均衡,P x也随之下降.因此,价格下降的替代效应产生了一个负的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需要指出的是,从基础的效用曲线导出需求曲线的典型的马歇尔的方法是建立在可加的效用函数的基础之上:个人购买的每个商品的效用函数是相互无关的.一个可加的效用函数不允许考虑商品间的替代性和互补性;所有商品都被看作似乎是 独立的商品 .马歇尔虽然承认效用比较在时间之间和个人之间存在实际困难,但仍然相信 如果我们所取的平均数非常广泛的话,足使各人的个人特性互相抵消 ,特别是, 在经济学所研究的大多数事件,是以大约相同的比例影响社会上一切不同等级的人的事件,因此,由两个事件所造成的幸福的货币衡量如果相等的话,则这两个事件的幸福的多寡一般说就没有什么很大的差异.因为这个缘故,在一个市场中对消费者剩余的正确衡量才有很大的理论上的兴趣,而且会有很大的实际重要性 (马歇尔,2005a,第39㊁149页).这样,马歇尔通过回避社会中的整个收入阶级,提出适用于加总个人效用的 代表性买主假定 .这意味着,马歇尔关于消费者剩余的测量的讨论与他关于需求函数的规定是一致的,用这种方法他实现了个体剩余的可加性而没有产生总剩余如何在个人购买者中分配的问题,即个体需求可以被加总以形成市场需求曲线.2 供给函数的理论基石:劳动负效用恒定.马歇尔相信经济福利既取决于资源配置效率(边际主义),又取决于资本积累和人口增长(古典主义),故他从未放弃李嘉图 马尔萨斯式的古典信仰,这具体表现在,马歇尔师从穆勒学习经济学,通过 实际成本 的价值理论保持与古典思想的联系.马歇尔表示,根据约翰 斯图亚特 穆勒的教导,经济学起源于亚当 斯密.在斯密那里,价值必须基于生产成本,而这种观点是借助于用劳动负效用测量生产成本来论证的.亚当 斯密在«国富论»第1篇第5章提出了一种主观福利的劳动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劳动是令人厌烦的,是 辛苦和麻烦 的(斯密,2007,第26页);作为个人劳作的心理成本,劳动是负效用的单位.一种商品的价格(或 真实价值 )是由市场上在既定工资率条件下所能购买到的 辛苦和麻烦 的单位(即劳动负效用)衡量的.斯密进一步指出,一种衡量标准本身必须是不变的,以便能准确地反映所衡量的事物的变化.劳动负效用由于能随时间推移对个人的主观感受保持不变而最适合充当 真实价格 的衡量标准.布劳格指出斯密的这一论断虽然 迷惑了如此多的评论者,在这种场合却是完全合乎逻辑的 (布劳格,2009,第35页).不变的劳动负效用显然可以由一种 稳定尺度的工资单位 来表示.斯密认为,就长期来说, 谷物工资单位 比银币更加稳定(斯密,2007,第32 33页).这是因为,农业上成本降低方面的进步会被 主要农具 牲畜的价格上升或多或少地抵消,特别是,谷物作为 人民的基本口粮 其价格能支配长期中的货币工资.因此,以谷物衡量的普通劳动的工资是不随时间变化的,并且反映一种不变的劳动负效用.这也解释了马歇尔在供给理论中选择 谷物 商品的原因.在劳动分析中,杰文斯集中注意的也是痛苦或负效用成本问题.他还认为效用的尺度具有一种可以确定的零点,并且相信人的感受可从正(效用)负941«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8期(痛苦或负效用)方向加以衡量并用代数式予以表述.马歇尔用心理成本来定义真实成本反映了斯密和杰文斯对他的强烈影响: 供给主要是决定于克服不愿遭受 负商品 的心理.这种负商品通常可分为两类:劳动和展缓消费所引起的牺牲 (马歇尔,2005a,第159页).从中还可以看出,马歇尔是将心理量看作是绝对量来一般化地定义劳动的.布劳格指出: 马歇尔坚持杰文斯劳动负效用作为支配短期中生产性努力供给的重要性 (布劳格,2009,第323页).事实上,劳动就是工作的负效用,是生产过程中唯一的基本成本要素.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痛苦也在积累,因此从这个基本事实中就可以推导出一条代表成本增加的上升曲线.马歇尔正是在检验其前辈的学说时,发现了边际成本随着产出而变动的观点从而将价格和产出同时带入了价格决定过程中.根据马歇尔的观点,长期价格取决于生产成本,这种论证必须求助于他所说的 真实动力因素 ,即对商品的欲望㊁为了获得商品而不得不工作所导致的负效用.以劳动这种要素来说,工作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它带来的负效用等于工作收入带来的效用为止,这就使得负效用成了确定工资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李嘉图那里,劳动是一个创造性的要素,商品成本的源头在于创造性工作,而在马歇尔那里,所有这些都被转换为主观的特性,即劳动负效用成为测量生产成本的尺度.也就是说,人类的心智能够在数学上把商品的微小增量与价格的微小增量联系起来.马歇尔将货币成本定义为,对劳动和等待的痛苦努力所必需支付的货币额(马歇尔,2005b,第41页).无可否认的是,«经济学原理»经常给读者一种印象:是各种 真实 力量,而不是货币因素决定了经济.马歇尔是这样解释的: 如果用努力来计算的货币购买力大致不变,如果等待的报酬率也大致不变,则用货币衡量的成本和实际成本相一致 (马歇尔,2005b,第42页).实际成本与货币成本相一致反映了马歇尔 同质性行为主体假定 的预设思想(参见施蒂格勒,2008,第54页):它要求所有商品的货币成本(和价格)与其劳动的边际负效用成比例,而且还要求各种可供选择职业的边际报酬相等.这必然意味着,处于所有职业转移边际上的每个劳动者的工资水平相同,或者,除了别的以外,所有劳动者具有相同的负效用函数,否则,就不可能从两个商品的工资成本相等,推理出每个商品都具有同量的劳动负效用.当货币是所交换的两种商品之一时,有可能通过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来构建所讨论的商品的一条需求曲线.同理,当劳动是所交换的两种商品之一时,也可能通过假定劳动的边际负效用不变来构建所讨论的商品的一条供给曲线.也就是说,从边际效用分析中能导出需求曲线,同样也能从边际生产分析中导出供给曲线.在 劳动边际负效用恒定不变 的假定条件下,生产均衡的等边际原理(维塞尔定律)可表述为:M C x Px=M C y Py=M C z Pz=-MU l,其中,-MU l(>0)为恒定的劳动边际负效用.这样,商品x的生产均衡条件为:M C x=P x (-MU l).超过平均可变抵本成本的边际成本递增规律保证,当厂商更多生产商品x时,M C x上升.为恢复生产均衡,P x也随之上升.因此,价格上升与产量增加的映射产生了一条正的向上倾斜的供给曲线.生产者剩余是超过在供给曲线之上和在指示市场价格的水平线之下的大致的三角形面积.具体地说,马歇尔定义了一个工人的剩余㊁一个储蓄者剩余和一个生产者剩余,每一个都被定义为从既定数量的工作㊁储蓄或产品销售中实际所获得的收入超过个人将接受而不是拒绝为其提供服务的数量之上的差额.在这个意义上,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的价格剩余是完全相似的.由此自然得出,行业供给曲线是个人厂商供给曲线的水平加总.3 市场出清的效率检验:帕累托最优标准.马歇尔需求和供给的 交叉 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自由市场趋向于出清,为什么均衡价格一旦达到就可能是稳定的,作为信号价格如何把相关信息传送给买者和卖者.用芝加哥学派的话来说,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几乎可以解释我们所了解的关于经济体系行为的每一件事(奥弗特瓦尔德,2010,第54 55页).马歇尔的理论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自由竞争条件下的价格理论,它也隐含着相互依赖性的观点,不过该理论在瓦尔拉斯的体系中才获得了精确的表述.然而可以肯定的是,«经济学原理»试图把生产过程涉及的物质要素和人类要素从根本上统一起来,从而为不同期间的均衡概念奠定基础.只不过瓦尔拉斯处理的是一个非常宏大的问题,马歇尔却把它转化成了一个 小 问题.需求曲线的逻辑基础是商品的效用,供给曲线的逻辑基础是劳动的负效用.马歇尔通过发明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两个概念来代替效用和负效用的专用术语,借助于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来证明,一个自由的企业制度是保证社会获得超过均衡价格的最大的效用剩余(即消051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之和最大化)的资源使用方式.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表明,在完全竞争经济中,商品的均衡价格实现了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换句话说,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是对均衡价格效率的一种检验.这种检验方法通过将生产领域中的要素变量(生产契约曲线)转换为统一的产品变量(生产可能性曲线)而与交换领域进行有效衔接,即奈特的现代经济环流图( 财富之轮 )暗含其中.问题是,马歇尔的价格理论采用的是基数效用(加总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和局部均衡分析,而帕累托检验针对的是序数效用和一般均衡分析.二者是否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让我们回到推导马歇尔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时分别采用的杰文斯原理和维塞尔定律等式.杰文斯原理等式为:MU x P x=MU y P y=MU e,经变换可得:MU e=P x Py =MU x MUy=M R S x y(1)(1)式表明,杰文斯原理符合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维塞尔定律等式为:M C x P x=MU y P y=-MU l,经变换可得:-MU l=P x Py =M C x M Cy=M R T x y(2)(2)式表明,维塞尔定律符合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综合(1)式和(2)式可得:MU e=M R S x y=M R T x y=-MU l(3)从(3)式中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结论1:局部均衡分析条件下的市场出清时的价格效率得到了一般均衡分析条件下的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的检验.结论2:需求曲线的测量单位(MU e)和供给曲线的测量单位(-MU l)在市场出清时可以用统一的不变价值尺度(例如 谷物工资单位 )表示,这也意味着此时的均衡价格是一种预先决定论.上述对局部均衡条件下市场出清的效率检验表明,在«经济学原理»中,马歇尔的意图是通过寻找两种内在一致的不变价值尺度(不变的货币边际效用和恒定的劳动边际负效用)分别作为需求和供给的测量单位来构建均衡价格理论体系的.在论证过程中,马歇尔视商品具有可分性(茶叶为典型),以完全竞争状态下原子式的市场结构抽象出同质性的行为主体(代表性买主和代表性买主),并运用微分学推导出连续㊁光滑的供求曲线,最后借助于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作为测量效率(福利)的工具来讨论最大化资源配置及个体加总问题.三、主观价值理论的马歇尔图示门格尔㊁维塞尔和庞巴维克共同创建的奥地利学派建立了一种系统的经济分析方法,这种方法作为与主流新古典经济学不同的另一类思想一直流传到今天.庞巴维克继承了由门格尔和维塞尔发展的投入和产出定价的归属理论和机会成本等主观价值论主题.在«资本实证论»中,他以马市交易为例,用双边竞争和边际对偶讨论了买者和卖者的不同主观价值如何决定客观价值(或价格)的界限.其意在说明在交换中起基本作用的是买卖双方的主观因素.1 单边竞争与交易过程.庞巴维克主张用主观价值(对人类福利的重要性)和客观交换价值(购买力)来替换英国古典经济学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此外,他还建议在价格理论中应避免使用供给和需求这两个术语,因为供求平衡只是一个特殊的巧合情况, 产生这种结果的巧合的情况在经济生活中确实是很少遇见的 (庞巴维克,2009,第231 232页),更基本的要素是需求的强度和商品的效用,故而他主张分别用买主和卖主对物品与等价物的主观评价来代替需求和供给这两个词.庞巴维克认为在交换买卖中,进行交换的前提是 购买者对物品必然比对 等价物 估价估得高些,而出售者适相反 (庞巴维克,2009,第213页).在此条件下,追求利己动机的行为主体进行有利交换的原则是: 第一,只有在交换给他带来利益的时候,他才愿意交换;第二,他愿意为较大的利益不愿为较小的利益而交换;第三,如果不交换便没有利益可得,他愿意为较小的利益进行交换,而不愿意不交换 (庞巴维克,2009,第212页).简言之,第一条交换原则可表述为 宁可无交换不可有损失 ;第三条交换原则可表述为 宁愿得小利而不愿不交换 .表1是根据«资本实证论»原著修正而得的庞巴维克表.该表假定所有要交换的马匹同质,并且所有的交换主体都拥有关于市场环境的完全信息.表中的定价数值表示10个不同的买主和8个不同的卖主各自对马的主观评价程度,其中买主的主观评价强度(A1ңA10)按递减排列,这类似于马歇尔图151«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8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比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比研究【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指导。
本文通过对二者概念与内涵的辨析,探讨了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分析了影响因素。
通过研究发现,核心价值体系是理念框架,核心价值观是具体表现,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是要注重价值观培育和引导,加强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着眼于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实践中的落地和推广。
本研究旨在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为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比研究、区别、联系、影响因素、社会主义建设、启示、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比研究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坚定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对这两者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理念的本质和内涵,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更好传承和发展。
通过对比研究,可以发现体系与观念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为我们提供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对提升国家凝聚力和社会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对这两者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实质,有助于引领全社会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促进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1.2 研究背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推进,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企业价值来源及其理论研究
企业价值来源及其理论研究企业价值来源是指企业在创建和运营过程中所投入的各种资源和能力的综合体现,这些资源和能力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企业价值的来源既包括企业内部因素,也包括外部环境因素。
内部因素包括企业的资产、技术、管理能力、营销能力、人力资源等;外部因素包括市场环境、政策环境、行业趋势等。
在企业价值来源的理论方面,有几种经典的理论值得。
首先是折现现金流法,它认为企业价值来源于企业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
折现现金流法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适用于较为稳定和可预测的行业。
其次是相对估值法,它通过比较类似企业的市场表现来评估企业价值。
相对估值法简单易行,但需要注意不同企业之间的差异。
最后是期权定价法,它主要用于评估具有期权性质的企业价值,例如高风险和高收益的项目。
企业价值理论的研究对于企业发展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明确企业价值的来源有利于企业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通过强化优势资源和能力来提升企业竞争力。
企业价值评估可以帮助企业了解自身的市场定位和估值水平,为投资者提供参考。
企业价值理论的研究对于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实践应用方面,企业价值评估已经被广泛运用于投资决策、企业并购、股票发行等领域。
特别是在投资领域,企业价值评估能够帮助投资者全面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未来发展潜力,从而做出更加理性的投资决策。
同时,企业价值评估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数据获取和处理的难度较大,估值结果的主观性较强等。
展望未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进一步成熟,企业价值评估的需求将会继续增加。
未来研究可以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进一步探讨企业价值评估的理论基础,完善评估方法和模型;其次是加强对新兴行业和企业的研究,制定更加贴合实际的企业价值评估标准;最后是推进企业价值评估的国际化进程,促进国内外市场的交流和合作。
企业价值来源及其理论研究对于企业发展、投资决策以及政策制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比较的价值》学习总结
《比较的价值》学习总结
比较的价值研究总结
概述
本次研究经历让我领悟到比较的价值。
通过比较不同的事物、
概念或观点,可以深入理解它们的本质、优势和局限性。
比较不仅
可以帮助我们拓宽知识领域,还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和创新的产生。
提高分析能力
通过比较研究,我学会了更加系统地分析问题和挖掘事物之间
的联系。
比较分析可以帮助我发现问题的本质和不同方面的因素。
在法律领域中,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法律制
度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指导。
发现新思路
比较也可以帮助我发现新思路和创新的可能性。
通过比较已有
的解决方案或观点,我可以找到其优点和不足,并从中汲取灵感,
提出新的观点或解决方案。
这种创新思维对于法律领域的研究和实
践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推动法律的发展和进步。
拓宽知识领域
比较的过程也使我对不同领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通过比较研究,我了解到了不同研究方法、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等对问题理解
和解决的影响。
这种跨领域的知识积累有助于拓展个人的学术视野,提高综合素养。
小结
比较的价值在于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提升分析能力、发现新思路和拓宽知识领域。
在法律学习和研究中,比较的方法和
思维对我们深入了解法律制度、解决问题和推动法律发展的重要性
不可忽视。
不同价值理论的差异性对比
不同价值理论的差异性对比目前,整个社会科学中存在争议最多的理论莫过于价值理论,没有任何一种学说像价值理论那样,存在着如此繁多的、莫衷一是的、各自为政的观点,不同学科的价值理论(特别是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价值工程学等)在价值定义、价值判断标准、价值度量方法、度量单位、发展特性的判断标准和判断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这绝不能归咎于价值现象的矛盾性与复杂性,而只能归咎于在整个价值理论体系的内部存在着某些严重的危机,问题在于能否正确认识和圆满解决这些危机。
一、不同价值理论的差异性概述1、哲学价值论价值定义(或价值内涵):客观事物的属性对于人的肯定或否定关系价值判断标准(或价值度量标准):以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为根据价值度量方法(或评价角度):能否满足主体需要的事物为正价值,否则为零价值或负价值度量单位(或度量尺度):只有定性分析,没有定量分析,无度量单位发展特性的判断标准:社会生产力发展特性的判断方法: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思维类事物为“真”,否则为“假”;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行为类事物为“善”,否则为“恶”;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生理类事物为“美”,否则为“丑”。
2、社会学价值论价值定义(或价值内涵):事物对于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的影响程度判断标准(或度量标准):根据事物对社会的“经济发展的速度、政治文明的高度与文化进步的程度”的影响情况来确定度量方法(或评价角度):各种具体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的社会性评价指标度量单位(或度量尺度):与各种社会性评价指标相对应的量纲发展特性的判断标准:无发展特性的判断方法:无3、经济学价值定义(或价值内涵):商品的均衡价格判断标准(或度量标准):以法定货币的价值内涵为基准度量方法(或评价角度):根据商品的均衡价值与法定货币的价值比值来确定度量单位(或度量尺度):元(即货币单位)发展特性的判断标准:以商品的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情况为标准发展特性的判断方法:当商品供不应求时,商品的市场价格大于均衡价格,该商品的生产规模将会不断扩大;当商品供大于求时,商品的市场价格小于均衡价格,该商品的生产规模将会不断缩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价值理论比较研究姓名:钱雪方学号:20124008010专业: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摘要价值理论是一种与静态资源配置、产权关系、经济发展等研究都有关的经济学基础理论。
除了劳动价值理论以外,西方经济学界还存在多种其他价值理论,它们是效用价值论、供求价值论、生产费用价值论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现代西方经济学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学,因此对价值理论也有不同的理解。
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各自的合理性,以便为我们以后的经济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价值理论价格理论经济学一、两种不同的价值理论西方经济学中价值理论的发展史以马歇尔均衡价格理论为分界线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一个由劳动创造价值的一元价值理论向多种因素,特别是非劳动因素创造价值的多元价值理论过渡的阶段;后一个阶段是一个价格理论替代价值理论的过程。
价格理论之所以替代了价值理论,不仅与价值理论的阶级性、辩护性以及西方经济学统一价值理论体系的缺乏有直接的关系,而且与价值范畴本身的抽象性以及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有着密切的关系。
价值理论的历史命运以及价值理论和价格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中的不同地位,反映了两大经济学体系的巨大差异。
在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之后,价值理论朝着两个完全相反的方向向前发展:一个方向是马克思在吸收古典政治经济学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发展为彻底的劳动价值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另一个方向是后来的许多西方经济学家发展了价值理论中非劳动因素决定价值的观点,形成了一系列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截然不同的价值理论,并最终用价格理论取代了价值理论[1]。
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是在批判继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吸收前人所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一个丰富的宝库。
他系统地分析了价值的实体、本质、构成和价值规律,形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理论体系。
西方经济学中价值理论的发展,又以马歇尔为分界线,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从古典政治经济学诞生开始,到马歇尔的价格理论形成之前为止,是一个由劳动创造价值的一元价值理论向多种因素,特别是非劳动因素创造价值的多元价值理论过渡的阶段。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恩格斯、萨伊、托伦斯、约翰·穆勒、庞巴维克等,主要理论有收入或要素价值论、生产费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供求价值论等。
后一个阶段,是从马歇尔经济学大综合至今,是一个价格理论替代价值理论的过程。
从马歇尔开始,西方经济学的主流极少提及价值及价值决定或创造问题,价值论让位于价格论,价格论成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础,即使在某些场合提出一些零星的价值理论,也主要是出于反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目的,而非现代西方经济学之必需。
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歇尔、卡塞尔、熊彼特、张伯伦、凯恩斯、凯尔索等,主要理论有均衡价格论、价值无用论、创新价值论、垄断竞争价格论、寡头价格论、垄断价格论、有效需求价格论、双因素论等。
二、关于两种价值论的评述(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学派价值理论的科学成分,批判了它的庸俗成分,建立了科学的、完整的价值论。
他把价值定义为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现,一般抽象劳动的凝结。
从马克思的分析里可以看出,一个人对生产的贡献,他自己的花费就是劳动的花费。
人们在市场中的交换,从人与人之间本身贡献的角度看就是一种劳动的交换,交换关系里确实也有物,但是物的贡献、物的交换和人的贡献已经不能混为一谈。
马克思提出劳动价值论就是为了把物的作用撇开,纯粹地考虑人和人之间的贡献关系。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由这种定义,可以推论出一种如何分配才最有利于创造财富的生产力发展的分配原则——按劳动贡献分配,即在劳动者之间,谁的劳动对社会的贡献比较大,他得到的劳动成果就应该比较多[2]。
(二)西方经济学的价值理论西方经济学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而松散的名词,也可以基本认为,除劳动价值论学派之外其他西方经济学学派统称西方经济学。
其由古希腊的经济学家色诺芬的主观价值论(“吃饭的人看到桌子上摆放的盘子越多,他越容易产生吃饱了的感觉,快乐持续的时间也是这样,面前有许多道菜的人不如中等生活的人情况好”[3]到现代的信息价值论,学派众多,百家争鸣。
1.效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价值是由它的效用决定的,即由它的使用价值决定,商品价值是商品价格的基础。
但是,如果把使用价值定义为商品价值,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其无法解释寻呼机可以用来接收信息,但是由于手机的普及,人们对寻呼机的需求逐渐消失,因此,它相对于人的价值也逐渐消失,尽管它的性能依旧,使用价值不变。
二是其无法解释为什么水这样效用大的物品价格很低,而钻石这样效用低的物品价值却很高的问题。
2.供求价值论供求价值论认为,商品无所谓内在价值,商品的价格完全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来决定。
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的时候,它的价格就低;供不应求的时候,它的价格就髙。
供求价值论的偏差非常明显。
首先,它认为价格只取决于市场供求的变化,与生产费用等其他因素无关。
如果价格长时间低于生产费用,生产怎么能继续下去呢?其次,它否定商品价值对价格的作用,也就是说如果有两种商品,其中一种商品价值髙,另一种商品价值低,它们都处于供求一致时,它们价格是一样的。
这是不可能的。
例如,一种商品是黄金,另一种商品是纸张,当它们都处于供求一致时它们价格肯定不一样。
3.生产费用论生产费用论也称“三要素论”或“三位体公式”。
这种理论认为,商品价值决定于它的生产费用,而生产费用由工资、利润、地租三种收入构成的,即劳动创造工资,资本创造利润,土地创造地租。
这种理论偏差在于:一是生产费用不仅由劳动、资本、土地三个生产要素的成本工资、利润、地租构成,而且还必须有科技、管理、信息、环境等其他生产要素的成本参与构成,因为诸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
二是诸生产要素共同直接创造出了商品属性,商品属性还不一定是商品价值。
当这些商品属性符合购买者需求时,即为商品价值;否则,就不是商品价值。
例如,前面提到的寻呼机,尽管它的属性至今不变,然而今天它已不能满足人们需求,所以没有价值了。
4.边际效用价值论这种理论认为,商品价值决定于际效用。
所谓边际效用是指最后增加的一个单位的商品或劳务所具有的效用。
消费者在对某一商品的消费中所获得的效用,随其商品数量的增加而递减,显然,最后一个单位即边际单位的效用是最小的。
这种理论偏差在于把商品效用当作商品价值,尽管是边际效用,实际中也确实存在边际效用问题,然而边际效用还是效用。
商品效用即商品的使用价值不能作为商品价值,这在前面效用价值论部分已经说清了。
5.创新价值论这种理论又称自动化价值论。
它认为,社会必然建立一种新的生产组合,这种组合会自动引进新产品、引进新技术、釆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引用新的原材料、实现企业的新组合等,一切经济过程都自动化了,即非人化了,劳动者不再是价值的主要创造者,自动化成为价值的决定者。
这种理论偏差在于:一是在自动化条件下,直接操纵机器的生产工人会减少,但是工程技术人员、与生产有关的科学研究人员、生产指挥系统的工作人员等会增加,任何自动化都离不开人,他们劳动也创造价值,价值决不是只由机器或生产资料创造的;二是尽管自动化生产比一般生产劳动效率提髙许多倍,这是科技生产要素起的作用,然而再高新的科技也得由人去发明、应用、发展,因而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三是尽管自动化条件下生产劳动效率提高许多倍,然而如果商品仍不符合购买者需求,商品价值并没增加。
6.知识价值论这种理论认为,是知识创造价值,而不是劳动创造价值,不是诸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
这种理论偏差在于:一是把知识作用夸大到不应有程度。
知识是人们通过实践活动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包括科学与技术。
尽管随着科技发展,科技这个生产要素对创造商品价值的贡献越来越大,然而劳动、土地、资本、管理、信息、环境等其他生产要素的作用决不可忽略。
在当今时代中,如果缺少上述任何一个生产要素,生产活动都不可持续。
二是知识参与创造的商品属性必须满足购买者的需求,否则知识水平再髙,生产出来商品性能再好,不满足购买者需求,那么商品价值也没增加。
7.信息价值论这种理论认为,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社会,只要掌握了信息,就能创造出价值与财富。
这种理论偏差在于:把信息作用夸大到不应有程度。
信息是事物表征,是由事物发出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和信号等所包含的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产业的发展,信息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示出来。
然而,信息再重要也必须和其他生产要素结合来共同创造价值,否则只靠信息这个生产要素,根本不可能创造价值或财富。
8.均衡价值论这种理论又称均衡价格论,认为商品的价格决定于供给价格(即生产者所要求出售的价格)和需求价格(即购买者愿意接受的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也就是指这种商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相交之点表示的价格。
供给价格决定于商品的生产费用,需求价格决定于这一商品对购买者的边际效用。
均衡价格论仍有很大局限性。
一是这种理论不承认价格有其客观基础,并没揭示均衡价格本质是什么。
二是均衡价格论是讨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商品价格如何决定的问题,这个条件许多地方许多时候不具备。
三是需求量与供给量是流量,而价格是存量,流量与存量两者不应该存在函数关系,因而萨缪尔森所设想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不存在,均衡价格论缺乏理论上的严密性。
9.垄断价值论亦称垄断价格论。
张伯仑所代表的垄断价值论,研究厂商如何决定产品的销售数量和价格,不仅继承了上述均衡价格论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而且详细讨论了在非完全竞争条件下种种情况,即使在今天仍有应用意义。
此理论还指出,销售成本起着创造需求或改变需求的作用,从而在价值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
这些都比上述均衡价格论前进了一步。
然而,此理论也没回答商品价值本质是什么[4]。
三、总结(1)价值理论和价格理论都是有关市场经济系统的理论,但它们并不出于同一层面:价值理论属于基础层面,目的在于探讨隐藏在交换关系背后的神秘力量;价格理论属于应用层面,目的在于揭示市场经济的运行机理。
二者有相互联系的一面,同时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2)任何以市场经济为体制背景的经济学,特别是西方经济学,研究如何有效配置稀缺资源,客观上可以以价格理论为基础,而抛开对价值的研究。
(3)价值理论之所以在以社会生产关系运动为研究对象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显得十分重要,是因为在马克思看来,价值是商品经济社会生产关系的载体或最基本的范畴。
马克思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研究,洞察未来,揭示社会形态的演进规律,而不是在当时的经济制度下如何指导现实的经济活动,以有效地配置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