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江苏)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考点专题专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复习题及答案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复习题及答案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复习题及答案高三历史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备考导航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

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从而为现代社会的政治活动提供与教训,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展望今后命题,除继续注重上述考点外,还有可能出现一些与当今干部人事制度、机构改革、反腐倡廉等相关联的古代政治制度的新题型。

复习目标知识目标专制主义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古代重要的官制和选官制度古代其他重要政治制度能力目标I、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2、归纳汉代到元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从中掌握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3、古代用人制度与选官制度的古代演变。

4、了解明清时期的内阁制、军机处等史实,认识君主考制加强带给中国社会的影响。

5、古代中央官制与地方官制的沿革。

重点、难点、1、专制主义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科举制计划课时:二课时复习过程:专题知识归纳1、基本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它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

1)、分封制西周统治者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它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2)、郡县制春秋战国时出现,秦朝在全国推行,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取代了分封制,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权的独立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郡县制在中国被长期沿用下来,影响十分深远。

3)、“蕃汉分治”制在辽境内,居住很多民族,汉族与契丹等族在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人民的生活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异,为此实行“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它的特点是民族分治,实质是阶级统治而非民族压迫,作用是促进了契丹的发展,加速契丹封建化进程,也推动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文档: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 第1讲 Word版含答案

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文档: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 第1讲 Word版含答案

主线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为两大阶段:早期(先秦时期)国家属松散的政治联盟,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秦至清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专制制度逐步加强。

主线二秦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可分为三条主要线索:一是君主专制的逐步加强,主要体现在中央官制的演变上,实质在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变化;二是中央集权的加强,表现在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上,实质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三是选官用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演变。

一、分封制1.对象及内容: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土地和人口。

2.权利与义务:分封者与受封者之间是权利与义务关系。

3.影响: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周朝势力范围扩大;没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二、宗法制1.核心:以嫡长子继承制规定宗族内的嫡庶关系,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

2.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正妻所生的长子。

3.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宗法关系即大宗和小宗依身份等级,在各自范围内,对直系和旁系亲属族人进行统治管辖。

4.影响: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在权力继承问题上的纷争,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但易于形成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等。

三、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贵族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结构。

2.地方分权:各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尚未形成中央高度集权。

3.等级森严: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大宗、小宗之间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

1.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及影响(1)分封制的特点①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②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③纵向联系:明确周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④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分封制的影响①在西周初期的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较高的权威,周天子对诸侯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向心力。

2020江苏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点

2020江苏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点

2020江苏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点随着高考的到来,山东的文科生也开始复习历史这门科目了,历史学科的复习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知识点。

下面是小编整理分享的江苏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点,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了解宗法制的基本内容:性质: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内容:是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部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理解分封制基本内容:内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义务: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义务。

权利: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

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了解秦朝的建立与疆域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了解皇帝制度的创立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

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

这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了解秦朝的丞相、御史大夫与太尉秦朝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

在中央设立三公。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了解郡县制的建立郡县制的建立始于春秋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

郡守、县令或县长由朝廷(皇帝)任命。

郡县制的建立,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府直接有效的控制,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影响对秦朝影响: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来重要作用。

2020届(江苏)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考点专题专练:古代中西政治制度

2020届(江苏)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考点专题专练:古代中西政治制度

古代中西政治制度1.(2018江苏南京三模)“始皇时代……以一政府而辖制方数千里之中国,……凡秦之政,皆待汉行之。

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

”下列表述与此观点不符的是( )A.出击匈奴、巩固边疆B.设置郡县、管辖地方C.以吏为师、以法为教D.控制思想、文化专制2.(2019江苏泰州1月)秦以后的中国历代王朝大都试图削弱相权,直到明太祖朱元璋,终于废除丞相,亲自统领作为执行机关的六部,但是没过多久又召集殿阁大学士辅政,并在明成祖朱棣时形成了新的辅政机构——内阁。

一废一立反映的本质是( )A.避免相权威胁皇权B.发挥大臣辅政作用C.地方权力收归中央D.维护封建专制统治3.东汉时,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乡闾清议成为大族扩张势力的工具。

曹魏时九品中正制形成,中正官由政府委任,把私人品评变成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

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 )A.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B.克服了察举制的弊端C.更加注重德行的考核D.不利于选拔有用人才4.明初,设六科给事中。

史载,“明代虽罢门下省长官,而独存六科给事中,以掌封驳之任。

旨必下科,其有不便,给事中驳正到部,谓之科参。

六部之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

六科给事中的设立( )A.导致中央集权遭到削弱B.加强了对全国官员的监察C.引起中枢决策发生异变D.减少了行政决策中的失误5.(2019江苏苏北三市1月)下图是西周时期的一件青铜器,其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铭文虽然简略,但日期(甲子日)、时间(早晨)等都与典籍记载完全一致,证明了典籍记载武王克商的牧野之战确为信史。

这说明( )A.历史研究无法还原历史真相B.解释历史需要不断更换视角C.确认历史事实需要多重证据D.考证史料需图片文献相结合6.(2018江苏南京三模)“(周)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

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

(江苏)2020届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习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江苏)2020届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习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史记·晋世家》载:“(晋)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号为桓叔。

曲沃邑大于翼。

翼,晋君都邑也。

”之后,桓叔之孙晋武公伐翼,灭晋缗侯,“尽并晋地而有之”。

这说明当时( )A.诸侯争霸推动社会转型B.分封制受到较大冲击C.兼并战争促进国家统一D.王室与地方矛盾尖锐2.(2019·苏州期初调研)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第二次是刘邦封建同姓和异姓王;第三次是晋武帝封建司马氏宗室;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

这种现象说明( )A.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C.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D.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3.秦灭六国后,作出了“尺土不封”的重大选择,但六国臣民却始终怀抱着“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故国之思。

起自草莽的刘邦集团,对以朝廷制御天下颇有力不从心之感,不得不借重分封之法,用郡国并行之制。

这反映出( )A.大一统还未成为时代趋势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合理性C.中央集权制度不适应国情D.汉承秦制才是长治久安的保证4.(2019·江苏原创模拟二)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的128人中,官僚贵族子弟占69.9%,富豪占6%,平民占15.7%,贫民占8.4%。

据此可知,汉朝察举制( )A.依然是官僚贵族世袭制B.削弱了贵族身份世袭制C.大大提高官员文化素质D.有效抑制地方豪强势力5.(2019·徐州、淮安、连云港一模)西周时期一件青铜器上有一段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铭文虽然简略,但日期(甲子日)、时间(早晨)等都与典籍记载完全一致,证明了典籍记载武王克商的牧野之战确为信史。

这说明( )A.历史研究无法还原历史真相B.解释历史需要不断更换视角C.确认历史事实需要多重证据D.考证史料需图片、文献相结合6.《史记》关于商王传递顺序的记载,一直受到争议。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1.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1.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解析:①本题易错选为A、C、D的情况都是有的。错因主要 在于对三省六部制概念理解不清。②三省为中央最高中枢政务机 构,一般为中书决策,门下审核,尚书执行。六部指尚书省下属 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在 于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既有分 工,又有合作,互相牵制和监督,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和行政效 率;同时,又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 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 权。所以把其理解为中央监察机制是错误的。③防范此类错误就 要对重要概念从内涵、特点、影响等全面准确地把握。 答案:B
解析:①本题易错选为B。错因:一是对题干“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 特殊情况”的言外之意是削弱皇权理解不到位;二是对汉武帝所设中朝的 意图理解不清;三是对D项阅读不完整,仅从其前半句下结论。②这类题要 减少失误,除了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从题干到选项仔细地研读题意,无 论考查多少知识点,题目总会围绕一个核心而展开。在把握题意的前提 下,逐项筛选合乎要求的项即可。③本题A、B、C三个选项都有利于君主 专制的加强,D选项的前半部分“明初废除丞相”也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 强,后半部分“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不利于加强君 主专制;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议政王大臣 会议决定的事,连皇帝也难更改;皇权受到很大限制。是君主专制加强的 例外。
2.在比较中理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 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二者是周王朝的两大 政治支柱。
问题2 全面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理解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的概念 专制主义即君主专制,既是一种决策方式,又是一种政 治制度;中央集权是一种管理模式。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 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君主专制强调君主独尊、君权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皇 帝一人独断;中央集权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是指全国各 地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长官由中央 任命,地方必须绝对服从中央。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第1讲_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第1讲_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4· 上海高考)元代加强了对疆域的有限管理,其中管辖琉球的 机构是( D ) A.江浙行省 C.中书省 B.宣政院 D.澎湖巡检司
知识定位
调动知识
元代——行省制度——基础识记
宣政院管辖今西藏地区,中书省为元代最高行政机
构而非地方行政机构,排除B、C两项; 根据基础知识可知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琉球地区,答案选D。
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 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 而 ——丁韪良《西学考略》
为学优则仕之举。 今英、 法、 美均已见端, 将来必至推广。
材料三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
知识定位
商代——甲骨文、宗法制
辨析选项 由题干中的“‘宗’是一个会意字”“像宫室屋宇之形”等 信息可知,“宗”最有可能与供奉祖先、举行祭祀活动的祠堂、 宗庙有关,故A项正确。 “皇帝”一词最早出现于秦代;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 期,而甲骨文出现于商代,B、D两项错误; 青铜兵器与宫室无关,C项错误。
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
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C )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知识定位 封建专制主义中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影响
辨析选项
材料反映了皇帝的权力被外戚、宦官、权
臣、割据势力等控制,这些人实质上还是君主专制的
部百官,由此即可排除A、C、D三项。
特别强调
1.宋、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及演变趋势 (1)宋代设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明 代废除丞相,后设置内阁内侍机构;清代设置军机处,

2020高考历史重难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20高考历史重难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20高考历史重难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商朝的政治制度是内服(商王直接统治的地方)和外服(除商王直接统治以外的地方)制度。

西周的政治制度主要有:A:分封制,将土地人口财产和武器等分给同姓的亲族、功臣、姻亲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诸侯对周天子承担各种如军事等义务。

B:宗法制,区分大小宗,通过血缘关系和嫡长子继承制来解决贵族间的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强化王权。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A:中央集权:指全国的军政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的政治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是由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决定的。

B:皇帝制度:“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

确立家天下的皇帝继承制度。

C:三公九卿制度:三公指的是丞相(负责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太尉(负责军事);九卿是三公以下的许多重要的官员。

D:郡县制,在地方分郡县两级;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A:利用中外朝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B:设刺史监察地方,C:利用推恩令和附益法解决地方割据分裂问题,加强中央集权。

作用:巩固和汉朝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隋唐,A:三省六部制:决策机构:中书省;审核机构:门下省;行政执行机构: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B:三省相互牵制,相互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同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宋朝,A:收精兵,皇帝控制军权。

削实权,枢密院掌军权,参知政事掌行政权,三司掌财权。

制钱谷,设转运使。

B:作用,巩固封建统治,加强了皇权,改变和藩镇割据的局面,但是导致了“积贫积弱”的现象。

元朝,中央设中书省行使宰相的权力,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总的趋势:君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加强,地方削弱。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A:明太祖废除丞相,由六部分理全国政务,中国两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废除。

2020年高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复习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说文解字》中说:“宗,尊祖庙也。

”这说明维系宗法制的纽带是()A.宗教信仰B.财产制度C.血缘关系D.地域联系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追尊秦庄襄王,并通过营建极庙、陵墓、刻碑等措施反复强调其“始皇”的身份,将自己置于“帝者之祖”的位置。

其主要目的是( )A.恢复周朝的宗法制度B.强化政权的合法性C.消除前朝的政治影响D.开创新的皇帝制度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郡守)宰,不制其侯王。

”汉朝为解决这种现象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郡国并行制B.颁布“推恩令”C.设立刺史巡行郡县D.分封同姓诸侯国4.明制,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

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

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

以往,太监读书识字是被严令禁止的。

明宣宗不仅改了这个规矩,而且在他的鼓励下,宫里还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

明宣宗这一做法在当时最可能是为了()A.提高官员素质B.牵制内阁权力C.减少决策失误D.完善办事程序5.近年来,福建和台湾两岸的中华儿女定期进行祭拜“妈祖”的大型民间活动。

“妈祖”文化现象与宗法制有密切联系,在宗法制中,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 ( )A.家族等级关系B.政治隶属关系C.家族血缘关系D.既有家族血缘等级关系,又有政治隶属关系6.(明)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卷八中讲了一个宦官对权势变化的亲身体会。

嘉靖年间的一位宦官说:“我辈在顺门上久,见时事几复矣。

昔日张先生(内阁大学士中的首辅张璁)进朝,我们多要打个躬。

后至夏先生(首辅夏言),我们只平着眼看望。

今严先生(首辅严嵩)与我们拱拱手,方始进去。

”这则材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A.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B.内阁首辅在朝臣中的权威逐渐下降C.明朝的礼仪制度日益规范D.明朝宦官权势膨胀7.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还有不少学者认为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

江苏省2020版高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讲义

江苏省2020版高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讲义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挖命题【考情探究】分析解读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与演进,分为四个阶段。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以宗法制和分封制为基本内容,神权与王权结合,国家制度受到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秦统一全国后,逐步建立起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后世两千多年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从汉至元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通过调整中央官制和地方行政体制,不断强化君主专制,具体表现为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强。

明清时期,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并逐步发展到顶峰。

本专题备受高考青睐,尤其是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和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进,近年江苏高考不吝笔墨,考查形式既有选择题也有材料题,复习时要深刻理解分封制、宗法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内阁、军机处、科举制等概念。

【真题典例】破考点【专题概览】一、时空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直是江苏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

从题型看,既有选择题也有材料题。

从内容看,中央集权和专制皇权都备受出题者重视。

从命题思路看,特别要注意:一、加强对基础史实的理解,如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秦朝的郡县制,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等;二、倾向于新的命题角度,如对政治制度创新程度的考查;三、试题突出文明进步的,要求站在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角度分析问题;四、对政治文明建设中的特色内容要特别关注,如历朝历代中央对地方(尤其是边疆地区)的管辖。

【考点集训】考点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019届江苏徐州一中阶段性检测一,1)学者徐增阳在《流动与农民传统政治文化的嬗变》中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

”这主要体现了( )A.宗法血缘关系B.家国同构观念C.中央集权意识D.民族传统美德答案 B2.(2018浙江4月选考,1,2分)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

【高考复习】2020年通用版高考历史专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复习(含答案)

【高考复习】2020年通用版高考历史专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复习(含答案)

2020年通用版高考历史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复习一、选择题1.周初,周公之子伯禽被封于鲁,要求他“大启尔宇,为周室辅”。

秦朝时,殷通被朝廷任命为会稽郡郡守,警告他恪守尽忠,拱卫中央。

两者相同之处在于( )A.职位世袭的权力B.建立武装的权力C.行政管理的权力D.设置官员的权力2.西周初年,武王去世,周公辅佐成王,开创周朝大业。

战国时,魏国率先模仿西周产生了文侯、武侯和惠成王,而后,诸侯国间此风盛行。

这本质上说明( )A.魏王们非常尊崇周朝先王B.诸侯争霸,周王地位受到挑战C.各国想借此继承周王权威D.周王室衰微,宗法制趋向崩溃3.秦朝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这一做法使( )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B.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C.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D.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4.明朝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曾评价某一制度时说:“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

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这里评价的制度是( )A.宗法制B.皇帝制度C.郡县制D.三公九卿制5.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指出:“西周从政治上讲,一国无二君;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祭主。

各级宗族成员,都要以各级‘宗子’为中心,表示‘尊祖’和‘敬宗’。

”西周这样做主要是( )A.强调家族等级B.防止贵族内部纷争C.强化尊祖敬宗D.维护天下共主局面6.元朝时,“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这种变化反映了( )A.人口增加推动边疆开发B.君主专制统治更加强化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D.地方管理制度模式一致7.学者阎步克认为:以九品论人,盖源于汉末士林的月旦品题之风。

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

此材料反映( )A.民间文化性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评价B.品评官在官员选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C.士林舆论在官员选拔中起决定性作用D.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评价8.元朝在设置行省时,多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如从地理位置上将属于南方且生活习俗与四川差距很小的汉中以及安康划入陕西而不划入四川。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整合]考点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封制、宗法制1.分封制(1)目的:一是疆域空前广大,要巩固周王室的权力,二是要防止商的遗族叛乱,三是要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

(2)内容: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到各地建立诸侯国;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周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楚。

(3)作用:增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开疆拓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传播了周文化,形成统一的民族文化,为华夏民族的形成奠定文化基础。

(4)瓦解:分封制本身的弊端,随时间推移日显,周王直辖地越来越小,一些诸侯势力越来越大,维持分封的宗法血缘纽带松弛,加之周王室的衰微,导致分封制在西周末年动摇,春秋时遭破坏,战国时各诸侯国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

2.宗法制(1)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等级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确立严格的大宗与小宗体系,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称为大宗,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大宗小宗是相对的,如诸侯王对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就是大宗。

(3)作用: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将家和国联系到一起。

形成了等级森严的政治制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3)形成了一完备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以血缘为纽带,巩固奴隶主的统治。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小题模拟训练:第1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小题模拟训练:第1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从血缘意义上说,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

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

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

这一变化( )A. 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坏B. 推动礼乐制度的世俗化C. 加速王权与族权的分离D. 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2.先秦到秦汉之际的史籍对早期华夏史的书写形成一种普遍的倾向,即将传说的古帝王及其他一些有来历或无来历的部族人物,都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编制谱系,特别是大量追本于黄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

这表明了当时()A.儒家思想影响史书记载B.华夏统一的意识逐渐形成C.宗法制维系统治集团稳定D.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3.据记载,周初分封诸侯时,周天子要派人员协助诸侯运送人及一应器物,同时还要派人员协助营建封国的都城。

此做法旨在()A.提高了诸侯政治地位B.加强对诸侯的政治监督C.加强了中央集权D.解决各诸侯建国的困难4.武王伐纣后,曾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并封霍叔、管叔、蔡叔(均为武王之弟)于其地附近以为监视,是为西周第一次分封;周公平定三监之乱(三监与武庚联合叛乱)后实行第二次分封,如封武王之弟康叔于卫,封王室贵族召公于燕,封功臣姜尚于齐。

西周的两次分封均A.加速了民族交融和华夏族形成B.确保了贵族权力的有效承袭C.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与建设D.有效防止了殷商旧族的叛乱5.西周的历史文献和青铜器铭文经常记载着分封诸侯的指令,大意是:必须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也必须和当地的领袖们建立亲戚关系。

这说明分封制()A.强化了各地的风俗B.有利于不同民族的融合C.导致了西周的分裂D.以血缘关系来确定等级5.考古资料表明,西周时期,一些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其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也都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

这主要说明当时()A.礼乐制度日渐受各诸侯的冲击B.工官制实现了礼器标准化生产C.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D.华夷观念推动民族间文化交流6.史料记载:“殷民六族”、“怀姓九宗”等原属于周王室的臣民,被分封给鲁、卫、晋等,成为诸侯的臣民,但同时他们依然为周王臣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1.汉初选拔人才和委任官吏重在军功,辅之以“任子”“赀选”等。

“任子”是沿袭周朝以来的“世卿世禄制”,“赀选”是指入选者要拥有一定的资财,“军功”则要在战场上立军功。

汉初的选官制度( )A.阻断了阶层流动B.容易导致人才匮乏C.因循秦朝的旧制D.标志着官僚政治形成2.西汉初年,贾谊重申周礼的重要性,对文帝提出“定礼制”的建议,即对同姓王在制度、名号、衣饰、器物等方面提出具体的礼制来标示人们的等级身份。

这一主张( )A.希望汉代重建西周的制度B.使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C.意在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D.成为汉初政局动荡的根源3.(2018江苏赣榆模拟)元朝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设置。

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这里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表现在( )A.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B.元朝彻底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C.行省制继承了秦朝推广的郡县制D.元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4.唐高宗曾命人对《永徽律》律文进行逐条解释,撰成《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可见,《唐律疏议》强调( )A.天人感应B.法律与道德教化相结合C.三教合一D.天理与伦理道德相联系5.西周初年,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于殷商旧地,建立卫国,管理殷民七族;周公之子伯禽受封于奄国故地,建立鲁国,管辖殷民六族;成王之弟叔虞受封于唐国故地,统治夏墟。

这一举措的目的是( )A.防止宗族内部产生利益纠纷B.联合旧贵族扩大统治基础C.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巩固统治D.促进民族交流与文化认同6.(2019江苏扬州期末)钱穆认为,“周人的第二次封建,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镐京与鲁曲阜,譬如一椭圆之两极端,洛邑与宋则是其两中心”。

这一分封布局( )A.促进西周政治中心的东移B.有利于经济中心的东移C.加强周王室对东方的控制D.有效防止殷商遗民叛变7.殷商时期,人们占候云气、祭祀神灵以求福佑。

西周时期,统治者认为“天命靡常”,专门修筑灵台、设置职官观天望气,以指导政务修行。

材料体现了西周( )A.因朝代更替而否定天命神意B.利用君主集权强化祖先崇拜C.重制度人事以顺应社会变迁D.利用祭祀活动巩固宗法制度8.内容刻石名称“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

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泰山刻石“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普施明法,经纬天下”之罘刻石“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碣石刻石“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絜(洁)诚”“妻为逃嫁,子不会稽刻石得母,咸化廉清”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巡游天下,采纳齐鲁儒生刻石颂德的建议,在齐、楚旧地七处刻石。

上表是刻石部分内容。

据此可知,秦朝( )A.以法治强化伦理观念B.注重社会行为规范的建设C.对齐楚旧地恩威并施D.以神权维护统治的合法性9.元仁宗时决定实行科举考试,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重要考试内容,还确立了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分卷考试,各取二十五人的制度。

这一措施( )A.体现人才选拔地域公平B.加速元政权封建化进程C.终结蒙古贵族特权政治D.促进元朝文化学术繁荣10.“避暑山庄”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乾隆在位期间,“避暑山庄”还是重要的政治舞台,在重大政治活动、日常生活等多方面体现了游牧与农耕文化的整合。

据此推断,“避暑山庄”这一舞台有利于( )A.清朝全国性统治地位的确立B.各民族政治地位平等的实现C.长城对外防御功能的增强D.统一多民族国家局面的巩固11.(2019江苏苏锡常镇3月)唐太宗贞观三年,“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这一做法( )A.削弱了门下省审议权B.有利于决策的合理性C.一定程度上削弱皇权D.加强了尚书省执行权12.朱元璋立国不久即下令重修乡饮酒礼,并颁布到全国乡里等基层组织,将“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的“敕谕”作为乡饮酒礼上宣讲的重要内容。

其意在( )A.提高官员道德水平以整顿吏治B.改变前朝宗族秩序混乱的局面C.借助乡规民约以强化人伦秩序D.稳定社会秩序以维护自身统治13.(2018江苏南京、盐城二模)“它的设立,本是一种超常规的做法。

这个无端制、无定员、无预算,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阁的权力,造成了中国特色的机构名不副实的现象。

”材料中的“临时秘书机构”()A.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B.妨碍皇权高度集中C.削弱相权对皇权的制约D.强化君主专制统治14.(2019江苏宿迁1月)孟心史《明史讲义》载:“历代宦官与士大夫为对立,士大夫决不与宦官为缘。

明代则士大夫之大有作为者,亦往往有宦官为之助而始有以自见。

”导致明代这一现象的制度因素是( )A.皇权旁落,朝廷吏治腐败B.废除丞相,君主专制强化C.设置内阁,权力中枢内移D.权分六部,制约机制形成15.(2019江苏南京、盐城1月)《清史稿·职官志一》载:“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

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

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而军国机要综归内阁,犹为重寄。

至本章归内阁,大政由枢臣承旨,权任渐轻矣。

”由此可知( )A.清初开始设立内阁制B.翰林院成为中枢权力机关C.军机处逐步取代内阁D.内阁职权变化折射皇权加强二、非选择题(共14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朱元璋惩元末法制松弛之弊,对立法十分重视。

《大明律》分名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七部分。

在对待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十恶”的行刑上,以及秘密宗教活动的处治,比前代严厉而且残酷。

《大明律》为了限制大臣专权规定:“凡除授官员须从朝廷选用,若大臣专擅选用者斩。

”明律专列“钞法”,保障货币秩序,并且还增订了《市廛》《田宅》《钱债》《邮驿》《营造》等编。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清末新政中的修律变法改革,主要包括删改旧律、制定新法两部分内容。

删改旧律,基本完成了传统中国律法的轻刑化、人道化、平等化的改造工作;制定新法,大体完成了刑法、民法、商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法院编制法等传统中国律法所没有的法律起草工作。

经此改革,传统中国诸法合体的法律编纂体系基本被打破,初步建立较为完备的现代法律体系。

——摘编自李在全《清末修律制法述略》材料三到2010年底,中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

至此……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各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经制定……法律体系内部总体做到科学和谐统一。

——摘编自张金才《近十年来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及成就》(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明律》的主要特点。

(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同《大明律》相比,清末修律制法的特点及原因。

(7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法制建设的意义。

(3分)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1.汉初选拔人才和委任官吏重在军功,辅之以“任子”“赀选”等。

“任子”是沿袭周朝以来的“世卿世禄制”,“赀选”是指入选者要拥有一定的资财,“军功”则要在战场上立军功。

汉初的选官制度( )A.阻断了阶层流动B.容易导致人才匮乏C.因循秦朝的旧制D.标志着官僚政治形成答案 B 从材料“汉初选拔人才和委任官吏重在军功,辅之以‘任子’‘赀选’等”,以及“任子”“赀选”“军功”的标准可知,汉初选拔人才都是有一定条件的,这不利于广泛选拔人才,故选B项;“任子”“赀选”有利于贵族统治阶层,而下层民众可通过在战争中立功做官,故并未完全阻断阶层流动,排除A项;秦朝主要是实行按军功授爵,材料不能体现出汉初的选官制度沿袭秦朝旧制,排除C项;秦朝实行郡县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形成,排除D项。

2.西汉初年,贾谊重申周礼的重要性,对文帝提出“定礼制”的建议,即对同姓王在制度、名号、衣饰、器物等方面提出具体的礼制来标示人们的等级身份。

这一主张( )A.希望汉代重建西周的制度B.使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C.意在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D.成为汉初政局动荡的根源答案 C 贾谊提出“定礼制”,意在通过礼制约束同姓王,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故选C项;由材料中“定礼制”仅针对同姓王可知,不是普遍实施,因而贾谊的主张并不是重建西周的礼乐制,排除A项;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排除B项;汉初政局动荡的根源在于王国的存在,排除D项。

3.(2018江苏赣榆模拟)元朝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设置。

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这里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表现在( )A.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B.元朝彻底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C.行省制继承了秦朝推广的郡县制D.元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答案 A 结合所学可知,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管理地方,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故选A;行省有利于中央集权,但并不代表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能得到彻底解决,排除B;行省制是秦朝郡县制的重大发展而非笼统继承,排除C;秦朝的郡县制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排除D。

4.唐高宗曾命人对《永徽律》律文进行逐条解释,撰成《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可见,《唐律疏议》强调( )A.天人感应B.法律与道德教化相结合C.三教合一D.天理与伦理道德相联系答案 B 由材料信息可知,《唐律疏议》指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二者互相依存,互相配合,这是在强调法律与道德教化相结合,故选B项。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天人感应、三教合一,故A、C两项错误。

“天理与伦理道德相联系”属于宋明理学的内容,故D项错误。

5.西周初年,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于殷商旧地,建立卫国,管理殷民七族;周公之子伯禽受封于奄国故地,建立鲁国,管辖殷民六族;成王之弟叔虞受封于唐国故地,统治夏墟。

这一举措的目的是( )A.防止宗族内部产生利益纠纷B.联合旧贵族扩大统治基础C.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巩固统治D.促进民族交流与文化认同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西周初年,将王族分封到殷商、夏的旧地,主要目的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控制这些地方,巩固统治,故选C项。

材料中的举措与防止宗族内部产生利益纠纷无关,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与旧贵族的联合,故B项错误;实行分封制,有利于民族交流与文化认同,D项属于影响而非目的,排除。

6.(2019江苏扬州期末)钱穆认为,“周人的第二次封建,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镐京与鲁曲阜,譬如一椭圆之两极端,洛邑与宋则是其两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