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北方民族的马文化
“蒙古马”造型艺术特征与民族文化表意

139“蒙古马”造型艺术特征与民族文化表意赵 媛(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摘 要:“蒙古马”的称谓,源于蒙古高原地域特征和十三世纪崛起于草原深处的蒙古民族,是中国北方主要马品种之一。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草原动物题材造型中,有关于马的艺术题材可谓琳琅满目,多彩而丰富,一方面显示出草原游牧民族动物风格艺术作品特点,更多的是反映了游牧民族对马的崇拜、喜爱之情,以及马文化与草原游牧民族精神文化的承接与融合。
马造型语言之所以成为草原文化的象征符号,成为游牧民族的精神载体,就是因为它是草原艺术的典型形象,具有深远的情感意境和文化意蕴,在经久不衰的草原动物风格传承下,它用自己鲜明生动的个性体现了草原文化的精髓及时代的特征,并达到一种独特的理想审美境界。
关键词:蒙古马;造型;草原文化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18)03-139-05收稿日期:2018-07-30项目基金: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北方游牧民族马文化与马造型艺术研究”(项目编号:NJSY17667)系列研究论文。
作者简介:赵媛(1976-),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
内蒙古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
“蒙古马”,是中国北方主要马品种之一,陪伴北方草原各民族生活、游牧、征战于欧亚大陆辽阔大地上,是草原文化的凝练与象征,是游牧民族引以为豪的文化图腾。
“蒙古马”的称谓,源于蒙古高原地域特征和十三世纪崛起于草原深处的蒙古民族,他们以“马背民族”蜚声世界,蒙古族爱马、驯马、敬马,人与马的情感,深深植根于每一个人的心中。
马给予人们力量,激发蒙古人内心对自然的热情与崇敬,因而创造出马与一个民族的文化脉络,形成了马与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情节与民族精神,骏马更是蒙古族草原艺术表现的最佳载体。
有关于马造型艺术,从大的方面讲,是整个欧亚草原动物风格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马的驯化使畜牧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游牧人的迁徙使欧亚草原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同时也打通了与农耕文明的联系通道,文明地带的思想和艺术不知不觉中融入牧民的生活中。
内蒙古的传统风俗

内蒙古的传统风俗内蒙古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位于中国北方。
内蒙古拥有丰富的传统风俗文化,代代相传,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内蒙古的传统风俗。
一、蒙古包蒙古包是内蒙古传统的居住建筑,也是蒙古族人民的象征。
蒙古包是由木框架和毡子构成的,外形呈圆锥形。
内蒙古的草原上到处可见蒙古包,它不仅是人们居住的地方,更是家人团聚的象征。
在蒙古包里,人们可以享受到温暖和舒适,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快乐。
二、马术表演内蒙古是马背上的民族,马术在这里有着深厚的传统和文化内涵。
每年的七月,内蒙古都会举办盛大的马术表演活动。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精彩的马术表演,如赛马、马球等。
这些表演不仅展示了内蒙古人民的马术技巧,也体现了他们对马的热爱和崇尚。
三、蒙古族服饰蒙古族是内蒙古的主要民族之一,他们有着独特的服饰文化。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以蓝色和白色为主色调,采用宽松的设计,适合驰骋草原。
男性通常穿着长袍和宽松的裤子,女性则穿着宽松的袍子和裙子。
蒙古族的服饰不仅体现了他们的民族特色,也展示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四、蒙古族的舞蹈蒙古族的舞蹈是内蒙古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族的舞蹈通常以骑马和放风筝为主题,舞姿优美、独特。
蒙古族的舞蹈展示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也体现了他们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五、奶茶内蒙古的奶茶是当地人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饮品。
奶茶的制作方法独特,首先将茶叶煮沸,然后加入牛奶和盐,最后搅拌均匀即可。
奶茶不仅具有浓郁的香味,还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被当地人民视为珍贵的礼物。
六、民间音乐内蒙古的民间音乐丰富多样,以马头琴和蒙古大鼓为代表。
马头琴是蒙古族的传统乐器,它发出悠扬的音乐,能够让人们感受到草原的宁静和祥和。
蒙古大鼓则是内蒙古的传统乐器,它的声音雄壮激昂,能够让人们感受到草原的豪迈和热情。
七、草原婚礼内蒙古的草原婚礼是当地人民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
新娘和新郎穿着传统的蒙古族服饰,在草原上举行婚礼。
论锡尼河布里亚特蒙古族的马文化

第 18 卷第 1 期 2010 年 02 月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lunbeier CollegeNo.1 Vol.18 Published in February.2010论锡尼河布里亚特蒙古族的马文化思 (呼伦贝尔市农牧业局摘汗 海拉尔 021008)内蒙古要:呼伦贝尔是马背民族的故乡,蒙古族在马背上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马也成为蒙古族生产生活中最为亲密的伙伴。
锡尼河布里亚特蒙古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多次对马的 品种进行改良,培育出奔跑速度快、耐力好的锡尼河马,至今仍保留着养马和爱马的传统。
关键词:锡尼河;布里亚特蒙古族;马文化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601(2010)01-0001-04马文化是呼伦贝尔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 部分,它的存在使美丽的呼伦贝尔更有魅力和吸 引力,即使在工业化时代的今天,马在草原人们 的生活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通过探讨 布里亚特蒙古人与锡尼河马的关系,向世人展示 布里亚特蒙古人独特的马文化内涵。
一、锡尼河马品种的形成 呼伦贝尔是一个盛产良马的地方,著名的有 锡尼河马、三河马等地方优良品种。
锡尼河马旧 称布里亚特马,是经过素有养马经验的布里亚特 蒙古族牧民精心培育和选择,以本品种选育为主 繁育和提高,在终年放牧的粗放饲养条件下形成 的地方良种。
早在苏联十月革命时期,居住在后 贝加尔的布里亚特蒙古人来到我国索伦旗(即鄂温 克族自治旗),定居在锡尼河、伊敏河流域。
他们 带来的马匹是后贝加尔马及其改良马,体格较大, 与临近的三河马早有血缘关系。
伪满时期海拉尔 种马场在索伦旗设民马配种站,用盎格鲁诺尔曼 种马进行改良,但所产杂种马不多。
五十年代后 虽曾引用过三河马、顿河马和奥尔洛夫马等品种 进行导入杂交,但数量不多,对锡尼河马种群影 响不大。
1955 年经对锡尼河马调查后,确定它是 一个地方良种,并开始对其进行选育;1972 年又对锡尼河马作了全面调查, 并制定选育方案; 1981 年再一次对锡尼河马作了深入调查,提出了提高 锡尼河马的质量和加强育种工作的具体措施,这 些都对锡尼河马的发展和提高起了积极的作用, 1985 年 8 月 19 日正式命名为内蒙古锡尼河马。
蒙古马文化研究框架

蒙古马文化研究框架马文化现象被人们关注和研究,已是世界性课题。
马文化现象多发端于游牧民族聚居的国家与地区。
它与近几年全球性关注的游牧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蒙古民族起源于中亚蒙古高原,自古以来以游牧为生,是在马背上从远古走向文明时代的民族。
她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漫长而坎坷,辉煌而悲壮的马背民族史。
一、蒙古马文化的定义在上古时代,蒙古先民生活在广袤的蒙古高原,当他们开始游牧生产时,由于驯养了自古以来所信仰的“天使”——马以后,才有可能迅速地踏上历史文明的进程。
马在整个北方游牧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在某种程度超过了人自身。
马所拥有的与其它动物不同的自身价值——力量、速度及对人们在生活生产中的作用,使原始的蒙古先民自然产生了崇拜心理,成为整个北方游牧民族的图腾象征,而这一文化特征经过了原始氏族时的自然崇拜期、部族联盟时的人马形象的整合期和国家形成时的文化象征时期。
即自然层面——社会层面——文化层面的过渡与发展。
伴随着蒙古民族创造了悠久而灿烂的游牧文化。
蒙古马文化的研究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从原始蒙古先民马崇拜伊始对人与马之间自然形成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思维定势、审美情趣与追求等诸多现象进行系统分析,整合研究,从而充分揭示出被学术界泛指的“马背民族”的古老而神奇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从这个意义来讲,所谓的蒙古马文化,概括的说,实际上是一部反映“马背民族”——蒙古族文化史。
二、蒙古马文化研究的范畴与内容蒙古马文化研究是一种广义的文化学研究。
它是国际“蒙古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研究范畴主要是针对中亚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而言。
世界上马的产生可追溯到5000万年以前。
在我国境内最早发现的马化石为内蒙古锡盟苏尼特左旗出土的距今1000多万年前的戈壁安琪马化石。
之后,几乎在所有北方地区陆续发现了不同时代的马化石。
这充分说明,浩翰的蒙古高原自古以来就栖息和繁衍着大批的马类动物,因而被生物学界命名为蒙古马。
蒙古族赛马的简介

蒙古族赛马的简介蒙古族赛马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以下是关于蒙古族赛马的简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背景蒙古族赛马源于古代蒙古族人的生产生活实践,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竞技活动。
据史书记载,蒙古族赛马最早可以追溯到成吉思汗时代,当时赛马是蒙古族勇士展示勇气和技能的重要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蒙古族赛马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
2.比赛形式蒙古族赛马比赛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传统的是短距离速度赛和长距离耐力赛。
短距离速度赛的赛道一般长度在500-1000米之间,比赛规则要求马匹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赛道,以最快速度者为胜。
长距离耐力赛的赛道一般长度在100-200公里之间,比赛规则要求马匹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赛道,以最慢速度者为胜。
此外,还有绕桶赛、拔河赛等有趣的比赛形式。
3.骑手与马匹蒙古族赛马的骑手都是经过严格选拔的优秀骑手,他们具有高超的骑术和丰富的比赛经验。
马匹则是精选的良种马,具有速度快、耐力强等优点。
在比赛中,骑手与马匹的默契配合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4.文化意义蒙古族赛马不仅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蒙古族人民表达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通过赛马比赛,蒙古族人民可以展示自己的勇气、技能和智慧,增强彼此之间的友谊和团结。
此外,赛马比赛还是蒙古族人民庆祝丰收、欢庆节日的重要活动之一。
5.国际影响蒙古族赛马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和参赛者前来观赏和参加比赛。
特别是在内蒙古地区,每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都会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观赏赛马比赛。
此外,蒙古族赛马还在世界各地举办了多项赛事和活动,如“中蒙国际赛马节”、“中俄国际赛马节”等,这些活动为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和友谊发挥了积极作用。
内蒙古的传统节日参与蒙古族的盛宴

内蒙古的传统节日参与蒙古族的盛宴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方,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蒙古族是其中的重要民族之一。
蒙古族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节日庆典,每逢节日,他们会举行盛大的宴会来庆祝。
本文将介绍内蒙古的传统节日以及参与蒙古族盛宴的相关情况。
一、内蒙古的传统节日内蒙古地域广阔,气候多样,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也较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几个节日包括:1. 骏马会骏马会是内蒙古地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七八月间,各地蒙古族人民会陆续举行盛大的骏马会活动。
这是一项集展示、竞技、娱乐为一体的传统节庆活动,人们会骑着美丽的蒙古马进行比赛,展示他们的骑术技艺。
2. 青城庆典青城庆典是蒙古族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庆活动之一,通常在秋季举行。
这是一项丰收庆典,人们会进行赛马、摔跤、射箭等传统竞技活动,同时还有舞蹈、歌唱等表演。
3. 千里追风千里追风是蒙古族的传统马术表演,被视为内蒙古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在这个节日里,骑手们会骑着马在草原上奔驰,展示他们的马术技巧。
以上只是内蒙古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中的一部分,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庆祝方式。
而这些节日都少不了盛宴,接下来我们将重点介绍参与蒙古族盛宴的相关情况。
二、参与蒙古族的盛宴蒙古族的盛宴是他们传统节日庆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参与其中可以让人深入了解蒙古族的文化风俗。
1. 行礼在参与蒙古族的盛宴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尊重并行礼。
蒙古族有着严谨的礼仪,我们应该注意遵守。
一般来说,我们需要行三次礼,表示对主人的尊敬和祝福。
2. 享用美食蒙古族的盛宴上,美食是必不可少的。
他们以草原上丰富的牛羊肉、奶制品和米面制品为主要食材,制作出各种美味的菜肴。
我们可以品尝到烤全羊、奶茶、牛肉干等传统美食,满足味蕾的同时也感受到蒙古族的热情好客。
3. 欣赏文艺表演蒙古族盛宴上也会有精彩的文艺表演。
他们会表演传统的歌舞、音乐等节目,展示他们的文化魅力。
我们可以欣赏到婉转悠扬的蒙古族长调歌曲、热情奔放的蒙古舞蹈等,领略不同于我们平日所见的艺术形式。
感受马文化魅力弘扬蒙古马精神

参考文献
[1]李天宇.科尔沁蒙古族马鞍制作技艺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 古师范大学,2014. [2]魏伟,庞大伟.蒙古地区马镫分类浅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5(3):130-133. [3]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内蒙古自治区志: 民俗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2.
在那达慕盛会上,赛马永远是项引人关注的项目,它
实际是养马、驯马、医马的一次技术比拼,是蒙古人勇武 精神的展示,更是蒙古人爱马情感的释放和宣泄。马在这 里仿佛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也用忘我的激情和无比的欢愉 回应着草原。
从古至今,蒙古人的一生都有骏马伴随的踪影,在茫 茫大草原上以游牧、狩猎为生,马在蒙古人生产、生活中 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蒙古马背负北方 游牧民族,转牧场、寻水源、踏坚冰、拓疆土,共同度过 艰难险阻,蒙古民族马文化与能征善战的蒙古民族一同载 入史册,成为蒙古族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蒙古 族来说,马既是战胜自然的结果,也是战胜自然的有力工 具。它张扬了蒙古族的威风,增强了蒙古族的力量,开拓 了蒙古人的视野,推动了世界的文明。
马棒(图8),清代,木,长41厘米。马棒以藤条制 作,两端套银箍或骨箍,上端系牛皮绳,便于悬挂在马鞍 上或套于手腕。
马鞭(图9),清代,皮,长62厘米。羊腿柄,饰皮 穗,由36根牛皮条编制而成。做工精巧,是蒙古族策马用 具。
马鞭主要由鞭把儿、鞭子和鞭扣绳等3个部分组成。从 制作材料来看大致分为木制、皮制、竹制等3大类。用兽皮 皮条夹红绿粗皮革编成鳞纹、万字、吉祥等图案,坠着几 层皮条破成的穗的鞭子叫编制的鞭子(米拉鞭)。有用三 股熟皮条拧成的,长约一尺(0.33米),末梢接一截皮筋 做细鞭梢儿,把粗端绑在红柳鞭杆上的鞭子叫作熟皮马鞭 (苏日鞭)。马鞭:根据不同的马术项目,分为赛鞭、障 碍鞭和盛装舞步鞭等。
蒙古骑大马风俗

蒙古骑大马风俗
蒙古骑大马的风俗主要指的是赛马,这是草原上最激动人心的传统体育娱乐活动。
蒙古族素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长期游牧生活锻炼了他们的骑马技艺。
其儿童从五、六岁起就学习骑马,到十一、二岁就要随大人骑马放牧,十五、十六岁时就可进行马上战斗。
赛马分为赛走马和赛快马两类。
赛程最短16公里,最长60公里,一般都是三、四十公里。
赛走马,既赛快、更赛美,包括赛马的外貌、走路奔跑的姿态美不美,马的鞍子、赛手的穿戴和姿势美不美。
赛快马,是不备鞍辔的骣骑直赛,以赛速度为主。
弘扬蒙古马精神先进人物事迹

弘扬蒙古马精神先进人物事迹蒙古马是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一种优秀马种,以其勇敢、坚韧和适应力强而闻名。
蒙古马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奋发向前、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为了弘扬蒙古马精神,许多先进人物以自己的坚韧努力和不懈奋斗,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些先进人物的事迹,感受他们身上所散发的蒙古马精神。
一、王海林:马匹保护事业的倡导者王海林是一位热爱马匹的研究员,他一直致力于蒙古马的保护与研究工作。
他深知蒙古马是我国北方草原地区重要的生态资源,也是人类文明的珍贵遗产。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等原因,蒙古马的数量逐渐减少,濒临灭绝的危险。
为了保护蒙古马,王海林投身于马匹保护事业,他不断开展科学研究,探索蒙古马的繁育、饲养和保护技术。
同时,他还积极倡导保护蒙古马的意识,组织开展相关的宣传教育活动,使更多的人了解、关心和参与到蒙古马保护事业中来。
王海林的坚持和努力,为蒙古马的保护和传承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事迹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到这个伟大的事业中。
二、赵明:草原马文化的传承者赵明是一位蒙古族青年,他从小对蒙古马文化情有独钟。
他深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蒙古族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因此,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从事蒙古马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工作。
赵明先后走访了许多蒙古族牧民家庭,深入了解他们与蒙古马的密切关系。
他收集整理了大量关于蒙古马的传统知识和技艺,编写了一本关于蒙古马文化的专著,并在各种学术会议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他还积极组织草原马文化的展览和演出活动,向更多的人展示了蒙古马的魅力与价值。
赵明的努力为蒙古马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事迹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到这个伟大的事业中。
三、李刚:草原马运动的推动者李刚是一位马术运动的热爱者,他深知蒙古马是马术运动的宝贵资源。
他积极参与各种马术比赛和活动,多次获得草原马运动的冠军。
然而,他并不满足于个人的成就,而是希望能够推广和发展草原马运动。
他积极参与马术俱乐部的建设和管理工作,组织培训和比赛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草原马运动中来。
内蒙古的赛马文化观赏草原上的比赛

内蒙古的赛马文化观赏草原上的比赛内蒙古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以其广袤的草原和丰富的牧民文化而著名。
其中,赛马文化作为内蒙古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草原上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人们举办着各种形式的赛马比赛,既是一项传统的运动,也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式。
赛马文化在内蒙古有着悠久的历史。
几百年前,当时的游牧民族就开始在草原上举行各种竞技活动,其中赛马比赛备受关注。
这些比赛既是衡量骑手和马匹实力的竞技项目,也是展示文化内涵和精神风貌的场合。
如今,这种传统悠久的赛马文化仍然在内蒙古广泛存在,每年吸引着大量的观众和参赛者。
内蒙古的赛马比赛通常在开阔的草原上举行,这样既有利于赛马的奔驰,也能让观众们亲身感受到草原的魅力。
比赛一般分为长跑、短跑和障碍赛等不同项目,骑手们在马背上竞技,马匹飞奔在草原上,给人一种疾驰如风的感觉。
观众们都聚集在赛道两边,为参赛者加油助威,同时也欣赏着优美的赛马动作和草原的壮丽景色。
除了赛马比赛,内蒙古的赛马文化还包括丰富多样的草原文化表演。
这些表演有时与赛马比赛同时进行,为整个活动增添了更多的乐趣和娱乐价值。
例如,表演者会展示马上驰骋的技巧,或是进行马上的杂耍表演,展示马和人的紧密配合和默契程度。
观众们除了能够欣赏到精彩的比赛,还能够感受到内蒙古特有的民俗风情和独特的赛马文化。
赛马文化也为内蒙古带来了经济和文化的双重效益。
每年,数以万计的游客和赛马爱好者从世界各地来到内蒙古,他们不仅为此次比赛提供了观赏和支持,还为当地的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同时,赛马文化也成为内蒙古的一张文化名片,为当地的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总之,内蒙古的赛马文化是这片土地上独一无二的风景。
通过赛马比赛和相关的文化表演,人们既能够感受到草原的壮美和纯净,又能够领略到骑手和马匹的风采。
这一传统悠久的赛马文化不仅成为内蒙古的一种特色,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式。
让我们一起走进内蒙古的草原,感受赛马文化的魅力!。
蒙古马精神名词解释

蒙古马精神名词解释
蒙古马精神是指蒙古马在蒙古族文化中所象征的价值观和特质。
蒙古马是蒙古族民族骑马生活的象征,被广泛认为是勇敢、自由、坚
韧和适应力极强的象征。
蒙古马精神象征了勇敢和坚韧。
蒙古马生长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面对寒冷的草原和艰难的旅途,它们展现出了坚强的意志和抗压能力。
这种精神一直被蒙古族人民所推崇和崇尚,也成为他们克服困难和困
境的激励。
蒙古马精神还象征了自由和独立。
蒙古马生活在广袤的草原上,
具有自由奔放的天性,代表了蒙古族人民追求独立和自由的精神。
蒙
古马的独立性和强烈的生存本能也深刻地影响了蒙古族人民,使他们
倡导自主和坚持自己的信念。
蒙古马精神还体现了适应力极强的特质。
蒙古马适应草原环境的
能力非常强,不仅能够忍受严寒和干旱,还能够在草原的不同地形和
条件下生存和奔跑。
这种适应性使蒙古马成为了无数蒙古族牧民生活
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他们面对各种挑战和困境时的典范。
作为一种象征,蒙古马精神承载了蒙古族人民对自由、勇敢和坚韧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自主和适应力的重视。
蒙古马精神的存在与延续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符号,更是一种所信仰和传承的民族精神,它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马术体验介绍

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马术体验介绍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是中国最大的草原地区之一,以其辽阔的草原景观和独特的民俗风情而闻名。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人们可以领略到草原风情,体验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
而其中,草原马术作为一项重要的传统体育项目,在当地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马术体验。
一、马术文化的源远流长内蒙古地区是中国马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马术传统。
草原上的马儿被视为一种财富和荣耀的象征,人们对马的驯养、骑术技巧和马术运动相当重视。
呼伦贝尔草原作为内蒙古的一张名片,不仅有着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还有着丰富的马术资源,成为马术爱好者追逐梦想的圣地。
二、马术体验的项目和设施在呼伦贝尔草原,有许多专门的马术体验项目和设施,供游客选择和参与。
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马术爱好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马术体验项目:1. 马术表演:每天都会有专业的表演团队在大草原上进行精彩的马术表演,展示各种马术动作和技巧,同时配合着民族舞蹈和音乐,给游客带来视听的双重享受。
2. 马术课程:草原上的马术学校提供各种级别的马术课程,包括初级骑术、高级技巧训练和马匹管理等。
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游客能够逐步掌握马术的基本技能和知识。
3. 马术试驾:对于那些有一定骑术基础的游客,可以参与马术试驾活动。
在教练的指导下,亲自驾驭马匹在草原上畅快奔驰,感受马背上的风速与自由。
4. 马术露营:呼伦贝尔草原还提供独特的马术露营体验。
游客可以在特定的露营区域搭建帐篷,并与自己喜欢的马匹相伴入睡。
早晨,骑着自己喜欢的马匹漫游在草原上,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三、马术体验的文化魅力在呼伦贝尔草原进行马术体验,除了能够感受到骑马的乐趣外,还能体验到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民族传统。
草原上的马术表演和赛事,经常融入了蒙古族的传统元素,游客可以欣赏到原汁原味的蒙古民族舞蹈、歌曲和胡琴演奏。
同时,也可以品尝到正宗的蒙古族美食,了解他们的生活习俗和传统手工艺。
内蒙古人的风俗

内蒙古人的风俗内蒙古是中国境内的一个自治区,位于我国的北部边疆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而备受关注。
内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也是这片土地上重要的一部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内蒙古人的风俗吧。
1. 女子头巾在内蒙古,女子头巾是非常常见的装饰品。
不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节日庆典上,内蒙古的女性都会戴上头巾。
头巾的颜色和款式代表着女子的不同身份和地位。
有些头巾还会配上银饰、珠子等装饰品,更加彰显了女性的美丽和魅力。
2. 骑马技艺内蒙古是一个草原地区,马是内蒙古人民生活中重要的交通工具和生产工具。
因此,骑马技艺在内蒙古地区被广泛传承和发展。
内蒙古的男子从小就开始学习骑马,掌握了独特的马术技巧。
在一些重要的节日和庆典上,内蒙古的人们会举行盛大的骑马表演,展示他们娴熟的马术技艺。
3. 蒙古包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物之一。
它是由木框架和毡制成的圆顶帐篷,内蒙古的人们常常居住在这样的蒙古包中。
蒙古包有着良好的保温性能,可以抵御严寒的气候。
同时,蒙古包也是内蒙古人民的象征,它代表着他们淳朴、勤劳和坚韧的精神。
4. 羊肉食品内蒙古地区的主要农牧业为畜牧业,羊肉是内蒙古人民的主要食品之一。
内蒙古的人们擅长制作各种美味的羊肉食品,如烤全羊、炖羊肉等。
这些食品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富含营养,能够满足内蒙古人民对高能量食品的需求。
5. 舞蹈表演内蒙古地区有着独特的舞蹈表演文化。
内蒙古的人们喜欢跳舞,舞蹈是他们表达情感和传递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内蒙古的舞蹈动作优美、热情奔放,常常以马为主题,展现出内蒙古的草原风情和民族特色。
6. 驼铃驼铃是内蒙古地区的一种特色乐器,它由铜制成,外形像一个小铃铛。
内蒙古的人们喜欢用驼铃作为伴奏乐器,配合歌曲和舞蹈表演。
驼铃的声音清脆悦耳,能够给人带来愉悦的感觉,也是内蒙古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7. 饮食习惯内蒙古地区的人们有着独特的饮食习惯。
他们喜欢喝奶茶,尤其是盛夏季节时,一杯凉爽的奶茶能够消暑解渴。
内蒙古乌兰牧骑 中国文化

内蒙古乌兰牧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
它是内蒙古自治区国家大型歌舞团体,于1957年成立。
乌兰牧骑以传播草原文化为宗旨,通过歌舞、音乐、马术等艺术形式展现内蒙古草原的风土人情和牧民文化。
以下是乌兰牧骑在中国文化中的一些特点和意义:
1. 草原文化的代表:乌兰牧骑是中国草原文化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草原元素,展示了内蒙古地区丰富的民俗文化和牧民生活。
2. 集体创作和表演:乌兰牧骑的演出以集体形式为主,强调合作、团结和协调。
舞蹈、音乐、唱词、服饰等元素相互融合,展现了内蒙古特有的艺术风貌。
3. 唱词和口传文化:乌兰牧骑的演出中常常伴有唱词,体现了内蒙古的口传文化和民族音乐的独特风格。
唱词中经常涉及草原风光、牧民生活、英雄事迹等主题。
4. 马术表演:马匹在乌兰牧骑的演出中占有重要地位,展示了内蒙古地区悠久的马文化。
马术表演包括马群奔驰、马背功夫、草原马上阳关、文艺马术等,通过高超的技艺展现了马匹的力量和美感。
乌兰牧骑通过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向世界展示了内蒙古地区的民族文化和草原风情。
它不仅是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文化品牌。
哲里木赛马节介绍

哲里木赛马节介绍哲里木赛马节,是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著名的传统节日,也是当地牧民们热情洋溢的盛大庆典。
每年的冬季,当雪花纷飞,大地一片银装,呼伦贝尔的草原上就会举办这场令人期待的赛马盛会。
在哲里木赛马节的前夕,整个草原上弥漫着一种喜庆的氛围。
牧民们忙碌地准备着各种庆祝活动,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草原上燃起了篝火,热闹非凡。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准备好自家最好的赛马,以备比赛之用。
赛马节的当天,整个赛场都被人们所包围。
人们身着传统的蒙古族服装,带着笑容,带着期待,聚集在一起,共同见证这一盛大的时刻。
音乐声响起,灿烂的焰火在天空中绽放,预示着比赛的开始。
首先进行的是赛马的展示环节。
牧民们骑着华丽的装饰的马匹,在赛场上炫耀着他们的马术技巧。
马儿奔跑在草原上,蹄声阵阵,仿佛与大地融为一体。
观众们为他们的表演喝彩,掌声不断。
接下来是比赛环节,让人们最为期待的时刻。
各家牧民带着自家的马儿,迎接挑战。
毫不畏惧,他们奋力驱驰,马蹄踏破云霄,速度之快令人叹为观止。
观众们在赛道两旁欢呼着,为他们加油助威。
比赛中的一幕幕令人难以忘怀。
有的马匹在比赛中展现出卓越的速度和耐力,让人们为之惊叹;有的马匹则展现出出色的马术技巧,如行云流水般的灵动。
每一匹马都充满了力量和生命力,让人们感受到草原的魅力。
除了比赛,还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表演。
蒙古族的传统歌舞、赛马表演等节目轮番上演,将整个赛场气氛推向高潮。
观众们沉浸在音乐和舞蹈的美妙中,感受着蒙古族独特的文化魅力。
哲里木赛马节不仅仅是一场赛马盛会,更是牧民们心灵的寄托和情感的宣泄。
牧民们在这里表达了对草原的热爱和感激之情,也展现了他们对马匹的深厚情感。
这个节日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草原的壮美,也让人们更加了解和尊重这片土地上的生活。
哲里木赛马节是呼伦贝尔的骄傲,也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张名片。
这个节日凝聚了人们的热情和努力,让世界看到了内蒙古的美丽和多样性。
每年的赛马节,都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他们在这里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文化和风情。
鄂温克族与中国北方的骑马文化

鄂温克族与中国北方的骑马文化中国北方的骑马文化源远流长,而鄂温克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也有着深厚的骑马文化底蕴。
在中国北方的广袤草原上,鄂温克族人与马儿建立起了一种特殊而深厚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
鄂温克族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长期以来依靠马匹在草原上生活和繁衍。
对于鄂温克族人来说,马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他们的朋友、伙伴和家人。
鄂温克族人与马儿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深厚的情感纽带,他们相互依赖、相互扶持,共同面对草原上的艰辛和挑战。
在鄂温克族的传统文化中,马被视为神圣的存在,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和象征。
鄂温克族人的骑马技艺在中国北方乃至整个世界都享有盛名。
他们擅长驾驭马匹,熟练地驰骋在广袤的草原上。
鄂温克族人的骑马技艺不仅仅是一种运动和娱乐,更是一种传统技能和文化传承。
他们通过骑马表演、赛马比赛等形式,将自己的骑马技艺展示给世人,传承和弘扬着鄂温克族的骑马文化。
鄂温克族的骑马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在鄂温克族的传统文化中,骑马被视为一种勇敢、自由和坚韧的象征。
鄂温克族人通过骑马表达自己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同时也表达对草原生活的热爱和崇敬。
他们相信,只有与马儿紧密联系,才能真正感受到草原的魅力和生命的力量。
鄂温克族的骑马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北方其他地区的骑马文化发展。
在中国北方的许多地方,人们也热衷于骑马运动和骑马表演。
这些地方的骑马文化与鄂温克族的骑马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和影响。
鄂温克族人通过自己的骑马技艺和文化传承,将骑马这种活动推广到了更广泛的范围,丰富了中国北方的骑马文化内涵。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鄂温克族的骑马文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骑马逐渐被取代和淡忘。
鄂温克族的年轻一代更多地选择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对于骑马文化的兴趣和热爱逐渐减少。
这对于鄂温克族的骑马文化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困难。
蒙古马精神演讲稿。

蒙古马精神演讲稿。
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蒙古马精神”。
蒙古马是我国北方地区一种独特的马种,它以其勇敢、坚韧和顽强的精神而闻名于世。
蒙古马精神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它不仅是蒙古族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我们每个人可以学习和借鉴的精神力量。
蒙古马精神体现了勇敢和坚韧的品质。
蒙古马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面临着严寒、饥饿和野兽的威胁,但它们从不畏惧,勇往直前。
无论是在草原上奔驰,还是在艰难的战争中作战,蒙古马都展现出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
这种勇敢和坚韧的品质不仅仅是蒙古马的特点,更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蒙古马精神教会我们永不放弃的信念。
蒙古马在长途跋涉中常常面临无尽的困难和痛苦,但它们从不轻易放弃。
无论是在跨越无垠的草原,还是攀登险峻的山岭,蒙古马都展现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它们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信念,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迎接挑战。
蒙古马精神教会了我们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坚持下去,永不放弃。
蒙古马精神还强调了团结和互助的重要性。
蒙古马生活在群体中,它们相互依靠,共同应对困难。
当一匹蒙古马受伤或疲惫时,其他马会停下来等待它恢复体力。
这种团结和互助的精神在蒙古马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它们告诉我们,只有团结一致,互相支持,才能战胜困难,实现更大的目标。
蒙古马精神还强调了自由和奔放的生活态度。
蒙古马在广袤的草原上自由奔驰,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它们不受拘束,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这种自由和奔放的生活态度告诉我们,人生应该充满激情和活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不被束缚和局限。
蒙古马精神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教会了我们许多宝贵的人生智慧和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可以从蒙古马精神中汲取力量,面对困难和挑战。
勇敢、坚韧、永不放弃、团结互助、自由奔放,这些都是蒙古马精神所体现的宝贵品质,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追求和学习的精神力量。
让我们以蒙古马精神为榜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内蒙古春节套马杆起

内蒙古春节套马杆起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过年前夕,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都会上演一场热闹非凡的春节庆祝活动。
而在内蒙古,有一项独特的传统活动——“套马杆起”。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一有趣的节日活动。
关于“套马杆起”“套马杆起”是内蒙古地区的一项传统民间游戏,也是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
它通常在正月初二或初三举行,包括许多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游戏环节。
游戏规则在游戏开始前,人们会在广场或者宽敞的草原上搭起一个高大的竿子,竿子的顶端装有黑色的马鞍。
竿子的高度会根据参与者的数量和实际情况而定,一般来说大约有7到10米不等。
参与者分为两队,各自排成一条直线站在竿子的两边。
接着,他们将扔起一块布条,在空中旋转一周后,尽量将其套在马鞍上。
身手灵巧、眼力敏锐的人们往往能够成功套到布条,而套到布条的人所代表的队伍则可以获得胜利。
活动意义内蒙古地区有着深厚的马文化,套马杆起活动就是对马这种神圣动物的一种崇敬和纪念。
此外,这项活动还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团结,培养参与者的勇气和智慧。
对于内蒙古人民来说,这个传统活动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们欢度春节的一种方式。
每年春节期间,无论天气如何,都会有许多人参与到套马杆起的游戏中,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乐趣。
结语“套马杆起”是内蒙古地区独特的春节传统活动,通过参与者的努力和智慧,将布条套到竖立在高杆上的马鞍上。
这项活动代表着对马文化的崇敬,也是内蒙古人民欢度春节的一种方式。
无论是内蒙古人还是游客,都可以在春节期间亲身参与这一神秘而有趣的活动,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乐趣。
让我们一起期待下一个春节,在内蒙古的广场上,套马杆起,共同欢度这一特殊的节日!。
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的北方边疆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民族自治区之一。
内蒙古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包括蒙古族、汉族、回族、满族等多个民族的文化传统。
这些民族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传承与变迁。
内蒙古的民族文化传承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蒙古高原。
蒙古族是内蒙古最大的民族群体,他们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崇尚勇敢、坚毅的精神品质。
传统的蒙古族文化集中在牧民生活、家族制度和马文化上。
在牧民生活中,蒙古族人民依靠畜牧业生活,他们以牛羊马作为主要的生活资料,牧民们在草原上放牧、繁衍生息。
这种生活方式形成了独特的草原文化,蒙古包、哈达、奶茶等传统的生活方式仍然在内蒙古广泛存在。
蒙古族的家族制度是其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族人民注重家庭和血缘关系,家族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蒙古族人民有着严格的家族规矩和道德准则,这些准则团结了他们的家庭和社区。
马文化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内蒙古民族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
蒙古族人民自古以来就骑马作战,他们熟练驾驭马匹,在战争和狩猎中发挥重要作用。
马哈萨尔和赛马等传统活动仍然在当代内蒙古得到保留和发扬。
随着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内蒙古的民族文化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的牧业经济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一些传统的生活方式逐渐被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所替代。
不少年轻人选择了离开草原去城市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这导致一些传统的技艺和文化知识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内蒙古的民族文化,自治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内蒙古大力发展旅游业,推广草原文化,吸引游客和文化爱好者了解和体验内蒙古的传统文化。
政府也鼓励民众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建立了一批文化艺术团体和传统技艺传习班,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内蒙古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变迁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
在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进程中,内蒙古的民族文化正在积极适应、融合和发展,展示出其丰富多样的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地区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活动地域,北方民族多以“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迁徙”(《史记?匈奴列传》)等游牧、狩猎方式为主要生产形态(图一、图二),马在生产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林胡、楼烦,以至秦汉魏晋时期的匈奴、东胡、乌桓、鲜卑、柔然,到后来的突厥、回鹘、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无一不是依靠马驰骋在无边广阔的草原上,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强大的游牧政权,并依靠马支撑起游牧民的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
尤其是蒙元时代,壮健的蒙古马忠诚跟随着蒙古战士在辽阔草原大漠之中驰骋,勇闯欧亚大陆,为蒙古民族的崛起、强大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
在历代北方民族中,马的拥有量和品种的优劣往往对这个民族的兴衰强弱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可以说是马驮着北方民族从远古走到了今天,从传统社会迈向现代文明。
绘画作品中的北方民族马文化岩画北方民族的马文化源远流长,著名的北方岩画中绘有大量有关马题材的作品,从先秦至明清均有大量围猎、骑马、驭马、驯马等题材的作品(图三、图四、图五),图四所示狩猎场景中刻画有骑马放牧和狩猎的骑手,有山羊、盘角羊、鹿等动物。
壁画汉代的和林格尔汉墓中已经发现绘有表现牧马场景的壁画(图六),辽代绘于奈曼旗青龙山陈国公主墓墓道西壁的鞍马图(图七)已经非常写实,图中一侍从牵马站在廊庑下,面朝墓外方向作行走状。
黑色牝马鞍上满绘祥云图案。
侍从身穿淡蓝色圆领袍,右手牵马缰,左手执鞭。
绘于敖汉旗宝国吐乡皮匠沟1号墓墓室西南壁的马球图(图八),图中共绘有五位骑马人,均手持月杖,头戴胡帽,身着窄袖圆领长袍,束腰,足登长靴,骑着奔驰腾跃的快马激烈打着马球。
纸本绘画契丹画家耶律倍所绘骑射图(图九),是契丹马文化的真实反映。
耶律倍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长子,自幼聪颖好学,深得耶律阿保机的喜爱和器重,916年被立为皇太子,926年被封为东丹国王,称“人皇王”。
《元人秋猎图》(图十)集中体现了蒙元时代繁荣的马文化,其中绘制了多姿多彩的马及骑马之人的形态、姿势,惟妙惟肖,艺术价值极高。
此外,还有《蒙古射猎图》(图十一)、(《元世祖出猎图》(图十二)等均形象逼真的再现了元代蒙古马文化。
与北方民族马文化有关的精品文物内蒙古地区出土较早的有关马形象的文物是马形金饰牌,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地区,为夏家店上层文化时期的作品。
据学者推测,夏家店上层文化可能与文献记载的“东胡”“山戎”或更早以前的北方民族有关。
金质文物图十三是春秋时期的一件马形金饰牌,通长4.6厘米,宽4.5厘米,厚0.1厘米,重28.9克。
马形金饰牌中的马呈伏卧形,回首竖耳,圆目成孔。
饰牌正面凸起,背凹,有两个桥形穿钮,可系挂佩戴。
2010年9月8日,内蒙古文物工作者在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工业园区白家湾村发现了一批珍贵的窖藏金器,其中有一件虎咬马饰牌(图十四),虎头反向,嘴咬马背。
这些金饰品级别很高,时代在公元前二世纪左右,具有浓郁的北方民族特色,推测可能为匈奴贵族所用之重器。
从饰品中均雕刻有马的形象看,在匈奴人的生产生活中马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鲜卑源于东胡,同样以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在其南下的过程中,不断与周边游牧部族融合、交流,创造了灿烂的鲜卑文化,其中马文化占有较大的份量,他们号称“兵利马疾,过于匈奴”(《后汉书?鲜卑传》)。
图十五至图十八就是鲜卑人所遗留与马关系密切的文物,图十五瑞兽纹金饰牌长8.1厘米,宽5.4厘米,此件金饰牌为佩戴之物,根据《魏书》记载,鲜卑始祖率领部族南迁,“有神兽,其形似马,其声类牛,先行引导,历年乃出,始居匈奴故地”,此件应为文献中所提之“神兽”。
图十六卧马形带链金挂饰长8厘米,宽5厘米,纯金铸造,造型中马呈四肢屈曲的卧姿,马首垂至地面,头顶及臀部各突出一小环,上连金链,应为佩饰之物。
图十七为双马纹金饰牌。
图十八鎏金神兽纹铜带饰长10.4厘米,宽6.5厘米,带饰上浮雕一展着双翼的飞马,鼻端有角。
飞马是文献记载中引领拓跋鲜卑南迁的神兽,“飞马纹”带饰在鲜卑族活动过的地区多有出土。
步摇(图十九)是簪钗上饰以金玉的垂挂装饰,可插于妇女发髻的前后左右。
这件金步摇冠饰为北朝时期鲜卑贵族妇女所特有的头上装饰。
其底部形制为马头形,马头上长有鹿角,上部呈树状分叉枝干,每个枝梢上挂有活动的叶片,当佩戴者走动时,叶片随之颤动,发出悦耳的声音,以显示富贵。
鹿角形象反映了鲜卑民族对其远祖所居之地――森林的怀念,而马头形象则是鲜卑人骑马、用马的文化象征。
辽是契丹民族在北方草原地区建立的一个强大的政权,契丹人将本民族游牧文化与中原汉文化有机融合,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契丹文化,其“骑射文化”始终是契丹文化的核心内容。
契丹人有一个习俗,就是契丹贵族死后往往杀马殉葬。
但马在契丹人的生产生活中实在占有重要地位,如果大量用来殉葬,势必会影响正常的军事行动和经济问题。
为了保护战马,辽圣宗曾下诏禁止。
其后契丹贵族逐渐以马具代替杀马习俗。
内蒙古赤峰市大营子驸马墓出土的铜鎏金行龙戏珠纹马笼头、前披挂饰、盘胸、后革?及鞍饰等共5组164件,堪称辽代马饰件中的精品,图二十便是其中的鎏金铜马后?饰。
同时,大营子墓还出土有银鎏金鹿衔草纹马饰件,铜、铁、银、玛瑙马饰数百件,均反映辽代马具制作的空前发达。
蒙元时期马文化蔚为大观,考古出土的与马有关的文物有马鞍、马饰件等等。
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恩格尔元代墓葬中出土了一批金饰件。
图二十一、图二十二为三套马具饰件,主图案运用捶揲工艺,饰莲花纹,边缘饰连珠纹,是元代蒙古族马具金饰品中的精品。
图二十二金马鞍前鞍鞒通高20.8厘米,前鞍翅2件,长32.7厘米,宽10.6厘米,前鞍鞒主体图案为八曲海棠形框内浮雕卧鹿纹,框内外以牡丹花卉纹装饰。
前鞍翅主体图案为缠枝牡丹纹,边饰莲瓣及草叶纹,造型非常精美,体现了蒙元时代高超的造型和雕刻艺术,同时也表明蒙元时期是北方民族马文化的高峰期。
只有北方游牧民族才能够对马鞍如此钟情,因为那是马背上最重要的器具,也是最精美的装饰品。
图二十三元代龙凤纹金马鞍饰,前桥饰长12.5厘米,宽5.2厘米,后桥饰长9.2~14厘米,宽2.7~7.7厘米,整体由薄金片錾刻而成,由前后鞍桥、前后鞍翅组成,鞍桥图案为镂空錾龙纹,双龙之间有莲花图案。
马具随着骑兵的发展而出现并不断完善,当人与驯马相处时,便会试着去骑马。
起初没有马鞍,骑的是光背马,这种骑法称为“驴座”。
经历一个时期以后开始在马背上加鞯,后又设鞍。
在中国,带有鞍桥的马鞍始见于西汉末年,公元三世纪末至五世纪初已广泛流行。
其他材质文物图二十四的马面饰当卢长21厘米,马衔长8.8厘米,节约长3.1厘米,马镳其一长39厘米,其二长31.2厘米,铜泡直径4.2厘米。
此为完整的东胡民族青铜马面饰,由人面形当卢、马衔、马镳及节约等组成。
古人驯马,最先采用的马具是络头,络头最初不包括衔、镳。
这套马面饰的出土,说明他们已经能够由马的头部控制和驾驭马匹,并表明此时北方地区的马面饰已经完备并具有装饰性。
马络头即马笼头(图二十五),由项带、额带、颊带、咽带、鼻带组成,长50厘米,宽30厘米,各条带均由薄银片制作。
带上缀圆雕马形、狻猊形玉饰。
络头的组装方法是:先将每条小带部件做好,然后按部位连接起来,最后钉缀玉饰件。
牵马陶俑(图二十六)高19.5厘米,马长30厘米。
陶马俯首直立,背上披甲备鞍,鞍上系有马镫,脖上挂铃,陶俑头戴风帽,身穿窄袖长衣,腰束带,足穿靴,作持缰慢行状。
北方民族的牛羊均圈养于居地旁边,入圈后的畜群不宜惊动,所以在接近居地时,无论骑马还是驾车都忌讳快行。
奔驰过后的马需要拴系,草原上树木稀少,贵族家庭都有牵马人为系马之桩,既方便出行,又显示自己的高贵。
此陶马装饰华丽,应是贵族家庭使用的坐骑,造型雄健朴拙,为北魏时少见的彩绘陶塑精品。
在漫长的岁月里,北方民族逐水草而居,四处游猎,他们一生中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里都是在马背上度过的。
为适应马背生活,他们制作了马上器物。
马镫壶最初由北方民族使用的皮囊壶演变而来。
契丹民族为适应游猎生活,便于马上携带,创造了次器物。
材质有皮革制、木制、陶制、瓷制(图二十七、图二十八)、银制等,尤以瓷制常见。
随着瓷器的发展,马镫壶的生产及形式出现多样化,除用于马上携带物品以外,居家也开始使用。
清代内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蒙古诸部在各自分地内生活,依然实行着游牧生产方式。
清代长城内外实现一统,内蒙古地区保持了长久的和平稳定的局面,蒙古诸部的社会生产得到较大的发展,马文化持续繁荣。
自清代以降至近现代,内蒙古地区遗留了丰富的有关马文化的文物资料,进一步展现了繁荣的马文化,体现了马在满、蒙等民族社会生产生活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图二十九大尾式“达”记镶银马鞍的材质为银、木、皮制成,通高76厘米,长51厘米,宽35厘米。
马鞍为大尾式,鞍鞒及鞍翅包皮镶银,前鞍鞒正面镶錾金“达”字银饰。
笼头两侧为黄丝带缰绳,系清廷赏赐的紫缰。
此为阿拉善和硕特亲王达理札雅遗物。
图三十这件大尾式鎏金镶珐琅马鞍的材质为木、银制成,皮马鞍规格为:高80厘米,长43厘米,宽32厘米。
这件马鞍的胎体为木胎,鞍鞒及鞍翅均包蓝地牡丹花珐琅银饰,前鞍鞒正面镶鎏金寿字,后鞍鞒上有吉祥纹饰。
鞍鞠为团寿纹栽绒。
后鞍鞒为较宽而平缓的大尾式,适用于长途跋涉。
马笼头皮质,上镶长方形网纹鎏金饰,缰绳部分为黄丝带,为清廷赏赐的“紫缰”。
近现代民俗器物中的马具图三十一马汗刮子材质为檀木,雕花,其规格为:长33.4厘米,宽4.5厘米。
刮子基本形制为条形刮板,其前端及柄部均雕刻有卷云纹,纹饰优美大方,浑然一体。
此系给马刮汗梳理鬃毛之工具,看起来既简单实用又不失艺术水准,表现了蒙古民族独具草原游牧特色的审美观。
马印往往为几何图形、自然景物、动植物、生产生活用品及一些简易的民族文字等印纹(图三十二、图三十三),把马印烙在马的臀部,可起到识别马的作用,一旦走失,可通过马印来识别马的主人。
图三十四的马鞭为清代时期蒙古牧民所使用的器具,其材质包括木、皮、银等,手柄为檀木制成的圆棒,柄头两端镶嵌银箍,鞭子为皮质,前端有九股皮条合编的长34厘米的皮鞭。
既为驭马工具,亦可反握皮鞭用柄部击打小猎物,此皮鞭整体长62.5厘米。
图三十五的马鞭属于近现代民俗文物,柄为木材质,柄头有铜箍,鞭子为皮质,为蒙古牧民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典型马鞭之一种。
骟马是调理马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程序,游牧民往往根据马群中的骒马数量,除留少量优良品种的种马以外,其余公马均要实行阉割。
图三十六为一整套骟马器械,其材质为,外套为皮质,器械均为铁质,外套长39厘米,宽6.3厘米,螺纹柄铁钩长10厘米,矛形放血器长10.3厘米,长柄剑形放血器长19.2厘米,长柄叶形切割器长18.8厘米。
战马需要良好的装备,而骑马的士兵同样如此。
以下为蒙古、满洲骑兵所穿铠甲,均是与战马相配套的军备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