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 第四章知识点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产生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14世纪末在地中海沿岸的城市,其途径:商人、高利贷资本;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小商品经济封建社会的手工业行会在小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作用下两极分化,手工作坊的师徒关系逐渐转变为雇佣关系;商人的包买商控制了市场和高利贷资本提供资金原料等,使手工作坊丧失独立生产者地位转变为雇佣劳动力;(二)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的原始积累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主要途径:(1)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2)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需要的基本条件:一是大批丧失生产资料的自由人;二是大量货币财富集中少数人手中;(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经过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通过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最终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二)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三)价值量和价值规律(四)价值形式与货币的起源(五)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自己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不是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与分工不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与较低的生产发展水平相适应1、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A、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基本特征B、社会分工(前提条件)和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生产者(根本条件)——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社会分工是指将满足人们需要的社会经济活动划分为独立不同的部门和行业。
三次社会大分工:1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2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3商人的出现C、社会化生产——物质基础商品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简单商品经济阶段(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直至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处于次要地位,市场发育程度低,商品交换还未成为社会的重要经济活动,市场配置资源只是局部现象。
马克思基本概论第四章总结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一、商品经济1、商品经济及其产生商品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
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产品。
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就是商品生产。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
商品经济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才产生的、发展和存在的。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1)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这是一般条件和基础。
(2)决定性的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首先是伴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
商品经济的种类:简单商品经济(即以个体私有制为基础的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只处于从属地位。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成为占统治的、最普遍的经济形式。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使用价值: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价值: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价值。
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3、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并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或两次劳动。
4、商品价值的构成与创造任何一个商品的价值,都是由两部分价值构成的,一是在生产该商品时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这部分是以物化劳动形式存在的价值),二是在生产该商品时新创造的价值(这是由活劳动创造的)。
物化劳动又称过去的劳动。
活劳动就是指在生产商品过程中劳动者所新消耗的抽象劳动。
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就在于揭示了,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价值的创造是由活劳动实现的,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即活的抽象劳动。
5、商品的价值量:劳动的量的多少(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
马克思第四章课后习题解答
第四章1、如何理解“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答: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资本剥削劳动、列强掠夺弱国的历史,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
在自由竞争时代,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在世界范围开辟殖民地,贩卖奴隶,贩卖鸦片,依靠殖民战争和殖民地贸易进行资本积累和扩张。
发展到垄断阶段后,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步形成,资本家垄断同盟为瓜分世界而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浩劫。
二战后,由于社会主义的胜利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西方列强被迫放弃了旧的殖民主义政策,转而利用赢得独立和解放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工业化的机会,扩大资本的世界市场,深化资本的国际大循环,通过不平等交换、资本输出、技术垄断以及债务盘剥等,更加巧妙地剥削和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财富。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它们控制的国际经济、金融等组织,通过它们制定的国际“游戏规则”,推行以所谓新自由主义为旗号的经济全球化战略,继续主导国际经济秩序,保持和发展它们在经济结构和贸易、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全球优势地位,攫取着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好处。
资本惟利是图的本性、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还造成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
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繁荣稳定,是依靠不平等、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交换体系,依靠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广大市场、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经济社会危机和难题、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等方式实现的。
资本主义没有也不可能给世界带来普遍繁荣和共同富裕。
2、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答: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抽象劳动反映的则是社会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马原教材第四章
马原教材第四章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原)教材》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大型群众教育活动的重要教材之一。
其中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唯物论的认识论与辩证法的内容。
本文将对该章进行详细解读。
一、唯物论的认识论在唯物论的认识论中,认识是人类主体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和认识的过程。
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我们通过感觉、知觉、思维等活动来获取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这些反映并不等同于客观事物本身。
唯物论的认识论强调实践的意义,指出只有通过实践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接触,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唯物论的认识论还强调了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否不取决于人的意识,但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通过实践来改造客观世界。
唯物论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在客观规律的指导下进行的,只有正确把握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辩证法的基本概念辩证法是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基本方法论。
它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统一,指出一切事物都是由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组成,并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推动事物的发展。
辩证法的核心观点是矛盾的普遍性和普遍联系。
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这些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相互斗争,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辩证法指出,只有正确把握事物的矛盾运动和统一,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三、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标准,是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发展我们的认识。
唯物论的认识论强调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接触,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的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对认识进行检验,才能确定认识的正确性。
唯物论的认识论指出,人的认识是相对的、发展的,只有通过实践不断地纠正和发展认识,才能逐步接近客观事物的真相。
四、认识的辩证法过程认识的辩证法过程是指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感觉、知觉、思维等活动对客观事物进行认识和改造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逐渐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四章重点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 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开始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其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2.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3.用奥利手段夺取农民的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在英国表现的最为典型。
4.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5.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而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驾着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有用性,它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适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的,是价值。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任何物品都具有适用价值,但只有这种有用物品是劳动产品并作为商品时,它才具有价值。
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其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商品时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他们二者之间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6.价值量的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
7.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马克思从简单价值形式出发,经过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最后到达货币的价值形式。
货币具有物种基本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8.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商品的价值量有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四章 笔记
马原第四章官方笔记目录一、本章/教材结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三、配套练习题四、 其余课程安排一、教材节构图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第一节 资本主义形成【知识点1】商品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知识点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1、商品经济产生商品: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产品。
商品生产: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
商品交换:商品的互相让渡或以货币为媒介的买卖。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1、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决定性条件)【知识点3】商品的价值构成与创造1、商品的价值的构成与创造: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劳动的价值2、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
【知识点5】商品的价值量:1、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价值,个别劳动时间决定个别价值;2、商品交换是按照其社会价值进行;3、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知识点6】货币的本质和职能(1)货币的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职能:货币的五种职能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①价值尺度:货币是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
②流通手段:指货币起着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
③贮藏手段: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保存起来。
④支付手段:指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当到期偿还货款时货币所执行的还款职能,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所执行的职能。
⑤世界货币:指货币越出一国的范围,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四章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大学生辩论赛 植物和动物之间,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取 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动物正好相反,吸取氧 气,呼出二氧化碳,它 们就是这样相互利用、 相互促进的。
2.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 1 )促使矛盾双方力量的消长,推动事 物的量变。
(2)推动事物的质变。
3.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共同推动事 物的发展
非主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 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教学 提示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 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 之间的矛盾。
矛盾地位的特殊性: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矛盾双方中起着主导作用、 居支配地位的方面; 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就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 盾 主要方面 次要方面
一、 对立统一规律 二、 质量互变规律 三、 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四、矛盾分析方法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一)矛盾的含义 1.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既 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 斗争性
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矛盾律:A与a命题必有一假,不 能同时肯定
(1)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是事物发展的前提。 (2)矛盾双方相互利用、相互吸取有利于 自己的因素,促进自身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 事物的发展。
(3)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着事物发展 的基本趋势。
正反双方相互依存构成了 矛盾的统一体,各自发挥自身 的优势,利用对方的劣势从而 使辩论激烈展开;辩论问题是 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规定着 辩论的性质和方向。
辩证矛盾:揭示的是事物的两面 性
矛盾
矛盾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所固有的既相对 立又相同一的性质和倾向,即对立统一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四章
•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 例;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 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 调节时会产生的消极后果。
(四)价值形式与货币的起源
• 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货币是在长期 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 品。
• 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 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和扩大的价值 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和货币。
• 货币具有的五种基本职能: •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 马克思把商品转化为货币称为 “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条约如果不 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 者。”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15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
世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的
铁
匠
•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
作
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体使
坊
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
• 封建社会初期:与较低生产力基本相适应的以 铁器工具为特征的封建生产关系。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四、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第四章)
第四章认识的规律本章标题也可标为“认识与实践”,就是认识论。
哲学基本问题第一层含义是:“世界是什么?”第二层含义是:“世界可知否?”“如何知?”认识论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人的正确思想是怎样形成的?(2)人的智慧是从哪里来的?(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4)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5)真理的客观性与辩证性。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什么是认识的本质?概括地说,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认识的结构一个正常的认识过程或认识行为,一种正确认识的产生,必须具有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认识主体→认识工具→认识客体1、认识的主体什么是认识的主体呢?不同的哲学有不同的主体观。
(1)唯心论的主体观唯心主义哲学把认识的主体神秘化,把主体抽象为精神性和观念性的东西。
把主体等同于主观意识或“客观精神”。
这是很模糊很不科学的概念。
(2)旧唯物主义主体观旧唯物主义把认识的主体说成是自然的、一般的人。
从它注意了人的自然属性一方面看是对的,具有反宗教神学、反唯心主义的进步性。
但它却忽略了人的社会实践性,所以它的主体观也是不科学的。
(3)马克思主义主体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P.94)2、认识主体的基本特征(1)自然物质性(反唯心主义)(2)自觉能动性(人不同于一般动物)(3)社会实践性(主体是历史的实践的人)3、认识主体的形式(层次性)(1)个人主体(2)集团主体(3)类主体4、认识的客体(P.95)什么是认识的客体?不同的哲学有不同的客体观。
(1)唯心论的客体观唯心主义哲学把认识的客体解释为“精神主体”的“创造物”和“附属品”。
认为认识的客体不是自然的、物质的,而是由主观精神或神秘精神“外化”出来的。
(2)旧唯物主义客体观旧唯物主义一方面把自然物看作是真正现实的客体,而不是精神的产物,这是对的。
但另一方面,它又认为认识客体是与认识主体毫无关系的纯粹的客观实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考点手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考点39商品经济(★★★一级考点,一般为单选、简答、论述)+1.商品经济及其产生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
第二个也是卷蛆的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舄于不同拘所有者。
2.商品的二因素:俵用价值和价值①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②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
3.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拿劳动具体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直姓蛆,具体劳动创造位她却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些M挂,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4.任何一个商品的价值,都是由两部分价值所构成的,一是在生产该商品时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二是在生产该商品时新创造的价值。
5.商品的价值量(1)社会处奏劳动时■同决定商品的价值显。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是由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的劳动强度所决定的。
(2)商品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一般劳动者部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篇单劳动为尺度的。
(3)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或能力,通常由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妻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是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基本关系。
6.货币的本质和职能(1)货币的产生和货币的本质货币的本质是血经二鱼子蛀⅛直是,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2)货币的职能货币的本质体现在它的职能上,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G价值尺度、流通手权、心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种职能,其111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第四章 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过程
第四章 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过程
批判“唯意志论”和“宿命论”两种错误。 前者否认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夸大人的主观 能动性,导致历史观上的主观唯心主义;后 者则是夸大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否认了人主 观能动性,导致历史观上的客观唯心主义。
四、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 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就是指社会领域中存在着 普遍的因果性、必然性,在这种关系的制约下,社 会运动呈现出规律性的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选择性就是指社会主体在历史发 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主动性,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对 社会发展施加影响和约束,从而加速或延缓社会发 展的具体进程,使社会发展具体道路具有特殊性。
2,社会形态的划分 第一,五种社会形态 根据生产关系不同性质,人类历史相应划分: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第二,四种社会形态(技术社会形态) 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 结构为标准划分: 石器时代 -渔猎社会 铜器和铁器时代 -农业社会 蒸汽和电气时代 -工业社会 电子和信息时代 -信息社会
第三,三种社会形态 根据社会主体发展情况: 人的依赖性-自然经济社会 物的依赖性-市场经济社会 个人全面发展-共产主义社会
第二节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一、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 社会发展自然历史过程指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像自然 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辩证的过程,具有不 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45
2、所有制和所有权
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 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 凭借这种所有和支配,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 产品。 以实际占有为基础,体现现实生产过程中的 经济关系,并表现经济利益的实现形式。 生产资料拥有者成为生产、交换、分配和消 费环节的支配者,而劳动力的拥有者则成为 被支配、被统治的对象。
4、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旦货币所有者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 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货币与资本的根本区别: 货币只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而资本能够带来 剩余价值。
39
4、货币转化为资本
货币与资本的区别: 两种流通公式: 商品流通公式(作为货币的货币运动) W-G-W (商品—货币—商品) 资本流通公式(作为资本的货币运动) G-W-G’ (货币—商品—货币) ( G’=G+△G )
36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及其特点 劳动力价值: 指劳动力的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 值。 劳动力价值构成的三部分: 包括劳动者本人和养育子女所需的生活资料 价值,以及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 劳动力价值的特殊性: 指劳动力价值的决定具有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物品、产品、商品中都具有 商品中特有的本质属性 的共同属性
14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 矛盾
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马克思的独创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含义 劳动二重性的对立与统一 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的“枢纽”
15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比较
5、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劳动时间与价值量的关系: 个别劳动时间——决定个别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价值量 简单劳动、复杂劳动与价值量的关系: 简单劳动-形成的价值量小 复杂劳动-形成的价值量是倍加的简单劳动
马克思基本原理第四章第二节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与本质
工 作 日(小时)
0
4
8
4小时 m' = 4小时 = 100%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0
2
4
剩余劳动时间
8
m' = 2小时 = 300%
6小时
必要劳 动时间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与本质
为什么说相对剩余价值
生产是榨取血汗的艺术
进步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与本质
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与本质
为什么剩余价值的产 生既不在流通领域, 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与本质
马克思在《资本论》 第一卷中指出“原来的货 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 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 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 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 缩不前,象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 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与本质
(四)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1、资本循 环和周转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与本质
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 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资本循环
G
W
Pm … P … W´ A
生产阶段(P 资本发挥职能 作用)
G´
购买阶段 (G资本发挥 职能作用)
售卖阶段 (W资本发 挥职能作用)
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 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 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 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与本质
3、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不变 资本
资 本
只发生价 值转移
可变 资本
能使价 值增殖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与本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4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 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 表现:一只羊=两把斧子 评价:价值的性质表现及不充分
第二阶段:扩大的价值形式
产生: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表现:
两把斧子
20斤粮食
一只羊=
一件上衣 2分黄金
其他商品
1分黄金=
两把斧子 20斤粮食 一只羊 一件上衣 其他商品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以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小商品经济分化而来的;商人和高利贷 2、资本的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机器代替手工劳动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资本问题: 1、劳动力:劳动的能力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者是自由人;没有别的商品 3、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本人、家属和培训费用) • 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可以创造新的价值
4、货币转换资本 货币在购买劳动力后不但可以收回成本还可以得到剩余价值——货币转化资本根源分析: • 首先,资本总公式的矛盾(G—W—G`;G`=G+△G) △G不可能产生于流通领域。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1、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自然经济的特点: 第一,建立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基础之上。 第二,劳动产品是为满足自然经济单位内部的需要而生产的 2、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是为他人进行生产的一种交换经济。 (1)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以交换为目的 (2)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两个历史条件: • 社会分工的出现 •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马克思 第4章 完整版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形成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通过雇佣劳动实现剩余价 值生产的一种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两途径: 一是从小商品经济中分化出来; 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资本转化而成。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指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 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手中的历史过程。即新兴的 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封建贵族使用暴力,掠 夺生产资料,加速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转变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须具备两条件:一是大批有人身自由而失去生产 资料的劳动者;二是大批的货币资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 四 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教学要点】
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 作用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
投资型 投机型 输入型 财政:减少财政支出 缩减工资 减少财 政补贴和转移支付 提高税收等 金融:提高利息 提高法定准备金率 降 低再贴现率 发行政府债券 降低国家储 备 提高汇率 币制改革等 政府:提高项目审批权 减少国家物资储 备 严厉打击非法市场行为 提高社会保 障
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 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二是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殖民 地掠夺。
劳动生产率影响因素:
劳动者的素质:能力素质和基本素养 企业的管理水平 生产工具的先进程度 企业文化的完善度 企业的规模 产品的种类 政策的导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4第四章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商品二因素及其辩证关系★劳动二重性及其关系是什么?★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积极和消极)是什么?★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四什么?为社么?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四个阶段: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2、资本的原始积累3、资产阶级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初立4、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更加巩固(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和城市行会组织的瓦解,导致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主义萌芽途径: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小商品经济:建立在私有制好自身劳动基础上的、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手工作坊中的师徒关系逐渐转变为雇佣关系,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形式之一(二)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的原始积累加速了资本生产关系的形成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资本原始积累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基础)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三是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先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在资产阶级政权的帮助下,实现产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最终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财富表现为一种惊人的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它的元素形式。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经济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以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为基础,生产规模狭小,社会分工底下,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历史条件: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劳动产品采取商品的形式,产品的生产和交换采取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形式这种形式就是商品经济(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项选择题
1 .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价值
2 .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创造使用价值
3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以()为尺度的
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4 .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
价值规律
5 .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
”这句话表明()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
6 .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
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7 .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8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9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作用是通过()
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的
10 .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
具体劳动
11 .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2 .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
劳动二重性学说
13 .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14 .资本集中的方式是()
资本积聚和资本积累
15.资本主义地租是()
垄断利润转化来的
16 .资本是一种运动,资本循环是从()
资本运动的形式和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17 .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18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19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
20 .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
机器设备
二、多项选择题
1 .关于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
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是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
同一种所有制可以有不同的所有权
2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它是()
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商品的社会属性;交换价值的基础;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3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
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4 .货币的本质通过它的职能体现出来,货币有多种职能,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5 .以下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
6 .简单商品经济中所包括的各种矛盾主要是()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7 .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和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8 .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这表明()
缺少使用价值和价值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成为商品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也不是商品
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只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也不是商品
9 .影响市场上商品价格变化的规律有()
商品价值的变化;货币价值的变化供求关系的变化;平均利润率的变化
10.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商品交换必须实行等价交换
1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是()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具体形式,抽象劳动是一般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具体劳动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12 .在商品经济运行中,价值、价格、供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并反映供求关系
1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主要有()
劳动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增加了;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在劳动总量中的比重增加了;在总的劳动消耗量中物化劳动的比重增加而活劳动的比重相对减少了
14 .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有()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15.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生产这种商品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16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是()
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创造出剩余价值
17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
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养育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
18.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
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为计算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奠定了基础
19.在资本主义现实中,剩余价值是采取各种转化形式出现的,它们有 ( )
利润;利息
20.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共同点()
都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都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都增加了剩余价值量;都提高了剩余价值率
21 .剩余价值规律()
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手段;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在资本主义社会起主导作用;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2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同其他劳动过程相比较体现出来的特点是()
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23.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公式是()
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24 .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
对工人的剥削程度;预付资本量的大小;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2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工作日有所缩短,这表明( )
对工人剥削程度有所减轻;必要劳动时间大为缩短;相对剩余价值成为主要剥削形式
26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是( )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27.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客观必然性是由()决定的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竞争规律决定的
28.资本积累、积聚和集中的相互关系是()
资本集中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资本积聚有利于资本集中;资本迅速集中会加快资本积累
29 .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表明()
其实质是生产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了社会财富的创造并且是价值创造的物质
30.剩余价值与利润这两个范畴之间的关系是()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31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主要表现在()
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32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
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治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
33 .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中提出了()
主权在民;天赋人权与社会契约论;分权制衡;自由、平等、博爱
34 .资本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有()
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主权在民、分权制衡
35.资本主义政权的分权制衡是指()
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36.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是()
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是资产阶级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