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 第四章知识点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产生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14世纪末在地中海沿岸的城市,其途径:商人、高利贷资本;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小商品经济封建社会的手工业行会在小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作用下两极分化,手工作坊的师徒关系逐渐转变为雇佣关系;商人的包买商控制了市场和高利贷资本提供资金原料等,使手工作坊丧失独立生产者地位转变为雇佣劳动力;(二)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的原始积累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主要途径:(1)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2)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需要的基本条件:一是大批丧失生产资料的自由人;二是大量货币财富集中少数人手中;(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经过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通过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最终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二)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三)价值量和价值规律(四)价值形式与货币的起源(五)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自己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不是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与分工不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与较低的生产发展水平相适应1、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A、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基本特征B、社会分工(前提条件)和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生产者(根本条件)——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社会分工是指将满足人们需要的社会经济活动划分为独立不同的部门和行业。
三次社会大分工:1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2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3商人的出现C、社会化生产——物质基础商品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简单商品经济阶段(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直至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处于次要地位,市场发育程度低,商品交换还未成为社会的重要经济活动,市场配置资源只是局部现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政治经济学)
价格
价格波 动没有 违背价 值规律
价格波动始终以价值为轴线
商品总价格与总价值相等
价值规律的作用
自发调节资源 和经济活动;
价值 规律的 作用
刺激商品生产者 不断改进技术;
自发地调节社会 收入的分配。
社会经济比例大体平衡
市场 供不 应求 价格 上升 企业 利益 增加
竞争
资源流入 扩大生产 供给增加
(一)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式 (二)
(三)
资本积累
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四)
(五) 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意义 (六)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是生产者 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 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 史过程。
资本原 始积累 的途径
用暴力手段剥 农民的土地 用暴力手段掠 夺货币财富
奴 隶 贸 易
圈动运动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17世纪中期 和18世纪后半期, 英法各国先后进 行了资产阶级革 命,最终建立起 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
最先提出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
马克思
首先,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
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 理论基础。 第三,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其它一系列理 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商品的 价值量
劳动 时间 劳动量
体现在 商品中的 抽象劳动量
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个别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 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封建社会 • 封建主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占
有农民(农奴) • 地租是剥削的基本形式 • 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生产活动分散,
规模狭小,生产技术长期处于落后停滞 状态,生产力发展十分缓慢
随着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封建社会开始走向灭亡。
劳动生产率
单位时间 内生产的 商品数量
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
价值量
劳动生产率水平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 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一、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 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劳动生产率
劳动者的平 均熟练程度
科学技术的发
3 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
的认识。
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1 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演进和更替
原始社会 • 石器是原始社会生产力典型代表 • 金属工具特别是铁器的发明和使用,推
动发展 • 生产资料归氏族公社所有,实行集体劳
动,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劳动产品
社会大分 工出现
18世纪60 年代起
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 的支配地
位
标志资本主义制度 的最终确立
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1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
劳动者是自由人
商品
人的劳动能力,是 人的脑力和体力的 总和
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 卖,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 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基来源理概论》第四章(下)四、生产节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马克思指出:“生产节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一)节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一样部分在节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节余价值是雇用工人所创建的并被资本家无偿据有的超出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用工人节余劳动的凝固,表现了资本家与雇用工人之间盘剥与被盘剥的关系。
资本是能够带来节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依据这两部分资本在节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一样作用,能够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露了节余价值的源泉。
它表示,节余价值既不是由所有资本创建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建的,而是由可变资本雇用的劳动者创建的。
雇用劳动者的节余劳动是节余价值的独一源泉。
要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盘剥程度,就应当拿节余价值和雇用劳动者的可变资真对比,而不该当把它去同所有资真对比。
用公式表示:m'=m/v在该公式中, m'为节余价值率, m 为节余价值, V 为可变资本。
因为工人的必需劳动是用来生产劳动力价值或可变资本的价值的,而节余劳动则是生产节余价值的,所以,节余价值率还能够用节余劳动与必需劳动的比率,或许节余劳动时间与必需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m'=节余劳动 / 必需劳动 =节余劳动时间 / 必需劳动时间(二)节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资本家提升对工人盘剥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节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节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节余价值是指在必需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因为延伸工作日的长度和提升劳动强度而生产的节余价值。
相对节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经过缩短必需劳动时间而相对延伸节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节余价值。
缩短必需劳动时间是经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实现的。
(三)资本累积把节余价值转变成资本,或许说,节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累积。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四章重点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 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开始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其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2.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3.用奥利手段夺取农民的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在英国表现的最为典型。
4.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5.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而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驾着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有用性,它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适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的,是价值。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任何物品都具有适用价值,但只有这种有用物品是劳动产品并作为商品时,它才具有价值。
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其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商品时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他们二者之间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6.价值量的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
7.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马克思从简单价值形式出发,经过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最后到达货币的价值形式。
货币具有物种基本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8.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商品的价值量有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四章 笔记
马原第四章官方笔记目录一、本章/教材结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三、配套练习题四、 其余课程安排一、教材节构图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第一节 资本主义形成【知识点1】商品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知识点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1、商品经济产生商品: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产品。
商品生产: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
商品交换:商品的互相让渡或以货币为媒介的买卖。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1、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决定性条件)【知识点3】商品的价值构成与创造1、商品的价值的构成与创造: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劳动的价值2、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
【知识点5】商品的价值量:1、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价值,个别劳动时间决定个别价值;2、商品交换是按照其社会价值进行;3、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知识点6】货币的本质和职能(1)货币的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职能:货币的五种职能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①价值尺度:货币是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
②流通手段:指货币起着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
③贮藏手段: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保存起来。
④支付手段:指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当到期偿还货款时货币所执行的还款职能,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所执行的职能。
⑤世界货币:指货币越出一国的范围,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四章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大学生辩论赛 植物和动物之间,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取 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动物正好相反,吸取氧 气,呼出二氧化碳,它 们就是这样相互利用、 相互促进的。
2.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 1 )促使矛盾双方力量的消长,推动事 物的量变。
(2)推动事物的质变。
3.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共同推动事 物的发展
非主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 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教学 提示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 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 之间的矛盾。
矛盾地位的特殊性: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矛盾双方中起着主导作用、 居支配地位的方面; 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就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 盾 主要方面 次要方面
一、 对立统一规律 二、 质量互变规律 三、 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四、矛盾分析方法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一)矛盾的含义 1.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既 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 斗争性
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矛盾律:A与a命题必有一假,不 能同时肯定
(1)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是事物发展的前提。 (2)矛盾双方相互利用、相互吸取有利于 自己的因素,促进自身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 事物的发展。
(3)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着事物发展 的基本趋势。
正反双方相互依存构成了 矛盾的统一体,各自发挥自身 的优势,利用对方的劣势从而 使辩论激烈展开;辩论问题是 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规定着 辩论的性质和方向。
辩证矛盾:揭示的是事物的两面 性
矛盾
矛盾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所固有的既相对 立又相同一的性质和倾向,即对立统一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四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 达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3、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有一定条件
第四章 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
本章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 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 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把科 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 用于认识论,使认识论成为真正科学 的认识论。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理解认识之本质的基础和关键。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 • • • • • • •
• • • • • • •
5. 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是( ) A.指导实践的理论应当是正确的. B.要制定正确的行动计划和方案 C.要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D.要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E.要使直接经验向间接经验转化 6.下列表述中,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有( ) A.实践是人的纯精神性活动 B.实践是人的感性物质活动 C.实践是人的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D.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性 活动 E.实践是人的消极适应环境的活动 7.在实际工作中应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一思 想方法表明( ) A.书本知识对实际工作是不重要的 B.上级指示和决议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 C.一切结论应产生于调查研究之后 D.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E.要将上级的正确指示和决议尽可能的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 (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 1、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 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规律性, “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 实际出发,根据实际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去寻找 新答案,创造新理论。 • 2、实事求是是融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 唯物史观为一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 ①坚持了唯物主义。 • ②坚持了辩证法。 • ③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 ④体现了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四章
•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 例;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 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 调节时会产生的消极后果。
(四)价值形式与货币的起源
• 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货币是在长期 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 品。
• 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 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和扩大的价值 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和货币。
• 货币具有的五种基本职能: •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 马克思把商品转化为货币称为 “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条约如果不 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 者。”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15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
世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的
铁
匠
•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
作
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体使
坊
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
• 封建社会初期:与较低生产力基本相适应的以 铁器工具为特征的封建生产关系。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四、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第四章)
第四章认识的规律本章标题也可标为“认识与实践”,就是认识论。
哲学基本问题第一层含义是:“世界是什么?”第二层含义是:“世界可知否?”“如何知?”认识论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人的正确思想是怎样形成的?(2)人的智慧是从哪里来的?(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4)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5)真理的客观性与辩证性。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什么是认识的本质?概括地说,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认识的结构一个正常的认识过程或认识行为,一种正确认识的产生,必须具有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认识主体→认识工具→认识客体1、认识的主体什么是认识的主体呢?不同的哲学有不同的主体观。
(1)唯心论的主体观唯心主义哲学把认识的主体神秘化,把主体抽象为精神性和观念性的东西。
把主体等同于主观意识或“客观精神”。
这是很模糊很不科学的概念。
(2)旧唯物主义主体观旧唯物主义把认识的主体说成是自然的、一般的人。
从它注意了人的自然属性一方面看是对的,具有反宗教神学、反唯心主义的进步性。
但它却忽略了人的社会实践性,所以它的主体观也是不科学的。
(3)马克思主义主体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P.94)2、认识主体的基本特征(1)自然物质性(反唯心主义)(2)自觉能动性(人不同于一般动物)(3)社会实践性(主体是历史的实践的人)3、认识主体的形式(层次性)(1)个人主体(2)集团主体(3)类主体4、认识的客体(P.95)什么是认识的客体?不同的哲学有不同的客体观。
(1)唯心论的客体观唯心主义哲学把认识的客体解释为“精神主体”的“创造物”和“附属品”。
认为认识的客体不是自然的、物质的,而是由主观精神或神秘精神“外化”出来的。
(2)旧唯物主义客体观旧唯物主义一方面把自然物看作是真正现实的客体,而不是精神的产物,这是对的。
但另一方面,它又认为认识客体是与认识主体毫无关系的纯粹的客观实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考点手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考点39商品经济(★★★一级考点,一般为单选、简答、论述)+1.商品经济及其产生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
第二个也是卷蛆的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舄于不同拘所有者。
2.商品的二因素:俵用价值和价值①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②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
3.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拿劳动具体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直姓蛆,具体劳动创造位她却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些M挂,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4.任何一个商品的价值,都是由两部分价值所构成的,一是在生产该商品时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二是在生产该商品时新创造的价值。
5.商品的价值量(1)社会处奏劳动时■同决定商品的价值显。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是由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的劳动强度所决定的。
(2)商品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一般劳动者部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篇单劳动为尺度的。
(3)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或能力,通常由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妻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是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基本关系。
6.货币的本质和职能(1)货币的产生和货币的本质货币的本质是血经二鱼子蛀⅛直是,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2)货币的职能货币的本质体现在它的职能上,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G价值尺度、流通手权、心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种职能,其111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和认识
❖ 三、真理发展的规律
第三节 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含义: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 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正确反映
真理
主体
客体
歪曲反映
谬误
* (一)真理的客观性
*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一方面,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另一方 面,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 的理性认识,对实践也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理 论的作用则恰好相反。
第一节 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 的和基本的观点
❖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二、认识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二、认识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 反映
具有创造性的反映
❖ 能动的反映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 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即认识必然 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并力图在思维中再 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 和规律,这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 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这是反映 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
(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 反对不可知论
客体
决定
基本的 首要的
有用性 效益性
主客体之间的认识、改造、价值、审美关系
3、认识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于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 作用,认为:
认识的本质是以实践为基 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方面,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另一方 面,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 的理性认识,对实践也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理 论的作用则恰好相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转次数。周转次数与周转速度成正比。
2、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就是社会总产 品的实现问题:价值补偿与实物替换。
价值补偿即指如何通过商品出售,将社会总产 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以货币形式回流,用以 补偿在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 获得剩余价值。 实物替换即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 转化为货币以后,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产品, 以补偿社会生产中消耗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
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15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世
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纪 法
国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的 铁
匠
封建社会初期:与较低生产力
作
基本相适应的以铁器工具为特
坊
征的封建生产关系。
封建社会后期:手工业行会的 出现。
资本主义萌芽与14、15世纪在 地中海沿岸城市产生的途径。
的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 关系。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特征 资本是一种运动。
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
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G
W
G'
不同的使用价
值相交换
G' = G + G
从表面上看,资本的价值增值和价值规 律是矛盾的,即为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劳动力商品化,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也是解决G--W--G’矛盾的关键。
基本条件
社会分工 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特质
的利益主体所有
(二)商品的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 劳动二重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 使用价值与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第四章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第一,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 点,为剩余价值的创立奠定了基石。
大卫· 李嘉图
亚当· 斯密
威廉· 配第
第二,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 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 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 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 认识。
劳动力的商品化
价 值
劳动 力商 品
劳动力价格
工
资
使用价值
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
商 品 的 生 产 过 程
劳动过 具体 程 劳动
创 造
使用价值
旧 价 值
价值 抽象 形成 劳动 过程
形 成
价 值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 (一)所有制和所有权
经济意义上的私有制
所 有 制
内容
决定
所 有 权
法律意义上的私有制
可变资本(v)
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资本家使用资本对工人进行剥削时,必须把 资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购买生产资料, 一部分购买劳动力。由于这两部分资本在 价值增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马克思 把它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分别用c 和v表示。 剩余价值率是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 概念。剩余价值率(mˊ)=剩余价值(m) /可变资本(v)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 的实质。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 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 过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4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 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 表现:一只羊=两把斧子 评价:价值的性质表现及不充分
第二阶段:扩大的价值形式
产生: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表现:
两把斧子
20斤粮食
一只羊=
一件上衣 2分黄金
其他商品
1分黄金=
两把斧子 20斤粮食 一只羊 一件上衣 其他商品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以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小商品经济分化而来的;商人和高利贷 2、资本的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机器代替手工劳动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资本问题: 1、劳动力:劳动的能力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者是自由人;没有别的商品 3、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本人、家属和培训费用) • 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可以创造新的价值
4、货币转换资本 货币在购买劳动力后不但可以收回成本还可以得到剩余价值——货币转化资本根源分析: • 首先,资本总公式的矛盾(G—W—G`;G`=G+△G) △G不可能产生于流通领域。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1、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自然经济的特点: 第一,建立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基础之上。 第二,劳动产品是为满足自然经济单位内部的需要而生产的 2、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是为他人进行生产的一种交换经济。 (1)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以交换为目的 (2)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两个历史条件: • 社会分工的出现 •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本章逻辑结构]本章共三节,分别阐述了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本章重要知识点]1·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作用。
2.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3.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4.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
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
6.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以私有制为基础白商品经济的矛盾[本节逻辑结构]本节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商品的二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分析了并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层层瑚入介绍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经过资本原始稠的加速作用以及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年业革命,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确立。
2.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削本矛盾。
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导致了商高济产生。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雕动二重性。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舅时间决定。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雇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劳价值论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础,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深化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节重要知识点]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2.资本的原始积累。
3.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4.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5.商品的价值量和价值规律。
6.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7.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4第四章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商品二因素及其辩证关系★劳动二重性及其关系是什么?★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积极和消极)是什么?★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四什么?为社么?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四个阶段: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2、资本的原始积累3、资产阶级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初立4、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更加巩固(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和城市行会组织的瓦解,导致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主义萌芽途径: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小商品经济:建立在私有制好自身劳动基础上的、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手工作坊中的师徒关系逐渐转变为雇佣关系,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形式之一(二)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的原始积累加速了资本生产关系的形成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资本原始积累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基础)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三是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先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在资产阶级政权的帮助下,实现产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最终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财富表现为一种惊人的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它的元素形式。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经济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以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为基础,生产规模狭小,社会分工底下,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历史条件: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劳动产品采取商品的形式,产品的生产和交换采取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形式这种形式就是商品经济(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四章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论述题重点1怎样理解货币的本质?货币具有哪些职能?2试述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3试述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普通点1试述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2如何认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
简答题重点1简述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2简述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
3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4简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以及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5简述三权分立制的实质。
6简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
普通点1简述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以及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2为什么说个别企业总是力求提高劳动生产率?3为什么说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4简述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
5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哪几部分。
6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7什么是剩余价值率。
8怎样认识资本积累的实质、后果、历史作用和历史趋势。
9简述资产阶级的政党的职能。
10什么是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制度。
11简述资产阶级政府的职能。
12简述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多选重点1商品二因素是指价值和使用价值。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商品的最本质因素是价值。
使用价值即劳动产品的有用性。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这段话说明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为前提。
2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的联系表现在a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不会有价值B有价值的物品必然有使用价值C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形成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A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二重性质B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C生产各种商品的具体劳动性质不同,而抽象劳动的量上有差别但质相同D具体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字为已划重点;蓝字为未划补充内容;红字为重中之重)
第四章
(P160第一节)考点: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注意)
(P161第2段第1行)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P161第2段第2行)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存在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P162第2段第1行)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P162第2段第3行)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P162第2段第8行)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P162第2段倒数第7行)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P162第2段倒数第3行)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P163第1段第1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P163第2段倒数第6行)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P163第2段第1行)商品是劳动的商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P163第2段第4行)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P163第2段倒数第3行)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
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P164第1段第5行)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P164第2段第4行)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P165最后一段第1行)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P165最后一段第4行)货币具有五种基本的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P165最后一段倒数第2行)但是,货币的出现并没有也不可能解决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P166第2段第1行)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这一规律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贯穿商品经济的全部过程。
(P166第2段第9行)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P166最后一行)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
(P167第1行)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P167第1段第1行);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P167第2段第1行);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
入的分配(P167第3段第1行)。
(P167最后一段第1行)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第一,导致社会资源浪费(P167最后一段第2行);第二,阻碍技术的进步(P167倒数第2行);第三,导致收入两极分化(P168第1段第3行)。
(P168倒数第2段第1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P170第2段第1行)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矛盾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P171第1段第7行)马克思在继承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
(P171第1段倒数第2行)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P176第2段第2行)资本主义产生的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
(P178第1行)资本的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P179最后一段第1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一种剥削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条件的。
(P181第2段最后一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P184大标题)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决定规律
(P186第3段第3行)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P186倒数第3段倒数第3行起)要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就应该拿剩余价值和雇佣劳动者的可变资本相比,而不应该把它去同全部资本相比。
用公式表示:m′=m/v,在该公式中,m′为剩余价值率,m为剩余价值,v为可变资本。
(P186倒数第2段倒数第2行)剩余价值率还可以用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或者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
(P187第2段)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P187第2段第1行)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P188第2段第1行)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P188第3段第4行)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P190最后一段倒数第5行)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P191第2段第8行)这种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
(P191第2段倒数第7行)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P191第2段倒数第3行)这种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
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
(P192第1行)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动机和直接目的就是追求剩余价值。
(P193最后一段第2行)产业资本再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P195第2段第2行)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P197第2段倒数第2行)只要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基本经济关系不变,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就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P197最后一段倒数第4行)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P199第2段)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