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中人的本质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及其现实启示摘要:马克思先后提出三个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其中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劳动是人的本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
”学习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本质;以人为本关于以人为本思想,在西方古希腊智者学派创始人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将从自然界的探索转移到人自身上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提倡以人道反对神道,主张以人为一切事物的标准。
总的来说,西方传统的人本主义哲学家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在不同的程度上都把人作为万物的根本,提倡用“以人为本”,反对“以神为本”,主张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颂扬人的价值,尊严和力量,强调人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人性和人格。
一.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定义那么人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可以确定的是人的本质即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征。
所以人的本质可以界定为:人存于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并且出于某种需求、在其所进行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生成的历史存在物,人就是在某种需求的的驱动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里进行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才获得人之为人的本质,成为具体的、历史的人。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造唯物历史观时也是以人作为出发点的,与以往的不同,在他们看来“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把现实的人以及他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作为研究的出发点。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阐述及“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先后在三个不同的阶段提出了三个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其中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劳动是人的本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
马尔库什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解读论析
一
面偏 离 了历史 唯 物 主义 的本 真 精 神 , 正 如 马 尔 库 什 所 指 出的 , “ 如 果 我 们 把 马 克 思 的 历 史 唯物 主义 与 人 的本质 的哲 学 概念 割 裂 开 , 我们 就 会 陷入 不 可 解
由于 对人 的本 质 的独特 理解 造成 了马克思 历史 唯 物
的。 ” ¨ 也 正是 因为 如此 , 马尔 库 什力 图通 过解 答 马 克 思哲 学 中 的“ 人 的本质 ” 的 实 质性 内涵 , 并 以此 为 前 提对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展 开 重 释 。正 如 他 所 说 : “ 对 这 一 问题 的 回答 使 我们 有可 能解 释 马克思 关 于历 史 的概念 的某 些 特征 , 并 同 时有 助 于 阐 明 ‘ 人 的本 质 ’
哲学研究
中共南京市委 党校学报
2 0 1 5 年第4 期
马尔 库什 对 马克 思 “ 人 的本 质 " 概 念 与历史 唯 物主 义 的解读 论 析
许 恒 兵
( 南 京政 治 学 院马克 思 主义学 院
[ 摘
江苏
南京
2 1 0 0 3 )
要] 作为 东欧新马克思主 义的杰 出代表 , 马 尔库什 对马克思“ 人 的本质 ” 概念作 了独特 的理 解 , 并基 于这种 理解对 马
[ 作者 简介 ] 许恒兵( 1 9 7 9一) , 男, 安徽 宣城人 , 哲学博士 , 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 学院副教授 , 硕士生导 师, 主要从事 当代 马克 思主
义哲 学研 究 。
生产力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
生产力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考察人类历史发展有两大基本尺度,即生产力发展的尺度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尺度。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创造性的物质活动是人类历史的基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人类解放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终极目标。
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人的全面发展则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财富极为丰富的基础之上,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就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过程。
当代中国发展的本质就是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生产力是许多个人本质力量的体现人是社会的主体,也是生产力的主体。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生产力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
人作为社会物质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者,又是物质资料的消费者。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归根到底是人的活动发展史。
生产力不过是许多个人本质力量的体现,而各种生产手段、工具等等也不过是人的力量的物化形式。
生产力作为“以往活动的产物”和"人们生产能力的结果”,是一种客观的、既得的力量。
生产力作为个人的力量,只有在这些个人的交往和相互联系中才是真正的力量。
因此,“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关系就是交往形式与个人的行动或活动的关系”[2] 123 o那么,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要素是什么?美国的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说:"假定一个国家的资源是既定的,那么,它的增长率就由人的行为和人的制度来决定:由人的能力,对物质物品的态度、储蓄、积累与生产性投资的愿望或者制度的自由程度与灵活性这些因素来决定。
”[3]可见,人及其能力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首先要解放和发展人的能力,只有能力充分发展的人才能顺利有效地完成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艰巨任务。
德国经济学家弗?李斯特认为,"国家生产力的来源是个人的身心力量,是个人的社会状况、政治状况和制度,是国家所掌握的自然资源,或者是国家所拥有的作为个人以前身心努力的物质产品的工具(即农业的、工业的与商业的物质资本)。
论马克思唯物史观视野中的“人”
马 克思 哲 学 实现 了哲 学 领 域 的 一 场 伟 大 变 革 , 是把 从 就 事 感 性 活 动 的现 实 的人 确 定 为 新 哲 学 的 前 提 和 出 发 点 , 人 把 的 能力 的充 分 发挥 、 无产 阶 级 的 解 放 和 每 个人 自由而 全 面 发 展 作 为其 哲 学 的 价值 目标 。 对 马 克 思 主 义 唯物 史观 的研 究 在 中 ,揭 示 和 阐 述 马 克思 的 人 学 思 想 , 具 有 重要 的意 义 。
杨 恒梅
( 中 师 范 大学 政 法 学 院 ,湖 北 武 汉 华 407 ) 3 0 9
摘 要: 马克思 以前的哲学中对人 的认 识都 囿于对抽象人性的探 讨,因而对人 的研 究不 可能形 成科学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 的总结和继承 以往关于人 的优 秀成果 的基础上 ,在 实践的基础上科学 的解答 了人 的问题并 为人类的解放指 出 了一条光 明的道路。 关键词:实践;唯物史观;人的本质;人的个性 ;人 的解放
对 人 的 问题 的最 初 思考 开 始 于 吉希 腊 哲 学 ,这 一 时 期 , 哲 学 家 们 思考 的 主题 是 世 界 的本 原 问题 , 对人 的 问题 的探 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围绕 “ 神创论 ”和 “ 原罪说 ”两个思想而展 开,神创论认为 人是上帝所创造 的,人的存在、人 的创造性和人 的价值都在
一
作 具 有 某 种 感 性 的外 观 的 自然 物 ,认 为 人 是 自然 生 成 的 ,而 唯 心 主 义 哲 学 家 如 苏 格 拉 底 和 柏 拉 图 等 则 主 张 人 是 神 灵 的
产物 ,哲学家们 还没有 自觉地把 自然 界和人 明确地 区分 开
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有三种表述,即:自由的有意识地活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产劳动即人的本质。
这三种表述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而是有其内在联系的。
只有从这三种表述及其意义上考察人的本质,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现实意义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理论探索,阐发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真正揭示了人的现实本质及其发生发展,超越了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人的本质观。
在当今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重新研读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对我们的理论创新和社会实践都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一)为唯物史观的创立提供了契机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不仅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发现“人”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他发现“历史”的过程,因为在他看来,人是历史的人,历史是人的历史,人和历史不可分离,反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有机统一的。
(二)关注民生问题,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构想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之所以成为科学的理论,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坚持“两个一百年”的目标,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实现人民幸福,需要首先解决民生问题。
实现中国梦,构建更高水平的现代化国家,应当深入学习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克服指导思想上重增长、轻民生的取向,切切实实为人民群众谋福利。
(三)依靠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发挥人的主体作用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而正是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并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人的本质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才能实现,而人的劳动实践又会促进社会的发展,从而形成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以人为本,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最终目标,也是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重要体现。
历史唯物主义中人民的作用
唯物主义历史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一、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两种不同的历史观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这样的观点被称为英雄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
人是现实社会中的人,要说明历史创造者问题,必须全面、具体、历史地考察和分析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与社会历史社会和人是不可分的,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
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构成的。
◆人的本质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劳动。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通过一定的创造物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确证。
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现实的人总是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
因此,人的本质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历史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主体,是社会的大多数。
人民群众是构成人类历史活动的主要担当者和体现者。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体现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它们的实践经验是精神财富的源泉,同时人民群众也参加了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
其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唯物史观人的本质
唯物史观人的本质
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是由其物质基础和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人的生产生活决定了其思想、文化和社会形态的发展方向,而社会历史条件则是人类活动的客观环境,包括生产力水平、社会制度、阶级关系等。
因此,人既是物质的有机体,也是社会的有机体,其生产和发展是不断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
唯物史观强调人的实践活动是认识世界的根本途径,是人类文明的源泉。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总结规律,才能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
同时,唯物史观也指出,人的本质是不断变化的,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社会环境下,人的本质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因此,唯物史观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学说,强调了历史的阶段性和发展规律,为我们深刻认识人的本质和历史进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 1 -。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尹才祥
三、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
马克思在《提纲》写成后不久,就与恩格斯合著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而《形态》实际上是对《提纲》的展开与发挥,《提纲》中其实潜藏着《形态》所表述的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形态》发挥了《手稿》所提出的人的内在本质“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的思想,并完全克服了其中含有的人本主义的因素,明确指出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是生产劳动。马克思指出:“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2](第3卷,P24)《形态》提出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的观点,并具体论述了生产劳动、人的需要同社会关系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关于人的本质实际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更具体了。马克思在分析人的需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时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2](第3卷,P514)并据此进而分析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按需分配的原则。这里讲的“人的本性”即人的本质。用人的需要来规定人的本质,表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揭示更具体了。此外,《形态》还对《提纲》所提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了具体说明。马克思指出,不论物质资料的生产还是人口的生产,都“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并明确了“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个人的合作”。[1](第3卷,P33)人的自然关系决定了人与动物的共同性,人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人不同于动物的特殊性,即人之为人的本质。人之为人是由其社会关系而不是由其自然关定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但是事实上这三种提法是一脉相承的,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其次,关于社会关系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正是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活动,把人们必然地联结在一起,形成了种种社会关系。正如马克思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1](第3卷,P514)。这就是说,人们的社会关系是由人们的需要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人们的社会关系一经会性。这是因为人的需要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通过人的活动而产生的、只有在社会关系和共同活动中才能满足的需要,并且每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取决于整个社会的需要的满足。社会的需要促成了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又促成了社会的需要。可见,人的需要和人的社会关系也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同人的社会关系一样,人的需要也具有客观性、现实性、社会性和历史性。在阶级社会里,它还具有阶级性。因此,我们不能撇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来抽象地谈论“人的需要”。
人类的本质是什么?
人类的本质是什么?新的一年,新的思考。
全国网友都陷入了对“人类本质是什么?”的哲学探讨。
人类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马克·吐温说:“性格是人在黑暗中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又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唯心主义的笛卡尔又认为思想才是人类存在的本质。
而万千网友,通过人类行为观察终于发现了人类的四大本质是:柠檬精!鸽子!真香!复读机!人类的本质是柠檬精!柠檬精的字面意思就是“柠檬成精”。
说到柠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酸。
柠檬人和柠檬精就代表浑身上下都散发着酸味,和杠精无时无刻不抬杠类似,柠檬人遇到什么事情都会酸一下才舒服,别人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也不服,算是自大的一种表现。
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又自视清高,浑身上下散发着酸味。
见人晒自拍就会说开了十级美颜的,本人没这么好看。
看别人晒刚买的东西,就说这个牌子一般。
通过贬低他人来提升自己的优越感,无论别人做什么都爱酸溜溜DISS。
现在也有很多人也用柠檬精形容自己,用来表达羡慕嫉妒的心情。
其实大部分人从小时候就不经意地当过柠檬精啦,比如心里暗搓搓酸过学习好的被老师夸的,也酸过学习差但很酷的,酸过人缘好当班长的,也酸过人缘差精神独立的……这么一想,我们的身体组成70%都是柠檬水!人类的本质是鸽子!“人类的本质是鸽子”这个概念,有两层丰富的含义。
一开始的时候是这样的,有个韩国人在网上发了一张照片,照片中有个鸽子显得无比的巨大,随后引来了无数网友的留言。
然后就有人耐心的给网友解释了为什么这个鸽子这么大,但是网友并不关心这个解释,于是就有个这个梗,“你说的我都懂,但是鸽子为什么这么大”,简单的说就是不想听别人解释的意思。
但是鸽子文化博大精深,除了这个梗以外,更多人使用“放鸽子”来形容被爽约。
鸽子和人类伴居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考古学家发现的第一幅鸽子图像,来自于公元前3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也就是现在的伊拉克。
而现在的“鸽子精”被全世界广泛饲养。
鸽子精是鸟类中的精英,他们最初出现在和朋友的约定之中,技能是常常在赴约前夕、途中爽约或失踪。
浅谈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
浅谈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核心部分,既是对人类历史之迷的最好解答,也为科学地认识人自身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不是作抽象的、固定的、片面的理解,而是作具体的、开放的、全面的理解,即从实践原则出发把人的社会和社会的人、主体和客体统一起来,把社会发展看作是人的本质的能动展开和实现过程。
这一思想成果凸现了唯物史观的内在精神,对于我们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内涵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把劳动看成人的本质和人的自我创造的手段,但他所说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
马克思指出,人之所以能成其为人,人的本质存在的根据是生产劳动。
把社会实践作为整个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完成哲学上伟大变革的根本标志。
马克思在考察人的本质时,也十分强调以生产劳动为基本形式的实践活动的决定性意义。
“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
”“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和黑格尔不同,费尔巴哈认为爱、理性等是人的本质。
对此,马克思也并不赞同,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一次提出了人的本质的另一个命题:“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他把人当作“在历史中行动的人”;不是把人看作感性的存在,而是看作感性活动的存在。
正是基于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关于人本质的扬弃,马克思提出了自己关于人本质的理解。
马克思深入研究了人的社会关系,用人的社会存在来代替人类的存在,用人的社会关系来说明人的本质。
这就是说, 对人的本质的确定不能以某种抽象的原则,而应根据现实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去进行。
所以是社会关系构成了个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规定了人的存在方式和现实本质。
马克思认为,人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不是彼此孤立、分割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合作的总体,这就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正式在社会关系基础上才形成了人的本质。
唯物史观
法律律思想—观念上层建筑 法律律条⽂文—政治上层建筑C. 社会发展是⾃自觉的,但⾃自然的演变是⾃自发的历史范畴:⼀一个概念随着时间变化⽽而发展就属于历史范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力(原因:科学技术虽然不不是⽣生产⼒力力的基本要素,但是却能同这三个要素结合,发挥巨⼤大的⼒力力量量)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的物质动因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心史观缺陷"只看到了了历史发展背后的精神⼒力力量量,⽽而没有看后精神⼒力力量量背后的物质动因#只看到了了历史发展中少数英雄⼈人物的⼒力力量量,⽽而没有看到⼈人⺠民群众的作⽤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构成社会存在【表18】社会意识【表19】区分形态和⾮非形态的标志:与阶级是否有关⚠艺术是有阶级的呼吁和诉求的,所以是形态辩证统⼀一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或迟或早”指的是步调不不⼀一定完全⼀一致)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双向—适应促进,不不适应阻碍)社会基本⽭矛盾(I)⽣生产⼒力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发展第⼀一规律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力】含义⽣生产⼒力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力量量。
它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虽然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具有客观性,是物质关系)内容⽣生产⼒力力(基本要素)劳动资料料即劳动⼿手段。
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劳动对象劳动者(⽣生产⼒力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料所有制关系: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关系:⽣生产⼒力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相互关系:⽣生产⼒力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力(双向)(II)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发展第⼆二规律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表20】含义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政治上层建筑处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政治法律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上层建筑: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唯物史观是“以人为本”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是“以人为本”的历史观摘要:唯物史观“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即把“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当作其理论的出发点,通过对现实的个人的主体价值活动的考察分析,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客观规律性,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源于人自身。
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关键词:唯物史观以人为本历史观一、从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来看,它是以人而且是“现实中的个人”为出发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明确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和回声的发展。
”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近代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区别,不是在于是不是从人出发,而在于从什么样的人出发。
近代唯心主义历史观的错误也不在于它们是从人出发解释历史,而在于它们是从“想象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费尔巴哈时指出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解释,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解释,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费尔巴哈谈到的是‘人自身’,而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因而它们没有看到人的本质体现在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中,特别是体现在人们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现实社会关系之中,从而把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也就是把“人对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排除出去了”,由此导致了各种各样的唯心主义结论。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观,扬弃和超越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观,完成了从抽象的人到历史的现实的人的转变。
因此,他们在创立唯物史观时就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指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并不是任意想出的,它们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加以抛开的现实的前提。
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自己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
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
费尔巴哈是一位德国哲学家,他对人的本质有着独立而深刻的理解。
首先,费尔巴哈认为人从生物学角度看只是一种物种,它们的形态、生理特征、本能
等因素都可以被科学描述和解释。
但是人与其他生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一种思考、创造、反思和自我意识的动物。
因此,费尔巴哈强调了人的社会历史维度,即人与社会的相互关
系塑造了人的本质。
其次,费尔巴哈的本体论是唯物主义的,他认为人的本质是通过人对世界的实践活动
和社会历史的演进逐渐形成的。
在他看来,人和世界、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是相互作用、互
动的。
人通过与世界的互动改变着自己,而世界也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被不断改变和发展。
此外,费尔巴哈的唯物史观中也突出了人的自我意识,他认为人的本质不仅是人们所
进行的实践活动的结果,也与人的自我感知、觉醒和自我解放息息相关。
换言之,人的本
质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也可以通过自我觉醒和自我解放来开启新的历史时代。
最后,费尔巴哈也反对把人的本质完全简化为一些最基本的需求和本能。
他认为人的
本质是一个不断演进的历史进程,反映着人和社会的复杂关系。
只有了解这些历史进程的
本质,才能真正理解人类的本质。
总之,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是具有深刻哲学思考的产物。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在
不断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历史中逐渐塑造的,并深入探究了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解放的重要性。
简论人的本质
简论人的本质[摘要]人的本质,是人成为其自身并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人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是人在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进取精神。
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的潜在状态,现实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本质表现形式。
[关键词]人的本质人的需要社会关系人的本质是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始终将人与其它动物明确区分开来的人内部所具有的规定性,是人在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进取精神。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中,马克思立足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有三种提法:劳动[1]、现实的社会关系的总和[2]、需要[3],这三种提法深刻地揭示了人的本质问题的一些重要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都揭示出了人的本质。
因为劳动、现实的社会关系的总和、需要,这些都是人所具有而其它动物所不具有的规定性。
其中,现实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提法为较多人所接受。
我们知道,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错误观点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马克思明确指出,费尔巴哈“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因此,本质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4]也就是说,费尔巴哈不是从现实的、活生生的具体的人出发去研究人的本质,而是撇开人的现实生活和具体联系,孤立地考察人,用这种方法去研究人的本质,费尔巴哈所指出的抽象的理性、意志、心,也只是关于“类”的自然本质。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5]这里,马克思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历史唯心主义者关于人的本质的错误观点;正确地揭示出了研究人的本质的途径和科学方法,从现实的、活生生的具有复杂社会关系的人出发去研究人的本质;指出了人的本质具有社会性。
所以,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从现实的、活生生的人身上寻找到始发性根源。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重要论述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重要论述作者:魏义山来源:《现代交际》2019年第10期摘要:人的本质问题始终是哲学躲不过、绕不开的问题,马克思唯物史观视域下对人的本质作出了重要论述:“自由自觉的活动”也就是劳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
这三种规定性呈现出一个不断深化不断发展的过程,逐渐完善着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的理论。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本质论述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0-0206-02一、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1]这是马克思在《1844年經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的类本质做的经典阐述,这一阐述归结为一句话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是人的类本质。
关于马克思所提出的这一命题,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劳动使人和动物相区别,并赋予自身以自觉性;自由劳动在其历史向度上表现为自由时间,在目的性上表现为非强制性。
(一)劳动的自觉性人类劳动的自觉性主要是指这种劳动区别于动物的自发劳动,是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改变世界的活动。
这种劳动促进人类社会的产生,使人与动物相脱离。
首先,劳动促进人类社会的产生。
实践劳动在人类社会的产生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
”[2]人类通过劳动逐渐从猿人进化为直立行走的人,使人的身体形态逐渐适应自然,使人们的“手”更加的灵活,使人的身体形态更加地适合生活,劳动起着进化中介的作用。
随之,劳动使人们之间交往更加便捷。
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创造品,是在劳动的过程中由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发育以及对交往的需要产生的。
另外,劳动促进了大脑发育,通过活动内化为人的认识结构和图式,此时人的认识能力与智力便得到了发展。
其次,劳动使人与动物相区别。
“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们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的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的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摘要]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正确理解奠定了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科学基础。
在马克思经典文本中,关于人的本质有三个界定:“人的本质即劳动”、“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
深刻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内容有利于我们更好地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重大意义。
[关键词]人的本质;劳动;社会关系;需要;当代意义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是每个时代的思想家都不断追寻的永恒的命题。
马克思在不同的时期对人的本质有不同的理解。
在《莱茵报》时期,由于受黑格尔的影响,他主张“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
在《德法年鉴》时期,由于受费尔巴哈的影响,他讲过“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他认识到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特性”,生产劳动是人作为类存在的本质。
1845年的《神圣家族》提出人的“实物本质”,接近从社会关系方面来规定人。
在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开始从人和人的社会关系方面揭示人的本质,提出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个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又作了详细的阐述。
1 马克思人的本质的含义1.1 “人的本质即劳动”马克思首先把人的本质和劳动联系起来,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虽然他此时的思想还没有成熟,但是,他在劳动中看到了人的自我产生的过程;把人的本质与劳动联系起来;指出了人的活动是自由、自觉的,与动物的生命活动有质的不同。
劳动是人产生的根源。
历史告诉我们,人是通过劳动从动物中提升出来。
劳动是人生存的基础,是人与自然界对立统一的基础,是人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特殊方式。
人通过劳动改造世界,提供必要的生活资料,保证人们吃、穿、住和其他的必需品。
纵观人类历史,也就是人类通过劳动而诞生和不断发展的历史。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探讨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探讨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探讨源于他的“唯物史观”理论。
他认为,在物质世界中,人性是由物质条件决定的,他们的行为和感知直接受到物质环境影响并反映现实条件。
人性随着时间变迁不断发展,思维和感情也会随之改变,他们的做法与信仰会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这意味着,人根据他们的实际处境来定义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除了受物质环境影响,马克思也认为人类的行为也受人的历史性背景和文化传统影响,这种影响对人及其社会习俗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他们不同于动物。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界定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观点马克思基本原理专业周兰婷 2012020068摘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观点:一、劳动是人的一般本质;二、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具体本质;三、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的表现。
关键词: 人的本质;劳动;社会关系的总和;需要Abstract: Marxism contends that the viewpoints of human nature mainly have three: First, labor is human generic nature. Second, the total sum of all social relations is human material nature. Third, huma n’s need is the performance of human nature.Keyword: human nature; labor; the total sum all social relations; nee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学术界存在着种种不同的看法,而这些看法都是可以找到一定的理论依据的。
马克思先后给人的本质作了三个界定,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别对人的本质做了不同的阐述。
一、劳动是人的一般本质这是从人的实践活动去寻找人的本质,而且实践的基本形式就是劳动。
所以说,劳动是人的本质。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写到:“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
”“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
”这就明确地把自由自觉的劳动作为体现人的类本质和特性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吸取了人类思想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特别是在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
马克思反对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主张从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去理解人。
他认为在考察人的本质、理解人时,“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这样,就将人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
“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 宗教把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最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经典表述既是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也为考察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
这段话包含着深刻和含义,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①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人性的本质的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错误在于离开人所生存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从分析费尔巴哈入手,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彻底否定了抹杀人的社会性、阶级性和历史性,并从这种抽象的、一般的、孤立的单个人出发,将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观点。
马克思并不完全否认人类具有某些共同性,而是反对将这一共同性抽象化,反对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
正如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指出的:“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物史观中人的本质一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渊源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三个科学论断马克思就人的本质提出三个科学论断: 即“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质”,三者辩证统一。
一方面,一定的社会关系是人的活动的具体的历史形式,实践活动是社会关系发展的基础,人的需要又加强了这种社会关系。
抛开社会关系,人的实践活动和人的需要同动物就没有任何的差别,更不会有人类社会; 另一方面,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人的需要是其发展变化的动因,社会关系又作为实践发展变化的结果。
抛开实践活动的视野,就不可能理解人的社会关系,或是把这种关系理解为上帝的安排,或是直观地把人理解为抽象的“类”,这样就更不可能满足人的需要,因为人的需要根本无法实现; 最后,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能,实践活动就是这种本能的现实体现,社会关系又促进了人的需要。
抛开人的需要,就不会产生实践活动,也就不会有社会关系,一切就都无从谈起了。
在现实的人身上,实践活动是内容,社会关系是形式,人的需要是动力。
只有正确地理解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三者相统一的基础上考察人的本质,才能全面深刻地把握人的本质的丰富内涵。
1、“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马克思对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类本质的揭示,把马克思主义人的本理论与以往的人的本质理论彻底区别开来,它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前提和基础。
这是因为:第一,自由的有意识的劳动实践作为人的本质,从根本上把人和动区别开来。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与恩格斯明确地阐述了人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认为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但在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由于动物的活动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进行,因而动物的“劳动”归根到底只能是一种本能的结果,它们不仅不懂得其他种的尺度,而且也没有意识到其他种的非我存在。
所以,动物没有自我与对象的区分,不能自觉其活动,当然也不能自觉其活动的限制。
然而,人的活动的性质却与动物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从根本上而言乃是自由的有意识的。
因而,人的活动的自由是一种意识到的自由,人能区分自我与他我、主体与客体,人自觉到非我的存在与自我存在的相异和对立,这就使人不仅能“按照他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进行生产,还能“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
就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人的活动的性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人的劳动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根本差别就在于此。
也正是基于此种原因,我们对于动物的进化的研究,也往往要从其本身之外的环境的变化入手,而对人的发展的研究却离不开人自身。
第二,实践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从人的实践的动机和目的来看,实践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人的实践动机内涵着对外界自然限制的突破和对内的自我的超越,它是对客体尺度与主体尺度在观念上的统一,不仅体现着对象世界的他律性规定,而且更体现了主体自身的价值趋向。
在实践的过程及其结果中,人的本质力量以直观方式呈现出来。
“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如果把工业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也就可以理解了”第三,人的实践活动是现实的、发展的和具有创造性的,这给人的本质提供了不断生成的空间。
人和人的本质并不是既定不变的,而是一个开放的、变动的、历史的系统。
人和人的本质的自我丰富和完善,只有在其对象性的实践活动中才有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因为现实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现实的人生存的第一活动,作为一个现实的人,他首先面对的就是如何解决其吃、穿、住、行等第一生存要义的问题,他要为自己生存提供满足生理需要、维持生命存在的东西。
当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他又会产生新的、更高的需要。
也正是这样,人本身的生存和发展不断推动着人们协调地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同时,被人改造后的外界对象又为人的新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更好的手段和条件。
正是人类世代绵延不断的实践活动和创造活动,使人类在不断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也不断地更新自我。
随着天然自然的不断人化,人的需要、人的能力、人的素质等人的本质力量也不断得到了改善,不断提高到新的历史水平,从而不断增加人的新质和不断形成新的人。
如此往复,人类不断向着自由、全面的人发展。
(理解人的本质就是理解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关键。
)因此,人的实践过程越有深度和广度,人的活动方式越丰富多彩,人和人的本质也就越丰富和全面,人也越全面自由地占有自己的本质。
当然,从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的层面上讲,把人的改造自然界、创造对象世界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即劳动或实践,作为人的类本质(一般本质),这当中的确存在有抽象的思维成分。
但是,这却是一个科学的抽象,一个包含着丰内容的合理的抽象。
任何科学都不能否认思维“抽象”的重要性及其存在。
2、“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认为,研究人的本质应当首先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每一时代历史地发生变化的本性”。
所以,我们既要研究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又要研究人类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以及人的一般本性是如何在具体的社会和发展的历史中实现和变化的。
因此,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又进一步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的这一经典论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首先,马克思在这里指出了“人的本质是其社会性”,或“社会性是人的本质”。
现实的具体的人具有两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本质是两者的统一。
但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中的最根本的性质,即便是人的自然属性,也被打上了社会的烙印,也是具有了社会的意义的。
况且,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得以实现的,人的社会性贯穿于人的整个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中,决定着实践的目的、意志,整个活动的计划、组织、实施以及成果的分配等各个环节。
其次,人的本质不是某一方面的社会关系,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现实的人类社会是一个纷繁复杂的有机体,社会中的每一个具体的人都处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
在这些众多的社会关系中,主要有生产关系,有政治关系,有人伦关系等等。
现实的人,就是处在这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是这一切社会关系的集中表现。
而在这些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在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中产生和建立起来的生产关系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它对其他社会关系起着决定作用。
因此,对作为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的理解,我们既要防止以偏概全,也更要反对不抓重点的所谓“全面”。
总之,对于人的本质及其历史发展的理解,我们要坚持“总体化”的方法,即要在社会联系的总体化结构及历史发展的总体化过程中,来认识人的本质及其历史发展。
再次,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马克思反对关于“抽象的人”、“一般的人”的空洞议论,他主张从从事着各种现实活动的人出发来研究人。
现实的人总是具体的,纯粹抽象的人只是作为概念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由于对社会关系的现实性理解,就可以进一步将人的本质具体化,避免把人看作是单个的、孤立的存在物。
在实际生活中,所有个人都是通过各种现实的、具体的社会关系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处于各种不同的地位,他们各自所体现的本质也是不同的。
而不同社会时代中社会关系的差别,也造成了不同历史条件下人的本质的差别。
正是这种差别的存在,就呈现出了人的本质的具体的、历史的一面特性。
3、“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马克思的“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这一论断呢?它的基本含义是什么?我们认为,马克思把需要作为人的本性,包含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思:第一,它强调了需要在人性中的基础地位,说明它是人的存在的内在的规定性。
人是最高类型的生命物质,他脱离了动物界,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品格。
但是,人毕竟是有生命的物质实体,而不是纯粹的“自我意识”或“精神”。
因此,他同其他生命体一样也有需要,必须与周围物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等各种形式的交换,这是人天然的、必然的、内在的规定性,是无法泯灭的、始终存在的客观范畴。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需要是人的本性。
第二,它强调了需要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的重大作用。
社会性的劳动实践是人的本质,然而,如果没有需要,人们就不会进行劳动实践并发生各种各样的社会联系。
因此,需要是人的活动的内在动因和根据。
在这里,说“需要是人的本性”,强调的是需要的积极、能动的方面,强调的是它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
第三,在某种意义上,需要也可以被看作是人与动物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区别的一种标志。
人作为生命体的最高存在形式,以其需要的基本特征和特有的满足方式,与动物区别开来。
进一步而言,人与人之间现实的、具体的差别,在特定的情况下也可以从他们之间不尽相同的需要体现出来。
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中或处在不同的阶级、阶层中的人,在经济上、政治上和文化上都会有着各不相同的某些需要。
因而对现实的人来说,需要规定着活动,活动显示着人性,一个人有什么样的需要,也就相应地显示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具有什么样具体的人性。
总的来说,上述三点内容就是马克思把人的需要称为“人的本性”的基本含义,这是理解马克思这一经典论断的前提和基础。
上我们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经典界定分别作了论述,从中我们应该认识到:马克思的这三个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论断之间并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而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它们之间是具有内在一致性的。
我们只有从这三个经典命题及其内在联系上出发来考察人的本质,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才能把握人的本质的丰富内涵。
三人的本质理论与唯物史观的关系人与历史是辩证统一的。
同样,人的本质观与社会历史观之间也应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两者总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因而,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必然是与其对社会历史的理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人的本质理论也必然与其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一)人的本质的揭示与唯物史观的科学命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说:“我们首先应该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的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
”历来的思想家在解释历史的时候,都忽略了这个基本的简单的事实。
马克思正是抓住了这个个基本事实和它的全部意义,从这里出发,发展和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阶级和阶级斗争、国家和革命、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完整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