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会有似曾相似感的科学解释

合集下载

【怪罗科普】为什么有时会出现似曾相识的感觉?

【怪罗科普】为什么有时会出现似曾相识的感觉?

【怪罗科普】为什么有时会出现似曾相识的感觉?你是否有过似曾相识的诡异感觉:也许你是第一次到一个地方旅行,但感觉却出奇的熟悉?或者就像你现在所经历的那样,你认为你之前已经看过这篇文章了?很诡异吧!这种现象叫做“幻觉记忆”(déjà vu,又叫既视感或既视现象),源自法语“曾经见过”的意思。

历史上,幻觉记忆被认为与大脑癫痫相关,但这并不能解释为什么没有癫痫的人也会出现幻觉记忆,毕竟,约三分之二的人在生活中都至少经历过一次似曾相识。

因此,肯定另有其因。

幻觉记忆的确切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但存在多种理论来解释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为简单起见,我们将其简化为三大主要类型。

第一种原因被称为“双重过程”,这是指两个正常并行的认知过程变成暂时不同步。

例如,如果我觉得熟悉这东西,这可能是因为我的大脑检索出的记忆相似于我目前所经历的。

检索记忆总是出现在熟悉感之前,当然,除了似曾相识的感觉之外。

在这种情况下,我就会有回忆起往事的感觉,尽管我的大脑实际上并没有做任何的检索。

我能感觉我认出了这个陌生地方的一些东西,尽管此前并没有去过那里。

第二种理论是与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有关,幻觉记忆的起因可能是神经元的自发放电,或是神经元传输速度的延迟。

穿着高跟鞋走路的羊驼为了说明第二种理论,让我们来看看这个穿着高跟鞋走路的羊驼,你在之前很可能从没见过有羊驼会这么做。

如果你有,我表示很嫉妒。

但是如果你正觉得这似曾相识,有一种解释是通过眼睛进入大脑的信息是在不同的时间到达。

比如说,信息通过左眼到达视觉皮层要稍早于信息通过右眼到达视觉皮层,这两起事件在极短时间内发生•,以至于左眼的信息还未被存储成记忆。

但由于大脑接收了两次这样的信息,这多少都会有些熟悉感。

最后一种理论比较直观,如果你对新事物有一种错误的熟悉感,这是因为一些要素或情景很相似。

例如,如果你是第一次去新朋友的家,而他们家有和你姑婆一样的餐桌,你可能就会有一个强烈的熟悉感,而没有意识到你曾经在哪见过。

似曾相识而又倍感陌生

似曾相识而又倍感陌生

似曾相识而又倍感陌生
似曾相识而又倍感陌生,这是一种复杂的感受,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当我们遇到某个人、某个事情或某个地方时,会感觉似乎曾经在哪里见过,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但又无法具体回忆起来。

这时候我们就会感到出奇不意、陌生而又熟悉。

这种感受通常被称为“心理学中的谬词”,在心理学中被称为“追忆伪感”。

所谓“追忆伪感”,指的是当我们处于某种情境中时,我们的脑海中会闪现出一些与此前类似的记忆或场景,但这些记忆或场景却不能完全被我们回忆起来,从而导致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受。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人类的大脑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器官,它包含着巨量的信息,很多时候信息会交叉融合起来,产生错位的感觉。

其次,我们的大脑经常通过基于先前经历的情境信息来判断当前的情况。

当我们看到某个地方或某个人时,我们通常会把它们与过去的相似情境信息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似曾相识”的感受。

但当这些相似情境信息没有完全被我们回忆起来时,我们就会感到“追忆伪感”。

另外,该谬词还可能与我们的情感、心理状态有关。

当我们处于某种情感、心理状态时,我们的脑海中会产生与之相关的记忆或场景。

这些记忆或场景可能只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之中,却可以在某些场合下被唤起,导致“似曾相识”的感受。

总之,似曾相识而又倍感陌生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一种情境。

虽然这种感受可能让我们感到出奇不意,但实际上它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深呼吸、放松自己的心情,通过正常的感知和思考过程逐渐恢复自己的常态,从而避免这种感受的干扰。

心理学科学解释似曾相识的感觉

心理学科学解释似曾相识的感觉

人为什么会对发生的事情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

心理学解释。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作即视现象又称即视感,就是未曾经历过的事情或场景仿佛在某时某地经历过的似曾相识之感。

一般健康的大脑都会产生这种感觉。

而且,人们在疲惫和压力状态下时很容易出现这种感觉。

即见到熟悉的事物或文字时却一时间什么都回忆不起来的感觉。

可能是因为人们接受到了太多的信息而没有注意到信息的来源。

熟悉感会来源于各种渠道,有些真实,有些却是虚幻的。

当你遇到已经忘记的小说描写的情形时,可能会把它当做自己前世的记忆。

或者,当身处了曾经看过电影的真实场景时,虽然表面上已经完全忘记了这部电影,但脑子里还是会勾起惊心动魄的回忆。

心理学家还指出,人们有时根本不需要真实的记忆,大脑内部就有可能自己制造一种熟悉的感觉。

总之就是人的大脑非常精密奇妙的构造拥有非常神奇的记忆、记忆重构和提取能力。

“似曾相识”从何来?

“似曾相识”从何来?

“似曾相识”从何来?作者:赵家钺来源:《百科知识》2016年第05期许多人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感到一件正在做的事情或者一个情景,似乎以前就做过或者经历过。

比如,某人正在刷牙,突然觉得刷牙的动作、表情甚至场景与之前的某次一模一样;或者旅行到一个从未去过的街道,却突然感到以前来过这个地方。

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作“似曾相识”。

第六感是潜意识的漂浮物“似曾相识”现象有着悠久的研究历史,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相关的记载,直到19世纪早期这一现象才被法国学者引入科学研究。

如今,科学家们大致认同的“似曾相识”现象是指:对当前的、从未经历过的事物或场景产生的一种主观的、不恰当的熟悉感。

人们常常认为,这是我们人类“预知未来的第六感”。

在生理学中,人类的感官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5种,也称“五觉”,但是在现实中确实还普遍存在着“第六感”。

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觉”的俗称,包含心觉和预知力两部分。

心觉是指人类通过接受“五觉”的刺激,把信息反映给大脑而产生的(如快乐、悲伤等)心理感觉。

预知力则是一种某些人认为存在的能力,该能力能通过正常感官之外的渠道去接收信息,预知将要发生的事,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推断无任何关系。

心理学家认为,意识是通过“五觉”来接收外来刺激,然后整理分析,最后确定认识;超感官知觉则是接收到更多由意识层面所遗漏的信息,而不是透过语言或逻辑推理而得。

这些信息经年累月地储存在大脑中,是人们不曾察觉的,当它们浮现到意识层面时,就是所谓的第六感。

第六感其实是潜意识的漂浮物,并且也可被意识所辨认。

“似曾相识”来自被激活的潜意识心理学家爱德华·铁钦纳曾用“过马路”来对“似曾相识”现象做过一番解释:在过马路时,你无意识地瞥了一眼对面的商店,然后右边有什么事吸引了你的注意力,你转向了右边。

当再次看向对面的商店时,你的大脑已经忘了第一次的那一瞥,第二次的一瞥就会生产熟悉的感觉。

按他的说法,知觉分为两部分:第一瞥是知觉一次快速的无意识加工,第二瞥是知觉的深加工,当两次加工匹配时,就会产生熟悉感。

似曾相识心理学解释

似曾相识心理学解释

似曾相识心理学解释
似曾相识(Déjà Vu)是一种心理现象,人们感觉曾经在某个
场景或经历中已经经历过的感觉。

虽然似曾相识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其解释仍然存在争议。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学解释:
1. 记忆混淆理论:这种解释认为似曾相识是由于大脑混淆了新的感觉和旧的记忆。

当人们经历类似的场景或体验时,大脑可能会错误地将新的感觉与旧的记忆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

2. 双重处理理论:这种解释认为似曾相识是由于大脑同时进行了两个相似的认知过程。

当人们经历某种场景或体验时,大脑可能同时进行了一个现实认知过程和一个记忆回忆过程,导致了似曾相识的感觉。

3. 多重感官处理理论:这种解释认为似曾相识是由于多个感官同时被刺激,从而导致了似曾相识的感觉。

当人们在某种场景中感受到多种感官刺激时,大脑可能会错误地将这些刺激与旧的记忆相关联,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

4. 边缘意识理论:这种解释认为似曾相识是由于大脑在一段时间内对某种场景或体验的边缘感知进行了处理。

当人们经历某种场景或体验时,大脑可能会在意识之外对其进行处理,然后在一段时间后将其带入意识,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

尽管以上解释提供了一些对似曾相识现象的理解,但似曾相识
的确切原因仍然不确定。

研究人员仍在进一步研究中探索这一现象的机制。

形容两个人外貌很像的古句

形容两个人外貌很像的古句

形容两个人外貌很像的古句“形容两个人外貌很像的古句”是一种表达,以下古句可以用来形容两个人外貌很像。

一、“长得一模一样”这是一种常见的说法,用来形容两个人外貌很像。

例如,“你们俩长得一模一样,真不敢相信你们是姐妹!”这句话表明,两个人的外貌相似度很高,几乎一模一样。

二、“宛如一张”这是一句古老的话,古人用来形容两个人外貌很相似。

它有一种神奇的意味,就好像两个人是从一张画布上剪切下来的一样。

例如,“老师的两个孩子宛如一张,太像了!”这句话表明,他们的外貌非常相似,就像是一张画布上剪出来的。

三、“似曾相识”这也是一句古老的话,用来形容两个人外貌十分相似。

它表明,两个人在外貌上如此相似,以至于他们仿佛曾相识。

例如,“看到你们这么像,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句话表明,他们的外貌十分相似,以至于仿佛是曾经见过面的老朋友。

四、“同出一门”这句话源于古代的文字,古人常用它来形容两个人外貌非常相似。

它有一种神奇的意思,就好像两个人是从同一所学校里毕业的一样。

例如,“你们俩看上去就像同出一门,太像了!”这句话表明,他们的外貌十分相似,仿佛是从同一所学校里毕业的密友。

五、“情投意合”这句话也很古老,古人常常用它来形容两个人外貌非常相似。

它包含有一种特殊的意味,就像两个人心灵相通,彼此之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结合。

例如,“看到你们外貌如此情投意合,我都不敢相信你们是姐妹!”这句话表明,他们的外貌十分相似,就像是心灵相通,彼此之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结合。

以上就是“形容两个人外貌很像的古句”,古句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可以用来形容两个人外貌很像,其中最常用的是“长得一模一样”、“宛如一张”、“似曾相识”、“同出一门”和“情投意合”。

人为什么有时候突然感觉眼前发生的事好像似曾相识?有未卜先知吗?

人为什么有时候突然感觉眼前发生的事好像似曾相识?有未卜先知吗?

人为什么有时候突然感觉眼前发生的事好像似曾相识?有未卜先知吗?这种感觉叫做“既视感”,来源于法语Deja vu,意为似曾相识,既视感当然不是未卜先知,大多数人都经历过这种似曾相识的怪异感觉,即某件事不应该产生主观的熟悉感。

大多数情况下,既视感是通过你所看到的来产生的,但它并不局限于视觉,即使是天生失明的人也能体验到既视感。

既视感究竟是如何产生的,长期以来一直没有科学解释,部分原因是它短暂而不可预测的性质让科学家难以研究。

由于既视感很难测量,科学家已经对它的产生机制提出了许多假设,下面是一些比较被接受的假说。

一些科学家解释认为,既视感的感觉是在大脑自发活动时产生的,而这些活动与你目前正在经历的事情无关,而是发生在大脑处理记忆的部分时,可能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错觉。

既视感与颞叶癫痫密切相关,据报道,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可能发生在颞叶癫痫发作之前,患有这种癫痫的人,在癫痫发作的过程中或者在抽搐之间,都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另外有科学家认为大脑中负责似曾相识的部分在海马旁系统,因为大脑记忆中心海马状突起中的神经元会在脑中绘制出看见的新地点和经历的地图,然后把它们储存起来,以备日后使用,发生在两个事件或地点非常相似或重叠的时候,就会产生既视感似曾相识的感觉。

大脑各部位连接错误理论。

人类大脑的额叶负责未来,颞叶负责过去的记忆,边缘系统负责现在;大脑海马体区域与短时记忆相关,海马旁回与长期记忆有关。

只要运作得当,过去、现在和未来就会无缝地融合在一起。

然而,当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之间发生过度的错乱交流时,现在可能开始感觉像过去一样。

光路延迟假说。

如果两只眼睛都看到相同的事件,但出于某种原因,两只眼睛信息抵达大脑的时间不一致,即使相差时间只有千分之一秒,那么大脑也可能觉得经历两次同样的事件,让你产生既视感。

但是,自从发现盲人也能经历既视感后这个理论已经被抛弃。

人真的有前世今生么

人真的有前世今生么

人真的有前世今生么没有。

当代科学认为,没有前世,死后没有灵魂。

因为现在的科学找不出灵魂是什么,灵魂没有轮回,没有前世。

况且这个问题的答案涉及到人的世界观。

如果人们认为有前世,那他们就不是唯物主义者,因为灵魂之类的东西绝对超出了唯物主义的理解范围。

扩展资料:
学者:梦境或是前世情景再现
按照一位美国学者的说法,这种熟悉的似曾相识的感觉,其实是前世在今生的再现。

而更多的时候,前世的一些难忘的场景会重新出现在我们的梦里。

古人相信人有灵魂。

因为即使是在当代,也确实有很多人觉得自己的意识里出现了某种神秘的东西。

虽然他们不知道那是什么,但是他们真的能感觉到。

科学家们试图用多维宇宙理论和弦理论来解释这些神奇的事件。

但目前还没有让人可以信任的结果。

但科学家认为前世一定存在,那些似曾相识的感觉和现实中一些离奇的梦境,很可能是前世记忆在现实中的再现。

为什么常常会感觉到似曾相识

为什么常常会感觉到似曾相识

为什么常常会感觉到似曾相识?在生活的长河中,我们时常会遭遇一种奇异的感觉,那就是似曾相识。

它如同一道闪电,瞬间划过我们的脑海,留下一抹淡淡的痕迹。

这种感觉,就像是在记忆的海洋中,偶然捞起了一颗遗落的珍珠,虽然美丽,却又难以捉摸。

有人说,这种感觉是宿命轮回的印记,是前世今生的纠缠。

他们相信,每一次似曾相识,都是灵魂深处的呼唤,是对过往记忆的追寻。

然而,心理学家们却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弗洛伊德的追随者们认为,这是潜意识矛盾的体现,是内心深处的冲突和挣扎。

科学家们则发现,这种现象与大脑的知觉系统和记忆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健康大脑中的每个人都可能经历这种感觉,尤其是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们在阅读或写作时,更容易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大脑中存储了更多的信息,当遇到相似的情景时,大脑就会自动进行匹配,从而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

这种感觉通常在青年时期更为常见,可能是因为年轻人的大脑更加活跃,更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

此外,疲劳的时候也容易出现这种感觉,可能是因为大脑在疲劳状态下,更容易混淆信息的来源,从而产生似曾相识的错觉。

有时候,似曾相识的感觉与个人的经历和记忆有关。

当我们进入一个新的场景,场景中的某些元素可能会触发我们的记忆,调动大脑中的不同记忆系统进行匹配。

这种匹配可能是非常具体的,比如一句话、一个物体,或者是一个人的出现。

这种感觉有时候会混淆我们的记忆,让我们误以为自己曾经经历过这个场景,或者相关的事件。

然而,科学家们将这种似曾相识的现象称为记忆幻觉。

它通常包含三个方面:某个场景好像何时经历过,某个感觉好像何时有过,某个地方好像何时去过。

这些记忆幻觉往往是无意识中出现的,只要遭遇到了某些刺激记忆的东西,就有可能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

这种感觉,虽然神秘,却也是大脑的一种自然反应。

它提醒我们,记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被塑造和重塑的。

它告诉我们,我们的大脑是一个奇妙的世界,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和创造力。

心理学:人为什么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原因就在这

心理学:人为什么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原因就在这

心理学:人为什么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原因就在这
相信有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就是在看见某个人或者经历过某件事之后,总觉得这个人自己曾经见过这件事情曾经发生过。

而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们把它叫做既视感。

并且根据问卷调查显示,有三分之二的人们都至少有过一次“似曾相识”的经历。

所以,为什么人会有这种感觉呢?一起来看一看吧。

在上一个世纪,就有一些分析家把“似曾相识”解释成潜意识矛盾冲突的体现。

但是现在心理学家提出,“似曾相识”不一定发生在深层次潜意识矛盾冲突基础之上。

因为一般的健康大脑都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尤其是在疲惫和压力的状态下。

心理学家还指出,人们有时
根本不需要真实的记忆,大脑内部就有可能自己制造一种熟悉的感觉。

另外在医学上还有一种解释是大脑皮层瞬时放电现象,或者叫做错视现象,也可称为视觉记忆,经常会发生在你身处于非常熟悉的环境时,我们的大脑有一个记忆缓存区,当你看见一见东西或者遇见一件事情的时候是先把记忆存储再缓存区。

不知道对于这一些解释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面多多评论。

选择身边的一种事物 试着运用多种方法来说明它的特征

选择身边的一种事物 试着运用多种方法来说明它的特征

选择身边的一种事物试着运用多种方法来说明它的特征美的共同特征是:一、纯粹美是纯粹、是简明,而不是各种特点的堆积。

无论是人、物、图、景、文,美的共同特征都是纯粹、简明而独特的。

二、和谐美是内在与外在、自身与环境、感受者与被感受者之间的和谐,是自然而然的相互衬托。

三、愉悦美是在与丑的比较中体现出来的,是能给感受者带来愉悦、快乐、满足的人或物。

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时间是看不见的,却在我这块岩石的身上留下了仅属于它的脚印。

我本是一块完整的岩石,笨重、稳固,只是静卧在蓝天之下,望空中云卷云舒,见树上花开花落。

不要认为我是坚固不坏的,我存在的每分每秒,都在抵御着大自然的“攻击”,风吹雨打,寒侵日晒,皆会损伤我这看似坚不可摧的身躯,久而久之,我被风沙磨得奇形怪状,失去了原本的稳重,变得怪异起来。

水和空气挤入我身体内的空隙中,侵蚀着我,酸类进入我的身体——我逐渐变得脆弱不堪了,破碎成了小块石子,细碎砂砾。

狂风携带着我,将我卷入天空——曾经笨重的我,如今可以翱翔在空中,这是时间的馈赠,是大自然的馈赠。

风停了,我失去了风的依托,坠入河中,融入了河床,千万的砂砾与我殊途同归,它们和我有着一般的前世今生吧?我沉入了河底,垫高了河床。

很多人都曾经体验过似曾相识的感觉。

比如,来到某个地方,正跟某人说着话,突然感觉以前经历过一样的场景,但就是回想不出来什么时候经历过。

心理学上称之为既视感,或幻觉记忆。

源于法语Déjà vu,字面的意思是“已经看过”。

研究表明,经常旅游和看电影的人会经历更多的既视感。

人处于心理脆弱状态或压力之下,更容易产生既视感。

既视感跟我们的再认记忆能力密切相关。

要了解既视感,首先要理解大脑的再认回忆的过程。

再认记忆使我们能再认以前经历过的人和事。

再认记忆在时间上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熟悉感和回忆。

熟悉感是指眼前的事物我以前经历过的感觉,是一个自动的,快速的,不需要意识参与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包括任何具体细节的回忆,仅仅是一种感觉。

你在做一件事情时,会感觉似曾相识

你在做一件事情时,会感觉似曾相识

你在做一件事情时,会感觉似曾相识很多时候,我们在某一个场景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会突然有一种非常熟悉的感觉,仿佛自己早就经历过了一样。

但是却找不到任何蛛丝马迹去证明自己做过这件事,有人觉得是因为平行宇宙导致的,但科学又是如何解释的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来揭秘一下闪回现象。

闪回现象科学解释闪回现象也叫做既视感,人们在现实环境中,突然的感觉到自己曾经在某处经历过某些事情的感觉。

大多数人们认为是在他们的梦境中出现过,然后真实出现的时候,就会有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科学家们对这种现象有几种解释:1、当人们遇到一个类似于过去经历的情景时,脑内处理过去那一段经历的神经元可能同时产生了冲动,造成了这种既视感。

2、因为人的脑部对于短暂未来但未曾发生的事情产生了预知,所以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3、脑部处理出现错误,将眼前的讯息错误的判断为记忆中的画面了。

4、在医学角度上,是因为左右脑的信息处理突然发生不协调而产生的。

5、人们对其他多重宇宙在同一时间轴上发生事情的认知但是这些都属于一些假设和在学说的理论上提出来的,真正的原因并没有得到证实。

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闪回现实的事件,让大家加深对闪回事件的了解。

闪回现在例子(来自网友提供)有一天,我和同屋的一起去上学,当时同屋的已经下楼了,我在一边穿凉鞋,一边想着不要让别人等急了。

这个时候突然发生了闪回现象,感觉这个场景似曾相识。

凉鞋摆放的零乱样子,我因为太急而有点穿不上鞋,身体差点失去平衡,包括心里想的不要让她等急,甚至她随后要叫我,跟感觉中的记忆完全吻合。

似乎在她叫我之前,我就已经感觉到她要叫我了。

在平行宇宙理论出来后,人们认为是因为平行宇宙导致了闪回现象,是这样的吗?平行宇宙导致闪回现象1895年美国哲学家与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了平行宇宙这个词,在人的宇宙之外也许还存在着其他的宇宙,这些宇宙在自己的时间轴上,互相平行的进行着。

人们可能突然感知到了其它平行宇宙中的残留记忆。

人与人之间的磁场是什么意思

人与人之间的磁场是什么意思

人与人之间的磁场是什么意思我一直认为人与人之间也存在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的磁场作用。

比如:突然遇到一个人,就会感到强烈的相互欣赏和吸引,仿佛彼此很熟悉,甚至开始牵挂。

虽然一生碰到这样的人的概率很低,但肯定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

因此我相信人与人是有磁场的。

这种磁场只能在人与人之间产生共鸣和共振,那感觉只能是意会,而不可言传磁场是看不见的,但这种力量是巨大的,就像万有引力一样,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这种磁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自己的人生。

和磁场相同的人在一起,不必刻意经营彼此的关系,似乎彼此都知道对方的性格爱好,都清楚对方的心理感受,很多事情不必刻意解释,只要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微笑,对方就能读懂。

,无论男女老少,如果二人的共振波段很接近,那么二人可能相处得很亲密,很愉快,这不是单纯的性格问题能够解释的,这就是缘分。

缘分就是二人的磁场频率的接近程度。

磁场相同的人,都会具有某种特殊的默契,让人感觉似曾相识,非常投缘。

和磁场相同的人在一起,快乐变得很简单,不管是晴天还是阴雨,不管在哪里都不会觉得孤单。

因为磁场相同的人笑点一致,很多别人听不懂的话,对方会懂,很多说不清的情绪,对方都能体谅,不用刻意寻找话题,不用担心冷场,似乎总有说不完的话,似乎一句话不说也没问题。

反之,和磁场不同的人在一起,你跟他费尽口舌,解释半天,也得不到一句理解,正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因观点不同,沟通不畅,导致不欢而散。

三观决定了磁场。

三观不同才是人和人之间最大的障碍。

三观不合的人,说话难有交集,更谈不上碰出火花,寒暄片刻已是不易,相处时间稍长,便会觉得索然无味,甚至是互相伤害。

人与人之间想要真正的相互理解其实并不容易,观念差异大的人则是更难了。

就如贪婪的人怎么也无法理解有些人是钱财如粪土;势力的人怎么也不会相信有些人对待别人可以做到一视同仁。

对人生看法一致或相近的人,自然一拍即合,欢喜愉悦。

在人生路上,和磁场相同的人在一起,就不再孤单无依,可以一路收获快乐和信心,这就是人生的最大福气。

似曾相识感的科学原理

似曾相识感的科学原理

似曾相识感的科学原理你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却产生了强烈的熟悉感,仿佛往昔重现。

这就是déjà vu,即似曾相识的感觉。

它很难描述,除非你体验过。

当你努力回想自己何时曾有过类似经历时,这种感觉就消失了。

据估计,70%的人会体验到似曾相识感,最常发生于15-25岁期间。

由于这种感觉转瞬即逝,所以很难研究。

科学家难以在实验室环境中进行复制,因此出现了好几种推测。

大脑的意外触发当我们认为某物或某人很熟悉时,大脑里主要发生了两件事:首先,搜索记忆;其次,如果找到匹配,另一个大脑区域则会将其定义为熟悉。

有科学家认为,在似曾相识感中,第二个过程可能是被意外触发。

记忆故障有科学家认为,似曾相识感可能是因为大脑的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线路出现了某种故障。

也就是说,新信息可能跳过了大脑的正常信息储存机制,直接进入了长时记忆。

因此,我们会感觉眼前事物曾经发生过。

似曾相识感也有可能来源于顶叶皮层。

顶叶皮层会使人们感受到熟悉感。

在其它记忆相关大脑区域没有被触发的情况下,它可能莫名其妙被激活了。

第四种推测是错误记忆。

心理学家Valerie F. Reyna提出,似曾相识感是一种记忆分离效果,它将现实和记忆分离开来。

分离体验有很多种类型。

有时候,你无法确定自己是梦到过还是经历过,是电影里见过还是生活中发生过。

最有可能是记忆不匹配去年,心理学家Akira O'Connor的研究表明,似曾相识感可能是因为大脑在检查记忆。

他招募了21个人,进行了一项诱导错误记忆的常见实验,同时扫描他们的大脑。

在实验过程中,他们为志愿者提供一串串彼此相关的词汇,例如“bed、night、snooze、nap”(床、夜晚、小睡、打盹)。

就这个例子而言,当他们询问被试是否听到过“sleep”(睡觉)这个单词时,他们能够清晰地记得自己并没有听到过,但却感觉这个单词很熟悉。

研究人员认为,在这个过程中,记忆相关的大脑区域(如海马体)会被激活。

“似曾相识”从何而来

“似曾相识”从何而来

“似曾相识”从何而来作者:来源:《新传奇》2018年第47期许多人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感到一件正在做的事情或者一个情景,似乎以前就做过或者经历过,比如旅行到一个从未去过的街道,却突然感到以前来过这个地方。

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作“似曾相识”。

那么这种“似曾相识”从何来?预知未来的第六感?“似曾相识”现象有着悠久的研究历史,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相关的记载,直到19世纪早期这一现象才被法国学者引入科学研究。

如今,科学家们大致认同的“似曾相识”现象是指:对当前的、从未经历过的事物或场景产生的一种主观的、不恰当的熟悉感。

人们常常认为,这是我们人类“预知未来的第六感”。

在生理学中,人类的感官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5种,也称“五觉”,但是在现实中确实还普遍存在着“第六感”。

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觉”的俗称,包含心觉和预知力两部分。

心觉是指人类通过接受“五觉”的刺激,把信息反映给大脑而产生的(如快乐、悲伤等)心理感觉。

预知力则是一种某些人认为存在的能力,该能力能通过正常感官之外的渠道去接收信息,预知将要发生的事,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推断无任何关系。

心理学家认为,意识是通过“五觉”来接收外来刺激,然后整理分析,最后确定认识;超感官知觉则是接收到更多由意识层面所遗漏的信息,而不是透过语言或逻辑推理而得。

这些信息经年累月地储存在大脑中,是人们不曾察觉的,当它们浮现到意识层面时,就是所谓的第六感。

第六感其实是潜意识的漂浮物,并且也可被意识所辨认。

虚假的熟悉感心理学家爱德华·铁钦纳曾用“过马路”来对“似曾相识”现象做过一番解释:在过马路时,你无意识地瞥了一眼对面的商店,然后右边有什么事吸引了你的注意力,你转向了右边。

当再次看向对面的商店时,你的大脑已经忘了第一次的那一瞥,第二次的一瞥就会产生熟悉的感觉。

按他的说法,知觉分为两部分:第一瞥是知觉一次快速的无意识加工,第二瞥是知觉的深加工,当两次加工匹配时,就会产生熟悉感。

为什么有时候你会觉得这件事“似曾相识”?

为什么有时候你会觉得这件事“似曾相识”?

为什么有时候你会觉得这件事“似曾相识”?作者:暂无来源:《东方企业家》 2017年第2期为什么有时候你会觉得这件事“似曾相识”?感觉眼前的事物曾经见过,这种记忆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再认记忆。

再认记忆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回忆”,你确实能够回想起以前经历过的那个情境;第二种则是“熟悉”,你仅仅对眼前的事物有一种熟悉的感觉,但没法确定它的来源。

比如,昨天你在楼道里见到了一个人,今天又在电梯注意到他,这时有两种可能性。

一种可能是,你回想起来昨天确实在楼道见过他,于是把他认出来了。

还有一种可能是,你对于他的面孔有一种熟悉的感觉,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具体在哪里见过;不过基于这种熟悉感,你也会认为自己曾经见过他。

“昨日重现”现象的产生也与这种熟悉感有关。

可能你过去经历过一些类似的场景虽然你没有意识到,但是这些场景的特征已经储存在了你的记忆系统当中。

此时此刻周围的一些线索与你记忆深处那些相似场景的特征匹配起来,产生了一种熟悉的感觉,使得你的大脑自动将眼前的场景判断为曾经经历过,从而导致了“昨日重现”的体验。

敲生鸡蛋前有必要先清洗吗?敲开生鸡蛋前建议最好清洗一下,因为未经处理的鸡蛋蛋壳会沾染鸡粪、血迹等诸多污染源,可能成为禽流感、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的载体。

看似密闭的蛋壳其实布满肉眼看不到的气孔,细菌会通过气孔侵入鸡蛋内部。

我们打开鸡蛋看到气室的那边的膜,实际上就是内层卵壳膜了(外层卵壳膜在气室处紧贴在卵壳上)。

这也就是为什么鸡蛋在孵化的42℃环境下21天中不会臭掉的缘故。

不过如果鸡蛋放置过久,卵壳膜老化、破裂,细菌入侵蛋清,那么鸡蛋就会坏掉了。

我们可以看到,正常情况下细菌不会透过卵壳膜,我们在打蛋的时候,卵壳膜也是随着蛋壳抛弃的。

所以洗或者不洗,关系不大。

不过,刚出厂的鸡蛋或者散装鸡蛋,由于沾有鸡粪等污物,还是需要清洁一下再进行储藏,毕竟肮脏的表面很影响卖相,也会污染室内环境,尤其是在禽流感流行的时候,格外需要清洁这些污物。

形容某个人就在眼前却不认识

形容某个人就在眼前却不认识

形容某个人就在眼前却不认识形容某个人就在眼前却不认识1. 引言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看到一个人,感觉似曾相识,却又说不上在哪里见过。

或者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看到一个熟悉的面孔,却无法确定对方的身份。

这种情况让人感到困惑和不安,同时也引发了对记忆和认知的思考。

2. 表面相识当我们看到一个陌生人时,如果他们的外貌或气质与我们曾经见过的某个人相似,很容易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仿佛对方就是我们熟悉的那个人。

这种表面相识的感觉往往带来一种复杂的情绪,让人觉得自己好像在捉摸不透对方到底是谁。

3. 记忆的幻觉有时候,我们也会在陌生的环境中看到一个熟悉的面孔,或者是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但却无法确定对方是谁。

这种记忆的幻觉让人感到困惑和焦虑,因为我们渴望能够准确地识别出对方的身份,却又被记忆中的片段所困扰。

4. 认知与思考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禁要开始思考认知和记忆的机制。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表面相识的感觉?为什么会出现记忆的幻觉?这些问题引发了对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思考,让我们意识到认知和记忆是如此复杂而又神奇的过程。

5. 个人观点对我而言,形容某个人就在眼前却不认识,是一种关于认知和记忆的挑战。

我们的大脑是如此复杂而又神奇,它可以储存和提取大量的信息,但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和幻觉。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保持开放和好奇的心态,不断探索认知和记忆的奥秘。

6. 总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形容某个人就在眼前却不认识的情况,这种体验引发了对认知和记忆的思考。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保持开放和好奇的心态,不断探索认知和记忆的奥秘,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种复杂的心理现象。

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认知过程及其心理基础的学科,它涉及到记忆、学习、思维、感知、语言等多个方面。

对于形容某个人就在眼前却不认识这一现象,认知心理学提供了一些关于记忆和认知的解释。

表面相识的感觉可能源于我们大脑的记忆系统。

当我们看到一个与之前见过的人相似的外貌时,我们的大脑会自动去激活与之相关的记忆片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忽然感到眼前的场景无比熟悉,所有的一切、每一个细节,甚至是接下来所要发生的一幕,你都了如指掌,就好像曾经经历过。

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

这是一种神秘而奇妙的感觉,据最近相关调查显示,有三分之二的成年人至少有过一次这种“似曾相识”的经历。

“‘似曾相识’的感觉,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不过,如果这种感觉过于频繁、过于强烈就是一种病态。

”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沈政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似曾相识”的主观体验是记忆与知觉相互匹配的结果;偶尔出现这种情况属于正常现象。

“偶尔出现‘似曾相识’的情况,是很正常的现象。

这是人们大脑中知觉系统和记忆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

”沈教授说。

他告诉记者,这得从知觉和记忆的“分类”说起。

无论是知觉还是记忆,在人的脑子中都是分类进行的。

分类的过程是知觉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记忆的一个基本特征。

据沈教授解释,知觉包括对面孔的知觉、对物体的知觉、对位置的知觉等等。

以这三类为例,由于它们的对象不同,因此,当我们到一个地方以后,方位和空间关系、周围的物体、人物,可能同时出现。

然而,我们对它们的知觉却是由大脑中三个不同的功能回路,即位置知觉的回路、物体知觉的回路和面孔知觉的回路分别去完成;与此同时,这三个回路都处于颞叶的后半部分,相互比较接近。

与知觉类似,记忆也分为很多种类型。

知识和概念的记忆被称作语义记忆;针对情节、经历、事情经过的记忆,即情景性记忆,另有不自觉地逐渐形成的习惯的记忆,这是无意识记忆。

其中每一类记忆,又可以分为很多个子类。

正因为知觉和记忆都是“分类”进行的,我们曾经所经历的一些场景的众多特征会存放在不同的记忆系统中,但是当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

当我们走到一个新的场景,场景中的某些部分就可能会刺激我们的一些记忆,调动我们大脑中不同的记忆系统,来与之相匹配。

这时候,一旦场景中的某一特征和过去的经历匹配上,就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

“这就是出现‘似曾相识’这种主观体验的原因。

”沈教授说,“就是因为人的知觉和记忆在大脑里面有‘分类’这么一个基本的特征,知觉将记忆中的一些内容激活,使其与知觉中的某一部分特征相匹配上了。


“但是,仔细一想,再三确认,这还是一个新接触的场景,而并非原来有过的经历。

生活经历每个人都会有,因为记忆的东西很多,偶尔出现‘似曾相识’这种主观体验是很正常的现象。

”他说。

对“似曾相识”的最初认识源于半个世纪以前,医学上对癫痫的治疗揭开了科学家们对这一奇妙体验的探索之路。

对“似曾相识”这一主观体验的最初认识是从医学上的癫痫开始的,可以追溯到半个世纪以前。

沈教授告诉记者,起初“似曾相识”引起了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重视。

后来,经统计发现,正常人也会出现这种主观体验,随着脑科学知识的积累逐渐达到了今天的认识水平。

据他介绍,50多年以前,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神经科教授潘菲尔德给癫痫病患者做脑手术,要切除患者的癫痫病灶或脑肿瘤。

在切除过程中,由于切少了会使癫痫病复发,而切多了则会破坏相关脑组织的正常功能;因此,为了保证手术的精细,在做手术以前,医生们就一定得对癫痫病灶或肿瘤周围脑组织的健康情况进行测试,以准确掌握脑组织发生病变的范围。

医生们用带有很弱的电流的探针在肿瘤旁边刺激一下,观察这些脑细胞会出现怎样的反应;然后对稍远一点的脑细胞再进行同样的测试。

于是,有趣的事情发生了。

这是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医生们正打算对其实施切除颞叶肿瘤的手术。

当刺激到这个肿瘤周边组织的时候,老人突然以一个四五岁孩子的声音奶声奶气地唱起了歌,还叫着“爷爷”、“奶奶”和小狗的名字。

在场的医生们大吃一惊,与他进行对话。

意想不到的是,老人话中所出现的完全是童年生活的情景。

医生们停止了对他的刺激,所有对话也随之中断。

当被问起刚才在做什么时,老人竟然一脸茫然地说不出话来。

在被告知当时令人惊诧的一幕时,老人反问:“我唱歌了吗?我唱什么歌了?”医生们继而又给他通上了电流,老人又接着唱歌;当来自电流的刺激再次停止,他对自己方才的行为一无所知。

“为什么这种情况下患者能够完全体验到醒着的时候绝对回忆不起来的童年生活?这就是因为脑肿瘤压迫周围的脑细胞,使得它们兴奋性比较高,与此同时,和脑深部结构神经相联系着的相关回忆的‘网络’还保存完好,这时加上一点电刺激,就可以使这些记忆马上‘复活’起来。

”沈教授说。

过于频繁、过于强烈地产生“似曾相识”的主观体验是癫痫的前期症状,它表明储存记忆的颞叶中的脑细胞正遭受着强烈刺激。

“似曾相识”的主观体验,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一般人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受意识控制,“似曾相识”的情况并不经常发生。

沈教授同时强调,如果“似曾相识”的感觉过于频繁、过于强烈,则属于一种病态,“具体来说是癫痫的前期症状,特别是颞叶癫痫的症状。


他解释道,负责情景性记忆和语义记忆的脑组织,主要位于大脑内侧颞叶和海马等结构的神经回路。

如果有癫痫灶或脑肿瘤在这部分的神经回路中,这部分的脑细胞就会受到刺激,表现得特别兴奋。

因此,任何一个知觉出现,相关的记忆就都要往里插,也就会产生什么都好像见过,什么都是“似曾相识”
“频繁出现‘似曾相识’的主观体验,这就证明储存记忆的颞叶中的脑细胞受到强烈刺激,这就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

”沈教授说。

据他介绍,在描写精神运动型癫痫的临床着作里,“似曾相识”就被作为精神运动型癫痫或者颞叶癫痫的一种症状而加以记载。

体会到“似曾相识”并非易事。

“似曾相识”容易发生在情绪不稳定的状态下和对场景的体验上。

尽管所有的人都会出现“似曾相识”的主观体验,但并不意味着“似曾相识”在所有人身上发生的频率都是一样的。

沈教授告诉记者,一般来说,与情绪密切相关的事情容易记得比较牢。

从这个角度看,如果处于一种情绪不稳定的状态,那么,“似曾相识”发生的概率就容易高;因为这时记忆会比较活跃。

而在人的一生中,更年期和青春期时,人体内分泌会发生剧烈变化,从而使人处于一种情绪不稳定的状态,记忆也会变得很活跃。

这时候,比较容易发生“似曾相识”的现象。

“‘似曾相识’主要发生在对场景的体验上。

”沈教授说,因为每一个知觉都是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下出现的。

这种场景往往是一个大的背景,不需要特别的注意就会跑到脑子里形成无意识记忆。

“这种无意识的记忆有时候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中就会‘蹦’出来,与知觉混在一起。


在“似曾相识”的现象中,被调动的大多是无意识记忆。

沈教授解释说,记忆大体可以分为有意识记忆和无意识记忆两大类。

从童年开始,所有的经历不管是想记的还是不想记的都在脑子里保存着。

脑子里有这些记忆的痕迹,“在一些极特殊的情况下,就会‘蹦’出来,透射到意识中。

”“无意识记忆自发地跑到现实知觉的情景中来,与现实情景中的某些特征相匹配上,我们就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