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煤层气的形成演化_成因类型及资源贡献_课题研究进展
煤层气成因及产地研究
煤层气成因及产地研究1煤层气的成因煤层气是一种新兴的资源,它是煤炭富集的深部有机晶体岩体中的液态天然气。
煤层气是在超高压、高压或超低压条件下,通过煤层结构或煤层物理及化学特征形成的一种天然气形态,是一种非常可观赏,也是人类活动一部分的能源来源,它主要由甲烷、乙烷、丁烷与二氧化碳组成,常由煤矿渗流而聚集而成。
煤中可以形成煤层气的成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生物成因,即以生物体形成的烃。
在煤层中,大量的有机质吸��和室内分解,作用于煤矿应力下的深部有机晶体岩体,产生大量的烃,然后形成煤层气。
另外一种是物化成因,即在煤层应力梯度和温度范围内,煤中有机质与水蒸气相分离,再混合而成的烃,随着深层温度升高,煤中的有机物、水和气体等相互作用,氧化烃被一次氧化等微生物作用推动形成煤层气。
2煤层气的产地煤层气的产地通常分布在古老的深层煤系中,主要以古生界的中到新元古生界的低温高压湖相陆相和火山岩系次级煤系为主,煤系中抽油石古近系陆相、盆地成煤期及无柱胶结层煤等都可形成煤层气。
一般来说,中国煤层气的分布地质遍及华北、东北、华东、华南及西北等地,由于煤层气成熟度和功能差异性大,因此也存在多种产地性质。
在中国,煤层气多以盆地形成,主要分布于塔里木、晋城、胶东半岛等地,塔里木盆地煤层气资源非常丰富,可在灰岩中发现,其中的山湖煤系煤层气更是资源量十分可观;晋城盆地的煤层气资源分布较广,主要以熔岩层煤系煤层气为主,可分布于岩层油脂及芡绿的低温高压复合海湾相和平原滩涂平原沉积;而胶东半岛也是中国煤层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主要分布于侏罗系湖相、深层低温火山岩中等。
3结论煤层气是一种新兴的资源,它是由煤矿渗流而聚集而成的,是一种有利的能源来源,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煤层可以形成煤层气的成因有两类,其一是生物成因,其二是物理化学成因。
煤层气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华东、华南及西北等地,中国煤层气分布较多,在塔里木、晋城、胶东半岛等地产地资源可观,煤层气将对现代社会提供更大的发展能量。
第三章-煤层气的成因分析
1
煤是成分与结构十分复杂的固体化石燃料,也是烃 类气体的源岩和储集层。在成煤作用的泥炭化作用阶段、 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阶段以及后期煤层抬升阶段,在微 生物、温度、压力的作用下,伴随煤(或泥炭)成分与 结构的变化,都有烃类气体的形成。而不同阶段、不同 成因类型的烃类气体具有不同的成分与同位素特征。
成因类型
示踪指标
同位素组成 δ13C1(PDB), δDCHa(SMOW)
生物 成因
原生生物成因气 次生生物成因气
δ13C1<-55‰ δ13C1<-55‰ δD1:-250~-150‰
组分比值 C1/C1-5>0.95 C1/C1-5>0.95 CO2含量极低
热降 解气
有机 成因
热成 因
原生热成 因
CH4/C2H6=1000 CO2 含量<5%
相对富含重烃气 贫或无重烃气, 且以乙烷为住
Ro<0.3 0.3-1.5 Ro>0.5 0.76-3.11
次生生物气生成的条件: 煤层埋藏并煤化到褐煤 或较 高煤级 ;区 域隆 起 或 抬升;适宜的煤层渗透 性;沿盆地边缘有流水回 灌到 盆地煤 层 中;可 获 得 细菌并朝煤层方向运输 热成因气的生成分成早 期和主要期两个阶段
受微生物的 CO2 还原生 成
d13C1 值与源岩 Ro 值呈正 相关关系 d13C1 值不随源岩 Ro 值增 大而变重
澳大利亚 Sydney 和 Bowen 盆
地
位这 素些 组分 成类 和主 煤要 阶依 。据
煤 层 气 的 组 分 组 成 和 甲 烷 碳 、 氢 同
16
煤层气成因可分为两大类:有机成因和无机成因
二、煤的化学结构与双组分模式
煤层气的成因
• 煤层气的定义与特性 • 煤层气的成因机理 • 煤层气的形成过程 • 煤层气形成的影响因素 • 煤层气勘探与开发
01
煤层气的定义与特性
煤层气的定义
01
煤层气:指赋存在煤层中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烃类气体,有时 也包含少量乙烷、丙烷和丁烷。
02
煤层气俗称“瓦斯”,是一种清洁能源,具有高热值和低污染
生成气体的组成
煤层气主要由甲烷组成,还含有少量的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氮气等气体。
煤层气的富集阶段
气体扩散作用
在煤化作用和煤层气的生成阶 段,气体通过扩散作用向煤层
孔隙中聚集。
气体吸附作用
煤层中的孔隙具有吸附作用, 能够将气体吸附在孔隙表面。
压力作用
随着煤层中气体的聚集,压力 逐渐升高,促使气体向邻近的 砂岩层和石灰岩层扩散和运移 。
盖层封闭性能
盖层的封闭性能对煤层气的保存和聚 集具有重要作用。盖层封闭性能越好, 煤层气越容易在煤层中聚集。
05
煤层气勘探与开发
煤层气勘探技术
01
02
03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利用地震、电法等物理方 法探测煤层气的分布和储 量。
钻井勘探技术
通过钻井获取煤层气样品, 分析其成分和储层参数。
遥感技术
利用卫星或无人机遥感技 术监测煤层气分布和动态 变化。
化学成因
煤层气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煤中的有机质通过化学反应转化生成的气体。这 种反应可以在水或干燥条件下进行,生成的气体可以是烃类气体或非烃类气体。
影响因素
温度、压力、气体组分和气体运移条件等。
03
煤层气的形成过程
煤化作用阶段
煤化作用
随着地壳运动和沉积环境的变化,煤层经历了从泥炭到无烟煤的演 化过程,这个过程中煤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发生了变化。
煤层气成因类型及其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煤层气成因类型及其地球化学研究进展煤层气的成因机理复杂,煤层气的成因研究对于认识深化煤层气的形成激励以及对煤层气的资源进行科学的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主要根据笔者多年工作经验,首先论述了煤层气的成因类型,最后分析了煤层气地球化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标签:煤层气;有机;无机;生物;热成因;地球化学煤层气是一种能够进行大规模开采的新型洁净能源和优质的化工原料,资源潜力巨大,因为加强对煤层气成因类型以及地球化学的研究和分析,对于促进煤层的开发和资源的利用具有重大的意义。
煤层气成因研究和开发受到越来越多方面的关注,成为全球特点性的研究课题。
1 煤层气的概念煤层气,是指赋存在煤层中以甲烷为主要成分、以吸附在煤基质颗粒表面为主并部分游离于煤孔隙中或溶解于煤层水中的烃类气体。
其成分以甲烷为主,故常称为煤层甲烷。
煤层气是指赋存于煤层及其围岩中的与煤炭共伴生的可燃烃类气体,其主要气体组分为甲烷(CH4),它是地史时期煤中有机质热演化生烃产物。
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不同的命名,最常见的有煤层气、煤层甲烷等,煤层气业内绝大多数学者普遍采用煤层气。
2 煤层气的成因类型煤层气的成因与天然气的成因相同,煤层气成因可以分为有机成因和无机成因两大类,且绝大多数情况下为有机成因。
国内外关于有机成因的煤层气研究相对深入,但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分类方案,大体上将有机成因煤层气分为生物成因和热成因两类。
如图1为煤层气生成过程示意图。
2.1 生物成因是有机质在微生物降解作用下的产物,是指在相对低的温度(一般小于50℃)条件下,通过细菌的参与与作用,在煤层中生成的以甲烷为主并含少量其他成分的气体。
按形成阶段可划分为原始生物成因气和次生生物成因气。
2.1.1 原生生物成因气早期生物成因气形成于泥炭—褐煤阶段(RO2.0%),以热裂解气形成为主。
2.2.2 次生热成因气是指热成因气形成后经过运移,再在异地聚集下来,运移造成了煤层气气体组分和同位素的分馏。
煤层气的成因分析课件
煤层气储存与运输技术
研发和应用新型的煤层气开采技术, 提高开采效率和产量。
研究和发展煤层气的储存和运输技术, 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煤层气增产技术
研究煤层气的增产技术,如水力压裂、 注气等,提高单井产量。
煤层气开发的市场前景
国际市场需求
国内市场需求
技术进步推动市场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化学反应类型
主要的化学反应包括热解、水解和氧 化等。
化学成因证据
化学成因的证据包括在煤层中发现的 矿物变化和化学成分变化等。
煤的物质组成
煤的元素组成 煤的显微组分
煤的物理化学性 质
吸附性
热解反应
煤在高温下会发生热解反应,释放出 气体,这些气体在煤层中滞留,形成 煤层气。
煤层的地质环境
温度和压力
煤层气的成因分析课件
• 煤层气的成因机理 • 煤层气的形成条件 • 煤层气的开采与利用 • 煤层气开发的环境影响及应对措
煤层气的定义
总结词
详细描述
煤层气的组成
总结词 详细描述
煤层气的形成过程
总结词
煤层气的形成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即生物成因和 热成因。生物成因阶段是在较低的温度和压力下,由 细菌作用形成的;热成因阶段是在较高的温度和压力 下,由煤的变质作用形成的。
煤层气中的甲烷可用于 合成氨、甲醛等化工产品。
替代传统燃气,减少对 化石燃料的依赖。
可用于汽车燃料、热力 发电等。
煤层气开采与利用的注意事项
安全措施
资源保护
环境影响 技术创新
煤层气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水资源影响
煤层气开采过程中可能会对地下水资源造成 污染,影响当地居民的饮用水安全。
煤层气开发与利用技术研究进展
煤层气开发与利用技术研究进展煤层气是一种被广泛开发和利用的清洁能源,具有丰富的储量和广泛的分布。
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煤层气的开发与利用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一、煤层气开发技术的进展煤层气开发技术主要包括煤层气勘探、开采和提取等环节。
在煤层气勘探方面,传统的勘探方法主要依靠地震勘探和钻探技术,但这些方法成本高、效率低。
近年来,随着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如地震反演技术和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使得煤层气的勘探更加精确和高效。
在煤层气开采方面,传统的开采方法主要是煤层气抽采和煤层气热解。
然而,这些方法存在着煤层气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提高煤层气开采效率和减少环境影响,煤层气开采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例如,利用水力压裂技术可以增加煤层气的产量,而利用CO2注入技术可以提高煤层气的采收率。
在煤层气提取方面,传统的提取方法主要是通过煤层气井将煤层气抽取到地面。
然而,这种方法存在着煤层气井的建设和维护成本高的问题。
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煤层气提取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例如,利用水平井和多级压裂技术可以提高煤层气的产量和采收率。
二、煤层气利用技术的进展煤层气的利用主要包括发电、供热和化工等领域。
在煤层气发电方面,传统的发电技术主要是燃煤发电和燃气发电。
然而,这些方法存在着煤炭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提高发电效率和减少环境影响,煤层气发电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例如,利用煤层气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可以提高发电效率,而利用煤层气气化发电技术可以减少污染物排放。
在煤层气供热方面,传统的供热技术主要是燃煤供热和燃气供热。
然而,这些方法存在着煤炭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提高供热效率和减少环境影响,煤层气供热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例如,利用煤层气热泵供热技术可以提高供热效率,而利用煤层气直接供热技术可以减少能源损失。
在煤层气化工方面,传统的化工技术主要是燃煤化工和燃气化工。
然而,这些方法存在着煤炭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煤层气研究报告
煤层气研究报告煤层气是指一种储存在煤层中的天然气,它主要由甲烷、二氧化碳等组成。
近年来,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不断上升,煤层气作为新能源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主要介绍煤层气的成因、开采方法、应用领域等方面的研究情况。
煤层气的成因煤层气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煤层经历了数亿年的压实、变质,导致其中所含的有机质逐渐转化为天然气。
煤层气形成的主要条件是温度和压力,其中气体的生成与温度和时间有关,而气体的保存则与地层结构、岩性、渗透力等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煤层气的产生主要与沉积速率、埋藏深度、岩性、氧气含量、有机质质量等因素密切相关。
煤层气的开采方法煤层气的开采主要有三种方法:钻井开采法、排采法和抽采法。
钻井开采法主要是通过钻孔将煤层气井连接到煤层气储层,然后利用压差将气体压出。
排采法主要是通过自然或人工排水将煤层水排出,从而使煤层气自然地渗透出来。
抽采法则是通过人工抽水、泵水或注水,形成气水两相流,进而增强煤层气的排放效果。
不同的开采方法,对应的开采成本、效率和环境问题等也不尽相同。
煤层气的应用领域煤层气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目前主要应用于城市燃气、化工、发电等行业。
其中,城市燃气是煤层气最主要的应用领域。
煤层气的能量密度与天然气相近,而且具有质优价廉的优势,因此很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在燃料领域,煤层气具有清洁、高效等优点,因此被认为是替代化石燃料的重要选择之一。
此外,煤层气还可以用于工业领域的发电,其发电成本低、化石燃料的排放量减少,因此也是工业领域较为重要的能源之一。
总之,煤层气是一种新兴的能源,并且在全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通过煤层气的开采,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同时也具备轻便、高效、环保等优点。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相信煤层气在未来的应用领域将更加广阔。
煤炭资源的煤层气开发与利用技术
煤炭资源的煤层气开发与利用技术煤炭资源一直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之一,而随着能源需求的增长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煤层气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煤炭资源的煤层气开发与利用技术。
一、煤层气的形成与分布煤层气是指保存在煤层中的天然气,是在地质作用过程中生成与煤炭共存的一种气体。
煤层气主要存在于煤炭之间的微孔隙、裂缝中,并通过压力梯度和渗透性来实现气体的运移。
目前国内煤层气资源主要分布在陕西、山西、内蒙古等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
二、煤层气开发技术煤层气开发技术主要包括地质勘探、井筒工程、煤层气抽采和井场建设等环节。
地质勘探是煤层气资源开发的前提,通过地质勘探可以确定煤层气的分布情况、储存条件和可采储量等关键参数。
而井筒工程则是将地质勘探获得的信息转化为实际井筒的建设工程。
在井场建设中,需要注意保护环境、确保井筒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三、煤层气利用技术煤层气的利用技术主要包括抽采利用和转化利用两大类。
抽采利用即将煤层气抽采到地面,经过处理后供应给工业与民用。
而转化利用则是将煤层气转化为液体燃料或化工产品,如煤层气甲醇、煤层气乙二醇等。
四、煤层气开发与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在煤层气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地质勘探难度大、技术成本高、环境影响等。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一些对策来加以解决。
例如,加大地质勘探的投入,引进先进的勘探技术,提高勘探的成功率和准确性。
同时,还可以加强环境保护意识,采用生态友好型的煤层气开发和利用技术,降低环境污染风险。
五、煤层气开发与利用的前景煤层气的开发与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首先,煤层气可以补充我国能源结构中的短板,并减少对传统煤炭资源的依赖。
其次,煤层气的利用可以增加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提高资源利用率。
再者,煤层气的开发与利用也具备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
综上所述,煤炭资源的煤层气开发与利用技术在我国的能源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次生生物成因煤层气示踪与资源研究新进展简介
次生生物成因煤层气示踪与资源研究新进展简介随着全球对能源的日益增长的需求,煤层气(CBM)已经成为能源领域的新兴发展领域。
煤层气是陆地煤层中滞留的地下气体,大部分由甲烷组成,但也可能包含二甲苯和烃类物质。
煤层气的发现已经改变了我们对煤的认知。
例如,它不仅是一种清洁而可再生的能源,而且它的其他化学成分也可以有效利用。
煤层气的成因是由一系列复杂的以煤为原料的次生生物过程控制的,这些次生生物过程包括传统的有机碳改造、有机质拆解、生物脱氢、降解氧化等等。
因此,研究煤层气次生生物效应对象研究者来说非常重要,尤其是在煤层气资源评价过程中,以及监测和管理煤层气开发和利用过程中。
受到全球能源变化的挑战,煤层气示踪与资源研究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研究人员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煤层气次生生物成因的研究上,设计并实施了多种新的煤层气次生生物成因示踪方法。
例如,通过开发多种示踪分子(如甲烷,环烷烃,二甲苯等)可以更准确的识别出不同的源和有机改造过程。
此外,研究人员还使用多种新的数据处理方法,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气相色谱质谱(GC-MS/MS)和气相色谱激光解耦(GC-MS/TOF)等,进行煤层气成分和比例的实时测量,以确定煤层气示踪和资源的状态及变化的趋势。
另外,研究人员也在开发新的定量方法,以估算煤层气的储量,开发基于多尺度数据的定量储量模型。
基于次生生物示踪、客观函数建模理论、整合储量估计和数据驱动建模,可以有效提高煤层气资源估算的精度和准确性。
综上所述,新一代煤层气次生生物成因示踪和资源研究方法已经极大推动了煤层气开发和管理,在煤层气资源评估、示踪和量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煤层气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尽管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定的挑战,但是,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更清楚的了解CBM的次生生物成因,同时也可以为我们更好的利用这种资源提供好的参考。
煤层气成藏机理及形成地质条件研究进展
煤层气成藏机理及形成地质条件研究进展摘要:随着常规油气资源不能满足能源需求及各国对矿井灾害的重视,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及矿井瓦斯抽采被广泛关注。
煤层气产业的发展对于优化国家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降低矿井瓦斯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本文对煤层气成藏机理及形成地质条件研究进展进行深入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煤层气;成藏机理;形成地质条件引言煤层气是一种天然的可燃气体,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它吸附在煤层中,具有洁净、方便、高效等特点。
煤层气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与常规天然气有巨大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在成藏机理和开采方式上。
研究调查表明,煤层气的成因机制主要有两种类型,分别为生物成因和热成因,其中以热成因为主要因素。
而煤层气的赋存机制,则为吸附、游离和溶解三种,其中吸附方式占到了很大的比例。
它主要赋存在煤基质孔隙中。
1煤层气成因机理1.1生物成因机理生物成因煤层气是在较低温度条件下,煤中有机质经多种微生物共同降解而形成的产物,其形成过程遵循厌氧发酵4个阶段理论。
原始煤和泥炭的大分子结构不能被产甲烷菌直接利用,必须先经过水解发酵菌将其降解为单分子和低聚物,然后在不同酸化细菌和产乙酸或产氢菌作用下,生成部分中间产物或直接生成氢气、二氧化碳和乙酸,最后以上产物在产甲烷菌作用下形成甲烷。
基于不同的地质演化时期,生物成因气主要包括原生生物煤层气和次生生物煤层气。
原生生物煤层气主要形成于煤化作用早期(镜质体反射率,Ro<0.3%或Ro<0.5%),生气底物通常为未成熟腐植型有机质。
次生生物煤层气则是煤化作用后期,在构造作用下煤层抬升,经地表水携带的微生物作用形成,生气底物主要为前期形成的湿气、正烷烃和其他成熟有机化合物。
1.2热成因机在目前已开采和发现并储存的煤层中已发现热成因比例极高的天然煤层气体,这标志着热煤层气由理论转化为化学变化中,通过生物成因的制约,演变产生高低不一的煤层。
由于不同煤层气体压强不同、温度不同、菌类存在的种类也不尽相同,因此煤在地质层逐渐加深的过程中逐渐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如氢和氧含量较高的碳,在热煤层气形成的过程中主要挥发出以甲烷为主的热解烃类,随着温度和成熟度的不断增加,前期形成的长链烃类和液态烃类发生热裂解,形成CH4,从而使得CH4的总量增加。
《煤层气的成因》课件
热解气的特点
化学气成因理论
认为煤层气是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通过化学反应直接由煤中的无机物合成形成。化学气成因理论认为,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煤中的无机矿物与水反应生成甲烷等气体。
化学气的生成过程
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煤中的无机矿物与水反应生成甲烷等气体。这个过程需要较高的温度和压力条件。
化学气的特点
化学气具有高甲烷含量、低二氧化碳含量的特点,通常在温度较高、压力较大的煤层中形成。
煤层气开发利用有助于减少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是全球煤层气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目前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低。国内煤层气产业发展面临着技术、政策和市场等多方面的挑战,如勘探开发难度大、成本高、缺乏市场竞争力等。
为推动我国煤层气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拓展市场应用领域等方面的工作。
总结词
煤层气主要由甲烷组成,甲烷含量一般在80%以上,同时还含有少量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详细描述
总结词
生物化学成因和热成因的共同作用
详细描述
煤层气的形成是生物化学成因和热成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生物化学成因主要是在成煤过程中,植物遗体在厌氧环境下分解产生甲烷等气体;热成因则是煤层在高温高压环境下,热解产生甲烷等气体。
随着煤变质程度的提高,煤层气中甲烷的含量增加,而氮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减少。
气体组分变化
煤变质程度
04
煤层气的开发利用
根据煤层气的形成和赋存特征,目前主要采用地面钻井开采和井下瓦斯抽放两种技术。地面钻井开采技术是通过钻井向煤层中注入高压气体,使煤层气从煤岩中解析出来,并通过采气管线输送到地面。井下瓦斯抽放技术则是利用瓦斯抽放泵将煤层中的气体抽出,并输送到地面进行利用。
煤层气成因类型及影响因素
煤层气成因类型及影响因素摘要:煤层气已成为一种新兴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
煤层气是成煤物质在煤化过程中生成并储集于煤层中的气体。
按其成因类型分为生物成因气和热成因气。
生物成因气有原生和次生两种类型,原生生物成因气一般在低级煤中生成,很难保存下来。
次生生物成因气常与后来的煤层含水系统的细菌活动有关。
热成因煤层气的生成始于高挥发份烟煤(Ro=0.5%~0.8%)。
与分散的Ⅰ/Ⅱ型或Ⅲ型干酪根生成的气体相比,煤层气的地球化学组成变化较大,反映了控制煤层气组成和成因的因素多而复杂,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煤岩组分、煤级、生气过程和埋藏深度及相应的温度压力条件。
此外,水动力等地质条件和次生作用等也影响着煤层气的组成。
煤层气,又称煤层甲烷(Coalbed Methane,简称CBM),俗称煤层瓦斯,指自生自储于煤层中的气体,成分以甲烷为主,含少量其它气体成分。
在长期的地下采煤过程中,这种气体一直被视为有害气体。
70年代末,由于能源危机,美国政府采取税制优惠政策,鼓励煤层气的开发工作,从而推动了煤层气的研究和开发试验工作,并于80年代初取得重大突破,成为第一个进行大规模商业性生产的国家,证实了煤层气资源的巨大价值与潜力,从而引起煤层气研究的全球性热潮。
据估计,全世界煤层气的资源量可达(84.9~254.9)×1012m3。
根据美国的报告,煤层气的采收率为30%~60%,最高可达80%。
煤层气的发热量也很高,达8 000~9 000 kcal/m3,相当于常规天然气的90%以上。
煤层气属洁净能源,甲烷含量一般在80%~90%以上,燃烧时仅产生少量CO2。
因此,煤层气是一种潜力巨大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
而且,采煤前排出煤层中的气体,也有利于地下采煤的安全和大气环境的改善。
1 煤层气的成因类型与形成机理植物体埋藏后,经过微生物的生物化学作用转化为泥炭(泥炭化作用阶段),泥炭又经历以物理化学作用为主的地质作用,向褐煤、烟煤和无烟煤转化(煤化作用阶段)。
煤层气研究报告范文
煤层气研究报告范文煤层气是一种新兴的可再生能源,其研究对于推动能源产业的发展和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报告将对煤层气的产生、开发技术和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煤层气的产生煤层气是在地下煤层中形成并积聚的一种气体。
当煤层埋藏在地下一定深度时,由于煤的化学和物理作用,煤中的有机质会发生热解反应,产生大量的气体,其中包括甲烷、乙烷、氢气等成分。
这些气体富含可燃组分,具备可利用的能源价值。
二、煤层气的开发技术煤层气的开发主要包括煤层探测、钻井、取样、压裂、抽采和净化等步骤。
其中,煤层探测是找到富含煤层气的潜在煤层的关键环节。
钻井和取样的目的是获取煤层气的实际情况,包括气体组分、产能和渗透性等信息。
压裂是通过施加高压将压裂液注入煤层,压裂煤层以增加气体的渗透性,从而提高气体的产能。
抽采是将煤层中的气体抽出,通常通过抽采井和管道进行。
净化则是对抽采的气体进行处理,去除其中的杂质,达到符合要求的纯净度。
三、煤层气的应用前景煤层气的应用前景广阔。
首先,煤层气是一种清洁能源,相对于传统的化石燃料,其燃烧后排放的二氧化碳、硫化物等有害物质较少,对环境污染较小。
其次,煤层气对于国内能源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是煤炭资源大国,煤层气的开发可以有效地利用煤炭资源,并减少对进口能源的依赖。
再者,煤层气还可以用于替代天然气,广泛应用于城市天然气、工业燃料和发电等领域。
然而,煤层气的开发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如煤层气的开采成本较高、技术难度较大、环境保护和安全风险等。
因此,在煤层气的开发中,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包括技术创新、环境监管和安全管理等,以确保煤层气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综上所述,煤层气作为一种新兴的可再生能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通过对煤层气的产生、开发技术和应用前景的研究,可以为其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推动能源产业的发展和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煤层气成因及产地研究
煤层气成因及产地研究煤层气(CoalbedMethane,简称CBM)是一种从固体煤组织中释放出来的液化烃,这种烃称为煤层气。
煤层气主要由甲烷(90%-95%)和少量烷烃、烯烃、炔烃组成,比库仑值绝大多数大于3000 m3/t,是一种绿色能源。
煤层气的诞生是由于深地的热液和有机质的作用而产生的,一般来说,煤层气产化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有机质的降解和转化,富氢的凝聚和蒸发,甲烷的蓄积和压缩。
煤层气的产地主要有几大类:低含碳高含氢煤层、高含碳/高含氢煤层、煤中释放烃态气体和含二烯烃煤层。
煤层气的产地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比表面积、煤层温度、煤层厚度、煤层岩性、孔隙度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煤层气的含量。
低含碳高含氢煤层是目前发现最多的煤层气成因和产地,高含碳/高含氢煤层具有较高的气体含量,但其可采气性较差,其煤层中含有大量微量烃及有机质,当这些微量烃和有机质在煤中受温度和地压的作用时,能有效的释放出烃态气体和甲烷,因而产生煤层气。
含二烯烃煤层的含气量比其它类型的煤层要低,但具有较高的可采性,可以作为储量计量的一种可靠依据。
另外,除了这些煤层产气外,煤层中还有许多非渗3气产生机制,它们也是煤层气的重要来源之一。
例如,当煤层深度达到一定阈值时,煤层中的有机质会被深层的热液处理,热液可以将煤层中的有机质转化成气态物质。
此外,煤层中还可能存在矿物物质,它们也可以与热液反应产生气态物质,从而形成煤层气。
煤层气是一种绿色能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正确认识煤层气的成因及产地是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基础,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掘和开发煤层气,还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煤层气资源。
因此,研究煤层气的成因及产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今天,国内外的科学家们正在努力深入研究煤层气的成因及产地,以便挖掘和利用煤层气的最大潜力,为更好地开发煤层气提供基础。
煤层气成因类型及其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291煤层气的形成机理是相对复杂的,实际形成和演变过程都会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像微生物和水动力作用,生气母质组成特征等。
在成煤作用得以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其生物成因和对应的煤气层都伴随一定的规律,逐渐生成,并一步步实现演变过程。
就煤层气研究工作来说,其对于煤气的形成机理认识和对煤层气资源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1 煤层气成因类型及其形成过程对煤层气成因进行分析,主要需要从煤层气的气体成分方面进行入,结合化学组成特征等实现对其的分类。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通常认为煤层气具有两种成因类型,分别为生物成因和热成因。
就前者来说,其中主要包括了原生生物气和次生生物气。
而后者的热成因煤层气,其主要是在一种有规律的演化过程中实现的。
就生物成因气来说,其在一般情况下,需要能够符合强还原性环境,降低的温度,产气母质类型和pH值中性的水体或是有机质较快的沉积速率等。
就原生生物气来说,其形成主要是在泥炭化阶段作用下实现的,对应的生气过程,主要需要受到醋酸发酵的作用影响,同时在二氧化碳的作用下得以还原[1]。
但是在实际的生成过程中,受到其埋深浅和压力较小等活动较强等因素的影响,针对其早期产生的原生生物气体或是部分热气成因气,均不能进行有效的封闭存储,在实际的地质历史中,其通常很容易通过地下水的流动和裂缝系统等进行逸散。
2 煤层气气体组成地球化学特征就煤层气组成来煤,其对应的差异性较大,其中主要存在的物质有二氧化碳和重烃气等。
同时,其中还存在一些微量组成成分,主要为氦和一氧化碳等。
就其中的甲烷来说,其所对应的含量大概在50%左右,在较浅的地方,其甲烷和氮气的关系主要为消长关系,这主要是为了对大气层的煤层气进行改造的。
在一般情况下,这种有机质含氮化合物能够通过细菌的降解作用形成内生氮气。
从其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针对煤层气的同位素研究还相对较小。
在其得以不断发展研究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重烃组分含量的变化规律,其主要表现为先变高再变低。
课题研究论文:我国煤层气富集地质条件与成藏特征研究
地理地质论文我国煤层气富集地质条件与成藏特征研究1 引言煤层气是在煤化作用过程中形成并赋存在煤层中的以甲烷为主的混合气 [1-2],既包括煤岩中颗粒基质表面吸附气、割理和裂隙游离气和煤层水中溶解气,也包括在开采中煤层内常规薄储集层中聚集的天然气[3]。
煤层气与常规天然气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其源于储层又储于煤层,可谓“自生自储”,气体以吸附形式赋存于煤孔隙介质;后者源于常规烃源岩,大多经过运移聚集在储集岩中,可谓“他生他储”,气体主要以游离气方式存在 [4]。
我国地质历史上聚煤期有14个,主要聚煤期有7个,分别为早石炭世、石炭―二叠纪、晚二叠世、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白垩纪、古近纪和新近纪。
煤炭资源分布不均导致我国煤层气资源地区差异显著。
统计结果显示,我国的煤层气资源量和技术可采资源量分布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中部和西部地区,东部和华南地区分布较少。
中部的晋陕蒙含气区煤层技术可采资源量最大,占全国技术可采资源量的47.88%;西部的北疆含气区次之,占26.98%;华南含气区最小 [4]。
2 煤层气富集的地质条件煤层气属于自储型天然气,煤层既是生气层又是储集体,因此煤层气的分布受构造、沉积等条件控制。
储集条件、构造条件和保存条件等因素相互联系和制约,共同影响储层性质、气体吸附量和含气饱和度。
2.1 储集条件煤层是煤层气的气源岩,又是煤层气的储集岩。
作为源岩,要求煤层具有一定的厚度和成熟度,煤层厚度大,可保证煤层气的生成量。
热演化程度是有机质向煤层转化的必要条件,陆生高等植物沉积埋藏后,在泥炭化和煤化作用过程中都有气体生成,但各阶段生气量和气体组分有较大差别[6]。
煤化作用的低―中变质阶段(R=0.5%~2.0%),干酪根经过热降解生成重烃、轻烃及甲烷等挥发物;贫煤和无烟煤阶段(R>2.0%),干酪根演化过成熟,有机质发生热降解和热裂解作用,主要产生甲烷;若演化程度太低(R<0.45%),生物气生成量少且不易保存,很难形成煤层气藏。
煤层气成因类型及其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煤层气成因类型及其地球化学研究进展琚宜文;李清光;颜志丰;孙盈;鲍园【摘要】煤层气成因研究涉及到煤层气的形成机理、运移和逸散、母质特性和形成环境等,并与盆地演化和资源评价等有密切的关系.从地球化学角度对现阶段煤层气成因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系统总结了各成因类型煤层气的地球化学研究进展,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研究表明:煤化作用各阶段形成的不同成因类型煤层气具有不同的成因机理、气体成分特征和δ13C(CH4),δD(CH4)和δ13C(CO2)等同位素组成差异;稀有气体在煤层气成因研究过程中能够提供丰富的地球化学信息;不同的煤层气形成机制下,煤岩饱和烃和芳香烃等生物标志化合物表现出不同的降解特征;地下水化学组成的变化和微生物的活动对煤层气的形成和运移有重要影响;微生物产气的探索将为煤制气提供新思路.最后指出,煤层气成因综合识别、复杂地质演化条件下不同成因类型煤层气的赋存特征、与煤制气相关的煤层气形成机制探索等几个方面将是今后研究中值得重视的问题.【期刊名称】《煤炭学报》【年(卷),期】2014(039)005【总页数】10页(P806-815)【关键词】煤层气;成因类型;同位素;生物标志化合物;地下水化学【作者】琚宜文;李清光;颜志丰;孙盈;鲍园【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0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97.2;P618.11Key words:coalbed methane;origin type;isotope;biomakercompound;groundwater chemistry19世纪以来,随着欧美各国煤炭开采向深部推进,瓦斯爆炸严重影响到矿井生产和人身安全,因此早期对煤层气的研究主要从防治瓦斯突出和爆炸的角度进行。
煤层气成因及产地探究
煤层气成因及产地探究【摘要】煤层气也称为煤层甲烷和煤层天然气。
在本文中所有这些词都指相同的意思。
但是,我们也认识到,从煤中得到的气体不都是纯甲烷。
在本文阐述了煤层气的概念,介绍了世界上煤层气的产地,探讨了煤层气的类型和成因。
【关键词】煤层气;产地;成因;类型1 世界上的煤层气产地在煤盆地,难免会有一些甲烷。
但在许多情况下,它作为能使用的气体还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它储层物性能的不利,形成了市场障碍,或完全缺乏市场。
然而,煤层气开发还是由地质学、地理学和经济学结合起来产生的一个充满活力的行业。
即使煤层气产量丰富,还是不容易得到关于气体体积的精确数据。
大多数人认为,油气储量直接影响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地位。
因此,总是存在潜在的数字“游戏”。
以下介绍一些实例。
美国目前拥有全球最大的煤层气产量,煤层气生产主要是3个地方:黑武士、圣胡安和粉河。
除此之外,拉顿作为第4个生产煤层气的盆地,因为体积更小,比其他的盆地有更多的开采限制。
虽然很多石油公司对煤层气的早期开发都以失败告终,但自从1996年开始,煤层气的产量显著增加了。
几乎所有的气体均来自博文或苏拉特盆地,但有小部分气体也在悉尼盆地和威尔士盆地开发和生产。
虽然澳大利亚的大量煤层气产自高等级的煤炭,但是苏拉特盆地生产的亚烟煤也对全国的煤层气产量有所贡献。
最后,对维多利亚州的褐煤进行了开采活动,但是至今还没有勘测到煤层气。
在中国不容易得到可靠的煤层气生产数据,因此,报道数据的最高价值就使其具有的指向性。
同样,想要获得钻井的数量和类型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行业数据给我们的总体感觉是,钻井成千上万,但气体的商业利用率与美国、澳大利亚和拥有综合通信网络管道的加拿大煤层气的商业利用率相差甚远。
报道的数据显示在2006年煤层气产量刚刚超过1BCF,在2010年煤层气的产量为51BCF。
虽然这些数据不准确,低估了总产量,但是这些数据反映了过去5年里中国的煤层气生产项目的增加速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简报收稿日期:2008211207;修回日期:20082112171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编号:2002CB211701)资助.第一作者E 2m ail :mxtao @.“煤层气的形成演化、成因类型及资源贡献”课题研究进展陶明信1,2,解光新3(1.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能源与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875;2.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气体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3.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54)摘要:扼要介绍了国家“973”煤层气项目所属“煤层气的形成演化、成因类型及资源贡献”课题在煤层气地球化学组成、次生生物成因煤层气、煤层气的成因类型与综合示踪指标体系、煤岩生烃动力学等方面的主要成果与研究进展。
关键词:煤层气;地球化学;次生生物气;成因类型;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TE1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926(2008)0620894203 煤层气是煤层中自生自储的以甲烷为主的气体,在煤矿中通称为瓦斯。
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系统研究与勘探开发实践证明,煤层气是一种可进行大规模地面开采的新的洁净能源和优质化工原料,而且资源潜力很大,属于非常规天然气[1]。
由于各种瓦斯灾害对煤矿生产的危害性极大,煤层气排入大气,使得大气中“温室气体”甲烷的含量增加,加剧了全球大气升温和生态环境恶化。
因此,煤层气的研究与开发具有资源利用、煤矿减灾和环境保护3方面的重大意义。
随着常规油气资源的日益短缺而使得油气供给不足,煤层气的研究与开发受到各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成为全球性的热点领域。
国家科技部于2002年设立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中国煤层气成藏机制及经济开采基础研究”,该项目所属第一课题为“煤层气的形成演化、成因类型及资源贡献”(编号:2002CB211701)。
经过近6年的研究工作,该课题于近期通过了国家“973”项目课题结题验收专家组的验收。
现将其主要成果与进展扼要介绍如下。
1 煤层气地球化学组成研究煤层气地球化学组成研究是整个煤层气研究体系和气体地球化学研究中的一个新的重要分支领域。
有关煤层气或瓦斯的组分构成,国内外已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料。
但以往的资料一般仅限于其主要组分(CH 4、N 2、C 2H 6、CO 2)的含量数据,而普遍缺乏微量组分数据。
测试与研究结果表明,煤层气中一般还含有Ar 、He 、H 2S 、SO 2、CO 等组分,其含量通常均低于1%,甚至更低。
这些组分的含量虽然很低,但包涵很多地球化学信息,而且H 2S 、SO 2、CO 为有害气体,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研究意义。
稳定同位素组成与示踪指标是煤层气地球化学研究的最重要内容。
国内外学术界研究最多的是C H 4的碳同位素。
但现有的研究资料显示,煤层气δ13C 1值的变化非常复杂,作为示踪指标实际应用起来,存在许多问题。
通过对各类煤层气样品进行系统的测试与研究,并结合以往的相关资料分析,煤层气δ13C 1值的主体分布范围约为-70‰~-30‰(PDB ,下同),在整体分布上,δ13C 1值具有随煤岩R O 值增大而变高的趋势。
但R O 值相近或热演化程度相同的煤岩中煤层气的δ13C 1值分布范围很宽,相互之间的差别与变化很大。
而不同热演化程度煤岩所产甲烷的第19卷第6期2008年12月天然气地球科学NA TURAL GAS GEOSCIENCE Vol.19No.6Dec. 2008δ13C值又具有相当大的重叠性。
进一步的研究基本揭示出了煤层甲烷碳同位素组成与变化的机理与影响因素,即煤层甲烷的形成途径、煤岩的热演化程度、煤层气解吸过程中的同位素分馏作用和次生生物气的形成与叠加作用。
对不同类型样品的δ13C1值的对比研究表明,排采气的δ13C1值最稳定且代表性最好,煤芯一次解吸气的δ13C1值也相对稳定且代表性较好,矿井煤样解吸气的δ13C1值则变化很大,应慎用。
如果消除其各种次生变化效应,煤层甲烷碳同位素的组成与变化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甲烷的氢同位素是研究烃类气体的另一种重要的示踪指标。
国际上已发表了一批涉及煤层气甲烷氢同位素的论文,但对有关氢同位素科学问题的具体分析与讨论则不多。
国内有关天然煤层气氢同位素的研究极少见有报道,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此前,陶明信等曾对窑街等个别煤田的煤层甲烷的氢同位素进行过测试与研究,但未公开发表。
此次研究中,对一批煤层气样品的甲烷氢同位素进行了测试,并取得了某些实质性的研究进展。
例如,新集、恩洪等地区煤层气δD CH4值(SMOW,下同)的分布范围为-244‰~-196‰,反映了次生生物成因甲烷及其与热成因甲烷混合的特征。
但有关煤层甲烷氢同位素的整体分布与变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等深层次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 次生生物成因煤层气研究次生生物成因煤层气是煤岩物质在超过原生生物气的形成阶段而进入热成因气形成阶段后,由于煤层被抬升到浅部,在微生物作用下所生成的,是煤层气的一种新的成因与资源类型。
在山西李雅庄、安徽淮南和云南恩洪等地区发现了次生生物成因煤层气,其基本特征为:组分以甲烷为主,属于干气;δ13C1值显著低于与其煤岩热演化程度相对应的热成因甲烷的δ13C值,而且多低于-55‰;D CH4值一般低于-200‰。
目前,国际学术界对于次生生物气的研究主要限于较单一的气体地球化学示踪研究。
针对其研究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次研究还开拓了多方面新的研究途径与研究内容。
主要包括:煤岩中微生物降解活动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与证据,次生生物气的母源物质、具体形成途径及其地质构造条件,煤岩中的微生物种群等,同时还进行了煤岩微生物生气的初步实验。
从而首次系统地研究并揭示了次生生物气形成的各个环节与机理。
研究结果也显示,次生生物气具有显著的资源潜力。
3 煤层气的成因类型与综合示踪指标体系研究国际上一般将煤层气概略划分为(原生)生物成因煤层气和热成因煤层气2种成因类型,Scott等[1]又提出次生生物气。
通过对我国诸多地区煤层气的地质地球化学综合研究,相继识别并提出了一系列煤层气的成因类型及其相应的综合示踪指标体系。
具体包括:原生生物成因煤层气(新疆沙尔湖地区煤层气为其典型实例)、热降解煤层气(甘肃宝积山地区煤层气为其典型实例)、热裂解煤层气(山西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为其典型实例)、次生生物成因煤层气(山西李雅庄煤层气为其典型实例)和混合成因煤层气(即次生生物气与热成因气的混合气,安徽淮南煤层气为其典型实例)。
以上构成目前最系统的煤层气成因类型划分方案与综合示踪指标体系。
4 煤岩生烃动力学研究选择2种演化程度较低的煤岩和1个泥炭样品,分别以2℃/h和20℃/h的升温速率,在200~600℃的范围内,进行了热解生气模拟实验和生烃动力学研究。
通过对不同阶段热解生成的气体组分的研究,提出了煤层气组分构成的演化模式。
2种不同升温速率的实验结果相比,气态产物的组分含量有较明显的差异,而且在2℃/h升温速率条件下,煤岩残渣的R O值增长较快。
根据所获得的动力学参数和相关资料,对沁水盆地煤岩的生烃动力学特征和生烃史进行了研究。
该区煤层气形成的最主要时期为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
研究区上古生界煤岩的煤层气生成量在阳城地区最高,为最有利地区之一;在沁源地区较高,是较有利区;在霍山地区的生成量最小[2]。
根据有关的动力学参数,计算了阳城等地区煤层甲烷碳同位素组成的演化史,显示在其形成的早期阶段,δ13C1值由低变高,到早白垩世末达到或接近最高值,其后变化不大。
研究结果还显示,泥炭比煤岩具有更高的生气能力,模拟实验资料可以弥补煤岩样品因演化程度较高而存在的不足。
除上述几方面的主要进展外,还取得了一些其他方面的成果。
如:对沁水南部上古生界煤层的排烃史等与成藏地球化学相关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根598 No.6 陶明信等:“煤层气的形成演化、成因类型及资源贡献”课题研究进展 据流体包裹体的均一化温度等资料,得到煤层的排烃期主要有J 2、K 1和K 2—E 1等3个阶段[3];建立了分析水中溶解无机碳碳同位素的新方法,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避免大气污染和分析精度高等特点与优势[4]。
参考文献:[1] Scott A R ,Kaiser W R ,Ayers W B ,et al .Thermogenic andsecondary biogenic gases ,San J uan Basin[J ].AAP G Bulletin ,1994,78(8):118621209.[2] 段毅,吴保祥,郑朝阳,等.山西沁水盆地煤生烃动力学特征与煤层气生成量预测[J ].科学通报,2005,50(13):140521411.[3] Li Wei ,Zhang Zhihuan ,Yang Y ongcai ,et al .Constrainingt he hydrocarbon expulsion history of t he coals in Qinshui Ba 2sin ,Nort h China ,from t he analysis of fluid inclusions [J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2006,89:2222226.[4] 李中平,陶明信,李立武,等.气相色谱—稳定同位素质谱法测定溶解无机碳碳同位素[J ].分析化学.2007,35(10):145521458.R esearch Progress of the Subject of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G enetic Types and Contribution of Coabled G as ”TAO Ming 2xin 1,2,XIE Guang 2xin 3(1.College of Resource S cience and Technolog y ,B ei j ing N ormal Universit y ,B ei j ing 100875,China;2.Key L aboratory of Gas Geochemist ry ,Chinese A cadem y of S ciences ,L anz hou 730000,China;3.X i ′an B ranch ,China Coal Research I nstitute ,X i ′an 710054,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int roduction of several main achievement s and research p rogress on t he subject of State “973”Coalbed Gas Project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Genetic Types and Resource Cont ributions of Coalbed Gas ”.The main achievement s include t he geo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coalbed gas ,secondary biogenic gas ,t he genetic types of coalbed gas and t heir relevant comp rehensive t racing in 2dex system ,t he kinetics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f ro m coal rocks and etc.K ey w ords :Coalbed gas ;Geochemist ry ;Seco ndary biogenic gas ;Genetic types ;Research p rogress.资料USG S 对阿拉斯加北坡天然气水合物可采资源量进行评价美国地质调查局(U SGS )网站报道,U SGS 的科学家们最近完成了对阿拉斯加北坡未探明的技术可采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首次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