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社会网络分析_冯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 本文 从大学科研团队成员 在团队中所处的网 络位置与其知识共 享行为的关系研究 出发, 通过 对 9个
科研团队的问卷调查和分析发现, 个人在 / 学习咨询网 络 0的结构 位置中心 性受到 个人在 正式组 织结构 中的
职务、科研工作协作网络中心性 、科研任 务相依 性的正 向影响, 以及 科研工 作负荷 性的负 向影响。 而个人 在
/ 友谊关系网络 0的结 构位置中心性, 则仅受到科研网络的正向影响, 以及科研 工作负荷性 的负向影 响。知识
共享行为受到职务、科研协作网 络、学习咨询网络、友谊关系网络 等变量的 正向影响, 而受到 科研工作负 荷性
的负向影响。
关键词: 知识共享; 社会网络; 大学科研团 队
中图分类号: G 203
本研究主要探讨的是大学科研团队内部的 / 非 正式社会网络 0, 其又可区分为 / 工具性网络 ( instrum enta l netw orks) 0及 / 情感性网络 ( affect netw orks) 0 两种。工具性网络为正式组织架构下, 为了科研工 作的需要, 所建立的社会网络关系, 如: 学习咨询网 络 ( advice netw ork) ; 情感性网络是组织成员间私底 下的人 际互 动关 系, 如: 友 谊关 系 ( friendship ne-t wo rk) 。本研究即以个人在这两类组织内部社会网 络的位置为核心变量, 并提出前因变量以预测个人 在网络结构中的位置, 也分析其位置对后果变量, 即 知识共享行为, 所可能造成的影响。
( 1)前因变量对个人在社会网络中位置的影响 组织内部的非正式网络的形成, 受到各种前因 变量的影响。本文认为, 影响学习咨询网络与友谊 关系网络形成的力量有其不同之处: 学习咨询网络 比较容易受到个人在正式层级结构中位置以及本身 经验能力的影响; 而友谊关系网络, 则比较容易受本 身人际交往行为的影响。 A dler与 Kw on所建构的社会资本概念模型 [ 10] , 清楚说明了市场关系、层级关系及社会关系是互为 影响的, 也就是说组织内部的社会关系网络, 会受到 正式组织架构的影响, 即组织部门的划分、工作上的 互动沟通与 协调等, 都会 影响 组织 成员 间接触 的 / 机会 0。因此, 当个人位于科研协作网络的位置越 偏中心、研究任务相依性越高, 个人位于社会网络中 位置的中心性将越高。 友谊关系网络为组织成员间随着时间推移自发 性地形成, 不 受正式组织架构 及制度规范的约 束。 两人之间友谊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受到相识程度、互 动频率及是否具有 / 相似 - 吸引 0的效果而影 响 ; [ 13] [ 14] R iordan在回顾组织行为同质性相关研究 时建构出一个整 合模型 [ 15 ] , 说明了 个人本身 表层 ( 如性别、年龄、职称、学历等 ) 及深层 ( 如人格特质、 价值观、个人态度等 ) 特质, 与其它组织成员间的相
H 1-1a: 科研协作网络中心性, 对其学习咨询网 络中心性有正向影响;
H 1-1b: 科研协作网络中心性, 对其友谊关系网 络中心性有正向影响;
H 1-2a: 个人在组织中的职位, 对其学习咨询网 络中心性有正向影响;
H 1-2b: 个人在组织中的职位, 对其友谊关系网 络中心性有正向影响;
H 2-1a: 个人职务的研究任务相依性, 对其学习 咨询网络中心性有正向影响;
科研团队一般以承担国家重大的基础或应用基
础研究项目为目 的, 具有 标志性的、稳定的研究方 向, 有明确的目标, 已 形成稳定的学 术带头人和队 伍, 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 [ 2 ] 。具有明确的科研任务 或科研目标, 并且团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是科研团 队的显著性标志。本文所研究的科研团队, 是以上 述的科研团队含义为基础, 以大学研究所为基本单 位, 包括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博士研究生和硕 士研究生等科研人员, 科研团队规模一般在 20人以 上, 团队成员至少每月沟通一次。
第 25卷 第 6期 2007年 12月
文章编号: 1003- 2053( 2007) 06- 1156- 08
科学学研究 Studies in Science of Sc ience
V o.l 25 N o. 6 D ec. 2007
大学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社会网络分析
冯 博 1, 刘 佳2
( 1.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沈阳 110004; 2. 上海宝信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 201203)
目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科研团队成员几周才见一 次面, 从而更无法谈及有关科研情况的通报或相互 交流。大学科研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均很不 完善, 还 没有 达到 制度 化、系统 化的 程度。例 如, 2001年国家某类重要课题的申请中, 某名牌大学的 某个科研团队基本上是每个教师申报了一项, 虽然 申报的项目多代表了这个科研团队个体有很强的科
从上述学者对社会网络的定义, 我们可以了解 其所谓的个体, 可以是个人、团队、国家等社会行动 者, 而其共同特性是: 均由 / 人 0所组成。而这也是 不仅称呼其为 / 网络 0, 而特别以 / 社会 0来限定其探 讨范围的主要原因。依据 Em irbayer和 Goodw in的 定义 , [ 12] 社会网络是连接着一组个体 ( 人、团体、事 ) 的社会关系。因此, 社会网络所谈论的核心对象是 个体间所形成的 / 关系 0, 而非 / 个体 0本身。
H 2-1b: 个人职务的研究任务相依性, 对其友谊 关系网络中心性有正向影响;
H 2-2a: 个人职务的研究工作负荷性, 对其学习 咨询网络中心性有负向影响;
H 2-2b: 个人职务的研究工作负荷性, 对其友谊 关系网络中心性有负向影响。
图 1 前因变量对个人在社会网络中位置的影响
( 2) 各变量对知识共享的影响 知识共享属于个人自发性、自愿产生的行为, 并 可达到利他与利于群体的效果, 并非正式组织制度 内强制规定、要求的。知识共享以行为特质为基础, 无关角色的期望以及行为者意图或期望受惠 [ 16] , 其 概念与组织行为研究中的 / 角色外行为 0十分类似, 例如利社会组织行为 ( pro - soc ial organ izat iona l behav ior) [ 17] , 是一种直接倾向于促进个人或团体福利 的行为。 在什么条件下, 可以有助于个人自愿地产生角 色外行为, 主动协助同事, 乐于合作、沟通及协调, 并 愿意共 享自 己 的 知识 及 经 验呢? Abram s 等 人认 为 [ 18] , 非正式组织是员工寻求协助、学习工作上新
# 1157#
研能力, 但是也说明了这个团队极其缺乏团队合作 精神, 日常中缺乏沟通和交流, 不能共享知识和相互 合作, 最终严重影响申报的成功率和科研质量。徐 建培在其关于大学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调查研究中 指出 [ 7] , 仅有 0. 7% 的成员认为目前所在团队的知 识交流与共享状况 / 很好 0, 认为 / 比较好 0的占 8. 4% , 而认为 / 一般 0的占 61. 8% , 认为 / 不好 0的占 29. 1% 。由此可见, 目前大学科研团队内部的知识 共享情况不容乐观。
wk.baidu.com
知识及解决复杂问题的重要渠道, 而员工之间的信 任, 则有助于建立有效的知识共享网络; 张火灿和刘 淑宁认为 [ 19] , 知识创造开始于人际间的互动, 而知 识共享则建立在人际关系的基础之上。在 Ibarra[ 20] 以及 Ibarra和 A ndrew s[ 21] 的研究中也获得同样的结 果。综上可知, 个人在 / 学习咨询网络 0及 / 友谊关 系网络 0中的中心性越高, 则其知识共享意愿越高, 进而产生知识共享行为。
# 1158#
科学学研究
第 25卷
似性, 将会影响其在组织内部的人际互动, 进而影响 其个人的行为表现。
综合前面的论述, 针对各前 因变量 ( 即科研协 作网络、职位、研究任务相依性和研究工作负荷性 ) 对个人在 / 学习咨询网络 0及 / 友谊关系网络 0位置 中心性的影响, 总结出一个研究架构, 如图 1所示。 根据这个研究架构, 相应地提出下列研究假设:
收稿日期: 2007- 03- 29; 修回日期: 2007- 05- 28 作者简介: 冯 博 ( 1981- ) , 女, 内蒙赤峰人, 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知识管理。
刘 佳 ( 1980- ) , 男, 天津蓟县人, 研究方向为知识管理。
第 6期
冯 博 刘 佳: 大学科 研团队知识共享的社会网络分析
社会网络可指因各类型的 / 关系 0而形成的网络 连接, 包括血缘及姻缘的亲属关系、市场上的买卖交 易关系、层级组织下的正式职权角色关系、非正式友
谊、伙伴的社会关系以及其它类型的关系, 这些关系 的集合, 形成了 社会结 构, 也是 一种 社会 网络 [ 10] 。 M itchell认为 [ 8] , 社会网络是指某一群体当中, 成员之 间所建立的特定连带 ( ties)关系, 而整体的网络结构, 可用来解释群体中成员的个人社会行为。 L aum ann 等人将社会网络定义为一群节点 ) ) ) 可以是个人、群 体、组织和国家等, 透过特定的社会关系 ( 如: 友谊关 系、组织中上司下属关系和同事关系等 )所形成的连 接 [ 11] 。 Em irbayer和 G oodw in则将社会网络定义为由 一群行动者所组成的社会关系[ 12 ]。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的发展, 基础研究内容不 断深化, 研 究手段不断更 新, 研究规模越来越大, 使得以前传统意义上的科学 家个人奋斗情形已经不再适合目前的科研工作的要
求, 科学的发展需要同一学科相同领域、不同领域甚 至不同学科的科学家进行交流与合作 [ 1] , 形成不同 的科研团队。
近年来, 关于社会网络的研究为知识共享研究 打开了一个新的视野, 学者们发现组织中的社会网 络状况会影响到组织知识的共享, 尤其会影响组织 中隐性知识的共享 [ 3 - 5 ] 。同时很多定性研究发现, 组织团队有助于促进人际互动, 促成组织隐性知识 共享的突飞猛进。基于以上认识, 本文从社会学的 网络观点及团队的视角出发, 以国内 8所大学的 9
1. 2 社会网络理论形成与发展 社会网络的研究起源于人类学家对复杂的社会
中人际互动关系的探讨 [ 8] 。人类学家 Barnes是最 早思考网络概念的开路先锋, 其在对挪威某渔村进 行社会结构的研究时发现 [ 9 ] , 若单从正式的社会结 构角色 ( 如社会阶级、职业、地位 ), 是无法完全解释 整个渔村的实际运作状况, 反而是以非正式的关系 基础 (如亲属、朋友、邻居等 ) 而形成的非正式互动 网络, 能 够解释 此渔 村内 成员 的互动 行为。而后 Bott也继续研究网络的概念。然而网络的概念并没 有被注意, 一直到 20世纪 60年代后期, 社会网络理 论才被各领域学者所广泛接受, 并渐渐运用于社会 科学的研究中。
本研究的主题为大学科研团 队内部的社会网 络, 其主要特性在于团队内部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互 动联系, 会受到正式的组织架构、科研工作影响而产 生互动的行为, 与 此同时, 可 能在正式的互 动过程 中, 形成发自内心而自愿建立的非正式互动关系, 进 而使个人之间同时拥有多重的角色关系。而这种多 重的角色关系, 将同时对个人在正式研究工作上的 互动及非正式互动行为造成影响。 1. 3 研究架构与假设
个科研团队为研究样本, 研究团队成员在团队中所 处的网络位置如何影响其知识共享行为。
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推演
1. 1 大学科研团队的知识共享情况 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
风格的成员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在以合作为主 的科研团队中, 他们可以取长补短, 实现思维和智慧 上的碰撞, 从而产生新的知识和智慧, 实现整个组织 的共同进步。 Ra lph Stacey指出, 新知识与新变革根 深蒂固地存在于人类的相互交流 与关系之中, / 知 识永远是一个过程, 而且是一个关系性的过程; 因此 它不可能只是存在于一个个体的大脑中, 同时它也 是一种可以提取、可以分享的组织资产。知识是一 种对话沟通的行为, 而学习则会在人们讲话的方式 和相互关系模式发生改变时发生 0[ 6]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