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社会网络分析_冯博

合集下载

关于科研单位知识共享的思考

关于科研单位知识共享的思考

关于科研单位知识共享的思考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科研单位在知识共享方面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思考。

知识共享是指科研单位之间或科研单位内部对知识、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和交流。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共享已经成为促进科研单位之间合作和提高科研效率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对科研单位知识共享的意义、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一、知识共享的意义1. 提高科研效率知识共享的存在可以使得科研单位之间的研究成果、数据和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避免重复研究和浪费资源,从而提高科研效率,加快科学研究的进程。

2. 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科研成果的转化是科研单位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而知识共享可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通过与其他单位的知识共享,科研单位可以了解到更多的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为科研成果的商业化打下基础。

3. 促进国际交流科研单位之间的知识共享不仅可以促进国内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也可以促进国际科研单位之间的合作交流,从而加强国际科研合作,推动全球科技创新。

二、知识共享的现状1. 存在许多障碍当前,科研单位之间的知识共享仍然存在许多障碍,比如研究成果的封闭性、机构之间的利益竞争等,这些都制约了知识共享的开展。

2. 缺乏有效的渠道和平台科研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渠道和平台进行知识共享,导致科研成果难以交流、合作难以开展,这也成为了知识共享的一大瓶颈。

3. 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当前,我国在知识共享方面还存在政策支持不够、制度不完善的问题,这也制约了科研单位知识共享的开展。

三、知识共享的发展趋势1. 强化开放共享意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研单位开始意识到知识共享的重要性,逐渐形成了开放共享的思想,这将促进知识共享的发展。

2. 建立开放共享的平台建立开放共享的平台将成为未来科研单位知识共享的发展方向,科研单位可以利用这些平台进行信息交流、资源共享,从而实现更深层次的知识共享。

3. 政策、法律和制度的支持政府需要加大对知识共享的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为科研单位的知识共享提供更好的环境和保障。

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研究

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研究

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研究关键词: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知识管理,影响因素,对策建议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科研团队的知识共享对于推动学术研究、提高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知识共享不仅可以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还可以避免重复研究,提高科研效率。

然而,目前高校科研团队的知识共享现状并不乐观,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现状、影响因素和对策建议,为提高团队的知识共享水平提供参考。

高校科研团队是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其知识共享水平直接影响着团队的科研实力和创新水平。

国内外学者对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和促进措施等方面。

以往的研究表明,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对于提高团队绩效、促进个人成长具有积极作用。

然而,现实中高校科研团队的知识共享水平普遍较低,亟待改进。

为了深入了解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现状,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多所高校的教师和研究生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存在以下问题:知识共享意识不足:受访者普遍认为,知识共享是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但实际操作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

缺乏有效的共享平台:目前,高校科研团队的知识共享主要依靠学术会议、内部研讨会等形式进行,缺乏一个集成的、高效的共享平台。

缺乏激励机制:多数高校并未将知识共享成果与教师评价、晋升等方面挂钩,导致团队成员缺乏动力进行知识共享。

本文采用文献调研、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梳理相关文献了解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设计问卷对高校科研团队成员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知识共享的态度和行为;通过访谈深入挖掘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实际情况和潜在问题。

通过对问卷调查和访谈数据的分析,得出以下关于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研究结果:团队成员间的知识共享意识有待提高。

虽然大部分受访者都认为知识共享对团队和个人成长非常重要,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人缺乏主动分享知识的意愿。

网络关系与知识共享_社会网络视角分析

网络关系与知识共享_社会网络视角分析

基金项目:安徽财经大学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编号:04AC005)。

作者简介:任志安,男,1965年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企业网络理论、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毕 玲,女,1961年生,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馆管理。

网络关系与知识共享:社会网络视角分析Network Relationships and Knowledge Sharing:A Social Network Perspective任志安 毕 玲(安徽财经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蚌埠 233041) (安徽财经大学图书馆 蚌埠 233041)摘 要 在/社会网络0下分析了关系的联系特征和结构特征,基于/公共物品)组织嵌入0的知识连续体分析了知识特性和知识共享的阶段特征,并在此基础之上,给出了/网络关系与知识共享的关系0的一个分析模型。

基于分析模型得出组织/如何建立网络关系,以有效支持知识共享0的若干结论。

关键词 网络关系 知识共享 社会网络今天,知识共享对组织的竞争优势或组织绩效的作用越来越大[1]。

然而,一个人可能会与远在它地的某个人进行知识共享,而与他的邻居却没有进行知识共享,这种现象被称之为知识共享的/无意识困境(Unconscious dilemma)0[2]。

无意识困境已成为阻碍组织知识共享的重要因素[3],尤其在大企业或企业网络组织的知识共享实践中表现得更加突出。

而知识共享主体之间的关系缺乏是导致知识共享/无意识困境0的根源[4]。

因此,/无意识困境0的解决,支持知识共享的知识主体之间的关系建立是不可或缺的途径。

而支持组织知识共享的关系建立并不是一件孤立的事,也与市场和层级组织中的关系的建立有着根本不同。

事实上,从知识共享的发生过程来看,知识共享表现出群体联结的性质,即/网络0特性;从知识共享发生的本质来看,知识共享更多地表现出非正式性质,即/社会0属性。

因此,在研究支持知识共享的关系建立问题时,我们必须要将这两方面的特性结合起来考虑才更具科学性。

大学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社会网络分析_冯博

大学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社会网络分析_冯博

本研究的主题为大学科研团 队内部的社会网 络, 其主要特性在于团队内部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互 动联系, 会受到正式的组织架构、科研工作影响而产 生互动的行为, 与 此同时, 可 能在正式的互 动过程 中, 形成发自内心而自愿建立的非正式互动关系, 进 而使个人之间同时拥有多重的角色关系。而这种多 重的角色关系, 将同时对个人在正式研究工作上的 互动及非正式互动行为造成影响。 1. 3 研究架构与假设
摘 要: 本文 从大学科研团队成员 在团队中所处的网 络位置与其知识共 享行为的关系研究 出发, 通过 对 9个
科研团队的问卷调查和分析发现, 个人在 / 学习咨询网 络 0的结构 位置中心 性受到 个人在 正式组 织结构 中的
职务、科研工作协作网络中心性 、科研任 务相依 性的正 向影响, 以及 科研工 作负荷 性的负 向影响。 而个人 在
从上述学者对社会网络的定义, 我们可以了解 其所谓的个体, 可以是个人、团队、国家等社会行动 者, 而其共同特性是: 均由 / 人 0所组成。而这也是 不仅称呼其为 / 网络 0, 而特别以 / 社会 0来限定其探 讨范围的主要原因。依据 Em irbayer和 Goodw in的 定义 , [ 12] 社会网络是连接着一组个体 ( 人、团体、事 ) 的社会关系。因此, 社会网络所谈论的核心对象是 个体间所形成的 / 关系 0, 而非 / 个体 0本身。
( 1)前因变量对个人在社会网络中位置的影响 组织内部的非正式网络的形成, 受到各种前因 变量的影响。本文认为, 影响学习咨询网络与友谊 关系网络形成的力量有其不同之处: 学习咨询网络 比较容易受到个人在正式层级结构中位置以及本身 经验能力的影响; 而友谊关系网络, 则比较容易受本 身人际交往行为的影响。 A dler与 Kw on所建构的社会资本概念模型 [ 10] , 清楚说明了市场关系、层级关系及社会关系是互为 影响的, 也就是说组织内部的社会关系网络, 会受到 正式组织架构的影响, 即组织部门的划分、工作上的 互动沟通与 协调等, 都会 影响 组织 成员 间接触 的 / 机会 0。因此, 当个人位于科研协作网络的位置越 偏中心、研究任务相依性越高, 个人位于社会网络中 位置的中心性将越高。 友谊关系网络为组织成员间随着时间推移自发 性地形成, 不 受正式组织架构 及制度规范的约 束。 两人之间友谊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受到相识程度、互 动频率及是否具有 / 相似 - 吸引 0的效果而影 响 ; [ 13] [ 14] R iordan在回顾组织行为同质性相关研究 时建构出一个整 合模型 [ 15 ] , 说明了 个人本身 表层 ( 如性别、年龄、职称、学历等 ) 及深层 ( 如人格特质、 价值观、个人态度等 ) 特质, 与其它组织成员间的相

学术研究团队合作情况的可视化研究

学术研究团队合作情况的可视化研究

学术研究团队合作情况的可视化研究林思成081111282011年5月26日【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科学合作的日益频繁,社会对学术研究团队的评估及监测显得更为重要。

因此本文基于数据挖掘和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对学术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可视化的识别及评估方法,将数据获取、数据挖掘以及可视化分析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并且以重庆维普数据库核心期刊中关键词为“技术创新扩散”的论文为例对此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实现了对学术团队识别及评估的可视化和科学化。

【关键词】学术研究团队可视化研究数据挖掘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创新扩散1.研究设计1.1研究方法因为科技论文都具备篇名、作者、机构、摘要、关键词等基本要素,而且由于科学合作的结果一般也都会以合作研究者共同署名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形式体现出来,因此通过在重庆维普数据库核心期刊中以关键词“技术创新扩散”、时间段“2000-2011年”检索论文,并对论文作者和机构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到在目标时段该领域研究的主要作者、机构以及他们的合作情况。

再经过可视化软件netdraw处理之后进一步得到他们直接的各种特点和关联。

1.2研究流程本文提出的研究方法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步骤:(1)数据收集。

在明确了研究目标的基础上,选取重庆维普数据库获得数据。

(2)数据预处理。

这一阶段主要是将收集到的数据转化成能够被可视化软件识别的格式,以便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3)绘制图谱。

将获得的数据通过可视化软件绘制成图形,从而方便研究者的分析以及读者的理解。

(4)数据筛选。

将不符合我们研究需要的数据剔除,使图形能够更多的反映我们研究目标的特点。

(5)研究结论。

根据研究目的,用可视化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下得出的一般性结论以及我们发现的一些新的特性。

1.3研究中的关键技术要对检索到的论文的作者及机构的合作情况进行评估与监测,需要通过数据获取、数据挖掘以及可视化等步骤。

由于展示大量合作情况的背后不易采用一般方法来表现,将计算机的高效计算能力与人类的认知能力结合起来变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使用知识共享平台现状及共享行为意愿分析

大学生使用知识共享平台现状及共享行为意愿分析

大学生使用知识共享平台现状及共享行为意愿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知识共享平台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大学生对于知识共享平台的认知也逐渐提升。

在面对不同类型和功能的知识共享平台时,大学生的认知程度和使用行为可能存在差异。

研究大学生对知识共享平台的认知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们在平台上的行为特点和需求。

当前知识共享平台上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信息失真、盗版侵权等,这些问题可能影响大学生在平台上的共享行为意愿。

通过分析现有知识共享平台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为提升大学生的共享行为意愿提供参考和建议。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大学生在知识共享平台上的使用现状及其共享行为意愿。

通过了解大学生对知识共享平台的认知程度、他们在平台上的使用行为以及影响他们使用平台的因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他们在数字化时代的知识获取和共享方式。

分析大学生在知识共享平台上的共享行为意愿将有助于推动知识社区的发展和促进学术交流。

通过对现有知识共享平台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我们也可以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从而改善平台的服务质量,提升用户体验。

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大学生在知识共享平台上的行为特征和意愿,为促进大学生之间的知识共享提供参考依据,推动数字化时代的学术发展和社会进步。

1.3 研究意义知识共享平台的出现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的学习交流平台,让他们可以从中获取到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而了解大学生在知识共享平台上的使用行为和共享行为意愿,对于推动知识共享平台的发展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在知识共享平台上的行为特点和偏好,分析影响他们使用和共享行为的因素,旨在为知识共享平台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和服务。

通过深入研究大学生在知识共享平台上的行为,可以帮助平台提供更符合用户需求的内容和功能,提高用户粘性和满意度;同时也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的学习资源和交流机会,促进个人学习和成长。

了解大学生在知识共享平台上的共享行为意愿,可以帮助平台鼓励用户积极分享和传播知识,促进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推动学术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基于社会网络的知识共享研究

基于社会网络的知识共享研究

基于社会网络的知识共享研究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社会网络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和共享知识的重要平台。

基于社会网络的知识共享研究正逐渐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讨论基于社会网络的知识共享研究的意义、优势和挑战。

一、社会网络与知识共享社会网络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而知识共享是将知识传播和共享给更多的人。

通过社会网络,人们可以更快速地分享和获取知识。

在过去,人们获取知识主要依赖于传统媒体和教育机构,而现在,社会网络的出现为知识获取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人们可以分享自己的见解、经验和观点,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这样就能够汇集更多的知识,形成更为丰富多元的知识共享网络。

二、基于社会网络的知识共享的意义基于社会网络的知识共享有着巨大的意义。

首先,它能够促进知识的广泛传播。

通过社会网络,知识可以在短时间内传播给全球范围内的观众,不再受到传统媒体传播的时空限制。

同时,社会网络上的知识也可以被更多的人访问到,满足了人们对于知识多样性的需求。

其次,基于社会网络的知识共享有助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建立关系,并彼此学习和促进。

社会网络成为了知识共享和交流的重要场所,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学术和职业机会。

此外,基于社会网络的知识共享还有助于推动创新。

人们可以通过互相启发和分享知识,激发创造力和思维的碰撞,促进新的想法和发现的涌现。

三、基于社会网络的知识共享的优势基于社会网络的知识共享相比传统的知识传播方式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它具有高效的特点。

社会网络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使得知识共享变得更加迅速和方便。

只需几秒钟,一篇文章、一段视频或一张图片就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其次,社会网络的知识共享具有高度的互动性。

人们可以通过评论、点赞、分享等方式参与到知识的传播和交流中,形成更多的反馈和互动,同时也可以对知识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思考。

此外,基于社会网络的知识共享还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10]产业集群组织间关系密集性的社会网络分析
蔡宁;吴结兵;,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4,58-65
产业集群中组织间关系的类型和性质是理解产业集群现象的重要基础。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考察集群组织间关系网络的密集性质及其功能机制发现:(1)受到连接多样性、连接偏好和集群生命周期的影响,产业集群网络关系密集性呈不均匀分布,使得集群网络呈现出密集和稀疏相结合的结构特征;(2)集群组织间关系密集性具有资源配置优势,但同时使网络隐藏着潜在的风险,而稀疏网络具
在这里(/~hanneman/nettext/index.html)大家可以看到有关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完整的英文版内容。
Hanneman, Robert A. and Mark Riddle. 2005.Introduction to soci,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 ( published in digital format/~hanneman/)
5. Using matrices to represent social relations
6. Working with network data
7. Connection
8. Embedding
9. Ego networks
10. Centrality and power
11. Cliques and sub-groups
负荷性的负向影响。知识共享行为受到职务、科研协作网络、学习咨询网络、友谊关系网络等变量的正向影响,而受到科研工作负荷性的负向影响。
[12]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合作机制:一种基于社会网络的分析
吉国秀;王伟光;,中国科技论坛,2006,03,95-99

大学生使用知识共享平台现状及共享行为意愿分析

大学生使用知识共享平台现状及共享行为意愿分析

大学生使用知识共享平台现状及共享行为意愿分析大学生是社会中具有创新精神和承载未来发展希望的群体,他们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需要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以提升自己的学识水平和解决现实问题。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知识共享平台成为了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大学生们分享自己知识和经验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大学生使用知识共享平台现状和共享行为意愿两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从中找到促进知识共享平台发展和大学生积极参与的路径。

一、大学生使用知识共享平台现状1. 知识共享平台的种类丰富,覆盖面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知识共享平台已经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从最早的在线百科全书,到后来的知识问答社区,再到如今的在线教育网站和知识分享平台,这些平台的覆盖面越来越广,满足了大学生获取知识的多样化需求。

随着大学生信息素养的不断提高,他们开始逐渐意识到知识共享平台的重要性,并且开始在学习和生活中频繁地使用这些平台。

通过在线查资料、参与讨论、观看教学视频等方式,大学生们可以更便捷地获取到所需的知识信息。

大学生使用知识共享平台的目的主要包括获取学习资料、解决学习问题、交流学术观点、分享学习心得等。

这些多样化的目的使得知识共享平台成为了大学生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场所。

二、大学生知识共享行为意愿分析1. 积极分享在知识共享平台上,一些具有学术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大学生会积极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帮助其他人解决问题。

他们认为知识是需要分享和传播的,通过分享知识可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同时也可以建立自己在学术领域的声誉和影响力。

2. 消极行为也存在一些大学生对知识共享平台采取消极的态度,他们认为分享知识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又无法获取直接的经济利益,因此对知识共享行为持怀疑甚至抵触的态度。

3. 泛化分享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对知识共享平台持有泛化的分享态度,他们会在平时利用平台进行学习和交流,但并不积极主动地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只是在别人有需求的时候进行有限度的帮助。

基于社 会网络分析的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研究

基于社 会网络分析的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研究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研究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内部的知识共享水平。

知识共享能够促进知识的流动与整合,激发创新思维,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数量。

社会网络分析作为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为深入探究科研团队中的知识共享机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社会网络分析是一种研究社会结构和关系的方法,它将个体或组织视为节点,将它们之间的关系视为边,通过对网络结构、关系强度、节点位置等方面的分析,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规律。

在科研团队中,成员之间的交流、合作、指导等关系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网络,而知识共享正是在这个网络中发生和传播的。

科研团队中的知识共享并非是随机和均匀的,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团队成员的个人特征如性格、知识背景、学术地位等会影响其知识共享的意愿和能力。

一般来说,性格开朗、知识储备丰富、学术地位较高的成员更愿意分享自己的知识,并且其分享的知识也更具有价值。

其次,团队的组织结构和文化氛围也对知识共享起着重要作用。

一个扁平化、开放、鼓励创新的团队结构和文化,能够促进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知识共享的效率和效果。

此外,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强度也是影响知识共享的关键因素。

强关系如师徒关系、亲密的合作伙伴关系等,通常能够促进深度的知识共享;而弱关系如偶尔的交流合作,则更有利于新知识和新观念的传播。

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可以清晰地描绘出科研团队中知识共享的网络结构。

例如,可以通过绘制网络图来直观地展示成员之间的关系,节点的大小和颜色可以表示成员的重要性和知识共享的活跃程度,边的粗细和颜色可以表示关系的强度和类型。

同时,还可以计算网络的密度、中心性等指标,来评估网络的紧密程度和核心成员的作用。

网络密度越大,说明成员之间的联系越紧密,知识共享的渠道越通畅;中心性较高的成员在知识共享中往往发挥着关键的桥梁和枢纽作用。

在实际研究中,社会网络分析还可以与其他方法相结合,如问卷调查、访谈等,以获取更全面和深入的信息。

基于团队合作知识共享行为的博弈及稳定性分析的开题报告

基于团队合作知识共享行为的博弈及稳定性分析的开题报告

基于团队合作知识共享行为的博弈及稳定性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团队合作是现代社会中不可避免的一种合作形式,其能够带来更高的效率与成果。

然而,在团队合作中,每个成员都有着不同的知识、技能与经验,如何将这些不同的知识进行共享,让每一个团队成员都能够充分利用这些知识,是团队合作成功的关键所在。

因此,研究团队合作中的知识共享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对团队合作的效率与成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对于团队合作中的知识共享行为,博弈论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分析工具,能够从数学角度出发,分析不同成员之间的收益与成本,从而得出最优策略或者平衡策略。

因此,本研究将基于博弈论的理论分析,研究团队合作中的知识共享行为及其稳定性,探究团队合作知识共享的合作策略,以期为团队合作提供指导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建立团队合作知识共享的博弈模型,研究团队合作知识共享行为的稳定性,探究影响团队合作知识共享的因素,提出合理的团队合作知识共享策略,为团队合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三、研究内容1. 总结团队合作知识共享的相关理论,归纳团队合作中的知识共享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2. 基于博弈论的理论基础,建立团队合作知识共享的博弈模型,分析不同策略下每个成员的收益与成本。

3. 分析团队合作知识共享的稳定性,探究团队合作知识共享的合作策略。

4. 建立数学模型,验证所提出的团队合作知识共享策略的有效性及优越性。

5.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团队合作知识共享的实际应用效果。

四、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团队合作知识共享的相关理论进行总结和归纳。

2. 数学建模法:基于博弈论的理论基础,建立团队合作知识共享的博弈模型,分析不同策略下每个成员的收益与成本。

3. 实证分析法:运用数学模型,验证团队合作知识共享策略的有效性及优越性,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五、研究预期结果1. 建立一种团队合作知识共享的博弈模型,分析不同合作策略下每个成员的收益与成本。

团队知识共享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团队知识共享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团队知识共享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知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产,它可以帮助人们获得竞争优势,提升个人和组织的绩效。

在一个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可以通过团队知识共享进行充分利用。

团队知识共享是团队成员之间彼此共享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它可以有效地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创新和学习。

然而,在许多团队中,团队知识共享机制并不完善,团队成员往往缺乏积极的意愿和有效的方式来共享知识和经验。

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团队成员之间的信息壁垒,从而影响团队的创新和绩效。

因此,本研究将探讨团队知识共享机制对团队绩效的影响,研究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团队知识共享机制,以帮助团队成员之间更好地共享知识和经验,提高团队绩效和创新能力。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探讨团队知识共享机制对团队绩效的影响,研究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团队知识共享机制,以帮助团队成员之间更好地共享知识和经验,提高团队绩效和创新能力。

具体研究目的如下:1. 分析团队知识共享机制的现状和存在问题;2. 探讨团队知识共享机制对团队绩效的影响因素;3. 提出有效的团队知识共享机制建设模型;4. 实证研究团队知识共享机制对团队绩效的影响。

通过本研究的深入探讨,可以帮助团队更好地利用成员之间的知识和经验,提高团队的绩效和创新能力。

这对于企业和组织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高整体绩效和竞争力。

同时,本研究也可以为团队知识共享机制的建设提供参考和指导。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团队知识共享机制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通过文献综述、个案分析等方式,对团队知识共享机制进行梳理和分析,深入挖掘团队知识共享机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2. 团队知识共享机制对团队绩效的影响因素探讨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探讨团队知识共享机制对团队绩效的影响因素,包括团队文化、组织结构、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等方面,以便后续提出有效的团队知识共享机制建设模型。

大学生使用知识共享平台现状及共享行为意愿分析

大学生使用知识共享平台现状及共享行为意愿分析

大学生使用知识共享平台现状及共享行为意愿分析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知识共享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学习和交流平台。

这些知识共享平台不仅包括传统的学术期刊和论文分享平台,还有诸如知乎、百度贴吧、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知识获取和分享途径。

大学生在使用知识共享平台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资料真实性难以保障、信息过载导致筛选困难等。

本文将对大学生使用知识共享平台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他们的共享行为意愿。

1. 便捷性和多样性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共享平台的使用变得越来越便捷。

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访问这些平台,获取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信息。

与传统的图书馆和学术期刊相比,知识共享平台的多样性也是其吸引大学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平台上找到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和信息,满足自身学习和研究的需求。

2. 资料真实性和可信度知识共享平台上的信息真实性和可信度备受质疑。

与正规的学术期刊相比,一些知识共享平台上的资料来源不明,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导致大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面临辨别真伪的困难。

甚至一些知识共享平台上存在着虚假信息,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带来不小的困扰。

3. 信息过载和筛选困难知识共享平台上存在大量的信息,大学生往往难以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知识。

信息过载可能导致大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筛选、整理和消化知识,甚至出现相悖的观点和信息混淆的情况。

1. 学术交流和资源共享大学生使用知识共享平台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进行学术交流和资源共享。

通过这些平台,他们可以找到同行的研究者,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获取到他人的研究成果,从而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

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也会愿意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他人提供帮助。

2. 学习和成长3. 社会责任感和情感共鸣一些大学生在使用知识共享平台的过程中,会受到社会责任感和情感共鸣的驱动,愿意将自己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分享给他人。

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研究综述

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研究综述

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研究综述摘要:引言一、高校科研团队根据国内学者们的研究,团队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而高校科研团队正是不同类型团队中的一种。

高校科研团队是基于高等院校的环境背景下形成的,李晨光等(2003)把高校科研团队定义为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由为数不多的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标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以高校科研人员为主组成的群体。

金辉(2009)更加精炼地提出高校科研团队是以实现某一科研领域的前瞻性研究为目标,技能互补,角色相依,责任共担的科研人员组成的正式群体。

上述李晨光等学者对高校科研团队的定义比较具有代表性,在对该领域的研究中,许多学者直接引用此概念,如纪延光等(2004),雷桂荣(2010),吴金华(2012),也有学者略作修改嵌入在自己的研宄情景中,如万文涛等(2006)强调科研团队的生成条件,认为科研团队是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由科研人员自组织“生成”的,是科研人员合作博弃的产物等。

结合上述学者们的研宄,高校科研团队是指在高校内部组建的,具有明确的研宄方向和科研目标;拥有科研活动项目的领导者;团队内科研人员大多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的与工作相互承担责任的群体。

二、关于知识共享内涵的发展状况彼德·德鲁克作为最早提出知识社会和知识管理概念的学者1988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一篇《新型组织的出现》的论文。

指出在经历了管理权和所有权分离,命令—支配型组织后,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组织将进入新的形态:由专家小组构成的知识型企业,知识成为关键性的经济资源和支配因素,也许是唯一的比较优势的来源。

表明现代管理学的发展已经进入知识管理的新时代。

Nonaka(野中郁次郎)和Takeuchi(1995)对从知识转化的角度对知识的内涵进行了研究,认为知识共享是个体与组织之间、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互动过程,通过外化、内化、综合化和社会化实现知识在组织内的交换和普及。

研发团队知识扩散的社会网络研究

研发团队知识扩散的社会网络研究

研发团队知识扩散的社会网络研究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科技时代,研发团队的创新能力和知识共享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知识扩散作为知识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知识在组织内部或组织之间的传播和流动。

而研发团队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其知识扩散的过程和机制具有独特的特点。

社会网络分析为研究研发团队的知识扩散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分析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结构,可以深入了解知识传播的路径和模式。

研发团队中的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是可以通过文字、图表等形式明确表达和传递的知识,如技术文档、专利等。

隐性知识则是难以言传、存在于个人经验和思维中的知识,如技能、洞察力和直觉等。

隐性知识的扩散往往更加困难,但对于团队的创新和发展却具有重要意义。

在研发团队中,成员之间的社会网络关系对知识扩散起着关键作用。

社会网络可以分为强连接和弱连接。

强连接是指成员之间频繁、密切的交流关系,如同事之间的合作项目。

强连接有助于深度的知识交流和共享,特别是对于隐性知识的传递。

然而,强连接也可能导致知识的同质化,限制新思想和新观念的引入。

弱连接则是成员之间较为松散、偶尔的交流关系。

虽然弱连接的互动频率较低,但却能够跨越不同的团队和领域,带来新颖的知识和信息。

弱连接在促进知识的多样性和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不同研发项目中偶尔交流的成员可能会带来其他领域的新视角和新方法,激发团队的创新思维。

知识扩散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团队成员的个人特征,如知识水平、沟通能力和学习意愿等,会影响他们获取和传播知识的能力。

团队的文化和氛围也至关重要,如果团队鼓励开放和分享,知识扩散就会更加顺畅。

此外,组织结构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也会对知识扩散产生影响。

一个扁平化、灵活的组织结构有利于知识的快速传播,而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可以提供便捷的知识共享渠道。

为了促进研发团队的知识扩散,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建立多样化的沟通渠道,包括定期的团队会议、小组讨论、在线论坛等,以满足不同成员之间强连接和弱连接的需求。

高校科研团队线上、线下知识共享网络分析

高校科研团队线上、线下知识共享网络分析

〔摘要〕团队知识共享对提升团队的效率至关重要,如何促进团队知识共享也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之一。

从线上与线下两个维度,对高校研究生科研团队内部的知识共享行为进行量化分析及对比研究,并进一步对情感信任这一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

在构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对通过问卷调查所收集的有效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线上知识共享行为与线下知识共享行为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与线下方式相比,线上方式更有助于提高成员之间知识共享的广度和深度;情感信任会同时对线上与线下的知识共享行为产生正向影响,相比较而言对线下的共享行为影响程度更大。

〔关键词〕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社会网络分析;线上;线下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8.028〔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8-0143-08 随着知识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社会资本,团队如何积累与共享知识也受到学者们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社会网络视角为知识共享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视野[1],组织中的社会网络的情况会影响到团队中显性和隐性知识的共享,团队的知识共享也必然和社会网络有着紧密的联系[2]。

一方面有助于从社会性这一角度来理解和分析团队知识共享;另一方面也为团队知识共享带来了新的研究方法,为改善团队内的知识共享提供有力帮助[3]。

然而,团队在合作的过程中,有效率的知识共享存在的一定的困难。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发展和普及,逐步出现了两种现象:实体社会关系的虚拟化和虚拟社会关系的实体化,传统社会网络从单纯的线下变成了线上与线下的叠加。

在这种复杂的社会网络环境下,存在着大量的知识搜寻和知识分享[4],但是并没有科学的被人们合理的利用,目前,将基于社会网络的线上知识共享模式和线下知识共享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的研究并不多见。

另一方面,知识共享受到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影响,其中,情感信任作为最重要的部分,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关于科研单位知识共享的思考

关于科研单位知识共享的思考

关于科研单位知识共享的思考科研单位是一种重要的知识创新机构,其研究成果和创新成果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在科研单位中,知识交流和共享却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从知识共享的角度出发,谈谈科研单位在沟通交流和知识共享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思路。

首先,科研单位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有时候,研究所内部不同的研究团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比较薄弱,甚至相互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隔阂。

这种情况下,一个研究团队手中掌握的数据、方法、技术等等,对于其他团队来说是不可见的,也无法得到有效利用。

同样的,其他团队掌握的资源、研究经验也可能难以与外界共享。

这样一来,就会导致资源重复浪费,研究成果无法最大化,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也会增加。

其次,科研单位中存在着知识沉积的问题。

由于科研成果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达到成熟和应用的阶段,而科研时间和经费方面又存在一定的限制,因此即使是优秀的科研成果,也有可能不能及时得到应用和转化。

这种情况下,会导致大量的科研成果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转化为实际产品或应用。

同时,由于团队之间的沟通不畅,也容易出现研究人员在同一方向上出现重复研究的情况。

面对这些问题,我认为科研单位需要加强知识共享方面的建设。

以下是我的一些建议:一是建立科研团队之间透明的信息共享机制。

为了打破团队之间的信息壁垒,可以建立一个透明的知识共享平台,方便研究团队之间的数据、研究经验、方法等信息共享。

此外,可以建立专业的沟通措施、组织形式和文化氛围,促进团队之间更紧密的合作。

二是强化知识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在加强知识共享的同时,也要注重知识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可以利用知识共享平台进行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并且注重知识成果的转化、推广和应用。

同时,可以借助企业等外部力量进行转化,推出更多适用于改善人群生活的真正实用性产品。

三是加强知识创新文化建设。

知识创新并不仅仅依赖于个人智力和团队力量,目前已经成为一种文化。

关于科研单位知识共享的思考

关于科研单位知识共享的思考

关于科研单位知识共享的思考在当前科学研究的浪潮中,知识共享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话题。

科研单位之间的知识共享对于推动科学发展和解决全球性问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科研单位知识共享的意义、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进行探讨。

科研单位之间的知识共享对于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和质量至关重要。

不同科研单位之间往往具有各自的专长和资源,通过共享知识,可以使各个单位在研究过程中相互借鉴,互相补充,从而达到更好的研究效果。

共享知识还有助于避免重复劳动,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研究的效益。

科研单位之间的知识共享还可以加强合作,促进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推动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科研单位之间的知识共享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不同科研单位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有些单位可能在某一领域有独特的知识和经验,但是却未能及时与其他单位进行共享。

知识共享还面临着利益分配的问题。

科研单位之间的竞争使得共享知识可能受到限制,各单位往往有保护自身利益的倾向。

知识共享还存在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等问题,阻碍了不同单位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针对这些挑战,有一些解决方案可以被采用。

科研单位可以加强科研成果的开放共享。

通过向公众开放科研数据和研究结果,可以促进知识的共享与传播。

科研单位之间可以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共同研究并解决重大科学问题。

合作可以通过开展联合研究项目、共享实验设备和资源等方式来实现。

科研单位之间可以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交流。

培养具有国际化眼光和高水平科研能力的研究人员,能够促进知识的流动和跨领域合作。

科研单位之间的知识共享为推动科学发展和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要充分发挥知识共享的作用,需要解决信息不对称、利益分配以及文化差异等问题。

通过加强科研成果的开放共享、建立合作机制和加强人才的培养和交流,可以为科研单位之间的知识共享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知识共享模式在高校科研中的应用研究

知识共享模式在高校科研中的应用研究

知识共享模式在高校科研中的应用研究近年来,随着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知识共享模式逐渐成为高校科研领域的研究热点。

不仅如此,知识共享也成为高校科研合作与创新的一种重要方式。

本文将围绕知识共享模式在高校科研中的应用展开研究,从不同角度分析知识共享对科研的影响,旨在为高校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知识共享模式概述知识共享是一种信息资源利用方式,它是指在不侵犯著作权人的权益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的方式共享、传播信息资源,以便他人可以得到相应的利益。

通俗的解释就是:我的知识可以分享给你,而不损害我的权益。

当前,知识共享有多种形式,包括开放获取、开放数据、开放课程、开放出版、开放软件等。

二、知识共享对高校科研的影响1.强化高校之间的合作和创新高校依托知识共享模式,可以更加便捷地共享信息资源,对科研合作和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建立知识共享联盟等平台,高校之间可以进行知识交流和技术合作,快速分享研究成果和方法,以达成更快速、更高效、更优质的科研成果。

2.降低高校科研成本科学研究需要大量的图书、期刊、研究设备等支持,而这些支撑成本往往极高。

利用知识共享模式,高校可以在降低科研成本的同时保证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例如,利用开放获取的期刊,科研人员可以更加方便、快速地获取各种文献,而不用在购买图书、订阅期刊等方面浪费大量资源和时间。

3.提升高校科研水平知识共享模式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及时了解国内外发展动态和前沿趋势,从而促进科学研究的创新和进步。

通过共享、传播最新科学成果和相关技术,高校科研人员可以更快地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提高科研水平和成果质量。

4.促进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知识共享模式不仅可以降低资源获取和科研成本,还可以促进高校知识产权保护。

通过知识共享,高校科研人员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和掌握知识产权法规和保护方式,在科研成果面临非法侵占时,及时采取合法措施,保护自身权益。

三、高校应如何推进知识共享模式1.构建知识共享平台高校可以在校内、校际范围内构建知识共享平台,对内部研究资源进行共享。

关于科研单位知识共享的思考

关于科研单位知识共享的思考

关于科研单位知识共享的思考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在已经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科研合作。

尽管在科研领域中,知识共享这一概念已经广为人知,然而仍然有许多科研单位或研究人员,把自己的知识视为财产,不愿与他人分享或交流。

这种保守和封闭的思想已经成为了限制知识创新和发展的阻碍因素。

因此,本文将探讨科研单位知识共享的重要性以及因素阻碍其共享的原因,并指出应采取的措施来促进知识共享。

首先,科研单位之间知识共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知识共享可以促进科研成果的发展和创新,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

如果科研单位之间不进行知识共享,就会导致他们在相同领域内相互重复劳动、重复研究,让科技发展变得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此外,知识共享还可以增加相互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有利于建立合作关系,进一步发掘研究潜力,达到协同效应。

其次,许多因素阻碍了科研单位的知识共享。

首先,科研单位、研究者所在的文化、传统和制度环境对知识共享的理解和意识存在明显的差别,有些单位认为知识是私人财产,不能与他人分享和交流,这为知识共享带来了障碍。

其次,现代科学研究存在一个以发表论文为主导的机制,这种机制不仅强调研究成果的产出和知识的积累,而且强调发表的数量和引用率等指标,因此有些研究者或机构将宝贵的数据和知识保留在自己手中,以期获得更高的引用率和影响力。

此外,一些大型的科研机构或公司则存在产权问题,他们拥有的研究数据或知识产权的归属是一个敏感话题,往往需要官方或法律机构的介入,才能妥善处理。

为了促进科研单位之间的知识共享,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应当加强知识共享的意识和理念引导,加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思想教育,树立开放和交流的心态,鼓励知识的交流和分享。

其次,我们应该优先考虑从大众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评估知识发表和分享的贡献,为科学研究和创新注入新的动力。

此外,政府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确保知识利益的合理化、公正分配和合法保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研团队一般以承担国家重大的基础或应用基
础研究项目为目 的, 具有 标志性的、稳定的研究方 向, 有明确的目标, 已 形成稳定的学 术带头人和队 伍, 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 [ 2 ] 。具有明确的科研任务 或科研目标, 并且团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是科研团 队的显著性标志。本文所研究的科研团队, 是以上 述的科研团队含义为基础, 以大学研究所为基本单 位, 包括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博士研究生和硕 士研究生等科研人员, 科研团队规模一般在 20人以 上, 团队成员至少每月沟通一次。
摘 要: 本文 从大学科研团队成员 在团队中所处的网 络位置与其知识共 享行为的关系研究 出发, 通过 对 9个
科研团队的问卷调查和分析发现, 个人在 / 学习咨询网 络 0的结构 位置中心 性受到 个人在 正式组 织结构 中的
职务、科研工作协作网络中心性 、科研任 务相依 性的正 向影响, 以及 科研工 作负荷 性的负 向影响。 而个人 在
社会网络可指因各类型的 / 关系 0而形成的网络 连接, 包括血缘及姻缘的亲属关系、市场上的买卖交 易关系、层级组织下的正式职权角色关系、非正式友
谊、伙伴的社会关系以及其它类型的关系, 这些关系 的集合, 形成了 社会结 构, 也是 一种 社会 网络 [ 10] 。 M itchell认为 [ 8] , 社会网络是指某一群体当中, 成员之 间所建立的特定连带 ( ties)关系, 而整体的网络结构, 可用来解释群体中成员的个人社会行为。 L aum ann 等人将社会网络定义为一群节点 ) ) ) 可以是个人、群 体、组织和国家等, 透过特定的社会关系 ( 如: 友谊关 系、组织中上司下属关系和同事关系等 )所形成的连 接 [ 11] 。 Em irbayer和 G oodw in则将社会网络定义为由 一群行动者所组成的社会关系[ 12 ]。
从上述学者对社会网络的定义, 我们可以了解 其所谓的个体, 可以是个人、团队、国家等社会行动 者, 而其共同特性是: 均由 / 人 0所组成。而这也是 不仅称呼其为 / 网络 0, 而特别以 / 社会 0来限定其探 讨范围的主要原因。依据 Em irbayer和 Goodw in的 定义 , [ 12] 社会网络是连接着一组个体 ( 人、团体、事 ) 的社会关系。因此, 社会网络所谈论的核心对象是 个体间所形成的 / 关系 0, 而非 / 个体 0本身。
近年来, 关于社会网络的研究为知识共享研究 打开了一个新的视野, 学者们发现组织中的社会网 络状况会影响到组织知识的共享, 尤其会影响组织 中隐性知识的共享 [ 3 - 5 ] 。同时很多定性研究发现, 组织团队有助于促进人际互动, 促成组织隐性知识 共享的突飞猛进。基于以上认识, 本文从社会学的 网络观点及团队的视角出发, 以国内 8所大学的 9
( 1)前因变量对个人在社会网络中位置的影响 组织内部的非正式网络的形成, 受到各种前因 变量的影响。本文认为, 影响学习咨询网络与友谊 关系网络形成的力量有其不同之处: 学习咨询网络 比较容易受到个人在正式层级结构中位置以及本身 经验能力的影响; 而友谊关系网络, 则比较容易受本 身人际交往行为的影响。 A dler与 Kw on所建构的社会资本概念模型 [ 10] , 清楚说明了市场关系、层级关系及社会关系是互为 影响的, 也就是说组织内部的社会关系网络, 会受到 正式组织架构的影响, 即组织部门的划分、工作上的 互动沟通与 协调等, 都会 影响 组织 成员 间接触 的 / 机会 0。因此, 当个人位于科研协作网络的位置越 偏中心、研究任务相依性越高, 个人位于社会网络中 位置的中心性将越高。 友谊关系网络为组织成员间随着时间推移自发 性地形成, 不 受正式组织架构 及制度规范的约 束。 两人之间友谊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受到相识程度、互 动频率及是否具有 / 相似 - 吸引 0的效果而影 响 ; [ 13] [ 14] R iordan在回顾组织行为同质性相关研究 时建构出一个整 合模型 [ 15 ] , 说明了 个人本身 表层 ( 如性别、年龄、职称、学历等 ) 及深层 ( 如人格特质、 价值观、个人态度等 ) 特质, 与其它组织成员间的相
# 1158#
科学学研究
第 25卷
似性, 将会影响其在组织内部的人际互动, 进而影响 其个人的行为表现。
综合前面的论述, 针对各前 因变量 ( 即科研协 作网络、职位、研究任务相依性和研究工作负荷性 ) 对个人在 / 学习咨询网络 0及 / 友谊关系网络 0位置 中心性的影响, 总结出一个研究架构, 如图 1所示。 根据这个研究架构, 相应地提出下列研究假设:
收稿日期: 2007- 03- 29; 修回日期: 2007- 05- 28 作者简介: 冯 博 ( 1981- ) , 女, 内蒙赤峰人, 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知识管理。
刘 佳 ( 1980- ) , 男, 天津蓟县人, 研究方向为知识管理。
第 6期
冯 博 刘 佳: 大学科 研团队知识共享的社会网络分析
1. 2 社会网络理论形成与发展 社会网络的研究起源于人类学家对复杂的社会
中人际互动关系的探讨 [ 8] 。人类学家 Barnes是最 早思考网络概念的开路先锋, 其在对挪威某渔村进 行社会结构的研究时发现 [ 9 ] , 若单从正式的社会结 构角色 ( 如社会阶级、职业、地位 ), 是无法完全解释 整个渔村的实际运作状况, 反而是以非正式的关系 基础 (如亲属、朋友、邻居等 ) 而形成的非正式互动 网络, 能 够解释 此渔 村内 成员 的互动 行为。而后 Bott也继续研究网络的概念。然而网络的概念并没 有被注意, 一直到 20世纪 60年代后期, 社会网络理 论才被各领域学者所广泛接受, 并渐渐运用于社会 科学的研究中。
知识及解决复杂问题的重要渠道, 而员工之间的信 任, 则有助于建立有效的知识共享网络; 张火灿和刘 淑宁认为 [ 19] , 知识创造开始于人际间的互动, 而知 识共享则建立在人际关系的基础之上。在 Ibarra[ 20] 以及 Ibarra和 A ndrew s[ 21] 的研究中也获得同样的结 果。综上可知, 个人在 / 学习咨询网络 0及 / 友谊关 系网络 0中的中心性越高, 则其知识共享意愿越高, 进而产生知识共享行为。
个科研团队为研究样本, 研究团队成员在团队中所 处的网络位置如何影响其知识共享行为。
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推演
1. 1 大学科研团队的知识共享情况 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
风格的成员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在以合作为主 的科研团队中, 他们可以取长补短, 实现思维和智慧 上的碰撞, 从而产生新的知识和智慧, 实现整个组织 的共同进步。 Ra lph Stacey指出, 新知识与新变革根 深蒂固地存在于人类的相互交流 与关系之中, / 知 识永远是一个过程, 而且是一个关系性的过程; 因此 它不可能只是存在于一个个体的大脑中, 同时它也 是一种可以提取、可以分享的组织资产。知识是一 种对话沟通的行为, 而学习则会在人们讲话的方式 和相互关系模式发生改变时发生 0[ 6] 。
本研究主要探讨的是大学科研团队内部的 / 非 正式社会网络 0, 其又可区分为 / 工具性网络 ( instrum enta l netw orks) 0及 / 情感性网络 ( affect netw orks) 0 两种。工具性网络为正式组织架构下, 为了科研工 作的需要, 所建立的社会网络关系, 如: 学习咨询网 络 ( advice netw ork) ; 情感性网络是组织成员间私底 下的人 际互 动关 系, 如: 友 谊关 系 ( friendship ne-t wo rk) 。本研究即以个人在这两类组织内部社会网 络的位置为核心变量, 并提出前因变量以预测个人 在网络结构中的位置, 也分析其位置对后果变量, 即 知识共享行为, 所可能造成的影响。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的发展, 基础研究内容不 断深化, 研 究手段不断更 新, 研究规模越来越大, 使得以前传统意义上的科学 家个人奋斗情形已经不再适合目前的科研工作的要
求, 科学的发展需要同一学科相同领域、不同领域甚 至不同学科的科学家进行交流与合作 [ 1] , 形成不同 的科研团队。
H 2-1b: 个人职务的研究任务相依性, 对其友谊 关系网络中心性有正向影响;
H 2-2a: 个人职务的研究工作负荷性, 对其学习 咨询网络中心性有负向影响;
2-2b: 个人职务的研究工作负荷性, 对其友谊 关系网络中心性有负向影响。
图 1 前因变量对个人在社会网络中位置的影响
( 2) 各变量对知识共享的影响 知识共享属于个人自发性、自愿产生的行为, 并 可达到利他与利于群体的效果, 并非正式组织制度 内强制规定、要求的。知识共享以行为特质为基础, 无关角色的期望以及行为者意图或期望受惠 [ 16] , 其 概念与组织行为研究中的 / 角色外行为 0十分类似, 例如利社会组织行为 ( pro - soc ial organ izat iona l behav ior) [ 17] , 是一种直接倾向于促进个人或团体福利 的行为。 在什么条件下, 可以有助于个人自愿地产生角 色外行为, 主动协助同事, 乐于合作、沟通及协调, 并 愿意共 享自 己 的 知识 及 经 验呢? Abram s 等 人认 为 [ 18] , 非正式组织是员工寻求协助、学习工作上新
H 1-1a: 科研协作网络中心性, 对其学习咨询网 络中心性有正向影响;
H 1-1b: 科研协作网络中心性, 对其友谊关系网 络中心性有正向影响;
H 1-2a: 个人在组织中的职位, 对其学习咨询网 络中心性有正向影响;
H 1-2b: 个人在组织中的职位, 对其友谊关系网 络中心性有正向影响;
H 2-1a: 个人职务的研究任务相依性, 对其学习 咨询网络中心性有正向影响;
目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科研团队成员几周才见一 次面, 从而更无法谈及有关科研情况的通报或相互 交流。大学科研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均很不 完善, 还 没有 达到 制度 化、系统 化的 程度。例 如, 2001年国家某类重要课题的申请中, 某名牌大学的 某个科研团队基本上是每个教师申报了一项, 虽然 申报的项目多代表了这个科研团队个体有很强的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