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 加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地方高校社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职能之一。
地 方高校的社会服务是高校与地方经济社 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社会服务搞得好, 高校和地方就会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共 同发展;搞得不好,对双方来讲不仅是一 大遗憾,更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鉴于此,笔 者根据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归纳一下地 方高校社会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谈谈自 己的感悟和体会。
1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综述我国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是指地方 高校对区域发展提供的人才培养、科研和 咨询等方面的服务。
目前,我国地方高校 社会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 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培训服务,其形式 包括地方高校培养本地人才和地方高校 与当地企业联合培养人才两种。
二是应用 型科技成果研发服务,形式有高校与企业 合作创办研发中心、建立科技园区、高校 自主创办高薪技术企业或以技术、专利入 股的方式合办企业、建立企业孵化器等。
三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服务,其形式包括 理论研究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
四是地方 咨询决策服务,一方面高校要与地方政 府、部门、企业开展业务合作,为政府和企 业提供有益的信息;另一方面高校要在服 务的同时,创建适合地方经济社会的科学 研究专业特色,拓展信息资源。
2地方高校社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处于非 常尴尬的境地,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 题。
2.1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地方社会经济 发展的需求地方高校是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的, 其人才培养必须紧贴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作者简介:郭正斌,男,1968年出生,陕西合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 思想政治教育。
渭南师范学院 郭正斌的需求。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地方学校在 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脱离实际的情 况:⑴专业设置脱离地方经济社会的实际 情况,使培养的人才与地方经济社会严重 脱节,呈现两张皮;(2)地方院校的毕业生 外流严重,失业率较高。
地方高校培养人 才具有很大的地方性倾向,但是大部分毕 业生毕业后都离开了本地,造成了人才浪 费。
高校如何提高科研水平和社 会影响力
高校如何提高科研水平和社会影响力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作为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科研水平和社会影响力的提升对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以及增强国家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需要高校在多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努力和创新。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高校提高科研水平的关键。
高校应积极引进具有国际视野和前沿研究经验的优秀人才,充实科研队伍。
同时,要注重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和提升,为他们提供参加学术交流、进修培训的机会,鼓励教师开展跨学科研究,拓宽研究视野。
此外,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也十分重要,不能仅仅以教学工作量和论文发表数量作为评价标准,而应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创新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优化科研资源配置高校应合理规划和配置科研资源,包括实验室设备、科研经费等。
加大对重点学科、前沿领域的投入,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同时,要提高科研资源的使用效率,避免重复购置和闲置浪费。
建立共享机制,促进不同学科、不同研究团队之间的资源共享,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此外,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争取更多的外部资源支持,也是优化科研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
三、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良好的科研氛围能够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热情和积极性。
高校应倡导学术自由,鼓励教师和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包容失败。
建立健全学术交流机制,定期举办学术讲座、研讨会等活动,为师生提供交流思想、分享经验的平台。
加强科研诚信教育,严肃查处学术不端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能力,开设科研训练课程,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为未来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学科交叉融合是当今科学研究的重要趋势,也是高校提高科研水平的有效途径。
高校应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鼓励不同学科的教师和学生开展合作研究。
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为学科交叉融合提供平台和支持。
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能力,开设跨学科课程和专业。
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
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育部于2012年3月16日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三十条意见。
这三十条意见的标题是:(一)坚持内涵式发展。
(二)促进高校办出特色。
(三)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
(四)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
(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六)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
(七)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
(八)强化实践育人环节。
(九)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
(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十一)健全教育质量评估制度。
(十二)推进协同创新。
(十三)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十四)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十五)改革高校科研管理机制。
(十六)增强高校社会服务能力。
(十七)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十八)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十九)改革考试招生制度。
(二十)完善研究生资助体系。
(二十一)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二十二)推进试点学院改革。
(二十三)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
(二十四)加强省级政府统筹。
(二十五)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
(二十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二十七)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二十八)完善教师分类管理。
(二十九)加强高校基础条件建设。
(三十)加强高校经费保障。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七个突出强调的问题摘自: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刘桔在全国“贯彻落实本科教学评估新方案加强高校内部质保体系建设研讨会”的报告第一,把人才培养作为提高质量的首要工作1.夯实办学的核心理念;2.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3.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5.开展教学方法大改革;6.强化实践育人环节第二,把内涵发展作为提高质量的核心要求1. 稳定规模;2. 优化结构;3. 强化特色第三,把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提高质量的根本出路1. 高考改革是重要突破口;2.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关键环节;3. 教改项目是有力抓手;4. 试点学院是教改试验区第四,把教师队伍作为提高质量的根本保障1.坚持师德为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2.坚持教学为要,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3.坚持科研为基,加强科研教学团队建设4.完善分类管理,激发教师队伍生机活力第五,把监测评估作为提高质量的必要手段1.立标准,制定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2.抓评估,健全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3.抓项目,继续推进“本科教学工程”第六,把创新引领作为提高质量的动力源泉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举措。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省重点高校建设计划的意见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省重点高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4.10.26•【字号】浙政发[2014]40号•【施行日期】2014.10.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省重点高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浙政发〔2014〕40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及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快提升我省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建设的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根据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决定实施“省重点高校建设计划”。
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到2020年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省的总目标,根据我省高等教育发展实际,本着“育强、扶特”的精神,深化改革,推进创新,整合资源,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提升全省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
(二)总体目标。
到2020年,全省高等教育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列全国省(区、市)前6位,若干所高校在全国同层次、同类型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省、市属高校有20个以上的一级学科进入全国前10%、100个以上的一级学科进入全国前30%;高层次人才增量列全国前5位,若干教学科研团队在国内有一定的知名度。
高等教育体制机制优势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与区域发展的契合度进一步提高;高校错位发展、特色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基本原则(一)政府主导、高校为主。
加强对全省高等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统筹要素和资源,科学布局,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强化特色。
列入“省重点高校建设计划”的高校,根据社会需求,结合自身发展水平和建设目标,制订学校建设规划,确定需重点改革的体制机制、重点突破的领域、重点建设的任务、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学科、重点投入的项目与平台。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咨政服务能力提升研究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咨政服务能力提升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咨政服务能力的提升问题。
在将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接着通过现状分析、概念与特点、重要性等方面,深入探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咨政服务能力的内涵和重要性。
在将提出提升这一能力的途径,并讨论建立相关服务体系的重要性。
结论部分将强调提升能力的重要性,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总结文章内容并展望未来。
通过本研究,有助于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践能力,提高研究成果的转化率,促进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的有效结合,为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咨政服务能力、提升、重要性、途径、体系、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学术积淀和理论基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面临的诸多挑战也日益凸显。
研究背景的变化,学科发展的多样性,社会需求的多样性等问题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对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咨政服务能力的提升,有必要深入研究和探讨,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高校自身发展的要求。
本研究旨在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咨政服务能力提升进行系统性的探讨和分析,以期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如何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咨政服务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政府决策的需求。
通过深入分析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现状,了解咨政服务能力的概念和特点,以及探讨提升这一能力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为高校提供更有效的咨政服务,促进学术研究的转化和应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研究的目的还在于找到有效的途径来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咨政服务能力,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为社会各界提供更全面、专业的咨政服务。
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建构和高校咨政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建构和高校咨政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和提升高校咨政服务能力工程实施方案近年来,我国高校咨政服务能力的提升工程给学校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是推动高校知识结构调整、服务质量提升的重要举措。
为此,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和提升高校咨政服务能力工程实施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是提升高校咨政服务能力的基础。
要完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必须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落实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深入挖掘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实践价值,并加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从而形成完整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
其次,要提高高校咨政服务能力,必须深入实施管理创新工程。
即便在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还要深化管理创新,不断推进咨政服务模式改革,加大咨政服务资源投入,强化咨政服务机构建设,提高咨政服务水平,促进咨政服务能力的迅速发展。
再次,要提升高校咨政服务能力,必须强化咨政人才培养。
一方面,要加大对咨政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咨政人才的专业化培养,强化咨政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
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咨政人才的引进力度,引进具有多年咨政服务经验的专家学者,丰富高校咨政服务团队的技术结构,提高高校咨政服务能力。
最后,要提升高校咨政服务能力,必须加强咨政服务管理。
要建立和完善咨政服务项目评价体系,加强咨政服务实施、督查和考核管理,确保咨政服务工作落实到位,并定期发布咨政服务工作报告,以推动高校咨政服务能力的持续提升。
总之,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和提升高校咨政服务能力工程实施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只有加强理论研究、管理创新、咨政人才培养和咨政服务管理,才能真正推动高校咨政服务能力的提升,并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高校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
高校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高校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等院校着力在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上下功夫,抓好学科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对接、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需求的对接、科技项目与支柱产业的对接,可以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同时,加强科技创新工作,提高创新能力,是推动高校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必然选择。
对策如下:1 调整结构,增强能力科学构建学科专业结构。
高等教育要科学构建学科专业结构,主动适应产业发展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要求,实行学科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培育地方支柱产业与新兴产业急需的学科专业群。
瞄准重大产业化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需求,组建优势特色学科群。
构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产业升级相匹配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体系。
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高等院校人才、学科、科研综合优势,以学科建设和协同创新为重点,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科研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科研教学团队,鼓励高校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
增强高等教育服务能力。
高等院校要主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积极推进技术与资本融合、成果与市场对接、专家的知识创新与科技创新同企业家的管理创新与市场创新相结合,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发挥基础和支撑作用。
开展面向企业员工的岗位技能培训,引导科技人员深入企业、农村和社区开展科技服务;大力开展科技兴农和科技扶贫活动,全面实施十百千万社会服务工程。
2 加强协调,促进合作全力支撑产业发展。
高校要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升人文社科服务能力
高校要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升人文社科服务能力高校作为培养人才和研究创新的重要场所,不仅要关注自然科学的发展,也要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
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仅能够提高高校学科的整体水平,更能够提升高校的人文社科服务能力,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更优质的支持。
本文将针对高校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以提升人文社科服务能力的重要性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一、加大资金投入,营造良好的研究环境高校要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首先需要增加相应的研究资金投入。
资金是开展研究的重要保障,只有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才能够开展更深入、更系统、更有针对性的研究。
因此,高校应该提高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资金投入,并建立科学的经费分配机制,确保资金合理利用。
同时,还应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支持体系,鼓励教师积极申请各类科研项目,满足他们的研究需求。
除了资金投入,高校还应该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营造良好的研究环境。
建立相应的研究机构和研究团队,为教师提供科研支持和服务,加强学术交流和合作。
同时,高校还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研设施和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研究的效率和水平。
只有在有利于研究的环境中,教师才能够更好地开展研究工作。
二、培养高水平研究团队,提升研究能力高校要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关键是要培养高水平的研究团队。
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具备了丰富的科研经验和较强的研究能力,能够开展深入的研究,并取得重要的研究成果。
因此,高校应该加大对研究团队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招聘优秀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提升研究团队的整体水平。
另外,高校还应该为研究团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鼓励他们开展高水平的科研项目。
例如,可以给予研究团队相应的研究经费和实验室设备支持,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待遇。
同时,高校还应该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邀请国内外优秀的学者来校访问和讲学,拓宽研究团队的国际视野和研究广度。
三、加强学科建设,提高研究水平和影响力高校要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还需要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科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
2024年苏教版必修3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233
2024年苏教版必修3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233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 姓名:______ 班级:______ 考号:______总分栏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近代以来,牛顿的力学把天上和地上所有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统一起来,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把电、磁、光的运动统一起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把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联系起来。
这样的科学事实说明,近代物理学A. 为三次工业革命提供了科学理论B. 在发展中呈现出连续性和综合性C. 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而进步D. 与科学实验的成果存在密切联系2、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文章分析了中国历史的特点,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关系,同时阐述了中国社会现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特征并据此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的基本纲领和总路线。
由此看出,《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能够作为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主要是因为它A. 系统、全面、深刻,实事求是B. 从实际出发,促进国共间合作C. 立足国情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D. 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3、1953年5月,中共中央确定了各科教材的编写原则和体系安排,设立了编审制度。
人民教育出版社依据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教学计划,于1956年编写完成新中国第二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这些举措A. 推动了半殖民地教育的改造B. 贯彻落实了“双百”方针C. 反映了国家建设的迫切需要D. 促进了义务教育的普及4、如图是南宋赵孟坚的《墨兰图》。
画中自题诗曰:“六月衡湘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
曾将移入浙西种,一岁才发一两茎。
”该幅作品。
A. 反映了传统山水画的意境美B. 体现了创作者多方面的文化索养C. 掀起了画坛上的一股新潮流D. 吸收了西方国家的外来美术风格5、"夏礼吾能言之,祀(把国是夏朝的后裔)不足征(通"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大学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大学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学作为知识的摇篮和创新的源泉,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在当今时代,如何让大学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首先,大学应积极调整专业设置,以适应地方产业需求。
随着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升级。
大学需要敏锐地捕捉到这些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培养出符合地方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
例如,若地方以制造业为支柱产业,大学可增设机械工程、自动化等相关专业;若地方注重发展旅游业,大学则应加强旅游管理、文化遗产保护等专业的建设。
通过这种方式,确保培养出的学生能够迅速融入地方产业,为其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其次,加强产学研合作是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途径。
大学应与地方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
企业可以为大学提供实践基地和研究资金,大学则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思路。
例如,大学可以与当地的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共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大学的科研成果也能够通过企业的生产实践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推动地方经济的增长。
此外,产学研合作还能够促进知识的流动和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
再者,大学要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活动。
这包括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咨询、为企业提供管理培训、为社区提供文化教育等。
大学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专业知识,应当充分发挥这些优势,为地方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组织专家团队为地方政府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为中小企业提供财务管理和市场营销方面的培训、开展科普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科学文化素养等。
通过这些社会服务活动,大学能够更好地融入地方社会,增强与地方的联系和互动。
另外,促进人才的本地化就业也是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
大学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培养他们对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高校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与途径
高校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与途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其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对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产业协同等方面探讨高校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与途径。
一、科技成果转化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高校可以通过技术转移、科技成果孵化等方式,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例如,高校可以与当地企业合作,将科研成果应用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中,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成立科技企业、技术转移中心等机构,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商业化的产品和服务,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二、人才培养高校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式是人才培养。
高校可以通过开设专业、培养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例如,高校可以根据当地经济社会的需求,开设相关专业,培养符合当地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三、产业协同高校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产业协同。
高校可以通过与当地企业、政府等机构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例如,高校可以与当地企业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此外,高校还可以与当地政府合作,共同推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综上所述,高校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与途径多种多样,包括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产业协同等方面。
高校应根据当地经济社会的需求,积极开展科研服务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推进北京地区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推进北京地区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公布日期】2012.04.25•【字号】京教研[2012]6号•【施行日期】2012.04.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推进北京地区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京教研〔2012〕6号)各高等学校: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提高北京地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国家和高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营造有利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科研环境,为北京社会发展服务,提出如下意见:一、明确北京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的部署,以及建设“三个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要求,积极适应北京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增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为主线,以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扩大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为动力,为提升国家软实力和理论创新、建设具有“北京精神”的首善之区作出贡献。
二、明确目标,整合资源,保持北京高校在国内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领先地位北京作为首都,是国家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具有悠久的古都历史,知名高校云集,研究力量雄厚,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和优势明显的发展潜力。
北京高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科建设、人才聚集等方面的优势力量,充分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以国家战略和首都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对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应用对策研究,加大各类急需人才的培养力度,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大学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大学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学作为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对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今时代,如何让大学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实现二者的协同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首先体现在为地方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各类专业人才,而大学可以根据地方产业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例如,在一些以制造业为主的地区,大学可以加强机械工程、电子信息等相关专业的建设,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技术人才。
同时,大学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实习、实训等方式,让学生提前了解地方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模式,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为地方企业输送优秀的人才。
大学的科研创新能力也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高校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优秀的科研人才,能够开展前沿性的科学研究。
大学应加强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例如,针对地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大学可以组织科研团队进行攻关,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同时,大学还可以鼓励教师和学生自主创业,将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带动地方相关产业的发展。
大学可以为地方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咨询服务。
大学中的专家学者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广阔的视野,能够为地方政府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例如,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社会治理等方面,大学可以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调研和论证,为地方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此外,大学还可以开展各类培训和讲座,提高地方干部和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文化传承与创新也是大学服务地方的重要职责之一。
大学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阵地,能够为地方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大学可以通过开展文化研究、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挖掘和保护地方特色文化,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大学还可以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将地方文化推向世界,提升地方的文化影响力。
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方案
高校服务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方案为深入对接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落实我校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思路,加强与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产学研合作,推动我校科研实力提升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现合作共赢,结合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和高校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战略定位高校作为国家布局在最西部的一所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始终瞄准国家战略需求,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把解决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与理论问题作为重要使命。
学校结合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特色和产业发展战略与布局,积极谋求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高校在省内的技术、人才等资源优势,以科研项目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为依托,与地方政府各厅委办局部门、地市州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为服务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高校的贡献。
二、主要目标1.建立沟通机制聚焦地方政府十大生态产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和“五个制高点”实施方案要求,针对具体单位制定具体对接方案,主动联系走进,由上层领导出面开展调研,进行产学研合作洽谈,构建长期、稳定、高效的校地、校企沟通机制。
2.搭建合作平台根据双方合作要求和市场前景,合作共建技术转移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实现市场技术需求和学校科技成果的高效对接,切实有效解决市场技术需求,促进学校科技成果在甘落地转化。
双方可通过平台,联合申请国家和部委重大科技项目,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3.深化项目合作双方可通过组建项目团队、联合研究、委托研究等方式合作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科研项目研究。
根据双方和市场需求,共同进行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难题攻关双方,联合申报国家及政府项目,争取获得国家资金支持。
4.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双方可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企业发展战略与方向开展政产学研合作,依靠科技创新平台,联合开展项目合作、人才培养、成果推介、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以及企业孵化等工作,通过政、企、校多方合作,构建一个多元化、全链条的政产学研合作体系,进一步完善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生态环境。
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一、简介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山东省政府依托高校和研究机构,为推动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而设立的专门研究机构。
该基地以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培养高级人才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致力于推动山东省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不断取得突破和创新。
二、目标与任务1. 目标:致力于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团队,推动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
2. 任务:- 积极引进和培养高层次、有潜力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才;- 组织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提升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水平;- 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学术影响力;- 为山东省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咨询和服务。
三、研究领域1. 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与文化- 西方哲学与比较哲学- 科学技术哲学2. 社会科学:- 社会学与社会工作- 心理学与行为科学- 人口学与社会保障- 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 管理学与公共管理四、组织架构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设有基地领导、学术委员会和研究机构三个层级,各层级的职责如下:1. 基地领导:负责制定基地发展战略、组织协调研究工作、推动基地各项工作的开展。
2. 学术委员会:由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组成,负责评审研究项目、指导研究方向、提升研究水平。
3. 研究机构:由各研究领域的专家和研究人员组成,负责具体的研究工作、开展项目研究、撰写研究成果。
五、成果与影响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和社会影响:1. 发表高水平的研究论文,提升山东省的学术影响力;2. 举办学术研讨会和学术论坛,促进学术交流与互动;3. 在政策咨询、社会调查等方面为山东省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专业的支持。
六、未来规划未来,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将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为山东省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1. 拓宽研究领域,开展跨学科研究,推动学科交叉与融合;2. 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国际化水平;3. 提高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的质量,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更多高水平的研究论文;4. 加大科研项目的申报力度,争取国家级和省级项目的支持,提升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doc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坚持内涵式发展。
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稳定规模,保持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相对稳定,高等教育规模增量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及扩大民办教育和合作办学。
优化结构,调整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结构,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强化特色,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各展所长,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注重创新,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高校大胆探索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
按照内涵式发展要求,完善实施高校“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
(二)促进高校办出特色。
探索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制定分类管理办法,克服同质化倾向。
根据办学历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等,确定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设置。
加快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学科,继续实施“985工程”、“211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项目。
加强师范、艺术、体育以及农林、水利、地矿、石油等行业高校建设,突出学科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
加强地方本科高校建设,以扶需、扶特为原则,发挥政策引导和资源配置作用,支持有特色高水平地方高校发展。
加强高职学校建设,重点建设好高水平示范(骨干)高职学校。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在地方建设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在地方建设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高校教育是我国培养社会新型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提高我国人民整体素质的关键手段。
并且通过高校的教育,能够使更多的高科技复合型人才为地方的建设与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学科,哲学是高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学科,其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社会认知有着重要作用。
以下本文就来探讨高校的哲学教育与地方建设服务的关系。
1 国内外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研究现状就目前人们对高校功能的认知来看,主要有三大功能,即教育、科研以及社会服务,而在对这三大功能的重要性对比时,更多的人倾向于将社会服务这一功能作为高校的最重要功能。
如今,在国外的很多国家,都已经将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作为最主要的功能,同时也将高校的发展看做是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而服务的,并为之做了很多研究与建设发展。
在我国,高校由最初的人才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也在逐渐向社会的服务机构转型。
2 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2.1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专家学者可以为地方政府提供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研究方案,直接影响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个城市要实现长期的快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长远发展规划,必须对城市发展进行科学的发展定位和概念设计,必须对各个领域如经济、文化、教育等等进行统筹合理的规划和安排,而这恰恰是哲学社会学工作者的专业优势。
如果一个城市的发展定位错误,发展战略存在问题,对城市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和损失将是十分巨大的。
2.2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可为地方的地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人文精神支撑和思想文化保障。
特别是随着我区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地带的前沿省份,更需要形成一批有份量、有针对性的研究成果,从而更好地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因此,加强宁夏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进一步提高宁夏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成为宁夏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界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论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地方经济
论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地方经济哲学社会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思想、行为、文化等方面的学科,对于服务地方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哲学社会科学的角度,探讨其对地方经济的服务作用。
一、哲学社会科学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1. 研究经济规律哲学社会科学首先在经济领域的服务是研究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指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规律性,例如市场需求和供给、价格波动等。
通过对经济规律的研究,分析其原因和趋势,就能够为地方企业提供发展趋势的参考和决策的支持。
2. 推动产业升级哲学社会科学的另一个作用是推动产业升级。
当地方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时,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适时调整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此时,哲学社会科学可以为企业提供知识支持、市场数据分析、战略规划等方面的服务,帮助企业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的发展战略,实现产业升级。
3. 推动社会进步哲学社会科学还能够推动地方社会进步。
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常伴随着社会问题的出现,例如环境污染、社会矛盾等。
哲学社会科学可以从道德、文化等角度出发,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推进社会进步。
二、哲学社会科学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实例1. 河南省郑州市河南省郑州市是我国中原地区的经济重心,也是一座百年商都。
近年来,郑州市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应用实例十分丰富。
例如,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郑州市政府在2009年就出台了“科学发展观的实施意见”,以科学发展作为指导思想,规划未来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
2015年,郑州市与韩国蔚山市合作,开展“城郊产业带”的建设项目,通过定位和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区域协同发展,提升了整个地方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2. 陕西省西安市陕西省西安市是我国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一座拥有三千年文明史的历史名城。
为了探索地方经济发展的新路径,西安市政府在2017年出台“新时期我市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建议”,提出了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进市场化改革等一系列发展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繁 荣 发 展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离 不 开 研
见》 并且在哲学研究 、 , 党建研究 、 何景
明研 究 、 文 化 研 究 、 河 流 域 民 间文 楚 淮
究平台建设 。信 阳师 院立足于地方经
济和社会发展 的实 际需求 ,紧紧抓住 中原经济 区建设 的有利 时机 ,加大资
金投入和政策倾斜 力度 ,着力提 升创
略任 务 来 抓
《 信阳师范学院科研业绩评估 办法 》 等
文件 ,形成 了 比较科学 的科研业绩评 价和激励机制 ,有 效地调动 了广大教
师从 事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的 积 极 性 、
论 坛
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 加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究和科学 回应 ; 中原经济 区建设上升为 国家战略, 中原经济区和华夏历史文化 传 承创新 区建设急需哲学社会科 学工 作 的有力支持和不断创新。 信 阳师范学 院历来重 视哲 学社会 科学教学和研究工作 。早 在 2 0 0 5年 , 学校 就出 台了《 阳师范学 院关 于进 信 步 繁 荣 发 展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的 实 施 意
一
请和安排大量 的校 内外 专家学者来校
开展学术交流 , 造学术氛 围 , 力打 营 着
造学校 的学术交 流品牌 。加大资金 等 支持力度 ,做好 全校哲学社会科 学教
学 科 研 骨 干 的培 训 工 作 。
二 、 实 基 础 。 一 步 加 强 哲 学 社 夯 进 会 科 学 研 究 平 台 建设
向, 提出了更 高更 明确 的要求 。 阳师 信 范学 院作 为一 所 省属 综 合 性 高等 学 校, 近年立足本校 和当地实 际, 充分发 挥 自身优势 ,采取一 系列行之有效 的 措施 着 力 提升 哲 学社 会 科 学研 究 水
平 ,在 服 务 人 才 培 养 和 区 域 经 济 社 会
予 “ 南省高 等学校繁荣发展哲学社 河 会科学先进单位” 誉称号 。 荣
一
院和城环学院等从事淮 河文化的研究 力量 ,以跨学科集 团攻 关的方式对淮
河流域的历史变迁 、 化生态 、 文 民问 艺
二是创新科研评价 体系 ,推动哲
学社 会科 学研究工 作稳 步健康 发展 。 进一步完善 了科研评 价制度 ,先后 出 台 了《 信阳师范学院学术委员会 章程》
学社会科学发展 的支持及成果奖励力 度。 在学科建设方面 , 学校加强重点学 科、 重点人文社科基地建设 力度 , 产 对 生重 大社会效 益或重大社会影 响的哲 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给予重奖。同时, 逐年增加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的经费
投 入 ,设 立 了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专 项
性。
一
果 转 化 ,形 成 了 一 批 服 务 中原 经 济 区 建 设 的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研究 平 台 。
近年 ,学校根据 自身 条件和发展 目标 , 立足 区域经 济社 会发展实际 , 积 极整合校 内外资源 , 主动与其他高 校 、 科研院所 、 事业 单位 、 方政府协 同 企 地 合作 ,构建了 以省高校 人文社科重点
基金 ,用 以资助哲学社会科 学类 研究 基地建设和具有重大学 术价值及社会 影响的研究项 目。
理研 究所 为基础 , 整合 历史文化学 院 、
文学 院 、 乐学 院 、 术学 院 、 管学 音 美 经
发展 中作出了不 懈努力 。日前 , 学校被 中共河南省委高校 工委 、省教育厅授
术 、 民文化 、 移 非物 资文化遗产等展开 全面 的研究 ,形成 一支学术力量 比较 雄厚 、 研究方 向明确 、 特色突 出的学术
梯 队 。0 9年 , 中心 被 批 准 为 河南 省 20 该
、
加 强 领 导 。 发 展 哲 学 社 会 科 把
学 作 为 咨 政 育 人 和 服 务 社 会 的 一 项 战
研 究 基 地 为 龙 头 的省 、 、 三 级 研 究 校 院
是建立健全哲学完善 了《 阳师范学 院青 年科研 基金 管理 信 办法》 信 阳师 范学 院纵 向科研项 目配 《 套支持办法》 信 阳师范学院学术著作 《
平台体系 。建立 了当代 马克思 主义研 究所等 7个省厅级 研究基地 ,中国农 村综合改革研究 中心等 6个校级 重点 研究 机构 , 以各 院 ( ) 究 室为基 础 系 研 建立 了 1 个三级研究平 台。 1 通过各级 科研平 台的建设 ,有力地推 动了学校 人文社科研究 的发展与繁荣 。 整合 内部资源 , 鼓励协 同创新 。 学
校以 2 0世 纪 8 0年 代 初 成 立 的 古 籍 整
性、 前瞻性问题研究 , 使之更好地 发挥 “ 识世界 、 承文明 、 认 传 创新 理论 、 咨政
育 人 、 务 社 会 ” 重 要 功 能 。这 为 新 服 的 时 期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的 发 展 指 明 了 方
出版 资助暂行办法 》 文件 , 等 提高对哲
题 的决 定 》 从 全 面 推 进 中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事 业 的 战 略 高 度 ,提 出必 须 大 力 发 展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坚 持 以重 大 现 实 问题 为 主攻 方 向 , 强 对 全 局性 、 略 加 战
完善科 研工作的体制机制建设 ,营造
了 浓 厚 的 学 术 研 究 氛 围 ,调 动 了 广 大 教 师 从 事 科 研 工 作 的 主 动 性 和 积 极
新 能 力 和 研 究 质 量 ,积 极 推 动 研 究 成
化研究等方 面取 得了突 出成绩 ,受到 了社会 的广泛关注。近年 , 我们在认 真
实 施 学 校 科 研 发 展 规 划 的 同 时 ,着 重
r 孙 宏典 _ ]
党的十七届六 中全会 通过的 《 中 共 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 制改革推动社 会主义文化大发展 大繁荣若干重大 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