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焘雕塑独自向南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张国焘简介 “叛变者”张国焘是怎么死的?

历史趣谈张国焘简介 “叛变者”张国焘是怎么死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张国焘简介“叛变者”张国焘是怎么死的?导语:张国焘,江西萍乡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从搞学生运动到搞工农运动,亲力亲为,勇于负责。

1932年前在中央机关工作。

1932年进入鄂豫皖苏张国焘,江西萍乡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从搞学生运动到搞工农运动,亲力亲为,勇于负责。

1932年前在中央机关工作。

1932年进入鄂豫皖苏区,成为根据地事实上的第一把手,曾大搞肃反运动杀害了曾中生、许继慎等一批红军根据地早期高级将领。

但从未当上中共和红军第一把手,一、四方面军会师时,他有8万多人,毛泽东统领仅不足一万人马,便想争夺中央领导权,公然另立中央,分裂红军,继而对党的批评心怀不满,屡屡拒绝挽救,最后竟然于1938年4月私逃叛党投靠国民党,上演了一幕“中共缔造者反对中共”的丑剧。

叛变经过张国焘叛党背叛中国共产党投靠国民党阵营,真实的原因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

而给他带来死亡恐惧的是王明。

事情的经过大致是:1938年,王明奉共产国际的指示从苏联启程回到延安后,俨然以钦差大臣和中共领袖自居。

张国焘挨过王明的整,对他表示冷淡。

当王明与张国焘单独谈话时,问起张国焘在长征途中另立中央的错误行为。

张国焘说:“除批评党中央的政治路线外,可以说是争夺军事领导权。

”王明说:“这不尽然,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托派在暗中作怪。

”他告诉张国焘:“您的四方面军老部下李特、黄超都是托派,他们在新疆迪化经审问,已招认是托派,并已枪决了。

”(注:1936年11月,李特担任西路军参谋长、黄超担任作为开路先锋的红五军政委。

西路军失败后,与李先念等一起指挥西路军余部转入祁连山打游击。

后在中央代表的接应下,进入新疆。

1937年11月,李先念等人从新疆返回生活常识分享。

揭秘张国焘的晚年生活

揭秘张国焘的晚年生活

【大历史】揭秘张国焘的晚年生活张国焘是中共早期的创始人及“一大”仅有的12个代表之一,曾在1935年率红四方面军南下卓木碉,另立中央,权力盛极一时。

但没有人会想到,他的晚年在异国他乡过得非常悲惨,甚至死后的丧葬费子女都拿不出。

<转至香港穷困潦倒>自1949年冬被国民党“抛弃”出走香港后,张国焘就一直在为生计而奔波。

朝鲜战争爆发后,他拿出全部家当5000美元干起了“炒黄金”的生意,不料金价一夜之间大跌,损失惨重。

同时,妻子杨子烈在买菜时不幸摔伤,成了跛子。

接连的打击让他本就困窘的生活雪上加霜。

1953年的一天,美中情局找到张国焘,希望通过他了解中共党政领导人的情况,并允诺给他一笔费用。

此时张国焘虽已脱离党组织超过15年,但为了生计,张国焘还是尽自己所能向美中情局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情报。

这让他的经济状况在短期内得到一定的改善。

<远走加国求助蒋经国>1968年,“文化大革命”波及到了香港。

为规避风险,张国焘决定携妻远赴加拿大,投奔大儿子海威,但儿子一家生活也很拮据。

到了加拿大不久后,张国焘便和妻子杨子烈住进了免费的养老院,过着领养老金的生活。

1976年的一天,79岁的张国焘突然中风,生活不能自理。

杨子烈腿有残疾,无力照料张国焘。

关键时候杨子烈通过同乡蔡孟坚传话给蒋经国,希望看在张国焘曾对蒋氏有旧恩的情分上施以援手。

随后,蒋经国托人将1万美元支票转交给张国焘作为医药费。

<贫病交加客死异乡>1979年的冬天,加拿大异常寒冷。

只身住在养老院的张国焘在一天晚上翻身时不小心把被子和毛毯弄到了地上,此时已病魔缠身的他已无力起身捡起。

数次按铃叫护士均无反应。

12月3日,当亲人赶到养老院的时候,发现张国焘已去世多时。

张国焘死后,子女竟然出不起丧葬费。

无奈之下,杨子烈只能再次告诉蔡孟坚,托他向蒋经国“求援”。

几天之后,蒋经国派人给杨子烈电汇3500美元用于处理张国焘的后事。

(凤凰网历史)。

党员干部要做忠诚干净担当的模范

党员干部要做忠诚干净担当的模范

党课:党员干部要做忠诚、干净、担当的模范
二是落实加强国有企业党建的需要
习总书记指出,“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党的建设 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坚决澄清讲国有企业只讲经 济属性、忽视政治和社会属性的模糊认识,坚决摒弃 认为国有企业只要赚钱就行、少讲党的领导的错误观 点,坚决纠正忽视党的建设优势、丢掉国有企业重视 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光荣传统的错误做法”。
他还强调,“政治规矩是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 政治行动方面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规则”。
我理解,政治能力既是一种信念和认知,又是一种行动和实践,融 “信、义、行”为一体。提高政治能力,最核心的是把握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最根本的是学懂弄通习总书记系列重 要讲话精神,最关键的是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 “两个维护”。
第一个问题:准确理解把握政治能力和政治规矩的内涵和意蕴
党的规矩是党的各组织、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 则。党的规矩总的包括:党章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章程, 也是总规矩;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是全党必须遵守的 刚性约束;国家法律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规矩,全党必 须模范执行;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 ,经过实践检验,约定俗成、行之有效,需要全党长期坚 持并自觉遵守。
第三个问题:着力提高政治能力,争做严守政治规矩的模范
第一,要紧紧抓住坚守政治灵魂这个首要
方志敏
我理解,这个灵魂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 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坚守这个政治灵魂,最为紧要的就是,不 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 个维护”,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特别是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研究。
党课:党员干部要做忠诚、干净、担当的模范

历史趣谈:张国焘叛逃后总结“教训” 长征中不够心狠手辣

历史趣谈:张国焘叛逃后总结“教训” 长征中不够心狠手辣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张国焘叛逃后总结“教训”长征中不够心狠手辣
导语:那段时候,张国焘不仅是戴笠宴会上最受欢迎的佳宾,也是戴笠最引为骄傲的部属。

每次请客,他都要邀请张国焘参加,宴会之前,他会用很神秘的
那段时候,张国焘不仅是戴笠宴会上最受欢迎的佳宾,也是戴笠最引为骄傲的部属。

每次请客,他都要邀请张国焘参加,宴会之前,他会用很神秘的口吻对朋友说:“明天请你来吃饭时,你可以看到共产党里面坐第三把交椅的人物。

”张国焘不同意戴笠把他位列第三,排在毛(泽东)王(明)之后。

他说:“在长征途上,要是我心狠手辣一点,我在共产党内的地位就不是第三、第二了。


虽然都是先盛后败,但张国焘的人品真的赶不上陈独秀。

陈独秀去世在社会上并未引起很大反响。

中国共产党没有作出正式反应,延安的《解放日报》和在重庆的《新华日报》都未予以报道。

一个多月前,毛泽东曾在中共中央学习组作《如何研究党史》的讲话时提到:“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现在还不是我们宣传陈独秀历史的时候,将来我们修中国历史,要讲一讲他的功劳。

”既然是以后的事,那就不必要在当时匆匆作结论,所以中共机关刊物保持缄默。

国民党中央社作了三句话的报道,对其生平事业只提了一句:“曾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与国共两党的克制态度相比,一些社会人士倒是发表了许多有见地的悼念文章。

其中有一篇文章反映民众对陈独秀之死的普遍观感:“假如陈独秀死在10年前或20年前,噩耗传来,无疑将引起全中国或甚至引起全世界的大冲动,可是这个时候,他的死不过像一片小小的瓦片投到大海里。


生活常识分享。

国庆节纪念建国周年瞻仰伟人雕像

国庆节纪念建国周年瞻仰伟人雕像

国庆节纪念建国周年瞻仰伟人雕像国庆节是中国人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重要节日,每年的10月1日举行。

这一天,无数人民群众和各界人士会纷纷参加各种纪念活动,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伟人们的崇敬之情。

瞻仰伟人雕像是国庆期间重要的一项活动,通过亲身接触伟人的雕像,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伟人的伟大精神和对国家的奉献。

伟人雕像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仅是伟人形象的再现,更是对伟人事迹的再现、对伟人精神的传承。

在国庆节期间,人们可以在各个城市的公共场所或纪念馆中找到伟人雕像,如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等伟人的雕像。

这些雕像通常栩栩如生,根据真实照片和历史资料精心塑造而成。

它们高大挺拔,庄重肃穆,给人以深深的敬仰之情。

瞻仰伟人雕像不仅仅是一个仪式,更是一种珍贵的时刻。

当我们站在伟人雕像前,仿佛与伟人近在咫尺,我们可以回顾伟人们为建国和人民利益不断奋斗的历程,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智慧、勇气和担当。

这些伟人们用他们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他们为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不断付出,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瞻仰伟人雕像也是一次思考和反思的机会。

通过瞻仰伟人雕像,我们可以反思过去的历史,反思国家的发展,思考我们每个人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伟人们用他们的行动告诉我们,只有砥砺前行、勇往直前,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因此,每逢国庆节,瞻仰伟人雕像成为了一个中国人不可或缺的仪式。

可以说,国庆节纪念建国周年瞻仰伟人雕像,是中国人民对伟人英烈的最好纪念方式之一。

通过亲身参观和接触,我们不仅了解到了伟人的事迹和精神,更在心灵上受到了激励。

每个人都应该珍视这个机会,用自己的目光和思考去感受伟人的伟大,感受祖国的伟大。

在国庆节期间,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公务员、军人等前往纪念馆或公共场所瞻仰伟人雕像,让他们亲身接触并感受伟人的崇高风范和奉献精神。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展开相关的研究以及主题讨论活动,通过课堂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进一步加深人民群众对伟人的理解和尊崇之情。

【中考真题】重庆市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A卷(含答案)

【中考真题】重庆市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A卷(含答案)

【中考真题】重庆市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A卷)30分)学校开展“革命精神代代传”主题活动,请阅读回答问题。

一踏上重庆的土地,你定会感到无比震撼:巍峨yì____立的大山如刚毅果敢的男子,蜿.蜒流淌的江水似妩.媚多情的女子,他们互相níng____望,彼此衬托,相得益彰。

就是这样的一座山城,孕育了情感燥热、性格刚勇的重庆人。

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重庆建成了一座令人目眩神迷的魔幻之都。

他们血脉里的勇毅来自哪里?既来自地域文化的熏陶,又来自革命精神的浇灌。

①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吓不倒重庆人,他们挖掘了无数的防空洞来抵御;②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压不垮重庆人,红岩先烈用生命和鲜血做出了响亮的回答。

瞻仰曾家岩50号,我们似乎看到了周恩来忙碌的身影;参观渣滓洞、白公馆,③我们似乎听到了革命先辈的殷殷嘱托……高山巍巍,江流有声。

④将在这里继续演绎英雄的故事,传承革命精神!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①yì 立②蜿.蜒③妩.媚④níng 望2.文段中画横线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____。

A.相得益彰B.孕育C.燥热D.目眩神迷3.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____。

A.①B.②C.③D.④4.请从以下三个诗句中任选一句,进行引用或化用,写一段话来讴歌先烈。

示例仅供参考,句式不限。

示例:革命前路山重水复,你们以坚定的信念,穿越重重迷雾,终于迎来柳暗花明。

(化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备选诗句:①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竹石》)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③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其一)》)我选第句:。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走进那段峥嵘岁月。

5.下列人物中与介绍相匹配的一项是他曾当过窑工,有一副格外友善的模样,少了两颗门牙,笑起来嘴张得很大,就像个顽皮的孩子。

A.贺龙B.徐海东C.刘龙火D.邓发6.根据书中内容,从下面备选人物中选择一位为其设计雕像。

俄界会议前后的张闻天

俄界会议前后的张闻天

俄界会议前后的张闻天作者:庞振宇来源:《党史文苑·纪实版》 2015年第8期庞振宇1935年9月12日,鉴于张国焘拒不执行党中央北上方针,中共中央在甘肃省迭部县高吉村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俄界会议。

会议讨论了张国焘问题和下一步行动方针,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并开始转变党的政治路线。

毛泽东对俄界会议的胜利召开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张闻天亦有独特的历史贡献。

两河口发表《夺取松潘,赤化川陕甘》一文,系统阐述了北上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为俄界会议通过《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奠定了理论基础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中央主力红军辗转到川、滇、黔边界。

2月5日,中共中央在云南威信县水田寨举行政治局会议,张闻天同意中央常委关于分工的决定,代替博古在党内负总责(即总书记)。

6月16日,红一方面军到达四川西部的懋功(今小金县)地区,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实现了遵义会议决定的北上“渡过长江直接与红四方面配合作战”的战略方针,大大增强了红军的实力,形势十分有利。

但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出现了党中央与张国焘的北上与南下的战略方针之争,张闻天肩负起从理论上分析北上战略方针正确性的历史任务。

1935年6月24日,张闻天在懋功县两河口撰写《夺取松潘,赤化川陕甘》一文,论述了“建立川陕甘新的苏区根据地”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张闻天认为,松潘、理番、懋功等县地形上不利于“以大踏步的进退去求得在运动战中大量的消灭敌人”,并且在这一地区的西北和西南是广袤无际的青海草原与川西高原,很难成为“后退的依托”。

因此,现在必须继续前进,“集中我们的全部力量,首先突破敌人北面的防线,将红军主力转入川陕甘的广大地区内寻求在运动中大量的消灭敌人。

因此夺取松潘,控制松潘以北的地区,消灭胡宗南的部队,目前成为整个野战军与四方面军创立川陕甘新苏区的最重要的关键,也是我们工农红军目前的紧急任务”。

取得夺取松潘的胜利之后,“我们就能够转入川陕甘广大的地区内同敌人进行运动战,在连续的胜利中求得临时依托之所,一直走到苏区根据地的建立”。

走下神坛的伟人像

走下神坛的伟人像

走下神坛的伟人像作者:天火来源:《雕塑》2011年第06期2011年9月14日上午,广西自治区党委党校的校园里举行了一次小型的革命领袖铜像落成揭幕仪式。

进行揭幕的是广西自治区党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黄学权和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雕塑))杂志社社长范伟民,以及雕塑的创作者之一雕塑家李星等同志。

雕塑的规模也不大,总共四组,沿着湖边在绿荫丛中以历史时空的顺序错落摆开。

铸铜的材质使得这几组雕塑显得厚重深沉,深刻的历史感油然而生。

揭幕仪式举行得十分简洁朴素,除了《雕塑》杂志社之外,没有邀请其它任何媒体。

在场见证这一刻的,也不过20多人。

回顾最近几年立在室外的大型的革命伟人雕像落成,几乎都是邀请政府重要领导参加开幕式。

2009年12月26日,由广州荚院院长黎明主持创作的青年毛泽东头像雕塑落成,典礼在长沙橘子洲头举行,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出席典礼并宣布雕塑正式落成,省长周强出席典礼并讲话。

2010年6月25日,四川建成领袖广场,占地1500余平方米,展示了中共4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的汉白玉雕塑,由四川著名雕塑家叶毓山、谭云、朱成等设计制作。

2011年7月29日,两柏坡“中共五火书记雕像”举行了奠基仪式,立有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五位领袖铜像。

类似的活动不胜枚举,所以在随后广西区党校举行的小型座谈会上,范伟民社长鼓励他们加强宣传。

作为广西自治区党委党校,在校园里立几尊革命领袖的铜像,实际上也实至名归,它表现出对先辈的怀念以及对于他们所开创的科学理论和伟大事业的继承。

每一尊雕塑选取的都是他们的论学场景,甚至能让观众延伸出对这一场景的故事情节的想象。

虽然也有基座,但是20公分左右的高度几乎都可以忽略不计,而且塑像比真人略大,所以在保留了领袖的伟岸形象的同时,仍然加强了他们的亲和力和人民性。

相对于以往的将伟人形象神化的雕塑而言,这种有意地加强他们与普通人接近的塑造方式无疑是一种还原。

长征途中张国焘为何哭诉的故事

长征途中张国焘为何哭诉的故事

三一文库()〔长征途中张国焘为何哭诉的故事〕他一个人在油灯下琢磨,我若执行静会战役计划,势必与一方面军会合,会合就是要交出兵权,统一领导,统一指挥,那时一切都完了。

第一步夺了我的兵权,第二步就要给我清算另立中央的错误,开除党籍,军法从事。

不行,不行。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长征途中张国焘为何哭诉的故事,希望读者喜欢。

▲长征途中张国焘为何哭诉的故事长征时张国焘觉得自己在总部太孤立,必须到“前指”去,以“前指”的名义给部队下达命令,要部队先过河。

于是他带着警卫部队和骑兵21日跑到四方面军漳县三岔村前敌指挥部,见到徐向前后,就叫把周纯全、李特、李先念等都找来。

这些同志都来到后,他流着眼泪说:“我是不行了,我这个主席干不了了,让昌浩干吧!我到陕北准备坐监狱,开除党籍,四方面军的事情,中央会交给陈昌浩的。

”这时,胡宗南1军部队正在机声隆隆中日夜兼程,马不停蹄向西兰大道推进,已经过了咸阳。

朱德见张国焘的态度,很忧虑,感觉在此千钧一发的时刻,张国焘又要搞分裂。

这怎么行呢?他来到张国焘的住处。

张国焘见他进来,厌恶地瞪了他一眼。

朱德说:“国焘同志,你的意见还是西去吗?”张国焘说:“我是主官,我要为全军负责。

”朱德说:“难道我们就不为四方面军考虑吗?”“我就是考虑你为一方面军考虑过多嘛。

”“你这是什么话!像一个共产党人说的话吗?”“这是事实!”朱德说:“西进的意见是孤军深入,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你对黄河以西的情况并不熟悉,对青海并不熟悉。

你说翻越祁连山到甘肃西部,这都是想当然。

青海的&lsquo;三马&rsquo;比宁夏的&lsquo;二马&rsquo;还反动,战斗力还要强。

在没有根据地的情况下,部队在回民区域长途跋涉,人吃马喂怎么解决?你考虑过吗?”张国焘瞅了朱德一眼,扭过脸不说话。

朱德继续说:“我们必须按照中央来电的指示,二方面军从西和、武都东进,去拖住胡宗南、朱绍良,使胡、朱不能西进;四方面军要占领隆德、静宁、会宁,控制西安至兰州的大道,与固原的一方面军靠近,阻止胡宗南、朱绍良西进,实现3大主力会师。

北上南下——长征途中与张国焘分裂行为的斗争

北上南下——长征途中与张国焘分裂行为的斗争

北上南下——长征途中与张国焘分裂行为的斗争作者:暂无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 2016年第5期文/徐占权涂嫡必须正确看待日趋发展的抗日救国形势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时,全国抗日救国形势正处于蓬勃发展之际。

当时,日本军国主义继侵占东北三省之后,又蓄意制造了“华北事变”,企图建立第二个“伪满洲国”。

华北乃至全国抗日救国运动日益兴起。

但是,蒋介石置民族危亡于不顾,仍然顽固地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一面对日继续进行妥协退让,一面调集优势兵力继续“围剿”红军和压制抗日救国运动。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救国的中坚力量,自九一八事变爆发以来,始终站在抗日救国的最前列,提出了一系列抗日救国的正确主张,在全国人民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当时,中国工农红军虽然在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统治时期遭到严重损失,但自遵义会议后,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的正确领导和指挥下,已经开始化险为夷,夺取了战略转移的重大胜利。

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总兵力达10万余人,战斗力大为增强,士气更加旺盛。

红四方面军主力正位于岷江两岸之镇江关、片口、北川、茂县地区,可以随时向东向北发展。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红2、红6军团和陕甘根据地的红26、红27军在反“围剿”斗争中都取得了很大胜利。

红25军在长征中创建了鄂豫陕根据地,粉碎了敌军的第一次“围剿”。

留在南方8省15个地区的红军和地方武装,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积极开展游击战争,牵制和消耗了大量敌军,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了主力红军的行动。

当时,尽管蒋介石还在竭力策划对红军发动新的进攻。

但是,追击中央红军的几十万军队,经过半年多的艰苦转战和长途跋涉,已经远离其中心城市,补给困难,士气颓丧,战斗力大为下降。

川陕甘地区之国民党军派系庞杂,矛盾重重,协同作战十分困难。

上述情况表明,中国革命的形势依然存在,并有迅速发展的美好前景。

因此,毛泽东和周恩来、朱德、张闻天于6月16日联名致电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提出北上川陕甘的抗日救国战略方针。

国庆节日记瞻仰伟人雕像感受优秀传统

国庆节日记瞻仰伟人雕像感受优秀传统

国庆节日记瞻仰伟人雕像感受优秀传统国庆节日记——瞻仰伟人雕像,感受优秀传统一、伟人雕像的背后故事今年的国庆节,我决定去瞻仰伟人雕像,感受优秀传统。

我选择了前往位于北京市中南海的伟人雕像群,这里聚集了许多我心目中的伟大人物。

在瞻仰之前,我首先了解了这些伟人雕像背后的故事。

1.1 伟人雕像的选择这些雕像代表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其中包括伟大的共产主义者、国家领导人和军事家等,如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朱德等。

1.2 雕像的象征意义伟人雕像不仅仅是人物形象的再现,更代表了他们的思想、精神和对国家、人民的贡献。

这些雕像在改革开放之初立于中南海,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一种现代表达。

二、瞻仰伟人雕像的感受提前购买了门票后,我终于到达了中南海。

一进门,宏伟的伟人雕像群就映入眼帘,我仿佛来到了一个历史的殿堂。

2.1 伟人雕像的规模这些伟人雕像分布在宽阔的广场上,高大挺拔。

雕像的规模和细节栩栩如生,每一件雕塑都凝聚了雕塑家的心血和匠心。

2.2 伟人雕像的表情每一尊雕像都呈现出不同的表情和姿态,反映了伟人们在历史中的不同角色和时期。

有的雕像庄重肃穆,有的雕像慈祥和蔼。

2.3 雕像背后的历史每一尊雕像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内涵。

在获得有关导览解说员的引导下,我重新认识了这些伟人的生平事迹和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巨大贡献。

这些故事让我对伟人们产生了更深的敬意和钦佩之情。

三、感受优秀传统的启示在瞻仰伟人雕像的过程中,我不仅仅感受到了伟人的伟大和崇高,更受到了优秀传统的深刻启示。

3.1 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伟人雕像所象征的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他们在历史中勇往直前,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懈奋斗,以自己的行动和智慧指引着后人。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3.2 追求卓越的信念伟人雕像所表达的是对卓越的追求和信念。

无论是艰苦的革命时期,还是改革开放的艰辛岁月,伟人们始终坚守初心,为国家和人民不断拓展辉煌的未来。

3.3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国家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而伟人雕像便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

近代史——张国焘

近代史——张国焘

04 叛党离走
红军长征到达陕西省北部的陕甘宁根据 地。延安发起了大规模批判张国焘运动, 无数的罪名和帽子扣在张国焘头上。
这时候,在苏联就企图排挤和取代张国 焘的王明从苏联回国,王明迫不及待地 下令枪杀了张国焘手下的三位红四方面 军高级干部,罪名是“托派”。 1938年4月5日,张国焘登上了中国国 民党方面的汽车扬长而去。周恩来等人 百般劝阻无果,张国焘叛党终成事实。
《张国焘夫人回忆录》 ——杨子烈著
《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纪实》 ——刘统 著
《张国焘这一生》
——周少华著
周少华认为张国焘一生 从崛起、辉煌,到挫折、 堕落,充满了曲折坎坷。 他曾有使人炫目的成就, 令人发指的错误,人所 不齿的背叛行为—他是
一个成功与错误并举,
光荣与耻辱并存的人。
围绕张国焘在革命大潮 本书全面地记述了张国 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 在反映张国焘对早期革命 焘从激进青年到学运领 作用,着力刻画了他激 运动发挥过积极作用的同 袖,从革命者到党的创 进青年、学生领袖、一 时,着重叙述了张国焘政 始人,从野心家到叛徒 大“主席”、党内元老、 治品质、个人野心、政客 特务的全过程。 军队枭雄、中共叛徒、 手腕对中国革命造成的危 军统特务等重要阶段, 害以及他蜕变、滑落、退 系统真实地还原出张国 出历史舞台、沦为过客以 焘的本来面目。 乃至于冻死异乡的下场。
张国焘始终冲在前面,并成为第一批被抓的学生领袖。 的流亡岁月。
02
张国焘负责的长辛店工人运动。长辛 店距北京城21公里,京汉铁路北段的 修车厂设在这里,有工人3000余名。
长和 辛开 店办 工学 人校 运 动
张国焘经过调查,决定在长辛店创办 劳动补习学校,让工人及其子女接受 教育,这是发动工人运动的最佳方式。

张国焘1924年的牢狱经历

张国焘1924年的牢狱经历

张国焘1924年的牢狱经历作者:来源:《文萃报·周五版》2018年第25期被捕1923年“二七”惨案之后,全国工人运动一蹶不振,尤其是铁路工人运动,几乎完全瘫痪。

为了进一步复兴铁路工人运动,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全国铁路总工会,筹备任务就交给张国焘。

总工会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北京铁路工人运动发展迅速,这引起了北洋军阀政府的注意。

1924年5月13日,湖北共产党组织秘密机关被湖北督军萧耀南的军警查获,逮捕了京汉铁路总工会委员长杨德甫和几个工人。

杨德甫被捕后叛变,供出了全国铁路总工会在北京的机关地址和负责人。

5月21日凌晨,京师警察厅派出侦缉队前往全国铁路总工会的秘密机关进行搜捕,总工会干事彭子均、李凤林不幸被捕,未来得及转移的铁路工人名册和许多党的文件以及来往信件被搜去。

随后,侦缉队又到张国焘的住处,逮捕了张国焘和他的夫人杨子烈,并搜出中共“三大”文件及多件信函。

招供张国焘等人被捕后,遭到了野蛮的审讯。

据5月28日上海《申报》报道:侦缉队已开始拷讯,且每日拷打三四次之多。

起初张国焘还能挺得住。

不管敌人怎样拷问,他都矢口否认自己是铁路工会的总干事,但从总工会会所和他住所搜出来的大量文件和信件还是暴露了他。

在确凿的证据面前,张国焘只好承认了自己的身份并写下了供词。

张国焘满以为事情会到此结束。

不料,京畿卫戍司令王怀庆却不肯就此罢手。

张国焘忍受不住敌人的严刑逼供,终于向敌人供出了李大钊、陈独秀、谭平山、张昆弟及一批北京的共产党员等。

敌人并不满足,进一步对张国焘施加刑罚。

张国焘索性供出了他所知道的全国铁路各工会的共产党员共71人。

被张国焘出卖的共产党员中,范体仁、孙云鹏、吴鹏九、叶云清等人不幸被捕,另有被开除、被通缉者40余人。

北方铁路工人运动又一次遭到严重打击。

粉饰而张国焘后来在《我的回忆》中,将他在狱中出卖组织和同志一事全部抹去,还把自己粉饰成坚贞不屈的英雄,说他面对敌人的审讯,如何毫不畏惧,如何被人强扭着按了手印,如何绝食,等等。

中共中央西北局岷州会议纪念馆简介

中共中央西北局岷州会议纪念馆简介

中共中央西北局岷州会议纪念馆简介中共中央西北局岷州会议纪念馆是中宣部命名的国家第四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位于岷县城西十五公里处的十里镇三十里铺村,为正处级事业单位。

1936年8月初,红2、4方面军长征抵达岷县。

国民党驻军鲁大昌部龟缩在二郎山和岷县城里。

红军在攻打二郎山、岷县城,从东、南、西三面对守敌形成夹击之势的同时,组建了以岷县为中心的临时革命根据地,疲于长途跋涉的红军主力部队在县城周围的广大农村进行了为期57天的休整,同时开展了筹粮捐款,成立革命政权,组建农民自卫军、斗争土豪劣绅、扩大红军力量等一系列革命活动。

更为重要的活动是在三十铺召开了决定红四方面军前途和命运、确定北上路线的著名的“岷州会议”。

8月24日,原驻岷县城南5里多的中堡村红军总部,绕秦许、越山经大沟寨进驻三十里铺。

随同总部到三十里铺的高级将领有朱德、张国焘、陈昌浩、何长工、傅钟等。

朱德、张国焘、陈昌浩驻临街、座北向南的葛生德家。

当时,葛家大院北面是5间瓦房,东厢是上下各3间土木结构的楼房,南面是4间铺面和1间大门,西面是3间厢房(50年代末,生产队拆掉了东南西三面的房子,现仅存5间北房原样挺立)。

著名的“西北局岷州会议”就在这5间北房里召开。

2、4方面军于8月初共同发动的“岷洮西固战役”,在不足1月的时间里,先后攻占和控制了临潭、漳县、渭源、通渭四座县城及岷县、陇西、临洮、武山、宕昌等县的广大农村,2方面军于9月10日实施了“成徽两康战役”在短短的10天时间内,连克成县、徽县、两当、康县四城,控制了略阳、凤县、西和、礼县、天水等陕甘两省边界地区的广大农村,迅速打开了一个新的战略区域,形成了三大主力红军齐聚甘肃,互相呼应,互为犄角的有利局面。

鉴于红军三大主力即将会合的形势,9月13日,党中央制定了《静会战役计划》,决定集中1、2、4方面军,在静宁、会宁地区打击胡宗南部,巩固和扩大西北根据地。

14日,毛泽东致电中共中央西北局:“四方面军主力立即占领隆德、静宁、会宁、通渭地区,控制西兰大道,与一方面军在固原西部硝石河地区之部队相机靠近,阻止胡宗南西进,并相机打击之。

长征中的张国焘

长征中的张国焘

“长征中的张国焘”(一)满脑子个人主义的张国焘张国焘,江西萍乡人,早年是“五四”运动的参加者。

陈独秀曾经说过,张国焘是个闯将,很会标新立异。

[参见:李白冰著《风风雨雨看北大》]早年处于革命阶段的张国焘很会政治投机,他在学生运动中的领导才能丝毫没掩饰他追求个人权力的目的。

他很注意培养个人小团队,有宗派主义倾向;在他周围的人总是对他又敬又怕。

张国焘是参加过“中共一大”的老党员,他很自负,经常向别人夸耀这件事。

可是,当年或许他忘记了会议的神圣,他和他的新婚妻子杨子烈,并没有对党成立有太多的憧憬,仅仅把他当成一般的社团参加,他们陶醉的是西湖的风景。

由于他是“中共一大”的老党员,他很自负,他成功竞选为中央组织部主任,由此,这为他扩大权力奠定了基础,他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左派,在扩大党组织的同时,扩大他自己的影响。

他善于做工人运动,他的政治宣传是拿手好戏;第二~第三批中共党员,大都听说他很严厉。

“中共二中全会”上他紧跟陈独秀,积极赞成加入第三国际,对反对的陈公博大加指责。

中共三大,张国焘表现出极大的权力欲望,不满足于中央执行委员;他善于搞工人运动,想争取更大的权力;因此,他与毛泽东唱对台戏,毛主张发展农民运动,张国焘就主张搞工人运动,他还指责毛泽东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是“山头主义”[参见:叶剑英《叶剑英回忆录》]。

他与毛泽东公开论战,针锋相对,他发表了《目前的工作重点与当前形势》和《从过去看现在》等多篇文章与毛泽东唱反调;但是,张国焘并未占到便宜,他的权力欲望在这次论战中暴露出来。

他还反对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反对两党联合打击北洋军阀,破坏统一战线。

1924年“国民党一大”还是顺利召开,中共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毛泽东被提名为中央委员,张国焘也如愿获得提名。

历史总是爱作弄人,十年后的张国焘与毛泽东却走向不同的道路。

(二)阻挠红四军北上的张国焘1931年张国焘任鄂豫皖苏区领导人,时年34岁。

他性如烈火,一点就着。

张国焘:一个“‘左’得发狂”的人物

张国焘:一个“‘左’得发狂”的人物

张国焘:一个“‘左’得发狂”的人物作者:李乔来源:《同舟共进》2014年第05期“文革”中流行的血统论、唯成分论和打击知识分子之类的极左成分,其实早在左倾教条主义统治下的苏区就已有过,但知之者不多。

要想真正了解“文革”,就不能不寻找一下它的历史根源。

这里只谈一个人物,看看他在苏区是怎样搞血统论、唯成分论的,怎样仇视和杀戮知识分子的,怎样冤杀了大批红军将士的。

张闻天曾评论此人“‘左’得发狂,右得可耻”——此人就是张国焘。

“肃反”中的血统论、唯成分论与冤杀知识分子上世纪30年代的几大苏区,由于王明路线的横行,都发生过极左倾向,特别是“肃反”扩大化,“左”的问题尤为严重。

张国焘是鄂豫皖和川陕两大苏区的最高领导人,他搞的“肃反”扩大化,冤杀了大批无辜的红军将士和群众,杀人之多,至今无法统计出准确数字。

在被冤杀的无辜者中,有大量的知识分子。

毛泽民曾在一份向共产国际告状的材料中,力陈张国焘滥杀的罪恶,說张国焘“处决了那里的几乎所有知识分子”。

(毛泽民《党内某些重要文件的读后感》,现存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在搞“肃反”扩大化的几大苏区中,赣西南的李韶九、湘鄂西的夏曦、闽西的林一株、赣东北的曾洪易、陕北的戴季英,都冤杀过许多忠勇、无辜的将士,但在大批冤杀知识分子这一点上,他们都难以比肩张国焘——张可谓“苏区知识分子的灾星”。

搞血统论、唯成分论,视知识分子为异类,原本是当时共产国际某些人的歪论和做法。

他们认为,只有工人成分最可靠,“中间势力最危险”,中共“领导机关必须工人化”。

于是,“大字不识几个,连文件也看不了”的码头工人向忠发,便被共产国际安排做了中共中央总书记。

但此人后来成了叛徒。

张国焘当过驻共产国际代表,对共产国际这一套既熟悉又极感兴趣,执行起来像打了吗啡一样兴奋。

他在《给中央政治局的报告》中提出:凡是知识分子,凡是非劳动人民家庭出身的,政治上都是不可靠的。

这也就是说,知识分子即使参加了革命,参加了红军,入了党,甚至在党政军内担任了领导职务,也不可靠。

参观红色雕塑观后感

参观红色雕塑观后感

参观红色雕塑观后感看到一幅图片,讲述的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下的三大领导人:孙中山、宋庆龄、毛泽东。

他们满怀豪情与信心,为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呕心沥血、英勇奋斗,以坚定的理想信念铸就成功之路,实现着伟大的“中国梦”。

这也恰恰说明了青年强则国强,国家富强,个人才能有发展前途;而中华文化,作为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最宝***财富,正是我们应该继承并且弘扬的优秀传统。

它不仅体现在建筑物上面,更多的是深入到每一位炎黄子孙的内心深处。

那么,今天我们要走进广场、亲临参观中国近代革命主题雕塑,重温一段红色岁月,感受百余年间所取得的辉煌成果。

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其中,从身后的简介中可知道:南昌起义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开辟中国革命道路的起点。

它是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此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此外,还有井冈山会师、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共同构成了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团结精神。

我们可以在图片中找到很多熟悉的名字——王稼祥、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等,耳边似乎又回响起当时人民的歌谣:“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在他们身上闪耀出的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执着、热爱与追求,将永远激励我们向前!“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飒爽英姿依旧让我们久久难忘。

真没想到,你竟已是如此高龄,若非你留给世界的影像资料与光辉足迹,恐怕至今仍被尘封吧?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犹如星罗棋布的点,相位异同。

金子般的青春,在贡献中谈得客观、广泛;,岁月的无情在流淌,但是经典却永不腐朽。

在青泥春秋园中,一双双冠上翅膀的高飞健儿,以创新的姿态翱翔九霄,走出了一列列导弹飞速诞生的航迹。

青春奉献给祖国,不仅仅是当代人,还有永远怀着坚定理想、拼搏勤奋的人们;在历经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漫长岁月后,秉持着初心、存着希望、怀着理想的人们,筑起一座座“生于柏油盒,葬于柏油盒”的献身丰碑。

红军西征纪念馆游记

红军西征纪念馆游记

红军西征纪念馆游记
红军西征纪念馆是一座位于四川省荣县的纪念馆,它是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所做出的伟大贡献而建立的。

红军西征纪念馆的建筑共分为三层,外形为一座巨大的红色三角锥形塔,这象征着红色的革命精神,非常有意义。

入口处有一座高大的雕像,它是红军头领毛泽东的雕像,表达了毛泽东对于革命的无私奉献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并且成为了馆内许多展品的主题。

在馆内,游客可以看到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视频、图片以及文献资料,它们都是关于红军西征的故事、人物以及战争的重要展品。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毛泽东的私人御笔、朱德将军的军装、林彪将军的手稿、以及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得以保存的红军长征标志性T恤等重要文物。

此外,馆内还有特别制作的影像展室和全息影像展示。

全息影像展示是一个创新科技,将历史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让游客能够身临其境地了解红军西征的历史,对于人们了解历史有很大的帮助。

在纪念馆的附近,游客还可以前往享有盛誉的荣县烈士陵园。

陵园内埋葬着近万名为革命献身的烈士,正是他们的牺牲才换来了中国的解放,让国家得以走向繁荣富强。

红军西征纪念馆的参观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现代历史有着很大的帮助,让我们有机会体验感受那个充满荆棘的时代。

同时,我们也应该牢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所做出的伟大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国焘雕塑独自向南寻访录张国焘的故居位于金山镇山明村,距江西上栗县15公里。

这里,四面环山,风水先生说,此处是个“金坛落果”的宝地,只是每逢干旱,吃水比较困难。

张国焘的侄孙张人开介绍,原来的山明村全是张家族裔居住,共有6户,房108间,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

土改时,张家房屋都分散给了几十户农民。

解放后,只有张国焘的三弟一家守在老家。

张人开是张国焘三弟的孙子。

小时候,如果听到别人说“张国焘”的名字,他马上会离得远远的,怕人提起这个堂祖父。

张人开说,以前他们只知道张国焘是个大叛徒,自己是“黑五类、狗崽子”,但改革开放后,随着史料公开,他们对这个堂祖父有了新认识。

两年前,江西上栗县打算启动修复张国焘故居,曾引起全国热议。

有人称,张国焘叛党,是历史罪人,不应修故居。

但有历史学家认为,历史人物无论正反,凡是产生过影响的,其遗物遗迹都应给予适当保护,还历史本来面目。

如今,上栗县政府为发展旅游,最终将张国焘故居修复起来。

4月15日,上栗县文化馆馆长刘中海说,县政府投资近千万修复张国焘故居,目前主体工程已完工,正在做内部装饰,准备于今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

这次修建张国焘故居,让张人开感到,现在人们开始正视当年的历史,公正对待张国焘的功过是非。

在四川巴中市南郊的南龛风景区,张国焘的雕塑,竖立在川陕苏区将帅碑林中。

碑林建于1997年。

为张国焘竖碑的意见,在2002年才得以通过。

碑林中,徐向前、陈昌浩、王树声、李先念的塑像,均向北而立。

唯有张国焘雕塑与他们相向而立,面向南方,印证了其1935年私自率兵南下另立“中央”的历史。

在张国焘的塑像基座上,刻着湖南刘剑文先生为他撰写的一副对联:国破家亡挺身立党,有始却无终,已辩忠奸留史册;涛惊浪骇分道扬镳,将功难补过,非凭成败论英雄。

革命者张国焘的A面B面人物志:张国焘江西上栗人,生于1897年,卒于1979年,1920年参与组织北京共产党小组,李大钊介绍其入党,次年参与筹备中共一大。

他在中共历史上有过功劳,但也犯过严重错误。

他参与筹备中共“一大”被选为中央委员,但部分代表认为其那时已显得跋扈且有权力欲;他领导过各地工农运动,参与领导过红军的鄂豫皖根据地;但后来他与党中央意见不合,另立“中央”,分裂红军,最终叛党投靠国民党。

1921年7月23日。

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

望志路106号。

15个操着不同口音的人围坐在一张餐桌旁。

这时,其中一个年轻人站起身来,他环视了一下在座的各位,神情严肃地宣布: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正式开始。

这就是会议主席张国焘,时年24岁。

学者余振魁脑海里常会想象90年前的那幕历史场景。

他是张国焘的研究者。

去年春节期间,余振魁前往江西上栗参观张国焘故居。

余振魁见到张国焘的一个堂玄孙女。

余问:“你晓得张国焘是个怎样的人吗?”那个在读初三的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叛徒呗。

”余振魁认为,历史上,张国焘确实叛党;不过也应看到,张国焘曾参与领导五四运动、参与创建共产党,也做过不少贡献。

学科学VS闹革命张国焘走向中共一大的起点是北京大学。

1921年那年,他已在北大度过5个学年。

张国焘是1916年10月,考入北京大学理科预科。

那时的北大与1921年时的情形大不一样。

同年进入北大的罗家伦在回忆录中称,北大当时是一个腐败积习严重的地方。

老生们捧戏子、逛窑子成风。

北大发生改变是在蔡元培任校长之后。

他邀请陈独秀出任北大文科学长。

陈主编的《新青年》月刊也就搬到了北大校园。

1917年,胡适和陈独秀通过《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

他们的文章像一颗石头投入湖中,在北大乃至全国引起反响。

北大校园里展开的新旧文学的论战愈演愈烈,学生逐渐分为三派,保守派、中间派和激进派。

张国焘则无条件赞成新思潮,拥护白话文。

他在《我的回忆》中写道,“1917年春我看到了《新青年》,一眼就觉得它的命名合乎我的口味,看了它的内容,觉得的确适合当时一般青年的需要;登时喜出望外,热烈拥护,并常与反对者展开争论。

”张国焘对《新青年》的喜爱与其考入大学之前的经历有关。

在读中学时,他曾在“追求科学知识”和“热心于国事”两种愿望中冲突斗争,最后后者占了优势,他成为一个狂热的爱国者。

1917年暑假,19岁的张国焘在上海与数名革命党人住在一起。

他在形容这两个月的经历时说,“充满着革命的理想主义和豪迈不羁的浪漫色彩”。

但张国焘总会困惑,他无法解决“革命成功后是什么的疑问”。

作为《新青年》的热衷粉丝,张国焘时常在信中与父亲辩论。

张国焘父亲叫张嘉铭。

张家是江西上栗的官宦之家。

张嘉铭时任浙江象山知事,也是一位接受西式生活方式的旧儒,但对于张国焘鼓吹的新思想,张嘉铭并不以为然。

直到张国焘提出解除婚约,张嘉铭才意识到自己的这位大儿子已受新思想影响之深。

在张国焘祖父曾给他定了娃娃亲,在张国焘坚持下,张家退掉了这门亲事。

爱国学生VS学生政客1918年5月7日,几名留日学生来北大串联,发起学运斗争。

他们抗议中日东京会议所签订的《中日两国防敌协约》。

张国焘参加了那次游行抗议。

5月21日,1000多名学生代表结队向总统府请愿。

这次请愿没有演说,也没有标语口号,市民也不知道学生们在做什么。

张国焘后来总结称这次游行“太不够味”。

但他也说,这次游行是“五四”的预演。

参加这次游行的学生代表而后成立北京学生救国会,并以这个救国会的名义成立了《国民》杂志社。

1919年,巴黎和会上对中国不利的声音传入北大。

同年5月2日,《国民》杂志社开例会,十多个社员原是来谈出版事务,不约而同的谈到中国在凡尔赛和会受的屈辱。

张国焘回忆说,他首先提议,约集北京各校同学举行示威游行。

提议得到赞成。

5月3日,北大第三院大礼堂内,面对北京13所学校的代表,张国焘第一个发表演说。

演说中,“群众运动”这个的词萍乡口音,与普通话发音迥异。

这给张国焘带来了一个“群众运动”的诨名。

那时,张国焘22岁。

五四运动持续近两个月。

在此期间,张国焘等7名学生于6月2日的被捕,将五四运动推向高潮。

随后几天,军阀大批逮捕在街头讲演的学生,人数众多,不得不借北大法科、北大理科楼房关押学生。

但随着大规模的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北洋政府不得不作出让步。

6月8日,张国焘等人被汽车送回学校,他也被当做“英雄”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此后,他当选为北大学生干事会副主任。

五四后,北大学生邓中夏称张国焘是“学生要人”。

张国焘也曾向李大钊检讨,称自己为“学生政客”,并为此落下了学业。

1919年,张国焘父亲来京看望儿子。

张在《我的回忆》中写道:父亲在北京住了一个短时期即离京南下,我送他到车站,并诚恳表示,父亲素来是谨言慎行的,儿子却愿与旧社会宣战。

父亲为了立身处世的方便,对儿子的所作所为不妨采取不负连带责任的态度。

“父亲听了这些话后,表现得有点难过,保持沉默。

我们父子就这样告别了。

”救国心VS权力欲在北大期间,张国焘从李大钊那里开始深入接触马克思主义。

迫于寻找新途径的知识分子看到俄国十月革命,他们把那里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视作一条救国救民的新路。

张国焘《我的回忆》中说:开始李大钊并未向他宣扬马克思主义,而他们商谈的出发点还是救国的途径,认为舍效法苏俄外别无他途可循。

我们确认俄国所以能推翻沙皇和雄厚的旧势力,抗拒来自四面八方的外力压迫,都是得力于俄共的领导,换句话说便是马克思主义的大放光芒。

五四运动后,张国焘成为军阀的“眼中钉”。

在李大钊的建议下,张国焘南下避难。

他在上海,找到陈独秀,畅谈救国理想。

陈独秀告诉他,现在最主要的工作不是研究马克思,而是创建中国共产党。

张国焘在《我的回忆》中说,在上海和陈独秀谈到党纲、党章等许多具体问题,“又希望李大钊先生和我从速在北方发动,先组织北京小组,再向周边城市发展。

”1920年8月,张国焘回京,向李大钊汇报情况。

李大钊和张申府在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基础上,成立了北京共产党小组。

在他们两人的介绍下,张国焘成为北京第3个党员,负责组织和交际工作。

北京党小组成立后,做了两件大事。

一是成立北京大学社会主义青年团。

这是仿效苏俄共青团在青年中建立的组织。

当时青年团没有年龄限制,李大钊也是团员。

二是去长辛店组织筹办劳动补习学校。

张国焘利用讲演口才,在工人中宣传资本家如何剥削。

1921年5月,张国焘从北京动身前往上海筹备召开中共一大。

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张国焘被推举为主席,主持日常议事日程。

这次大会选举出中央局,一致推选陈独秀为书记,李达任宣传主任,张国焘任组织主任。

“一大”期间,有部分代表对张国焘表示不满,认为其跋扈,有权力欲。

李达、包惠僧、刘仁静、陈公博在解放后,接受中共党史编撰者采访时,均表露了这种意见。

陈公博在回忆中说,张国焘专权,主观、个人主义严重。

他更佩服李汉俊、李达,认为他们有学问。

建党者VS叛党者“一大”后,上海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这是一公开的做职工运动的总机关,主任为张国焘,办公处设在法租界渔阳里6号。

上海著名的英美烟草厂大罢工,就是这个机关领导。

当时工人与监工发生冲突,罢工人数有万余人。

逐渐,各省的书记部纷纷成立,领导工人斗争。

但上海的这一总部,在运行1年左右,被当局查封。

张国焘此后去了苏联。

1922年,张国焘作为中共代表负责人,带团去苏联参加列宁召开的远东民族会议。

该会议旨在针对华盛顿对远东地区的利益瓜分。

列宁在病中,接待了张国焘。

此次会议中,中国除国共两党派去代表外,还有进步团体等代表参会。

代表“新中学会”的于树德在事后回忆说,张国焘以领导者自居,对非党人士不客气,造成党与非党人士的隔阂。

张国焘在1938年之前,一直在党内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935年,张国焘反对中央红军北上、建立川陕甘苏区根据地的决定。

他率部南下川康,另立“中央”,1938年,脱党,并投靠国民党。

解放后,他去香港隐居,又移民加拿大。

台湾出版的《传记文学》登载国民党原武汉警察局局长蔡孟坚的回忆文章。

文中说,张国焘妻子杨子烈曾跟他回忆张的晚年。

1979年12月2日,张国焘身患中风,躺在加拿大多伦多郊区的一所免费老人医院。

那晚暖气关闭,张的毯子掉于地上,无人来助,只能咬牙受冻,次日5时,辞世。

伟大历程:井冈山建根据地1927年9月,经历秋收起义后的严重挫折,时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的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长沙,把起义军向南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

同年10月,毛泽东率领部队上井冈山,开始了创建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为何选择井冈山作为根据地?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副研究员饶道良认为至少有五个原因:第一,这里地处湘赣边界,邻近粤鄂,影响较大;第二,这里离武汉、长沙、南昌、广州比较远,反动势力比较薄弱;第三,这里受大革命影响,各县普遍建立过共产党、工会、农会等组织;第四,这里山势险要易守难攻;第五,这里有自供自给的农业经济,便于解决部队的给养。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一小部分部队和湘南起义农军1万余人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