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简介

合集下载

《长征》简介和概括

《长征》简介和概括

《长征》简介和概括
《长征》这部作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军长征70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的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

在书中,作家弘扬了长征体现出来的国家统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此外,作家还讲述了在这一伟大壮举许多感人小事,让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更加亲近地去接触长征的历史。

扩展资料:
一、长征基本路线:
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

二、长征由来:
1935年2月23日,红军总政治部在《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中,第一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长征”。

5月,朱德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盛赞“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从而第一次提出“万里长征”的概念。

随着中央红军长征里程的不断增加,“长征”的定语由“万里”逐步增大。

三、长征评价: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

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二万五千里长征简介.doc

二万五千里长征简介.doc

二万五千里长征简介二万五千里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根据地进行的战略大转移。

1934年10月开始,1936年10月结束。

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连同后方机关人员8.6万余人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分别从江西的瑞金、雩都(今于都)和福建的长汀、宁化出发,开始长征。

长征初期,“左”倾领导人又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并且把战略转移变成搬家式的行动,随军带上印刷机器、军工机器等一切笨重的器材,使部队行动迟缓,对于行军打仗极为不利。

红军英勇奋战,连续突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转移到湘江以西地区,但已损失过半。

这时,蒋介石已察觉红军的前进方向是要到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立刻调集重兵,准备将中央红军一网打尽。

在这危急关头,中2019-08-15二万五千里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根据地进行的战略大转移。

1934年10月开始,1936年10月结束。

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连同后方机关人员8.6万余人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分别从江西的瑞金、雩都(今于都)和福建的长汀、宁化出发,开始长征。

长征初期,“左”倾领导人又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并且把战略转移变成搬家式的行动,随军带上印刷机器、军工机器等一切笨重的器材,使部队行动迟缓,对于行军打仗极为不利。

红军英勇奋战,连续突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转移到湘江以西地区,但已损失过半。

这时,蒋介石已察觉红军的前进方向是要到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立刻调集重兵,准备将中央红军一网打尽。

在这危急关头,中2019-08-15二万五千里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根据地进行的战略大转移。

长征简写

长征简写

长征的由来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役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简介80年前的10月16日夜,一支8万余人的红色大军跨过赣南于都河,从此踏上生命的远征。

从红土地到黄土地,从赣南、川北、豫东南、湘西到陕北,两年后,当九死一生的红军队伍在甘肃会宁紧紧拥抱时,他们的远征从此有了一个不朽的名字——长征。

80年过去,万水千山间,红军征战的痕迹渐渐湮灭;80年过去,岁月长河中,一代中华优秀儿女用生命热血铸就的长征精神,仍深刻影响着我们军队、我们党和我们民族的今天与未来,在人类的精神天空闪耀着动人光芒。

长征精神,历久弥新;长征之路,没有终点。

长征精神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长征重要战役其中重要战役、战斗有: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湘江战役,四渡赤水战役行动,强渡大渡河、飞取泸定桥,腊子口战斗,吴起镇战斗,直罗镇战役,东征战役,西征战役等;红二、红六军团(红二方面军)突破澧水、沅江封锁线,乌江战斗,乌蒙山回旋战役,甘南战役等;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战役,土门战役,绥崇丹懋战役,天芦名雅邛大战役等;红二十五军独树镇战斗,庾家河战斗,四坡村战斗等。

红军长征简介

红军长征简介

红军长征简介长征,简言之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

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统治党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所造成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纠正这次左倾错误,战胜千难万险,足以引为自豪的英雄史诗。

参加长征的部队有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及红25军。

在红一方面军长征之前,寻淮洲、方志敏等曾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途中被敌包围而失败。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从瑞金、于都、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据统计,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3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五座终年积雪,雪山行程共2700里),走过入迹罕至的茫茫草地(草地行程共600里),渡过24条河流,打过大小战斗300多次;红二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历时11个月,转战九省,行程一万六千里,进行大小战斗110次;红四方面军长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历时长达18个月,转战数省,行程八千余里,进行过大小战斗千百次。

故事1.一渡赤水后,红军来到走马坝,适逢贫农方少周家六十九岁的老母亲卧病在床。

由于家境清贫,缺乏营养,加之老病缠身,没有东西吃,家里只有青菜萝卜,老人已气息奄奄,朝不保夕,一家人束手无策,要医无钱,欲救无药,只有死路一条了。

可正在这时,住在方家的一位红军营长得知方母病重,他主动进屋去看望病人,只见老人快要死了,不由想起他挂包中藏了许久给自己老弱多病的母亲吃的人参给了那位方家的老母亲吃。

方家的老母亲服了参汤以后,脸色转也红润,晚上又连服两次,病情大有好转,全家老小喜不自禁,连连感谢红军,这位红军营长也露出笑颜。

虽然后来这位营长走了,可方家三辈人始终念念不忘红军营长“赠参救母”的恩情。

2.一九三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

长征简介

长征简介

总述: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

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红军长征,铸就了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瑞金瑞金是江西省直管县级市,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东部,武夷山脉南段西麓,赣江东源贡水上游。

瑞金还是享誉中外的“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

1931年11月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就定都于瑞金。

此后中共中央进行的土地革命、政权建设、军事斗争也是立足于瑞金所在的中央苏区。

随着中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瑞金成为中国红军长征的出发地。

血战湘江又名湘江战役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发生战斗战役的总称。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

中央红军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

长征简介

长征简介

长征简介(图文版)作者铁岭晓豊长征,简言之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

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统治党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所造成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纠正这次左倾错误,战胜千难万险,足以引为自豪的英雄史诗。

参加长征的部队有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及红25军。

在红一方面军长征之前,寻淮洲、方志敏等曾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途中被敌包围而失败。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从瑞金、于都、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1935年1月红军攻占贵州遵义城,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转折会议,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四渡赤水河,一渡赤水土城渡口二渡赤水太平渡口三渡赤水茅台渡口四渡赤水二郎滩渡口巧渡金沙江,2金沙江。

红军四渡赤水后,南渡乌江,佯攻贵阳,迫使敌滇军仓皇东调,红军乘虚直入云南,巧渡了金沙江,跳出了数十万敌军的包围圈毛泽东同志指挥红军巧渡金沙江时住过的岩洞顺利通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泸定桥。

红军夺桥时,敌人将桥板烧毁。

红军攀着铁索前进,攻占了对岸桥头堡爬雪山过草地攀登六盘山清平乐 . 六盘山毛泽东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大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1935年6月到达四川西部的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红15军团会师,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红2、6军团于1936年7月到达四川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会师。

会师后,以红2、6军团为主组成红二方面军。

两军会合后,对张国焘的反党和分裂红军的错误进行了严肃斗争。

随后,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方,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中央红军胜利会师。

关于《长征》的资料

关于《长征》的资料

关于长征的资料长征的简介长征,指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

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开始长征。

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

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

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长征各阶段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长征失利阶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大会师阶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长征知识

长征知识

长征简介长征,简言之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

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统治党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所造成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纠正这次左倾错误,战胜千难万险,足以引为自豪的英雄史诗。

参加长征的部队有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及红25军。

在红一方面军长征之前,寻淮洲、方志敏等曾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途中被敌包围而失败。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从瑞金、于都、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1935年1月红军攻占贵州遵义城,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

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顺利通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大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1935年6月到达四川西部的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红15军团会师,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红2、6军团于1936年7月到达四川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会师。

会师后,以红2、6军团为主组成红二方面军。

两军会合后,对张国焘的反党和分裂红军的错误进行了严肃斗争。

随后,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方,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中央红军胜利会师。

三大主力的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从此,中国革命开始了一个新局面。

据统计,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3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五座终年积雪,雪山行程共2700里),走过入迹罕至的茫茫草地(草地行程共600里),渡过24条河流,打过大小战斗300多次;红二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历时11个月,转战九省,行程一万六千里,进行大小战斗110次;红四方面军长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历时长达18个月,转战数省,行程八千余里,进行过大小战斗千百次。

长征的简介20字

长征的简介20字

长征的简介20字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长征的背景与原因
2.长征的经过与重要事件
3.长征的意义和影响
正文
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在中共领导下进行的一次重要战略转移。

它始于 1934 年 10 月,结束于 1936 年 10 月,历时两年。

长征的背景与原因是由于国民党军队对中共根据地进行了五次“围剿”,其中第五次“围剿”最为严重,中共决定采取战略转移,以保
全实力。

长征的经过与重要事件包括:红军突破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攻克娄山关、翻越高黎贡山等。

其中,遵义会议是长征中的一个重要事件,
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对于长征的胜利具有决定性意义。

长征的意义和影响深远。

首先,长征锻炼了红军的意志和战斗力,使得红军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战争。

其次,长征传播了中共的理念,扩大了中共的影响力。

第1页共1页。

长征简介1934年10月

长征简介1934年10月

长征简介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精神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精神力量。

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奋斗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

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

长征过程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离江西革命根据地,准备与二、六军团会合,沿途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兵力损失五万余人。

12月,黎平会议召开后,红军改变会合计划,向贵州腹地进发。

1935年1月,红军攻打娄山关,占领遵义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也开始确立。

会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

6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开始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斗争,左路军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

随后,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继续北上,攻克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中央红军长征宣告结束。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省会宁地区会师,红军宣布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

长征

长征,指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

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开始长征。

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

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

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两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名称:长征 地点:中国时间: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参战方: 国民革命军、中国工农红军 结果: 红军主力转移到中国西北地区。

主要指挥官: 毛泽东简介1934年10月,由于博古[1-2]“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

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就途。

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然而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

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锐减。

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主力军队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

长征的介绍

长征的介绍

长征的介绍长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在1927年至1936年间进行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略撤退和远征。

长征的目的是为了躲避国民党的追击,找到一个有利于发展革命事业的根据地。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进入全国扩展的新阶段。

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秋收起义失败后,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党对共产党展开了大规模的反共斗争。

共产党受到了重大打击,红军被迫离开原来的根据地,开始了一场长达一年的战略撤退。

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湖南、贵州、云南等地,最终到达陕西的延安。

长征共经历了许多战斗和困难,其中最著名和最艰苦的是四渡赤水和雪山长征。

四渡赤水发生在1935年,红军在四川境内面临国民党军队的重围。

红军将领刘伯承、彭德怀以及朱德等人带领着红军进行了四次渡河,最终成功突围,摆脱了敌人的包围。

这一战斗体现了红军的机智和勇气,也给了红军在长征路上的士气极大的鼓舞。

雪山长征发生在1935年,红军在云南境内的神农架地区遭遇了严寒的雪山。

红军不得不在极端的天气条件下进行长时间的行军,士兵们面临极度的饥饿和寒冷,许多人因此丧失了生命。

然而,红军坚定不移地前进,最终克服了一切困难,成功地完成了这段艰苦的长征。

长征期间,红军还积极与当地群众展开工作。

红军广泛开展土地革命,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红军还积极扶持妇女解放运动,在红军中建立了妇女独立团,提倡男女平等和妇女参军。

这些举措使得红军在长征中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1936年,红军结束了长征,到达了陕西的延安。

长征的胜利标志着共产党取得了在全国范围内发展革命事业的重要条件,红军转变为中国共产党的主力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长征还加强了共产党内部的团结,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领导核心。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独特经验的结晶,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发展革命事业的重要里程碑。

关于长征的资料简介

关于长征的资料简介

关于长征的资料简介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

那么你知道红军长征了多少公里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长征的资料简介,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军长征多少公里红军长征是12500公里。

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自1934年10月11日至1935年10月19日,历时12个月零7天,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11省级行政区,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即12500公里。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红军长征途中召开了什么重要的会议转折点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这次会议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

长征开始于1934年10月,结束于1936年10月。

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摆脱国民党的追击,被迫开始长征。

从瑞金出发,翻雪山、过草地,困难重重,艰险万分,经过14个省,全程约二万五千里,最终于1936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与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宣告结束。

红军长征的意义1、通过红军长征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确立了毛军事思想、政治思想的指导地位。

2、红军长征胜利实现了我党北上抗日总方针。

3、红军长征的胜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的胜利。

4、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5、红军长征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有了稳固的革命根据地,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了稳固的后方。

长征手抄报资料全

长征手抄报资料全

长征手抄报资料长征,简言之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

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统治党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所造成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纠正这次左倾错误,战胜千难万险,足以引为自豪的英雄史诗。

参加长征的部队有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及红25军。

在红一方面军长征之前,寻淮洲、方志敏等曾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途中被敌包围而失败。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从瑞金、于都、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1935年1月红军攻占贵州遵义城,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

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顺利通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大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1935年6月到达四川西部的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红15军团会师,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红2、6军团于1936年7月到达四川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会师。

会师后,以红2、6军团为主组成红二方面军。

两军会合后,对张国焘的反党和分裂红军的错误进行了严肃斗争。

随后,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方,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中央红军胜利会师。

三大主力的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从此,中国革命开始了一个新局面。

据统计,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3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五座终年积雪,雪山行程共2700里),走过入迹罕至的茫茫草地(草地行程共600里),渡过24条河流,打过大小战斗300多次;红二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历时11个月,转战九省,行程一万六千里,进行大小战斗110次;红四方面军长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历时长达18个月,转战数省,行程八千余里,进行过大小战斗千百次。

长征

长征

世界人民共享的精神财富
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作为新一代大学生,我们不会让这一刻在脑海中尘封,因为它是深深的烙印。我们将会在长征 精神的指引下,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继续出征。 新的世纪,新的希望,你们的信念、你们的追求已经成为我们的旗帜,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精髓,你们的光辉史篇将由我们来 续写。你们当年拼杀疆场的精神将时刻地激励和鼓舞着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将迈开新长征的步伐,追随着英烈们的 遗志,奋勇向前。 青春如火,岁月如歌。革命先烈,我们不会忘记你们、岁月不会忘记你们,中华民族更不会忘记你们。你们的功绩将永远传颂, 你们的英魂千秋万代。 历史不会忘记,我们不会忘记!
关向应的长征日记及部分手迹
无与伦比的史诗般远征
20世纪30年代中期,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使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完成了一项“几乎不可 能完成的任务”。长征,这场让红军历经千辛万苦却又锻炼了红军队伍的军事战略转移,吸引了无数国际上 的目光,受到世人的高度称颂。70年来,外国人采访、介绍和研究红军长征的热情经久不衰,红军长征的国 际影响进一步扩大,证明了红军长征这段光辉历史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重要性。 正如美国著名新闻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所说:“不论你对红军有什么看法,对 他们的政治立场有什么看法,但是不能不承认,他们的长征是军事史上伟大的业绩之一。”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陕北采访红军的外国记者,斯诺1936年6月冲破种种封锁,到达陕北根 据地,对红军进行了深入采访。1937年10月,斯诺在英国出版了根据自己在中国陕北采访红军的手 记汇集而成的《红星照耀中国》,第一次向全世界全面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斯诺把红 军长征誉为“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此书一经出版,立即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 轰动的影响,吸引了几十万的国外读者,其中包括国家政要、军人、学者、青年学生等,连续再版 多次,紧接着就被译成法、俄、德、意、葡、日、荷、蒙古、瑞典、印地、哈萨克、希伯莱、塞尔 维亚等10多种文字,在世界广泛流传。 接着,许多国际上著名的记者、作家、友好人士陆续奔赴延安,采访、报道红军长征,并写下 了重要著作。 新中国成立后,国外研究与介绍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地涌现。 在这些由外国人撰写的著作中,他们热情地向世界人民介绍了长征,反映了长征在中国革命进 程中发挥的重大作用,赞颂红军长征的伟大精神。美国学者威廉· 莫尔伍德惊叹“长征简直是将革命 划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的一条分界线”;日本学者冈本隆三称“长征的成功是二十世纪的一大奇迹”。 毋庸置疑,长征的伟大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乃至中华民族的骄傲 。红军长征是中国和世界上一部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这部史诗是中国共产党人率领红军将士们用 鲜血和生命镌刻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的深深脚印,它像一束鲜艳夺目的“红飘带”,感动和激励着无数 后来者。

长征的简介20字

长征的简介20字

长征的简介20字
【最新版】
目录
1.长征的背景与原因
2.长征的历程与重要事件
3.长征的意义与影响
正文
长征,即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指 1934 年 10 月至 1936 年 10 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
转移行动。

长征的背景与原因是由于国民党军队对红军的围剿,以及王明等人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导致红军陷入困境,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长征的历程与重要事件包括:撤离瑞金、突破乌江、占领遵义、四渡
赤水、攻克娄山关、翻越高黎贡山等。

其中,遵义会议是长征途中最重要
的事件,会议纠正了王明等人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
党和军队的领导地位,为红军胜利完成长征奠定了基础。

长征的意义与影响深远。

首先,长征锻炼了红军,使红军从初期的游击队逐渐发展成为一支有战斗力的正规军。

其次,长征传播了共产主义理念,使广大民众认识到共产党的纲领和目标。

最后,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转移,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段伟大的历程,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以及无畏的勇气。

第1页共1页。

长征简介

长征简介

长征简介
长征为1934年10月至1936年
10月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
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中央红
军)、红二方面军(由红二军团
和红六军团会合后组成)、红四
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中央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撤退和转移。

1935年夏,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红四方面军首次使用“西征”这个词。

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千华里以上,因此又称二万五千里长征或万里长征北上抗日,当时的国民政府称其为“流窜”。

红军被迫穿越大面积的雪山、高原草甸、永久冻土带和无人区,主力由出发时的30万人锐减到2万5千。

1936年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合。

✧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
✧长征失利阶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
✧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
✧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大会师阶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

长征简介

长征简介

简介红军曾四次由毛泽东率领突破了国民党的“围剿”。

但由于王明一意孤行的“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为保存充分的实力,中国红军被迫退出根据地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4年10月10日晚6点12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部队共8.6万人,分别自瑞金、鄠都地区出发,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从而开始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

长征过程红军的最初计划是从南线突破粤军的封锁,到达湘西会合红二、六军团。

由于当时临时中央的领导者,在指挥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和突围的时候,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红军虽然英勇作战,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但是自己也损失惨重,至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时,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出发时的8万余人已经锐减至3万余人。

而且这时国民党已判断红军将沿湘桂边境北上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战略意图,调集重兵,企图把中央红军一网打尽。

在这革命的危急关头,在毛泽东等人的力争下,中央红军改变了原先的战略计划,决定争取主动,向敌人防御薄弱的贵州前进。

12月,红军在占领通道城后,立即进入贵州东部,一举攻克黎平,强渡乌江,把国民党的追剿军甩在乌江以东和以南地区,于1月7日占领黔北重镇遵义城。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

之后,红军像重新获得了新的生命,他们重整旗鼓,振奋精神,在中央军委的指挥下,展开了机动灵活的运动战。

他们转战贵州、四川、云南边界地区,四渡赤水,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重兵之间,歼灭大量敌人。

随后,南渡乌江,佯攻贵阳,分兵黔东,诱出滇军来援。

这时,红军出其不意地向云南疾进,在昆明附近虚晃一枪,随即于5月初抢渡金沙江。

至此,中央红军摆脱了优势敌军的追堵拦截,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之后,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得到彝族人民的支援,顺利通过大凉山地区。

1935年5月下旬,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人迹罕至的夹金山,在6月14日与先期到达懋功的红军第四军会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征简介
长征1934年10月,因为博古、李德等人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红军先后逃离追踪。

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

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

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不过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

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因为连续苦战,红军由8万余人锐减5万余人,剩余3万余人。

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主力军队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

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准确领导,制定了红军之后的战略方针,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3月,组成了实际上以毛泽东为首,周恩来、王稼祥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他们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名义指挥红军的行动。

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

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

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迅即西进,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侧策应。

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因为执行了准确的民族政策,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

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

6月中旬,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红四方面军原在川陕根据地,为了向川甘边发展,1935年3月28日至4月28日取得强渡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

不过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等擅自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亦称川陕苏区)向西转移。

5月初,共八万余人开始长征,中旬占领了茂县(今茂汶)、理番(今理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以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为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决定将两个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过草地北上。

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跨过草地,抵达班佑、巴西地区。

8月底,右路军一部在包座全歼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约五千余人后,打开了向甘南前进的门户。

9月张国焘率左路军到达阿坝地区后,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要挟中共中央和右路军南下。

毛泽东等于9月10日急率第一、第三军(后组成陕甘支队)继续北上,夺取腊子口,突破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线,经固原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城),先期结束了长征。

11月21~24日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和红军扎根在陕北奠定了基础。

在国民党重兵对鄂豫皖根据地围攻的情况下,红二十五军和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于1934年11月从河南罗山县开始西移,在鄂豫陕边建立根据地,粉碎国民党军两次“围剿”。

次年7月过陇东,9月与陕甘根据地的第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合编为第十五军团。

第一、三军团到达后,与之合编为红一方面军。

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军二、六军团,于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转战湖南、贵州、云南三省,击溃国民党军的拦截,渡过金沙江,经西康、四川,于1936年6月底至甘孜,与张国焘率领的南下受挫的红四方面军会师。

二、六军团合组为二方面军。

7月,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在红一方面军接应下,10月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宁县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结束。

(可参考电视剧《长征》)1933年10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动员近100万国民革命军围剿各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农村根据地,并以50万兵力重点进攻中央苏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要控制地区)。

在前四次战役中,因为实施毛泽东的运动战方针,国民政府军没有达到预定目标,均以撤退告终。

在第五次战役中,因为毛泽东失去领导权,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原名秦邦宪)采纳德国军事顾问李德的建议,放弃过去四次反“围剿”斗争的积极防御方针,将这场战争定性为国共之间的决战,采用军事冒险主义,提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要求红军在根据地之外抵抗国民革命军,决定在国民党之前抢先行动,发动所有红军展开全面进攻,并争取苏维埃在全中国的胜利。

但中央苏区只有10万左右的正规军和数万游击队,在抢先进攻后不久即遭到巨大损失。

这时共产党方面决定实行阵地防御,辅以“短促突击”(短距攻击),意图抵挡国民革命军的前进。

但这个行动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不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府瑞金的北大门广昌陷落,红军死伤一万余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