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1 (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极
C C
p
p

n
p
p

p

p 极性

O
极性
C
C
非极性
C
非极性
p → p*跃迁:红移; ;
n → p*跃迁:兰移; ;
4. 体系pH的影响
OH-
-OH
H+
-O - λmax 235nm 287nm
λmax 210.5nm 270nm
补充:光的选择性吸收与物质颜色的关系
这四种跃迁所需能量有如下关系: n→π* < π→π* < n→σ* < σ→σ* 在紫外-可见光区所对应的跃迁是: n→π* 、π→π*
5.电荷迁移跃迁
辐射下,电子从给予体向接受体相联系的轨 道上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光谱称为荷移光谱。
Mn+—Lbh h M(n-1) +—L(b-1) [Fe2+CNS]2+
例: H
s
C H
O
p
n
s*
p*
E
n
p
s
电子跃迁类型: n→π* < π→π* < n→σ* < σ→σ*
1.σ→σ*跃迁
所需能量最大;σ电子只有吸收远紫外光 的能量才能发生跃迁; 饱和烷烃的分子吸收光谱出现在远紫外区; 吸收波长λ<150 nm; 例:甲烷的λmax为125nm , 乙烷λmax为135nm 只能被真空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到; 作为溶剂使用;
有机化合物的吸收谱 带常常因引入取代基或改 变溶剂使最大吸收波长 λmax和吸收强度发生变 化:
λmax向长波方向移动 称为红移,向短波方向移 动称为蓝移 (或紫移)。
增色效应或减色效应
吸收强度即摩尔吸
光系数ε增大或减小的
现象分别称为增色效应
或减色效应。
强带和弱带 εmax>104 → 强带 εmin<102 → 弱带
A E Cl
当组分性质、温度和溶剂一定,E=f(λ)
不同物质在同一波长下E可能不同(选择性吸 收);同一物质,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波 长的单色光具有相同的吸光系数。 E↑,物质对光吸收能力↑, 定量测定灵敏度 ↑ → 定性、定量依据
吸光系数两种表示法:
摩尔吸光系数ε
某波长时,吸光物浓度为1mol/L,厚度为 1cm时的吸光度。
如 Ti(H2O)6 3 + = 490nm ; Fe-邻二氮菲, =515nm
位于可见光区 <102
d 轨道电 子云分布及 在配场下的 分裂示意图
无配场
八面体场 四面体场 平面四面形场
由于配位体的不同,同一金属中心离子产 生不同的颜色: [Cu(H2O)4] 2+ [CuCl4] 2[Cu(NH3)4] 2+ 兰色 绿色 深蓝色
紫外-可见吸收分光光度法
10.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基本概念
10.2 紫外-可见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10.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10.4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常规分析方法
10.5 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研究简介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ltraviolet and 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 UV-vis) 利用物质在紫外-可见光区(200~
10.1.3 吸收带及其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1. R带
由含杂原子的不饱和基团的n →π*跃迁产生


C=O;C=N;—N=N— ;-NO2
范围:~300nm 吸收系数<100
溶剂极性增大,吸收峰短移。
2. K带
共轭非封闭体系双键的π→ π*跃迁产生 (—CH=CH—)n,—CH=C—CO— 范围: >200nm,吸收系数>104 溶剂极性增大,K带长移。
I Lamber Beer定律表达式 lg E C l I0 I 透光率 T E:吸光系数 I0
吸光度 A lg T E C l
或 T 10
A
10
ECl
I 透光率 T T取值范围: 0~1 I0 百分透光率 T%取值范围:0%~100 %
A CL
C 1mol / L
L 1cm
百分吸光系数
某波长时,吸光物浓度为1%(W / V)或 1g / 100ml ,厚度为1cm时的吸光度。
800nm)的分子吸收光谱进行定性和定量
的方法。
特点: 灵敏度较高,可达10-6~10-4g/ml, 测定准确度一般为0.5%
吸收光谱的产生——由能级间的跃迁引起
能级:电子能级、振动能级、转动能级
分子的内能E =电子能量Ee+振动能量Ev +转动能量Er
ΔΕe>ΔΕv>ΔΕr
跃迁:电子受激发,从低能级转移到高 能级的过程
透过光强为:I 厚度为l
吸光质点数为n dI x ds k dn Ix S S
n k dn dI x I0 I 0 S x I
I kn I n n ln lg lg e k E I0 S I0 S S
V n 由S 和n V C l C l S
p 165nm
p₃ 217nm p₂ p₁
p
p
p
例如:CH2=CH-CH=CH2 p → p* λ
max217nm(吸收系数21000)
CH2=CH-CH=CH-CH=CH2
p → p* λ
max258nm(吸收系数35000)
H C O
p → p* λ
max244nm(吸收系数15000

助色团: 有一些含有非键电子的杂原子饱和基团( 如—OH、—OR、—NH2、—NHR、—X等 ),它们本身没有生色功能(不能吸收 λ>200nm的光),但当它们与生色团相连时 ,就会发生n—π共轭作用,增强生色团的生 色能力(吸收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且吸收 强度增加),这样的基团称为助色团。
红移和蓝移:
二氧杂环己烷
/nm 177 178 204 214 186 339,665 280 300,665 270
max
13000 10000 41 60 1000 150000 22 100 12
跃迁类型
pp* pp* np* np* np*, np* np* np*
np*, ns*
紫外-可见光谱是 分子吸收紫外 - 可见光 区的电磁辐射,由分 子中价电子(或外层 电子)发生能级跃迁 而产生(吸收能量 = 两 个跃迁能级之差)
分子的“电子光谱” 是由许多线光谱聚集在一 起的谱带,称为“带状光 谱”
10.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基本概念
10.1.1 电子跃迁类型
预备知识: 轨道:电子围绕原子或分子运动的概率。 分子轨道:是指当两个原子靠近而结合形成分 子时,两个原子轨道可以线性组合生成两个分 子轨道,其中一个能量低的叫成键轨道,另一 个能量高叫反键轨道。 价电子:σ电子 → 饱和的σ键 π电子 不饱和的π键 n电子 未参与成键仍在原子轨道上
[Fe3+CNS-]2+
电子接受体
电子给予体
分子内氧化还原反应。 > 104
N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R1 R2
R1
N+
R2
电子接受体
电子给予体
6. 配位场跃迁
d-d、 f-f
在配体存在下过渡金属元素的d轨道和镧系、 锕系元素的f轨道分裂成几组能量不等d 轨道 或 f 轨道。如果轨道是未充满的,吸收光能 后,低能态的d 电子或f 电子可以分别跃迁到 高能态的d或 f 轨道上去,这类跃迁称~。
共轭p 键越多,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λ更大
3. n→ p*跃迁
含杂原子不饱和基团( — C=O、 — C=S、—C ≡N , — N= N ),杂原子上未 成键的n电子受激发后跃迁到p*。它的吸收 系数小,属弱吸收。
CH3-C-CH3 的n→ p*吸收λmax279nm(10~30) O=
4. n→σ*跃迁
1. 可见光的颜色和互补色:
在可见光范围内,不同波长的光的颜色是不
同的。平常所见的白光(日光、白炽灯光等)
是一种复合光,它是由各种颜色的光按一定比
例混合而得的。利用棱镜等分光器可将它分解
成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不同颜色的
单色光。
白光除了可由所有波长的可见光复合得
到外,还可由适当的两种颜色的光按一定 比例复合得到。能复合成白光的两种颜色 的光叫互补色光。
max 200 300 300 305 300
4.E带:
由苯环环形共轭系统的 π→ π*跃迁产生 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 带 E1 180nm εmax>104 (常 观察不到) E2 200nm εmax=7000 强吸收 苯环有生色团取代且与苯 环共轭时, E2 带与 K 带合 并一起红移(长移)
2. π→π*跃迁
不饱和化合物中有π电子,(—C=C— ,—C = O)吸收能量后跃迁到π*上,吸收 的能量比σ→σ*小,吸收峰大多在200nm左 右,但吸收系数大,属强吸收。 乙烯π→π*跃迁的λmax为165nm,εmax为: 1×104 L· mol-1· cm-1。
共轭烯烃中的 p → p* 210~250nm
/nm 400-450 450-480 480-490 490-500
颜色 紫 蓝 绿蓝 蓝绿
互补光 黄绿 黄 橙 红
500-560
560-580 580-610
绿
黄绿 黄
红紫
紫 蓝
610-650
650-760


绿蓝
蓝绿
2.物质的颜色与吸收光的关系: 当白光照射到物质上时,如果物质对白 光中某种颜色的光产生了选择性的吸收,
3.B带
由 芳 香 族 化 合 物 的 π→ π* 跃迁产生的主要特征 吸收带 λmax =256nm ,宽带,具 有精细结构; εmax=200
极性溶剂中,或苯环连 有取代基,其精细结构 消失,红移。
苯 甲苯 间二甲苯 1,3,5-三甲苯 六甲苯
max(nm) 254 261 263 266 272
含杂原子饱和基团(—OH,—NH2,-S、 -X),杂原子上未公用的n电子受激发跃迁到σ* 轨道,形成n→ σ*跃迁。所需能量较大。 吸收波长为150~250nm,大部分在远紫外区, 近紫外区仍不易观察到。
化合物 H2O CH3OH CH3CL CH3I CH3NH2 max(nm) 167 184 173 258 215 max 1480 150 200 365 600
吸光度——透光率的负对数叫吸光度。用A 表示:
A lg T lg I / I0
当用一束强度为I0的单色光垂直通过厚度 为l、吸光物质浓度为C的溶液时,溶液的吸 光度正比于溶液的厚度 l 和溶液中吸光物质 的浓度C的乘积。数学表达式为:
A lg T E C l
入射光强为:I 0 物体截面为S
10.1.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常用概念
吸收光谱
生色团: 有机化合物结构中有π→π*和n→π*跃迁 的基团称为生色团。如C=C、C=O、C=C、 亚硝基、偶氮基—N=N—、腈基—C= N等 。
常见生色团的吸收光谱
生色团 烯 炔 羧基 酰胺基 羰基 偶氮基 硝基 亚硝基 硝酸酯 溶剂 正庚烷 正庚烷 乙醇 水 正己烷 乙醇 异辛酯 乙醚
吸光度 A lg T E C l
A取值范围: ~ 0
E的物理意义是吸光物质在单位浓 度及单位厚度时的吸光度。是定性和 定量的依据。
T
曲线深度随浓度而变化,但不成线性
E λ
曲线形状和高 度与浓度无关
A
λ 曲线高度与浓度成正 比,形状不随浓度改变
λ
高锰酸钾吸收光谱
吸光系数的物理意义: 单位浓度、单位厚度的吸光度 讨论:
5. 电荷转移吸收带
指某些无机物和某些有机物混合而 得的分子配合物,在外来辐射激发下
强烈吸收紫外光或可见光,从而获得
的可见或紫外吸收带。
6. 配位体场吸收带 过渡金属水合离子或过渡金属离子与
显色剂所形成的配合物,吸收适当波长
的可见光(或紫外光),从而获得的吸 收带。
10.1.4 影响吸收带的因素 1. 位阻影响
则物质就会显示出一定的颜色。物质所显
示的颜色是吸收光的互补色。
光谱示意 完全吸收
复合光
表观现象示意
完全透过
吸收黄色光
10.2 基本原理
10.2.1 朗伯-比尔定律
介绍和推导
入射光强为:I0 透过光强为:I
透光率——透光率表示透过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 的比值,用T来表示,计算式为:
T I / I0
H C C H
二苯乙烯顺反异构:
顺式:λmax=280nm; εmax=10500
H C C H
反式:λmax=295.5 nm; εmax=29000
2. 跨环效应 H2C= =O
π→π*
n →π*
214nm
284nm
max 238nm max 2535
3. 溶剂效应
非<极
C 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